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考地理教师用书人教版第15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含答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205044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43 大小:577.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考地理教师用书人教版第15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届高考地理教师用书人教版第15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届高考地理教师用书人教版第15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届高考地理教师用书人教版第15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届高考地理教师用书人教版第15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考地理教师用书人教版第15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含答案.docx

《届高考地理教师用书人教版第15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考地理教师用书人教版第15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含答案.docx(4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高考地理教师用书人教版第15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含答案.docx

届高考地理教师用书人教版第15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含答案

第十五章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第一讲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及其产生的危害以及有关的治理保护措施。

 

[是什么]

荒漠化是指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现象,它是气候变异等自然因素与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相互作用的产物,主要表现为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渍化。

  

[在哪里]

我国西北地区大致位于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古长城一线以北;在行政区划上大致包括新疆、宁夏、甘肃北部和内蒙古大部。

这里所说的西北地区是指位于非季风区年平均降水量在400mm以下的我国西北内陆干旱半干旱地区。

区内东部是辽阔坦荡的高原;西部则是高大的山系和巨大的内陆盆地,山脉和盆地相间分布。

干旱是西北地区最为显著的自然特征,并由此形成了以草原、荒漠为主的景观特色。

[为什么]

1.导致荒漠化的主要自然因素:

气候异常使脆弱的生态环境失衡。

2.荒漠化的人为因素:

[怎么办]

1.荒漠化的危害

土地自然生产力日渐丧失,不仅影响当地区域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而且严重威胁到当地甚至其他地区人们的生存环境。

2.防治内容

3.防治原则

(1)坚持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

(2)坚持治山、治水、治碱(盐碱)、治沙相结合。

4.防治措施

(1)合理利用水资源。

(2)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

(3)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

(4)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

(5)控制人口增长。

 

[以“案例”为依据——探规寻律·走向实践]

 

[理在书中]

(一)荒漠化的含义及类型

(二)西北地区荒漠化

1.脆弱的生态环境:

2.荒漠化的原因及治理措施:

(1)自然原因:

气候异常使脆弱的生态环境失衡。

(2)人为原因及其相应的治理措施:

[题在书外]

(2018·湖南衡阳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在巴黎气候大会上,内蒙古库布齐沙漠治理模式被联合国授予“生态治沙”的典范。

库布齐沙漠位于鄂尔多斯高原北部,黄河南岸,总面积约145万公顷,是中国第七大沙漠,也是距北京最近的沙漠之一。

每年春季,此地成了北京风沙的主要沙源地。

材料二 如图为库布齐沙漠位置图。

(1)与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相比,库布齐沙漠治理难度相对较小,分析其原因。

(2)为什么在每年春季,该地容易产生沙尘暴?

[审题指导]

1.审设问

(1)题,“与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比”“治理难度较小”→考查库布齐沙漠治理的优势,主要从水源方面分析。

(2)题,“春季”“易起沙尘暴”→从当地自然环境角度分析。

2.审图文

(1)位于西北内陆地区→降水

,沙源多,植被稀少;春季气温回升快,多大风天气。

(2)靠海近→降水量较塔克拉玛干沙漠多;靠近黄河→水源较塔克拉玛干沙漠丰富。

[答案] 

(1)库布齐沙漠距海相对较近,降水量比塔克拉玛干沙漠多;库布齐沙漠靠近黄河,地下水位较高,植树种草易成活;离黄河近,引水灌溉方便。

(2)春季气温回升快,水分蒸发多;降水量少,地表干燥;春季北方多大风,容易形成沙尘暴;春季地面植被稀少,易起沙。

[把握规律]

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分析思路

1.成因分析思路

要看清题意,是“自然原因”还是“人为原因”,还是没有限定,综合分析。

在进行分析时,一般应按以下思路展开:

(1)自然原因:

地形原因(海拔、起伏状况、封闭状况等)、气候原因(热量条件、降水条件、风力、风向等)、土壤条件(土壤组成、肥力、质地等)、植被原因(疏密状况、季节变化等)、河流原因(流量大小、侵蚀强度或沉积强度等)。

(2)人为原因:

当地农业结构、居民能源消费结构、生产技术、政策导向等。

(3)分析原因时不要每一方面都展开说明,应有针对性地对某生态问题的有关方面进行分析说明。

2.措施分析思路

分析区域生态环境问题治理措施,主要从以下角度进行:

根据成因确定

根据区域生态问题的成因确定该区域应采取的相应措施

根据阶段确定

根据区域内部不同部分(如河流上、中、下游)的特点确定某区域应采取的相应措施

根据“措施”确定

根据典型区域的发展措施确定和其具有相似特征的其他区域的发展措施,借鉴典型区域的经验

[题组冲关]

1.(2016·海南高考)如图示意一固定沙丘某年5~9月土壤水分含量(%)随深度的变化。

该沙丘位于毛乌素沙漠的南缘,无人为扰动,多年保持稳定。

据此完成

(1)~(3)题。

(1)该固定沙丘(  )

①浅层土壤含水量低 ②深层土壤含水量低 ③6~8月土壤含水量低 ④6~8月土壤含水量高

A.①④        B.②③

C.①③D.②④

(2)6~8月,该固定沙丘土壤含水量明显不同于其他月份的原因是(  )

①风速较大 ②蒸腾量较大 ③气温较高 ④降水较少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①④

(3)为维护生态安全,毛乌素沙漠的南缘适合(  )

A.植树B.种草

C.栽灌木D.自然演化

解析:

(1)C 

(2)B (3)D 第

(1)题,读图,横坐标表示时间,纵坐标表示沙丘深度,曲线代表土壤含水量百分比。

从空间分布上看,随着沙丘深度增加,土壤含水量逐渐增加,说明浅层土壤含水量较低,深层土壤含水量高。

从时间分布上看,5月和9月土壤含水量在7%左右,含水量较高;6~8月土壤含水量在4%以下,含水量较低。

(2)题,读图分析,6~8月土壤含水量较低,从材料提取信息“该沙丘位于毛乌素沙漠的南缘”,该地位于非季风区,夏季不受季风影响,风速较小;该地位于西北半干旱气候区,夏季气温较高,降水量较多,但水分蒸发量大。

第(3)题,从材料提取信息该地区“无人为扰动,多年保持稳定”说明人类活动干扰很小,因此保护该地区生态,最佳办法是顺应自然,让其自然演化,无需人为干涉。

2.下表为近60年我国某区域主要资源类型变化情况表(单位:

万公顷)。

读表完成

(1)~

(2)题。

项目

起始点

最近点

耕地

120.97(1949年)

412.46(2010年)

草地

5725.9(1980年)

4809.02(1999年)

林地

195.17(1994年)

201.46(2009年)

湿地—水系

280(1949年)

126.74(2009年)

沙地

7350(20世纪初)

7467(2009年)

社区

1.67(1978年)

8(2009年)

(1)据表中信息,该地区存在的生态问题主要有(  )

①森林面积锐减 ②土地荒漠化严重 ③水土流失很严重 ④水资源短缺 ⑤草地退化严重

A.①③⑤       B.①④⑤

C.②④⑤D.②③④

(2)近几年,该地区在治理环境问题上取得很大成就。

下列措施对治理该地区环境问题最有效的是(  )

A.全面禁止耕作业

B.调整农业结构,进行生态退耕

C.大面积植树造林

D.实施跨流域调水,发展节水农业

解析:

(1)C 

(2)B 第

(1)题,表中显示该地区沙地面积最大,林地、湿地面积最小,属于干旱半干旱地区,因此生态问题为土地荒漠化、水资源短缺和草地退化。

(2)题,表中草地面积减少最多,此外湿地—水系也有减少,而耕地面积增大,因此需要调整农业结构,实施生态退耕。

 

[以“联系”为桥梁——追因溯源·逻辑推理]

[思维线索]

[师说考点]

(一)水土流失的原因

1.自然原因

自然条件

对水土流失产生的影响

气候

与降水的多少和强度有关。

降水越多越集中,强度越大且多暴雨,侵蚀作用就越强,水土流失也越严重

地形

与地形的坡度和坡面组成物质有关。

在一定范围内,地形坡度越大,坡面物质越不稳定,越容易产生水土流失现象

植被

与植被的覆盖程度有关。

植被覆盖率越低,削减降水和径流的能力就越低,水土流失越严重

土壤

与土质的疏密程度有关。

土质越疏松,水土流失越严重

2.人为原因

人为因素是目前水土流失的主导因素。

重点分析导致地表植被破坏、土质疏松的人类活动。

(1)生活能源短缺,大量砍伐树木用作薪柴。

(2)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不合理,毁林开荒、耕作方式不当、管理粗放。

(3)开矿、开采石料、修路、建房屋、修水利设施等开发建设不当。

(二)水土流失的危害

从表面上看,水土流失表现为土壤侵蚀,但水土流失过程是地貌、土壤、生物、水文相互影响的过程,其危害是非常严重的,如下所示:

(三)治理措施

工程措施

主要是采取土石方及混凝土工程等措施将所发生的水土流失状况控制、固定住,使其不再继续发生和恶化

生物措施

主要是采取种树种草、退耕还林、封山育林等植被绿化的方法进行治理

农业技术措施

主要是应用农业生产耕作中的农业技术手段,如土壤培肥、品种改良,塬面改造,间作轮作,套种耕作,提高复种指数等

[题组冲关]

1.(2018·福建厦门一中模拟)石漠化是指在亚热带湿润的喀斯特地区,因土壤严重侵蚀导致基岩大面积裸露,地表出现类似荒漠景观的土地退化现象。

下表示意贵州省典型石漠化地区2006~2010年土壤侵蚀情况。

读表完成

(1)~(3)题。

地形

年平均土壤侵蚀程度/(t/km2)

高原山地

643.2

高原盆地

190.6

高原峡谷

16.0

(1)该地区石漠化严重的主要人为原因是(  )

A.地形崎岖      B.降水丰富

C.过度垦殖D.过度放牧

(2)高原山地的土地利用方式中,土壤侵蚀量最大的是(  )

A.坡耕地B.撂荒地

C.经济果木林D.水土保持林

(3)目前,高原峡谷区土壤侵蚀程度较低的原因主要是(  )

A.植被多,水土保持良好B.土层薄,已近无土可流

C.坡度大,开垦耕作困难D.径流小,土壤侵蚀量小

解析:

(1)C 

(2)A (3)B 第

(1)题,地形崎岖、降水丰富属于自然原因,故A、B错误;贵州省放牧业并不发达,故D错误;因人类不合理的垦殖活动,地表植被遭到破坏,加剧了当地石漠化。

选C。

(2)题,高原山地地区坡度较大,不适宜开垦,坡耕地水土流失严重;而经济果木林、水土保持林植被覆盖率高,土壤侵蚀量较小;撂荒地是指荒废的土地,土质较结实,地表有植被覆盖,土壤侵蚀量也较小。

选A。

第(3)题,高原峡谷区地形起伏大、土层薄,已近无土可流,故土壤侵蚀程度较低。

选B。

2.(2015·浙江高考)我国《水土保持法》规定,“禁止在二十五度以上陡坡地开垦种植农作物”。

如图为黄土高原某地陡坡耕地景观图。

完成

(1)~(3)题。

(1)黄土高原陡坡耕地会(  )

①改变地貌类型 ②影响降水量 ③破坏自然植被 ④松动地表土体

A.①②B.①③

C.②④D.③④

(2)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自然原因主要有(  )

①地形坡度大 ②植被稀疏 ③降水量大 ④全年风大 ⑤土质疏松 ⑥冻融作用强

A.①②⑤B.①④⑥

C.②③⑥D.③④⑤

(3)列举治理黄土高原陡坡耕地水土流失的主要措施。

解析:

(1)题,黄土高原陡坡耕地会导致自然植被破坏,使本来就疏松的土质更加疏松,一旦遭遇暴雨,水土流失就很严重,故选D。

陡坡耕地不会从根本上改变地貌类型,也不可能影响该区域的降水量,故排除A、B、C。

(2)题,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很多:

如地形坡度大,使地表径流加快,会加剧土壤侵蚀;植被稀疏,使地表失去植被保护;土质疏松,垂直节理发育,易流失;夏季降水集中,多暴雨等。

黄土高原虽属于温带季风气候,但距海洋较远,且夏季风受到秦岭、太行山的阻挡,因而降水量并不大;全年风大与水土流失关系小;冻融作用主要发生于高纬度或高海拔地区。

故选A。

第(3)题,治理黄土高原陡坡耕地水土流失应从多方面分析,包括退耕还林还草,恢复自然植被,修筑梯田等。

答案:

(1)D

(2)A

(3)退耕还草(林);种草植树;修筑梯田。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2018·天津模拟)如图为非洲大陆荒漠化示意图。

读图回答1~2题。

1.非洲荒漠化严重区主要出现在(  )

A.热带雨林带    B.热带草原带

C.热带荒漠带D.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2.造成非洲荒漠化的主要人为原因有(  )

①人口增长——荒漠化面积与人口密度呈正相关

②过度砍伐——大约600万公顷的森林遭到砍伐

③过度放牧——大约2.4亿公顷的草场遭到破坏

④过度开垦——耕地面积扩大是荒漠化的首要因素

A.①③B.②③

C.①④D.②④

解析:

1.B 2.A 第1题,依据图中荒漠化严重区位置,结合非洲气候分布,可知荒漠化严重区主要出现在热带草原带。

第2题,从图中可以看出,荒漠化面积与人口密度呈正相关。

图中显示过度砍伐面积大约为60百万公顷,过度放牧面积大约为240百万公顷,过度开垦面积大约为110百万公顷。

在人为因素中,过度放牧面积最大,应该是首要因素。

(2018·广西重点高中联考)如图为某区域1月等温线分布图。

近年来,M地土地荒漠化问题较为严重。

读图回答3~5题。

3.图示区域(  )

A.1月等温线向南弯曲主要受海陆位置影响

B.东部有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分布

C.M地年降水量比N地多

D.M地气温年较差比N地小

4.M地土地荒漠化日益严重的主要人为原因是(  )

A.过牧过垦,土地退化加剧

B.修路开矿,破坏地表植被

C.城市面积扩大,非农用地增加

D.动物迁徙,踩踏啃食草皮

5.治理M地土地荒漠化的措施是(  )

A.修建梯田,平整土地

B.增加能源输出,消除贫困现象

C.完善基础设施,促进城市发展

D.退耕还草,确定合理的载畜量

解析:

3.B 4.A 5.D 第3题,图示区域东部有大兴安岭分布,呈东北—西南走向;1月等温线向南弯曲主要受地形影响;M地处于山地的背风坡,降水少,N地处于山地迎风坡,降水多;冬季N地位于山地的背风坡,气温较高,M、N两地夏季气温差别不大,因此,M地气温年较差比N地大。

第4题,由图可知,M地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处于农牧过渡地带,过度放牧和农垦活动容易造成土地荒漠化。

第5题,A项所述为我国南方治理水土流失的措施;良好的植被覆盖能减少风沙危害,增加土壤水分,防治土地荒漠化,而B、C两项所述措施有可能破坏植被;合理的载畜量有利于草场的可持续利用,故退耕还草,确定合理的载畜量可以有效治理土地荒漠化。

(2013·重庆高考)地理兴趣小组对某小流域进行水土流失的调查。

据此回答6~8题。

6.在调查之前,该组同学需要优先收集调查区的地形图和(  )

A.气温分布图B.降水量分布图

C.工业分布图D.旅游景点分布图

7.流域产沙量(一定时间内流域内产出的泥沙总量)是水土流失调查中的一项重要指标。

同学们提出了四种获得流域年产沙量的方法,可行的是(  )

A.测定一年内每次暴雨的土壤流失量做累加

B.测定一年内每次暴雨的土壤流失量做平均

C.在流域源头设置收集池,年终称取泥沙总量

D.在流域出口处设置收集池,年终称取泥沙总量

8.如图是几位同学根据调查结果绘制的坡度与单位面积产沙量关系曲线,其中符合水土流失一般规律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

6.B 7.D 8.A 第6题,小流域水土流失的发生主要与地势起伏状况、降水多少及降水强度、地表植被覆盖状况、土质等密切相关,因此地理兴趣小组对小流域水土流失进行调查之前应优先收集调查区的地形图和降水量分布图,故选择B。

第7题,本题中涉及的是年产沙量,因此时间限定是“一年”。

“一年”为期限的水土流失状况绝不是“每次暴雨的土壤流失量”所能反映的,而应是全年降水的土壤流失量状况,因此排除A、B两项。

最能反映“流域内”水土流失状况的是流域出口而不是流域源头,因为河流往往是“泥沙俱下”,因此判断D项是正确的。

第8题,水土流失的一般分布规律为:

坡度小时,受雨面积大,径流量大,但流速小,侵蚀程度较小;随坡度增大,侵蚀强烈,水土流失严重;当坡度大于40°~50°时,受雨面积小,虽流速大,但径流量小,侵蚀程度较小。

所以图中坡度小于20°时,单位面积产沙量较少;当坡度大于20°时,单位面积产沙量迅速增大,在坡度未达到40°之前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

所以选A。

(2018·广东湛江一模)抱坡岭是三亚市一座山体裸露、地势起伏较大的废弃石灰岩矿山,自开展“城市修补、生态修复”以来,抱坡岭成为首批山体修复试点之一,相关部门采用了削坡退台、设置“V”型槽等综合治理办法恢复山体的生态环境。

据此完成9~11题。

9.抱坡岭需要人工修复最主要的原因是(  )

A.石灰岩易风化,造成危岩崩落,威胁居民生命财产安全

B.处于台风多发区,易引发地质灾害

C.山体坡度大,涵养水土的能力差,自我修复能力丧失

D.美化环境,增加旅游景点

10.每一级退台都设置为外缘高、内部低的主要目的是(  )

A.降低爬山难度B.增加耕地面积

C.便于汇集雨水D.提高地面美观度

11.适合用于该山体修复的植被的特点应具有(  )

A.耐旱、耐贫瘠B.耐旱、耐盐碱

C.耐涝、耐贫瘠D.耐涝、耐盐碱

解析:

9.C 10.C 11.A 第9题,“山体裸露、地势起伏较大”,说明植被少、坡度大;而该地位于热带季风气候区的海南岛,降水多,则易造成水土流失;同时该山体为石灰岩矿山,易出现因水土流失导致的荒漠化,自我修复能力差,故要进行人工修复。

第10题,注意修复的目的是使其恢复植被,减轻水土流失等生态问题;植被修复离不开水,该山体坡度大而不利于地表水下渗,同时石灰岩地区地表水缺乏,故退台设置为外缘高、内部低的主要目的是收集雨水,则C正确。

第11题,石灰岩在一定条件下,易形成喀斯特地貌,该地貌区地表水缺乏、土壤贫瘠,故植被要能适应干旱和土壤贫瘠的条件。

二、综合题(共56分)

12.(2018·福建厦门一模)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6分)

黄河下游因黄河多次决口形成泛滥平原(黄泛平原),沙岗地和洼地广布,冬春季节风沙活动频繁。

红薯是地下块茎的高产作物,喜温怕涝,喜疏松土壤。

开封市在沙地采用起垄方式种植红薯,一年两熟,大面积种植红薯却加剧了当地的风沙活动。

某农业公司采用“冬小麦—红薯”两茬轮作的保护性耕作模式,很好地抑制了风沙活动。

(1)分析黄泛平原风沙区多沙地的自然原因。

(8分)

(2)分析开封沙岗地起垄种植有利于红薯生长的原因。

(8分)

(3)分析红薯种植加剧开封风沙活动的原因,并说明“冬小麦—红薯”模式能抑制风沙的原因。

(10分)

解析:

(1)题,明确黄泛平原是黄河决口泥沙堆积形成,即可分析多沙地的原因。

(2)题,注意红薯生长习性:

“喜温怕涝,喜疏松土壤”;沙地本身就疏松,同时起垄地势较高而利于排水、不易涝。

第(3)题,红薯“喜温”与当地冬季寒冷不符,故冬季不能种植而地表裸露;起垄必然翻动土地,在春季大风下会加剧风沙活动。

“冬小麦—红薯”模式解决了冬春季地表裸露问题。

答案:

(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黄河输沙量大;该区域地势平坦,夏季多暴雨,历史上黄河多次决口,泛滥成灾,大量泥沙堆积地表。

(2)沙地土壤疏松、通气性良好;岗地利于排水,不易发生涝灾;起垄种植可加厚土层,且更易排水。

(3)开封冬半年气候寒冷,不适宜喜温的红薯生长,只种植红薯会导致冬春季土地裸露;春季红薯种植前需翻土起垄,导致土层更疏松。

两茬作物种植季节相连,可减少地面裸露时间;红薯生长初期可利用小麦秸秆覆盖地表。

1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30分)

材料一 黄土高原地区煤、稀土和有色金属资源丰富,曾是植被茂密的地区,但在自然和人为双重因素的影响下,现在变成了沟壑纵横的地区。

近年来,黄土高原通过基本农田建设,实施水土保持林草措施和生态修复、建淤地坝等,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约12万平方千米。

如图为黄土高原示意图。

材料二 鱼鳞坑是陡坡地植树造林的一种工程措施。

如图是鱼鳞坑剖面示意图(Ⅰ)和平面排列示意图(Ⅱ)。

(1)分析图中甲地水土流失产生的主要自然原因。

(6分)

(2)材料一中甲地区工业发展有哪些区位优势?

(6分)

(3)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对环境的影响。

(8分)

(4)有人认为需要在黄土高原地区大力建设鱼鳞坑,你是否赞同?

请说明理由。

(10分)

解析:

(1)题,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需要从地形、降水、土壤、植被等方面分析。

(2)题,根据材料可知,该地矿产资源丰富,再结合黄土高原示意图可知该地处于三省交界地带,区际联系方便,目前该区域的开发还得益于国家政策支持。

第(3)题,需要结合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从水土流失对地形、气候、水文、植被等方面的影响分析。

第(4)题,属于开放性题目,赞成,从保持水土、提高植物成活率方面分析;若不赞成,可根据图中的引水沟判断,鱼鳞坑会对地表造成破坏。

答案:

(1)地表覆盖着疏松的黄土层,垂直节理发育;位于季风区,降水变率大、多暴雨等。

(2)煤炭、稀土、有色金属资源丰富;承东启西,位于三省交界地带,区际联系方面;国家政策支持。

(3)使地表崎岖;土壤肥力降低;植被覆盖率下降;气候趋于干旱;河流含沙量增大,泥沙淤积河床,易造成洪涝灾害。

(4)赞成。

利用鱼鳞坑拦截坡面径流,可提高植物的成活率,增大植被覆盖率;减少水土流失,保持水土,涵养水源。

或不赞成。

黄土高原地区生态环境脆弱,大力建设鱼鳞坑会破坏原有生态环境,在短期内更容易造成水土流失。

第二讲

森林的开发和保护——以亚马孙热带雨林为例

 

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及其产生的危害以及有关的治理保护措施。

 

[在哪里]

热带雨林主要分布在赤道南北两侧,东南亚地区、非洲刚果河流域和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是热带雨林的三大集中分布区。

  

[有什么价值]

对于人类来说,森林既是重要的自然资源,又是不可替代的环境资源。

在自然界中,森林在调节气候、稳定大气成分、涵养水源、保持水土,以及繁衍物种和维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此外,森林还具有净化空气、美化环境、吸烟除尘、防风固沙等方面的环保功效。

森林的急剧减少,会导致全球气候失调、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发、生物多样性锐减等问题。

之所以说雨林是人类需共同保护的资源,这是因为雨林具有全球环境效应,表现在:

(1)深刻影响着地球上大气中的碳氧平衡,有“地球之肺”之称;

(2)促进全球水循环,调节全球水平衡;(3)世界生物基因宝库。

[现如何]

1.雨林生态的脆弱性

(1)雨林的生态优势:

光合作用强烈、生物循环旺盛、生物生长迅速。

(2)雨林生态系统脆弱性的表现:

①有机质分解和养分再循环旺盛,长期高温多雨的淋洗作用,土壤很贫瘠。

②雨林生长所需要的养分几乎全部储存在地上的植物体内,地上植被最容易遭到破坏。

2.亚马孙开发计划及其影响

(1)雨林被毁的原因:

(2)开发计划:

[怎么办]

1.雨林面临的两种前途

2.保护雨林的具体措施

 

[以“图表”为抓手——图文印证·深刻直观]

[图解考点]

(一)森林的7大环境效益

“水”——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气”——调节气候、稳定大气成分

“净”——净化空气

“美”——美化环境

“物”——繁衍物种和维护生物多样性

“尘”——吸烟除尘

“沙”——防风固沙

(二)热带雨林的3大全球生态效应

1.“地球之肺”

2.“绿色水库”

3.“基因宝库”

(三)不同区域内的森林生态功能差异

地区

生态功能

湿润地区

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减少水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