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基础》习题答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208268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55 大小:55.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学基础》习题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5页
《教育学基础》习题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5页
《教育学基础》习题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5页
《教育学基础》习题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5页
《教育学基础》习题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学基础》习题答案.docx

《《教育学基础》习题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学基础》习题答案.docx(5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育学基础》习题答案.docx

《教育学基础》习题答案

《教育学基础》习题参考答案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一、教育术语解释

1.教育:

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2.教育影响:

即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作用于学习者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信息内容,也包括信息选择、传递和反馈的形式,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从内容上说,主要是教育内容、教育材料或教科书;从形式上说,主要是教育手段、教育方法、教育组织形式。

3.教育形态:

是由教育者、学习者、教育影响三个基本要素所构成的教育系统在不同时空背景下的变化形式,也是“教育”理念的历史实现。

4.实验教育学:

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欧美一些国家兴起的用自然科学的实验法研究儿童发展及其与教育的关系的理论,代表人物是德国教育学家梅伊曼和拉伊。

实验教育学提倡把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和方法运用于教育研究,使教育研究真正“科学化”。

二、选择题

1.教育的心理起源说的代表人物是:

(C)

A.勒图尔诺B.沛西·能C.孟禄D.康德

2.我国古代最早也是世界最早的成体系的古代教育学作品是:

(C)

A.《论语》B.《大学》C.《学记》D.《孟子》

3.杜威是以下哪一教育学派的代表人物:

(D)

A.实验教育学B.文化教育学C.批判教育学D.实用主义教育学

4.提出“使人类教育心理学化”口号的教育家是:

(B)

A.柏拉图B.赫尔巴特C.卢梭D.洛克

三、辨析题(错误的请改正)

1.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是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

错误。

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是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

2.教育生物起源说的代表人物是勒图尔诺和沛西·能。

正确。

3.教育就是个体的学习或发展过程。

错误。

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单纯地说教育是个体的学习或发展过程就忽视了社会因素在教育活动中的巨大影响。

4.非制度化的教育与制度化的教育形态是按照教育系统所赖以运行的场所或空间标准进行划分的。

错误。

非制度化的教育与制度化的教育形态是按照教育系统自身的标准进行划分的。

5.农业社会的教育就是农业教育。

错误。

农业社会的教育是指基本的教育形态之一,而农业教育是指一种专门的教育类型。

四、简答题

1.试分析“教育”与“灌输”、“养育”之间的异同。

参考答案要点:

教育是个体的社会化与社会的个性化相耦合的过程,既要把个体培养成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人,又要把社会的观念、制度和行为方式内化到各不相同的个体身上。

而“灌输”则是片面地强调个体社会化的一面,强调个体发展需要和社会发展需要无条件的一致,忽视个性心理特征和个性培养,机械地灌输不是“教育”。

教育强调活动的“动力性”,即教育活动要对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起到“促进”、“加速”的作用;而日常家庭生活中的“抚养”、“养育”是在自然状态下发生的,在个体与社会的关系方面起不到“引导”、“促进”和“加速”的作用。

因而,教育也不同于家庭“养育”。

2.简析教育三要素及三者之间的关系。

参考答案要点:

教育的三要素是指:

教育者、学习者、教育影响。

教育的三要素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规定,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实践活动系统。

没有教育者,教育活动就不可能展开,学习者也不可能得到有效的指导;没有学习者,教育活动就失去了对象,无的放矢;没有教育影响,教育活动就成了无米之炊、无源之水,再好的教育意图、再好的发展目标,也都无法实现。

因此,教育是由上述三个基本要素构成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系统,是上述三个基本要素的有机结合。

3.简述信息社会教育的主要特征。

参考答案要点:

信息社会教育的主要特征:

第一,学校将发生一系列变革;第二,教育的功能将进一步得到全面理解;第三,教育的国际化与教育的本土化趋势日益明显;第四,教育的终身化和全民化理念成为指导教育改革的基本理念。

4.试述实用主义教育学的基本观点。

参考答案要点:

实用主义教育学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美国兴起的一种教育思潮,其基本观点是:

(1)教育即生活,教育的过程与生活的过程是合一的,而不是为将来的某种生活做准备的;

(2)教育即学生个体经验继续不断的增长,除此之外教育不应该有其他目的;(3)学校是一个雏形的社会,学生在其中要学习现实社会中所要求的基本态度、技能和知识;(4)课程组织以学生的经验为中心,而不是以学科知识体系为中心;(5)师生关系以儿童为中心,而非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只是学生成长的帮助者,而非领导者;(6)教学过程应重视学生自己的独立发现、表现和体验,尊重学生发展的差异性。

5.简述当代教育学的发展趋势。

参考答案要点:

当代教育学的发展趋势:

(1)教育学研究的问题领域急剧扩大;

(2)教育学研究基础和研究模式的多样化;(3)教育学发生了细密的分化,形成了初步的教育学科体系;(4)教育学研究与教育实践改革的关系日益密切;(5)教育学加强了对自身的反思,形成了教育学的元理论。

五、论述题

1.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教育”的概念的理解。

参考答案要点:

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这个概念有以下四层含义:

⑴“教育”具有“实践特性”,即“教育”这个概念首先指称的是某一类型的实践活动,而不是纯粹的理念或在某种理念支配下的一套规则,教育有其明确的目的。

⑵这个定义把“教育”看做是耦合的过程:

一方面是“个体的社会化”,另一方面是“社会的个性化”。

⑶这个定义强调了教育活动的“动力性”,即教育活动要在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过程中起到一种“促进”或“加速”的作用;⑷该定义强调“教育”行为发生的社会背景,强调“教育’与一定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条件之间的联系,从而说明教育活动的社会性、历史性和文化特征。

2.论述教育学在日常教育生活和教育教学改革中的价值。

参考答案要点:

教育学的价值有:

超越日常教育经验。

教育的科学认识即教育学是对教育的习俗认识即日常教育经验的一种历史性超越,是教育习俗性认识历史发展的必然。

科学解释教育问题。

教育学是对教育问题的“科学解释”,以教育问题为逻辑起点和对象,使用专门的语言、概念或符号,解释是理性的。

沟通教育理论与实践。

教育学在理论与实践之间起到桥梁作用:

①启发教育实践工作者的教育自觉,使他们不断地领悟教育的真谛;②获得大量的教育理论知识,扩展教育工作的理论视野;③养成正确的教育态度,培植坚定的教育信念;④提高教育实践工作者的自我反思和发展能力;⑤为成为研究型的教师打下基础。

第二章教育功能习题

一、名词解释

1.教育功能:

教育功能是教育活动和系统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和作用。

2.正向功能:

正向教育功能是指有助于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的积极影响和作用

3.负向功能:

负向教育功能是指阻碍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的消极影响和作用。

4.显性功能:

是主观目标与客观结果相符的情况,显性功能是有目的实现的功能。

5.隐性功能:

指这种结果既非事先筹划,亦未被觉察到。

而隐性功能是主观愿望之外的意外结果。

6.教育的本体功能:

教育的个体功能是在教育活动内部发生的,所以也称为教育的本体功能或教育的固有功能。

教育的个体功能,是由教育活动的内部结构决定的,如师资水平、课程的设置及内容的新旧、教育物质手段的现代化水平及其运用,都构成影响个体发展方向及其水平的重要因素。

7.教育的派生功能:

教育的社会功能是教育的本体功能在社会结构中的衍生,是教育的派生功能,也称教育的工具功能。

教育作为社会结构的子系统,它通过培养人进而影响社会的存在和发展,这构成了教育的社会功能。

二、判断题

1.“齐家”、“治国”、“平天下”反映了“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

(√)

2.我国的文化传统是个人本位取向。

(×)

3.18世纪法国教育家卢梭是个人本位的代表。

(√)

4.德国现代教育家凯兴斯泰纳是社会本位者。

(√)

5.古代社会,个人没有独立的人格,教育的功能趋向只有社会本位。

(√)

三、辨析题

1.分析教育功能、教育价值、教育目的三个概念的不同之处。

参考答案要点:

教育功能不同于教育价值、教育目的,教育价值和教育目的是人们对“好”教育的一种期待,它反映了人们认为的“教育应该于什么”;教育功能是一种实效,它反映了“应该干什么”的教育在教育实践中“实际干了什么”。

所以,教育价值是教育的“应然”表现,教育功能是教育的“实然”表现,它是教育价值在教育实际中所释放出来的实际效果。

由此可见,教育功能不仅具有客观性和必然性,而且还具有方向性和多方面性。

四、实例分析

参考答案略。

四、问答题

1.为什么说教育具有个体享用功能,它与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有什么联系?

参考答案要点:

教育的个体享用功能,并非指为了达到外在目的而受教育,而是教育成为个体生活的需要,受教育过程是需要满足的过程,在满足需要的过程中,个体可以获得自由和幸福,获得一种精神上的享受。

教育的享受功能是教育个体发展功能的必然延伸。

2.教育的社会正向功能表现在哪些方面?

参考答案要点:

包括对社会的正向功能和对人的正向功能,指对任何社会积极的、正向的影响。

如教育对个体、社会的促进功能。

对个人的正向功能:

促进个体思想意识的社会化;教育促进个体行为的社会化;教育培养个体的职业意识和角色。

五、论述

1.分析中小学的教育现状,列举对学生发展起负向功能的表现,找出原因和解决问题的对策。

参考答案略。

第三章教育目的

一、教育术语解释

1.教育目的:

即指教育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反映对教育在人的培养规格标准、努力方向和社会倾向性等方面的要求。

2.价值性教育目的:

是指具有价值判断意义的教育目的,即含有一定价值观实现要求的教育目的,表示人才培养所具有的某种价值取向,是指导教育活动最根本的价值内核。

3.操作性教育目的:

是指具有实践操作意义的教育目的,即现实要达到的具体教育目标,表示实际教育工作努力争取实现的某些具体目标,一般是由一系列短期、中期、长期的具体教育目标所组成。

4.终极性教育目的:

也称理想的教育目的,表示各种教育及其活动在人的培养上最终要实现的结果,它蕴涵着人的发展要求具有“完人”的性质。

5.发展性教育目的:

“也称现实的教育目的,表示教育及其活动在发展的不同阶段所要实现的各种结果,表明对人培养的不同时期、不同阶段前后具有衔接性的各种要求。

6.人本位的价值取向:

即把人的价值看成高于社会价值,把人作为教育目的根本所在的思想主张。

其特点是:

重视人的价值、个性发展及其需要,把人的个性发展及需要的满足视为教育的价值所在;认为教育目的的根本在于使人的本性、本能得到自然发展,使其需要得到满足;主张应根据人的本性发展和自身完善这种“天然的需要”来选择确立教育目的,按照人的本性和发展的需要来规定教育目的。

7.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

即把满足社会需要视为教育的根本价值。

这种观点认为,社会是人们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培养的效果,只能以其社会功能的好坏来加以衡量,离开社会需要,教育就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

因此主张,教育目的不应从人的本位出发,而应从社会需要出发,根据社会需要来确定。

8.教育的人文性:

即它自身活动对社会精神生活、文化发展、价值精神建构方面所产生的作用和效果,这方面的意义体现为教育在社会中的人文价值。

9.人文素质:

指与人认识解决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问题、与人从事社会价值建构活动密切相关的人类文化、价值方面的素养、品质及能力发展水平,通常体现为在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关切中所形成的价值理性、道德情操、精神境界及其能力等。

二、判断题

1.价值性教育目的,是指具有价值判断意义的教育目的。

(√)

2.操作性教育目的一般是由一系列短期、中期、长期的具体教育目标所组成。

(√)

3.发展性教育目的,也称现实的教育目的。

(√)

4.教育目的选择确立的价值取向,涉及的基本问题是人本位和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问题。

(√)

5.近代以来的教育基本上是以人文素质培养作为主要的价值取向。

(×)

6.教学问题是教育工作的核心,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

7.教育目的是教育工作的宏观指导思想。

(√)

8.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永远追求而又永远没有止境的目标,所以人的全面发展并不存在于我们的现实生活中。

(×)

三、辨析题(错误的请改正)

1.教育目的就是教育方针。

答:

错误。

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既有联系又有所不同。

从二者的联系看,它们在对教育社会性质的规定上具有内在的一致性,都含有“为谁(哪个阶级、哪个社会)培养人”的规定性,都是一定社会(国家或地区)各级各类教育在其性质和方向上不得违背的根本指导原则。

从区别来看,

(1)教育方针所含的内容比教育目的更多些。

教育目的一般只包含“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而教育方针除此之外,还含有“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和教育事业发展的基本原则。

(2)教育目的在对人培养的质量规格方面要求较为明确,而教育方针则在“办什么样的教育”、“怎样办教育”方面显得更为突出。

在教育实践中,不能以为二者都是各级各类教育所应遵循的指导原则和依据而将其等同起来或相互代替,也不能因为二者的区别而在考虑教育性质和方向问题时将其分割开来。

2.教育目的质的规定性就是对教育活动的社会倾向的规定性。

答:

错误。

教育目的对教育活动的社会倾向和人的培养具有质的规定性,主要表现在:

一是对教育活动的质的规定性,即规定教育“为谁培养人”、“为谁(哪个社会、哪个阶级)服务”。

二是对教育对象的质的规定性,主要体现为两方面:

一方面规定了教育对象培养的社会倾向,即要使教育对象成为哪个阶级、哪个社会的人,为哪个阶级、哪个社会服务。

另一方面规定了培养对象应有的基本素质,即要使教育对象在哪些方面得到发展,应养成哪些方面的素质等。

教育目的对教育活动所具有的质的规定性,说明教育目的作为培养人的总体要求,总是内在地决定着教育的社会性质和教育对象发展的素质,反映一定社会发展的需要。

3.终极性教育目的,也称理想的教育目的。

答:

正确。

终极性教育目的是指具有终极结果的教育目的,表示各种教育及其活动在人的培养上最终要实现的结果,它蕴涵着人的发展要求具有“完人”的性质。

4.非正式决策的教育目的是指蕴涵在教育思想、教育理论中的教育目的。

答:

正确。

非正式的教育目的是指蕴涵在教育思想、教育理论中的教育目的。

它不是被社会一定权力机构正式确立而存在的,而是借助一定的理论主张和社会根基而存在的。

5.全面发展就是人的各方面平均发展、均衡发展。

答:

错误。

把全面发展看成是平均发展,这种认识是非常机械的。

实质上,全面发展是指人的各方面素质的和谐发展。

它意味着人的高尚的思想信念、道德品质、审美情趣、智力发展、以及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的有机结合,使人在工作和生活中体现出力量、能力、热情和需要的完美和谐。

四、简答题

1.教育目的的定向功能。

参考答案要点:

任何社会的教育活动,都是通过教育目的才得以定向的。

教育目的及其所具有的层次性,不仅内含对整体教育活动努力方向的指向性和结果要求,而且还含有对具体教育活动的具体规定性。

具体体现为:

(1)对教育社会性质的定向作用;

(2)对人培养的定向作用;(3)对课程选择及其建设的定向作用。

(4)对教师教学方向的定向作用,正因为教育目的的定向功能,教育活动才有所依循,避免其社会性质和发展方向上的失误。

2.简答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含义。

参考答案要点:

马克思主义对人的全面发展含义的丰富的内涵:

(1)指人的生产物质生活本身的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

(2)指人的才能的全面发展;

(3)指人自身的全面发展;

(4)指人的自由发展。

3.简述我国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

参考答案要点:

综观50年来我国教育目的的演变,不难看出:

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不同时期,存在着对人才培养的不同要求;同时,不同时期的教育目的,又存在一定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体现着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对人才培养的基本精神:

(1)社会主义是我国教育性质的根本所在;

(2)使受教育者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3)注重提高全民族素质;(4)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全面发展进步培养各级各类人才。

4.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思想

参考答案要点: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马克思、恩格斯在经济学的研究中考察社会物质生产与人的发展关系时所提出的关于人的发展问题的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的基本思想是:

(1)人的发展是与社会生产发展相一致的。

(2)旧式劳动分工造成人的片面发展,大工业机器生产要求人的全面发展,并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3)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是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

5.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各育关系?

参考答案要点:

在实施全面发展教育中,必须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好各育之间的关系。

否则,虽有全面发展教育观念也难以搞好全面发展教育。

在教育中要把各育结合起来,注意避免两种片面的倾向:

(1)只注重各育之间的联系性和相互促进性而忽视各育的独特功能;

(2)只注重各育的区别和不可代替性而忽视各育相互促进的作用,甚至把它们割裂开来、对立开来。

六、论述题到此处

1.述评社会本位论和人本位论的基本观点主张。

参考答案要点:

教育目的选择确立的价值取向,涉及的基本问题是人本位和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问题。

(1)人本位的价值取向,把人的价值看成高于社会价值,把人作为教育目的根本所在的思想主张。

其特点是:

重视人的价值、个性发展及其需要,把人的个性发展及需要的满足视为教育的价值所在;认为教育目的的根本在于使人的本性、本能得到自然发展,使其需要得到满足;主张应根据人的本性发展和自身完善这种“天然的需要”来选择确立教育目的,按照人的本性和发展的需要来规定教育目的。

(2)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把满足社会需要视为教育的根本价值。

这种观点认为:

社会是人们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培养的效果,只能以其社会功能的好坏来加以衡量,离开社会需要,教育就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

因此主张,教育目的不应从人的本位出发,而应从社会需要出发,根据社会需要来确定。

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是选择确立教育目的时不可回避,也回避不了的。

第一,这两种主张虽各含一定的合理性,但都不是一个超历史的抽象公式,它们各自的合理性需联系具体的历史条件来进行分析。

第二,这两种主张对我们理解人和社会在教育目的中的重要性、不可忽视性是有帮助的,但二者都割裂了人与社会的相互联系,否定了人与社会在教育目的中的合理性存在,它必然会导致教育实践的片面性,导致教育功能的片面性,限制教育多方面功能的发挥。

2.如何认识和解决教育目的选择确立中人与社会的关系?

参考答案要点:

在思维上要注意:

一是对教育目的中人和社会关系的思考应给予动态的、发展性的把握。

二是应注意在相应的层次上来思考和讨论问题。

一个社会(或国家、民族)教育目的的选择,不只是价值选择确立的问题,还有价值实现的问题。

不只涉及整个社会(或国家、民族)教育事业的目的问题,还涉及具体教育实践的目的问题。

首先,就一个社会(国家或民族)整体教育目的而言,在其价值取向上要把满足人的需要和社会需要结合起来,把重视人的价值和重视社会价值结合起来,把人与社会发展的互依性、互动性、互利性作为社会整体教育目的的根本价值取向,既有利于避免一个社会的教育对人的压抑,也有利于避免教育对人的培养脱离社会实际与发展的需要。

其次,就价值取向的实现过程而言(即教育的实际运行过程),把满足社会需要与满足人的需要结合起来,使两种价值的结合在实现过程中互为基点。

最后,就价值实现的实践着眼点而言,要落在人的发展上。

因为,教育无论是满足社会需要还是满足人的需要,都是要通过人的发展来实现的,没有人的发展,一切都是空话。

可见,人的发展是教育的直接目的,是教育的社会价值和人的价值实现的着眼点。

2.当代教育目的社会价值取向和人价值取向中应注意的问题。

参考答案要点:

当代教育目的社会价值取向的确立,应注意把握好以下问题:

(1)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为指导。

可持续发展由于自身对传统发展理论的超越和创新,

向世界展示了一种新的发展意义和价值观念,它强调人与自然和社会的和谐,核心是人的发展,而教育作为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要把人--社会--自然的和谐发展作为教育目的选择确立的根本价值取向,避免教育目的价值取向的单向度、片面化。

(2)适应与超越问题。

教育既要适应现实社会当前要求和需要,但只注重适应的教育,容易导致教育的短视,降低对未来发展的适应意识和应对能力,必然缺乏对未来发展挑战的充分准备,也难以赋予现实向未来发展的有力导向和巨大的内在发展潜能。

另一方面,教育也要讲究超越,因为没有超越就不会有发展。

但单纯注重超越性的教育,也容易导致教育热衷于虚幻的未来,忽视社会未来发展的现实基础,甚至带来现实与未来发展的错位,使未来的发展缺乏坚实的基础。

(3)功利价值与人文价值问题。

教育的功利性,即它自身活动所产生的社会物质生产、经济发展及物质利益满足方面的功用性和效益。

教育的人文性,即它自身活动对社会精神生活、文化发展、价值精神建构方面所产生的作用和效果。

从社会的这种内在要求来看,教育目的的选择确立要坚持功利和人文价值取向的有机结合。

(4)民族性与世界性问题。

民族性涉及对自己民族的文化传统、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的传递、保持、敬重及维护问题。

世界性涉及对世界交往与合作的各种文化、规则的认同或接受,进而使自身具有与世界各国进行交往与合作的基础。

坚持民族性的价值取向,不是以自己的传统特点去抵制全球化趋势,单纯要求对民族自身的维护,同时也要求对民族自身的发展性。

在理解和把握世界性价值取向时要避免盲目性。

不能把民族的世界性过程理解为“全盘世界化”或“全盘西化”,也不是盲目地跟随世界发展,或盲目照搬世界模式和西方模式。

3.怎样理解教育目的的实践性缺失?

参考答案要点:

我国教育目的对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是十分正确的,实现这样的要求固然需要有扎实有效的教育实践,同时这种有效的教育实践也需要依据教育目的来加以很好地把握,以教育目的的要求来时刻校准教育实践活动的方向,把它作为衡量、评价教育实践的根本标准。

忘却这一点,就会导致对教育活动中教育目的这一价值因素的轻视,把手段当作目的。

人们所批评的现行教育中存在的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应试教育”就属此类问题。

本来考试是教育的一个环节,是检测教育效果的手段,但却成了教育追求的目的,使真正的教育目的在这样的教育实践中被遗失,教育实践背离了教育目的的宗旨,这是我国当代教育亟待解决和防止的重要问题。

因此,实现我国的教育目的,需要正确理解全面发展的现代意蕴,克服以往存在的误区。

在确立和强化全面发展教育观的基础上,正确认识和处理好各育的关系,防止教育目的的实践性缺失。

第四章教育制度

一、教育术语解释

1.教育制度:

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及其管理规则。

现代教育制度的核心部分是学校教育制度。

2.学校教育制度:

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及其管理规则,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3.终身教育:

终身教育是人一生各阶段当中所受各种教育的总和,是人所受不同类型教育的统一综合。

从纵向来谈的,终身教育不仅仅是青少年的教育,而且涵盖了人的一生。

从横向来讲的,终身教育既包括正规教育,也包括非正规教育。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终身教育作为一种最有影响的教育思潮引起世界各国的注意。

不同学派的教育学家都把它作为“现代教育学的重要主题”进行探讨。

4.双轨学制:

现代学制主要由两种结构构成:

一是纵向划分的学校系统,二是横向划分的学校阶段。

由纵向划分的学校系统占绝对优势的学制结构就是双轨学制原来的西欧学制属双轨学智。

5.单轨学制:

现代学制主要由两种结构构成:

一是纵向划分的学校系统,二是横向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文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