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疗法重点.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208560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177.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运动疗法重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运动疗法重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运动疗法重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运动疗法重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运动疗法重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运动疗法重点.docx

《运动疗法重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运动疗法重点.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运动疗法重点.docx

运动疗法重点

一.名词解释

1.运动疗法:

以徒手以及应用器械进展运动训练来治疗伤、病残患者,恢复或改善功能障碍的方法〔主要应用物理学中的力学因素〕称之为运动疗法,是物理疗法的重要组成局部。

2.关节松动术:

是治疗关节功能障碍,如僵硬、可逆的关节活动受限、关节疼痛的一门康复治疗技术。

3.协调训练:

是指恢复平稳、准确、高效的运动能力的锻炼方法,即利用残存局部的感觉系统以及视觉、听觉和触觉来促进随意运动的控制能力。

4.肌力指肌肉收缩时所能产生的最大力量。

5.肌肉耐力:

指有关肌肉持续进展某项特定任务〔作业〕的能力,其大小可以用从开场收缩直到出现疲劳时已收缩了的总次数或所经历的时间来衡量。

6.平衡能力:

指人体所处的一种稳定状态,以及不管处在何种位置、运动,或受到外力作用时,能自动的调整并维持姿势的能力,即当人体重心垂线偏离稳定的支持面时,能立即通过主动的或反射性的活动使重心重新返回到稳定的支持面内,这种能力就称为平衡能力。

二.非名词解释

制动

制动对机体的影响

〔一)消极:

〔1〕心血管

血容量减少,心率增加,每搏量下降,血流速度减慢,血栓形成,体位性低血压〔患者由卧位到直立位〕。

(2)呼吸

肺通气/血流比例失调;肺通气效率降低;坠积性肺炎发生率增加

〔3〕肌肉骨骼

1.肌代谢障碍:

在制动的最初几个小时内,肌蛋白的合成速度便开场下降。

2.肌萎缩

制动可造成废用性肌萎缩,以神经性瘫痪引起的肌萎缩最为明显。

肌萎缩速度为非线性的,即制动早期肌萎缩最快,呈指数下降趋势。

快肌纤维横截面积减少超过慢肌纤维。

伸肌萎缩的程度要重于屈肌。

3.肌力下降

由于肌萎缩、支配肌运动的神经兴奋性下降、运动单元募集减少等因素,导致肌力下降。

肌力下降的速度要比肌萎缩的速度快。

肌力下降和神经功能障碍又是造成步态不稳和运动协调性下降的主要原因。

4.肌性挛缩

制动会导致肌膜的胶原纤维发生改变,使肌膜硬化、弹性下降。

由于肌膜的限制作用,将会使整块肌丧失其伸展性,造成肌性挛缩。

5.骨代谢异常

骨钙负平衡,骨密度降低

(4)内分泌

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增高;雄激素分泌减少;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分泌增加;甲状腺素和甲状旁腺素分泌增高

心钠素早期升高,后期下降;胰岛素和前胰岛素C肽分泌增高

(二〕积极影响:

1.有助于减轻局部损伤的疼痛和肿胀,保证损伤组织的自然修复过程。

2.减少在病情不稳定的情况下发生进一步损伤的危险。

2.降低组织和器官的能量消耗,以保护受损的组织和器官的功能。

关节活动度训练

〔一〕适应证

1.用于能引起关节挛缩僵硬的伤病

2.肢体瘫痪

〔二〕禁忌症

1.肌肉、肌腱、韧带有撕裂

2.骨折未愈合

3.肌肉、肌腱、韧带、关节囊或皮肤手术初期

4.心血管病患者不稳定期,如心肌缺血、心悸梗死

5.深静脉血栓

6.关节旁的异位骨化

〔三)利用器械进展的持续关节被动活动〔CPM〕

仪器简介:

是一种有效的预防关节活动受限的被动活动方法,可以防止关节损伤、促进关节软骨再生和修复。

使用方法:

将肢体固定在CPM支架上,在选择治疗条件。

速度:

仪器上最慢为13min1周期,最快为45s1周期;角度屈髋范围为10°~80°,膝关节屈曲范围为10°~115°,踝关节跖屈40°,背屈20°;时间:

仪器一般工作1~2小时后停10分钟,可每日进展5~16小时,亦可连续用2~4w。

考前须知:

适用于关节受损后卧床的患者,活动速度宜慢,角度逐渐增加,可长时间连续用,对于能离床活动的患者不太适合。

肌力训练

〔一〕肌力训练的原理P98-99

〔1〕增强肌力和肌肉耐力的目的

1.爆发力。

2.耐久力。

〔2〕肌肉收缩的形式

1.等长或静力收缩

是指肌肉收缩时,肌肉起止点之间的距离无变化,其肌纤维长度根本不变,以不发生关节运动,但肌X力明显增高。

2.等X或动力收缩

是指在有阻力的情况下进展肌肉收缩,收缩过程中肌X力根本保持不变,但肌长度发生变化,产生关节运动。

根据肌肉起止部位的活动方向,可分为向心性收缩和离心性收缩。

〔3〕训练时负荷量的增加形式

根据训练的目的不同,负荷量的大小不同。

当训练的目的为增强肌力时,应加大负荷量,加快运动速度即缩短训练的时间;而以增强耐力为目的时,那么负荷量应相对减少,重负次数应增加,训练的时间应延长。

(二)肌力训练的原那么

1.阻力原那么

2.超常负荷原那么

〔1〕强度〔2〕时间〔3〕频率〔4〕间期〔5〕肌肉收缩的方式

3.肌肉收缩的疲劳度原那么

训练时应使肌肉感到疲劳但不应过度的原那么。

(三)相关肌群的训练方式:

等长训练

1〕徒手等长运动受训肢体不承当负荷而保持肌肉的等长收缩活动。

2〕肌肉固定练习适用于肢体在石膏固定中,要求肌肉收缩时不能引起任何关节的运动,如骨四头肌在伸展位石膏固定的情况下进展等长收缩练习。

3〕利用器具可利用墙壁、地板、肋木和床等各种固定不动的器械和物品,保持肌肉的等长收缩。

肌力

方法选择

三角肌前部〔屈肩〕

三角肌中部〔外展〕

三角肌后部〔伸肩〕

股四头肌〔伸膝〕

腘绳肌〔伸髋〕

0级

电刺激、传递神经冲动的训练

1

肌肉电刺激

2

主动-辅助训练

侧卧,患侧在上,治疗师面向患者站立,一手握住上方肘部,让患者主动屈肩,一手在三角肌后部稍加辅助力量。

患者仰卧位,治疗师站在患肢前外侧,一手握住肘部,让肩关节主动外展一手在上臂内侧肌肉群稍加辅助力量。

患者侧卧,患侧肢在上,治疗师面向患者站立,一手握住上方肘部,让患者主动伸肩,一手在三角肌前部稍加辅助力量。

侧卧,患侧在上,治疗师面向患者站立,一手拖起大腿,让患者主动伸膝,一手在小腿后部稍加辅助力量。

侧卧,患侧在上,治疗师面向患者站立,一手按住胯部,一手拖起大腿,让患者主动伸髋。

利用悬吊辅助构造,滑车重锤,浮力辅助主动运动,滑面辅助主动运动。

以下列图三角肌前部训练为例

3级

主动抗局部重力运动、主动抗轻微阻力运动

患者在抗重力位,治疗师可采用徒手抗阻的方式,使肌肉做离心或者向心收缩,或者等长收缩。

利用器械可施加轻微阻力。

以下列图三角肌前部抗阻训练为主

4级

抗阻训练

常用方法

(一)渐进抗阻训练方法

测定需训练肌或肌群通过规定范围能完成10次运动的最大重量〔10RM〕。

进展如下3组训练:

第1组:

50%的10RM重量,10~15次/min的速度,10次锻炼;

第2组:

75%的10RM重量,10~15次/min的速度,10次锻炼;

第3组:

100%的10RM重量,10~15次/min的速度,10次锻炼;每组训练间休息1min。

训练前应进展一定的热身活动。

每周增加阻力重量

〔二〕短暂等长练习

根本方法:

训练肌群在可耐受的最大负荷下等长收缩,持续6s,重复20次,每次间歇休息20s,1次/d。

〔三〕短暂最大负荷练习

为等X和等长相结合的抗阻训练方法,肌肉抗阻等X收缩后,再持续最大等长收缩5~10s,然后放松,重复5次,每日训练只作一个动作,每次增加负荷0.5kg。

(四)利用CYBEX进展的等速练习

抗阻力主动运动

具体做法与辅助主动运动的形式一样,利用徒手、滑车、重锤、重物、摩擦力、流体阻力等,但作用的方向相反。

5级

抗阻训练

平衡训练

(一)原那么P114

1.支持面由大到小

2.静态平衡到动态平衡

3.身体重心逐步由低到高

4.从自我保持平衡至破坏平衡时维持平衡

5.在注意下保持平衡和在不注意下保持平衡的训练

6.从训练时睁眼过渡到闭眼

7.破坏前庭器官的平衡来保持身体的平衡。

〔二〕维持平衡功能的因素P112

平衡功能的正常依赖于三种因素:

1.人体具有保持身体位置安定的能力即稳定力,在身体最小的摆动下身体能保持姿势。

2.在随意运动中能调整姿势。

3.能平安有效地对外来干扰做出反响,保持动态稳定性。

〔三〕平衡障碍原因P113

〔1〕肌力和耐力的低下

特别是驱赶和下肢的肌力低下,将大大影响患者的平衡功能。

对于肌力低下的患者,假设不能及时调整身体的反响能力,不能做出相应的保护性反响,患者就很容易受伤。

〔2〕关节的灵活度和软组织的柔韧度下降

平衡的维持除了需要躯干及上下肢的肌力加以维持外,肢体关节活动范围是否正常灵活也是非常重要的。

另外,对于患者来说,仅有良好的关节活动范围是不够的,还要有肌肉的柔韧性以及伸展度,特别是跨两个关节的长肌肉,如肱二头肌的缩短,将大大影响患者的长坐位保持与稳定性。

〔3〕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障碍

对于脑卒中患者,维持平衡功能的3个因素均有可能受到损害而导致平衡失调,从而保持姿势、调整姿势及维持动态稳定的功能均下降。

正常情况下,当人体失去平衡时,身体会自然产生平衡反响,这些复杂的反响是由中枢神经和肌肉及骨骼系统控制的。

(四)平衡的分级

一级平衡:

静态平衡;二级平衡:

自动态平衡;三级平衡:

他动态平衡

协调训练

(一)原那么

〔1〕无论病症轻重,患者均应从卧位训练开场,待熟练后再在坐位、站立位、步行中训练。

〔2〕从简单的单侧动作开场,逐步过渡到比拟复杂的动作

〔3〕先做容易完成的大范围、快速的动作,然后再做小范围、缓慢动作的训练。

〔4〕上肢和手协调训练应从动作的正确性、反响速度较慢、动作节律性方面进展。

〔5〕下肢协调训练主要采用下肢各方面的运动和各种正确的行走步态训练。

〔6〕先睁眼训练,后闭眼训练。

〔7〕两侧病症轻重不等者,向从轻侧开场;轻重一样者,原那么上先从右侧开场。

(8)每一动作重复3次或4次。

(二)上肢训练方法

〔1〕双上肢交替上举:

左右上肢交替上举,要求过头,并尽量伸直,逐渐加快速度。

〔2〕双上肢交替屈肘:

双上肢前平举,前臂旋后,左右交替屈肘,逐渐加快速度。

〔3〕交替摸肩上举:

一侧上肢屈肘,手摸同侧肩部,然后上举,左右交替。

〔4〕前臂交替旋前、旋后:

双上肢前平举,左右前臂交替旋前、旋后,快速进展。

〔5〕掌心掌背拍手:

双手在胸前掌心互击,然后双手手背互击,交替进展。

〔6〕手指指腹轮替相触:

双手于胸前,一手5个手指的指腹相继与另一手的相应指腹相触,快速轮替进展。

〔三〕下肢训练方法

〔1〕双足交替拍打地面:

患者坐位,左右交替伸膝、屈膝、坐位抬腿踏步。

〔2〕交替外展、内收:

患者高椅坐位,双小腿外展,然后内收,左足在内收位时放于右足前,再外展内收,内收位时右足在左足前,交替进展。

关节松动术

(一)分级

分级振动技术分为5级

第1级在关节活动起始处做低幅有节奏的震动;

第2级在关节活动范围内,尚未到达极限时,做大幅度有节奏的振动;

第3级在运动范围极限处抵抗组织的阻力,做大幅度、有节奏的振动;

第4级再运动范围极限处,抵抗组织的阻力做小幅度、有节奏的振动

〔二〕适应症和禁忌症

1.适应症:

任何因力学因素〔非神经性〕引起的关节功障碍,包括:

关节疼痛;肌肉紧X或痉挛;可逆性关节活动降低;进展性关节活动受限;功能性关节制动等。

对进展性关节活动受限和功能性关节制动,关节松动术的作用主要是维持现有的活动范围,延缓病情开展,预防因不活动引起的并发症。

最正确适应证是关节附属运动丧失继发形成的关节囊、韧带疾病等。

2.禁忌症:

关节活动已经过度;外伤或疾病引起的关节肿胀、渗出;关节的炎症;未愈合的骨折、韧带紧缩或粘连。

(三)治疗作用

1.恢复关节内构造的正常位置或无痛性位置,从而恢复无痛、全范围的关节运动。

2.关节固定时间过长时,会导致关节软骨萎缩,关节松动术可使滑膜液流动而刺激生物活动,提供并改善软骨的营养。

3.关节固定后,关节内纤维组织增生,关节内粘连,韧带及关节囊挛缩,关节松动术可维持关节及其周围组织的延展性和韧性。

4.关节受伤或退化后本体感觉反响将减弱,从而影响到机体的平衡反响。

关节活动可为中枢神经系统提供有关姿势动作的感觉信息,例如:

关节松动术不能改变疾病本身的进展,如类风湿关节炎,或受伤后炎症期。

在这些疾病的情况下,治疗目的是要减轻疼痛,维持可用的关节内活动并减少因活动限制所造成的不良结果。

(四)凹凸定律:

假设移动的关节面是凸面,滑移的方向与骨骼产生角运动的方向相反;假设移动的关节面为凹面,滑移的方向与骨骼产生角运动的方向一样。

这种力学关系称为“凹凸定律〞。

(五)周围关节松动术见PPt

体位摆放、身体转移〔偏瘫患者〕:

〔一〕摆放P140

仰卧位:

患侧肩胛和上肢下垫一长枕,手指伸展位,平放于枕上。

长浴巾卷起垫在大腿外侧,防止下肢外展、外旋。

膝下垫上毛巾卷,保持伸展微屈。

健侧卧位:

患侧上肢伸展位,下肢取轻度屈曲位,放于长枕上。

患侧卧位:

患侧上肢外展、伸展位,患侧下肢轻度屈曲位放在床上,健侧下肢向前跨过患侧放于长枕上,健侧上肢放松,放在躯干上

〔二〕床上转移

翻身

〔1〕从仰卧位到患侧卧位:

患者仰卧,双侧髋、膝屈曲,双上肢Bobath握手伸肘,肩上举约90°,健上肢带动患上肢先摆向健侧,再反方向摆向患侧,以借摆动的惯性翻向患侧。

〔2〕从仰卧位到健侧卧位:

患者仰卧,健足置于患足下方。

双手Bobath握手上举后向左、右两侧摆动,利用躯干的旋转和上肢摆动的惯性向健侧翻身。

由卧位到床边坐位

〔1〕独立从健侧坐起:

①患者健侧卧位,患腿跨过健腿。

②用健侧前臂支撑自己的体重,头、颈和躯干向上方侧屈。

③用健腿将患腿移到床缘下。

④改用健手支撑,使躯干直立。

〔2〕独立从患侧坐起:

①患者患侧卧位,用健手将患臂置于胸前,提供支撑点。

②头、颈和躯干向上方侧屈。

③健腿跨过患腿,在健腿帮助下将双腿置于床缘下。

④用健侧上肢横过胸前置于床面上支撑,侧屈起身、坐直。

(三)床和轮椅间的转移

独立由床到轮椅的转移〔轮椅到床的顺序与之相反〕

①患者坐在床边,双足平放于地面上。

轮椅置于患者健侧,与床成45°角,制动,卸下近床侧扶手,移开近床侧脚踏板。

②患者健手支撑于轮椅远侧扶手,患手支撑于床上,患足位于健足稍前方。

③患者向前倾斜躯干,健手用力支撑,抬起臀部,以双足为支点旋转身体直至背靠轮椅。

④确信双腿后侧贴近轮椅后正对轮椅坐下。

辅助由床到轮椅的转移:

①推轮椅到床旁,与床呈300-400夹角,刹住车闸,翻起脚踏板。

②帮助患者坐于床边,双脚着地,躯干前倾。

③操作者背屈髋面向患者站立,双下肢分开位于患者双腿两侧,双膝夹紧患者双膝外侧并固定,双手抱住患者臂部或拉住腰部皮带,让患者双臂抱住操作者的颈部,并将头放在操作者靠近轮椅侧的肩上。

操作者挺直后背并后仰将患者拉起呈站立位。

④在患者站稳后,操作者以足为轴慢慢旋转躯干,使患者背部转向轮椅,臀部正对轮椅正面,然后使患者慢慢弯腰,平放坐至轮椅上。

⑤帮助患者坐好,翻下脚踏板,将患者双脚放于脚踏板上。

心脏功能训练

〔一〕心功能评定

1.NYHA心功能分级

Ⅰ级:

体力活动不受限Ⅱ级:

轻度体力活动稍受限

Ⅲ级:

体力活动明显受限Ⅳ级:

体力活动完全丧失

2.运动试验

3.应用代谢当量〔MET〕指导康复活动方法

4.心脏超声评定心功能

5.心脏导管检查测定心功能

6.其他

7.心血管疾病的残疾评定常采用由Blocker改编的心脏性残疾标准表

〔二〕运动心肺功能测定

1.观察的指标

〔1〕耗氧量〔2〕代谢当量〔MET〕〔3〕无氧阈

〔4〕最大心率〔5〕血压〔6〕反映通气变化的几个指标

2.心肺运动的试验的临床应用在临床上广泛开展已有数十年历史,主要用于:

〔1〕直接评定心脏功能容量和肺功能的状态

〔2〕评价运动受限的病理生理、功能损害的程度

〔3〕呼吸困难的鉴别诊断〔心、肺、肺血管等〕

〔4〕评定心血管和肺疾患治疗方式的手段

〔5〕评估外科手术的危险性及预后

〔6〕评估器官移植生存潜能〔心脏移植、肺移植等〕

〔7〕康复医学运动处方个体化制定

〔8〕运动医学、运动方案、训练方案的制定

〔9〕劳动力评定

3.运动心肺功能测定的要求及方案的选择

〔1〕试验的要求〔2〕禁忌证〔3〕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4〕运动方案的选择〔5〕终止运动的指征

四、心脏功能训练的根本方法

〔一〕有氧耐力训练

1.根本定义

2.适应证

3.运动处方

〔1〕运动形式

大肌群参与的活动如步行、慢跑、游泳、骑自行车、越野滑雪、滑冰、园艺、家务劳动等活动都是可选择的有氧耐力训练的运动形式,但对老年体弱者,或有残疾阻碍从事上述活动者,力所能及的日常活动同样可产生有益的作用,如整理床铺、收拾房间、清扫卫生等。

〔2〕运动强度

有氧运动的运动强度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年龄、心肺功能状态、过去运动习惯及要到达的康复目标,制定出适合患者情况的个体化运动强度。

最常用表示有氧训练运动强度的指标有:

1〕最大摄氧量的百分比2〕最高心率的百分比3〕代谢当量数

4〕自我感知运动强度分级5〕无氧阈

〔3〕运动持续时间

〔4〕运动频率

〔5〕运动量的调整

〔6〕训练的实施

4.考前须知

〔1〕用一个标准的方法确定运动强度〔2〕有氧运动耐力训练前应进展身体检查

〔3〕注意循序渐进〔4〕持之以恒

〔5〕根据季节变化和环境不同调整运动〔6〕注意防止发生运动损伤

〔7〕针对不同疾病、不同人群、不同训练目的制定相应的运动处方

〔8〕表现为过度训练时应调整运动量或暂时中止训练

〔9〕有关训练的具体要求〔10〕适应证和禁忌证

5.肌体对有氧训练的适应

6.有氧耐力运动的作用

7.常采用的耐力性运动方法

〔1〕慢跑和步行〔2〕骑自行车〔3〕跳绳〔4〕游泳

〔二〕力量、抗阻和等运动训练

1.训练原那么

2.训练方法

〔三〕作业运动或作业治疗

〔四〕娱乐活动

〔五〕心脏康复运动方案

呼吸运动及排痰能力训练

一、呼吸训练的作用及其目标

1、作用

〔1〕呼吸运动在一定程度上受大脑皮质的支配,因此可进展主动训练,通过对呼吸运动的控制和调节来改善呼吸功能

〔2〕在增加呼吸肌的随意运动时,呼吸容量可明显增加,从而改善氧气的吸收和二氧化碳的排出。

〔3〕通过主动训练可以改善胸廓的顺应性,因此也有可能改善组织的顺应性,同时,随着血液循环的改善,有利于肺部及支气管炎症的吸收及肺组织的修复。

2、目标

〔1〕尽可能恢复有效的腹式呼吸,改善呼吸功能

〔2〕去除气道内分泌物,减少气道刺激因素,保持呼吸道卫生

〔3〕采取多种措施,防治并发症

〔4〕提高患者心功能和全身体能,尽可能恢复活动能力,重返社会

二、呼吸训练

是肺疾病患者整体肺功能康复方案的一个组成局部。

患者开场训练之前,必须掌握正确的呼吸技术,此技术训练要点是建立膈肌呼吸,减少呼吸频率、协调呼吸〔即让吸气不在呼气完成前开场〕,调节吸气与呼气的时间比例。

其目标是:

改善换气;增加咳嗽机制的效率;改善呼吸肌的能力、耐力极协调性;保持或改善胸廓的活动度;建立有效呼吸方式;促进放松;教育患者处理呼吸急促;增强患者整体的功能。

〔一〕适应证

1.急性/慢性肺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炎、肺扩X不全、肺栓塞、急性呼吸窘迫。

2.因手术/外伤所造成的胸部或肺部疼痛

3.支气管痉挛或分泌物滞留造成的继发性气道阻塞。

4.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肌无力高位脊柱损伤、急性/慢性进展性的肌肉病变或神经病变。

5.严重骨骼畸形〔脊柱侧弯等〕。

〔二〕呼吸肌练习

1.作用

使用治疗各种急性或慢性肺疾病,主要针对吸气肌无力、萎缩或吸气肌无效率,特别是横膈及肋间外肌。

2.方法

〔1〕横膈肌阻力训练

1〕患者仰卧位,头稍抬高的姿势。

2〕首先让患者掌握横膈吸气。

3〕在患者上腹部放置1~2kg〔3~5lb〕的沙袋。

4〕让患者深吸气同时保持上胸廓平静,沙袋重量必须以不阻碍膈肌活动及上腹部鼓起为宜。

〔2〕吸气阻力训练为吸气阻力训练所特别设计的呼吸阻力仪器以改善吸气肌的肌力及耐力,并减少吸气肌的疲劳。

〔3〕诱发呼吸训练器诱发呼吸训练器是一种低阻力训练方式,或称为持续最大吸气技巧,是强调最大吸气量的维持。

三、体位引流

〔一〕体位引流的适应症

1、由于身体虚弱、高度疲乏、麻痹或有术后并发症而不能咳出肺内分泌物者

2、慢性气道阻塞、患者发生急性呼吸道感染以及肺脓肿者

3、长期不能去除肺内分泌物,如支气管扩X

〔二〕体位引流的禁忌证

1、近期严重咯血、高血压

2、严重心脑血管问题

3、肺水肿、气胸

4、胃液返流

5、贫血等出血性疾病

〔三〕体位引流时使用的手法技巧

1、叩击2、振动3、摇法

水中运动疗法

一、水中运动疗法对人体的作用

1、温度作用2、机械作用3、化学作用

4、水疗法对人体各系统的影响

〔1〕对皮肤的影响〔2〕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3〕对呼吸系统的影响

〔4〕对肌肉系统的影响〔5〕对血液成分的影响〔6〕对泌尿系统的影响

〔7〕对汗腺分泌的影响〔8〕对新陈代谢的影响〔9〕对神经系统的影响

二、训练内容

〔一〕固定体位

1.躺在水中治疗床上或常用的治疗托板上。

2.坐在水中的椅〔凳〕子上

3.让患者抓住栏杆、池边或池中固定器材如平行杠

〔二〕利用器械辅助训练

〔三〕水中不行训练

〔四〕水中平衡训练

〔五〕水中协调训练

〔六〕BagRagaz训练

〔七〕Halliwiek法

〔八〕水中运动用浴槽

1.特点2.应用范围3.附件4.必要条件5.安装考前须知

〔九〕步行浴

三、考前须知

〔一〕做好患者的准备

〔二〕水中运动应注意问题

〔三〕治疗师工作须知

〔四〕水中运动禁忌症

四、临床应用

〔一〕骨折后遗症〔二〕骨关节炎〔三〕强直性脊柱炎

〔四〕类风湿性关节炎〔五〕不完全性脊髓损伤〔六〕肌营养不良

〔七〕脑卒中偏瘫〔八〕颅脑外伤偏瘫〔九〕肩手综合症

〔十〕小儿脑瘫〔十一〕共济失调〔十二〕帕金森病

医疗体操

一、概述

〔一〕医疗体操的概念

是根据伤病的情况,为到达预防、治疗及康复的目的而专门编排的体操运动及功能练习。

医疗体操对运动器官损伤、手术后、瘫痪患者等的运动器官功能恢复具有良好的作用,也可以用于某些脏器疾患如冠心病等的康复治疗。

〔二〕医疗体操的特点

医疗体操与其他康复手段相比具有以下特点:

1.选择性强2.容易控制和掌握运动量3.适应性广4.提高患者的情绪

二、姿势校正体操

〔一〕概述

为了保持正常的姿势或使不良姿势及病态姿势恢复所进展的一系列的体操训练,称为姿势校正体操。

1.姿势2.良好姿势和不良姿势3.保持良好姿势的训练

4.身体发育畸形的分期及运动疗法的应用5.矫正体操编排的原那么

〔二〕脊柱畸形的矫正体操

1.对脊柱后突的矫正训练2.矫治凹驼背的训练3.对脊柱前凸的训练4.对脊柱侧弯的训练

三、肌肉放松训练

来源于气功和瑜伽训练。

通过肌肉放松,到达对机体的主动控制,改变人的紧X状态。

虽然肌肉放松只能有意识地发生在随意肌的骨骼肌。

但是,一旦骨骼肌放松,处于自主神经支配下的平滑肌〔心肌、血管、胃肠平滑肌等〕也间接的产生松弛效应。

因为胃肠道等内脏器官出现功能紊乱时,可反射性地引起肌紧X,进一步激惹引起疼痛和腹肌紧X。

为此,肌肉放松训练练习常被用于自主神经失调症、神经官能症的治疗。

此为,还用于运发动的放松训练,一方面可以消除疲劳,恢复体力;另一方面,训练运发动放松不参与工作的肌肉,使力量得以充分的发挥,以最正确的实效性和经济性完成动作,使动作轻松自如。

在康复治疗中,肌肉放松训练的目的之一是缓解疼痛。

肌肉紧X时,刺激被传导脊髓,引起相应脊髓阶段感觉神经元的兴奋,此时,即使通常不引起疼痛得阈下刺激也会引起疼痛;相反的,肌肉松弛时,通常可以引起疼痛的刺激,也不引起疼痛。

如在类风湿性疾病,如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文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