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优秀教案1.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204746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04.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科版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优秀教案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教科版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优秀教案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教科版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优秀教案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教科版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优秀教案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教科版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优秀教案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科版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优秀教案1.docx

《教科版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优秀教案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科版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优秀教案1.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科版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优秀教案1.docx

教科版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优秀教案1

《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是在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声音的变化、传播等的基础上进行的,引导学生运用实验模拟的方法,探究人的耳朵各个部分在帮助我们听声音过程中起到的作用,重点研究鼓膜的作用,让学生通过自主经历问题——假设(猜测)——验证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为后面《保护我们的耳朵》做好充分的准备。

学情分析

学生对于耳朵的认识大多只停留在它的外部特征以及它是一个重要的人体听觉器官等一些浅显的知识上。

至于耳是由哪些部分组成的,各部分都有什么作用,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大部分学生不清楚。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人的耳朵是由外耳、中耳和内耳构成的,外耳的耳廓把收集到的声音通过耳道传到鼓膜,引起鼓膜的振动,这种振动信号传递给大脑,通过大脑的加工,我们就能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了。

过程与方法:

通过研究大小、远近不同的声音是怎样对自制的鼓膜模型的振动产生影响的,解释人耳鼓膜的作用;通过体验活动感受耳廓的作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

养成细心观察、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

通过研究大小、远近不同的声音是怎样对自制的鼓膜模型的振动产生影响,揭示人耳鼓膜的作用。

难点:

认识声波的传播路径以及人耳各部位的作用。

评价任务

1.观察耳的结构图,认识人耳的构造。

2.通过鼓膜振动模型解释人耳鼓膜的作用。

教学准备

为全班同学准备:

一张大的“耳的结构”挂图或耳的结构模型。

为每组学生准备:

一张“耳的结构”图片或模型、1个塑料杯、1块大于塑料杯口的薄橡胶(气球皮)、1根橡皮筋、一个音叉(或锣等能发出声音的器具)、少量的盐或细沙。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揭示课题

1.谈话:

同学们我们来做一个比赛,看看谁的耳朵最灵敏,最快听出是什么动物的叫声。

2.出示课件。

(公鸡、猫、狗、牛、猪)

3.师:

同学们回答得都很正确。

4.提问:

你们知道动物的声音是从什么物体中传出来的?

(音箱)音箱又是怎样产生声音的?

音箱传出的声音又是怎样传播到耳边的?

5.揭示课题:

那我们的耳朵又是怎样听到声音的呢?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第六课《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设计意图:

从学生比较熟悉的各种动物叫声入手,我觉得这样能够使学生产生共鸣,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同时和学生一起复习声音的产生、传播等知识。

为后继学生研究《耳朵的结构知识》作铺垫。

二、观察、认识耳的构造

1.谈话:

要想知道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那就必须了解耳朵的构造。

2.出示:

耳的构造挂图。

3.提问:

耳朵是由哪几部分构成的?

你能说出每个部分的名称吗?

4.生:

耳朵是由外耳——耳廓;中耳——鼓膜;内耳——耳蜗、听觉神经组成。

5.同桌互说耳朵的构造。

6.提问:

我们已经知道了耳朵的构造,请同学们大胆猜测一下鼓膜有什么作用?

【设计意图:

通过学生观察耳朵的构造挂图,认识了耳朵的构造及各部分的名称,同时让学生大胆猜测鼓膜的作用,激发了学生继续探究知识的兴趣。

三、制作“鼓膜模型”

1.出示课件——“鼓膜模型”装置图。

2.提问:

制作“鼓膜模型”需要哪些材料?

怎样制作?

在制作中应注意些什么?

(尽量将气球皮绷紧,越薄弹性就越好)

3.学生制作,教师巡视指导。

四、探究鼓膜作用

1.刚才同学们猜测了鼓膜的作用,到底谁猜测得正确呢?

下面我们就来做实验验证,好吗?

2.讨论、设计实验方案。

3.交流设计方案:

(1)将桌上准备的细纸屑放少量在“鼓膜模型”的气球皮上。

(2)再用音叉在“鼓膜”——气球皮的上方制造声音。

(3)观察“鼓膜”——气球皮上的纸屑有什么变化?

4.分组实验:

温馨提示:

(1)当音叉与“鼓膜”——气球皮的距离保持不变时,用不同的力使手鼓发出强、弱不同的声音,观察气球皮的振动有什么不同?

(2)当音叉与“鼓膜”——气球皮用力保持不变时,在距离远近不同地方敲击手鼓,仔细观察气球皮的振动又有什么不同?

(3)通过以上实验操作,你发现什么?

(4)认真填写好实验报告单。

5.交流、汇报。

6.小结:

鼓膜很深,而且有弹性,即使很轻的声音,它都会产生振动。

我们耳朵里的鼓膜和气球皮一样,当外界的声音传到鼓膜时,就会引起鼓膜振动。

【设计意图:

此环节中,我重视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自主实验探究。

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发展了他们的创新思维,促进了他们的思维朝着科学的方向发展。

五、体验耳廓的作用

1.出示音乐盒的声音。

(1)先让学生感受声音的大小。

(2)再让学生将右手放到耳后,感受听到的声音有什么变化?

(3)这个活动说明了什么?

生:

增大了耳廓,收集到的声波就更多了,传入耳朵的声音也就更多了,所以我们就听得更清楚了。

2.提问:

请同学们思考一下,如果没有耳廓,我们的听力会受到影响吗?

如果为我们换上一个更大的耳廓又会怎样呢?

3.小结:

耳廓具有收集声波的作用。

(板书)

4.出示课件:

(蝙蝠、兔子、梅花鹿、松鼠)问:

这些哺乳动物的耳廓有什么特征?

(大)它又有什么作用呢?

【设计意图:

通过游戏体验活动,让学生亲身参与,获得知识——耳廓有收集波作用的过程。

此外,还通过观察4组动物的耳廓,更加深了对耳廓作用的理解,同时培养学生善于观察事物的能力。

六、回顾总结、拓展延伸

1.通过学习,说说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2.今天的科学让你有哪些收获?

你在哪些方面表现比较棒?

3.鼓膜是耳朵十分重要的器官。

我们应该怎样呵护呢?

【设计意图:

使学生所经历的活动再回顾,总结经验,提高认知水平,体验科学探究的快乐。

延伸学习将课堂上的探究拓展到课外,使学生利用课堂所学的知识与生活经验延伸到课后探究。

教学反思

科学课堂提倡多动手,动手操作还不应离开思维活动,否则只能将一个智力活动变成“体力活”。

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对声音有了一些了解,但耳朵里面的构造,耳朵是怎样接收到声音的,学生的认识是模糊的、存在差异的。

从学生的这些原有经验和认知特点出发,本着展开探究性学习的目的,以实验来巩固旧知,同时在实验研讨过程中,抓住新知的生长点,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声音在耳朵里的传递是一个肉眼不可视的过程,但学生的先前学习已经为这里的学习作了铺垫:

如物体振动产生声音;声音可以通过气体、固体、液体传播;包括课始的实验形象地点明了振动可以在物体间传递;再加上学生对耳朵构造的有效掌握。

因此为了突破这个难点,同样先让学生试着说一说(结合一开始的小实验),以漫画图的形式给予提示,大致知道耳朵里的工作原理。

再以FLASH动画、实景视频的强化,让学生更加完整的认识整个传递的过程。

紧接着,耳廓作用的猜测与验证,使学生认识到耳廓不可或缺的作用,同时体验到耳廓大小对不同动物生存的影响。

学生亲身经历了“自主猜测——交流——实验——验证”的探究过程,体验了探究的乐趣,又把耳朵的构造和声音传递的过程深深留在了脑海里。

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一、背景说明

通过之前的学习,学生已经研究了解了“声音是以声波的形式传播的、声波在空气中传播、碰到物体就会引起物体的振动”这些科学概念。

但对“声音在我们耳朵里怎样传播以及耳朵各部分在听到声音过程中发挥什么作用”学生并不了解。

尤其学生对“声音的强弱和距离的远近如何影响鼓膜振动剧烈程度”更是认识模糊。

因此,我制作了本微课,试图让学生通过自学微课,用翻转课堂的方式,习得耳的结构,让学生在感受耳廓功能、探究鼓膜作用的同时,促进学生对身体各个部位产生研究兴趣,养成细心观察、严谨实验的习惯。

二、策划设计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从旧知识中激发学生对新问题的思考,学习情绪必然会高涨,学习效率也必将随之显著提高。

所以我在设计本微课时,创设了一个科学小博士作为切入口,让科学小博士先带着学生温习: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以波的形式通过空气传播。

继而由小博士提出问题、揭示本课课题。

本微课采用科学小博士和老师交替出现的形式展开,利用教师讲解、演示,小博士归纳的方式,让学生在对话情境中获得耳的结构的知识,教师演示操作鼓膜模型制作、学生亲历实验探究过程,让学生理解耳廓和鼓膜的功能,体会耳朵结构的奇妙,并在此过程中体会身体结构的微妙和神奇,体验用模拟实验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提高学以致用的能力、养成细心观察、严谨实验的习惯。

 1.内容分析

《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是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内容。

学生在本课之前已经研究了解了“声音是以声波的形式传播的,声波在空气中传播,碰到物体就会引起物体的振动”这些科学概念。

但是对“声音在我们耳朵里怎样传播以及耳朵各部分在听到声音过程中发挥什么作用”学生并不了解。

尤其学生对“声音的强弱和距离的远近如何影响鼓膜振动剧烈程度”更是认识模糊,这些都是学生和本节课教学的原有基础。

本微课由了解耳的结构和功能、观察比较鼓膜的振动、研究耳廓作用三部分组成。

利用对比实验探究鼓膜作用是本课的重点环节,学生通过自制的“鼓膜模型”来比较声音的强弱和远近不同时,鼓膜振动的不同,从而理解鼓膜在听到声音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最后研究耳廓的作用,感觉耳廓有汇聚声音的功能。

至此学生对人耳听到声音的整个过程有了一个完整的认识。

2.适用对象

教师教学/学生自学/家长学习/

3.类型选择

选择的表现形式:

演示式

采用的技术手段:

录屏式/录音式/软件生成式

4.组织构思

(1)知识点思维导图

 

(2)微课环节流程图:

 

5.技术环境

课件版本:

Microsoft PowerPoint 2013

录屏、录音、视频合成软件:

Camtasia Studio 8

录制时用手机即可,对话配音卡通人物“科学小博士”的声音建议用手机变声软件录制,有条件的在专门的录播室内录制,也可在安静无噪音的室内录制。

三、过程实录

1.第一部分:

片头(0分0秒~0分12秒,共长12秒)

动态呈现微课课题“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并配上片头音乐和视频,使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

2.第二部分:

了解耳的结构(0分12秒~1分10秒,共长58秒)

场景1:

科学小博士与大家回顾之前学习有关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内容。

独白(小博士):

小朋友们,咱们都知道物体振动产生了声音,声音以波的形式通过空气传到耳朵里,那么耳朵是怎样听到声音的呢?

咱们一起去探索吧!

场景2:

课件呈现耳朵结构图,教师讲解耳朵结构由外到内分别是外耳、中耳和内耳。

并配以文字说明,让学生对耳的大体结构有一定了解。

场景3:

出示耳朵具体结构介绍(模型呈现,教师旁白)

解说词(教师):

同学们,看这就是耳朵模型。

外耳是由耳廓和耳道组成。

内耳是由鼓膜和听小骨组成,内耳是由耳蜗和听觉神经组成。

3.第三部分:

耳廓的功能(1分10秒~2分17秒,共长67秒)

场景1:

科学小博士对耳的结构的总结,并提出这些耳的结构有哪些作用呢?

(板书呈现,科学小博士旁白)。

场景2:

用手模拟耳廓听两个相同的声音,区分不同,体会耳廓功能(跟随教师实验)。

解说词摘要(教师):

(1)同学们现在请你集中精神听声音,感受声音的大小。

(播放声音)

(2)下面请你像这样(教师演示)将手放在耳后,保持距离不变继续听声音,感受声音的大小。

(播放同一段声音)发现两次有什么区别?

(3)是的,第二次的声音比较响,这时候我们的手就相当于是耳廓,那你知道耳廓的作用了吗?

耳廓不仅保护了鼓膜和听小骨,同时它能收集大自然中的声音,耳廓越长越大,听到的声音就越清楚。

4.第四部分:

鼓膜的功能(2分17秒~5分14秒,共长177秒)

场景1:

鼓膜模型的制作(教师演示并讲解)

(1)过渡解说词(教师):

我们无法拿真实的鼓膜来做实验,但是鼓膜是一个富有弹性的组织,所以咱们可以用气球皮来代替,用气球皮、口杯、橡皮筋就可以制成一个鼓膜模型。

(2)教师演示制作过程,解说词:

将气球皮像这样的盖在口杯杯口处,尽可能将气球皮紧绷,然后用皮筋固定。

瞧!

这就是鼓膜模型。

为了更好的进行观察,我们可以在上面撒上细砂或小纸片。

(3)出示更严谨的实验鼓膜模型。

解说词:

为了更好的进行研究,老师这里采用的是这个模型,它将耳廓、耳道和鼓膜都组合在一起。

利用它我们可以更好地进行实验。

场景2:

用鼓膜模型研究远近不同的声音和大小不同的声音对鼓膜的影响。

(演示实验)

解说词(教师边实验边讲解):

(1)首先,我们在相同的地方,用不同大小的力敲锣,注意观察鼓膜的变化。

第一次较大的力,第二次较小的力(实验两次)发现了什么?

是的,发声强鼓膜振动厉害,发声弱鼓膜振动微弱。

(2)接着咱们再用相同的力,在较近和较远两个地方敲锣,再次观察鼓膜的变化。

第一次较近的地方,第二次较远的地方(实验两次)发现了什么?

是的,距离近鼓膜振动厉害,距离远鼓膜振动微弱。

(3)教师小结。

解说词:

看来大自然中各种声音

5.第五部分:

小结延伸(5分14秒~5分57秒,共长43秒)

场景1:

教师小结鼓膜的作用,并讲解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解说词:

看来大自然的各种声音传到鼓膜会引起鼓膜不同程度的振动。

不光如此,与鼓膜相连的听小骨再将振动传到充满液体的内耳中,液体的振动刺激了听觉神经,产生信号,当大脑接收到这种信号时,我们便能感知声音了。

场景2:

再次出现耳朵的结构图,并配以板书,我们听到声音的整个过程。

解说词(科学小博士旁白):

原来我们是这样听到声音的,小朋友们你们了解了吗?

四、应用建议

本微课主要包括耳朵的结构和结构的功能等知识点,与之前的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有一定关联,所以使用本微课时要求学生已具备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知识点,并有模拟实验的探究思维,建议在小学四年级学生课前自学或课后巩固拓展时使用,也可以在三年级提前渗透时使用。

鉴于现在学生的生活经验丰富,因此,如果本微课是课堂教学使用的,建议另外补充下保护听力方面的安全教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