高一生物必修一知识点.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210394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130.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生物必修一知识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高一生物必修一知识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高一生物必修一知识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高一生物必修一知识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高一生物必修一知识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一生物必修一知识点.docx

《高一生物必修一知识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生物必修一知识点.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一生物必修一知识点.docx

高一生物必修一知识点

生物必修一知识点

专题1组成细胞的分子

一、蛋白质

1、组成元素:

C、H、O、N、(P、S…)。

2、基本单位:

氨基酸,结构简式NH2-C-COOH,即包括一个氨基,一个羧基,且二者同时连在同一个碳原子上。

3、氨基酸种类:

20种,其中8种必须氨基酸,12种非必须氨基酸。

前者必须体外摄取,后者可自身合成。

4、两个氨基酸通过脱水缩合方式连接成二肽,连接两个氨基酸的化学键叫肽键,其结构式为-CO-NH-。

多个氨基酸连接成肽链。

5、脱水缩合过程:

一个氨基酸分子的羧基(-COOH)和另一个氨基酸分子的氨基(-NH2)相连接,同时脱去一分子水,形成肽键(-NH-CO-),这种方式叫做脱水缩合反应。

6、肽键数=脱去水分子数=氨基酸数-肽链数注意:

一条肽链上至少有一个游离的氨基和一个游离的羧基

7、蛋白质结构多样性原因:

氨基酸种类不同;氨基酸数目成百上千;氨基酸排列次序千差万别;肽链盘曲、折叠方式千变万化。

8、蛋白质可以分为结构蛋白和功能蛋白两大类,结构蛋白如构成细胞和生物体羽毛、头发、肌肉、蛛丝等;功能蛋白如酶(催化),血红蛋白(运输),激素(信息传递),抗体(免疫),糖蛋白(识别)。

9、有关计算:

 

脱水缩合中,脱去水分子的个数 = 形成的肽键个数 = 氨基酸个数n – 肽链条数m 

          蛋白质分子量 = 氨基酸分子量 ╳ 氨基酸个数 - 水的个数 ╳ 18

至少含有的羧基(—COOH)或氨基数(—NH2)=肽链数

10、蛋白质盐析可逆,变性不可逆。

11、生物多样性的原因:

直接:

蛋白质多样性;根本:

DNA多样性

二、核酸

1、组成元素:

C、H、O、N、P。

2、基本单位:

核苷酸,结构简式

------

即由一分子磷酸、一分子五碳糖、一分子含氮碱基构成。

其中可以根据五碳糖的不同,将核苷酸分为两类。

3、分类:

DNA全称脱氧(核糖)核酸,基本单位脱氧核糖核苷酸,构成它的五碳糖为脱氧核糖;RAN全称核糖核酸,基本单位核糖核苷酸,构成它的五碳糖为核糖。

DNA是双链,RNA是单链。

4、碱基:

DNA碱基A腺嘌呤、G鸟嘌呤、C胞嘧啶、T胸腺嘧啶;RNA碱基A腺嘌呤、G鸟嘌呤、C胞嘧啶、U尿嘧啶。

5、①在病毒体内含核酸1种,核苷酸4种,碱基4种

②在细胞内含核酸2种,核苷酸8种,碱基5种

6、分布:

DNA在真核细胞中主要分布于细胞核,在细胞器线粒体、叶绿体中也有少量DNA;DNA在原核细胞中主要分布于拟核;RNA主要分布于细胞的细胞质中。

7、功能:

DNA携带遗传信息,是主要遗传物质,控制遗传、变异和蛋白质合成;少数病毒以RNA为遗传物质,如烟草花叶病毒。

8、实验:

用甲基绿对DNA染色,用吡咯红对RNA染色。

本实验中用到盐酸作用是改变细胞膜通透性;使染色体的DNA和蛋白质分离。

生理盐水(0.9%NaCl)作用是保持细胞正常形态。

三、糖类

1、组成元素:

C、H、O

2、分类:

糖类可分为单糖、二糖、多糖三类。

单糖可被细胞直接吸收,常见的单糖有葡萄糖、果糖、半乳糖、核糖、脱氧核糖;二糖必须水解为单糖后才能被吸收,植物细胞常见二糖麦芽糖(葡萄糖+葡萄糖)和果糖(蔗糖+葡萄糖),动物细胞常见二糖乳糖(半乳糖+葡萄糖);多糖必须水解为葡萄糖后才可被吸收利用,常见植物多糖有淀粉功能是储能,纤维素功能是构成细胞壁,常见动物多糖有糖原(肝糖原、肌糖原)功能是储能。

3、功能:

糖类是主要的能源物质。

4、四大能源:

 ①重要能源:

葡萄糖  ②主要能源:

糖类 ③直接能源:

ATP  ④根本能源:

阳光

四、脂质

1、分类:

脂肪、磷脂、固醇

2、特点:

氧的含量远少于糖类,氢的含量更多。

不溶于水,溶于脂溶性有机溶剂(丙酮、氯仿、乙醚等)3、脂肪:

组成元素C、H、O,功能脂肪是良好的储能物质;隔热、保温;保护内脏器官,燃烧时耗氧多,

产能多。

4、磷脂:

组成元素C、H、O、P,功能构成细胞膜和细胞器膜,主要分布于脑、卵细胞、肝脏及大豆种子。

5、固醇:

组成元素C、H、O、N,包括胆固醇、性激素、维生素D三类。

其中胆固醇功能构成细胞膜,参与血液中脂质的运输;性激素功能促进生殖器官发育及生殖细胞形成;维生素D功能促进肠道对钙、磷的吸收(幼年缺乏易患佝偻病)。

6、多糖,蛋白质,核酸等都是生物大分子,基本组成单位依次为:

单糖、氨基酸、核苷酸。

7、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基本骨架,所以碳是生命的核心元素。

每一个单体都以若干个相连的碳原子构成的

碳链为基本骨架,由许多单体连接成多聚体。

8、人的能源物质分解顺序:

糖类→脂肪→蛋白质

五、细胞中的无机物

1、水:

存在形式分为结合水(4.5%)与自由水(95.5%)。

结合水是在细胞内与其他物质相结合的水,自由

水以游离形式存在,可自由流动,功能是溶剂、反应物质(原料)、水环境、运输。

2、自由水含量越高,代谢越旺盛;结合水含量越高,细胞抗性越强。

3、晒干:

失去自由水,细胞仍能保持活性;烘干:

失去结合水,细胞失去活性。

4、无机盐:

以离子形式存在。

功能是维持细胞和生物体的生命活动;维持细胞的酸碱平衡、渗透压;构成

细胞。

六、实验

1、还原糖:

用斐林试剂鉴定,须沸水浴,现象产生砖红色沉淀。

注意:

常见还原性糖有葡萄糖、果糖、麦芽糖。

2、脂肪:

用苏丹Ⅲ鉴定,现象溶液变成橘黄色;或用苏丹Ⅳ鉴定,现象溶液变为红色。

3、淀粉:

用碘液鉴定,现象变蓝。

4、蛋白质:

用双缩脲试剂鉴定,现象溶液变紫色。

注意:

(1)双缩脲试剂检测的是蛋白质的肽键,不能检测氨基酸!

(2)脂肪检测制片过程:

取材-滴染液-吸染液-50%酒精-吸酒精-蒸馏水

(3)蛋白质检测:

鸡蛋蛋白液稀释不够、搅拌不匀会导致组织液与试剂反应后黏固在试管壁上。

七、规律

1、最基本元素:

C

2、基本元素:

C、H、O、N

3、大量元素:

C、H、O、N、P、S、K、Ca、Mg

4、微量元素:

Fe、Mn、Zn、Cu、B、Mo、Cl、Ni

5、甲状腺肿缺I元素,骨质疏松缺Ca元素,组成叶绿素Mg元素,缺B元素会花而不实,Zn元素与发育之力有关。

6、总结性语言:

生物界与非生物界具有统一性与差异性。

专题2细胞的基本结构

一、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

1、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任何生命活动都离不开细胞。

(病毒即使不具细胞结构,但必须寄生在细胞中,也离不开细胞)

2、高等动物生命系统层次:

细胞→组织→器官→系统(植物没有)→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环境和生物)→生物圈(最大的生态系统)

最基本的生命系统:

细胞;最大的生命系统:

生物圈。

3、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

鉴别依据是否有核膜包被的细胞核。

原核细胞的细胞核叫拟核,无核膜,且拟核内无染色体,只有丝状的DNA分子;真核细胞的细胞核有核膜,有染色体。

原核细胞的细胞壁成分肽聚糖,真核细胞细胞壁成分纤维素、果胶。

原核细胞仅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真核细胞有一定数目的染色体,一般有多种细胞器。

原核细胞:

大多数细菌(除酵母菌,真菌,霉菌),蓝藻,衣原体,支原体

真核细胞:

大多数动植物细胞(除蓝藻),酵母菌,真菌,霉菌

蓝藻在水体里由于富营养化而群体聚集会产生水华(淡水)和赤潮(海水);蓝藻在陆地上群体聚集可形成发菜;蓝藻细胞的细胞质仲含有蓝藻素和叶绿素,能经行光合作用,是自养生物,但蓝藻细胞除核糖体外不含其它细胞器。

真核细胞与原核细胞统一性体现在二者均有细胞膜和细胞质。

4、病毒的相关知识:

 1)病毒式一类没有细胞结构的生物体。

病毒作为生物的标志是能通过增值产生后代。

个体微小,大多

数必须用电子显微镜才能看见。

 2)病毒仅具有一种类型的核酸,DNA或RNA,没有同时含两种核酸的病毒。

 3)专营寄生生活

 4)结构简单,一般由核酸和蛋白质外壳所构成。

(噬菌体)

 5)根据寄生的宿主不同,病毒可分为动物病毒,植物病毒,细菌病毒三大类。

根据病毒所含核酸种类不同可分为DNA病毒,RNA病毒。

 6)常见病毒:

人类流感病毒(引起流行性感冒),人类天花病毒,禽流感病毒,乙肝病毒,SARS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狂犬病毒,烟草花叶病毒……

5、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物质交换以细胞代谢为基础;生长发育以细胞增殖分化为基础;遗传与变异以细胞内基因的传递和变化为基础。

6、细胞学说:

提出者施莱登与施旺。

揭示了细胞统一性与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

内容:

(1)细胞是一个有机体,一切动植物都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所构成。

(2)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既有它自己的生命,又对与其他细胞共同组成的整体的生命起作用。

(3)新细胞可以从老细胞中产生。

过程:

细胞的发现者,命名者:

虎克(英国)。

“所有的细胞都来源于先前存在的细胞”——魏尔肖(德国)

7、显微镜及其使用

目镜:

目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小;

物镜:

物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大;

反光镜与光圈是调光的,视野暗用凹面镜大光圈,视野亮用平面镜小光圈;

显微镜放大倍数=物镜放大倍数×目镜放大倍数;

注意事项:

①视野大小与放大倍数呈反比;

②转换高倍镜观察之前先将要看的地方挪到视野中央;

③图像偏向哪个方向就向哪个方向移动玻片;

④低倍镜先用粗准焦螺旋调节,后用细准焦螺旋调节;

⑤高倍镜只能用细准焦螺旋调节。

二、细胞膜

1、主要成分:

脂质50%、蛋白质40%、糖类2%~10%。

(蛋白质种类越多膜的功能越复杂)

2、模型:

流动镶嵌模型,描述细胞膜以磷脂双分子层为基本骨架,蛋白质镶嵌在其间,且二者都具流动性。

细胞膜外表面有糖蛋白,有保护、润滑、识别作用。

A、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1)蛋白质在脂双层中的分布是不对称和不均匀的。

(2)膜结构具有流动性。

膜的结构成分不是静止的,而是动态的,生物膜是流动的脂质双分子层与镶嵌着的球蛋白按二维排列组成。

(3)膜的功能是由蛋白与蛋白、蛋白与脂质、脂质与脂质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实现的。

B、细胞膜的结构特点:

具有流动性

细胞膜的功能特点:

具有选择透过性

3、特点:

细包膜结构特点为流动性,功能特点为选择透过性。

4、功能:

①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隔开,保障了细胞内部环境的相对稳定;

②控制物质进出细胞,控制作用是相对的;

③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和糖蛋白紧密相关)。

间接交流:

通过激素或神经递质,与靶细胞的细胞膜表面受体结合;

直接交流:

相邻两个细胞的细胞膜接触,相互识别和结合或通过相邻两个细胞形成的通道,如

胞间连丝,携带信息的物质通过通道进入另一个细胞。

5、实验(制备细胞膜):

选材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原理细胞吸水涨破。

注意:

选择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作为实验材料是因为:

成熟红细胞没有细胞核和细胞器;动物

细胞没有细胞壁。

6、植物细胞的细胞壁:

①成分:

纤维素和果胶;②功能:

支持保护细胞;③特点:

全透性

三、细胞器(差速离心法分离)

1、线粒体(细胞内的动力车间):

①分布:

一般均匀分布在动植物细胞细胞质中,但往往可以定向运动到代谢旺盛的部位,代谢旺盛的细胞含量更多(如心肌细胞)

②形态:

短棒状、圆球状、哑铃形、线形

③结构:

双层膜,内膜向内折叠形成嵴,大大增加了内膜的表面积,嵴的周围充满液态的基质,内膜和基质中含许多与有氧呼吸有关的酶以及少量DNA和RNA

④功能:

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提供能量占95%(蛔虫的体细胞不含线粒体)

2、叶绿体(细胞内的养料制造车间和能量转换站):

①分布:

绿色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叶肉细胞和幼茎表皮细胞,根细胞不含)

②形态:

扁平的椭球形或球形

③结构:

双层膜,内部有许多基粒,基粒与基粒间充满基质,每个基粒都由一个个(2个以上)圆饼

状的囊状结构(类囊体)堆叠而成(扩展了受光面积),四种色素以及酶就分布在类囊体的

薄膜上。

④功能:

光合作用的场所

3、内质网:

能增加细胞内的膜面积,是细胞内脂质合成以及蛋白质加工的车间,是细胞内蛋白质运输的通

道。

粗面型(有核糖体附着):

与蛋白质合成、加工有关。

滑面型:

与脂质合成有关。

①分布:

动植物细胞;

②结构:

单层膜连接而成的网状结构。

4、高尔基体:

细胞内蛋白质加工、分类、包装的“车间”及“发送站”

①分布:

动植物细胞,

②结构:

单层膜,由扁平囊和囊泡构成(扁平囊是判断高尔基体根据)

③功能:

与细胞分泌物有关(动物);与细胞壁形成有关(植物)

5、溶酶体:

细胞内的“消化车间”

①分布:

在动植物细胞;

②单层膜,内含多种水解酶;

③功能:

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吞噬并杀死侵入细胞的病毒或病菌。

6、液泡:

①分布:

主要在成熟的植物细胞内;

②结构:

单层膜(液泡膜),内含细胞液(含有色素、无机盐、糖类、蛋白质等)

③功能:

调节植物细胞的内环境,使植物细胞保持坚挺,和细胞的吸水失水有关。

7、核糖体:

细胞内产生多肽的机器(2种类型:

游离型:

与细胞内蛋白质合成有关;附着型:

与分泌型蛋

白质合成有关)

①分布:

动植物细胞

②结构:

不具膜,呈颗粒状

8、中心体:

①分布:

动物细胞和低等植物细胞

②结构:

不具膜,由两组互相垂直的中心粒及周围物质组成;

③功能:

和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纺锤体的形成有关(发出星射线形成纺锤体)

9、实验:

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

叶绿体不需染色即可见;线粒体需用健那绿染液染成绿色。

注意:

健那绿(詹那斯绿)专一性用于线粒体染色的活性染料,即不会杀死细胞。

四、细胞核

1、结构:

核膜----双层膜,把核内物质与细胞质分开;

核孔----实现核质之间频繁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

核仁----与某种RNA的合成以及核糖体的形成有关;

染色质----由DNA与蛋白质构成,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

注意:

染色质与染色体是同种物质在细胞不同时期的两种存在状态

染色质:

存在于细胞分裂间期,呈细丝状;

染色体:

存在于细胞分裂的分裂期,由染色质高度螺旋化,缩短变粗形成,呈圆柱状或杆状,细胞分裂

结束时能解螺旋形成染色质

2、细胞核的功能:

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是细胞遗传代谢的控制中心。

核、质相互依存,质为核提供能量

和物质;核控制细胞的代谢和遗传。

3、细胞既是生物体结构的基本单位,也是生物体代谢和遗传的基本单位。

其行使各项功能的前提是:

保持

细胞结构的完整性。

五、生物膜系统

1、概念:

由细胞膜、细胞器膜、核膜等结构共同构成细胞的生物膜系统。

2、功能:

保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对物质运输、能量转换、信息传递起作用;

为多种酶提供附着位点,是许多生化反应的场所;

分隔细胞器,保证生命活动高效、有序地进行。

3、分泌蛋白合成过程:

分泌蛋白形成的过程:

核糖体(合成蛋白质)内质网(初步加工、转运通道)

高尔基体(加工组装)细胞膜(通过外排作用形成分泌蛋白)、线粒体

(供能)。

其中,从内质网到高尔基体,从高尔基体到细胞膜均通过囊泡来进行转移。

六、规律

1、双层膜:

叶绿体、线粒体;单层膜:

内质网、高尔基体、溶酶体、液泡;无膜核糖体、中心体。

2、有核酸:

叶绿体、线粒体、核糖体。

3、有色素:

叶绿体、液泡。

4、含酶:

叶绿体、线粒体、溶酶体。

5、光学显微镜下可见:

叶绿体、线粒体、液泡。

6、能产生水:

叶绿体、线粒体、核糖体。

7、与能量转换有关:

叶绿体、线粒体。

8、与主动运输有关:

线粒体、核糖体。

9、与分泌蛋白合成加工运输等有关:

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

10、与细胞分裂有关:

核糖体、中心体、高尔基体、线粒体。

11、发生碱基互补配对:

叶绿体、线粒体、核糖体。

12、合成糖类的细胞器:

高尔基体、内质网、叶绿体。

专题3物质的跨膜运输

一、生物膜的特性

1、细胞膜和其他生物膜可以让水分子自由通过,一些离子和小分子可以通过,而其他的离子、小分子和大分子则不能通过,因此它们都是选择透过性膜。

2、不同生物对同一离子的吸收量不同;同一生物对不同离子的吸收量不同;如人体甲状腺可以从血液中吸收大量I离子。

二、细胞的吸水和失水(谁大谁吸水)

1、原理:

发生了渗透作用,渗透作用发生条件是具有半透膜且膜两侧存在浓度差。

2、动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以红细胞吸水为例,红细胞膜相当于一层半透膜)

当外界浓度<细胞质浓度时,细胞吸水;

当外界浓度>细胞质浓度时,细胞失水;

当外界浓度=细胞质浓度时,细胞水分进出平衡。

3、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细胞液:

液泡内的液体;原生质层相当于半透膜:

细胞膜+液泡膜+二者间的细胞质)

当细胞液浓度<外界浓度时,发生质壁分离;

当细胞液浓度>外界浓度时,发生质壁分离复原现象。

4、植物细胞内的液体环境,主要是指液泡中的细胞液。

原生质层指细胞膜,液泡膜及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

植物细胞原生质层相当于一层半透膜;质壁分离中质指原生质层,壁为细胞壁

5、质壁分离原因:

外因是溶液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内因是原生质层相当于半透膜,细胞渗透吸水,且细

胞壁伸缩性小于细胞膜的伸缩性。

6、质壁分离现象:

宏观上植物细胞由坚挺变萎蔫;微观上液泡缩小,细胞液颜色加深,原生质体与细胞壁分离。

7、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实验用途:

判断成熟植物细胞死活;观察植物细胞的细胞膜。

三、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

1、分类:

物质跨膜运输方式可分为主动运输与被动运输。

其中被动运输指从相对浓度高处向相对浓度低处运输,主动运输只从相对浓度低处相对浓度高处运输。

被动运输又可分为自由扩散与协助扩散两类。

2、自由扩散:

方向高浓度→低浓度,实例水、CO2、甘油、乙醇、苯、脂质。

3、协助扩散:

方向高浓度→低浓度,需载体蛋白协助,实例红细胞吸收葡萄糖。

4、主动运输:

方向低浓度→高浓度,需载体蛋白协助且还需能量,实例小肠吸收无机盐、葡萄糖、氨基酸

等(所有离子)。

5、胞吞(内吞):

方向细胞外→细胞内,需消耗能量,如白细胞吞噬细菌等。

胞吐(外排):

方向细胞内→细胞外,需消耗能量,如分泌蛋白的分泌,神经递质的释放。

注意:

胞吐与胞吐是针对大分子物质的非跨膜运输。

胞吞、胞吐依据膜的流动性原理,形成小囊泡而出入

细胞,因此物质并未穿过磷脂分子层。

四、规律

1、判断物质运输方式的方法:

大分子物质----胞吞或胞吐;

小分子物质----需要能量和载体----主动运输

不需能量和载体----自由扩散

不需能量需载体----协助扩散

2、原生质层:

仅存在于成熟植物细胞中,相当于半透膜,细胞膜+液泡膜+二者间的细胞质;

原生质体:

去除细胞壁后剩下的具有生物活性的植物细胞结构,常用作植物细胞融合的材料。

3、影响跨膜运输的因素:

CD

A为自由扩散;B为协助扩散或主动运输,其最大值与载体蛋白数目有关;

C为自由扩散或协助扩散;D为主动运输,其最大值与载体蛋白数目有关。

专题4酶和ATP

一、酶

1、酶的作用:

酶在细胞代谢中具有催化作用,酶与无机催化剂相比,具有高效性。

2、酶作用的原理:

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

3、酶的本质:

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功能的有机物,其中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少数为RNA。

4、酶的特性:

高效性、专一性。

5、条件:

酶的作用条件较温和:

温度、PH、底物浓度、酶浓度、产物浓度都会影响酶的活性。

高温、过酸、过碱会使酶的空间结构遭到破坏,使酶失活;低温使酶活性降低,酶分子结构未被破坏,温度升高可恢复活性。

二、ATP

1、结构式:

A-P~P~P,其中A代表腺苷,P代表磷酸基团,~代表高能磷酸键,ATP分子中大量的化学能都储存在~中。

2、功能:

ATP是细胞内的一种高能磷酸化合物,直接给细胞提供能量。

3、转化:

ADP+Pi+能量酶酶ATP。

注意:

在有关酶的作用下,ATP分子中远离腺苷的高能磷酸键最易水解释放大量能量;

ATP与ADP相互转化的机制是生物界的共性。

4、利用:

ATP可用于细胞的主动运输、各种吸能反应,还可用于生物发光发电、大脑思考等生命活动。

5、ATP分解为吸能反应,ATP合成为放能反应。

6、ADP中文名称叫二磷酸腺苷,结构简式A—P~P

ATP在细胞内含量很少,但在细胞内的转化速度很快,用掉多少马上形成多少

三、实验

1、酶的专一性验证实验

原理:

淀粉(非还原性糖)酶麦芽糖还原糖

蔗糖(非还原性糖)酶葡萄糖+果糖

步骤:

各加唾液淀粉酶—保温—加斐林试剂—砖红色沉淀有无

2、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

原理:

淀粉→麦芽糖

↓↓

蓝色无蓝色出现

思路:

淀粉t1温度下+淀粉酶t1温度下

淀粉t2温度下+淀粉酶t2温度下

┇┇┇→检验是否出现蓝色及蓝色深浅

淀粉tn温度下+淀粉酶tn温度下

 

步骤:

淀粉淀粉酶

↓↓

各自在所控制的温度下处理一段时间

淀粉与相应温度的淀粉酶混合

在各自所控制的温度下保温一段时间

滴加淀粉,观察颜色变化

注意:

(1)在酶与底物混合之前必须做完相应温度的处理!

(2)本实验不宜选用过氧化氢酶催化H2O2分解,因为H2O2的分解本身受到温度的影响,即温度越高其分解速度越快,所以不能判断出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

(3)本实验不宜选用斐林试剂,因其需水浴加热,而该实验恰恰需控制温度条件。

3、PH对酶活性的影响

原理:

①2H2O2-----→2H2O+O2

②PH可影响酶活性,从而影响O2的产生量,据O2产量的多少可判断PH对酶活性的影响

步骤:

注入等量过氧化氢溶液→注入不同PH的溶液→注入等量的H2O2溶液→观察现象

注意:

一定先加不同PH的溶液,后加H2O2溶液!

四、规律

1、生物体的主要能源物质:

糖类;

生物体的储能物质:

脂肪;

生物体的能源物质:

糖类、脂肪;

动物细胞内储能物质:

糖原;

植物细胞内储能物质:

淀粉;

生物进行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物质:

ATP;

最终能源物质:

光能;

2、影响酶活性的曲线

酶酶酶

促┋促┋促促

反┋反┋反反

应┋应┋应应

速┋速┋速速

率┋率┋率率

┋┋

最适温度温度最适PHPH底物浓度酶浓度(底物充足)

注意:

(1)在其他条件适宜,酶量一定的条件下,酶促反应速率随底物浓度增加而加快,但当底物达到一定浓度后,受酶数量和酶活性限制,酶促反应速率不再增加。

(2)底物充足,其他条件适宜时,酶促反应速率与酶浓度呈正比。

3、酶相关实验设计思路

实验名称

实验组

对照组

实验组衡量标准

验证酶的专一性

底物+相应酶液

另一底物+相同酶液或同一底物+另一酶液

底物是否被分解

验证酶具有高效性

底物+相应酶液

底物+无机催化剂

底物分解速度

探究酶的适宜温度

温度梯度下的同一温度处理后的底物和酶混合

底物的分解速度或底物的剩余量

探究酶的最适PH

PH梯度下的同一PH处理后的底物和酶混合

底物的分解速度或底物的剩余量

专题5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

一、呼吸作用:

1、相关概念:

①呼吸作用(也叫细胞呼吸):

指有机物在细胞内经过一系列的氧化分解,最终生成二氧化碳或其它产物,释放出能量并生成ATP的过程。

根据是否有氧参与,分为:

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

实质:

分解有机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