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中随文练笔的行动研究 语言积累到一定程度文章就会写得好笔下就会生花基于这样的.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208485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0.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阅读教学中随文练笔的行动研究 语言积累到一定程度文章就会写得好笔下就会生花基于这样的.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阅读教学中随文练笔的行动研究 语言积累到一定程度文章就会写得好笔下就会生花基于这样的.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阅读教学中随文练笔的行动研究 语言积累到一定程度文章就会写得好笔下就会生花基于这样的.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阅读教学中随文练笔的行动研究 语言积累到一定程度文章就会写得好笔下就会生花基于这样的.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阅读教学中随文练笔的行动研究 语言积累到一定程度文章就会写得好笔下就会生花基于这样的.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阅读教学中随文练笔的行动研究 语言积累到一定程度文章就会写得好笔下就会生花基于这样的.docx

《阅读教学中随文练笔的行动研究 语言积累到一定程度文章就会写得好笔下就会生花基于这样的.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阅读教学中随文练笔的行动研究 语言积累到一定程度文章就会写得好笔下就会生花基于这样的.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阅读教学中随文练笔的行动研究 语言积累到一定程度文章就会写得好笔下就会生花基于这样的.docx

阅读教学中随文练笔的行动研究语言积累到一定程度文章就会写得好笔下就会生花基于这样的

 

阅读教学中随文练笔的行动研究

 

海珠区琶洲小学

苏巧丹

(2010-2)

 

阅读教学中随文练笔的行动研究

一、发现问题

俗话说: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这话言简意赅地向我们说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

书读得多,语言积累到一定程度,文章就会写得好,笔下就会生花。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从学生三年级开始就十分重视加强课外阅读,希望引导他们通过有效的阅读,获得语言的积累,情感的沉淀,从而自然地应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去,真正让丰富的课外阅读成为学生写作中的一个亮点。

但是,两年下来,我发现收效甚微,难道在我们的语文作文教学中,写作就像跳高运动中的横杆高高地横在了教师和学生的心中,让我们难以跨越?

假如我们语文老师能给学生一根“撑竿”,那么我们开展作文教学就不会举步维艰,学生写作文也许就不再惟命是从,那该多好啊!

于是我不断反思,从自身和学生方面寻找一根“撑竿”:

我校处在琶洲会展区域,位于海珠区的城乡结合部,学生中流动儿童约占70%以上,在《琶洲小学流动儿童家庭情况调查问卷》中,在家庭学习氛围的营造方面,调查显示出的结果并不乐观:

订一份报纸和一种杂志的家庭占5%;只订一种杂志的家庭占7%;只订一份报纸的家庭占34%;既不订报纸,又不订杂志的家庭占50;只有的4%的家庭订了一本书。

由于家长忙于工作和家务,自身文化水平不高,又缺少书籍、报刊杂志,使得孩子在家里获取知识的渠道狭窄。

这也是我采取“加强有效的课外阅读,提高写作水平”教学策略收效甚微的重要原因。

二、受到启发及设想

但我坚信,条条大道通罗马,在我们班采取单一的“加强有效的课外阅读,提高写作水平”教学策略不灵光,我还可以从另外的途径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的。

不久,在一本教学杂志上,我得到了新的启示:

“作文快餐”——阅读教学中的随文练笔。

它是以课文内容作为写的材料,把语言形式的运用和课文内容的理解有机地结合起来,彼此交融,和谐运行。

而且随文练笔不同单元作文训练,其选材角度小,内容简短,贴近实际,且紧随阅读教学,极有利于小学生习作兴趣的培养和作文水平的提高。

而新课标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

课堂小练笔,能有效地打通阅读与作文的壁垒,通过激发兴趣,降低难度,化整为零,多角度全方位地开展学生书面语表达能力训练,将书面表达能力的训练渗透在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在情趣相融的氛围下不知不觉地形成较强的书面语表达能力,因而深受语文教师的欢迎。

很快,我找到了一根作文教学上的“撑竿”。

我要在阅读课上,要有练笔的意识和策略,从读学写,读写结合。

在完成某一篇课文的阅读教学任务后,选择一处着笔点,并确定“话题”,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展开合理、丰富的联想或想象,或想象结果、改编故事,或添加内容、补充情节,或联想其他抒发感想,如:

(1)捕捉课文的空白点补写

(2)捕捉范文的特点仿写

(3)捕捉情节的发散点续写(4)捕捉文体的特点改写

预期达到的研究目标及成果:

1、让作文成了学生的乐事,让作文成为学生的需要。

2、让自己不再为教作文发愁,使教作文成为一种享受。

三、实施行动

策略一、循规蹈矩——重视课文后明确要求写的小练笔

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教材中,课文后明确要求写的小练笔有5处:

第3课《走遍天下书为侣》中的小练笔“假如你独自旅行,你会带上什么东西呢?

依照课文,写一写你自己的想法”;第9课《鲸》中的小练笔“根据课文和自己搜集的资料,以‘鲸的自述’为内容写一篇短文”;第15课《落花生》中的小练笔“作者由落花生领悟到了做人的道理,你从身边的事物中领悟到了什么?

试着选择一种事物写一写”;第17课《地震中的父与子》中的小练笔“想象一下,阿曼达在废墟下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呢?

把你想到的写下来。

”;第19课《“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中的小练笔“在本文作者看来,爱有两种表现形式。

你在生活中有过类似的感受吗?

先说一说,再写下来。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把这些写的训练渗透于阅读教学之中,随文安排了这些小练笔,想方设法去淡化习作作为一种任务,给学生搭建一座座桥梁,营造一种良好的氛围。

根据查找资料和分析,我把课文后的小练笔的类型大致概括为四类:

1、抓住“空白”补一补——补出孩子灵动的火花。

(如第17课)2、精彩篇章仿一仿——借他人之长,写自己的文章。

(如第9课)3、读文有感写一写——情到深处,写心动的一霎那。

(如第15、19课)4、含蓄之处练续写——展开想象的翅膀,写后续故事。

(如第3课)课文后的这些小练笔都是十分好的习作资源,在进行阅读教学的时候,我把它们都适时地安排进课堂,使学生能够在理解课文的同时,更好地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策略二、神机妙算——巧妙设计有效的练笔内容

(一)“阅读教学”,从读学写

在阅读教学中,我常根据课文后的“思考•练习”的提示,找准切入点,创设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小练笔,引导学生从读学写,以写促读。

归纳起来,练笔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精彩篇章仿一仿——借他人之长,写自己的文章

教育家克鲁普斯卡娅说:

“模仿对于儿童,正如独立创造对于成人那样同等重要。

”儿童都有着天然的模仿能力,仿写是从阅读到独立写作过程中起桥梁作用的一种有效的训练形式。

如,《威尼斯的小艇》介绍船夫的驾驶技术时,紧紧围绕中心句,运用先概括后具体的写法,令人读了如临其境。

学完这一段,教师可“照本”宣读一段话:

“XX同学骑自行车的技术特别高。

……”然后,以“妈妈削苹果真麻利”为开头作一次练笔。

2、抓住“空白”补一补——补出孩子灵动的火花

爱因斯坦说: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并且是知识的源泉。

”空白,是作者有意或无意留下的、没有写明的、召唤读者想象的未定的意蕴空间,同样,“空白”也为学生打开了同往作者心灵的大门。

学这样的文章,我充分抓住这些“空白”,让学生把写得简练的地方补写具体,把写得含蓄的地方补充完整,学生通过填补这些“空白”,不仅可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而且可以提高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文章的有些地方写得或含蓄,或简练,给学生的思维留下了想象、延伸的空间,而这也是让学生进行片断练习的下笔之处。

因此,我要善于抓住文本中的这些空白点,让学生以自己的生活经验去诠释空白,放飞出自己的灵性,实现对文本的充实,让文本更饱满。

例:

《网上呼救》这篇课文讲述了芬兰女孩苏珊利用互联网进行呼救,美国男孩麦克及时与美国紧急救援中心取得联系,使大洋彼岸的苏珊得救的故事。

本文第五节用一句话带过了麦克与美国紧急救援中心通话的经过。

为了使学生对这段关键的对话有更直观的感受,更了解课文的内容,我请同桌合作,先演一演,再以对话的形式把麦克与救援中心工作人员的通话写下来。

这样的一个练习处在特定的情境中,内容又与课文紧密相连,故学生容易接受。

进行这样的小练笔,不仅对学生全面、完整地把握课文内容有推动作用,披文入情更有重要意义,从而,训练了学生的写作技能。

3、读文有感写一写——情到深处,写心动的一霎那

语文教材中的一篇篇课文都是因“情”而作,字字句句都浸透着作者的“情”,流动着作者的“情”。

教师根据写作目的,为学生提供一个有益的启示、一个激发灵感唤起写作冲动的具体情境,使他们通过实际的体验,唤起兴趣,自然就有话可说。

因此,我要善于抓住这个情感交融的好时机进行练笔,找出能深化文本的“情感点”,精心设计写的话题,让学生有话可写,有情可抒。

在教学《慈母情深》一课时,当感受到“我”跑到工厂看到母亲在昏暗、嘈杂的环境下还在疲惫地缝衣服,这时的“我”第一次发现,母亲原来是那么瘦小!

那一天我第一次觉得自己长大了,应该是个大人了。

对于母亲辛劳的深入了解,学生感触也很深,母亲为了照顾、抚养孩子付出了太多太多,自己也渐渐地变得瘦小、衰老了,自己这么辛苦的赚钱,而对于我买书的要求却十分赞同,一点也不吝啬,让学生们十分感动。

这时,我适时地插入:

写一写此时此刻自己的心情,想一想自己的母亲为了照顾你,一天到晚都在辛勤的工作着,你心理有什么感受。

学生有感而发,真情流露,写出了自己内心的感受。

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实践活动,在阅读中适时引入小练笔,就是将丰富多彩的语言、崇尚个性的思维在不同的学生中沉淀下来,这样的阅读方式无疑具有很强的活性,犹如一个磁场,能不断摄取、融合新的语言信息,培育思维品质,从而改造学生自身的语言和思维。

4、含蓄之处练续写——展开想象的翅膀,写后续故事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很多课文不仅情节生动,而且故事性很强,学生学到结尾总是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受,而很多课文的故事情节的多样性给读者留下想象的余地。

学生或延伸情节,或补充结局,对深化理解原文,培养发散思维和创造思维能力颇有益处。

教学《圆明园的毁灭》一文后,我试着让学生去了解更多的课外知识,通过查找资料,让学生了解到了现在圆明园的情况。

然后,假设情境,假如你现在站在圆明园的废墟上,你会看到怎样的情景,脑袋里会浮现什么呢?

试着写一写吧。

实践证明,故事性强,可续性强的课文让学生喜欢想象,而趣味性的练笔,学生也“乐”写,“愿”写。

这样极大地增强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运用,这种小练笔的巧妙进行,大大提高了阅读教学中写的密度,从而也极大提高了语言文字训练的强度;而且,这种练笔始终紧扣在理解领悟课文的内容、思想、情感这根线上,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提升了对文本的另一种感悟与体验。

(二)“日积月累”,以写促记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教材在每组课文之后都有安排“词语盘点“和“日积月累”。

其中的“日积月累”分别安排了名言警句、古诗、成语等内容,重在引导学生了解中华优秀文化和积累语言,只要做到熟读成诵即可,然总有资源浪费之感,因为大部分学生“厚积”后并不一定能“薄发”,平时习作中仍鲜见积累的优美语言。

经访谈调查分析后发现,有的学生存在语言使用惰性,认为能把意思说明白就行,何必“兴师动众”;有的学生缺乏语言使用的创新意识,认为与其冒险不如求稳……究其原因,是学生在语言的积累与运用之间缺乏畅通的渠道。

于是,在每次“日积月累”的熟读成诵之后,我就引导学生进行“写段”训练:

一是词语串联式,即用“日积月累”“词语盘点”,任选几个写成一段意思连贯的话。

二是主题拓展式,即以“日积月累”中的某个名言警句、古诗名句、成语、对联、歇后语为中心词或句,联系生活实际写一段话。

三是引用增色式,即写一段话,适当地引用“日积月累”中的名言警句、古诗名句、成语、对联、歇后语等,使语段更具文采。

这样既可以检测学生对“日积月累”感知或理解的准确程度,又创造了运用好词佳句的训练机会,交流评议后,又可拓宽积累运用的视野。

(三)“口语交际”,以说助写

说和写是相互联系的两方面,说是写的基础,写作能把口头表达能力提升到更高水平,而且能促进说的能力的发展。

在写作之前,让学生先说一说,先口头作文,再书面作文。

表达能力提高了,作文水平也会跟着上升。

说话课上,我显得比平时上课随便些,努力创设一种轻松的氛围,消除学生的紧张心理。

首先让学生把要说的内容自由地说几遍,大声、小声、默说均可,目的在于再次熟悉准备的内容,边回忆边说,有忘的地方想想再说。

然后同桌互说、互听、互评,指出优点,以坚定信心;不足之处,下次说时要注意说好。

最后分小组说后选代表口头叙述自己想说的话。

这样,所有的学生都有“说”的机会,提高了每个学生的参与意识。

“口语交际”是学生围绕话题进行交流、讨论或辩论的双向或多向的互动过程,虽以听说训练为主要形式,但也是操练文笔的大好时机。

在口语交际之前,学生为了明确地阐述自己的立场观点,就必须搜集相关的资料,制作资料卡,拟写发言提纲或重要观点、例证。

在口语交际之时,为了应对和表达,就得在倾听的基础上,速记别人的主要见解,或随时调整自己的发言内容。

在口语交际之后,经历过的难忘的一幕一人一事一见解一感受都是鲜活的经验,此时,进行练笔就能达到言之有物、言之有味的境界。

巧借“口语交际”话题,能切实提高练笔的针对性。

总之,我们应把二者紧密的联系起来,使他们互相促进,共同发展。

(四)“综合学习”,做后练写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材安排了两次有主题的语文实践活动,为学生“学语文,用语文”创设了真实情境。

如,第五组教材安排的综全性学习“遨游汉字王国”,学生在活动之前,学生可以自由组成小组,讨论可以从哪些方面了解汉字,并结合下面的活动建议,制订一个活动计划。

活动之时,学生按照活动计划,分工负责自己的任务,完成相应的任务后,小组还要汇总;活动之后,要把自己的感受和收获写下来,然后通过办手抄报、办展览、开成果汇报会等形式,展示学习成果。

练笔始终伴随着整个语文实践活动的铺展和延伸过程,更增强了练笔的实用性。

策略三、顺水推舟——把握有效的练笔时机

上面说的策略二中讲到的语文小练笔是从教师的角度提出的。

我凭借教学经验确定每课的训练重点,以达到提高习作水平的目的。

但是,这种缺少学生情感参与的练笔,导致的结果有时会是干涩寡味,各种鲜活灵动的思想感情套在千人一面的形式里,使思想僵化,个性泯灭,让练笔失去了应有的意义。

那怎样把握有效的练笔时机,使随文练笔真正发挥最大的作用呢?

通过实践,我发现根据在教学过程中顺水推舟进行练笔,不失为一种好方法。

它不仅为练笔提供了现成的“下锅之米”,使学生有话可说,有材可写,从而化解了“历史”矛盾,变“苦作”为“乐作”,更重要的是,练笔随即进行。

这种真正焕发出迷人光彩的小练笔,才能成为新课程实施中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1、巧用学生的“说”——由此及彼,趁热打铁

语文教学是听说读写的活动,课堂上少不了说的练习。

因此,根据学生的说,我们可顺势让他们写一写,让“说”为“写”铺设平台,以此降低写的难度,为“乐写”打下基础。

如教五年级下册《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这篇课文时,我先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老师朗读课文第3自然段,大家边听边展开想象,然后说说仿佛看到了什么。

(教师在轻柔的音乐声中朗读)接着学生谈感受:

生:

我仿佛看到家家户户的窗子上鲜花怒放,红的似火,粉的像霞,白的如雪,五颜六色,千姿百态,美丽极了。

生:

我仿佛看到在这些奇特房子的窗台上的花连成一串,汇成了一条条花的彩带。

我感到逛街成了一种美的享受,真香真美。

师:

谈得真好,想象丰富,谈出了自己的感受。

请接着说……

生:

我仿佛看到主人们正在把一盆盆快枯萎的花搬下阳台,换上一盆盆正在开放的鲜花。

生:

我仿佛看到各种鲜花争奇斗艳,吸引来了大批的蝴蝶,围绕着各家各户的窗台翩翩起舞。

主人闻着花香,欣赏着蝴蝶翩翩起舞;行人不时驻足观赏,真是“人在街头逛,似在花海中。

生:

……

师:

是的,通过想象,大家已经充分感受到了这奇丽的景色,让我们马上把刚才想到的奇丽的景色写下来吧,还可以把刚才同学们说到的写成排比句表现出来,把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2、善用学生的“问”——顺势延伸,乘胜追思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

”那么可不可以让随文练笔也从疑问和惊奇开始呢?

答案是肯定的。

如何善用学生的质疑问难来进行练笔呢?

使其认识深化便是其中一种重要的手段。

如在学习五年级上册27课《青山处处埋忠骨》一课时,学生通过重点句子的朗读也感受到了毛主席失去爱子时的悲痛,心中无限的怀念儿子,但又做出了“何须马革裹尸还”的决定。

突然,一个学生读到“电文稿下是被泪水打湿的枕巾。

”这句时,居然向全班同学、还有我提出了一个有价值的问题:

主席一个晚上是怎样熬过来的?

接着我马上组织学生讨论,并让他们写一写自己想到的情景。

学生心潮澎湃:

有的写:

透过这句话,我仿佛看到了夜深人静时,一位慈爱的父亲在床上辗转反侧,仿佛听到了漫漫长夜,一位慈爱的父亲在床上失声痛哭。

有的写:

他黯然神伤,泪水涟涟,他想起了刚学会走路的岸英跌跌撞撞地投入他怀里的欣喜情景,想起了岸英兄弟流落街头的悲伤往事,想起了自己与岸英讨论革命的温馨镜头……是啊,老来丧子谁不哀痛!

毛泽东是平凡的,更是伟大的!

有的写:

夜深了,主席翻来覆去怎么也睡不着。

他起身来到窗前,用颤抖的手点燃一支烟,透过玻璃望着夜空。

唉!

岸英,你就这样走了吗?

眼泪不由夺眶而出……

同学们通过写体会到了主席的心情,这位老人又失去了他挚爱的长子,这是多么剜心的疼痛啊!

但他却毅然决然地把儿子的尸骨留在了远在千里之外的异国他乡,他的爱似山般的厚重,他的情如海般的深邃!

他的革命胸怀如海似山!

毛主席把一生奉献给了新中国,奉献给了中国的劳苦大众。

这样做既能让同学们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能训练一下人物描写的方法,何乐而不为呢?

3、妙用学生的“争”——顺学而导,依学定教

由于认知水平、生活经验等的不同,学生对问题的看法有着很强的个性色彩,对某些问题的认识存在着差异,甚至有很大的分歧。

让学生围绕着分歧展开争辩,是在尊重学生个性体验的基础上辨别是非曲折,是使学生的理解趋于一致的有效措施。

记得在领着学生学习《草船借箭》接近尾声时,我想再次就文章的题目“草船借箭”让学生谈谈对课文的感悟,也就是来个总结性的评论。

没想到,居然有学生说:

“诸葛亮不是在借箭,而是在骗箭。

”一石激起千层浪,竟有许多同学响应他的这种观点。

理不辩不明,何不趁此机会来个辩论会?

于是我将学生分为正反两方(持“借箭”观点的为正方,持“骗箭”观点的为反方),要求学生从整个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各部分找到支持各自观点的依据并写下来,然后陈述自己的意见,使得辩论赛更有意义。

接到任务,孩子们开始积极地准备起来,他们有的认真读书,有的小声讨论,有的在书上不停地批画圈点,有的写下自己的观点,忙得不亦乐乎。

辩论开始了,正方代表郑智友首先发言:

“在草船借箭的整个过程中,船是借的,草把子是借的,士兵也是借的,就连当时的天气情况也是预先推知借来的,所以说就是借箭。

”反方代王昱智立刻反驳:

“诸葛亮不是通过正当的手段来借箭,而是趁着大雾天,偷偷去曹营骗箭,他让士兵擂鼓呐喊,虚张声势,骗曹军士兵射箭,这就是在骗。

”正方代表不甘示弱,庞宇接着说:

“在诸葛亮要赶回军营时,让全体士兵齐声高喊‘谢谢曹丞相的箭’,如果是骗箭,还用说谢谢二字吗?

”语言如此犀利,令人吃惊,令人赞佩。

反方代表杨震接着陈述自己的观点:

“诸葛亮说‘雾这么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这也可以看出诸葛亮是在骗箭。

”茹星浩说的也同样精彩,有理有据,“作者罗贯中在写《三国演义》这部小说时,是倾向于赞赏诸葛亮、刘备这一方的,虽然诸葛亮是采用了不正当的欺诈手段,但‘兵不厌诈’,为了赞颂诸葛亮的卓越才智,作者还是用了‘借箭’而不是‘骗箭’。

”就连平时不怎么表现的朱奕洁也说:

“借了还要还,诸葛亮现在借了曹操的箭,等到两军交战时,还要将这些箭再还给曹军,有借有还,当然是‘借’而不是‘骗’了。

”……

课堂上,双方各持己见,辩论得热火朝天,主题在孩子们精彩的辩论声中越来越明朗。

看来,在语文课堂上,作为老师,我们应该把学生放在一个开放的语文学习环境中,顺学而导,依学定教,只有这样才能极大的激发孩子们的学习热情和写作欲望,才能让学生真正学有所获。

4、引用学生的“感”——情动辞发,教书育人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在语文课本中,有许多充溢着炽烈感情的文章,有描写至真至爱的亲情,有抒发纯洁无瑕的友情,有谱写人与自然的和谐之音等,这些都是进行练笔的好材料。

在教学中,我营造浓浓的感情氛围,让学生在感情氛围中“潜心会文”,与文本对话,实现学生与文本的双向交流。

在学了五年级下册《桥》一文后,许多同学被老共产党员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深深地感动了,于是我们就趁势引导学生用真心真情抒写颁奖词。

有一位同学这样写到:

黎明洪水似虎狂,百号人们很惊慌,老汉挺身平定乱,自牺儿死不复返。

老汉的牺牲是中国人的傲!

而另有一位同学却这样写到:

在风雨中,他挺身而出,在困难面前,他永不放弃。

在洪水来临之际,他镇定自如,在洪水里,他不顾一切。

这就是他,一个老汉!

这就是他,一位党支部书记!

让我们用真诚的心来祭奠他,让我们用温暖的手去抚摸他的墓碑,让我们带着他的灵魂一起飞!

5、活用学生的“爱”——自由选择,释放心灵

语文课本中的每一篇文章,都是教学的范本,值得大家慢慢咀嚼,细细品味,好好吸收。

但在崇尚自由与个性的时代,学生对文本的吸收可以是多元的。

因此在学习中,要让学生自由发现,自由选择,看看课文中什么最吸引你,哪怕是几个词,一段话。

学生根据喜好,可模仿某一个句子、某一片段写一写,可用喜欢的几个词编一编,以体现学生灵活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学了五年级下册第9课《儿童诗两首》,有的学生自己创作诗歌《闹钟》:

小小闹钟铛铛响,吵吵闹闹叫不停。

小小主任起床去,吵吵嚷嚷吃早餐。

依依不舍出家门,跑跑停停路上走。

说说笑笑入校门,一一说声老师好。

虽然文字稚嫩,但也是学生对语言文字感悟与理解后的童心释放,值得提倡。

6、利用学生的“究”——超越文本,激活潜能

叶澜教授曾说过,我们的语文教学,只有充分激活原本凝固的语言文字,才能使其变成生命的涌动。

激活原本凝固的语言文字,意味着认同之后的超越,意味着尊重之后的创新。

而新课程理念所倡导的探究性学习,就是这样一种激活式的全新学习方式。

因此,在学习中,应该抓住学生意欲探究的内容,引导他们超越文本,展开研究,从而激活他们的学习潜能。

学了《鲸》等课文后,学生并不满足于书本上介绍的知识,我们就鼓励他们课后去图书馆、阅览室、上网等,根据自己的爱好,去搜寻有关知识,然后试着写写关于长城、鲸等的某一话题的研究报告。

7、挖掘学生的“生活”——自然童心,情至辞发

生活是一本教科书,也是一位最好的老师。

《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一课对小嘎子摔跤时的动作描写极为细致,作者用了“站、围、蹦、转、揪、推、拉、拽、顶、扳”等表示动作的词语,从不同的方面对小嘎子的摔跤动作进行了细致描绘。

在这当中,还夹杂着对嘎子心理活动的描写,从另一个侧面丰富了人物性格。

动词的准确运用和心理活动的细致刻画,塑造了小嘎子这个儿童形象,显示出作者在人物刻画上的功力。

一位农村教师给学生这样提示:

我平时也看见过你们打架的样子,想一想,打过架的同学,是怎么打的,当时怎么想的:

围观的同学,又是怎样的。

能不能把你们当时的所思所想,像这个片段描写的一样,通过外貌、动作、心理活动等说出来,再选其中一点写一写。

在心理完全不设防的情况下,学生的生活经验一下子被激活了。

学生所写的片段精彩极了。

往常因为我们过于强调文章要有正确的思想导向,所以学生写的作文,都会先被戴上思想内容健康的帽子。

因此,虽然学生的生活多姿多彩,却不敢大胆地进行表达,以至写作素材单调,缺乏新意。

教师敢于指导学生挖掘平淡的生活素材,用平实、自然的笔调进行练笔,是我们写作教学中所应追求的一种至高境界。

策略四、遍地开花——开放互动,体验创造的欢乐

相互交流是培养学生练笔兴趣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

因此,我很重视小练笔批改后的交流和展示,而且交流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一)笔墨点评,真心交流

我们班的孩子们是很在意教师对他“作品”的批改的。

每次写完小练笔后,最期待的是老师的评讲,因为我在评价他们的小练笔时,能对每一位学生的写话抱以积极、热切的希望,关注每个学生在已有水平上的发展,并能从学生发展的角度,及时准确地给学生的写话以肯定,用敏锐的眼光去捕捉学生用词造句的闪光点。

我在他们的小练笔上总能找到好词、佳句画上波浪线;当遇上学生写排比句时总能添上一两句,互相欣赏,互相启发,互相激励,产生思想上的共鸣;总能加上鼓励或佩服的话语,表示满心的欢喜。

记得教完五年级下册《金色的鱼钩》后,同学们课后主动地写下了读后感。

当中郑智友同学写的读后感为《神圣的鱼钩》:

不管经历多久,时间过得多么漫长,这一个神圣的鱼钩不管长满了红锈,但它仍然发出耀眼的光芒。

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不是普通的鱼钩!

它是一个凝结了中华红军的美德的鱼钩,在这种美德的陈托下,它无比神圣!

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保留了老班长与许多因舍己为人而牺牲的革命烈士的心,所以将受世人瞻仰。

它凝结了红军们伟大的精神,它见证了红军战士永垂不朽的精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文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