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报告.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200662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9.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报告.docx

《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报告.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报告.docx

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报告

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报告

目的:

体察民情,了解国情,增长才干   形式:

深入农村,与村民攀谈,搞调查   时间:

2001年7月22日--7月27日   地点:

山东省平度市崔家集镇周家村   组织者:

山东省青岛海洋大学工程学院团总支   参与者:

山东省青岛海洋大学工程学院99级、00级部分同学   一 调查数据   概况:

       周家村共有230户约800口人,住房占地约200亩,耕地1550亩。

本村固定资产120万,去年总产值为12210000元,人均毛收入为3800元。

   

(一) 经济收入状况        经济收入以经济作物为主,辅以副业如养鸡,养老鼠。

经济作物收入占经济总收入80%。

经济作物包括苹果、蔬菜、黄烟、花生、柿子和制种。

自199年以来有果园200亩、蔬菜100亩、黄烟500亩,现在黄烟已发展到800亩。

1990年进行村庄规划后,1992年在房前屋后种上了5000棵柿子树,现在每棵树能收入两百元以上,近年又种上了1000棵柿子树,估计明年能大量挂果。

制种业是新兴产业,包括西瓜、西葫芦、西红柿、辣椒四个品种,种植面积在200亩左右每亩毛收入一万元左右。

   

(二) 受教育状况      村民中有30%受过初等教育、3%受到过高等教育。

现在村里只有三个高中生。

如今儿童的上学年龄限制到8岁,但有50%的孩子九岁才开始上学。

   (三) 生活状况       据调查村民的粮食、蔬菜都自给,只买一些油盐、肉制品,因此大部分家庭每月生活费在200元以下。

    二 下乡感悟   

(一)我看农村教育       人们在形容农村的教育状况时总是用”适龄儿童入学率低”、”失学率高”、”教育状况落后”等短语一言概之。

这就模糊了教育落后的根本原因,甚至误导读者进入”边远地区人们不重视教育”这一误区。

        经过这一段时间与乡亲们的接触,我深深地感到:

农村对教育的重视程度比起城市有过之而无不及,甚至越是贫穷地区的人们对教育的渴望越强烈。

教育滞后的根源不在于观念的落后而在于经济的落后.         让我们来看一组调查结果,在我们调查的家庭中有80%的家庭的三分之二家庭收入用于孩子的教育,绝大部分的家长非常希望孩子能上到大学.我依然清楚地记得乡亲们朴实的话语,搞调查时,当问及孩子们的学习情况时,他们总说:

我的孩子能像你们一样就好了.其实我们这么辛苦,啥也不图,就希望他们多学点东西,找一条好的出路.还记得有个老汉对我们说:

俺孩子能上到哪,我供到哪,就算砸锅卖铁也得上.       由此,我们转过头来想一想,一个地区是否重视教育能单凭入学率或人口文化水平来衡量吗?

答案是否定的。

对于农村来说,判断人们重视教育程度的标准应是他们用于教育的开支所占家庭收入的比重。

虽然农村地区经济落后,但也正因为落后,他们比城里人更渴望受到教育、更渴望”个个都能考上大学”!

当你看到周家村的乡亲省吃俭用供孩子们上学的时候;当你听到老汉说”砸锅卖铁也得上”的时候,你还会说他们不重视教育、还在扳着指头数有几个失学儿童吗?

那么,盲目地给老少边穷地区扣上”不重视教育”、”教育意识薄”之类的帽子是不是过于武断、是否含有某些歧视成份呢?

       教育,是个沉重的话题。

但只有正视教育,而非遮盖问题,才能抓住教育发展的症结所在.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虽然飞速发展,但离发达地区还有很大一段距离,而且经济发展阻碍了教育发展速度,而教育又反作用于经济,但最终还得抓住”教育是基础,经济是关键”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为此我们又该做些什么呢?

   

(二)我为乡亲献计策       从准备下乡到下乡结束,我的心情经历过一次次的万千感慨、一遍遍的心潮澎湃。

在与乡亲们从接触到磨合再到打成一片,乡亲们对我们关怀备至,待我们如亲生儿女,我们体会到乡亲们淳朴的情怀,也感受到了农村对知识的渴求,对富裕的渴望。

面对这份深重的情谊,我们都想尽自己的最大努力为周家村的父老乡亲们做出贡献。

然而现今我们只能在宣传周家村成功的经验的同时,提一些不够成熟的建议。

       在村庄规划上,做到了公路通到家家户户大门口,极大地方便了村民;路旁栽种柿子树,既美化了村庄环境,又为村民增加了经济效益,可谓一举两得。

这可能是我国农村规划之创举,大有为之大力宣传的必要。

      经济发展方面,农业往立体结构方向发展。

注意了抓好经济作物和加大力度发展高效田的同时保持粮食产量。

此举既保证了村民粮食自给,又增加了经济收入。

      精神文明建设,结合村民朴素民风,村里还制定了强有力的规章制度,保证了 村里良好风气的形成,为其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当然,这取得的一切成绩离不开村领导付出的巨大努力和广大村民的辛勤劳动。

然而在取得成功的同时,他们却没有止步不前,而向着更高的目标前进。

为此,我们同父老乡亲们一同探索前进的路。

        乡亲们都想到建立自己村的工厂,把自己生产的苹果加工成成品再销售出去,以获得更高的利润。

然而另一方面领导们却考虑着要承当巨大投资风险,基于此,他们的梦想迟迟没有实现。

现今,农村收入不高,集体基金有限,承当风险能力极小,在如此现状下,村领导们当然是不敢贸然行事的----成功了是英雄,失败了却无颜面对乡亲父老。

的确,暂不说基地太小而带来的原材料供应不足和技术问题,就连产品销售渠道也够戗。

不过,在现有条件下,建立低投入,高回收,运转周期短的小型企业(如生产洗涤用品的企业)倒是比较可行的。

        现在,村民们的收入主要是靠经济作物和种高效田。

高效田是给外国公司制种,公司提供种子和技术指导,并负责回收种子,村民只需出土地和劳力。

通过这条路致富,村民是辛苦些,但比较之下,这是迄今为止最有保障的致富之道。

为此,加大宣传,极大限度地吸引外商投资,发展高效田,是周家村近几年致富的首选之路。

    通过几天的实践,我们发现该地农民的经商意识非常薄弱,或许是受传统观念影响太深,其时,逐步使他们转变观念对经济发展是有重要意义的。

       就那短短的五天,我和周家村结下了不解的情节,或许就像大家所说的,她成为了我的第二故乡,在以后的生活中,她会永远让我牵挂。

有时候我想,一个人也许就为某种情感而活,为某些人而活。

生我者、我生者;养我者、我养者;爱我者、我爱者,这也许就是一个人活着的理由。

周家村的乡亲啊!

我将在城市的一角永远地为你们而活、而努力。

    (三)三下乡的意义        大学生参与”三下乡”活动,是当年五四青年开创的 ”走向社会 ,深入民众”光荣传统的延续,是我们知识分子同工农群众相结合、教育同生产实践相结合的一贯方针在新时期的集中体现,是贯彻落实江泽民总书记在北大百年校庆讲话中提出的”四个统一”的具体行动,是青年学生健康成长、将自身价值与祖国命运紧密相连的必由之路。

        我们通过大学学习后,要想尽快的成为现代化建设的有用人才,适应社会的需要,就要在学习期间,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认识社会,认识自己的社会位置,明确自己的历史使命,激发自己的学习热情,调整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战胜各种困难和挫折,锻炼意志和毅力,为适应以后的工作做一定准备.这是我参加”三下乡”活动的目的之一.        抓住有利时机参与各种形式的暑期”三下乡”活动,对于引导我们按照江泽民同志得出的”四个统一”的要求,把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于社会实践统一起来,自觉走与实践相结合、与人民群众相结合的道路,努力缩短成长与社会需要之间的距离,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最需要的地方去见世面,长才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大学生”三下乡”,有利于了解国情。

我们出生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成长在邓小平理论不断发展的年代,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认识,对改革开放的认识,单从课堂上是难以得到的.因此我们必须走向社会,深入农村,了解占全国人口80%的农民的现状,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才能真正在实践中深化对邓小平理论的理解,深化对改革开放的理解。

         大学生”三下乡”,有利于体察民情。

淳厚民情和朴素民风中的情感滋养,难以尽得于书本;贫困母亲脸上的愁容和失学儿童眼中的渴望所激发的力量,难以取之于校园。

走出象牙之塔,融入坚实的土地,贴近农民的心,才会真切感受到耕耘的艰辛,收获的喜悦,才会真正把成长的根深深植入祖国的沃土。

         大学生”三下乡”,有利于增长才干。

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道路,历来是青年锻炼成长的有效途径。

社会实践是知识创新的源泉,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磨练意志,砥砺品格,把学得的知识用于实践,在实践中继续学习提高,才能真正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实践以充分证明,社会实践促进了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我们从与人民群众的广泛接触、了解、交流中受到真切的感染和体验,从无数活生生的典型事例中受到深刻的启发和教育,使思想得到升华,社会责任感增强。

在实践中 ,我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得到进一步的强化,提高了认识能力、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

   他19岁就入党,1988年从部队转业后,一直从事纪检监察工作,1999年被评为浙江省优秀共产党员;2000年被省纪委、省人事厅、省检察厅荣记三等功;2002年被评为全国百名纪检监察系统先进工作者。

他就是浙江省台州市黄岩区委副书记、纪委书记李友星。

  “怕死就不当纪委书记”  1997年秋,李友星就任三门县纪委书记不久,碰到一个非常棘手的案件。

三门县粮食局原局长任某伙同建行原行长陈某贪污、受贿,群众反映强烈。

但有关执纪执法机关多次查过,均因关系复杂无法突破。

“不管涉及到谁,都要一查到底,万一失败,责任由我来负。

”在获取任某、陈某的大量证据后,李友星多次分别找两人谈话,终于攻破了顽固的堡垒。

这两人被开除党籍并移送司法机关,任某被判刑10年。

消息一出,群众拍手叫好。

  1999年2月,三门县组织销售赈灾福利彩票。

不几天,居然有人打着爱心的幌子,在奖品上以次充好:

四等奖名为上海凤凰自行车,实是杂牌拼装车;六等奖名为100多元的“精美真皮皮带”,却与地摊上十几元的仿皮皮带并无两样。

仅皮带一项,当事人金某就可净赚60多万元。

李友星在县委的支持下,决定对此事开展调查。

  焦点很快就集中到县民政局局长王某,副局长何某、谢某身上。

查还是不查?

李友星拍案而起:

“查,不管他有多大背景。

在赈灾福利彩票上下手,天理不容!

”不久,县纪委对王某、何某、谢某分别“双规”。

李友星指挥办案人员各个击破。

这3个人在证据面前不得不交代了事实。

  1993年到2003年间,李友星参与查办的案件达940起,涉及副科级以上干部129人,直接为国家、集体挽回经济损失2000余万元。

在查办这些大案要案中,李友星经常接到恐吓电话或威胁;还有的公开叫嚣要把他“放倒”;有人开摩托车撞他;还有人甚至跑到他老家去威胁他身患绝症的80岁老母亲……但这一切都动摇不了李友星:

“怕死就不当这个纪委书记。

”  “要干好就要拼命干”  1996年一天下午,天气异常闷热。

李友星坐在宿舍的床边打电话给临海市委领导汇报案情进展情况。

说着说着,他突然脸色铁青,双唇发紫,手哆嗦不停,话筒掉落在地,身体重重地仰倒在床上,不省人事。

同志们连忙把李友星送到台州医院抢救。

医生诊断:

是感冒加上过度劳累引发病毒性心肌炎。

医院发了病危通知书。

  在昏迷后的第六天凌晨,李友星终于醒来了。

一听说过了5天5夜,李友星挣扎着要起床,连声问道:

“怎么这么长时间,案情有进展了吗?

”等不到身体完全康复,他坚持提前出院了。

  2002年3月,在查处黄岩区上垟乡原乡长郑某经济案时,郑某很顽固,连续3天不吭一声。

调查工作进入僵持阶段。

得知这个情况后,李友星不顾近阶段血压偏高、身体虚弱,决定当面与郑某谈话。

  当他从椅子上站起来时,感到一阵目眩。

在两位同志的搀扶下,李友星走进了谈话室。

谈完话后,李友星已是极度疲劳,靠在椅子上再也站不起来。

护士长出身的办案人员朱艳茹给他量了一下血压,竟然高到108/160。

考虑到他的心脏问题,几位同志马上把他送到了医院。

与李友星谈话后,郑某有所触动,终于交代了问题。

  有人称李友星是“玩命书记”,但他说:

“组织上给我这个职位,要干好就要拼命干,这是一个共产党员的本分。

”  管理工程系暑期社会实践总结报告隶属常熟市任阳镇的蒋巷村是全国文明村,国家级农村现代化建设示范村,江苏省百佳农村。

其村支部书记常德胜也因为带领村民进行建设取得卓越成绩而被评为全国人大代表、全国劳动模范,并多次前往北京参加全国人大的会议。

现在的蒋巷村厂房林立,别墅成群,水泥路面四通八达,覆盖了全村。

村民们各尽其职,少有所为,老有所养,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而在过去,蒋巷还是一个”小雨白茫茫,大雨成汪洋”,穷土恶水吸血虫盛行的苦地方,交通闭塞,地形十分偏僻。

由于地势低洼,而且一年到头雨水较多,所以一年总有多半年是污水蓄积,传染病肆虐,老百姓活不下去只好背井离乡去逃难。

所以这里一直人丁稀少,经济长期处于滞留状态。

1965年,年仅二十出头的常德胜挑起了这份沉重的担子,当上了蒋巷村支部书记,而且一干就是三十七个年头。

他针对蒋巷村的实际情况,带领村民挑土垫村,凭着一股“愚公移山”的意志和决心,硬是把全村的海拔增高了一米多,解决了地势低洼、传染病盛行的问题,改变了生活环境的质量,为今天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性的第一步。

上个世纪80年代初,常德胜以一种敏捷的洞察力仔细的分析了国内国际形势,积极地响应党中央的号召,开始了发展经济的道路。

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深入,常德胜带领全村人民发扬艰苦创业的精神,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走强村富民道路;坚持农村基础地位不动摇,加快农村种植结构调整,建立生态农业;坚持以人为本,改进和创新思想政治工作;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速村级集体工业的发展,鼓励、扶持民营经济,走上了一条多种经济成分并存,“两手并抓,三业(农业、工业、商业)共养”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快车道。

仅去年一年,全村的社会总产值就达到2.8亿元,人均国民生产总值9300美元,村民人均年收入超过一万元(其中还不包括人均近1000元的集体福利)。

现在的蒋巷村已经实现了由原来的农业型经济向以工业为主的经济的转化,工业已经成为蒋巷的支柱产业,村里几乎所有的村民都是企业职工,村里拥有常胜钢铁集团公司等几家大型企业,并与澳大利亚、美国共同开发生产项目,为村里创汇。

同时,村里把所有的农田、水面、树林承包给几个种植和养殖大户,然后以自产自销的方式由村里出资购买这些种养植大户的主要农产品,供给村民消费。

这样既保证了农业的基础性作用,也让这些农户的收入有了根本的保障。

同时,蒋巷村在自身发展的基础上了,建立了一套良好的社会福利保障体系。

村里为全村的每户村民免费征订报刊杂志3份,鼓励村民学习,并且设立奖金专项奖励有文章发表的村民。

此外,村里还承担了全村的用电、用水等费用,村民不必出钱。

村办小学免费为全村孩子提供教育的机会,而不必交学费。

村民女年满55岁、男年满58岁就可以享受每月100~200元的养老金,并由村里供给全部的口粮。

村里的家庭电话、有线电视、液化气灶具、卫生洁具等设施都由村集体投资建设。

目前,村里已出资兴建了第一批别墅住宅区,并以最优惠的价格让村民入住等等。

蒋巷人是先富裕起来了,但他们却没有忘记周围还没有富起来的乡亲。

他们多次由村里出资帮助周围的村安装自来水、修路、照顾孤寡老人等,遇到周边村遇到紧急情况,他们也不忘赶去支援。

一次,附近的一个村发生火灾,烧毁民房数间,经济损失达数十万元。

蒋巷村得知这一消息后马上拨出几万元资金,帮助受灾村民解决衣食住行等基本的生活问题,体现了蒋巷村淳朴善良的风气。

蒋巷村由当初那个穷乡僻壤发展成为现如今这样一个现代化的农村,它的发展过程值得我们深入的思考:

首先,蒋巷村拥有一个良好的领导班子。

有道是:

“火车跑的快,全凭车头带”一个好的领导班子直接决定了一个集体的发展。

在以常德胜为首的领导集体的带领下,村民们看到了致富的希望,他们积极响应党中央的号召,努力生产。

作为带头人,常德胜吃苦在前,享乐在后。

为了村办企业的发展,他走南闯北,日夜操劳,一心想着自己的集体、自己的村民。

也正是这种无私的奉献精神感动了村民,调动了村民们的生产积极性,同时也赢得了村民的绝对信任。

蒋巷的领导班子在常德胜的带领下不断的成熟和完善。

其次,蒋巷村走出了一条“村厂合一”的农村发展新路子。

由于面积小,人口少而且巷的发展绝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完的,但我们首先要做的是要从思想上解放。

”看到蒋巷的发展态势如此喜人,我们由衷地感到高兴。

同时,我们也对蒋巷的发展有了一丝忧虑。

正像蒋巷人所说的那样,常书记现在已经近六十岁了,那么再过几年,会不会有这样的一位继任者能像常书记这样身得全村人民的信任,把蒋巷的事业不断地推向前进?

我们相信,蒋巷人民会给自己,也给我们一个满意的答案!

蒋巷的发展是苏南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典型。

看到这样深得民心的领导集体,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党的领导下,在蒋巷领导集体的带领下,蒋巷村必将成为东吴大地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我们也相信,在我们国家将会有更多像蒋巷这样的现代化农村不断兴起!

几乎所有的村民都是企业职工,所以蒋巷村决定只建立一个党支部,使村委会和企业处于同一个支部的领导下,这样就统一了思想,统一了领导,避免了许多因指导思想不同而带来的麻烦。

由于几乎所有的村民都是企业职工,他们的职工大会也就是另一个意义上的村民大会。

在“发展是硬道理”的思想指导下,他们立足于现实,着眼于发展,摸索出了这样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新路子,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蒋巷村的经济发展。

再次,蒋巷村十分重视思想理论宣传。

他们努力地深化思想宣传力度,旨在提高蒋巷村人民整体的思想文化修养。

在蒋巷村,“坚持改革开放政策,齐奔富民强村道路”、“跟着共产党,建设新蒋巷”等标语随处可见。

在一些重大的纪念日和中央召开重要会议之后,蒋巷村都要举行隆重的纪念活动,并且组织全体村民学习中央的会议和重要讲话精神,对村民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提高村民的政治敏锐感和思想觉悟。

正像常德胜同志所说的那样:

“蒋巷的发展绝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完的,但我们首先要做的是要从思想上解放。

”看到蒋巷的发展态势如此喜人,我们由衷地感到高兴。

同时,我们也对蒋巷的发展有了一丝忧虑。

正像蒋巷人所说的那样,常书记现在已经近六十岁了,那么再过几年,会不会有这样的一位继任者能像常书记这样身得全村人民的信任,把蒋巷的事业不断地推向前进?

我们相信,蒋巷人民会给自己,也给我们一个满意的答案!

蒋巷的发展是苏南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典型。

看到这样深得民心的领导集体,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党的领导下,在蒋巷领导集体的带领下,蒋巷村必将成为东吴大地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我们也相信,在我们国家将会有更多像蒋巷这样的现代化农村不断兴起!

小分队之二:

驻足昆山目睹发展说起昆山,其发展速度之快,实在令世人瞩目。

昆山市,坐落在上海与苏州之间,占地921平方公里,常住人口60万,是一座现代化的新兴城市,被誉为“上海的后花园”。

在过去,昆山就是一个“鱼米之乡”。

作为江南的一个小城,昆山的发展曾经一直以农业为主,盛产稻米、水产品等。

他们除了自己消费外,还有相当一大批农产品供给上海、常熟、张家港等周边地区,但俗话说“无工不富”,眼看着周围的常熟、江阴已经早早地实现了农业向工业的转化,昆山人再也无法死守着农业的摊子了。

他们开始借鉴经验,着手发展工业。

虽然起步晚了点,但昆山人急起直追,成就了今天这样一个现代化的城市。

回顾昆山的发展里程,总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⑴1984年~1988年,昆山同上海搞联营,开始了“农业向工业转变”的第一步。

在此期间,他们提出的口号是:

“东倚上海,西接三县,内联乡镇,面向全国,走向世界”到1988年,昆山的联营企业达到30多家,总产值占昆山国民生产总值的百分之六十,上缴利税占昆山的百分之七十,昆山的工业已经初具雏形。

⑵1988年~1995年,昆山开始实现由内资企业向外资企业的转化。

在初期,昆山的对外之路也是困难重重,荆棘满地。

面对经验老道的外商,昆山人没少吃苦头,交了不少学费。

但昆山人就是在这样的经历中不断地成熟和精明起来。

在1988到1995年间,昆山的三资企业项目从无到有,达到2400多项,合同外资也超过了120亿美元。

⑶1995年到现在,昆山不断地调整自身定位,修正发展思路,开始在原有的基础上逐步把重点从原来的重工业项目,即技术含量较低的项目转向技术含量较高的项目。

他们不断地更新投资观念,不断地加大微型电脑、手机等现代高新科技产品的投资力度。

这时,他们已经开始踏上一条有自己特色的发展道路,所以他们这一阶段提出的口号是:

“学张家港精神,走昆山之路”。

目前,昆山已拥有外资企业1400多家。

其中,投入资金在一亿美元以上的项目已达20多项,在3000万美元以上的有1300项,在1000万美元以上的也达到了300多项。

昆山最大的企业,南亚塑胶股份有限公司投入资金达25亿美元,占地1600亩。

昆山的发展取得了如此惊人的成效,是有其深刻的原因的:

第一,依靠党的正确领导和国家的大力支持。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国呈现出一种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