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幼儿园美术教育生活化》课题研究结题报告.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209519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4.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村幼儿园美术教育生活化》课题研究结题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农村幼儿园美术教育生活化》课题研究结题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农村幼儿园美术教育生活化》课题研究结题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农村幼儿园美术教育生活化》课题研究结题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农村幼儿园美术教育生活化》课题研究结题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农村幼儿园美术教育生活化》课题研究结题报告.docx

《《农村幼儿园美术教育生活化》课题研究结题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村幼儿园美术教育生活化》课题研究结题报告.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农村幼儿园美术教育生活化》课题研究结题报告.docx

《农村幼儿园美术教育生活化》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农村幼儿园美术教育生活化》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姑田中心园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传统的美术教育,就是画一幅画,做一做手工制作,在这程度上脱离了幼儿的生活实际,特别是在农村,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导致课程资源严重不足,教师教学手段单一,拘泥于教材,未能把教学内容与幼儿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忽视了幼儿的生理、心理特点,压抑幼儿个性的创造力的发展。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的理论,要求“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

生活化也是《纲要》对幼儿园教育所提出的要求,让美术教育生活化是教育成功的关键。

因此,美术活动应以生活为中心,让幼儿参与实践,在教中学、学中学、做中学,切实培养幼儿生活实践能力,让幼儿在生活中“动”起来,感受生活,融入生活,获得美的体验,形成自然真实的审美情趣,据此,我园于2010年3月确立《农村幼儿园美术教育生活化》为研究课题。

二、课题的理论依据

1.根据《纲要》从各班的条件出发,结合各班幼儿的实际情况,制订切实可行的工作计划并灵活地执行。

2.教育活动的目标,以《规程》和《纲要》所提出各领域目标为指导,结合各班幼儿的发展水平、经验和需要来确定。

3.根据陈鹤琴的教育理念,大自然、大社会是我们的活动教材,注意环境、利用环境、创设环境,教学内容要生活化、活动化、经验化、游戏化。

4.根据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根据张雪门的“生活就是教育”,让教育融入生活之中。

三、对课题所达目标的主要内容

1.课题目标:

加强美术学科与幼儿生活的联系,使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方式,贴近幼儿生活,从而改变幼儿的学习方式,真正做到教学活动成为幼儿喜欢的一种生活,从而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促进幼儿整体素质的发展。

2.主要内容:

1)探索是有农村特色生活化美术教育活动的形式。

2)开发贴近幼儿生活的美术教育活动内容。

3)选择贴近幼儿的美术活动材料,丰富幼儿创作,表现的途径。

4)如何创设生活化的美术教育活动环境。

四、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1.调查研究法:

通过座谈、问卷等形式分别对教师、家长对幼儿美术教育目标、价值等方面进行调查研究,为课题的开展与进一步深化寻找依据与支撑。

2.文献研究法:

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与幼儿美术教育有关理论,并能运用理论来指导课题的研究与实施,便于更好地按照实施计划进行具体的研究。

3.行动研究法:

在具体的美术教育中探讨、研究、反思、总结、创新。

4.个案研究法:

选择审美情趣层次不同的幼儿进行跟踪分析,辅以必要的指导,使各个层次的幼儿都能在幼儿园美术教育生活化研究中得到发展,并把相应的研究成果存入幼儿档案袋。

五、抓好落实,保证课题的开展

1.成立课题研究小组:

组长:

江美珠

成员:

邓桂萍、林雪清、江富春、华丽芬、马洁、蒋炎兰

2.健全组织,形成制度,确定每半月一次课题研讨活动。

3.加强学习,培训提高,开展业务专题讲座,对课题的进展情况进行引导,组织教师学习《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陶行知教育思想、陈鹤琴教育理念。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精神,进行参与培训和案例培训,提高教师的课题研究能力。

4.群体互动,重点突破,每半个月观摩课题研讨课,进行观摩评议、研讨、反思、大家求真务实,畅所欲言,注重实际效果。

5.注重过程,实践创新,鼓励课题组成员结合本园特点,资源利用,课题研究与课程改革相结合,转变学习方式,改革课程模式,营造和谐环境。

6.每月写好阶段小结,期末撰写课题研究论文。

7.重视材料的整理、归档。

六、研究过程

绘画课题研究历程:

1.小班

小班从涂色开始,是以涂色块为主,刚开始时让幼儿任意将不同的颜色随意画在画纸上,然后过渡到将一样的颜色用线条圈起来,孩子们在进行圈色块的过程中为以后的用线条绘画打下了基础。

利用幼儿生活中常见的动物,在内容上设计了“网鱼”“帮章鱼添画脚”“会跳舞的曲线”等等,这样有系统地组织幼儿绘画使幼儿学会了从画短线到长线再到难度大点的曲线,技能得到了发展,经验也得到了提升。

2.中班

中班打破一张范画教师示范教,幼儿模仿学的模式。

从幼儿生活中常见的几何图形入手,让幼儿在认识图形,充分感知和了解图形特征的基础上,逐步学会用画笔表现图形的特征,从而掌握一些简单的绘画技能。

如在绘画圆的过程中掌握弧线的画法。

在绘画三角形的过程中感知到直线与斜线的不同。

在幼儿掌握几何图形画法的基础上,学会用图形来表现事物的主要特征。

先从单一的图形开始逐步过渡到组合图形再发展到图形的变形来表现事物的特征。

3.大班

大班的绘画活动中,先引导幼儿观察周围事物中各种颜色,如:

彩虹、蝴蝶、衣服等丰富的颜色。

在色彩的运用上开始尝试不同颜色进行套色,通过深浅颜色的搭配提高幼儿使用各种颜色表现事物色彩的能力。

随着知识经验的丰富和绘画技能的提高,为幼儿提供贴近幼儿生活的有关材料,幼儿能用油画棒、彩色水笔、棉签、水粉独立构思画面,表现简单的情节。

大胆发挥想象,提高幼儿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剪纸课题研究历程:

1.重视幼儿良好剪纸习惯的培养。

在剪纸活动中,我们非常注意教幼儿在学习活动前怎样放置各种物品,在活动中怎样有条理地使用工具材料,尤其是怎样安全的使用剪刀,怎样保持桌面地面的整洁。

在活动结束后,又怎样收拾整理。

有意培养幼儿良好的剪纸习惯。

(教师用画的形式表示出来幼儿易于接受)有的教师认为剪纸活动中的寓教于乐,就是体现轻松,幼儿说说笑笑没什么关系,而我们觉得因为在剪纸活动中说笑不但分散自己剪纸的注意力,而且还对安全不利。

(因为安全要摆在头一位),还会干扰别人的思考和操作活动;而且幼儿只有专心致志的剪纸,始终如一的努力,才能体会成功的乐趣。

因而,在剪纸活动中我一直要求幼儿安静专心。

2.充分利用墙饰的隐性引导价值。

班级中要开辟出专门的剪纸作品欣赏园地,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在欣赏作品的选择上应有所侧重。

活动初期要投放形象鲜明、色彩鲜艳的剪纸作品,而且,内容应接近幼儿生活,易被幼儿所理解和接受。

我们给幼儿创造条件,去观察,运用多种感官去接触事物,丰富想象。

墙饰的隐性引导价值在幼儿自主发展过程中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在墙壁上我们为幼儿装饰上剪纸作品,有装饰类的民间剪纸、生活用品等。

幼儿来到墙饰前会对每幅作品进行评价,同时交流中产生疑问:

“这是什么?

”“是怎么剪的?

”在孩子的疑问引导下,他们会不断地寻找答案,了解了我们民族的剪纸。

大量的作品欣赏的呈现,还能够给幼儿渗透隐性剪纸技能的支持。

孩子们通过对墙饰的观察、与墙饰的交流,会发现创作技巧。

因为他们在观察的过程中会模仿作品的剪法,同时通过看墙饰能够使他们发现其中的奥妙,原来可以运用绘画的经验通过剪纸也能够表现出画面的意境。

幼儿发现了墙饰上的作品,自己找到了学习的途径,自己去看,并寻找到了解决的办法,并且能够使用不同的方法,大胆地进行创作。

墙饰就像个小老师在无声中帮助幼儿进行创作,起到了隐性的引导作用。

3.精心选材,深思创意。

组织一节剪纸的教学活动,要想取得好的教学效果,教师不能心血来潮、随心所遇,想教什么就教什么,而应该在全面了解教学实际和幼儿实际的前提下选题,选准教材,即选择贴近幼儿生活,以唤起幼儿的情感体验,便于幼儿感悟、理解,乐于接受的实物或画面,能够表现出对生活和自然美的感受。

如:

可利用节日,四季、生活用品都是很好的选材。

如:

小小班的幼儿在练习沿线撕纸时,幼儿可以以“制作梳子”的主题激发孩子对撕纸的兴趣。

4.实践活动——培养幼儿剪纸基本技能和方法。

幼儿园剪纸活动光靠幼儿欣赏、自由去剪是不行的,学习一些基本剪纸技能还是非常必要的。

因此。

我们制定了剪纸活动目标从幼儿的身心发展出发,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如,小班刚开始实施计划的时候,从培养幼儿对剪纸的兴趣出发,让幼儿先认识剪纸工具,学习使用工具,欣赏简单的剪纸作品。

激发孩子想自已去剪的欲望。

然后让幼儿剪纸片、面条、沿线剪,往往选择易剪的纸、和胶泥之类的材料,到了中班,从剪纸的最基本方法人手,让幼儿多动手练习。

孩子们应掌握沿轮廓剪、对边折剪、左右对称剪、对角等基本方法。

在剪纸活动中。

教给幼儿基本方法的同时,也把创造的余地留给孩子。

如:

在大班幼儿剪《人物》时,先引导幼儿观察生活中的人们后,接着就让孩子自己剪,至于人的形态鼓励幼儿自己用掌握的技能去创造。

孩子们剪出来的人物妙趣横生,极富儿童情趣。

教师在实践中觉得在活动中借助幼儿已学过的剪纸方法同时借助实物与图片的相结合,使幼儿在头脑中形成物象,幼儿能清楚明白应剪下的部分在哪里,这种方法对幼儿较为有效,并在活动中收到良好的效果。

在小小班的撕纸活动中教师教了孩子一个很好的方法就是怎么把纸撕开:

方法是将两个大拇指的指甲碰在一起紧紧的捏住纸,食指与拇指协作就能将纸撕开小口,这其实就是老师总结出来的撕纸的窍门。

5.在游戏中学习剪纸的方法。

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

“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

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则特别强烈。

”在创意剪纸教学的活动中,充分考虑中班幼儿身心发展水平,选择适合他们发展的教学内容。

首先注意活动的内容富于童趣性与发展性。

在剪纸活动中,创设一些游戏性的情节,让幼儿去探索。

如:

在进行剪“我的小鱼”活动时,我提前出示剪好的小鱼。

活动一开始,我便以小鱼来班里做客的方式带幼儿进入了活动。

请幼儿把自己当作小鱼,(幼儿手中剪的小鱼就是孩子自己)来设计身边发生的故事,让幼儿在不断变化的形式中,体验剪纸的乐趣,从而进一步产生对剪纸的浓厚兴趣。

6.画中剪、剪中画,来激发幼儿剪纸的兴趣。

比如:

幼儿在做动物头饰的过程中,画好动物后用剪纸的方法,去镂空动物眼睛,剪动物身上的花纹,另外在新年的时候,孩子给老师送的贺卡给老师很大的启发(贺卡封面是镂空的,打开后是孩子在图画中剪下的图案,还画了许多装饰,非常好看)。

而“画中剪,剪中画”对学习一些基础的方法时还是很有必要的。

因此作为幼儿剪纸的组织者,教师必须遵循幼儿的心理特点,为幼儿创造良好的物质环境和精神鼓励他们大胆剪,大胆的画,给幼儿一个广阔的空间,让他们的绘画和剪纸才能随兴趣得以施展。

肯定与鼓励对于幼儿成长与发展的重要作用是毋庸质疑的,对于激发幼儿对剪纸的兴趣也同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要做到这一点需要老师站在幼儿的角度去审视幼儿的作品和创作行为,同时要用幼儿的心理去感受,让幼儿通过教师的正确评价,使得今后的剪纸活动开展的更好还有一点不能忽略的是通过幼幼间的互动作用,激发幼儿对剪纸的兴趣。

生态式艺术教育十分认可幼幼间的相互作用,尤其对于激发幼儿的剪纸兴趣,这种幼幼间的相互作用是不可小视的。

我们后面还将做的是:

更多关注幼儿的阶段性发展,根据需要为幼儿提供充足适宜的材料,让幼儿根据自己的实际发展水平选择活动材料,使每一名幼儿在不断地成功后向更高层次发展。

在课题开展中我们收获了一种好的活动模式:

“在玩中学会观察——在情景中产生兴趣——在活动中发展思维想象——在鼓励、放手中创造表现”的活动模式,使创意剪纸的教学活动更具趣味性,使学习变得更轻松、愉快并有吸引力。

有待实践尝试。

折纸课题研究历程

折纸作为传统的民间艺术,以其准备简单、见效快捷、造型多变,备受人们青睐,更是适合幼儿参与并为之所喜爱的一种艺术活动。

在任何教育活动中,我们都应当更多关注幼儿在学习过程中付出了怎样的代价:

是否越来越热爱学习、越来越提高自我学习能力、是否是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是否在获得知识技能的同时体验到自尊、自信和相互尊重。

但是,从教育目标看,传统的折纸教育只是单纯地专注于技能的习得,如学会折三角、会折正方、看中的是结果,而没有结合考虑孩子用什么方法主动、积极、愉快地获得,也没有更多地考虑其它如合作、交流、分享等社会性方面的发展;从教育评价看,一般成人对折纸的评价集中在折的结果,而不在于孩子的过程,注重的是孩子作品和老师范例的相似程度,而不注重孩子是否发挥了积极主动性,幼儿只是被动、机械地再现。

从教学方法上看,以往老师示范折这折那,更多地重视知识灌输、技能训练,而忽视幼儿能力的培养。

?

纲要?

中指出,能力本身就是一种终身受益的品质,最根本的能力则是自我学习的能力,在折纸活动中,我们注重培养孩子对这种艺术活动的兴趣以及自我学习能力的培养。

具体做法如下:

1.用适宜的动作和语言引导幼儿

针对托班幼儿的思维具体形象性及小肌肉发展不完善的特点,在活动中利用肢体语言来调动幼儿学习折纸的积极性(图片):

如在学习对边折时首先让孩子们知道什么叫对边折,通过教师示范让孩子们双手合并对齐。

运用观察、比较的方法,从左边看再从右边看只能看见自己的一只小手,当孩子理解后开始动手练习。

其次是从分辨纸的颜色开始,如进行的一次“制作小图书”的活动,托班幼儿已认识红、黄、绿三种颜色,在学习时准备好正反面分别是这三种颜色的纸,利用变魔术的口吻告诉孩子们将自己喜欢的颜色藏起来,折好后发给他们小粘贴贴在自制的小图书上进行鼓励,经过练习孩子们已有整齐地进行对边折的意识了。

最后认识折痕线,以往幼儿在学压平时只会用小手去拍不会用力压,因此在学习压平的过程中教师利用语言讲解及肢体动作指导让孩子们用中指和食指来压并通过具体形象的动作让幼儿伸出小白兔的耳朵或者伸出中指和食指作胜利的手势,这样孩子们在学压平时知道用哪个手指去用力压。

通过这几种方法幼儿在学折纸时很容易接受,而且学习的兴趣很高。

2.提供实物供幼儿自由摆弄

有的折纸作品例如小猫头、小狗头等的个别步骤不好掌握尺度(向下折耳朵),加上小班幼儿对语言的理解力还有所欠缺,这时给他们提供实物是非常必要的,孩子们自由地摆弄实物并进行感知、探索、观察、比较,老师适时引导他们观察耳朵到底露出来多少才最恰当,然后自己动手折最后再与实物进行对比。

这样折的过程是幼儿感兴趣的,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发展了幼儿的目测能力、动手能力,还发展了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自我学习能力。

3.材料的提供至关重要

在幼儿学习一项新技能的时候为幼儿选择合适的材料特别重要,教师选用的适宜的材料就是教师在幼儿实践过程中的无声的指导语,它会为幼儿的学习起到桥梁和支架的作用。

比如教幼儿学习折双三角的基本折法时为幼儿提供对角线分色的手工纸学折双正方时就要提供双面单色的手工纸。

4.促进互动,给幼儿自己解决问题的机会

在折纸活动中,幼儿肯定会出现不同的困难,你会的也许就是他不会的,他会的也许你不会,老师就是要促进互动,包括师幼,幼幼之间的互动,这种互动有时是互相帮助,有时也会是各持己见,相互争论,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个机会,帮助孩子展开讨论进行比较,最终发现谁的方法最好,并给幼儿自己解决问题的机会。

在组织幼儿开展“变变变”的活动中,因为幼儿都已经掌握了“小衣服”的折法,因此在让幼儿用“小衣服”变成其它物品的时候,教师只是给幼儿提供了变成不同物品的范例供幼儿参考,在观察幼儿变的过程中发现有的幼儿遇到困难时,老师鼓励他们“每个人都会遇到困难,你想找谁帮你呢?

”这时,遇到困难的幼儿就会主动地找能力强的幼儿帮助,共同探讨和研究折法,加深记忆,共同提高。

过一会儿,老师会问:

“你在变的过程中哪一步遇到了困难,后来怎么解决的?

”遇到困难的幼儿就会把是谁帮助他的告诉老师。

在评价过程中,老师不武断地评谁的作品好,谁的作品不好,而是鼓励他们:

“你觉的今天谁的作品比较好?

”进一步促进幼儿之间的交流,达到相互学习的目的,同样促进幼儿折纸能力的提高还促进他们自我学习能力的提高。

在这个过程中幼儿还学会了正确认识自己和他人,增强了合作和互助意识。

幼儿在尝试中发现了问题,在互动中解决了问题,这一切都蕴涵着老师的精心设计。

泥工课题研究历程

泥塑是我国传统的民间艺术,也是深受幼儿喜欢的活动之一。

幼儿在泥塑活动之中了解、接触民间文化艺术,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和艺术审美的教育,更重要的是能在体验泥塑活动的快乐中学习运用立体造型的方式,创造性地表现自己对客观事物典型特征的认识与了解,不断提高空间知觉和立体造型的能力,起到对美的表达的作用。

1.从观察入手丰富幼儿感性经验。

例如:

制作“糖葫芦”,每个孩子都吃过糖葫芦,孩子们都能说出糖葫芦是圆形的。

在第一次制作时,发现虽然幼儿都能说出但不能表现出来。

通过对作品与塑造中孩子的表现进行分析,发现孩子们虽知道糖葫芦是圆形的但从没有细致观察圆形到底是什么样的,应该怎样表现。

于是在第二次制作时,提供了实物,引领幼儿细致地观察糖葫芦,并请幼儿品尝,同时还提供了很多圆形的球,让幼儿将球放在手中摆弄,亲身体验“什么是圆”并引导幼儿说出自己的感受,“圆溜溜、不扎手、表面光华、很平”等。

孩子们争着说出自己的感受,这时,幼儿再次进行塑造“糖葫芦”,这次的塑造呈现出另一翻景象,一个个生动、形象的作品呈现在面前。

2.将泥塑的技能融入到幼儿活动之中。

传统的泥塑教学,只是单纯地专注于技能的习得,如团圆的方法、如何搓条等,常常是教师示范讲解步骤和方法,幼儿只是被动、机械的学着去捏。

现在尝试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幼儿变被动为主动,将技能的学习融入幼儿活动之中,并与主题活动相结合。

如:

中班捏“鸭子”的活动,虽然孩子们已基本掌握了团、搓、压等简单的技能,能很快的表现出鸭子的主要特征,但在塑造鸭子向上翘起的尾巴时,需要用手将泥向上推然后再捏扁,但是很多幼儿只是将泥捏出一块拉直。

当教师发现幼儿在技能上出现问题时,在引导幼儿进一步细致观察鸭子尾巴的基础上,以建议的方式将推泥的方法、技能介绍给幼儿,幼儿学会这个技能后再进行塑造时很快德就表现出向上翘起的尾巴,并为自己能用泥塑的方法表现出生活中的物体而拍手鼓掌。

3.各领域的相互渗透。

泥塑活动不是一个单一独立的活动,它需要与各领域的相互融合。

比如:

大班幼儿塑造“蝴蝶”时,引导幼儿通过肢体动作表现、绘画形式、语言描述、故事表演等交流自己对蝴蝶的认识与感受,为塑造活动作了情感和认识上的准备。

幼儿在塑造中,蝴蝶就像活了,有了不同的动态表现,如展翅的蝴蝶、休息的蝴蝶等,教师从材料的提供、语言的启发、动作的支持、提供同伴的经验借鉴等多种方式,为幼儿获得成功和发展提供适宜性的帮助与指导。

我们开展此课题中还有布贴画、手工制作、欣赏等活动,都能有效激发幼儿的活动兴趣,促进幼儿的发展。

七、研究成效:

1.促进几个转变:

1)从重知识技能到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

2)从教师管理者、指令者、组织者成为幼儿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

3)从重视教法到关注学法。

4)从课堂环境到回归生活。

5)从单一评价到多元评价。

2.对教师而言:

1)营造了研究的氛围,培育了幼儿教师的科研意识和科研精神,增加了教师的科研能力。

2)推进了我园的教育教学改革,在幼儿学习方式转变和教育行为和评价方式改革上有突破性的进展。

3)催生了主体教育的理念,唱响了幼儿园素质教育的主旋律。

3.对幼儿来说:

幼儿对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美术教育活动非常兴趣,提高了幼儿线描画、布贴画、书粉画的绘画水平、泥工、手工制作、折纸促进了幼儿的参与兴趣和动手能力,美术欣赏活动开阔了幼儿的视野。

八、取得的成果:

1.优秀美术活动教案。

2.优秀幼儿美术作品集。

3.研究经验小结和总结。

4.邓桂萍园长撰写的论文《如何让小班幼儿喜爱绘画》获全国优秀教育科研成果评审活动优秀学术成果一等奖,论文《创新绘画活动,培养幼儿自信》获县论文评选二等奖,论文《美术活动中如何挖掘幼儿的创造潜能》获县论文评选三等奖,华丽芬老师撰写的论文《浅谈大班幼儿民间手工制作》获县论文评选二等奖,林雪清老师撰写的论文《幼儿园美术教育生活化初探》获县论文评选三等奖。

在开展市课改研计活动中,林雪清老师上的《会跳舞的石头》美术活动,受到了各位领导、园长、校长的好评,在农村课改示范活动中,江美珠老师上的《插花》活动,起到了带头示范作用,教师在参加县师生作品展活动中,华碧霞老师的作品《我爱世博爱我祖国》获县二等奖,林雪清老师的作品《虎年吉祥》获县一等奖,华丽芬老师的作品《剪纸—风筝》获县三等奖,江美珠老师的作品《果篮》获县三等奖,江富春老师的作品《一帆风顺》在“建党90周年庆活动”中获县一等奖,教师们指导的多幅幼儿作品分别在获县作品比赛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江美珠老师指导的幼儿作品《喜丰收》获县一等奖,指导的作品《热闹的泳池》获县三等奖;华碧霞老师指导的幼儿作品《糖果节》、《丰收年》获全国“海西杯”绘画比赛银奖,指导的幼儿作品《开心家园》、《我上小学了》获县比赛三等奖,《美丽的西山》获县二等奖;林雪清老师指导的作品《鱼趣图》、《我们给小鱼过生日》、《我们帮长颈鹿做衣裳》获县比赛三等奖;华丽芬老师指导的幼儿作品《快乐的节日——飞翔的愿望》获全国“海西杯”绘画比赛最佳“创意奖”;罗丽源老师指导的幼儿作品《我的鸡蛋屋》获县三等奖、《安全伞》获县二等奖。

九、存在的不足:

1.投入的资金有限,本园开展的课题较多,约束了此课题的开展。

2.师资力量不强,教师队伍不稳定,流动性大,不利于课题的开展。

3.在研究中发现,教师们理论支撑力度不够,归纳总结的能力不强,研究的深度、广度不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公共行政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