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语文21《文言文二则》.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194835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142.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年级上册语文21《文言文二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六年级上册语文21《文言文二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六年级上册语文21《文言文二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六年级上册语文21《文言文二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六年级上册语文21《文言文二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六年级上册语文21《文言文二则》.docx

《六年级上册语文21《文言文二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年级上册语文21《文言文二则》.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六年级上册语文21《文言文二则》.docx

六年级上册语文21《文言文二则》

集体备课

学科

语文

年级

六年级

单元

第七单元

课题

《文言文二则》

主备

使用人

教学目标:

1.会写7个生字,熟读文言文。

2.初步感知文意,了解课文内容。

3.能通过学习感受到伯牙与子期间的真挚情谊,明白“知音”的真正涵义,树立正确友情观。

4.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其中蕴含的道理。

5.体会音乐与绘画的艺术之美,懂得艺术源于生活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1.能通过学习感受到伯牙与子期间的真挚情谊,明白“知音”的真正涵义,树立正确友情观。

2.体会音乐与绘画的艺术之美,懂得艺术源于生活的道理。

主备人教案

二次备课

文言文二则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1.观察图片:

伯牙鼓琴图

此图为春秋名士伯牙过汉阳在舟内鼓琴时路遇知音钟子期的故事。

画中二人对坐,左边清瘦、蓄长髯、坐巨石上弹琴者为伯牙,对坐垂首凝神静听者为钟子期。

侍者三人分立左右。

俞伯牙和钟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早已深入人心。

今天让我们一同去见证一下他们之间的那种令人敬仰的情谊吧!

2.助读资料:

《吕氏春秋》是在秦国丞相吕不韦主持下,集合门客们编撰的一部黄老道家名著。

成书于秦始皇统一中国前夕。

此书以儒家学说为主干,以道家理论为基础,以名、法、墨、农、兵、阴阳家思想学说为素材,熔诸子百家学说于一炉,闪烁着博大精深的智慧之光。

二、出示学习目标

1.会写3个生字,熟读文言文。

2.初步感知文意,了解课文内容。

(重点)

3.能通过学习感受到伯牙与子期间的真挚情谊,明白“知音”的真正涵义,树立正确友情观。

(难点)

三、初读感知

1.听范读,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自读提示: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理解词语。

4.检查自读情况:

指名读课文,同学互评:

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5.再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

示例:

《伯牙鼓琴》文章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

6.出示会写字,组内合作识字,观察书写要点。

教师指导重点字的写法:

哉:

“土”扁宽,下横要长;斜钩在下横的靠右置,要长;右上角有一点。

巍:

要写紧凑。

“山”要扁,“委”要窄,“鬼”竖弯钩内有撇折和点。

弦:

左窄右宽。

“弓”竖折折钩的第二个折稍长;“玄”下边的撇折稍大,末端点要重。

四、品读释疑

1.指导朗读:

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钟子期曰:

“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

钟子期又曰:

“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钟子期/死。

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2.词意:

伯牙弹琴,钟子期听他弹奏。

刚弹琴就表现出攀登大山的志向。

钟子期说:

“琴弹得真好啊!

好像泰山一样高大。

”过了一会儿,琴声表现出了随流水奔腾不息的志向。

钟子期再一次说:

“琴弹得真好啊!

好像长江黄河一样激荡。

”钟子期死后,伯牙摔破琴,拉断弦,终身不再弹琴,世上再没有值得他为之弹琴的人了。

3.俞伯牙善于弹琴,并且琴艺超群,那么在文中又表现在哪里呢?

请用自己的话回答。

他能通过琴声把自己心里想的东西表达出来。

4.那么樵夫钟子期“善听”,又表现在哪里呢?

请用文中语句回答。

钟子期曰:

“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钟子期又曰:

“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5.从哪句话可以看出子期堪称伯牙的“知音”?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钟子期曰:

“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志在流水,钟子期又曰:

“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6.伯牙为什么“破琴绝弦”?

“破琴绝弦”是对伯牙的动作描写。

子期死后,伯牙觉得失去了值得让他弹琴的人,他的音乐再也无人能理解,他的心意再也无人能明白,就以摔琴断弦来表达他内心极度的痛苦和对子期深深的思念。

7.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

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

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

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

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

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8.了解名作

《列子》,相传战国郑国人列御寇著。

《汉书·艺文志》著录《列子》八篇。

《列子》的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

内有很多脍炙人口而又有教育意义的故事,如:

《两小儿辩日》《愚公移山》《夸父逐日》《杞人忧天》等,都是很有价值的文学遗产。

9.“知音”有关的古诗句: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

10.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上无足复为鼓琴者。

”说说这句话的意思,再结合“资料袋”和同学交流感受。

(课后第2题)

伯牙摔破琴,扯断弦,终身不再弹琴,认为世上再没有值得他为之弹琴的人了。

伯牙和锺子期以琴声相知,成为知音。

锺子期死后,伯牙摔琴悼知音,从此不再弹琴。

可见他对知音的一片深情。

五、结构主旨

1.课文结构

出示本课结构图示,帮助学生再次梳理文意。

2.课文主旨

《伯牙鼓琴》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赞扬了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表达了知音难觅、珍惜知音的情感,同时还向我们展现了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3.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通过朗读、指读,读熟了课文,掌握了字音,学习了本课生字,理解了词语含义,并掌握了识字、理解词语的方法。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一、激趣导入

1.观察图片:

书戴嵩画牛

2.助读资料:

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主要作品:

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传世。

二、出示学习目标

1.会写4个生字,熟读文言文。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其中蕴含的道理。

(重点)

3.体会音乐与绘画的艺术之美,懂得艺术源于生活的道理。

(难点)

三、初读感知

1.听范读,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自读提示: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出示多音字,指导学生识字多音字。

4.理解词语。

5.检查自读情况:

指名读课文,同学互评:

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6.再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

示例:

《书戴嵩画牛》讲杜处士晒著名画家戴嵩的画遭到牧童的拍手大笑的故事。

7.出示会写字,组内合作识字,观察书写要点。

教师指导重点字的写法:

轴:

“车”要窄长,第二笔撇折撇长折短,最后一笔横变为提。

锦:

左窄右宽。

“白”第二笔竖在竖中线;“巾”下框要扁宽,中竖要长。

曝:

左边“日”要窄长;右上边“日”要扁窄;右下角与“水”不同。

四、品读释疑

1.指导朗读:

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

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

“此画/斗牛也!

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

今/乃/掉尾/而斗,谬矣。

”处士/笑/而然之。

古语/有云:

“耕/当问奴,织/当问婢。

”不可改也。

2.词意:

四川有个杜处士喜爱书画,他所收藏的书画珍宝就有几百种。

其中有一幅是戴嵩画的《斗牛图》,杜处士尤其珍爱。

他用玉做了画轴,用锦缎做袋子装起来,经常随身带着。

有一天他摊开了书画,把它们放在太阳底下晒,有一个牧童看见了,拍手大笑着说:

“这张画是画的斗牛啊!

相斗的牛,它的力气全用在角上,尾巴抽缩回来,紧紧地夹入两腿中间。

现在,这幅画上的牛却是摆动着尾巴在斗,错了!

”杜处士笑了笑,觉得他说得很有道理。

古人有句话说:

“耕种的事应该去问农民,织布的事应该去问女佣。

”这个道理是不会改变的呀。

3.牧童是怎样评价这幅画?

他的理由是什么?

由此可见牧童的什么精神?

观点:

谬矣。

理由:

此画斗牛也!

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

今乃掉尾而斗,谬矣。

精神:

牧童善于观察、敢于向权威挑战的精神。

4.处士面对牧童的话有什么表现?

由此可见处士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表现:

处士笑而然之。

可见处士是一个敢于应战、乐于接受别人意见的人。

5.阅读方法解密:

借助语言描写想象画面

成功的语言描写总是鲜明地展示人物的性格,生动地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深刻地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人”,获得深刻的印象。

运用:

结合锺子期的语言,走进人物内心,想象的画面,体会音律美。

读一读《书戴嵩画牛》牧童的评价画作的语言,想象场景。

6.牧童“拊掌大笑”是什么样子的?

试着表演读一下他的神态和他说的话。

戴嵩画的《牛》,两牛牛角冲撞,相斗正酣,而牛尾摇摇摆摆,似很悠闲。

牧童看到此画,根据他的经验,牛在相斗时两角发力,尾巴应该夹在两条大腿之间,不可能摇晃起来的,画作违背了生活实际,所以会笑;加之他是一个天真无邪、无所顾忌的孩子,所以会“拊掌大笑”。

7.面对牧童的质疑,杜处士也笑了。

你觉得他是怎样笑的?

试着揣摩一下他的心理。

杜处士“笑而然之”,是在牧童指出《斗牛图》中的谬误之后,他的“笑”既有化解尴尬的意味,也包含了对牧童的赞许。

8.哪句话揭示了这篇短文蕴含的道理?

古语云:

“耕当问奴,织当问婢。

”不可改也。

9.说说这篇课文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要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不能凭空想象。

不能迷信权威,要从客观事实出发,要因事求人,大家都有自己的特长。

10.用自己的话讲讲《书戴嵩画牛》的故事。

四川有个杜处士,喜爱书画,他所珍藏的宝贝有几百件。

其中有一轴是戴嵩画的《斗牛图》,杜处士尤其珍爱。

他用锦缎作画囊,用玉作画轴经常随身带着。

有一天,他把书画放在太阳底下晒,有一个牧童看见了戴嵩画的《斗牛图》,拍手大笑着说:

“这张画画的是斗牛。

两牛相斗时,力气用在角上,尾巴抽缩回来,紧紧地夹入两条大腿中间,现在,这幅画上的牛却是摇动着尾巴在斗,错了!

”杜处士笑了笑,认为他说得对。

古语说:

“耕当问奴,织当问婢。

”这个道理是不会改变的呀。

五、结构主旨

1.课文结构

出示本课结构图示,帮助学生再次梳理文意。

2.课文主旨

这篇文言文通过讲述一个牧童指出大画家戴嵩的《牛》画得有错误的故事,告诉我们要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不能凭空想象也不能迷信权威,要从客观事实出发。

同时也告诫人们要因事求人,不要做凭空想象的外行人。

3.写作方法:

运用通感写感受

(1)通感就在描述客观事物时,用形象的语言把不同感官的感觉沟通起来,借联想引起感觉转移,“以感觉写感觉”,也就是将人的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不同感觉互相沟通、交错,彼此挪移转换,将本来表示甲感觉的词语移用来表示乙感觉,使意象更为活泼、新奇的一种修辞方法。

(2)举例:

本文“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说像大山一样高峻,心中有泰山的形象;“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时,耳中既有流水声,眼中也有流水形,所以在以声写声时兼有以声唤起流水形的感觉。

(3)练一练:

反复诵读后,我们也可以试着写一写。

4.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文言文。

《伯牙鼓琴》让我们感受到伯牙与子期间的真挚情谊,明白“知音”的真正涵义;《书戴嵩画牛》告诉我们艺术创作离不开对生活的细心观察,艺术家应该向富有实践经验的劳动人民虚心学习。

5.主题延伸

读了课文,我想知道“耕当问奴,织当问婢”的出处、含义。

出处:

《宋书·沈庆之传》治国譬如治家,耕当问奴,织当访婢。

含义:

遇到问题应该向懂行的人请教,耕当问奴,织当访婢,而不是看谁的名气大。

六、课堂拓展

推荐阅读:

《楚人隐形》《周恩来和“知音”马思聪》

七、当堂检测

板书设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文学研究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