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名校的办学理念及启示.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195093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2.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西方名校的办学理念及启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西方名校的办学理念及启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西方名校的办学理念及启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西方名校的办学理念及启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西方名校的办学理念及启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西方名校的办学理念及启示.docx

《西方名校的办学理念及启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方名校的办学理念及启示.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西方名校的办学理念及启示.docx

西方名校的办学理念及启示

西方名校的办学理念及启示

(现代教育思想观念学习研讨报告会第一场)

主讲人沈阳师范大学教育系主任施小光

题目:

西方高等教育思想变化对我们今天的办学有什么启示

选择这个题目的原因:

1个人对高等教育思想感兴趣,这几年一直在作这方面的探讨;

2目前高等教育的研究理论和实践的一个非常热点的问题,1992年中国高等教育会议召开之后,定的总的指导思想是两方面工作:

一是体制改革;二是教学改革。

当时提出的口号是体制改革是关键,教学改革是核心。

1994年进行体制改革,包括五种规范形式:

合校、共建、协作等。

1995年底,体制改革同时不忘教学改革,后来全国进行教学改革,包括出台面向二十一世纪计划。

1997年我在国家教育部帮忙时遇见一件事,在有些重点大学,如清华和南京大学率先在学校搞起更新教育思想观念的大讨论。

可以说前面的教育改革和体制改革都是从教育部倡导的由国家领导的一场运动,此次教育改革和思想观念的大讨论,是出乎教育部领导的意料的,是由底下高校自发搞起来的,这样的事件也提醒了中央领导和教育部领导来看反思整个改革的过程当中的做法,就提出这样一些问题:

为什么教师,包括一些学生来进行教育思想观念大讨论呢?

后来他们总结认为,实际上在改革的过程当中,不管是体制改革也好还是教育改革也好,最关键的还是思想先导的问题,所以说这场讨论仍然在进行当中,且越来越成为全国高校界同仁的共识,我们要想办好学院,要从好教,最关键的还是解决思想观念的问题..

我今天讲的大学理念、大学是非常宽泛的概念,当然包括大学、高等院校、学院。

今天回过头再看思想观念大讨论的问题,至少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来讲是非常有意义的,首先从理论上来讲,我觉得我们研究高等教育思想的问题,实际上,我们从理论上和理性上来看待什么是大学或什么是高校,高校是干什么的,或者是怎样去办高校,从理论上回答这样一个问题,解决思想认识问题,因为现在无论国内、国外,尤其是从国外经验来看,一所学校要办好,它实际上有三个指标,或者从四个层面上来思考学校的发展问题:

第一个层面叫物质层面。

一个大学、一个高校,它像不像大学样子,首先考虑物质层面建设问题。

比方说我是沈师来的,原先的老校园,三处办学加起来不到二百亩地,所以来看这个校园谁看也不像大学,所以我记得有一件事对我刺激非常大:

九二年时,当时我在学院读书,进来三个老外说:

“这是我见过的世界上最破的一所大学或是最小的一所大学。

”所以说,学校的整个硬件建设,条件和办学环境的改善,这是我们办好学校的基础,那么有了这个基础学校才能发展;

第二个层面是制度。

一个学校有了新校舍,但是管理跟不上,管理模式、管理方法甚至连中学都赶不上,校长的思维与中学管理没什么两样,这绝对不是一个大学的管理。

房子再好、再新,那也不能叫大学。

包括老师想的和中学老师一样,就不能算是大学老师。

但这还不是关键的东西,最关键的东西是,即第三个层面:

观念层面。

物质、制度、观念中,观念是最本质的东西,观念取决人的基本素质。

大学当中的人无外乎大学中的领导、大学中的教师,包括大学中的学生一些整体的状态水平是什么样的,是大学的品位是否已达到大学水准,老师的学养是否达到大学的水准,学生的素质是否达到大学生的基本模式。

这都是我们在衡量我们的办学是一个很重要的标志,所以我说,观念非常重要。

“磨刀不误砍柴工”,把认识解决清楚了,方向会更明确,干劲才更加增长。

所以说从思想上解决了我们头脑中知道什么是大学、什么是高等学校、高等学校是干什么的、怎样是高等学校。

所以说理论是至关重要的。

在十九世纪美国有一个大学校长反思美国高等学校初创时期有一句精辟的话:

“美国人不要自以为是,以为我们盖了几所房子、聘请几位教授就以为自己是大学了,差远了。

如果和德国大学相比,我们这个大学充其量相当于德国的高中,我们的教授相当于德国的副教授,或者是文法学校的老师。

”他想说明大学主要指人的观念问题。

过去清华大学校长的名言是大学非大楼之谓也,乃大师之谓也。

即一个学校关键还是看是否有一批大的学者,不在于有多少大楼,所以我们解决思想观念问题,从理论上讲非常有现实意义。

第四层面:

实践。

现在改革实践过程当中有很多为题说不清楚,在思想观念上没有认识很清楚。

比方说高等学校在现代改革过程当中,一是比方我们学校发展问题,如何定位,高等学校教学和科研的问题,还有现在整个学生人才观的问题,就培养什么样的人,还有培训模式的问题等都提醒我们高等院校工作者应该给予关注。

从学校角度讲,我觉得观念应考虑在思想认识上有一个明确的指导思想。

就是说我们这样一个层次的学校,作一个比较,在全国同类师范大学来讲我们是在那个位置上,那么在省内我们在比较一下是站在那个位置上,而且说我们的优是在哪,比方说丛省内来讲,辽宁有四所本科院校,传统的划分方法是辽师、沈师、锦师、鞍师,这种排行还是计划经济模式的一种方式,我想说明,并不是辽师在所有方面都比沈师好,也不是辽师在所有方面都比锦师好,锦师在所有方面都鞍师好,鞍师在有些方面甚至要比辽师还要好,有它的优势,那么在有些方面锦师要比沈师好,我们怎么自己来看待这个问题,我们承认这样一个现实,我们就是老四,甘心情愿,那时你还没有给自己好好号脉,没有形成市场经济这样的思维方式,今后的高校竞争是越来越激烈,尤其是入世之后,可能给高等教育以很大的挑战,但也带来极大的发展机遇,我们能不能抓住这些机遇,鞍师在国外引进一个大财团,与我们合作了,形成跨跃式的发展,这都是不好说的。

关键是我们怎样解放思想的问题。

从学校领导者这个角度讲,我说观念的问题(在座的领导比我站的高),我国教育,一所学校办的好坏关键是校长。

国外有一个形象的比喻(国外的底子于我们不一样,国外都是董事会领导下的),有人把国外的董事会比作铺设铁道的人,校长是火车头,所有系主任、老师都是车厢,包括车厢的服务员,乘客是我们的学生,有的时候铁路往往由董事会来定,火车开得快与慢由校长来定,是变成特快还是直快,可能校长有很大权力,我国的校长,尤其是现在的校长越来越懂专业,过去好像校长不懂教育,甚至是没有自己的教育思想。

我认为这是中国大学与国外大学一个很重要的一个差别,国外大学上任之后都有自己的办学思想、办学理念,我国大学校长由于把高等学校作为一个政府机构,因为是计划经济,校长往往受政府制约,这是体制问题,但随着发展情况肯定有所转变。

我们的校长在很多时候可以成为学者,也可成为一个政治家,但很多校长不是学者、教育家兼政治家这样一个混合体,校长实际上有三种组成类型:

学者(从专业上来的)、学者+教育家、政治家。

现在国外怎样给大学校长定位,它是政治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兼学者,从某种意义上讲,他的思想观念超强,有没有政治视野、懂不懂教育规律可以说直接影响这个学校的办学水平(个人观点)。

前一段接触一个东大的老师,他跟校长很熟,校长开玩笑说:

“我是一个好校长还是一个坏校长”,他说:

“我不好说了,校长分三种类型,即学者、学者兼教育家、社会活动家。

你自己对对号。

”我知道我是学者,就是最差的一个。

”那么实际上我们不是反对学者当领导,学者管理学校的确具有作为教育家的视野,他的观念应该是更新的。

我曾经听过一个报告,美国有一校长田常林经常作报告、写写文章,他在管理加州大学的时候,当时别人为他你都作些什么工作,他说:

“实际上,别看我学校这么大,我只管两件事情:

经费筹措、关心高校之间联赛。

”他说之后底下一片哗然,说管经费可以理解,但管球赛大家不理解,他说:

“西方高校完全是市场经济办学,联赛在这个地区打到什么名次,在全国打到什么名次,直接和我的生源、办学声誉挂钩。

”我想说明,他作为校长他知道他应该干什么,他不是抓学校具体的某件事情,当别人问他那教学、后勤谁管时,他说:

“我们有教学副校长、有后勤行政副校长,这跟本不是我管的事情。

我如果都管我就不是校长了。

”他作为校长他考虑的是学校的发展、面向市场如何发展的问题。

我认为这个校长非常有思想。

还有以为哈佛校长伯克,在他之前该校是一个非常保守的学校,该校奉行“三A”原则,即学术自由、学术自治、学术中立。

到60年代,高等教育市场化,学生看到学校这样保守非常着急,包括整个课程也比较落后,这是学生起来闹事,这样原校长下台,伯克上台之后,他非常有思想,他说:

“作为校长,我要保住原有传统,包括学术上的,但我们要考虑市场因素和需要,并且走出象牙塔。

(他写一本书叫超越象牙塔,大学的社会责任,书中说我们必须达到一种平衡)后来学生接受他,伯克能够审时度势来思考自己学校的发展,保守派和激进派都满意的接受他。

这是说作为校长要转变观念。

那么从教师来看,教师也得转变观念。

大学的办学靠的是教师,可以这样讲,如果一个学校的师资水平上不去,老师水平上不去的话,这个学校不会办好,这是西方所有大学非常成功的经验。

从美国的教早的弗吉尼亚大学,当时的校长是美国的第三任总统杰克逊,他办学的观念就是教师,他从欧洲高薪聘请一批著名的学者到该校任教。

1869年哈佛校长艾里略克的观点是大学的存在在于教师的存在。

所以说教师是大学赖以存在的基础,这是他讲的一个很重要的一个观点。

在未来的社会当中,高校中有两个竞争:

1、学源竞争、学苗的竞争。

我们的是否有生源,所以西方盛行学生的消费主义。

2师资竞争。

就是说老师决定着学校的水平,老师肩负着重要的历史责任。

高校老师应具备的素质、职责是什么,我们要培养出的学生应该是什么样的,整个培养过程中我们应该有一个清楚的认识,我们是不是有一个很正确的人才观、质量观、课程观,我们老师有了正确的观点,学校才能正确发展。

从这个意义来讲我们去探讨思想观念更新的问题是非常必要的,即磨刀不误砍柴工,简单说就是这样一个道理。

(以上是我为什么选择这样一个题目来做,主要是从实践和理论两个方面来进行考虑)

第一个问题的第二点:

什么是理念、高校的办学理念?

办学理念实现在学术界探讨的一个热点,报刊杂志上对于理念的问题特别多,简单讲理论上可以把它理解为一种观念,但它又不同于观念。

它本意是思维的一种结构,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理性的认识和理想的追求。

办学理念是人们对大学或对高等学校、高等教育、高等院校的一种理性的认识和理想的追求。

从这个认识上我们把握两点:

一是大学的实言状态,回答什么是大学,大学为什么而存在,大学时作什么的,可能作什么,即这种基本问题的回答,它的存在价值问题或者是理性的优势。

第二点我们强调理想的追求,是应言状态,大学应该怎么样或者高等学校应该怎么样。

它主要是回答人们赋予大学以理想,希望大学能怎样,在社会当中发挥什么样的作用,我们应该设立什么样的大学精神、确立什么样的大学目标、赋予大学以什么样的责任。

所以说,一是理性的认识,回答实言状态,理想的追求。

二是理想的应言状态。

那么从实言状态来看,对于大学是什么西方学者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的学者说,高等学校研究的场所是学者之家,有的说大学是经济发展的动力站,学者之家、育人之地主要是强调培养人才,这是大学唯一的职能,这是英国教育家牛曼的代表性观点。

学者之家是美国学者弗莱克斯曼认为主要是进行科学研究。

那么强调它是经济的动力站的是美国威斯康兴斯大学校长的观点,还有就是普里斯顿大学的校长威尔逊强调大学是推动经济的发展。

所以说大学有不同的特色,我们怎样看待大学这个理念问题,大学的理念我们首先从理性的认识的角度来说,我们太的大学不仅仅是客观存在,更多的考虑的是它的精神的存在,我们讲的大学的理念,第一是大学的精神,大学精神分广义和狭义,我们这里讲的大学的精神应该是广义概念,大学的精神广义讲就是我们普遍存在的校风,还有相对稳定的群体的心理、优势和精神状态。

比方说大学应该是奋发向上、团结友爱、为人师表,讲就是科学是精神、民主之精神、自由之精神、创造之精神,这都是我们泛指的大学的一种精神。

一个大学必须是民主的,充满民主的信息,大学必须讲究学术自由,大学是创造之精神,这是广义的概念,但我们要强调的是狭义的大学精神是就一个学校在长期形成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东西、独特的风格,也就是学校本身的特点。

古今中外,世界上任何一所大学,如果有特色的话,要能够生存下去都在于它自己有没有特点。

我们知道美国的哈佛大学是1636年建立的,这所学院原先一点名也没有,包括19世纪下半叶也如此,但是1869年美国哈佛大学第十五任校长艾略奥特上任后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建设自己的大学,它有三个办学的思想是值得肯定的:

一是大学必须本土化,因为在19世纪整个美国的学都是学习德国的,当时德国大学是最发达的,美国所有学者都是从德国留学回来的,但是艾略奥特将你怎样学德国的都不是美国自身的,要想真正在美国立住的话,就要是整个的改革适应美国的发展,要在美国的土壤中树立起来的大学。

这种思想在当时非常超前的,所以所有的方面包括人才培养等都是美国的;二是我要想发展的话,就进行教学改革,其核心是教学管理的改革和课程改革,他首先推行选课制,从他当校长期间一直在推行选修制,当时有很大的阻力,结果他成功了,一下子是整个哈佛大学培养的学生都充满了个性,满足了学生的兴趣和爱好。

三是引进教师、依靠教师。

他给教师涨工资。

当时美国教师平均工资年薪是3000美元,他定位为4000美元,比别的学校都高出1000美元,所以他很快就发展起来。

还有一个学校就是威斯康兴,该校当时也没有名气,但是它的校长范尔展斯上来之后他说,我们要建立一所为改地区服务的大学,自己的指导思想是立足本州,为本州服务,怎样服务呢?

即通过知识的传播,专家的服务来服务本州。

他说:

“我们有智力优势和人才优势。

”当时传统高校都是封闭在象牙塔中进行纯学术的研究,不问世事,不问社会的发展,他说:

“这样的大学我要他干吗?

所有教师都要考虑社会经济的发展,科学研究成果是可以承认的,但可以加以推广得,同样予以承认,聘做教授。

”这样的办学理念在全世界都非常有名气,正因为它的存在,才有今天高校为社会服务这样功能的存在。

所以学校不论大小,要考虑特色。

中国大学和外国大学的重大差距是我们在特设上考虑不够,美国学校不论大小,它存在的一个法宝就是坚持特色,而且不像中国人认为的那样大学就比学院好,例如麻省理工学院实际上很有名气,在网上查美国3000多所大学有的名字很大,但实际上不怎么样,有的叫学院,但在国内非常有名气,就是由自己的特色。

不可能全部由特色,但可能在某一个点上有特色。

中国人与外国人的思维方式不太一样,现在在建立学校是有人就接触北大和清华的校长、一些学者,他说,中国大学的水平不差,还、索引呢!

也不少。

后来田常林写了一篇文章上说,什么是一流大学,我们不要考虑有多少索引,这不能代表学校的水平,美国大学根本不看这个,哈佛大学之所以有名是因为它在航天领域种技术的超强性、卓越性。

包括麻省理工学院在某一学科它是超一流的。

这是一个观念、思维方式的一个问题。

另外我们在考虑大学的使命,即我们应该赋予大学以什么样的任务,要与时俱进随事物的发展而发展、随事物的变化而变化。

传统的大学给自己定位是处于社会的边缘,属于边缘机构。

现代的观点怎样给自己定位,正在从社会的边缘走到社会的中心舞台,高等学校必须要超越象牙塔,服务于社会,高等学校同社会发展越来越联系紧密,这是我们必须认识的一点,高等学校必须同时代息息相关,要应对知识经济挑战,要应对可持续发展的挑战,应对入世的挑战。

它必须得这样,因为它兼顾着人才的培养和推动社会发展的重大历史责任。

可以这么讲,在过去在18世纪的时候,英国曾经出过这样的事情,英国牛津大学图书馆被烧,是牛津小镇的市民烧的。

一帮市民和学校老师发生矛盾,冲进校园放火烧了图书馆。

一个老妇人抓起一把书灰扬上天空说:

“让大学见鬼去吧!

”说明当时大学在人们心中是个什么样的位置?

现在谁敢说让大学见鬼去?

一个社会如果没有大学生的存在,它不仅仅是人类文化无法延承下去,整个经济发展就不能发展了。

现在所有的新兴的产业都是依拖大学的,包括现在产业,包括电子科学园区,把大学作为孵化器来进行的。

所以说,我们今天这个时代大学肩负的历史使命是任何一个社会机构无法替代的。

那么,第三个考虑大学理念问题就是让我们考虑大学的目标问题。

我们对高等学校的目标,就是我们发展成一个什么样的目标。

高等学校办学有三个层次:

本科层次、专科层次、研究层次。

那么从科类上来讲,我们国家现在一共有11个门类。

那么可以说,我们现在的追求目标是尽可能的往高层次上发展,这是大学发展和生存很关键的一个地方。

在这方面沈阳师范大学是有教训的,沈师在原先的时候搬到朝阳,后来80年搬回来了,学校给自己定位,就学校发展问题做规划的时候,学时的校长是个老红军,可以讲是个政治家,他不太懂得教育规律,但是很有政治头脑。

在学校的发展过程中,当时就面临着学校的长远目标和近期目标矛盾问题,从长远来讲应该圈地,建校园扩大校园规模;从近期来讲就是解决知识分子后顾之忧问题,解决待遇问题。

当时辽宁省教育厅给了一笔钱,这笔钱能盖两栋房子,面临先盖楼还是先买地问题,后来当时班子研究说:

“咱们再苦不能苦了老师,先给老师们盖楼吧。

”就在老校园东边盖了两栋教授楼。

买地能买多在地呢?

北陵小区那一片地全部都能买下来。

结果没有买,先盖房子。

等你回过头来第二年再想买,地价上来了,根本就买不起了。

而且,带来的后果是相当严重的,正好赶上那年辽宁省给各校排名排定位,沈师在师资、历史上都不比辽师差,但因地皮没有辽师大,把师范重点定在辽师了,沈师错过了这个机会再就没有发展起来。

等第二步的时候,是研究生教育,往高层次发展,换领导了,这个领导比那个领导进步了,但这个领导观念也是计划经济。

当时是85年左右,申请硕士点,我们学校原先有一个硕士点,就是教育学,还有几个象中文已经带研究生了,但没有硕士学位授予权。

他只要稍加申请的话就能拿下来。

而且当时我们有一个马兴凡教授国内学者都认可的,说这一个人就可以拿个博士点。

但当时领导说:

“咱们一个省属院校本科教育为主就足够了,上什么研究生教育,别发展了。

”就没有发展研究生教育。

结果我们第二批硕士点下来时,辽师领导非常超前,当时是姚校长,亲自到北京坐阵,一下他第二批拿下12个,沈师还是一个,距离一下拉开了。

等后来的时候反过劲来了,胡书记和德阳这界班子上来后,他们懂得教育,是很有前瞻性的,定了三个指导思想,换建咱们赶快买块地,要不咱们这老校园肯定不行了,更名叫大学,第三就是学科建设,抓硕士点,抓博士点。

现在争取了21个硕士点,如果没有这21个硕士点,这次更名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换建也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

所以现在看,层次的发展是向高层次发展。

我觉得咱们鞍师的领导也是很有前瞻性的,上次侯院长亲自到沈师去,咱们现在没有条件,引进条件怎么去争取,在我们突出的专业,至少咱们在想这个问题了。

办学层次上来后,对咱们大家都有好处的事情。

上去之后你马上办学、办课程班,老师马上有课上了,待遇也就上去了。

所以说办学应该往要高层次发展。

另外从另一个角度来讲,从国外经验来看办学尽量学科齐全,中国过去在严格意义上讲没有一所综合性大学,包括清华和北大也不是。

综合性大学的涵义是能包括文、理、工在内都得齐全。

现在北大是了,别的还没有,清华现在在往综合性大学发展。

所以,我们要尽可能的把科类给建全,往综合性大学发展,这样发展能留下一个很大的空间。

所以说这个目标问题应该往高层次目标上追求,这是我们谈的理念问题,我们讲的第一个问题,什么是大学理念,为什么要研究大学理念?

第二个问题,在西方高校的办学理念发展过程当中目前有哪些变化,它在向哪个方面发展。

那么这个发展变化有很多方面,但我想从这几个方面来看。

第一个方面,从大学的本质来看现在大学的职能正在从单一职能向复合职能方向发展。

大学为什么存在?

怎么来看待大学?

从职能这个角度来看,从单一职能向复合职能发展。

在18世纪之前,大学的唯一职能就是培养人才,教学是大学的唯一职能。

因为最早的大学产生在中世纪,也就是12世纪,象巴黎大学,还有意大利的萨若洛大学、波罗尼亚大学,都是培养神职人员,给教会培养神职人员,传播知识,保存知识。

到了18世纪末19世纪初,那么在1890年时候,德国大学崛起了,当时德国的教育部长宏宝用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创办了一所新的大学——柏林大学。

柏林大学他增加了一个新的职能,他除了进行培养人才之外,还进行科学研究,他制定了三个原则,教学自由、学术自由、教学和科研相结合,大学有了第二个职能。

到了19世纪中后叶以后,美国的大学崛起了,美国的学者到德国留学后把先进的经验带回了美国,使美国的大学在19世纪下半叶迅速崛起。

一批州立大学出现,最典型的大学就是威斯康星大学和康奈尔大学、普林斯顿大学,他们确立了新的办学理念,大学应该为社会服务。

要拓展大学的职能,不仅要进行科学研究、教养人才,还要为社会服务,大学生有了第三个职能。

所以国外的大学一直有这三个职能,尤其是二战后发展迅速,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这两个职能得到进一步强化。

等到了知识经济时代,到了90年代,人们对大学的职能又有了新的认识,哈佛大学校长博克臣讲:

“现在大学应该是个复合体,他不是单一的职能,他有着多种职能。

”现在国内有些学者受国外的影响,大学除了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还有什么职能呢?

一个是大学有批判的职能,江西师范大学的副校长石一凡提出现在的大学应该有批判的职能,因为大学的思想是超前的,所有的教师都是非常有思想的,他是社会思想的主宰者,他不能和社会随波逐流,他至少是超前的。

但这种批判不是去反社会,他对社会的时弊起到监控批判职能,每个老师都有这种责任,你的学术使命要求你这样去做。

还有一个新发展的职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已经提出来了,我们国内有些学者如中山大学的研究员陈家惠已经提出来了,大学还有一个国际理解的职能,就是交流与合作也是大学一个新的职能。

所以说大学的职能在扩展,我们的理解大学变成一个社会的复合体了,他应该主动出击走向社会、服务社会,充分发挥自己的所有优势,智力的优势、人才的优势来主动服务社会,这是一种观念上的变革,大学由社会的边缘走向社会的中心。

第二个变化,从大学的价值取向来看。

我们现在办学从国外来看有两种价值取向:

一种我们把它叫做社会本位论;另外一种叫个人本位论。

或者称为一种是理性主义和一种是功利主义。

也有把它叫做一种是人文主义和另一种是工具主义的。

还有人把它叫做一种是认识论哲学和另一种是政治论哲学。

美国学者布鲁贝克曾讲:

“现在有两种价值观,一种是认识论哲学,一种是政治论哲学。

”那么理性主义(认识论哲学)在强调高等教育的价值的时候,“什么是价值呢?

价值是对大学作用和存在意义的主观判断。

”大学有什么作用呢?

大学在服务于人的发展还是单纯服务于社会的发展呢?

那么如果是在服务于社会、国家,这肯定是强调他的政治价值,强调它的功利作用。

那么强调满足人的需要,这完全是一种理性主义的或者说是一种认识论的哲学。

那么在西方高等教育发展的过程当中,教育思想观念一直是这两种思想观念矛盾斗争的过程,此消彼长。

它象一个钟摆,始终在进行着矛盾的斗争。

在19世纪中叶之前,西方的高等教育的价值取向占主流的就是认识论哲学(理性主义)。

因为高等学校就是要满足人的需要,促进人的发展,传承文化,不用考虑社会发展的需要,因为当时大学处在社会的边缘,和社会联系不紧密。

直到19世纪中叶以后,美国的实用主义流行起来,美国的一批高校发展起来,尤其美国的政立学院发展起来之后,强调高等学校应该服务于国家、服务于社会,为社会发展发挥自己的作用。

这样两者之间开始对立起来了,但是由于19世纪后半叶实用主义刚刚兴起它的势力很小,占主流的还是理性主义者。

到了20世纪上半叶,实用主义发展越来越强大了,而且它在高等教育过程中已经显示出很大的作用了。

尤其象美国的政立学院,一批大学象美国的州立大学都是在政立学院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什么叫政立学院呢?

当时美国没有钱,国会颁布一个《莫利尔法案》(1962年),凡是每个州的议员一名者,就可以得到3万英亩的土地,用这个土地就可以建一个学校或是维持一所学校,很多学校就这么发展起来了。

它是典型的实用主义,当时学校建立起来必须是实用学校,和生产联系紧密的学校。

结果使美国的经济迅速腾飞,到了19世纪末使美国的经济由世界的第四位发展到第一位了。

这样实用主义就和理性主义开始抗衡对持了。

一直到二战之后,国为战争中科学技术发挥民巨大作用,工具主义思想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