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山西省原平市范亭中学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带解析.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204111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115.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山西省原平市范亭中学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带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学年山西省原平市范亭中学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带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学年山西省原平市范亭中学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带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学年山西省原平市范亭中学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带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学年山西省原平市范亭中学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带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山西省原平市范亭中学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带解析.docx

《学年山西省原平市范亭中学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带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山西省原平市范亭中学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带解析.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山西省原平市范亭中学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带解析.docx

学年山西省原平市范亭中学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带解析

2016-2017学年山西省原平市范亭中学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

1.经分析某条多肽链中有O原子p个,N原子q个,它彻底水解后,只得到下列四种氨基酸。

分析推算可知,1分子该多肽水解得到的赖氨酸个数为

CHCOOHNH2CH2SH       CHCH3NH2COOH

半胱氨酸         丙氨酸

CHCH3NH2NH2COOH      CHCH3C6H5NH2COOH

赖氨酸         苯丙氨酸

A.p-qB.q-p

C.p-q+1D.q-p+1

【答案】D

【解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

半胱氨酸、丙氨酸和苯丙氨酸中都只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而赖氨酸中含有两个氨基和一个羧基。

所以它们在核糖体上合成蛋白质时,通过脱水缩合形成的一条多肽链中,含两个游离的氨基和一个游离的羧基,因此,按氧原子数目计算,氧原子数=氨基酸数+肽链条数+R基上氧原子数,分析这四种氨基酸的R基可知,四种氨基酸的R基上均无氧原子,所以氨基酸数为p-1;多肽中N原子数=氨基酸数+R基上的N原子总数,四种氨基酸中只有赖氨酸的R基上有一个N原子,所以赖氨酸数为q-(p-1)=q-p+1,所以D选项是正确的。

2.

A.核糖核酸是染色体的主要成分之一

B.酶和DNA都是含有氮元素的生物大分子

C.肌肉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是蛋白质

D.含有元素C、H、O、N的物质可能是核酸、酶、果糖、脂肪等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

染色体由蛋白质和DNA(脱氧核酸)组成,故A错误。

酶的本质是蛋白质(C、H、O、N等),DNA是核酸(C、H、O、N、P)的一种,都含有N元素,故B正确。

活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是水,故C错误。

果糖、脂肪由C、H、O构成,故D错误。

考点:

本题考查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的元素组成和作用,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

3.下列有关动植物细胞结构的比较不正确的是

A.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是动植物细胞共有的结构

B.液泡主要存在于植物细胞中,中心体存在于动物和某些低等植物细胞中

C.动植物细胞间信息交流都必须依赖于细胞膜表面的受体

D.植物细胞在细胞膜的外面还有一层细胞壁,而动物细胞没有

【答案】C

【解析】

动植物细胞都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等结构,A正确;液泡主要存在于植物细胞中,中心体存在于动物和某些低等植物细胞中,B正确;高等植物细胞间信息交流可依赖胞间连丝完成,不依赖于细胞膜表面的受体,C错误;植物细胞在细胞膜的外面还有一层细胞壁,而动物细胞没有,D正确。

【考点定位】动植物细胞结构与功能

4.下列有关细胞核的叙述,错误的是

A.细胞核中可进行遗传物质的复制和转录

B.核膜上有多种大量的酶,有利于多种化学反应的顺利进行

C.核膜上有核孔,脱氧核糖核酸等大分子物质可以通过核孔进入细胞质

D.细胞核内的核仁被破坏,会影响到胰岛素的合成

【答案】C

【解析】细胞核中含有染色体,可进行遗传物质的复制和转录,A正确;核膜属于生物膜,其上有大量的多种酶,有利于多种化学反应的顺利进行,B正确;核孔是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核的孔道,但核内DNA分子不能通过核孔进入细胞质,只在核内储存和复制,C错误;胰岛素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合成场所是核糖体,而核仁与核糖体的形成有关,故细胞核内的核仁被破坏,会影响到胰岛素的合成,D正确。

5.TBT的类似物三甲基锡可以抑制三磷酸腺苷酶(促进ATP的水解)的活性,从而影响细胞内能量的直接供应。

一般情况下,植物细胞内受此影响的场所是()

A.所有发生放能反应的部位B.仅在叶绿体基质和细胞质基质

C.仅在线粒体基质和细胞质基质D.所有发生吸能反应的部位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TBT的类似物三甲基锡可以抑制三磷酸腺苷的活性,从而影响消耗ATP的反应,因此受影响的场所是所有发生吸能反应的部位。

考点:

本题考查ATP形成的场所,涉及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

6.下列有关ATP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ATP直接为生命活动供能的过程消耗水

B.人体在饥饿状态下,细胞中ATP的含量仍可保持动态平衡

C.ATP脱去两个磷酸基团后可以参与合成RNA

D.ATP的合成与水解所需的酶相同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ATP是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物质,ATP水解过程中消耗水,故A正确;ATP与ADP含量的动态平衡是正常进行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故B正确;ATP脱去两个磷酸基团后剩下的部分为腺嘌呤核糖核苷酸,是RNA的基本单位之一,故C正确;ATP合成过程中需要ATP合成酶,而水解过程中需要ATP水解酶,因此所需要的酶不同,故D错误。

考点:

本题考查ATP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7.下列关于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的叙述

,正确的是

A.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总是同时进行

B.光合作用形成的糖类能在细胞呼吸中被利用

C.光合作用光反应过程中产生的ATP直接用于了细胞呼吸

D.光合作用与细胞呼吸分别在叶肉细胞和根细胞中进行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光合作用需要在有光的条件下才能进行,而细胞呼吸是时时刻刻都在进行,A项错误;光合作用形成糖类等有机物,细胞呼吸将光合作用形成的糖类等有机物分解,B项正确;光合作用光反应阶段中产生的ATP直接用于暗反应阶段中的三碳化合物的还原,不能用于细胞呼吸,C项错误;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叶肉细胞中含有叶绿体,只要是活细胞都能进行细胞呼吸,D项错误。

考点:

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

【名师点睛】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是要熟练识记并理解相关的知识点,系统地全面地构建知识网络。

8.如图曲线表示在适宜温度、水分和一定的光强度下,甲、乙两种植物叶片的CO2净吸收速率与CO2浓度的关系。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CO2浓度大于a时,甲才能进行光合作用

B.适当增加光强度,a点将左移

C.CO2浓度为b时,甲、乙总光合作用强度一定相等

D.甲、乙光合作用强度随CO2浓度的增大而不断增强

【答案】B

【解析】甲植物在a点之前就进行光合作用;b点时,甲、乙的净光合速率相等,呼吸速率不一定相等,所以总光合速率不一定相等;在一定范围内,随CO2浓度增大,光合作用强度不断增强。

9.下列有关细胞全能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A.植物体只有体细胞才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所必需的全套基因

B.高度分化的植物细胞只有处于离体状态时才有可能表现出全能性

C.植物体内某些体细胞没有表现出全能性,其原因是所含基因不同

D.紫色糯性玉米种子培育成植株,这反映植物种子具有全能性

【答案】B

【解析】植物体中,体细胞和生殖细胞都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所必需的全套基因,A错误;高度分化的植物细胞只有处于离体状态时才有可能表现出全能性,B正确;植物体内某些体细胞没有表现出全能性,其原因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而不是所含基因不同,C错误;紫色糯性玉米种子培育成植株,这属于自然生长过程,不能反映全能性,D错误。

【点睛】关于细胞的“全能性”,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把握:

(1)概念:

细胞的全能性是指已经分化的细胞仍然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能。

(2)细胞具有全能性的原因是:

细胞含有该生物全部的遗传物质。

(3)细胞全能性大小:

受精卵>干细胞>生殖细胞>体细胞。

(4)细胞表现出全能性的条件:

离体、适宜的营养条件、适宜的环境条件。

10.下列关于遗传信息和遗传密码在核酸中的位置和碱基构成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遗传信息位于mRNA上,遗传密码位于DNA上,构成碱基相同

B.遗传信息位于DNA,遗传密码位于mRNA上,构成碱基相同

C.遗传信息和遗传密码都位于DNA上,构成碱基相同

D.遗传信息位于DNA上,遗传密码位于mRNA上,若含有遗传信息的模板链碱基组成CGA,则遗传密码的碱基构成为GCU

【答案】D

【解析】遗传信息位于DNA上,遗传密码位于mRNA上,构成碱基不同,前者含有特有碱基T,后者含有特有碱基U,A错误;遗传信息位于DNA上,遗传密码位于mRNA上,构成碱基不同,前者含有特有碱基T,后者含有特有碱基U,B错误;遗传信息位于DNA上,遗传密码位于mRNA上,构成碱基不同,前者含有特有碱基T,后者含有特有碱基U,C错误;遗传信息位于DNA上,遗传密码位于mRNA上,若含有遗传信息的模板链碱基组成CGA,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可知,遗传密码的碱基构成为GCU,D正确。

【点睛】本题须注意区别三个概念:

遗传信息:

基因中能控制生物性状的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

遗传密码:

又称密码子,是指mRNA上能决定一个氨基酸的3个相邻的碱基。

反密码子:

是指tRNA的一端的三个相邻的碱基,能专一地与mRNA上的特定的3个碱基(即密码子)配对。

11.下列有关遗传信息传递规律的叙述,错误的是

A.遗传信息从RNA→DNA,需要逆转录酶的催化

B.遗传信息从RNA→蛋白质,需要两种RNA的共同参与

C.遗传信息从DNA→RNA,存在T与A、G与C的碱基配对

D.遗传信息从DNA→DNA、从RNA→RNA,保持了遗传信息的连续性

【答案】B

【解析】遗传信息从RNA→DNA表示逆转录过程,需要逆转录酶的催化,A正确;遗传信息从RNA→蛋白质,需要mRNA、tRNA、rRNA的共同参与,B错误;遗传信息从DNA→RNA,存在T与A、G与C的碱基配对,C正确;遗传信息从DNA→DNA、从RNA→RNA,保持了遗传信息的连续性,D正确。

12.某雌雄同株植物高茎对矮茎为显性,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由于某种原因使携带矮茎基因的花粉只有1/3能够成活。

现用多株纯合高茎植株做母本,矮茎植株做父本进行杂交,子一代植株自交子二代性状分离比为

A.5:

1B.6:

1C.7:

1D.9:

1

【答案】C

【解析】设这一对等位基因为D、d,子一代植株的基因型为Dd,由于携带矮茎基因的花粉只有1/3能够成活,则子一代所形成的精子的基因型及比例为D:

d=3:

1,但卵子的基因型及比例不变,仍为D:

d=1:

1,推知子二代出现dd基因型的概率为1/4×1/2=1/8,性状分离比为7:

1,故本题正确答案为C。

13.下列关于性染色体及其基因的遗传方式和特点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具有同型性染色体的生物,发育成雌性个体,具有异型性染色体的生物发育成雄性个体

B.X、Y染色体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分离,X、X染色体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或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分离

C.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男性发病率高,且女性患者的母亲和儿子均为患者

D.性染色体上的基因只符合伴性遗传的特点,而不遵循孟德尔定律

【答案】B

【解析】在XY型的性别决定中,具有同型性染色体的生物,发育成雌性个体,具有异型性染色体的生物发育成雄性个体;而在ZW型的性别决定中,正好相反,A错误;X、Y染色体属于同源染色体,分离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X、X染色体可能是同源染色体,也可能是相同染色体,所以分离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或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B正确;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男性发病率高,且女性患者的父亲(而不是母亲)和儿子均为患者,C错误;性染色体上的基因符合伴性遗传的特点,也遵循孟德尔定律,D错误。

【考点定位】性别决定、伴性遗传规律与特点

14.下列细胞最适合用来研究溶酶体的是

A.大肠杆菌细胞

B.根尖分生区细胞

C.胰岛B细胞

D.巨噬(吞噬)细胞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溶酶体是细胞内的“消化车间”,内部含有多种水解酶,能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吞噬并杀死侵入细胞的病毒或病菌。

巨噬细胞是免疫细胞,起到吞噬和杀死侵入人体的病原体的作用,细胞内含有大量的溶酶体。

故答案选D。

考点:

本题考查细胞结构和功能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的能力。

15.人体注射卡介苗后,经过一段时间,血液中就会出现抗结核杆菌的抗体。

抗体的产生体现了细胞膜的哪一种功能

A.控制物质进出细胞

B.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隔开

C.排泄功能

D.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疫苗进入人体后,刺激B细胞,使其分化为效应B细胞并产生抗体,由此体现了细胞膜的信息交流功能。

考点:

本题考查对细胞膜功能的理解,属于对识记、理解层次的考查。

16.血友病是伴X染色体的隐性遗传病,有关该病的叙述正确的是

A.若人群中男性的发病率为p,则女性中的发病率为p2

B.男性患者的致病基因不可能来自于其外祖父

C.该病在家系中表现为连续遗传和交叉遗传

D.血友病基因只存在于血细胞中并选择性表达

【答案】A

【解析】若人群中男性的发病率为p,则女性中的发病率为p2,A正确;男性患者的致病基因来自于自己的母亲,而母亲的致病基因来自于外祖父或者外祖母,B错误;伴X隐性遗传病具有隔代遗传、交叉遗传的特点,C错误;血友病基因存在于所有细胞中,D错误。

【考点定位】伴性遗传

【名师点睛】伴性遗传的类型及特点

伴性遗传方式

遗传特点

实例

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

“父患女必患,子患母必患,女性患者多于男性”――最可能为“X显”(男病女必病)

连续遗传

抗维生素D佝偻病

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

“母患子必患,女患父必患,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最可能为“X隐”(女病男必病)

交叉遗传

红绿色盲、血友病

伴Y染色体

“父传子,子传孙,子子孙孙无穷尽,无女性患者”――最可能为“伴Y”(男性全为患者)

连续遗传

外耳道多毛症

17.两个亲本的基因型分别为AAbb和aaBB,这两对基因按自由组合定律遗传,要培育出基因型为aabb的新品种,最简捷的方法是()

A.单倍体育种B.杂交育种

C.人工诱变育种D.基因工程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单倍体育种中,花药的离体培养比较复杂,不容易成功,不是最简捷的方法,A错误;杂交育种在子二代中直接选种aabb,是最简捷的方法,B正确;人体诱变育种的原理是基因突变,基因突变具有多方向性,需要处理大量的实验材料才有可能得到需要的类型,不是不是最简捷的方法,C错误;基因工程育种技术难度大,D错误。

考点:

生物的育种

【名师点睛】由题意可知,两个亲本的基因型分别为AAbb和aaBB,要培育出基因型为aabb的新品种,由于aabb是隐性状,该性状一旦出现就是纯合体,因此可以用杂交育种的方法,在子二代中直接选种。

18.下列关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正确的是

A.种群数量增大,可以增大基因频率改变的偶然性

B.自然选择通过作用于基因型而引起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

C.种群基因库的改变是产生生殖隔离的前提

D.生物多样性形成的过程就是新物种不断形成的过程

【答案】C

【解析】种群数量越大,基因频率改变的偶然性越小,A错误;自然选择通过作用于不同表现型的个体而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进而导致生物朝着一定的方向进化,B错误;当种群基因库的差别足够大时,种群之间的个体不能进行自由交配而产生生殖隔离,因此种群基因库改变是产生生殖隔离的前提,C正确;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新的物种不断形成的过程是生物多样性的内容之一,D错误。

19.在用脊蛙(去除脑保留脊髓的蛙)进行反射弧分析的实验中,破坏缩腿反射弧在左后肢的部分结构,观察双侧后肢对刺激的收缩反应,结果如下表:

刺激部分

反应

破坏前

破坏后

左后肢

左后肢收缩

右后肢收缩

左后肢不收缩

右后肢不收缩

右后肢

左后肢收缩

右后肢收缩

左后肢不收缩

右后肢收缩

上述结果表明,反射弧的被破坏部分可能是()

A.感受器B.感受器和传入神经

C.传入神经和效应器D.效应器

【答案】C

【解析】由图可知,破坏前,左右后肢都能正常收缩,说明反射弧完整.破坏缩腿反射弧在左后肢的部分结构,刺激左后肢,左右后肢都不收缩,说明破坏的位置是感受器或传入神经,刺激右后肢,左后肢不收缩,右后肢收缩,说明破坏的位置是传出神经或效应器.综合上述内容,所以破坏的部位可能是传入神经和效应器.

【考点定位】反射弧各部分组成及功能;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名师点睛】完成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组成.

20.CAV-16是一种病毒,常引起儿童手足口病和其他并发症。

下列有关人体对该病毒免疫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A.CAV-16侵入人体后,刺激活化的辅助性T淋巴细胞分泌抗体

B.人体内的巨噬细胞吞噬入侵的CAV-16的过程属于胞吞作用

C.成熟的B淋巴细胞经CAV-16刺激后即可进行分裂和分化

D.患儿痊愈后,若再次感染该病毒,记忆细胞会迅速直接产生抗体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CAV-16病毒相当于抗原,侵入人体后,在刺激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过程中,浆细胞产生抗体,A项错误;人体内的巨噬细胞吞噬入侵的CAV-16的过程属于胞吞作用,B项正确;B淋巴细胞经CAV-16刺激后,还需要在辅助性T淋巴细胞的作用下才能分裂和分化形成浆细胞和记忆细胞,C项错误;患儿痊愈后,若再次感染该病毒,记忆细胞会迅速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再由浆细胞产生抗体,D项错误。

考点:

本题考查免疫的相关内容,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21.自然条件下,种群增长曲线呈“S”型。

假设种群的K值为200,N表示种群数量,据表分析不正确的是()

曲线上的点

S1

S2

S3

S4

S5

N

20

50

100

150

180

(K-N)/K

0.90

0.75

0.50

0.25

0.10

A.环境阻力对种群增长的影响出现在S4点之后

B.防治蝗虫应在蝗虫数量达到S3点之前进行

C.渔业捕捞后需控制剩余量在S3点

D.(K-N)/K值为0.50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

【答案】A

【解析】分析表格:

种群的最大值K=200,则种群数量在S1~S3时,种群数量增长加快;种群数量在S3点时,即K/2时种群数量增长率最大;种群数量在S3~S5时,种群数量增长减慢。

由于存在环境阻力,自然种群增长曲线呈“S”型,说明环境阻力对种群影响始终存在,A错误;S3点种群增长率最大,对于蝗虫等害虫的防治,需将其数量控制在S3点之前,而渔业捕捞后需控制剩余量在S3点,使得种群的再生能力最强,BC正确;(K-N)/K值为0.50时,种群数量是环境容纳量的一半,此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D正确。

22.下列有关生态系统成分的叙述,正确的是()

A.自养生物都属于生产者,都可以进行光合作用,把无机物转变成有机物

B.动物都是消费者,其中食草动物为初级消费者

C.分解者都是腐生生物,都是生态系统不可缺少的成分

D.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是指阳光、水分、空气、细菌等

【答案】C

【解析】分解者营腐生生活,是生态系统不可缺少的成分。

23.为了探究温度、pH对酶活性的影响,下列实验设计合理的是

试验编号

探究课题

选用材料与试剂

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

过氧化氢溶液、新鲜的肝脏研磨液

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

新制的淀粉酶溶液、可溶性淀粉溶液、碘液

pH对酶活性的影响

新制的蔗糖酶溶液、可溶性淀粉溶液、碘液

pH对酶活性的影响

新制的淀粉酶溶液、可溶性淀粉溶液、斐林试剂

A.实验①B.实验②C.实验③D.实验④

【答案】B

【解析】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不能过氧化氢溶液,因过氧化氢溶液分解速度受温度的影响,①错误;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可用新制的淀粉酶溶液和可溶性淀粉溶液,最后用碘液检测是否水解,②正确;探究pH对酶活性的影响,不能用新制的蔗糖酶溶液和可溶性淀粉溶液,因酶具有专一性,蔗糖酶不能水解淀粉,③错误;淀粉在酸性条件下易分解,因此不能用淀粉作为底物探究pH对酶活性的影响,④错误,故选B。

24.下列关于细胞分裂的叙述正确的是

A.二倍体生物细胞正在进行着丝点分裂时,细胞中一定不存在同源染色体

B.人类精子发生的过程中,姐妹染色单体携带的遗传信息不同的原因一定是基因突变

C.受精作用实现了基因重组,造成有性生殖后代的多样性

D.正常情况下人的初级卵母细胞在减数分裂过程中,一个细胞含有的X染色体最多为2条

【答案】D

【解析】二倍体生物细胞进行着丝点分裂时,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或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有丝分裂后期存在同源染色体,A错误;人类精子发生的过程中,姐妹染色单体携带的遗传信息不同的原因可能是发生了基因突变或者交叉互换,B错误;基因重组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受精作用中没有基因重组的发生,C错误;正常情况下人的初级卵母细胞在减数分裂过程中,一个细胞含有的X染色体最多为2条,D正确。

【考点定位】细胞的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

【名师点睛】减数分裂与有丝分裂的过程比较

比较项目

减数分裂

有丝分裂

分裂的细胞

原始生殖细胞

体细胞或原始生殖细胞

细胞分裂次数

两次

一次

同源染色体的行为

①联会形成四分体,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

②同源染色体分离

存在同源染色体,但不联会,不分离,无交叉互换现象

非同源染色体的行为

自由组合

不出现自由组合

子细胞染色体数目

减半

不变

子细胞的名称和数目

4个精子或

1个卵细胞和3个极体

2个体细胞

子细胞间的遗传物质

不一定相同

一定相同(基本上)

意义

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维持了每种生物前后代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恒定

使生物的亲代细胞和子代细胞之间保持了遗传性状的稳定性

①染色体都只复制一次;

②分裂过程中都出现纺锤丝,都有核仁、核膜的消失与重现过程;

③都有着丝点分裂和姐妹染色单体分开现象

联系

原始生殖细胞进行减数分裂前的自身增殖方式为有丝分裂。

25.某种物质可插入DNA分子两条链的碱基对之间,使DNA双链不能解开。

若在动物细胞培养过程中,将适量的该物质加入到培养液中,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加入该物质后细胞中的DNA复制发生障碍

B.加入该物质后细胞中的转录发生障碍

C.该物质对癌细胞的增殖有抑制作用

D.该物质可将细胞周期阻断在分裂中期

【答案】D

【解析】“某种物质可插入DNA分子两条链的碱基对之间,使DNA双链不能解开”,由此可见加入该物质后细胞中的DNA复制发生障碍,A正确;加入该物质后,DNA不能正常解旋,这会导致DNA的复制和转录发生障碍,B正确;该物质能抑制DNA的复制,因此对癌细胞的增殖有抑制作用,C正确;该物质能抑制DNA的复制,可将细胞周期阻断在分裂间期,D错误。

26.如图依次表示蛙坐骨神经受到刺激后的电位变化过程.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图

(1)可表示甲电极处兴奋、乙电极处不兴奋

B.图

(2)可表示甲电极处兴奋、乙电极处不兴奋

C.图(3)可表示甲电极处兴奋、乙电极处不兴奋

D.甲电极处从静息、产生兴奋到恢复静息状态可依次用图

(1)、

(2)、(3)表示

【答案】C

【解析】图

(1)若表示甲电极处兴奋、乙电极处不兴奋,则甲电极处为负电、乙电极处为正电,指针应向左偏,A错误;图

(2)若表示甲电极处兴奋、乙电极处不兴奋,则甲电极处为负电、乙电极处为正电,指针应向左偏,B错误;图(3)若表示甲电极处兴奋、乙电极处不兴奋,则甲电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