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遗址保护.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197629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50.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大遗址保护.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中国大遗址保护.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中国大遗址保护.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中国大遗址保护.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中国大遗址保护.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大遗址保护.docx

《中国大遗址保护.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大遗址保护.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大遗址保护.docx

中国大遗址保护

本刊各期信息已刊载在北京市规划委网站,网址为

“规划园地”栏,欢迎各位会员上网查阅、下载!

No9-2009总第182期

 

2009年8月15日

 

★中国大遗址保护

★一部有中国特色建筑理论框架研究的力作

——读《现代中国文脉下的建筑理论》

★回归设计的原点

——谈环境和人文对建筑设计的影响

★应制定城市主题文化发展战略规划

★高能耗建筑时代,该结束了

★钱学森建筑科学思想探微

★太阳能光伏建筑一体化面面观

★推进焚烧发电摆脱“垃圾围城”

★我们离低碳城市有多远

★建筑抗震鉴定新标准今起实施

★北京建设新能源产业基地

★短讯

本期要目

 

中国大遗址保护

陆建松

大遗址是我国文化遗产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构成中华五千年辉煌文明的主体,是中华文明曾经高度发达并对世界文明与进步产生过巨大影响的历史见证。

经济高速发展时期往往是大遗址遭受破坏的高危险期。

在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中,如何保护好大遗址是当前及今后很长一段时期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的主要任务。

中国大遗址保护的现状

大遗址是指大型古文化遗址,由遗存及其相关环境组成,一般是指在我国考古学文化上具有重大意义或在我国历史上占有政治、经济、文化、军事重要地位的原始聚落、古代都城、宫殿、陵墓和墓葬群、宗教遗址、水利设施遗址、交通设施遗址、军事设施遗址、手工业遗址、其他建筑遗迹。

它们的面积有几十万平方米、几百万平方米,甚至几十平方公里、几百平方公里。

例如:

长城、古运河、秦始皇陵、楼兰遗址、殷墟、汉长安城遗址和良渚遗址等。

目前,在1272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属于大遗址的约有412处,约占总数的1/3;在7000余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中,属于大遗址的有近2000处,也约占总数的1/3。

根据我国大遗址的历史文化内涵,大致可分为以下八大类:

原始聚落和猿人化石遗址。

例如丁村遗址、元谋猿人遗址、蓝田猿人遗址、周口店遗址、良渚遗址、河姆渡遗址、万寿岩遗址、大汶口遗址、大地湾遗址、屈家岭遗址等。

古代都城遗址。

例如二里头遗址、安阳殷墟、郑州商城遗址、临淄齐国故城、曲阜鲁国故城、赵国邯郸故城、燕下都遗址、秦咸阳城遗址、汉长安城遗址、汉魏洛阳城遗址、隋唐洛阳城遗址、交河故城、高昌故城、楼兰遗址、扬州城遗址、北宋东京城遗址、辽上京城遗址、元上都遗址、明中都皇城遗址等。

古墓和墓葬群。

例如陕西秦始皇陵、西汉帝陵、唐代帝陵、宋代帝陵、成吉思汗陵、西夏陵、明代帝陵、清代帝陵、印山越国王陵、汉楚王墓群、广西合浦汉墓、广西靖江王陵、四川安丙家族墓地、纪山楚墓群、阿斯塔那古墓群、李家山古墓群等。

手工业遗址。

例如铜绿山古铜矿遗址、铜陵古铜矿遗址、河北定窑遗址、河南汝窑遗址、陕西耀州窑遗址、上林湖越窑遗址、寿州窑遗址、长沙窑遗址、(下转第6页)

一部有中国特色建筑理论框架研究的力作

——读《现代中国文脉下的建筑理论》

王宝林

“中国的建筑创作缺少中国特色的建筑理论加以指引,在理论建设方面,偏重于研究国外的建筑理论,缺少具有中国特色的建筑理论内容。

”——张钦楠、张祖刚言。

也许,这种尴尬的局面,会随着《现代中国文脉下的建筑理论》一书的出版而得以改变。

这是一部凝聚着张钦楠、张祖刚两位主编在内的22位专家学者10年心血之作,也可以说,是“中国特色的建筑理论框架研究”的奠基之作。

面对挑战,担起社会责任

改革开放初期的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国内的建筑师、理论工作者、教育工作者,在忙市场、忙学习外国先锋理论的同时,基本的建筑理论研究被遗忘,本土建筑理论被边缘化。

在初成的建筑设计市场上,代表国家利益的国家意识并没能得以有效贯彻,如滥用土地、浪费资源、自然环境恶化、历史文化遭到破坏等等;代表建筑创作或设计专业水准的建筑师,在庞大的建设规模夹杂着泡沫式的建筑任务中,屈服于集团和个人利益派生出来的不良商业建筑文化,在很多情况下使自己的工作失落了基本理论和基本目标。

如建筑理论的非中国化倾向,建筑理论的非建筑倾向,建筑理论的非社会责任倾向,形式模仿导致创造能力退化倾向,引进外国理论,缺失自己的基本理论等等。

1999年,借第20届国际建筑师大会在北京召开之际,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张钦楠、张祖刚不失时机地提出,开展“中国特色的建筑理论框架研究”。

他们团结了一大批专家学者,历经10年的清苦探索,历经10年的不懈耕耘,终于修成正果。

该书共分七篇:

中国文脉中的建筑理论体系,作者:

邹德侬;有关创造特色的几个建筑理论性问题探讨,作者:

张钦楠;走向自然的中国城市、建筑、园林合一的整体建筑观,作者:

张祖刚;立足自己,走跨文化之路,作者:

程泰宁;中国文脉下的室内设计,作者:

王国梁等;中国文脉下的建筑美学体系建构与理论分析,作者:

曾坚、蔡良娃;庄严包围中国——1986~2006建筑哲学求索过程,作者:

张在元。

当前中国最基本的文脉是什么?

作者阐述中国文脉中的建筑理论,并不是简单地就事论事,而是将其放在了全球的大背景下,较为细腻地展示了世界建筑运动从上个世纪“二战”后的十余年间,现代建筑运动从辉煌走向没落,至建筑世界进入了一个建筑多元化时代的过程。

作者更是以入木三分的笔触,分析了与世界建筑隔绝近30年的中国建筑,在几近封闭的环境下,其建筑理论的状况:

第一,是建筑理论的意识形态化。

特定的国内外环境,使得具有强烈意识形态特色的苏联式社会主义建筑理论,成为中国建筑理论的基础。

第二,建筑方针政策取代建筑理论。

“适用、经济在可能条件下注意美观”的建筑方针,是在经济短缺的条件下,代表国家意识的建筑政策,它的积极作用深刻地体现了国情,但并不是一个完善的理论。

第三,计划经济条件下的集体设计,基本抹煞了建筑及其理论的个人特色,堵塞了建筑理论的创新思路。

第四,有一条隐形的建筑理论线索,成为指导建筑行动的思想或原则,这就是以功能主义为代表的经典现代建筑理论和大师的作品及其理论。

这条线索,随着国家的政治经济形势的发展而时隐时现,但始终不曾间断过。

在上述的环境里,就形成了中国特有的建筑理论和行动。

改革开放后,中国的情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中国建筑也以崭新的形象出现在世界面前。

当前,中国最基本的文脉是什么?

在约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约13亿人口的中国,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引下,落实科学发展观,进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就是中国当前最基本的文脉。

它涵盖了中国建筑的指导思想和行动目标。

离开这个基本文脉,中国建筑就有脱离中国现实之忧。

在中国文脉中研究建筑理论体系,就是理论框架的诸多要素的国情化,这是一个几乎包罗万象的庞大体系,需要长期的理论积累。

当前比较紧迫的是,重建建筑理论与建筑创作与社会进步已经被疏远了的关系。

为此,作者提出了如下要点:

“在中国文脉下重新认识建筑理论与它们的关系。

当建筑创作及其理论,胸怀追求先进的建筑科学技术、先进的建筑文化和为人民的利益服务的理想时,理应深入社会、闯进市场,从理论的高度,促进建筑进步,阻止倒退。

进步,是先进的前提,依靠进步,步步积累才能走在前面。

建筑理论:

十个被打开的问号

在该书的第二章“有关创造特色的几个建筑理论性问题的探讨”中,作者张钦楠先生提出了十个在中国建筑理论中带有根本性的、也是业内人士非常关注、不断探索的问题。

问题一:

什么是中国的建筑传统?

问题二:

什么构成了中国传统的建筑思想?

问题三:

在现代文脉下如何继承中国的建筑传统?

问题四:

当代中国建筑应当有何种合理寿命及适宜结构?

问题五:

中国建筑应当追求什么效益?

问题六:

“民族形式”还要不要?

——张锦秋创作的启示

问题七:

如何认识和对待建筑形式?

问题八:

我国大城市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问题——“金字塔效应”

问题九:

住宅是否是商品?

问题十:

中国建筑师如何与国外“接轨”?

张钦楠先生以他渊博的知识、哲理性的思辨、独特的视角,对上述十个问题,或打开问号,或拉直了问号。

如在解读“什么构成了中国传统的建筑思想?

”一题时,作者谈古论今,纵横捭阖。

他说,中国的传统建筑,受到三种思想支配,这就是:

帝王的、民众的和文人的建筑思想。

这三种思想相互独立,又相互影响。

中国帝王的建筑思想。

作者认为,可以典型地表达在西汉王朝初年宰相萧何的一句话:

“非令壮丽无以重威”。

作者以萧何先斩后奏建造未央宫,并巧妙地以“皇上打天下,坐天下,就必须树立庄重的权威,而这个权威,没有壮丽的宫殿是树不起来的,与追求奢华尚有区别”的道理,说服了刘邦为例。

论述了“非壮丽无以重威”,成为历代帝王普遍接受的建筑思想。

中国民间的建筑思想。

作者首肯,最典型的表达,应该在唐朝大文豪韩愈《圬者王承福传》一文中。

韩愈通过处于社会最底层的一名瓦工的眼睛观察社会,看到富贵更迭,得出了“择其力之可能者行焉”的哲理性结论。

认为,在这里,“择其力之可能者行焉”,概括了中国民间的建筑思想,就是说,要量力而行。

正是这一思想,才导致了中国民间建筑的多样性,出现了风格众多的民居和寺庙建筑。

由于各自因地制宜,依山就势,形成了千姿百态的面貌。

因而,中国民间建筑的多样表现,其最根本的原因是,充分利用本土资源(包括自然与人文资源),这是一条基本经验。

中国文人的建筑思想。

作者把文人对建筑的影响归结为三个渠道:

一是文人自己修屋建房,以实物发生影响;二是文人咏诗、词、赋、文、画对城市和建筑进行描绘,这种影响更大;三是有的文人直接表达建筑思想,这种情况虽然不多,但其潜在影响深远。

据作者来看,最精辟的论述来自魏晋时期“竹林七贤”中的醉鬼刘伶。

他的“以天地为栋宇,房屋为裈”,看来粗鲁,却含有深意:

自然——建筑——人的相对地位和意义,摆得清清楚楚。

人类经历了多个世纪的建筑实践,至今能体会到的真理,也早就浓缩到这句话中。

作者最后分析道:

帝王的“非壮丽无以重威”、民间的“择其力之可能者行焉”和文人的“以天地为栋宇,房屋为裈”,三种观念形成两种对立的轨迹:

一是帝王建筑从相对克制走向奢侈和败落的循环;另一则是在量力而行实行的指导下,从本土资源出发,重视非物质的艺术手段,不断创造美的新意境而达到不朽。

这三种思想和两条轨迹看来是不相容的(帝王要的是政治权威,民间要的是普通的掩蔽物,文人则追求高超的情趣),但实际上,它们之间却存在着某种程度的相互渗透,综合起来,它们形成了中国“以贫资源建造高文明”的传统。

走向整体建筑观

回望世界百年建筑史,各种建筑运动名目繁多,极大地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但也给人类带来了“患难”与“迷惘”。

正如《北京宪章》所指出的,20世纪既是人类从未经历过的伟大而进步的时代,又是史无前例的患难与迷惘的时代。

20世纪以其独特的方式丰富了建筑史,但许多建筑环境又难尽人意;人类对自然以及对文化遗产的破坏已经危及自身的生存;始料未及的“建设性破坏”屡见不鲜;整合作为新世纪的主题正在悄然兴起。

此时,张祖刚先生以深厚的哲学思想认识为指导,提出的“走向自然的中国城市、建筑、园林合一的整体建筑观”,契合了人类对一个世纪的反思,即人与自然的关系。

可以说,“整体建筑观”的提出,既是张祖刚先生从事城市与建筑学研究工作50年的总结,也是全球城市未来的走向。

张祖刚的“整体建筑观”的基本观念,一是,强调一体化的城市、建筑、园林的规划与设计,要从社会、经济、文化、自然生态平衡四个方面考虑,以达到“可持续发展的整体建筑观”。

二是,提出要有中国哲学的“和合论”整体观念,对城市建设出现的问题,不能是“非此即彼”,而是要重视双方面的互补,“和合”发展。

三是,根据建筑科学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结合的大学科属性,提出“城市建设需要多学科大合作”的整体观念。

四是,根据城市建设管理是从规划设计到建设实践全过程中的关键问题,提出要“提高建筑科学的管理水平,确立领导、业主、建筑科技人员三位一体”的整体观念,强调建筑科学文化素质和社会责任感。

如在“生态平衡,可持续发展的整体建筑观”中,作者从自然、社会、经济、文化四个生态平衡点,衍生出20个具体的理念与做法。

像在“自然生态平衡”中提出的“分散、多中心,建立网络化城市群”理念,缓解了旧城的矛盾,使旧城历史文化街区得到更多的保存。

“自然绿地空间系统融入城市”理念,弥补了工业化时代对城市过度开发侵占的大量的自然空间。

像在“社会生态平衡”中提出的“发展功能混合社区,解决产业发展、社会就业问题”理念,一定程度上化解了城市转型时期遇到的就学就业等社会问题。

像在“文化生态平衡”中提出的“高雅与大众相结合,丰富建筑文化”理念,平衡了社会不同文化层次的需求,提升了城市品质,丰富了建筑文化内涵,等等。

这些理念与做法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

(原载《中国建设报》2009.7.28)

回归设计的原点

——谈环境和人文对建筑设计的影响

黄薇

自从建筑走出现代主义的统治以来,各种建筑思潮层出不穷,设计领域趋向于更加多元化发展。

在这个空前繁荣而纷乱的时期如何找到自己的立足点,需要我们冷静地对建筑设计进行重新思考,建筑设计的本质是什么?

它的价值在什么地方?

用定义来说明概念这是传统西方哲学的基本方法,但这种方法在一些领域已经开始面临困境。

所以我们不必纠缠于对设计概念的定义,而是采用迁回的方式进入主题。

这里我们通过说明设计不是什么从而寻找设计的原点。

设计不是对任务书的简单诠释

设计开始的条件是委托人和任务书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就建筑这个承载了人类最丰富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客体来说,语言的表述能力是有限的,任务书无法全面表述,甚至委托人也无法准确把握。

所以建筑师的任务不是简单地把任务书的要求转化为平面图,而是以任务书为起点,深入到委托人和他的社会背景甚至整个人类文化发展阶段去理解,还要结合地理的、技术的条件全面理解特定的环境和任务的要求。

设计是对人类历史文化、价值观、技术发展水平等等所有方面的思考和反映。

设计也不是个人行为,不是艺术家的自我表现。

设计是解决社会上多数人共同面临的问题,表达一定历史阶段和特定群体的价值观。

我们往往把任务书理解为建筑的功能要求,形式服从功能,这是现代主义建筑设计的基本原则,没有本质的错误。

但是如何理解“功能”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功能只是行为的物化形式,特定时代有其特定的社会价值观和行为模式。

功能不是一成不变的,人的行为才是设计需要关注的根本问题。

说到行为,它是主观意愿与客观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所以行为既有一定的规律也可以由环境来干预。

建筑师的任务就是通过对空间的组织,满足并组织使用者完成目标行动。

由于建筑有承载意义的功能,在建筑创作方法上不排除概念先行,但是无论用什么理念,采用什么形式,建筑师都要考虑人在建筑当中如何行为。

如果人们进入一座建筑而不知该往何处去,这个设计不是有趣,而是失败。

没有对生活的真实体验,没有对人行为的观察和了解,也不能做出好的设计。

设计不是寻找惟一答案

数学是有唯一答案的,其他科学可能也有,但我们至今并不确定。

可以确定的是:

设计是没有唯一解决方案的。

对于同样一份任务书,可以有很多设计方法,并由此产生很多(可以说无穷多)设计方案。

最后采用哪一个方案,并没有一个所有人都认同的标准。

设计是无止境的,是不断寻找更优解决方案的过程。

所以设计不可能提前完成“任务”,只要时间允许就要不断完善。

为什么全世界的设计公司永远要加班,这就是设计工作的特点决定的。

既然设计不是寻找唯一答案,那么我们怎么开始又怎么结束我们的工作呢?

我们认为从何处开始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由开始到结束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是不是对现场的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有了深刻的认识.我们是不是把委托人以及他所代表的群体的意志了解透彻了。

我们是不是把各种技术的和经济的可能性都考虑到了,我们提供的方案是不是足够合理、是不是有足够的说服力。

在不能确认没有更好的解决方案之前,我们不能结束工作。

当然时间是一个无情的终结者,但是设计人不能因此而放弃追求,没有这种精神就不能算是合格的设计人。

设计不是简单地满足规范

在工作中,多数情况下我们把规范当作限制条件来考虑,不能越雷池一步。

久而久之,我们不再考虑建筑需要什么样的空间,如何布置才能让使用者更方便,而是直接把规范的条条搬过来,好象设计的目的只是为了满足规范。

规范是什么?

规范只是工具,不能把工具误以为是目的。

首先,所有的技术规范都是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也就是说先有设计后有规范,规范总是滞后于技术的发展。

第二,规范只规定最低标准,而不是最好标准。

由于规范的滞后性,规范不能适用于所有设计,特别是一些概念或技术比较超前的设计,这就需要我们回到设计的原点,从使用行为到空间组织方式仔细地考虑问题,而不是生搬硬套现有的设计规范。

我们设计的是好用的建筑,不是符合规范的建筑。

我们的设计观是根据人的行为,创新空间的使用方式,给人们提供一个更安全、更舒适并且有意义的生活和活动空间。

设计不是追求复杂

时下造型奇异的建筑陆续出现在地球上,而且已经有人编制出程序,通过对一些参数进行控制可以自动生成形状极其复杂的“建筑”(虚拟建筑)。

我们是否真的需要那么复杂的建筑?

当然不排除建筑有承载意义的作用,也不排除建筑要探究自身无限可能性的诉求,但并不是越复杂的形式越有意义,用简单的方法解决复杂的问题难道不是人类进步的方向吗?

在地球的资源极其有限的情况下我们是否应该克制一下人的欲望。

不一定要最高、最大,最复杂,而应该寻找最适当、最节省、最亲和自然的方式来建设我们的家园。

应该说用相对简单的方法和合理的结构创造出完美的空间,才是更好的设计。

设计不只是计算和制图

古代建造术并没有专业之分,建筑是一个整体,建筑就是结构,结构就是建筑。

现在专业分工细化了,技术人员有可能在专业方面研究得更深,但同时也失去了从总体上把握建筑的能力。

我们的合作伙伴日本结构工程师渡边邦夫曾对我说:

我的工作不是配结构,是和你们一起来创作。

在深圳体育中心、河北体育中心方案投标和北京市新少年宫的设计过程中,渡边邦夫的团队从始至终都与建筑师一起积极地探讨结构和空间的可能性,做了许多模型进行推敲,不断向建筑师提出建设性的意见。

一个好的设计应该是各个专业高度统一的,这种统一不是被动地“配合”,而是主动地参与到创作当中;不是简单地完成任务,而是共同追求完美。

我们的团队没有制图人,只有设计人,所有的工作都是创造性的,每一个设计人都要投入设计的巧思,只有这样才能设计出完美的建筑。

建筑设计是不断追求完美的过程,我们的设计团队应该有理想、有追求、有共同的价值观,并为了共同的目标努力工作。

(原载《中国建设报》2009.8.3)

 

中国国际城市主题文化设计院院长付宝华呼吁

应制定城市主题文化发展战略规划

中国建设报记者马晓丽

现在很多城市都从战略角度上提出了城市特色文化建设,并把城市特色文化建设提高到了战略的高度来加以重视,为此,有的城市把城市特色文化建设的希望寄托在了城市策划上。

中国城市主题文化创始人、中国国际城市主题文化设计院院长付宝华近日提出,应尽快制定城市主题文化发展战略规划。

城市主题文化是一个城市个性化的文化形象和品牌概念,构建城市主题文化的目的和战略意义,就是塑主题文化之核、筑主题文化之魂、彰主题经济之势、显主题建筑之特。

创新城市规划理念,

制定主题文化发展战略规划

付宝华强调,一个城市没有主题文化,就会千城一面;一个城市没有主题文化,就会产生特色危机。

付宝华谈到,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体制的转型,随着中国城镇化步伐的加快,以单一“土地使用功能”和以“基础设施建设”为主导的传统城市规划方法越来越不适应城镇化发展的需要了。

特别是导致“千城一面”、“特色危机问题”,及功能与结构混乱问题的主要根源,就是传统城市规划方法形成的“性质——规模——空间布局”为模式的物质空间规划方法所造成的,造成一定程度的城市功能混乱,城市无序扩张加重,城市特色危机越演越烈等现象。

他进一步解释,在我们国家的城市规划体系中,城市规划是以土地功能和经济功能为主要设计内容的,而城市特色文化在规划中是最薄弱的一个环节,甚至说在传统的城市规划中就没有城市特色文化规划这个名词。

凡有特色的城市,都孕育着一种特殊的文化生命基因,成为城市发展的灵魂。

这个城市所形成的历史精神的文脉和独有的自然特质、文化特质、经济特质就是城市的主题文化。

有了城市主题文化,城市建设将更加有所遵循,城市形象会更具特色。

对外可以彰显城市独特的品质;对内成为引领和支持城市经济发展、特色精神文明建设、特色城市形象建设的原动力。

通过对城市经济、文化、旅游、教育、建筑、景观的城市主题文化系统构建,和城市主题文化特质资源系统整合,在城市规模、性质、功能、形态、属性、逻辑、结构、秩序、容量、空间上形成了城市主题文化优化结构和高级形态,对城市的结构更新和资源集聚、城市形象的传播和扩张,城市物质空间布局和城市文化空间拓展,城市核心竞争力提升和城市品牌塑造,都起到了划时代的意义和作用。

城市化建设要以城市

主题文化发展战略为先导

付宝华认为,当今城市“千城一面”和“特色危机”问题,关键是城市规划设计缺少“整体创意”、城市建筑杂乱无章,导致城市各系统之间缺少和谐。

城市主题文化实现了城市差异化发展战略;实现了城市特质资源最大化;实现了城市经济增长极的培育和发展;实现了城市发展战略规划的理论突破和模式突破;实现了城市品牌系统营销的目标;实现了城市管理的科学化。

城市主题文化发展战略规划,是一种为城市未来发展提供战略指导的规划,它的目的是要为城市的未来发展创造一个美好的愿景和具体行动方略,并在战略发展中提供具体的推动力。

城市主题文化发展战略规划十分明确的制定出城市理想的发展目标,又将许多不同领域的程序、构想和方法联系起来,其重点在于将战略目标和策略转化为行动计划,包括与许多问题相关的计划、构思和方法,其中对城市整体创造和整体秩序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和展望,为城市未来发展提供系统工程意义的指导框架。

树立城市主题文化发展

战略规划的权威性

付宝华认为,一个城市有五个特色和十个特色,那就不能称为特色了,那就称其为特色大全了。

如果一个城市赤、橙、黄、绿、青、蓝、紫什么颜色都有了,那就应了古人一句话:

“色多而盲人”。

他坚持,无论从城市化的角度还是从城市文化建设、城市特色文化建设、世界名牌城市建设的角度,都必须构建本城市独一无二的文化——暨自己城市的主题文化。

付宝华呼吁,在制定城市主题文化发展战略过程中,政府要给予高度重视,把城市主题文化发展战略规划作为城市长期发展行动方略。

把城市主题文化发展战略规划的内容落实到城市各个规划层面和各个系统之中,使城市的经济、文化、旅游、教育、建筑、景观都能体现出城市主题文化的意志和精神力量。

构建城市主题文化的目的和战略意义,就是通过主题立市、品牌兴业、特质资本、主题炼金的发展理念,让城市文化特质化、城市经济名牌化、城市建筑主题化,从而实现城市价值最大化、城市价值最优化、城市形态高级化。

城市有了城市主题文化定位,就有了极具个性化的特质,这种城市特质定位,可以使一个城市在万千个城市中瞬间被人识别出来,可以在世界城市符号谱表中占有清晰的位置,在世界万千个城市意向中,具有独一无二的品性。

城市主题文化主导城市未来

付宝华阐述,一个城市找准了城市主题文化,就破解了城市特色文化建设的密码;一个城市抓住了城市主题文化,就抓住了城市特色文化建设的命门;一个城市锁定了城市主题文化,就锁定了城市特色文化建设的方向。

就有了城市主题文化这个大名片。

一个城市确定了城市主题文化就要围绕城市主题文化建设城市,突出主题,放大主题,发挥主题,增强和壮大城市主题文化,使城市主题文化真正成为城市的特色形象和特色品牌,成为城市文化的标志性文化,城市主题文化是城市真正的特色文化,是有生命力的特色文化。

只有城市主题文化才有放大效应,只有城市主题文化才是一个城市永恒的,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文化。

所以,一个城市应通过城市主题文化发展理念进行城市主题文化战略定位,进行城市主题文化空间形态设计,进行城市主题文化空间布局,进行城市主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