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方剂鉴别.docx
《中医方剂鉴别.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方剂鉴别.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医方剂鉴别
方剂鉴别知识点总结
1.麻黄加术汤与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
相同点:
均由麻黄汤加减而成,皆为治疗风寒湿痹之方。
不同点:
麻黄加术汤:
证属风寒湿三邪俱重,其证身体疼烦而无汗,表寒及身痛较后者为重,故用麻黄、桂枝与白术相配,以发汗解表、散寒祛湿。
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
不仅风寒较轻,且有湿邪化热之象,其症身痛、发热、日晡所剧,故不用桂枝、白术,改用薏苡仁渗湿清化,且全方用量尤轻,为微汗之用。
2.三拗汤与华盖散
相同点:
皆为麻黄汤去桂枝,重在宣散肺中风寒,主治风寒犯肺之咳喘证。
不同点:
三拗汤:
为宣肺解表的基础方,主治风寒袭肺的咳喘轻证。
华盖散:
主治风寒袭肺,痰气不利的咳嗽上气、呀呷有声证,遂又加苏子、陈皮、桑白皮、赤茯苓以祛痰降气,增强止咳平喘之功。
3.大青龙汤与麻黄汤
相同点:
均可治疗外感风寒表实证,同用麻黄、桂枝辛温解表发汗。
不同点:
大青龙汤:
系由麻黄汤倍用麻黄、甘草,减少杏仁用量,再加石膏、生姜、大枣而成。
证属风寒重证,兼内有郁热,故方中配以辛甘大寒之石膏以清解内热;且倍用麻黄以确保其发汗之力;减杏仁用量,乃因无喘逆之症。
4.麻黄汤与桂枝汤
相同点:
同属辛温解表之剂,皆可用治外感风寒表证。
不同点:
麻黄汤:
因麻、桂相须,并佐杏仁,则发汗散寒力强,兼能宣肺平喘,为辛温发汗之重剂,主治外感风寒表实证之恶寒发热而无汗喘咳。
桂枝汤:
为桂、芍配用,并佐姜、枣,则发汗解表之力逊,但有调和营卫之功,为辛温解表之和剂,主治外感风寒表虚证之恶风发热而有汗。
5.桂枝加葛根汤、桂枝加桂汤、桂枝加芍药汤
相同点:
三方均为桂枝汤类方,营卫不和或气血阴阳失调是其病机共性,故皆以桂枝汤和营卫、调阴阳。
不同点:
桂枝加葛根汤:
主治外感风寒,太阳经气不舒,津液不能敷布,经脉失去濡养之恶风汗出、项背强而不舒,故用桂枝汤加葛根以解肌发表,生津舒筋。
桂枝加桂汤:
桂枝加桂汤与桂枝加芍药汤仅因药量之变化,则由治表之剂变为治里之方。
桂枝加桂汤主治太阳病发汗太过,耗损心阳,心阳不能下蛰于肾,肾中寒水之气上犯凌心所致的奔豚病,故加桂二两以加强温通心阳、平冲降逆的作用。
桂枝加芍药汤:
主治太阳病误下伤中,邪陷太阴,土虚木乘之腹满,故用桂枝汤通阳温脾,倍芍药以柔肝缓急止痛。
6.射干麻黄汤与小青龙汤
相同点:
皆有解表化饮之功。
不同点:
射干麻黄汤:
主证之特点为风寒较轻,痰饮郁结,肺气上逆较重,故于小青龙汤基础上减桂枝、芍药、甘草;增入祛痰肃肺,止咳平喘之射干、款冬花、紫菀等药。
可见小青龙汤解表散寒之力大,功偏治表;射干麻黄汤祛痰降气之力强,功偏治里。
7.麻杏甘石汤与麻黄汤
相同点:
皆用麻黄、杏仁、甘草而治喘咳。
不同点:
麻杏甘石汤:
主治之喘咳,证属表邪入里化热,壅遏于肺,故去麻黄汤桂枝之温,以麻黄配石膏,清热宣肺为主,兼以解表祛邪。
麻黄汤:
主治之喘咳,系风寒束表,肺气失宣所致,故以麻黄配桂枝,相须为用,发汗解表为主,兼以宣肺平喘。
二方仅一药之差,然功用及主治证病机却大相径庭,仲景精于遣药配伍,于此可窥其一斑。
8.越婢汤与麻杏甘石汤
相同点:
皆用麻黄配石膏以宣肺疏表,清泄肺热。
不同点:
越婢汤:
以一身悉肿为主,是水在肌表之征,故加大麻黄用量,配生姜发汗以祛肌表之水湿,并宣畅肺气,通调水道,使水湿下走;用枣、草益气健脾,意在培土制水;不喘,故去杏仁。
麻杏甘石汤:
以咳喘为主,是肺失宣降之征,故配杏仁、甘草宣降肺气,止咳平喘。
9.程氏《医学心悟》方与陶氏《伤寒六书》柴葛解肌汤
相同点:
两方中均有柴胡、葛根、黄芩、芍药、甘草五药,功能解肌清热而治外感。
不同点:
程氏《医学心悟》方:
比陶氏《伤寒六书》柴葛解肌汤少羌活、白芷、桔梗,是因外感风热,里热较重,故减辛温香燥之品,以免助热伤津;虽去石膏,但配入知母、贝母、丹皮、生地,不仅清热,尚能滋阴;若见谵语,则其力不逮,故又加入石膏。
可见,程氏方重在清里,陶氏方重在解肌。
10.荆防败毒散与败毒散
相同点:
两方中均有柴胡、前胡、枳壳、川芎、羌活、独活、茯苓、桔梗八药,功能解表。
不同点:
荆防败毒散:
由败毒散去人参、生姜、薄荷,加荆芥、防风而成,其祛风散寒力增强而无扶正之功,为祛风散寒、除湿解表之剂,是治疗外感风寒湿表证的常用方。
原用治疮疡初起,寒热无汗者。
11.参苏饮与败毒散
相同点:
皆佐入人参,治气虚外感风寒之证。
不同点:
败毒散:
以羌活、独活等为主以治风寒夹湿之表证。
参苏饮:
以苏叶、葛根配半夏、陈皮等治外感风寒而有痰湿之证。
12.麻黄细辛附子汤与再造散
相同点:
均用附子、细辛,皆能助阳解表,用治阳虚外感风寒表证。
不同点:
麻黄细辛附子汤:
药仅三味,主治阳虚感寒、太少两感之证。
再造散:
不用麻黄,取羌、防、桂、辛及参、芪、附等助阳益气之品相合,散寒解表与助阳益气兼顾,兼具调和营卫之功,故用治阳虚气弱、复感风寒之证。
13.葱白七味饮与加减葳蕤汤
相同点:
均系滋阴养血药与解表散邪药同用之方。
不同点:
葱白七味饮:
系补血药与辛温解表药并用,为治血虚外感风寒证之代表方,临床应用以头痛身热、恶寒无汗、舌淡苔白、脉虚缓,兼见血虚或失血病史为主要依据。
加减葳蕤汤:
是补阴药与辛凉解表药合用,为治阴虚外感风热证之代表方,临床应用以身热头痛、微恶风寒、心烦口渴、舌红脉数为用方指征。
14.大承气汤、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
相同点:
大承气汤、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合称“三承气汤”,是寒下法中的代表方剂。
三方均以等量大黄(四两)泻热通便,主治阳明腑实之证。
不同点:
大承气汤:
厚朴倍大黄,先煎枳实、厚朴,后下大黄,芒硝烊化,泻下与行气并重,其功峻下,主治痞、满、燥、实具备之阳明腑实重证。
小承气汤:
药少芒硝一味,且厚朴用量较大承气汤减四分之三,大黄倍厚朴,枳实亦少二枚,更三味同煎,其功轻下,主治以痞、满、实为主之阳明腑实轻证。
调胃承气汤:
用大黄、芒硝而不用枳实、厚朴,且大黄与甘草同煎,取其和中调胃,下不伤正,故名“调胃承气汤”,主治以燥实为主之阳明热结证。
调胃承气汤的服法尤有妙意,对于胃热偏盛、燥实不甚者,“少与调胃承气汤”,意取缓下泻热、调胃和中;对于胃热燥实者,则一剂顿服,旨在清泻燥热、承顺胃气。
可见,同一方剂的服法不同,功用、主治亦有所区别。
15.大陷胸汤与大承气汤
相同点:
同为寒下峻剂,皆用大黄、芒硝。
不同点:
主治、配伍及用法上有明显差异。
大承气汤:
主治里实热结于胃肠之中,燥屎在肠,必借枳实、厚朴的推荡之力,大黄后下以求“生者行速”之功。
大陷胸汤:
主治水热互结于胸腹之间,结滞在胃,故用甘遂逐饮之长,大黄先煎以求“熟者行迟”,是“治上者治宜缓”之意。
16.大陷胸丸与大陷胸汤
相同点:
同属泻热逐水之剂,均治水热互结之结胸证。
不同点:
大陷胸汤:
证以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为主;
大陷胸丸:
证则以胸中硬满而痛,项强如柔痉状为主,邪结部位偏上,故在大陷胸汤基础上加葶苈子、杏仁以泻肺,并将汤剂改作丸,用白蜜煎服,取缓攻之意。
16.温脾汤与大黄附子汤
相同点:
同属温下剂,组成中均有大黄、附子,皆具温阳泻下,攻下寒积之功,用治寒积腹痛便秘。
不同点:
温脾汤:
又伍以当归、干姜、人参、芒硝、甘草,寓温补于攻下之中,下不伤正,主治脾阳不足、冷积阻滞之便秘腹痛,证属虚中夹实。
大黄附子汤:
以大黄、附子配细辛,通便止痛,辛温宣通力强,主治寒积腹痛之里实证。
17.《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三”和“卷十五”之温脾汤
相同点:
二方皆含附子、大黄,均有温下之功。
不同点:
“卷十五”之温脾汤:
较“卷十三”少芒硝、当归,大黄减至四两,且附子用量大于干姜,该方所治为久利赤白,虽有寒积,但其证大便自利,故只用大黄,并减其用量,同时重用附子,意在以温阳为主。
“卷十三”之温脾汤:
治证为大便不通,脐腹绞痛,其证以寒积为主,故芒硝、大黄并用。
17.麻子仁丸与小承气汤
相同点:
麻子仁丸即小承气汤加麻子仁、杏仁、白芍、蜂蜜组成。
不同点:
麻子仁丸:
方中虽沿用小承气汤轻下热结,但实际服用量较小,更用质润多脂的果仁类药物麻子仁、杏仁配伍白芍、蜂蜜,既益阴润肠以通便,又减缓小承气汤之攻伐,使全方下不伤正,且用法中要求“饮服十丸”,强调“渐加,以知为度”,表明本方意在润肠通便,属缓下之剂。
18.十枣汤、舟车丸、控涎丹、甘遂半夏汤
相同点:
皆为逐水之剂。
不同点:
十枣汤:
为攻逐水饮之通用剂,尤善治悬饮。
舟车丸:
即十枣汤去大枣,加诸多破气之品,尤重加黑丑、轻粉,其逐水之力峻猛,适用于水肿实证而病情急重者,此乃逐水与行气相配,前后二阴水陆并行,故称“舟车”。
控涎丹:
即十枣汤去芫花、大枣,加白芥子,改为丸剂,其逐水之力较十枣汤略缓,又增祛痰之力,尤能祛皮里膜外之痰,故主治多种伏痰之证。
甘遂半夏汤:
只用甘遂加半夏、芍药、甘草,其逐水之力尤缓,加半夏和胃化痰,且方中甘遂与甘草为伍,相反相成,激发药力,独具匠心,主治留饮心下坚满。
19.黄龙汤、新加黄龙汤
相同点:
均为攻补兼施之剂。
不同点:
黄龙汤:
含大承气汤之意,泻下热结之力强,适用于热结较甚,兼气血不足者。
新加黄龙汤:
以调胃承气汤缓下热结,滋阴增液之力强,适用于热结里实,气阴不足者。
20.增液汤、增液承气汤
相同点:
均为“增水行舟”之剂。
不同点:
增液承气汤:
系增液汤上加大黄、芒硝,其泻下之力更强,用于肠燥阴亏,热结较重者。
21.小柴胡汤、柴胡桂枝干姜汤、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相同点:
小柴胡汤、柴胡桂枝干姜汤、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均能和解少阳,主治症见往来寒热者,皆以柴胡为君,黄芩为臣。
不同点:
小柴胡汤:
乃伤寒邪入少阳之主方,为和解少阳法之代表方剂,主治少阳证邪在半表半里者。
柴胡桂枝干姜汤:
证兼内有寒饮,故佐以桂枝、干姜温阳化饮,口渴加天花粉生津止渴,胸胁满微结加牡蛎软坚散结。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证兼有痰热,且见谵语,故佐以大黄泻热,小便不利加茯苓利水而化痰,心烦惊恐加铅丹、龙骨、牡蛎镇心安神。
22.蒿芩清胆汤与小柴胡汤
相同点:
蒿芩清胆汤与小柴胡汤均能和解少阳,用于邪在少阳,症见往来寒热、胸胁不适者。
不同点:
小柴胡汤:
以柴胡、黄芩配人参、大枣、炙甘草,和解中兼有益气扶正之功,宜于邪踞少阳、胆胃不和、胃虚气逆者。
蒿芩清胆汤:
以青蒿、黄芩配赤茯苓、碧玉散,于和解之中兼有清热利湿、理气化痰之效,宜于少阳胆热偏重,兼有湿邪痰浊者。
23.四逆散与小柴胡汤
相同点:
四逆散与小柴胡汤同为和解剂,同用柴胡、甘草。
不同点:
小柴胡汤:
用柴胡配黄芩,解表清热之力较强。
故小柴胡汤为和解少阳的代表方。
四逆散:
柴胡配枳实,升清降浊、疏肝理脾作用较著。
故四逆散为调和肝脾的基础方。
24.加味逍遥散与黑逍遥散
相同点:
加味逍遥散与黑逍遥散均由逍遥散加味而成,皆可治疗肝郁血虚脾弱之证。
不同点:
加味逍遥散:
是在逍遥散的基础上加丹皮、栀子,故又名丹栀逍遥散、八味逍遥散。
因肝郁血虚日久,则生热化火,逍遥散难清其火热,故加丹皮以清血中之伏火,炒山栀善清肝热、泻火除烦,并导热下行,临床多用于肝郁血虚有热所致的月经不调、经量过多、日久不止,以及经期吐衄等。
黑逍遥散:
是在逍遥散的基础上加地黄,治逍遥散证而血虚较甚者。
若血虚而有内热者,宜加生地黄;血虚无热象者,应加熟地黄。
25.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
生姜泻心汤:
即半夏泻心汤减干姜二两,加生姜四两而成。
方中重用生姜,取其和胃降逆,宣散水气而消痞满,配合辛开苦降、补益脾胃之品,故能用治水热互结于中焦、脾胃升降失常所致的痞证。
甘草泻心汤:
即半夏泻心汤加重炙甘草用量而成,方中重用炙甘草调中补虚,配合辛开苦降之品,故能用治胃气虚弱、寒热互结所致的痞证。
上述三方,或一二味之差,或药量有异,虽辛开苦降、寒热并调之旨不变,而其主治却各有侧重。
“半夏泻心汤治寒热交结之痞,故苦辛平等;生姜泻心汤治水与热结之痞,故重用生姜以散水气;甘草泻心汤治胃虚气结之痞,故加重甘草以补中气而痞自除。
”
黄连汤:
即半夏泻心汤加黄连二两,并以黄芩易桂枝而成。
本方证为上热下寒、胃热则欲呕、肠寒则腹痛,故用黄连清胃热,干姜、桂枝温肠寒,配伍半夏和胃降逆,参、草、大枣补虚缓急。
全方温清并用,补泻兼施,使寒散热清、上下调和、升降复常,故腹痛、呕吐自愈。
26.白虎加人参汤、白虎加桂枝汤、白虎加苍术汤
相同点:
均由白虎汤加味而成。
不同点:
白虎加人参汤:
是清热与益气生津并用之剂,适用于气分热盛、气阴两伤之证。
白虎加桂枝汤:
是清中有透,兼以通经络之剂,用治温疟或风湿热痹证。
白虎加苍术汤:
是清热与燥湿并用之方,用治湿温病之热重于湿者,症见白虎汤证兼见胸痞身重、苔黄腻而干,亦可用于风湿热痹、关节红肿等。
27.白虎汤、竹叶石膏汤
相同点:
白虎汤、竹叶石膏汤均以石膏为君,具清热生津之功。
不同点:
白虎汤:
主治气分热盛之证,为正盛邪实,里热内炽,故用石膏、知母之重剂,重在清热。
竹叶石膏汤:
为余热未清,气阴已伤,故去苦寒质润之知母,加竹叶以助石膏清其余热并除烦,人参、麦冬益气生津,半夏和胃降逆,而成清补兼施之剂。
28.犀角地黄汤与清营汤
相同点:
犀角地黄汤与清营汤均以犀角、生地为主,以治热入营血证。
不同点:
清营汤:
是在清热凉血中伍以银花、连翘等轻清宣透之品,寓有“透热转气”之意,适用于邪初入营尚未动血之证。
犀角地黄汤:
配伍芍药、丹皮泄热散瘀,寓有“凉血散血”之意,用治热入血分,而见耗血、动血之证。
29.泻心汤与黄连解毒汤
相同点:
泻心汤与黄连解毒汤均用黄连、黄芩,为苦寒直折、泻火解毒之剂。
不同点:
泻心汤:
伍大黄泻火消痞,导热下行,使热从大便而去,体现“以泻代清”之法,主治热壅心下之痞证,以及火热迫血妄行之吐血衄血。
黄连解毒汤:
配黄柏、栀子清热泻火,导热下行,使热从小便而出,体现“苦寒直折”之法,主治火毒充斥三焦之证。
30.仙方活命饮与普济消毒饮
相同点:
仙方活命饮与普济消毒饮均属清热解毒之剂。
不同点:
普济消毒饮:
所治为大头瘟,系肿毒发于头面者,以清热解毒、疏风散邪为法,并佐以升阳散火、发散郁热。
仙方活命饮:
则通治阳证肿毒,于清热解毒之中,伍以行气活血、散结消肿之品,对痈疮初起更宜。
31.四妙勇安汤与仙方活命饮、五味消毒饮
相同点:
四妙勇安汤与仙方活命饮、五味消毒饮均为治疗阳证疮疡之常用方,皆具清热解毒之功。
不同点:
仙方活命饮:
为痈肿初起之要方,尚有疏风活血、软坚散结之功。
五味消毒饮:
独重清热解毒,其力为三方之冠,善消散疔毒。
四妙勇安汤:
药少量大力专,且须连服,尚兼扶正之意,主治脱疽之热毒炽盛者。
32.龙胆泻肝汤、泻青丸、当归龙荟丸
相同点:
龙胆泻肝汤、泻青丸、当归龙荟丸同用龙胆草、栀子、当归,同属泻肝胆实火之剂。
不同点:
龙胆泻肝汤:
佐木通、泽泻、车前子等渗利之品,泻肝火并能清利湿热,用治肝火上炎及湿热下注证。
泻青丸:
伍大黄泻火,且取羌活、防风辛散之能,泻肝火,且疏散肝胆郁火,适于肝火内郁证。
当归龙荟丸:
配大黄、黄连、黄柏、芦荟等清泻之品,意在泻肝火,使之从二便分消,乃攻滞降泻之剂,用于肝经实火盛实之证。
33.左金丸与龙胆泻肝汤
相同点:
左金丸与龙胆泻肝汤皆用于肝火胁痛口苦之症,同具清泻肝火之功。
不同点:
左金丸:
主治肝经郁火犯胃之呕吐吞酸等症,尚有降逆和胃之功,但无清利湿热之能,且泻火作用较之为弱。
龙胆泻肝汤:
用治肝经实火上攻之目赤耳聋,或湿热下注之淋浊阴痒等症,尚有清利湿热之功,但无和胃降逆之能,且泻火之力较之为强。
34.葶苈大枣泻肺汤与泻白散
相同点:
葶苈大枣泻肺汤与泻白散均有泻肺气、培土生金之功,用于肺气不利之咳喘。
不同点:
泻白散:
主以桑白皮,重在泻肺之气与热(伏火),且伍用粳米、甘草,培土之力略胜,治小儿肺中伏火之咳喘。
葶苈大枣泻肺汤:
主以葶苈子,重在泻肺之气与水(痰),仅伍以大枣,培土之力不及泻白散,治肺有痰水之咳喘。
35.苇茎汤与泻白散
相同点:
苇茎汤与泻白散均具有清肺止咳之功,用治肺热咳嗽之证。
不同点:
苇茎汤:
既能清热化痰以止咳,又善逐瘀排脓而消痈,故主治热毒壅肺、痰瘀互结之肺痈,见咳吐腥臭脓血,胸中疼痛,舌红苔黄腻,脉滑数者。
泻白散:
偏于清泻肺热,且甘寒清热而不伤阴,用治肺有伏火郁热,见咳嗽气喘、皮肤蒸热、日晡尤甚、舌红苔黄、脉细数者。
36.泻黄散与清胃散
相同点:
泻黄散与清胃散皆有清胃热之功。
不同点:
泻黄散:
泻脾胃伏火,主治脾热弄舌、口疮口臭等。
属清散并用,兼顾脾胃。
清胃散:
清胃凉血,主治胃热牙痛、或牙宣出血、颊腮肿痛者。
以清胃凉血为主,兼以升散解毒。
37.玉女煎与清胃散
相同点:
玉女煎与清胃散同治胃热牙痛。
不同点:
清胃散:
重在清胃火,以黄连为君,属苦寒之剂;配伍升麻,意在升散解毒,兼用生地、丹皮等凉血散瘀之品;功能清胃凉血,主治胃火炽盛之牙痛、牙宣等症。
玉女煎:
清胃热而滋肾阴,用石膏为君;配伍熟地、知母、麦冬等滋阴之品,属清润之剂;功能清胃滋肾,主治胃火旺而肾水不足之牙痛及牙宣诸症。
38.芍药汤与香连丸
相同点:
芍药汤与香连丸同治湿热痢疾。
不同点:
芍药汤:
芩、连、大黄同用,清热之力强;配用芍药、当归,兼以养血和血,缓急止痛。
香连丸:
黄连(吴茱萸同炒后去吴茱萸)配木香,意在燥湿行气止痛。
39.白头翁汤与芍药汤
相同点:
白头翁汤与芍药汤同为治痢之方。
不同点:
白头翁汤:
主治热毒血痢,乃热毒深陷血分,功能清热解毒、凉血止痢,使热毒解,痢止而后重自除。
芍药汤:
治下痢赤白,属湿热痢,而兼气血失调证,治以清热燥湿与调和气血并进,且取“通因通用”之法,使“行血则便脓自愈,调气则后重自除”。
40.白头翁汤、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驻车丸
相同点:
白头翁汤、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驻车丸均可治热痢。
不同点:
白头翁汤:
偏于清热燥湿,适用于热毒血痢之实证。
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
尚有养血和中之功,用于妇人产后或营血亏虚之热痢。
驻车丸:
则当归、阿胶合用,适用于阴血不足之热痢、休息痢。
41.香薷散与新加香薷饮
相同点:
香薷散与新加香薷饮均用辛温之香薷、厚朴解表散寒,化湿和中。
不同点:
香薷散:
配健脾化湿的扁豆,以散寒化湿见长,为辛温之剂;主治夏季感寒夹湿,寒湿较盛之证。
新加香薷饮:
又加扁豆花、金银花、连翘辛凉轻清之品,药性偏凉,以清热解暑见长,为辛温复辛凉之剂;主治夏季感寒,暑湿内蕴,寒轻暑重之证。
42.六一散、益元散、碧玉散与鸡苏散
相同点:
六一散、益元散、碧玉散与鸡苏散均用滑石、甘草,清暑利湿,主治暑湿证。
不同点:
六一散:
是主治暑湿证的基础方。
益元散:
加辰砂,兼以安神,其清心之功优于六一散。
碧玉散:
加青黛,兼以清肝。
鸡苏散:
加薄荷,兼以疏风散热。
43.桂苓甘露散与六一散
相同点:
桂苓甘露散与六一散均治暑湿证。
不同点:
六一散:
药少力薄,宜于暑湿轻证。
桂苓甘露散:
清暑利湿之力较大,宜于暑湿俱盛,证情较重者。
44.清暑益气汤与竹叶石膏汤
相同点:
清暑益气汤与竹叶石膏汤均能清解暑热,益气生津;用于外感暑热,气津两伤证。
不同点:
清暑益气汤:
用西瓜翠衣、荷梗等,其清暑养阴生津之力较强,常用于感暑受热,气津两伤的体倦少气、汗多脉虚者。
竹叶石膏汤:
用石膏、竹叶等药,其清热和胃之效偏优,多用于热病之后,余热未尽,气阴两伤的呕逆虚烦者。
44.《温热经纬》王氏清暑益气汤与《内外伤辨惑论》李氏清暑益气汤
相同点:
《温热经纬》王氏清暑益气汤与《内外伤辨惑论》李氏清暑益气汤均能清暑益气,主治暑病兼气虚证。
不同点:
王氏清暑益气汤:
除清暑益气之外,重在养阴生津,宜于暑热伤津耗气证。
李氏清暑益气汤:
清暑生津之力略逊,重在健脾燥湿,用于元气本虚,伤于暑湿之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