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教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9201302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27.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一单元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第一单元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第一单元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第一单元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第一单元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一单元教案.docx

《第一单元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单元教案.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一单元教案.docx

第一单元教案

课题:

化学真奇妙(第一单元第一节第1课时)

主备人:

田桂华总第1个教案

教学任务分析

教学内容

本节作为初中学生学习化学的启蒙内容,首先让学生认识到化学对于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初步形成化学科学的价值观。

引导学生体会化学实验是获取化学知识和学习科学探究方法的重要手段,明确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和联系,以及掌握观察实验的方法。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①感受化学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认识化学的两面性,初步树立绿色化学观。

②认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及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③初步学会观察实验和叙述实验现象。

过程方法

①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认识物质发生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②通过生产、生活实际感受化学与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密切联系。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联系生产、生活实际,感受化学在促进社会发展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方面的重要作用。

认识学习化学的价值,体会化学的魅力。

初步树立为民族振兴、为社会的进步学习化学的志向。

教学重点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化学实验现象的观察。

教学难点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判断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对比、归纳

课前准备

化学教育的多媒体素材

演示实验:

镁条、酒精灯、火柴、坩埚钳、石棉网、试管、试管架、胶头滴管、镊子、氢氧化钠溶液、酚酞试液、稀盐酸、锌粒、硫酸铜溶液。

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活动设计

学生活动设计

二次备课

第一节奇妙的化学(第一课时)

(问题情境)什么是化学?

它与我们的生活有怎样的联系?

让我们一起来探讨化学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一、化学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1.天然材料:

木材、棉花、石料、石油、羊毛等

2.人工制造材料:

塑料、玻璃、橡胶、不锈钢等

(三大合成材料:

合成塑料、合成橡胶、合成纤维)

结论:

生活中使用的各种物品,绝大多数是人造材料,它们都属于化学制品。

衣服(纯棉的除外)、汽车的零部件、化肥、农药、除草剂、各种塑料制品都是化学制品。

逐一说明

土坯、茅草房→玻璃、砖瓦房→钢筋水泥混凝土塑钢和新型建筑涂料等构成的楼房。

结论:

化学科学的发展促进了人类文明的进步,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环境保护、能源开发利用、功能材料研制、生命活动探索等都与化学密切相关。

结论:

都有新物质生成

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叫化学变化。

如:

物质的燃烧,粮食酿酒,食物腐烂,金属生锈,金属的冶炼等。

没有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叫物理变化。

如:

矿石粉碎,冰雪熔化等。

物理变化一般是形状、状态等发生变化

二、观察实验的方法

变化前:

原有的色、味、态(固、液、气)、溶解性、密度等。

变化中:

光、热、烟(固)、雾(液)、气

变化后:

色、味、态。

1.点燃镁条——发出耀眼的白光、放热,生成白色固体。

2.氢氧化钠溶液使酚酞试液变红色。

3.锌粒与盐酸反应——产生气泡。

4.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铜溶液反应——产生蓝色沉淀。

结论:

1、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本质)是有新物质生成。

2、化学变化中常伴随的现象:

发光、放热、颜色变化、产生气体、生成沉淀等。

3、本质区别:

有没有新物质生成。

4、联系:

在化学变化过程中一定同时发生物理变化,但在物理变化过程中不一定发生化学变化。

(举例说明)

观看多媒体课件中的烟花视频。

 

活动天地P2观察教室:

哪些材料是天然的?

哪些材料是人工制造的?

 

观察P3页彩图并思考:

化学制品的广泛存在与应用。

假想:

如果你来到一座与世隔绝、没有化学制品的荒岛上,你的生活会是什么样子?

举例说明:

房屋建筑材料的变迁?

 

观察P4页彩图:

了解沙子、石油、煤炭的部分用途。

 

分析P5彩图中的三种变化的共同点。

 

活动天地P5

观察化学变化的现象P5并总结

1~4

(注意观察化学现象的方法:

仪器、物质在反应前后的颜色、状态、反应中的现象等)

补充实验:

5、折断镁条

判断:

某一发光、放热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吗?

(举例说明)

比较、分析、举例

拓宽了解:

多媒体课件的展示。

课堂作业:

交流共享P61、2

板书设计:

第一节化学真奇妙

一、化学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1.天然材料:

如木材、石料、棉花等

2.人工制造材料(化学制品)如:

塑料、玻璃、纤维等。

二、观察化学变化

观察实验的方法

化学变化:

生成新物质的变化。

物理变化:

没有生成新物质的变化。

观察实验

现象:

1.发出耀眼的白光、放热,生成白色固体。

2.氢氧化钠溶液使酚酞试液变红色。

3.产生气泡。

4.产生蓝色沉淀。

1、化学变化的特征:

有新物质生成。

2、化学变化中常伴随的现象:

发光、放热、颜色变化、产生气体、生成沉淀等。

3、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本质区别:

有没有新物质生成。

4、联系:

在化学变化过程中一定同时发生物理变化,但在物理变化过程中不一定发生化学变化。

课外作业:

元素周期表1—20号元素及元素符号的记忆。

达标捷径P1-2

教后反思:

 

   课题:

化学真奇妙(第1单元第1节第2课时)

主备人:

田桂华总第2个教案

教学任务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①认识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②了解:

化学变化的能量观——化学变化会放出或消耗能量;化学研究的目的观——利用化学反应可获得新物质或能量;化学的科学价值观——化学科学的两面性;绿色化学观。

过程方法

通过对比,联系生活认识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联系实际体会化学科学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认识化学科学的价值;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教学重点

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

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的判断;

教学方法

自学研究法、讲述法、讨论法、对比探究法

课前准备

化学教育的多媒体素材

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活动设计

学生活动设计

二次备课

第一节奇妙的化学

(第二课时)

复习提问:

1.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概念并举两例

2.两种变化的区别

3.两种变化的联系

(新授)

5、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

化学性质:

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

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稳定性等。

物理性质:

不通过化学变化而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

色、味、态、密度、熔点、沸点、溶解性等。

(举例说明)

6、化学反应中的能量转化

化学变化不但生成新物质,而且常伴随热、光、电等能量的放出或吸收。

化学研究的基本目的:

获得有用的物质或能量

7、绿色化学又称环境无害化学、环境友好化学、清洁化学。

三、物质组成的奥秘

1、物质的构成

物质都是由极其微小的粒子(如分子、原子等)构成。

水是由大量的水分子构成,每个水分子又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

氢气是由氢分子构成,每个氢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构成。

铁是由铁原子直接构成。

(常见的气体、液体物质一般由分子构成;常见的金属和稀有气体一般由原子直接构成)

2、物质的组成

物质都是由元素组成的。

如:

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氧气是由氧元素组成。

(小结)元素是宏观概念,论种不论个;

原子、分子是微观粒子论种又论个。

在原子、分子的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应用的一门基础自然科学。

 

判断下列性质

1、酒精可以燃烧

2、白糖可溶于水

3、生石灰(氧化钙)放入水中变成熟石灰(氢氧化钙)

4、铜在潮湿的空气中易生锈

5、铁钉较硬

6、铁钉能导电(对比铁导电)

7、铁会生锈(对比铁生锈)

8、水的密度是1g/cm3

9、酒精有挥发性

10、镁能燃烧

11、碳酸氢铵加热不稳定

12、水会结成冰

13、金刚石非常硬

14、石墨有导电性

思考性质与变化的区别。

思考并回答

了解:

举例:

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例子

化学能转化为热能的例子

仔细阅读P7多识一点:

了解优点

 

说明构成下列物质的微粒名称:

水、氧气、氮气、酒精、二氧化碳等

铁、铜、铝等

拓宽了解

能否说分子大,原子小?

从宏观、微观两个方面分析二氧化碳的组成与构成。

区别:

组成与构成

组成:

宏观——元素

构成:

微观——分子、原子

阅读P9长话短说

练习挑战自我P9

板书设计:

第一节化学真奇妙

二、观察化学变化

5、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

化学性质:

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

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稳定性等。

物理性质:

不通过化学变化而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

色、味、态、密度、熔点、沸点、溶解性等。

6.化学反应中能量的转化:

常表现为热能、光能、电能等能量的放出或吸收

化学研究的基本目的:

获得有用的物质或能量

7.绿色化学:

化学对环境的承诺

三、物质组成的奥秘

1.物质的构成——分子、原子等小微粒(微观)

水:

H2O水是由水分子构成;水分子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每个水分子是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

氢气:

H2

氧气:

O2

铁:

Fe铁是由铁原子构成。

2.物质的组成——元素(宏观)

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铁是由铁元素组成。

组成与构成的区别:

3.化学:

在原子、分子的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应用的一门基础自然科学。

课外作业:

达标捷径P3-4

教后反思:

 

 

课题:

化学真奇妙(第1单元第1节第3课时)

主备人:

田桂华总第3个教案

教学任务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知道分子、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初步建立宏观与微观相联系的思维方式。

过程方法

采用对比的方法、模拟化的方法,利用影视资料,把不可见的变为可见的,把静态的变为动态的。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联系实际体会化学科学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认识化学科学的价值;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教学重点

物质的组成与构成;化学的概念;

教学难点

性质与变化的区别;物质的组成与构成

教学方法

自学研究法、讲述法、讨论法、对比探究法

课前准备

化学教育的多媒体素材

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活动设计

学生活动设计

二次备课

第一节奇妙的化学

(第三课时)

复习提问:

1.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的概念并举两例

2.两种性质的区别

3.两种性质的联系

(举例说明)

总结

三、物质组成的奥秘

1、物质的构成

物质是可以再分。

都是由极其微小的、肉眼看不见的微粒(分子、原子和离子)构成。

水是由大量的水分子构成,氢气是由氢分子构成,铁是由铁原子直接构成。

食盐氯化钠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

(常见的气体、液体物质一般由分子构成;常见的金属和稀有气体一般由原子直接构成;氯化物一般由离子构成)

1分子:

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2原子:

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3离子:

带电的原子和原子团。

分子在保持物质化学性质这一前

下是最小的。

保持氧气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是氧分子。

以电解水为例讲解原子在化学变化中不能再分只能重新组合。

这也是原子与分子的根本区别。

分子原子不带电,离子带电。

2、物质的组成

元素:

同一类原子的总称;氧气是由氧元素组成,氢气是由氢元素组成,二氧化碳是由氧元素和碳元素组成;元素只讲种类,不讲个数。

3、元素周期表

 

思考性质与变化的区别。

思考并回答

阅读7-8页

 

学生观看分子、原子和离子的模型。

学生举例

 

为什么分子和原子都是最小的,到底谁大谁小?

 

保持氢气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是

保持二氧化碳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是

 

三种微粒的区别

氮气是由氮元素一个元素构成,这种说法对吗

 

观察元素周期表

阅读P9长话短说

挑战自我P9

课堂练习

1、水是由构成的。

2、酒精是由构成的。

3、氮气是由构成的。

4、铜是由构成的5、氯化镁是由构成

6、铜是由组成。

7、氯化镁是由组成

板书设计:

第一节化学真奇妙

三、物质组成的奥秘

1.物质的构成——分子、原子和离子(微观)

分子原子离子

2.物质的组成——元素(宏观)

元素

3.化学:

在原子、分子的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应用的一门基础自然科学。

课外作业:

达标捷径P3-4

教后反思:

 

课题:

体验化学探究(第1单元第2节第1课时)

主备人:

田桂华总第4个教案

教学任务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①了解科学的进步、社会的发展靠的是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②知道科学探究的步骤,会写探究活动报告并对探究活动进行反思。

③.知道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提出问题→建立假设→收集证据(包括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等)→获得结论→交流评价。

过程方法

①学会如何提出问题,并通过科学探究解决问题,进行活动反思。

②通过实验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体验化学科学探究的乐趣和学习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爱好化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

科学探究的方法

教学难点

探究实验的设计

教学方法

自学研究法、讲述法、讨论法、实验探究法

课前准备

化学教育的多媒体素材

演示实验:

烧杯、蜡烛、秒表、火柴等

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活动设计

学生活动设计

二次备课

第二节化学之旅

(第一课时)

一、从问题开始

1.问题的发现和提出——科学探究的起点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爱因斯坦

怎样才能发现和提出问题?

⑴时刻保持一颗好奇心。

⑵学会质疑,凡事好问“为什么”,不轻信现成的结论。

⑶善于变换角度看问题。

⑷善于观察。

⑸善于从生活实际中发现和提出问题。

……

2.金刚石与石墨的组成、结构及性质差异

组成:

都是由碳元素组成

构成:

金刚石、石墨由碳原子直接构成,C60由分子构成,每个分子由60个碳原子构成。

性质差异大的原因:

碳原子的排列不同

二、通过科学探究解决问题

如何寻找问题的答案呢?

有了问题,就要设法寻找答案,首先要根据以往的经验或已有的知识,提出猜想或假设,然后通过实验、调查或查阅资料等方法为自己的假设收集证据,并对这些证据进行认真的分析、比较、归纳、概括,最后作出结论。

错了,查找失败的原因,改进后再做。

(创设问题情景、提出问题→猜想、假设→实验探究→收集证据→得出结论→评价、反思)

1.探究蜡烛燃烧时间与烧杯容积的大小关系

结论:

烧杯越大,蜡烛燃烧时间越长,但不是正比的关系。

2.探究蜡烛的长短与燃烧时间的影响实验

可能因素:

蜡烛的长短、粗细、质地等

结论:

高蜡烛先熄灭。

原因:

顶部二氧化碳多。

阅读P10

多识一点

 

P11化学之谜

1~6

P11交流共享1、2

 

多识一点P12

C60的发现

比较金刚石、石墨及C60的组成、结构、性质是的区别?

阅读P12

了解科学探究的环节

 

活动天地P131~6

探究蜡烛燃烧时间与烧杯容积的大小关系

 

实验探究P14

影响蜡烛燃烧时间的因素

板书设计:

第二节化学之旅

一、从问题开始

1.问题的发现和提出——科学探究的起点

2.化学之谜

3.金刚石、石墨与C60的组成、结构及性质

二、通过科学探究解决问题

基本环节:

提出问题→建立假设→收集证据(包括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等)→获得结论→交流评价

1.探究蜡烛燃烧时间与烧杯容积的大小关系

2.探究蜡烛的长短与燃烧时间的影响实验

课外作业:

记忆补充的元素及元素符号达标捷径P5-7

教后反思

课题:

化学之旅(第1单元第2节第2课时)

主备人:

田桂华总第5个教案

教学任务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①了解科学的进步、社会的发展靠的是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②知道科学探究的步骤,会写探究活动报告并对探究活动进行反思。

③.知道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提出问题→建立假设→收集证据(包括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等)→获得结论→交流评价。

过程方法

①学会如何提出问题,并通过科学探究解决问题,进行活动反思。

②通过实验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体验化学科学探究的乐趣和学习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爱好化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

科学探究的方法

教学难点

探究实验的设计

教学方法

自学研究法、讲述法、讨论法、实验探究法

课前准备

化学教育的多媒体素材

演示实验:

烧杯、蜡烛、秒表、火柴等

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活动设计

学生活动设计

二次备课

3.怎样保证实验结果的客观性

实验自变量→实验因变量→控制变量→结论

(蜡烛高度)(燃烧时间)(两只同样的烧杯)

设计实验时必须明确:

想探究的问题是什么(即实验目的)

需要改变的因素是什么(即实验自变量)

需要测量的因素是什么(即实验因变量)

需要保持不变的因素是什么(即控制变量)

三、对探究活动的反思

从设计实验到实施实验需要“三思而后行”,实验完成后,还应“行后而三思”。

通过对自己探究活动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认真的反思与评价,才能使我们不断地获得进步。

格式:

①姓名,②合作者,③班级,④时间,⑤探究实验的名称,⑥实验的目的,⑦仪器、药品,⑧步骤和方法,结论,⑨对结论的解释,反思,⑩需进一步讨论的问题等。

大胆猜想,小心求证是科学探究的正确道路,没有革旧布新的勇气和胆略是做不出科学发现和创新成果的;小心求证说明了科学严谨、求实的精神,如果没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一丝不苟的精神,同样做不出科学成果。

⑴.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

⑵.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

⑶.寻找支持自己观点的证据。

P15多识一点

怎样保证实验结果的客观性

 

活动天地P15

化学探究实验报告案例

了解格式

 

交流共享P16

有人认为科学探究就应该“大胆猜想,小心求证”,你同意这种观点吗?

多识一点P17

学会倾听和对话

长话短说

 

信息冲浪P17

课堂练习

设计探究实验:

蜡烛燃烧产生了什么?

板书设计:

第三节化学之旅

实验自变量→实验因变量→控制变量→结论

(蜡烛高度)(燃烧时间)(两只同样的烧杯)

3.怎样保证实验结果的客观性

二、科学探究的环节

⑴提出问题——科学探究的起点

⑵猜想与假设

⑶收集证据(包括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等)

⑷获得结论

⑸交流与评价

三、对探究活动的反思

课外作业:

记忆补充的元素及元素符号达标捷径P5-7

教后反思:

 

课题:

走进化学实验室(第1单元第2节第3课时)

主备人:

田桂华总第6个教案

教学任务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①认识常见的九种仪器,了解它们的主要用途和使用注意事项。

②理解化学实验室安全规则,提高遵守实验室安全规则的自觉性。

过程方法

初步学会药品的取用、物质的加热、物质的称量、仪器的洗涤和连接等基本实验操作。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初步养成“动脑思考、规范操作、仔细观察、详实记录”的实验习惯和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常见仪器的使用注意事项

教学难点

准确使用常见的化学仪器

教学方法

自学研究法、讲述法、讨论法、实验探究法

课前准备

试管、试管夹、锥形瓶、水槽、蒸发皿、试剂瓶、研钵、托盘天平、试管刷、药匙、坩埚钳、石棉网、普通漏斗、长颈漏斗、分液漏斗、玻璃棒、酒精灯、胶头滴管、滴瓶、铁架台、烧杯、量筒、集气瓶

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活动设计

学生活动设计

二次备课

一、认识你的实验室

了解和认识下列仪器的用途及使用注意事项:

试管、试管夹、锥形瓶、水槽、蒸发皿、试剂瓶、研钵、托盘天平、试管刷、药匙、坩埚钳、石棉网、普通漏斗、长颈漏斗、分液漏斗、玻璃棒、酒精灯、胶头滴管、滴瓶、铁架台、烧杯、量筒、集气瓶、酒精喷灯、坩埚、温度计

①直接加热的仪器(4种):

试管、蒸发皿、燃烧匙、坩埚。

②垫石棉网加热:

烧杯、烧瓶、锥形瓶

③不能加热的仪器:

量筒、集气瓶等

二、切记实验室安全规则

1.三不原则

化学实验室安全规则:

温馨提示:

实验室里有的药品易燃、易爆,有的有腐蚀性或有毒,所以:

不能用手接触药品,不能将鼻孔凑近容器口去闻药品的气味,未经老师允许不得尝药品的味道。

2.用剩药品的处理(安全环保原则):

实验剩余的药品不能放回原瓶,也不能随意丢弃,更不能拿出实验室。

温馨提示:

1.未征得教师同意,不能擅自动手做实验。

2.不能在实验室内嬉笑打闹、大声谈话。

3.禁止在实验室里吃喝食物。

4.严格遵守操作规则,保护自己和他人安全。

3.化学危险品图标

熟悉下列化学危险品图标:

腐蚀品、有毒品、自燃物品、爆炸品。

4发生意外怎么办:

立即用水冲洗,再涂上烧伤膏。

先用大量水冲洗,若溅入眼睛内,千万不要用手揉眼睛。

移开可燃物,用湿布或沙子覆盖,或使用灭火器。

活动天地

 

活动天地

根据课后附录Ⅱ

 

多识一点

总结

根据课后附录Ⅰ

 

取用药品的“三不”

 

活动天地P15交流共享

你能找出多少处不安全的地方?

(十处以上)

熟记图标

 

多识一点18

发生意外怎么办?

板书设计:

第三节走进化学实验室

一、认识你的实验室

1.反应容器

①直接加热的仪器:

②垫石棉网加热:

③不能加热的仪器:

2.加热仪器

3.计量仪器

4.固定、支持仪器

二、切记实验室安全规则

课外作业:

记忆附录ⅡP142~144达标捷径P8-9

教后反思:

 

课题:

走进化学实验室(第1单元第2节第4课时)

主备人:

田桂华总第7个教案

教学任务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初步学会药品的取用、物质的加热等基本实验操作。

过程方法

初步学会药品的取用、物质的加热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初步养成“动脑思考、规范操作、仔细观察、详实记录”的实验习惯和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药品的取用、物质的加热

教学难点

药品的取用、物质的加热、仪器的组装顺序

教学方法

讲述法、讨论法、实验探究法

课前准备

试管、细口瓶、滴管、药匙、纸槽、镊子、滴瓶、酒精灯、试管夹、铁架台、蒸馏水、细沙、氢氧化钠溶液、硫酸铜溶液、酚酞试液、稀盐酸、石灰石、氧化铜、稀硫酸、硫酸铜晶体

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活动设计

学生活动设计

二次备课

第三节走进化学实验室

(第二课时)

三、练习实验基本功

1.药品的取用

⑴液体:

一倒(放置)、二向(手心)、三靠(瓶口)

问题1:

怎样把试剂瓶中的液体倒入试管?

瓶塞倒放,标签向手心,倒完后立即盖好瓶塞,放回原处,标签向外。

问题2:

如何用胶头滴管向试管中滴加液体?

①不可把滴管伸入试管内。

②不可把滴管放在实验桌上。

③不可倒持滴管。

问题3:

怎样将粉末状或块状固体装入试管中?

⑵粉末状固体

(一斜、二送、三直立)

粉末:

用药匙或纸槽,试管横放

⑶块状固体

(一横、二放、三慢竖)

块状:

用镊子,试管横放,放在管口,慢慢竖起,沿管壁滑下。

用后的药匙、镊子用纸擦净。

⑷最少量原则:

一般取最少量:

液体1~2mL;固体刚盖满试管底。

观察内容:

反应前后物质的颜色、状态、过程中的现象等。

要及时、准确地记录现象。

现象:

A+B:

产生蓝色沉淀。

A+C:

溶液变蓝色。

B+C:

无现象。

现象:

石灰石表面有大量气泡产生;燃着的木条熄灭。

2.物质的加热

问题1:

怎样点燃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