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培养审美的眼睛.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199032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2.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1课 培养审美的眼睛.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第1课 培养审美的眼睛.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第1课 培养审美的眼睛.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第1课 培养审美的眼睛.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第1课 培养审美的眼睛.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1课 培养审美的眼睛.docx

《第1课 培养审美的眼睛.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课 培养审美的眼睛.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1课 培养审美的眼睛.docx

第1课培养审美的眼睛

课题

第1课培养审美的眼睛

——美术鉴赏及其意义

2010年9月14日

 

 

知识

目标

 

使学生初步了解什么是美术鉴赏、美术鉴赏的一般过程和特征,以及学习美术鉴赏有什么意义,由此掌握美术鉴赏的方法,培养学生“审美的眼睛”。

 

能力目标

 

能观察、分析、总结,解决两个问题:

1.什么是美术鉴赏

2.美术作品要通过什么方法来鉴赏

情感态度价值观

掌握美术鉴赏的方法,培养学生“审美的眼睛”

重点

掌握美术鉴赏的一般方法,认识美术鉴赏对于个人未来人生发展的重要价值及意义。

难点

如何结合实例讲清美术的主要分类方法、美术鉴赏的概念和美术鉴赏的一般过程或方法

 

教学策略

教学教法

欣赏法、对比法、自主学习法

教具媒体使用

课件

课程资源利用

网络相关资料

板书设计

第1课培养审美的眼睛

——美术鉴赏及其意义

一.如何培养审美的眼睛

二.什么是美术

三.美术是如何分门别类的

四.什么是美术鉴赏

五.如何进行美术鉴赏?

六.作品鉴赏

七.美术鉴赏的意义

八.课堂小结

 

教学评价与反思

 

 

教具准备:

课件、课本、多媒体电脑

教学过程:

第1课培养审美的眼睛

——美术鉴赏及其意义

第1课时

教具准备:

课本、课件、多媒体电脑

学具准备:

课本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导入新课

用罗丹的名言导入美术的含义:

(展示课件):

“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罗丹

提问:

另一位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的雕塑大师是谁?

(教师顺带介绍文艺复兴三杰的米开朗基罗,开拓学生视野)

一.如何培养审美的眼睛

从本课开始学习艺术鉴赏的入门之道,以培养审美的眼睛。

培养审美的眼睛主要通过两个途径:

1.欣赏大自然的美

2.欣赏第二自然——人创造的艺术品

也正是子而写人创造的艺术品,才使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欣赏范图:

摄影作品《黄山日出》

《天安门广场》

当我们置身自然景观中的时候,我们似乎完全融入自然之中,成为自然的一部分;而当我们置身天安门广场的时候,我们都会不禁在内心升起一种崇高、庄严和神圣的情感,这种情感不仅来自天安门广场的布局、空间和周围的建筑,更来自我们对天安门的认知、回忆和想象。

表面上看,天安门只是一座古建筑,但从审美角度说,它已成为象征中国历史的一个审美符号。

它经历了古代中国的文明和近代中国的屈辱和奋起,更见证了中国二十多年来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

可以说,我们对中国历史的认识越深入,从中获得的审美想象就越丰富。

这个过程其实已经蕴涵了美术鉴赏的基本特征。

(介绍华表的历史及其意义)

北京天安门前后,各有一对华表,华表的柱身上雕刻着盘龙,柱头上立着瑞兽,它们和天安门前的石狮以及两侧的金水桥一起烘托着这座皇城的威严气势。

古朴精美的华表,与巍巍壮丽、金碧辉煌的故宫建筑群浑然一体,使人既感到一种艺术上的和谐,又感到历史的庄重和威严。

华表实际上已经与中华民族,和中国古老的文化紧密相连,从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是我们民族的一种标志。

华表的柱头上也有瑞兽,名字叫“吼”。

“吼”是一种形似犬的瑞兽,根据所在方位的不同,表达的意义也不相同。

天安门后面的一对华表上的石吼面朝北方,望着紫禁城,寓意是希望皇帝不要久居深宫不知人间疾苦,应该经常出宫体察民情,所以称“望君出”。

而天安门前面的一对石吼面朝南方,寓意皇帝不要久出不归,故而称“望君归”。

二.什么是美术

教师提问:

美术顾名思义是美的艺术,要求学生结合初中所学的知识提问什么是美术,

教师活动:

美术,又称为造型艺术,视觉艺术、空间艺术,它是指艺术家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如:

颜色、纸张、泥土、木材、金属等,塑造可视的平面或立体的视觉形象,以反映自然和社会生活表达艺术家的思想

 

观念和感情的一种艺术活动。

三.美术是如何分门别类的

美术仅仅是绘画吗?

它是如何分门别类的?

(展示图片)

学生讨论:

包括绘画、雕塑、建筑、设计(工艺美术)、书法(篆刻)、摄影摄像等六大类。

它们的共同点:

用眼睛看

四.什么是美术鉴赏

(展示图片)《捣练图》中国画张萱(唐)

《拾穗》油画米勒(法)

教师提问:

《捣练图》和《拾穗》两幅作品怎样更好的欣赏?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提示:

首先,两幅作品内容主题相同,但绘画手法不同,一幅是中国画,一幅是油画。

第二,作者所画的历史背景不同,要了解时代背景就涉及到历史知识和中西方文化。

第三,如果要更好的欣赏还要了解艺术家本人的创作思想及他们和我们进行怎样交流。

我们要问自己,画家要告诉我们什么?

什么是让我最感动的内容?

我受到了什么启发呢?

教师提问:

(1)这两幅作品反映了什么题材?

画面中各表现什么内容?

学生讨论:

妇女劳作;《捣练图》中妇女在《捣练》,《拾穗》妇女在捡麦穗。

(2)两幅作品中人物劳作的环境有什么不同?

学生讨论:

宫廷中,田地里

(3)人物的身份地位有什么不同?

从哪里表现出来?

学生讨论:

《捣练图》宫廷贵妇人,《拾穗》劳动妇女。

(4)《捣练图》中人物的形象体现了唐代什么样的审美观?

学生讨论:

以胖为美的审美观

教师分析作品:

1.捣练图(美国波士顿博物馆藏)

(1)作者:

张萱,是盛唐时期著名的人物画家,唐玄宗开元年间(公元713—741)做宫廷画师。

他特别擅长画女性和婴儿,所作人物雍容华贵,形成“丰颊肥体”的人物造型,成为唐代名重一时的人物画大师。

尤其是他突破了汉魏以来中国人物画主要描绘“列女”、“孝子”的传统题材,开始表现现实中的人物形象,在美术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作品分析:

张萱一生只留下了《虢国夫人游春图》和这幅由宋人临摹的《捣练图》两件作品。

《捣练图》描绘的是宫中妇女“捣练”的情景。

全画共分三个部分:

右边一组描绘的是四个妇女用木杵捣练;中间一组描绘的是两个正在理线的女工;左边一组描绘的是四个妇女在熨练,其中两个拉平白练,另两个在熨练,在白练下面还有一个来回穿梭玩耍的小孩。

画面形成一个完整的捣练过程,具有连环画的性质。

这里既让我们看到了唐代人的衣饰、生活等,其人物造型和工细劲健的线条、富丽华贵的用色也明确传达出唐代人的审美观和审美趣味。

知识链接:

《虢国夫人游春图》纵52厘米,横148厘米,作者唐代画家张萱,陕西西安人,工画人物,以擅绘贵族妇女、婴儿、鞍马,名冠当时,所画妇女,惯用朱色晕染耳根,为其特色,《虢国夫人游春图》反映了夫虢国夫人在侍女随从的簇拥下,女扮男装游春的景象。

画中人物浓丽丰肥,着装华丽、宝贵,画面构图完整,并具有节奏感。

宋人临摹复制的《虢国夫人游春图》,不仅保持了唐代张萱原作的面貌和神采,还糅合了北宋画院雅致、飘逸、明快的绘画风格,成为融

 

合唐、宋两代宫廷绘画的稀世杰作,并且流传至今,成为辽博“镇馆之宝”。

2.拾穗(油画,巴黎卢浮宫藏) 米勒(法国)

(1)作者:

米勒,从35岁起就定居巴比松,他在那里生活、劳动、创作,画出了他一生最重要的作品。

他的作品反映了巴比松农民的生活和那里的自然世界。

但是从米勒作品的意义来看,他又超越了巴比松派,他把人性中质朴、善良、高贵、永恒的一面呈现出来,从而感染了全世界的人。

(2)作品分析:

在《拾穗》中,农民的贫穷与地主的丰收形成鲜明的对比,但这种对比不是利用脸部的表情而是略去细节的人物动作与环境,他使人物具有了雕塑的力量,从而歌颂了劳动者质朴、勤劳的美德。

而《播种者》则更确却地只通过一个人的动作就把米勒的思想表达出来了。

播种者和簸谷者之艰辛、扶锄者和休息者之劳累、拾穗者和喂食者之贫穷,都以其深刻的真实性给观众以震撼,米勒作品的象征意味是十分明显的,但是米勒艺术的根本特性还在于它的质朴与真诚,它是艺术家内心情感的自然流露,这种质朴与真诚也将是开创20世纪艺术的起点,我们将在十分崇拜米勒艺术的凡高那里看到这一点。

幻灯片演示:

凡高《吃土豆的人》

教师总结:

鉴:

甄别、归类、分析、判断

(即作者、创作年代、材料、手段方法、语言形式和内容等及作品产生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等相关知识)

赏:

欣赏,通过鉴赏获得感受、体验、联想与个人

经验进行综合审美判断和评价。

鉴是手段,赏是目的。

五.如何进行美术鉴赏?

A:

教师提问:

如果有美术作品摆在你的眼前,我们从来没有见过,对它一无所知,但是却被它吸引住了,那么你想对它有那些方面的了解,想知道些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

作者、年代、手段(方法)、材料、语言形式和所表达的内容

教师分别分析两幅作品的以上方面

总结:

1).从分析作品的形式和形象入手。

B:

教师提问:

当我们了解掌握了以上情况,再看作品,又有什么感受?

学生回答:

通过看画面,有一些自己的想象和联想。

教师总结:

2).对内容的理解、体验。

C:

提出问题:

除此之外,还想知道些什么?

回答:

画面背后的故事等。

总结:

3).对内涵的探究及领悟。

以上就是要如何欣赏美术作品。

六.作品鉴赏

1.太白行吟图(中国画,局部,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 梁楷(宋)

教师提问:

这幅作品有什么特点?

学生讨论回答:

简练。

教师分析:

3.梁楷,是南宋著名的人物画家。

性情豪放,不拘礼法,自号“梁疯子”。

梁楷早期的人物画细密工致,后变为简练粗放、纵笔挥洒,寥寥数笔便能画出人物的精神气质,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后人称他的这种画风为“简笔画”,这是梁楷对我国古代人物画的突出贡献。

现存的《太白行吟图》描写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豪放性格,全画只用寥寥几笔,即把那种桀骜不驯、才思横溢的风度神韵,刻画得活灵活现。

这既得力于画家对李白的性格特征的正确把握,也和他熟练地掌握了中

 

国画的笔法密切相关。

这是我国绘画史上最早具有代表性的“减笔画”之一,可谓之极品。

2.红蓝椅(木质上色) 里特维特(荷兰)

演示幻灯蒙德里安《红、黄、蓝的构成》

教师提问:

这把椅子和这幅画有什么关联?

  《红蓝椅》是“风格派”最重要的代表作品之一,也是现代主义设计中里程碑式的作品。

它完全采用最基本的几何元素或几何形态构成,没有任何隐晦或掩饰,色彩元素也仅限于红、黄、蓝三种原色,可以说,它完全是按照“风格派”创始人之一蒙德里安的艺术理论创作出来的,只不过蒙德里安的作品主要是平面的绘画,而里特维特的《红蓝椅》则是立体的。

尽管我们所看到的是一把真实的椅子,但从功能上说,它却并不具有实用性,因为人坐在上面并不舒服。

它的重要性首先在于它是由标准化的几何构件组成的,这就为此后现代设计产品的批量化生产提供了参照和依据,这一点是开创性的;其次,它的与众不同的现代形式语言,使之终于摆脱了传统家具设计的阴影,宣布了现代主义设计的出现和独立,由此成为现代形式主义设计的重要的里程碑式的作品,对整个现代主义设计运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筛谷的妇女(油画,法国南特美术馆藏) 库尔贝(法国)

  库尔贝是19世纪后半期法国著名画家。

1855年,库尔贝为反对官方美术的虚伪并表明自己的艺术态度,在巴黎世界博览会对面自建了一个小棚子,举办了以“现实主义:

库尔贝,他40件作品的展览”为题的个人展览,并发表了《现实主义宣言》,提出“绘画实际上就是具体的艺术,它不是别的,就是对现实的即存事物的描绘”的观点。

他企图把他所看到的一切都按照它们原来的样子描摹下来。

在这次展览上,库尔贝展出了他的许多重要作品,其中就包括《筛谷的妇女》,这些作品都反映了他企图客观地表现视觉真实的愿望。

当有人要他画宗教画中的天使时,他一口回绝,说他无法画出一个他从未见过的长翅膀的人。

因为库尔贝的目标是明确的,那就是像他宣言所说的,“我的心愿全然不是要达到为艺术而艺术那个无益的目标,……要按照我的所见来表达我们时代的风格、思想、面貌,不仅做一名画家,还要做一个人,总之,要创造活生生的艺术这才是我的目标”。

正因此,库尔贝在《筛谷的妇女》中真实生动地描绘了一个他所常见到的农村妇女劳动的景象,表现了劳动者特有的健康的美。

4.舞蹈(油画,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藏) 马蒂斯(法国)

教师提问:

你知道这幅作品是什么画派吗?

它在色彩上有什么特点?

  亨利·马蒂斯出生于法国北部的勒·卡图镇,年轻时曾从事法律工作

马蒂斯的艺术主要植根于后印象派,不过经过几个复杂的演变之后,马蒂斯彻底脱离了后印象派,但他更加强了色彩的表现力。

从1904年开始,马蒂斯开始形成自己的风格,以强烈的原色对比和粗犷的线条去体现他对客观事物的感觉。

传统绘画的透视和明暗手段被他弃置一边,只是在构图上还显示出有秩序的现实境界。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马蒂斯又开始了对日本绘画和非洲艺术、阿拉伯图案的借鉴,这使他的艺术日益个人化。

马蒂斯不仅把东方的技法(毛笔画)发展到他的创作中来,还利用舞蹈、音乐等多种艺术元素来丰富自己的绘画语言。

马蒂斯在创作《舞蹈》时,把模特儿带到地中海岸边,他认为这件作品跟地中海给他的喜悦情绪紧密相连,画中背景的蓝色,寓意着仲夏八月南方蔚蓝的天空,一大片绿色让人想起翠的绿地,人物的朱砂色则象征着地中海人健康的棕色身体。

在这幅狂野奔放的画面上,舞蹈者似乎被某种粗犷而原始的强大节奏所控制,他们手拉着手围成一个圆圈,扭动着身躯,

 

四肢疯狂地舞动着。

据说,马蒂斯的这个主题可以追溯到希腊的瓶画和民间舞蹈。

七.美术鉴赏的意义

课本P8

八.课堂小结

通过美术作品我们可以认识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不同社会制度的人们的生活、历史、风俗、行为、观念等,甚至认识包括我们自己在内的整个世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