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新一轮复习 第十二章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209651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61 大小:946.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地理新一轮复习 第十二章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1页
高考地理新一轮复习 第十二章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1页
高考地理新一轮复习 第十二章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1页
高考地理新一轮复习 第十二章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1页
高考地理新一轮复习 第十二章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地理新一轮复习 第十二章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docx

《高考地理新一轮复习 第十二章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地理新一轮复习 第十二章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docx(6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地理新一轮复习 第十二章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docx

高考地理新一轮复习第十二章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

第25讲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考纲展示

考点扫描

切脉高考

1.区域的含义。

2.不同区域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差异。

3.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本讲最近几年考查的考点和考题如下:

1.区域地理特征的分析,如2013年天津卷第13

(1)题,2012年上海卷第23题等。

2.区域差异比较,如2011年上海卷第6~8题,2011年江苏卷第19题等。

本讲常考查的形式如下:

1.结合区域图中经纬度、地形等信息,以及题干中的信息,考查地形、气候等条件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2.结合不同区域图,考查不同区域的自然环境差异、经济差异以及经济发展的措施。

 

一、区域的含义

1.概念:

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的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

2.特点

(1)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以及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

(2)每一个区域都具有特定的地理环境条件,并对区域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二、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自然环境的差异

区域

自然环境  

长江三角洲

松嫩平原

地理位置

北纬30°附近

北纬43°~48°

气候条件

亚热带季风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

土地条件

水稻土为主,多为水田,人均耕地面积少

黑土为主,多为旱地,人均耕地面积多

矿产资源条件

贫乏

石油等矿产资源丰富

2.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人类活动的差异

区域

人类活动

长江三角洲

松嫩平原

农业

耕作类型

水田耕作业

旱地耕作业

主要作物

水稻、油菜、棉花

玉米、春小麦、大豆

耕作制度

一年两熟至三熟

一年一熟

特色产业

水产业

西部畜牧业

工业

综合性工业基地

重化工业基地

【点睛】 地理环境差异除了影响产业活动外,对交通、建筑、文化等也有影响,如长江三角洲地区水运便利,而松嫩平原缺少水运;松嫩平原民居墙体严实厚重,屋顶坡度小,长江三角洲则墙体轻薄、屋顶坡度大等。

三、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以长江中下游平原为例)

 区域差异的影响因素(高频点)

1.自然环境要素差异

(1)气候差异的形成

(2)地貌差异的形成

(3)水文差异的形成

(4)土壤差异的形成

不同区域的气候、植被及人类生产活动因素的差异造成土壤类型、厚度、肥力、酸碱度的差异。

(5)植被差异的形成

不同的气候、地形、土壤、水文等因素造成植被数量、种类、形态等方面的差异。

2.人类活动要素差异

人类活动

具体表现

差异成因

农业

作物种类、耕作制度、产量等差异

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自然条件差异

机械化、生产率、商品率等差异

市场、劳动力、交通、科技、政策等社会经济条件差异

工业

工业类型、规模等差异

资源、市场、劳动力、科技、交通、政策等差异

人口

人口规模、密度、增长速度等差异

区域耕地、水资源等自然条件和经济状况、科技水平、开发历史等社会条件差异

城市

城市形态、数量、规模、发展水平等差异

地形、气候、河流、资源、交通等差异

交通

交通方式、通达度等差异

地形、位置、经济、科技、人口等差异

[深度探究](教师用书独具,灵活使用)

1.如何描述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地理位置?

提示:

可从纬度位置(高、中、低纬)、海陆位置(沿海内陆、大陆东岸、大陆西岸等)、半球位置(南北半球、东西半球)、相对位置、交通位置等方面分析。

[温馨提示:

若有时间请以2013年四川卷第14

(1)题为例巩固该探究点]

2.如何分析某地区降水多少的原因?

提示:

可以从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内陆与沿海,大陆东岸与西岸),大气环流(高低气压带、风带、季风、迎岸风和离岸风),地形迎风坡和背风坡、洋流等因素分析。

[温馨提示:

若有时间请以2013年北京卷第36

(2)为例巩固该探究点]

1.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的影响

(2014·青岛模拟)读我国小麦分布区图,回答

(1)~

(2)题。

(1)①②③地小麦品种不一样,主要原因是(  )

A.居民的生产习惯差异

B.国家政策的差异

C.地形的差异

D.气候条件的差异

(2)③④两地纬度相当,但小麦品种却不一样,其主要原因是(  )

A.距海远近不一样导致降水量不一样

B.天气状况差异导致光热条件不一样

C.海拔差异导致温度条件不一样

D.主导产业差异导致生产方式不一样

解析:

(1)题,据图可知,三地均位于我国东部季风区,地形都是以平原为主,由于其纬度存在差异导致热量条件存在差异。

(2)题,据图可知,由于④地位于我国青藏高原地区,海拔高,导致该区气候寒冷,其小麦品种与③地不同。

答案:

(1)D 

(2)C

2.区域差异的比较

(2014·吉林模拟)当地面或物体表面温度在0℃以下时,空气中的水汽会在其表面凝化成白色结晶,称为霜。

一般把入秋后最早出现的一次霜叫初霜,而入春后最末出现的一次霜叫终霜。

一年中,终霜后至初霜前的这段时间叫无霜期。

下面是两地无霜期等值线图(单位:

日)。

读图回答

(1)~

(2)题。

(1)乙地比甲地无霜期长的原因是乙地(  )

A.纬度比甲地低    D.地势起伏比甲地大

C.海拔比甲地低D.气候海洋性比甲地强

(2)关于两地主要作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地:

冬小麦、棉花B.乙地:

水稻、甘蔗

C.甲地:

春小麦、甜菜D.乙地:

谷子、咖啡

解析:

(1)题,据图可知,甲地为我国东北地区,乙地为西欧地区,气候类型分别为温带季风气候和温带海洋性气候。

甲、乙纬度相当,地形以平原为主,但甲地气候的大陆性较强,乙地气候的海洋性较强,故无霜期乙地较甲地长。

(2)题,甲地的农作物主要以春小麦、玉米、高粱、甜菜等为主,乙地的农作物主要有冬小麦、玉米、甜菜、葡萄等。

故正确答案为C。

答案:

(1)D 

(2)C

 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1.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结合具体区域,沿着历史发展的过程,探究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的关系,从动态的角度进行分析。

2.区域不同发展阶段产业结构的变化

在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由于资源配置的变化和人均收入的差异,劳动力表现出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的趋势。

在此过程中,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

区域发展水平

产业结构变化特点

三大产业的产值比重格局

传统的农业区域或发展水平较低的区域

农业经济比重相当大,第一产业所占比重最大

一、二、三或一、三、二

工业区域或加速推进工业化的区域

随着工业化的加速推进,工业经济比重迅速上升,第二产业所占比重最大

二、一、三或二、三、一

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

随着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尤其是服务业的发展,第三产业的增长速度逐渐超过第二产业。

先进科技和信息、金融等成为区域发展的主导力量

三、二、一

[深度探究](教师用书独具,灵活使用)

随着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将如何变化?

提示:

初期:

以第一产业为主,第二、三产业比重很低;中期:

以第二产业为主,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三产业比重上升;后期:

以第三产业为主,第二产业比重下降 第一产业比重很低。

[温馨提示:

若有时间请以2012年江苏卷第13~14题为例巩固该探究点]

3.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2014·高新一中期末)下图为我国某地区农业土地利用变迁过程图。

读图,回答

(1)~(3)题。

(1)该地区位于(  )

A.珠江三角洲  D.宁夏平原

C.黄河三角洲D.三江平原

(2)该地区土地利用变迁的最主要原因是(  )

A.市场需求的变化B.劳动力素质的提升

C.灌溉技术的提高D.农作物品种的改良

(3)发展到第Ⅲ阶段时,该地区最有可能(  )

A.自然灾害多发B.农业人口比重上升

C.农业投入不足D.商品率大幅度提高

解析:

(1)甘蔗、水稻种植都位于高温多雨地区,该地种植甘蔗、水稻以及花卉,由此可知此地区位于珠江三角洲。

(2)从图中可知,水稻、甘蔗等作物种植面积逐渐减小,而面向市场的蔬菜和花卉种植面积逐渐增大,说明该地区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市场需求的变化。

(3)发展到第Ⅲ阶段时,只有蔬菜和花卉,而蔬菜和花卉主要是面向市场的,所以该地区最有可能商品率大幅度提高。

答案:

(1)A 

(2)A (3)D

区域发展过程图的判读

图表特征►————————————————————

 

区域发展过程图是展示同一区域在不同时期的地理环境变化图,主要有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植被类型的变化、居民点的变化、交通线的变化等等。

[信息获取]

从图中可获取以下信息:

1.居民点:

20世纪80年代初居民点主要分布于河流和乡村土路沿线;21世纪初出现了城镇,并且在煤矿、钨矿和温泉附近出现了居民点,原有一些地区的居民点已不存在了。

2.交通线:

20世纪80年代初只有乡村土路,21世纪初修建了铁路和多条公路。

3.水电站:

21世纪在钨矿附近修建了水电站。

判读方法►————————————————————

 

在判读区域发展过程图时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1.关注图中提供的时间信息。

2.关注图例并分析各图例在图中的分布变化,如面积大小,数量多少等。

3.综合分析图例所代表的地理事物变化的原因及产生的影响。

4.根据影响制定相应的措施

典题例证►————————————————————

 

读20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洞庭湖的变化图,回答

(1)~

(2)题。

(1)洞庭湖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①上游砍伐植被 ②全球变暖,蒸发加剧 ③围湖造田

④流域内降水量不断减少

A.①②     D.①③

C.②③D.③④

(2)这种变化可能导致(  )

A.湖泊的调蓄功能降低

B.库区蒸发量加大

C.洞庭湖湿地的功能完全丧失

D.水量减少,湖水盐度增加

[获取解读信息]

1.从设问中获取信息

该题主要考查洞庭湖面积减小的原因及其产生的影响。

(1)题,解题关键是明确各选项中哪些能导致湖泊面积减小。

(2)题,解题关键是湖泊面积减小会带来哪些影响。

2.从图表中获取信息

【答案】 

(1)B 

(2)A

(2014·湖北七市州联考)以武汉、长沙、南昌三城市为中心的经济区被称之为我国的“中三角”。

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2题。

1.与“长三角”地区比较,“中三角”地区具有的优势是(  )

A.工业基础好      D.交通便捷

C.资源丰富D.科技发达

2.下列关于“中三角”地区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人口众多、商品农业发达

B.三城市经济联系日益密切,竞争力越来越强

C.城市化水平已高达60%

D.是我国经济增长最快的地区

解析:

第1题,长江三角洲缺乏资源和能源,而湖北有三峡水电资源、大冶铁矿资源,湖南和江西有色金属资源丰富,所以资源丰富是中三角地区发展的优势条件。

第2题,三城市距离较近,经济联系紧密,竞争力逐渐加强;该地区经济发展较快,但不是我国发展最快地区;该地区人口众多,农业主要是水稻种植业,商品农业不是很发达,城市化水平不高。

故B项正确。

答案:

1.C 2.B

文化创意产业是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融合,它既有设计、研发、制造等生产领域的内容,也有传统第三产业中的一般服务业,更有艺术、文化创新能力的高质量人才、休闲、娱乐等内容。

下图为上海创意产业园区分布图,据此回答3~4题。

3.下图中能正确表示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经济结构的点是(  )

4.上海市创意产业园区集中分布在内环线以内、苏州河沿岸地带(或黄浦江以西),不是因为(  )

A.有宽敞的旧厂房,租金低

B.人才丰富

C.新开发用地,环境优美

D.交通便利

解析:

第3题,文化创意产业是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融合,因此在图中找出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比重高,第一产业比重低的点。

第4题,创意产业园的区位偏好位于大都市的旧仓库、旧工厂和内城的贫民区,其内部巨大的空间和低廉房租构成了创意产业园建立的重要前提。

靠近交通线附近,有利于联系。

答案:

3.B 4.C

(2014·陕西宝鸡一模)下图示意我国甲、乙两区域,回答5~6题。

5.关于甲、乙两区域河流特征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甲区域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乙区域以雨水补给为主

B.甲区域以内流河为主,乙区域以外流河为主

C.甲区域水系呈向心状,乙区域水系呈放射状

D.甲区域以春汛为主,乙区域以夏汛为主

6.甲、乙两区域分别盛产棉花和天然橡胶,其共同的区位优势是(  )

①夏季热量充足 ②劳动力价格较低 ③农业科技发达 ④农业机械化程度高

A.①③B.①②

C.②③D.③④

解析:

第5题,甲区域气候干旱,周围高山上有冰川分布,河流水源补给主要是高山冰雪融水补给,以夏汛为主。

第6题,甲地夏季高温、乙地终年高温,故两地夏季热量充足;两地都是我国开发较晚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劳动力价格较低。

故B项正确。

答案:

5.D 6.B

7.(2014·阜阳市红旗中学月考)根据图和相关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

西宁地区有一首歌谣:

“古城气候总无常,一日须携四季装。

山下百花山上雪,日愁暴雨夜愁霜。

(1)指出图1所示区域积温分布特点,并分析原因。

(2)简述歌谣反映出该地自然地理环境的主要特征。

(3)比较图1中我国青海省和图2中C地种植业生产类型及自然条件的差异。

解析:

(1)题,分析等值线的分布特点要从等值线的延伸方向、递减(或递增)规律和极值等方面描述;影响积温的成因主要从纬度、地形等方面分析。

(2)题,描述自然地理环境特征要从气候、地形、植被等方面来考虑;歌谣中“一日须携四季装”说明日较差大,“日愁暴雨夜愁霜”说明天气多变,“山下百花山上雪”说明地形起伏大、垂直地带性分异明显。

第(3)题,分析种植业生产类型及自然条件的差异,首先根据两地的地理位置,明确两地的地形、气候、水文等自然特征,然后根据自然特征确定农业生产类型。

青海省属于高山气候,降水较少,光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气温较低,种植业主要是河谷农业;图2中C地位于30°N~40°N的大陆西岸的沿海平原地区,属于地中海气候,适宜发展地中海式农业。

答案:

(1)积温由西南向东北(西向东)递增;兰州以西积温明显高于周边地区。

地势由西南向东北递减,黄河河谷地区海拔较低。

(2)气温日较差大,天气多变;地势起伏大;植被垂直地域差异明显。

(3)

地区

农业类型

气候差异

地形

青海

河谷农业

高原山地气候,降水不足,光照强,热量不足,气温日较差大

河谷地形

C地

水果园艺业

地中海气候,雨热不同期,水热较充足,光照条件较好

平原地形

[双基达标]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2014·陕西师大附中一模)下图为两区域图,读图完成1~2题。

1.M、N两山脉的共同特征是(  )

A.圴为低缓山脉

B.均为内外流区域分界线

C.西坡降水多于东坡

D.均为荒漠与草原的分界线

2.两区域发展冶金工业共同的区位因素是(  )

①地势平坦 ②矿产丰富 ③气候适宜 ④水源充沛

⑤交通便利 ⑥能源丰富 ⑦劳动力丰富 ⑧市场广阔

A.①②⑥      D.②⑦⑧

C.③④⑤D.②⑤⑥

解析:

第1题,根据纬度位置及山脉走向、铁路分布及矿产资源的分布来看,M为乌拉尔山脉,N为贺兰山脉,均为低缓山脉;我国贺兰山是内外流区域的分界线,东坡降水多,是荒漠草原与草原的分界线;但M山脉不是内外流区域的分界线,西坡降水多,是亚寒带针叶林分布区,因此选择A项。

第2题,结合图例及两地实际,比较得出D项正确。

答案:

1.A 2.D

下图表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范围。

读图完成3~4题。

3.与省内其他地区相比,当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更能吸引人口迁入的最主要原因是(  )

A.河流湖泊密布,渔业资源丰富

B.地势平坦开阔,耕地资源丰富

C.生态环境优越,适宜居住生活

D.经济相对发达,就业机会较多

4.与长三角相比,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主要优势是(  )

A.土地、劳动力价格低B.交通便利

C.技术和资金雄厚D.对外开放程度高

解析:

第3题,吸引人口迁移的最主要因素是经济因素。

第4题,与长三角相比,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在土地、劳动力等方面优势明显。

答案:

3.D 4.A

5.下图反映了我国东部某地区土地利用状况的变化过程。

有关图中从Ⅰ到Ⅲ阶段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图中河流的丰水期流量增大,枯水期流量减小 ②图中城市人口增多,乡村人口减少 ③图示区域出现了城市化现象 ④图中河流夏季流量减小,冬季流量增大

A.①②B.③④

C.①③D.②④

解析:

选C。

从阶段Ⅰ到阶段Ⅲ林地减少,耕地增加,森林的涵养水源能力减弱,丰水期流量增大,枯水期流量减少;有小城市发展,城市化发展缓慢;我国东部河流,夏季为汛期,流量大;因此可以判断选择C项。

(2014·河北邯郸二模)《中原经济区规划》提出要加快形成“一核四轴两带”放射状、网络化发展格局,其中,四轴是沿海发展轴、沿京发展轴、沿济(南)郑(州)渝(重庆)发展轴、沿太(原)郑(州)合(肥)发展轴。

据此回答6~7题。

6.下列关于中原经济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中原经济区农业发展的三大障碍是旱涝、盐碱、台风

B.“一核”是指郑州及其周围相邻市区为主体的核心区域

C.四个发展轴经过的自然带均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D.两带分别是沿长江和黄河沿岸经济发展地带

7.为了抓住机遇,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关于中原经济区今后的发展方向,正确的是(  )

A.全力发展大城市,提高城市化水平,把该地区建成世界级的城市群

B.利用其区位优势,大力发展海洋化学工业及海产品加工业

C.大力改善基础设施,吸引产业转移,推进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

D.充分利用区域煤、铁、石油资源,大力发展煤炭、钢铁及石化工业

解析:

第6题,图中显示“一核”区域位于以郑州为中心的中原城市群区域,故B项正确。

中原经济区农业发展的三大障碍是旱涝、盐碱和风沙,此区域受台风影响很小;从材料中可看出,发展轴向南到达了重庆、合肥等地,这些区域的自然带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第7题,中原经济区是我国传统的农业区,应大力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带动经济发展。

答案:

6.B 7.C

我国某地居民就地取材,用竹木扎制屋架,茅草覆顶,建造的传统民居远看像船底,因而被称为船形屋(见下图)。

据此回答8~9题。

8.该传统民居最可能位于(  )

A.青藏高原B.黄海沿岸

C.海南岛山区D.东北平原

9.该传统民居能够反映当地的环境特点是(  )

A.高寒缺氧B.潮湿、多虫鼠

C.多火山、地震D.干旱缺水

解析:

第8题,根据该地民居所用材料可知其位于我国南方山地;该民居下面存在30~40厘米的中空,这显然是为了防潮,说明该地气候较为湿润,故该地最可能位于海南岛山区。

第9题,根据上题分析可知,该地位于南方山区,水热条件较好,因此该城区环境具有潮湿、多虫鼠的特点。

答案:

8.C 9.B

☆下图示意区域经济发展阶段差异。

读图完成10~11题。

10.关于t2时刻各区域发展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区域1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B.区域2处于发展后期阶段

C.区域3进入起步阶段

D.图示三区域所处发展阶段相同

11.若该图示意我国不同地区的经济差异,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A.现阶段我国各区域对资源依赖程度不断降低

B.现阶段我国各区域经济发展应以高新技术产业为龙头

C.从区域3到区域1反映了我国经济从沿海向内陆的发展趋势

D.要实现经济、资源和环境的和谐统一,需宏观协调各区域的关系

解析:

第10题,t2时刻区域3进入起步阶段,区域1处发展后期阶段,区域2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图示三区域所处发展阶段不相同。

第11题,要实现我国不同地区经济、资源和环境的和谐统一,需宏观协调各区域的关系。

现阶段我国部分区域对资源依赖程度不断降低,我国各区域经济发展并不应都以高新技术产业为龙头。

从区域1到区域3反映了我国经济从沿海向内陆的发展趋势。

答案:

10.C 11.D

二、综合题(共56分)

12.(24分)(2014·广东模拟)我国沿海地区经济发展和开发开放形成“三大四小”格局。

“三大”是指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四小”是指北部湾、海峡西岸、江苏沿海和辽宁沿海。

“三大”在改革开放后率先发展,是中国经济最发达地区;“四小”经济发展程度和“三大”相比还有一定差距,有望成为中国经济新的发动机。

根据图表和所给资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1:

“三大、四小”经济区(带)空间关系图。

材料2:

“四小”经济区(带)产业经济指标(2007年数据)

“四小”经济区(带)

从业人员(万人)

综合经济(万元)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

5.6

27.1

59.5

3413793.6

6613317.4

7759723.9

海峡西岸经济区

17

480.5

370.8

20138980.0

100130945.1

76033310.1

江苏沿海地区

7.5

68.3

66.1

5389375.5

21301070.5

14322754.1

辽宁沿海经济带

23.9

97.1

99.2

5905094.1

29114416.4

21943455

(1)表中资料显示,江苏沿海地区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比辽宁沿海经济带________,但综合经济相差不大,请从自然方面分析原因。

(12分)

(2)“四小”经济区中综合经济实力最高的是________区,该经济区二、三产业发展快速的原因是什么?

(12分)

解析:

(1)据材料2可知,江苏沿海地区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少于辽宁沿海经济带。

其自然原因可从气候、耕作制度、水资源等方面进行分析。

(2)据材料2可知,“四小”经济区中综合经济实力最高的是海峡西岸经济区,其原因可从地理位置、政策、交通等方面进行分析。

答案:

(1)少 江苏沿海地区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光、热、水组合好,可以一年两熟,农作物总产量较大;水资源较多(从辽宁方面答就反过来)。

(2)海峡西岸经济区 靠近台湾,便于承接产业转移;国家政策的支持;优良港口多,交通便利。

13.(32分)(2014·韶关调研)读我国南方某河流中下游地区不同发展阶段的示意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从阶段一到阶段二,甲地农业生产方向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请说明最可能的变化是什么,并分析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

(8分)

(2)从阶段一到阶段二,该地工业结构和工业布局发生了哪些变化?

(4分)

(3)乙、丙两个工业区形成的区位条件分别有哪些?

(8分)

(4)从阶段一到阶段二,该地交通发生了哪些变化?

(4分)

(5)简述城市工业用地的变化趋势,并分析主要原因。

(4分)

(6)从阶段一到阶段二,该地采取了哪些有效措施保护环境?

(4分)

解析:

(1)题,阶段二城市规模的迅速扩大,农业由种植业向城郊农业不断转变;市场需求及交通运输的发展,利润也更高。

(2)题,工业结构和工业布局从图例和注记中可以得到充分体现,正确表述是关键。

第(3)题,乙为传统工业区,要考虑环境因素、交通等;丙为高新技术产业区,要考虑科技水平及人员素质、环境、高速公路和航空运输等。

第(4)题,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文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