贯标培训材料4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实施培训讲义44.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9203391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39 大小:87.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贯标培训材料4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实施培训讲义44.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贯标培训材料4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实施培训讲义44.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贯标培训材料4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实施培训讲义44.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贯标培训材料4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实施培训讲义44.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贯标培训材料4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实施培训讲义44.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贯标培训材料4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实施培训讲义44.docx

《贯标培训材料4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实施培训讲义44.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贯标培训材料4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实施培训讲义44.docx(3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贯标培训材料4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实施培训讲义44.docx

贯标培训材料4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实施培训讲义44

贯标培训材料4-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实施培训讲义

 

●郑永亮

●工业和信息化部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联合工作组

 

第一章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基础知识

 

第一节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的特点

一、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与其他管理体系贯标的异同

相似和继承之处

管理体系的方法论相似

不同的管理体系都是在各自系统化的管理思想、管理原则指导下的一种模式化的管理方法,针对的都是管理活动。

实施管理体系的目的相同

通过模式化管理体系的建立、实施、保持和改进,确保与管理对象相关的各项过程和活动都处于可控并受控的状态下,从而确保方针的落地和以目标为驱动的体系绩效持续改进。

遵循了一些相同的管理原则和方法

随着ISO9000族标准在全世界范围内的成功实施,随后的各种管理体系都遵循了ISO9000族标准所采用的一些管理原则和方法,如PDCA循环、过程方法、管理的系统方法、持续改进等管理思想和原则等。

 

管理对象不同

质量管理体系:

对组织持续稳定地提供合格产品有影响的过程;(体系运行绩效——产品质量水平)

环境管理体系:

对组织持续稳定地控制其重要环境因素造成实际环境影响有关的过程;(体系运行绩效——环境影响水平)

……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

对组织在信息化环境下持续稳定地获取竞争优势有影响的能力建设过程。

(体系运行绩效——能力提升水平)

如在CAD/CAE/CAPP/PDM/VPD等技术部署和应用的信息化环境下,通过技术、业务流程、组织结构的同步创新和持续改进,来打造并不断提升研发能力,从而在竞争中获取优势;同样也可以在污染物排放在线监测/分析、产品质量在线监测/分析等信息化环境下提升环境和质量管理的能力。

管理对象的基础不同

其他管理体系:

对于质量、环境、安全等管理,即使企业没有按标准要求建立质量体系,也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开展相应的日常管理活动。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

对于信息化环境下的新型能力,特别是相关领域的综合集成能力、协同创新能力等,往往是企业之前完全没有涉及过的、对企业来讲是完全没有基础、全新的探索。

 

二、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以往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不同

 

以往企业信息化建设

确定信息化建设方向时,主要通过同行当前的信息技术应用情况,确定自身的信息技术的选择和应用需求;信息化建设时,更多关注于信息技术的开发、部署和应用;另外缺乏对信息化建设、以及持续优化和改进方面系统性的监控、考核、纠偏和改进机制。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建设

确定两化融合建设方向时,从企业发展战略出发,通过竞争优劣势分析等工具和手段,确定为获取竞争优势,自身当前最需要打造或提升的能力需求,并将能力需求加以度量;两化融合建设时,以支撑企业战略落地、实现预期能力需求为目标,强调在流程变革驱动下的组织机构变革、信息技术获取及数据分析利用间的动态协调、匹配及同步创新;另外还建立了系统性的职责和资源管理机制,监控、考核、纠偏和改进机制等,从而可以有效确保以一个个新型能力需求的实现为驱动的企业两化融合绩效的持续改进。

三、为什么说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是“一把手”工程

企业两化融合建设关系到企业的长远发展,目的是通过变革解决企业发展中的瓶颈问题,必须以支撑企业发展战略落地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两化融合是企业内部的管理变革,要打造的是企业以往没有或不具备竞争优势的新型能力(这与质量等体系管理涉及的都是企业既有的工作不同),其推进过程涉及到各种业务流程、不同组织层级的管理方式、工作习惯等各方面的调整和变革(这也比质量等体系仅涉及单一业务管理领域的优化调整更为复杂),因此往往会牵涉到所有层次、全体人员的工作习惯和既得利益(如决策和管控的权力);

两化融合建设在资金、技术、人员、精力等各方面的投入都相对较大,并且短期收益不明显;

决策层的观念和认识问题是决定贯标能否取得预期成效最关键的因素,其次才是方法问题。

四、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可借鉴的经验

体系建立、实施、保持和改进的方法

各种管理体系的建立、实施、保持和改进体系普遍采用如下方法:

确定体系输入、建立方针目标、提供所需资源、确定并实施为实现目标所需的职责和过程、确定并实施各过程的测量方法、建立和应用持续改进体系的过程。

不同管理体系的整合方法

目前绝大多数组织在同时导入不同管理体系时,都对管理体系进行了整合,形成了一体化的管理体系,提高了体系的运行效率。

建立和传递信任的方法

以诚信为基础,以相关标准为准则,遵循客观、公正和专业性的原则,通过内部审核、第二方审核、第三方认定,证实特定的要求得以满足,并对经证实的结果加以明示,从而帮助需求方对被认定的对象建立信任。

五、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的典型流程

 

 

 

 

 

 

第二章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建立

第一节项目启动和动员

一、项目启动大会的意义和作用

发挥领导的核心作用,进行战略决策的宣导

全面导入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是组织的一项战略决策,目的是通过实施在信息化条件下的管理变革,推进企业的管理现代化。

需要放到企业战略的高度加以认识。

全体动员、全员参与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涉及到组织借助信息化手段获取竞争优势的任何可能的过程,其建立、实施、保持和改进需要与组织的各项日常管理有机结合,体系的有效运行和持续改进有赖于组织内全体员工的积极配合及充分参与。

二、准备启动大会的注意事项

凝聚共识、统一思想

领导层事先应就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工作进行深入讨论和交换意见,首先在领导层将其放到企业战略的高度加以认识,以便在各自分管领域内推动

(贯标工作在领导层内也不仅是管理者代表或CIO的“专利”)。

明确任务、全员考核

 

组织内全体员工积极参与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一方面有赖于理念灌输、统一认识,另一方面也有赖于激励及考核措施的推动。

对此应在启动大会上将相关信息包括必要的保证措施明确传达到全体员工。

制造声势、营造氛围

当前大多数组织基本都经历了从ISO9000贯标到其它各种体系的贯标,但后续的体系贯标往往演变成了由少数人参与文件编写、准备记录、应对审核的模式,缺少了最初ISO9000贯标时轰轰烈烈、全员参与管理变革的氛围。

机构建设、组织保障(领导小组、工作小组/办公室、内审员)

领导机构和常设的工作机构是对贯标工作能否顺利实施并达到预期目标的强有力的组织保障手段。

领导机构的成员应在各自分管的领域内配置资源、组织协调、督促检查;工作小组的成员应承担起上传下达、组织推动的职责。

但需要注意的是,工作小组成员应避免单纯的“包办”。

内审员培养的人选可结合贯标工作小组人选一并确定。

内审员选择最好确保每个部门都有一定数量的骨干人员接受过标准理解以及审核知识的培训,从而各部门的管理体系建立和推进工作可以齐头并进。

另外条件允许时尽可能将内审员人选纳入贯标工作小组。

(实际开展内审时,可由上述参加过培训的内审员轮流参加,因此确定内审员人选时切忌局限于两、三个少数人。

同时建议管理者代表应参加内审员的培训。

一、培训的组织与实施

培训应贯穿于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的整个过程中。

持续开展不同层次、不同内容的培训一方面能使相关人员逐步理解、掌握并能熟练运用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管理思想、管理原则和管理方法,另一方面也是组织能力和意识建设的重要一环。

将组织的管理理念、企业文化融入于具体、直观的岗位培训之中,从而使企业管理逐步向“人管人——制度管人——文化管人”的方向演进。

为确保贯标顺利开展,至少应组织如下培训:

标准宣贯培训

标准解读培训

贯标实施培训

文件编写培训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文件实施培训

内审员培训

标准宣贯培训(外部咨询师/企业内训师讲解,决策层及全体员工参加)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工作的重要依据、国家在这方面的整体工作部署和安排以及近期工作重点等

两化融合的基本知识,包括两化融合的背景、现状、重点、趋势,企业层

面两化融合的基本认识等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必要性和重要价值,包括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定位、可以帮助企业解决哪些问题等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基本框架和主要内容

标准解读培训(外部咨询师/企业内训师讲解,内审员、文件编写人员、相关业务及管理人员参加)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理论说明,包括构建思路、管理原则、基本框架等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条款的详细解读,包括每一个条款的出发点、目的与实施方法等

 

贯标实施培训(外部咨询师/企业内训师讲解,内审员、文件编写人员、相关业务及管理人员参加)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与其他管理体系的异同

可以从其他管理体系贯标中汲取的经验教训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建立、实施、保持和持续改进的基本流程

各阶段的关键活动和注意事项等

文件编写培训(外部咨询师/企业内训师讲解,文件编写人员参加)

运用文件固化业务流程的方法

文件化的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管理体系架构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必须的文件和记录

如何建立与其他管理体系相融合的一体化规章制度体系(文件化体系)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文件实施培训(企业内训师讲解,全员参加)

文件化流程的预期目标、职责、工作接口及配合要求、关键控制点、监控方式、考核方法等

与其他管理体系协调运作的方法和要求

 

内审员培训(外部咨询师讲解,内审员参加)

标准要求解读

审核方法

培训效果跟踪与后续培训需求的识别

培训结束后需要对培训效果进行评估是各种管理体系的通用要求。

效果评估的目的是为了帮助识别后续培训的需求,从而使培训工作长期、持续地开展。

体系建立初期的各种培训不应该是一次性的,企业文化建设和思想意识的培养需要长期、反复地灌输。

 

一、调研的意义、作用和关键点

调研是为了定性地评价组织的管理现状(包括过程设计、职责划分、

资源配置、执行能力和应变能力等)对于实现组织预期目标的能力以及实现的程度,寻找能力上的差距、为下一步工作指明改进方向。

因此,即使没有咨询服务机构介入,组织也应该实施贯标的前期调研工作。

寻找与领导层理念及战略意图的契合点

贯标工作能否被放到战略高度来看待,关键取决于它是否契合并有可能帮助实现领导层的战略意图。

找准标杆,对当前的管理现状进行摸底评价

调研应从组织的愿景、使命、发展战略、中短期经营目标、当前的重

点工作、考核指标以及《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要求》提出的管理思想和模式化的管理方法等入手,评价了解组织的管理现状、发展要求以

及目前的实现程度。

二、建立评估体系,开展自评估

自评估是为了定量地评价自身现有的两化融合真实水平、定位自身与行业标杆水平及平均水平的差距,并寻找改进的方向。

同时也为后续的定期再评估提供初始的本底值。

准确理解管理体系与评估规范之间的关系,科学建立自评估体系

建议采用GB/T23020-2013规定的自评估体系框架,并借助中国两化融合咨询服务平台开展评估,以确保自评估结果的横向可比性。

充分准备,有效实施自评估

实施自评估之前务必认真研究自评估问卷的指标内涵,对于之前没有统计或提取过的数据,一定要在统计并获取第一手资料后再填报。

切忌凭印象或为了追求高分而盲目填报。

 

三、基于调研和评估结果,形成诊断意见

抓住主要矛盾

对于调研和评估发现的诸多问题,应结合组织中短期的发展目标及当前的工作重点,找出关键的问题。

充分运用80/20原则,实现集中精力办大事的目标。

探究病因、对症下药

对于调研和评估发现的问题和差距,一定要深入分析原因,从能力建设和机制建设的角度提出改进方向,建立长效机制、确保标本兼治。

从而实现“制度管人、流程管事”的现代化管理初期目标。

一、分析策划阶段的主要工作

确定两化融合方针

战略一致性——两化融合涉及理念的变革、模式的转型,服务于企业全局创新和升级发展。

因此,组织应将两化融合提升到战略高度,并基于企业发展战略及中长期的发展规划提出两化融合方针。

以获取可持续竞争优势为关注焦点——两化融合是在信息化条件下的企业管理变革,作为这种变革的行动纲领,两化融合方针应明确当前及未来一段时期内与企业发展战略相匹配的可持续竞争优势的需求,从而为两化融合目标的制定提供框架。

动态调整——两化融合方针应随着企业发展战略和内外部环境的变化适时进行调整、修订和赋予新的内涵。

两化融合方针是决策层管理理念的体现和诠释,必须由领导亲自参与制定。

识别新型能力的需求

确定如何获取/保持可持续竞争优势——基于对自身调研、评估的结果,考虑政策导向、市场需求、行业竞争态势、技术发展趋势、业界标杆水平、合作伙伴等外部因素,运用SWOT优劣势分析、波特五力分析模型、价值链分析、标杆对比等适宜的工具,识别出组织当前及未来一段时期最有可能或最有必要争取市场竞争优势的方向(如成本、研发、服务、营销等)。

确定打造信息化环境下能力的需求及其优先级——为了在某一领域争取竞争优势,基于组织的发展战略、自身现有的软硬件基础与行业标杆水平的差距,以及可投入的资源等内部因素,确定自身当前及未来一段时期内,最有必要通过信息技术、业务流程、组织结构的同步创新和持续改进以及数据的开发利用,来增强或创新的能力(如提高材料利用率的能力、整合产业链降低采购及仓储运输成本的能力、实现数字化产品及工艺设计缩短新产品上市周期的能力、改善用户体验的能力、B2B/B2C/O2O等网络营销能力)。

第四节管理体系分析与策划

确定两化融合目标

基于两化融合方针的框架——为了避免方针口号化、流于形式,两化融合体系的任何工作均应基于方针展开、与方针挂钩,从而将方针落实到实际工作中。

而这首先就要从两化融合目标的确定开始,其它的工作则围绕达成并不断提出新的、更高的目标来展开。

量化拟打造的新型能力的预期值——对于经确定下来的、组织要在当前及未来一段时期内最有必要优先打造或提升的能力,务必要通过两化融合目标予以量化,从而避免纸上谈兵或者无头苍蝇式的盲目干。

目标是体系持续改进的直接驱动——按照既定的方针路线、科学确定阶段目标、策划达成目标的方法、配置达成目标所需的资源、按策划的方法组织实施、进行监控和纠偏、达成目标后设定更高的目标(体系运行思路)。

方针是指明前进方向的指南针,目标是前进路上的定位航标。

定实确现两化融合目标必需的过程、相应的职责、所需的资源

信息化环境下的过程设计与优化——基于组织现有的以及准备建设的信息技术手段(信息化系统、设施及工业自动化装备等),分析与之相关的业务流程、组织架构、职责分工、资源配置等是否/如何(注:

前者针对优化、后者针对设计)与之匹配,是否/如何发挥该信息技术手段的最大价值(注:

价值需要用量化指标来度量,才能评估达成的程度)。

创新引领、推动管理变革——组织通过两化融合创造价值的源泉在于,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引领作用,通过技术与管理的匹配、融合,激发企业深层次的管理变革,不断提高自身管理现代化的水平。

开放协作,拓宽发展之路——信息化为企业带来了开放的机会和创新的潜能。

对于创新突破阶段的组织,在过程设计时可以逐步探索、建立和完善信息化环境下的动态组织网络和价值网络,如整合产业链、获取更大的竞争优势。

确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评测与改进方法

针对过程建立监控和纠偏机制——为了确保某一过程的有效运行并达到预期的效果,应在过程内部设置必要的监控点、建立必要的监控机制,以便在发现问题后及时纠偏(如培训效果评价、系统运行维护质量检查、项目进度监控和阶段验收等);

针对过程网络建立系统性的监控和纠偏机制——通过评估诊断、数据分析、考核、内审、管理评审等手段,对体系运行进行整体地评价和监控,确保及时发现问题、纠正体系运行的偏差;

建立自我完善机制——通过目标的不断提升,以及针对监控导致问题的原因举一反三采取有效的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从而确保体系的持续改进、逐步提高体系的整体运行绩效。

二、分析策划阶段的注意事项

运用“过程方法”策划体系管理

过程——一组将输入转化为输出的相互关联或相互作用的活动。

以实现输出增值目的(比以前提高效率、实现以前不能达到的效果)为驱动来设计和优化过程,在此基础上确定所需的输入、涉及到的岗位、资源和活动以及必要的监控点。

基于对过程运行情况监控和检查结果的结果,策划对过程的下一轮改进。

“PDCA”的方法可适用于所有过程(其中执行和检查为第三章的内容,在此不再加以展开)。

运用“系统方法”、实现全局优化

分析策划应采用系统方法,将管理体系作为一个由诸多过程交织构成的过程网络,加强两化融合涉及的各个过程之间的有机关联性,对各个管理环节的影响、渗透情况和人员等因素统筹策划,确保各过程的接口明确、协调一致、相互支持,从而提升管理体系过程的关联性和整体有效性。

(如技术方案的输出应作为培训需求的输入;技术、业务流程、组织结构匹配性调整的结果作为文件修改需求的输入等)

继承、融合与发展

在策划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时,应在组织管理现状的基础上进行优化和渐进式的创新,而脱离实际另搞一套或者全盘颠覆性的创新;

同时要与组织既有的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信息安全、能源等管理体系相协调;

另外要根据两化融合方针及目标要求,以建立、实施、改进体系为契机,探索对企业原有的管理方式进行变革。

第五节文件编写与发布

一、体系文件的作用和价值

文件化管理体系的体现

固化过程设计和过程优化的结果

沟通意图、确保理解;统一行动、确保执行

有助于提供适宜的培训、传播和保护经验

有助于过程的可重复性(不同人做同一件事)

有助于提供客观证据和实现可追溯性

有助于管理体系的有效性和持续适宜性

文件的形成本身并不是目的,它应是一项有助于增值的活动。

二、文件编写的原则

适宜性原则

对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文件的形式和内容的指导,应充分考虑组织实施两化融合的需求和特点,应与本组织的战略发展、机构规模、经营运作特点、自身管理经验及组织人员的素质相适应,避免盲目套用或照搬其他组织的文件。

应当注意的是,即使是相同类型的组织,在企业战略、企业文化、管理模式、硬件设施、技术水平和人员素质等方面也会存在很大差异。

因此,在编写体系文件时,必须注意与组织的实际情况相适宜。

符合性原则(证实性原则)

对于寻求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认定、或对外声明符合《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要求》的组织,其管理体系文件的规定首先应符合标准要求,其次才是实施的符合性和有效性(“该说的要说到、说到的要做到”)。

因此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文件应能为内外部审核提供以下方面的依据:

①符合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标准要求(文件化管理体系覆盖到了要求标准规定的所有方面,并与要求标准的规定相一致);

②建立了方针、识别了信息化环境下的新型能力需求、确定了目标;

③必要的过程和活动均有相应的程序予以规定和控制(不一定是程序文件);

④建立了持续改进机制。

 

三、文件编写的方法和要求

结合过程设计和过程优化,对照《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要求》标准,识别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过程和所包含的子过程,对每个过程确定其输入、输出、活动内容和控制及评价方法,并以文件的形式将其固化下来。

识别和确定时应明确5W1H——为什么(Why)、做什么(What)、何时(When)、何地(Where)、谁来做(Who)、如何做如何监控和评价(How)。

文件编写应充分考虑与组织现有管理体系的整合。

除标准要求必须形成文件的以外,组织科根据自身情况决定对某一过程是否需要制订文件,即使不形成文件也应通过交流或培训,使相关人员了解过程控制的方法和要求。

应根据过程的复杂程度、现有人员能力满足过程所需能力的程度、以及对

该过程的管理力度等确定文件的详细程度。

文件和记录的审批、分发、使用、保持等管理应充分应用信息技术手段,提升其效率和效果,并力求便捷、高效。

标准中明确要求应形成的文件包括4个文件和5个程序:

体系范围、方针、目标、管理手册(4.2.1)、文件控制程序(4.2.2)、记录控制程序(4.2.3)、策划控制程序(7.2)、内部审核控制程序(8.4)、不符合、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控制程序(8.7.2)。

标准中明确要求应保存的记录包括11项:

培训、技能和经验、激励以及所采取其他措施的记录(6.3)、策划输入的记录(7.2.2)、策划更改及其评审结果和采取必要措施的记录(7.2.5)、业务流程与组织结构优化实施前的沟通记录(7.3.2)、业务流程与组织结构优化实施过程中控制措施的记录(7.3.3)、技术实现过程中技术获取的记录(7.4.2)、技术实现过程中监督控制的记录(7.4.2)、监视盒测量计划实施的记录(8.3)、内部审核的记录(8.4)、管理评审的记录(8.6)、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的记录(8.7.2)

 

四、文件的审查和发布

文件编写完成之后,应由该过程的归口主管部门牵头组织过程涉及的所有部门参加审查,审查内容包括过程要实现的预期目标是否明确;过程的输入、输出和所需资源、职责分工和接口界面、交接标准是否明确;新形成文件的过程是否比原来的做法更优化等。

文件批准发布的日期与正式生效的日期要留有一定的时间。

文件使用过程中应定期组织文件的再评价(如在管理评审之前),以确保文件对内外部变化的持续充分性和适宜性。

 

第三章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实施、保持和改进

第一节体系试运行

一、文件发布后、实施前的培训

文件发布与正式实施之间留有一定时间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实施伴随着企业管理的改进与变革,而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文件则是贯彻落实领导层战略意图的工具。

体系文件不可避免地会对原有的职责、流程、管理习惯等进行优化和调整,会增加一些工作流程或工作要求,也会影响到一些部门和岗位间的既有利益(如果新的体系规定没有上述调整,也侧面说明体系策划是不成功的,等于新瓶装旧酒、换汤不换药)。

为了保证体系平稳过渡、并真正全面贯彻实施,因此必须要在体系文件发布后、正式实施前留有一段过渡期。

统一思想、形成共识

文件的最大价值在于能够沟通意图、统一行动,编制和使用文件的目的在于促进过程增值。

体系试运行前的全员文件培训,一方面是让员工了解启动动员会上领导层战略意图和部署的落实情况,另一方面也是让全体员工形成从上到下的统一认识,真正把两化融合贯标工作提升到公司战略高度上来。

文件使用培训时可以按流程、分职能、分层次组织,宜采用按流程的组织方式,重点培训与本部门、本岗位直接相关的文件,以及需要本部门、本岗位配合实施的文件。

有条件时,在分层培训的基础上,还应组织全员参加的文件发布、体系试运行动员大会,由公司领导进行部署和动员。

 

二、体系文件的全面实施

文件实施务必全面贯彻

即使经过文件培训,难免还有认识不到位、习惯不能马上转变等情况,对此公司领导及贯标工作小组务必要有充分的认识和思想准备。

必要时,公司领导应有“削足适履”的决心。

切忌一开始就打退堂鼓,也不要一开始就考虑修改文件。

务必要保证一定时间的试运行,到试运行结束后再来评价体系文件是否需要进一步优化调整。

体系运行体现在执行文件、填写并保留记录,因此试运行阶段务必注意保存相关记录。

三、体系试运行中的日常监控及考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