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北流市高一考语文卷.docx
《广西北流市高一考语文卷.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西北流市高一考语文卷.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广西北流市高一考语文卷
广西北流市高一10月考语文卷
姓名:
________班级:
________成绩:
________
一、选择题(共3题;共6分)
1.(2分)(2017·成都模拟)下列各句中划线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①《人民的名义》这一剧作的成功,说明敢于触碰敏感题材,说真话,说人话,讲能引发当下人感怀的道理,就足以让观众甘之若饴。
②随着房地产业的不断升温,一直居高不下的商品房价格已经成为影响人们生活质量的沉重负担,人们要求平抑房价的呼声也一直不绝如缕。
③如果没有抓住老街的特点,只是一味从商业的角度开发,变成了批发“流水线”一条街,不仅破坏了老街本身的韵味,更是对文化遗产和文化记忆的杀鸡取卵。
④几年前,大家还对互联网音乐嗤之以鼻,认为“网络歌曲”就是口水歌的代名词。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飞速发展,互联网已经成为音乐产业的重要阵地。
⑤领导干部必须站位高,具备整体观念和全局意识,才能判断合理,决策准确,如果片面地看待问题,目无全牛,注定是不能成为好领导的。
A.①③
B.②④
C.①⑤
D.③④
2.(2分)下面各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上次从你院借来的讲义,正在进行打印,上课前可以发到学生手中。
B.法国著名小说家巴尔扎克以毕生的精力完成了小说总集《人间悲剧》的编写。
C.工人们经过三年的努力,一座摩天大厦终于建成了。
D.外地培训机构纷纷入穗,上海外经贸教育培训中心也挟风靡长三角地区的余威,即将在广州开班,抢占珠三角地区外贸行业的认证培训市场。
3.(2分)下列各句中,划线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孩子们为什么老丢三落四、得鱼忘筌?
归结起来,主要有两个原因:
一是年龄小,自理能力差,不懂得收拾保管自己的物品;二是有些家长无原则地满足孩子的要求。
B.为了用合理的时间规划高成功率地实现美国名校梦想,越来越多的家长以入读美国私立高中作为进入世界名校的跳板,而选择直升美国精英高中。
C.国际汉语教师去到国外,代表着中国,他的中国文化学识修养、他对教学方法的熟悉程度、与学生交流过程中的情绪和礼仪的表达,都会影响到汉语言和文化传播的效率。
D.尽管在一系列的打折措施中,铁路会失去太多的利益,降低运营的利润空间,但是收获的却是市场的认可,还有民意,正所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二、现代文阅读(共2题;共26分)
4.(6分)(2017高三下·太原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王国维的境界说是建立在直觉论上的,在《人间词话》中,他进一步把直觉论运用到文学批评实践中,提出了“隔”与“不隔”的批评标准。
当代学术界也有许多文章论述到这一对范畴,然而看法却很不一致,褒贬不一。
以朱光潜先生为代表的对“不隔”持肯定态度,对王国维的“隔”论持否定态度,甚至主张对“隔”都须具体分析。
朱光潜从诗的“隐与显”的相对性出发,批判了王国维对“隔”的贬斥态度。
在这一点上叶嘉莹先生已对之提出了尖锐的批评,指出用“隐”与“显”来套“隔”与“不隔”是不妥当的。
以李泽厚先生为代表的支持“隔”与“不隔”的分界和批评标准,认为“不隔”是“有形象、生活的真实才能以即目可见具体可感的形态直接展示在人们前面,使‘语语都在目前’”。
诗词的创作实际上就是美的创造,对于自然美,人必须通过直觉才可以把握,对于艺术美也同样如此。
诗人把引起自己审美感受的美“镌之于不朽之文字”便是诗歌艺术的创作目的。
诗歌创作也就是对美的摹写,如果诗人在创作前没有与自然通过审美直觉而和谐地统一起来,那么,他的作品就难以引起读者的审美感受,因为在他的作品中就不存在境界。
另外一种情况,即诗人对自然之美已深切地感受到了,然而他在创作时却“文不逮意”,用词不当,因而其作品到读者那里,读者不能直觉其境界,这两种情况在以直觉论为前提理论系统中都被称作“隔”。
什么是“不隔”呢?
王国维说:
“语语都在目前,便是不隔。
”只有“语语都在目前”,人才可以通过直觉来把握它,如果不在“目前”,就得用“目”去搜索,经过“目”的搜索,这语语才进入了人的意识,这是一个渐近过程,在人的意识中“语语”不是“瞬时”占据人的意识的,因此,不是“须臾之物”,也就与“境界”无缘了,也就“隔”了,“语语都在目前”的意义在于,通过语言所组成画面不需要更多理性分析,这“语语”形成的画面是人的直觉对象,从语言到意象到美的过程是瞬时的,只有如此,诗才在“不隔”。
诗的创作,首先关系到诗人的感悟能力,诗人须得有一颗无尘垢的赤子之心,这样,通过直觉他才能够见到宇宙人生的本质,王国维评周邦彦的词:
“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云“此真能得荷之神理者”。
评稼轩词:
“可怜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
是别有人间,那边才见,光影东头?
”说“词人想像,直悟月轮绕地之事,与科学上密合,可谓神悟”。
其次,诗的创作还关系到诗人的表达能力,也就是他能否使文辞达意的问题。
在这个问题上,王国维提出要少用替代字,如桃用红雨、刘郎,柳用章台、灞岸所替代,“宜其为《提要》所讥也”。
这原因是:
“盖语妙则不必代,意足则不暇代。
”这说明诗人直觉感受能力是一个方面,表达也是一个重要方面,代字能够影响读者的直觉感受,代字代的是什么,这就使直觉渗入杂念,因此,诗也就“隔”了。
(选自李铎《论王国维的“隔”与“不隔”》,有删改)
(1)
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隔”与“不隔”的提出,是王国维先生直觉论在文学批评实践中产生的结果,这对概念在其文论体系中占据着重要位置。
B.以朱光潜先生为代表的对王国维的“隔”与“不隔”的批评标准持一分为二的态度,既肯定“不隔”,又对“隔”论持否定态度。
C.叶嘉莹先生对王国维的“隔”与“不隔”理论提出了尖锐的批评,指出用“隐”与“显”来套“隔”与“不隔”是不妥当的。
D.李泽厚先生认为“不隔”是有形象、生活的真实才能以即目可见具体可感的形态直接展示在人们面前,使“语语都在目前”。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诗歌艺术的创作目的是诗人通过直觉把引起自己审美感受的自然美,“镌之于不朽之文字”从而引起更多读者对美的真实感受。
B.所谓“隔”是指诗人在创作之前没有深切地感受到自然之美,无法通过审美直觉把自然之美与艺术之美和谐地统一到他的作品中来。
C.所谓“不隔”是指诗人通过语言所组成的画面不需要读者更多的理性分析,物化在作品中的艺术信息,能被读者快速而明晰地感知得到。
D.诗的创作,不仅关系到诗人的感悟能力,还关系到诗人的表达能力,因此要成为一个诗人仅靠有一颗无尘垢的赤子之心是远远不够的。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代学术界虽然有许多文章对王国维的“隔”与“不隔”论褒贬不一,但许多美学大家都主张这一理论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B.周邦彦的词“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通过直觉见到了宇宙人生的本质,因此被王国维评为“此真能得荷之神理者”。
C.人的意识中“语语”不是“瞬时”占据人的意识的,只有“语语都在目前”,人们才可以通过直觉来把握它,这是一个渐近的过程。
D.在诗歌创作中,王国维提出要少用替代字,如桃用红雨、刘郎,柳用章台、灞岸所替代,这样影响了作者的表达作用,因此,诗也就“隔”了。
5.(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小题。
《诗经》:
乌托邦的风俗画
三千年前的先民们生活在疆域不明的土地上,西周的日头落下后,春秋的繁星又缀满天际。
在文明勃兴的源头,我们的祖先种庄稼的同时漫不经心地种植了最早的诗歌,收割下来,堆成一小堆叫“诗经”的粮食。
总怀有一种近乎“花痴”的向往之情回看先秦历史。
先秦之中,尤爱春秋。
那时名教和权术还在他妈的肚子里,文化本身顺乎自然因而光风霁月,劳动、杀伐、喜乐、歌哭,一切合于其本质。
到战国时候,人心已是不古,再后来分封制崩溃,中央集权产生,虽然客观上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但同时带来的士阶层独立精神的丧失和整个社会自由思想的湮灭,却无疑给“君子国”画上了句号。
于是成书于最后的原始乌托邦的《诗经》,也格外的洁净和美好,令人珍惜。
少读诗书,一向喜欢浪漫主义的狂想,不中意现实主义的枯燥,而溯至诗歌的源头却恰恰相反:
热爱《诗经》的朴素清新,厌倦《楚辞》的佶屈聱牙。
《诗经》如玉,天然无须雕饰,那些一唱三叹的字句里倾注了古老的歌者们对生命真挚的思考和感触。
比如描写一个女子在昏暗的天色里等待她的情人:
“风雨如晦,鸡鸣不已。
既见君子,云胡不喜!
”一个征战多年的士兵踏上了回家的路途: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一个孤独的哲学家说: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最好的诗歌令人读之无言,无法解释,亦无复增益。
尝于闹市街头见老夫老妇携手过街,彼时落照煦暖,空气中尘埃飞扬,恍然忆起《诗经》中“死生契阔”句,呆立半晌,默念再三,唯有怆然。
诸经之中,只有《诗经》是真正的艺术,和真正哲学的《易经》共同得以不朽。
相对于制度和历史平庸的本质,它们闪耀着珠玉般经世弥久的美好光辉。
然而无论什么,一旦沦为“经”,就会遭受不可避免的歪曲和利用。
在作为“经”的《易经》中,原本混沌一片的阴阳有了主次之分。
而对《诗经》的曲解就更加离谱,朱熹解《关雎》一篇为“颂扬文王教化,赞美后妃令德”,不知他私下里是否也觉得有那么点儿“不着调”。
后人自己变得奴性了,也恨不得给他前面的所有东西染上奴性的色彩。
而《诗经》的美中,自有一份坦然,穿越层层烟雾和喧嚣,直指人心。
它就是民歌甚至童谣,后人的阐释越艰深,那些字句越显得单纯。
我们忽略掉浩浩荡荡的校注来阅读诗歌本身,会惊异地发现它们在如许岁月中竟然纤尘不染。
也许有一天我们将不知道“卷耳”是什么植物,甚至不知道“马”是什么动物,“兕觥”更是早已成为传说中的容器,但人们将永远了解一个诗人的心情,他在异乡惨淡的空气里借酒聊以自慰,说道:
“维以不永伤……”
春秋的风在《诗经》中一路吹到现在,把永恒的歌声刮进我们每个人的骨头里。
(1)作者在第一段运用哪种修辞手法?
有何作用?
(2)作者为什么说诸经之中,只有《诗经》是真正的艺术?
(3)文中第三段有何作用?
请简要回答。
(4)如何理解“《诗经》:
乌托邦的风俗画”这一标题?
三、文言文阅读(共1题;共11分)
6.(11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李大性,字伯和,端州四会人。
少力学,尤习本朝典故。
以父任入官,进《艺祖庙谟》百篇。
又言:
“元丰制,六察许言事,章惇为相始禁之,乞复旧制,以广言路。
”从臣力荐之,迁一秩,为湖北提刑司干官。
未几,入为主管吏部架阁文字。
丁母艰,服阕,进《典故辩疑》百篇,皆本朝故实,盖网罗百氏野吏,订以日历,核其正舛,率有据依,孝宗读而褒嘉之。
擢大理司直,迁敕令所删定官,通劓楚州。
郡守吴曦与都统刘超合议,欲撤城移他所,大性谓:
“楚城实晋所筑,最坚,奈何以脆薄易坚厚乎?
”持不可。
台臣将劫其沮挠,不果。
会从官送北客,朝命因俾廉访,具以实闻,遂罢戎帅,召大性除太府寺丞。
陈傅良以言事去国,彭龟年、黄度等继皆去。
大性抗疏言:
“朝廷清明乃使言者无故而去臣所甚惜也数人之心皆本受君知其爱君任其去而不顾恐端人正士之去者将不止此。
”
为户部待郎,升尚书。
朝论将用兵,大性条陈利害,主不宜轻举之说,忤韩侂胄意,出知平江,充荆湖制置使。
江陵当用兵后,残毁饥馑,继以疾疲,大性首议振贷,凡三十八万缗有奇。
前官虚羡①,凡十有四万五千缗,率蠲放不督,民流移新复业者,皆奏免征榷。
边郡武爵,本以励士,冒滥滋众,大性劾两路戎司冒受逃亡付身,凡三千四百九十有七道,率缴上毁抹。
江陵旧使铜镪,钱重楮轻②。
民持赀入市,有终日不得一钱者。
大性奏乞依襄、郢例通用铁钱,于是采货流通,民始复业。
除刑部尚书兼详定敕令。
卒于家,年七十七,赠开府仪同三司,谥文惠。
(选自《宋史·李大性传》,有删改)
【注】①羡:
盈余。
②钱重楮轻:
指纸币不能兑换成铜钱,贬值。
楮:
纸币。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朝廷清明/乃使言者无故而去/臣所甚惜也/数人之心/皆本爱君/知其爱君/任其去/而不顾恐端人正士之去者/将不止此
B.朝廷清明/乃使言者无故而去/臣所甚惜也/数人之心/皆本爱君/知其爱君/任其去而不顾/恐端人正士之去者将不止此
C.朝廷清明乃使言者/无故而去臣/所甚惜也/数人之心/皆本爱君/知其爱君/任其去而/不顾恐端人正士之去者/将不止此
D.朝廷清明乃使言者/无故而去臣/所甚惜也/数人之心/皆本爱君知/其爱君任其去/而不顾/恐端人正士之去者将不止此
(2)下列对文中加横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丁母艰,遭逢母亲丧事。
古代在职的官员,如父母去世,一般要辞官回家,为父母守孝。
B.敕,可以指皇帝的命令或诏书。
皇帝下达制令的形式一般有谕、旨、策、制、诏等。
C.榷,文中指税。
榷,也指专卖。
古代很早就有专卖制度,主要产品有盐、茶、酒等。
D.刑部,古代官署名,六部之一,掌管刑法、诉讼、军令、考课等事务,长官是刑部尚书。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大性积极进言,主张广开言路。
他因父亲的恩荫步入任途,积极进献文章;他反对章惇禁言的做法,认为应该恢复以前的进言制度。
B.李大性关注边防,为政务实。
楚州郡守和都统想弃城而去,李大性表示反对,差一点被台臣弹劾;李大性把察访情况如实报告朝廷,有官员被惩处。
C.李大性不惧权贵,力除弊政,他反对出兵打仗,得罪人而被调出京城;前任官员不追讨欠税,他予以纠正;有人利用边防政策进行舞弊,他予以处理。
D.李大性关注民生,体恤百姓。
江陵地区使用铜钱,纸币贬值,有人做买卖一天换不到一枚铜钱,李大性建议使用铁钱,解决了民生问题。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盖网罗百氏野史,订以日历,梧其正舛,率有据依。
②江陵当用兵后,残毁饥馑,继以疾疫,大性首议振贷。
四、诗歌鉴赏(共1题;共8分)
7.(8分)(2018高一下·沈阳期中)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感旧
陆游
当年书剑揖三公,谈舌如云气吐虹。
十丈战尘孤壮志,一簪华发醉秋风。
梦回松漠榆关外,身老桑村麦野中。
奇士①久埋巴峡骨,灯前慷慨与谁同?
【注】①指陆游在巴蜀结识的好友独孤策,此时已故去十年。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首联回忆当年,紧扣诗题,其中上联的“揖”字生动描摹动作,写出了诗人年轻时儒雅谦恭的形象。
B.颔联在形式上对仗工整,体现了律诗典型的音韵之美;在内容上对比鲜明,收到了很好的表达效果。
C.颈联中诗人写自己在梦中回到昔年纵横驰骋的边塞,借梦寄情,表达了对戎马生涯和塞外奇绝风光的深情怀念。
D.尾联使用反问的手法,表达了内心强烈的感情,同时也让读者感知到慷慨豪迈、卓尔不群的故友形象。
E.本诗整体风格苍凉悲壮,这种风格的形成与全诗所表达的沉痛情感有关,也与诗人所选取的典型形象相关。
(2)作品中的诗人有哪些情感?
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五、默写(共1题;共8分)
8.(8分)(2017高三下·枣庄月考)默写。
(1)
忽魂悸以魄动,________。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2)
________,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周邦彦《苏幕遮》)
(3)
吾师道也,________。
(韩愈《师说》)
(4)
________,善假于物也。
(荀子《劝学》)
(5)
曾子曰:
“________,民德归厚矣。
”(《论语•学而》)
(6)
春水碧于天,________。
(韦庄《菩萨蛮》)
(7)
________,厚积而薄发。
(苏轼《稼说送张琥》)
(8)
天行健,________。
(《周易》)
六、语言表达(共2题;共5分)
9.(2分)(2015高二上·合肥期中)仿照示例,为学校文学期刊拟一个刊物名并说明理由。
刊物名:
《水滴》
理由:
“绳锯木断,水滴石穿”,水滴有坚韧执著的力量,水滴有不畏艰辛的精神,水滴以柔克刚,彰显文学感染人心的力量。
刊物名:
________。
理由:
________。
10.(3分)(2017高一下·湖南期中)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5个字。
一个人总是上网,不读书,我认为他是没有文化的。
什么叫文化?
文化就是进入到人类精神生活的传统中去进行思考,而这个传统主要就存在于书籍之中。
网络的长处是迅速传递当下的信息,它不让人思考。
当然如果你素质好,你上网的时候也会思考。
但是①________?
我相信不是从网络上得来的,而是他自己真正读过一点书,有了这个底蕴。
这样的人上网不怕,他不会被网络上铺天盖地的信息所左右,所淹没,②________。
但是如果你没有这个底蕴,没有这个积累,你就很容易被网上那些信息的潮流裹着走,失去了你自己。
所以,③________能使人在网络阅读时保持独立思考。
七、作文(共1题;共5分)
11.(5分)(2019高二上·浙江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①管仲在《管子·牧民》中曾说: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意思是说,只有国家粮仓充足,百姓丰衣足食,才会顾及精神需求。
②熊培云在《自由在高处》中写道:
当我们花费一生中最宝贵的时间换回一大堆死后并不带走的东西,在我们和这些东西之间,究竟谁占有谁?
是我们占有物品,还是物品占有我们?
③苏格拉底说:
对物质的需求越少越接近于神。
结合上述材料,联系生活,你有怎样的感悟和思考?
请就此写一篇文章。
(注意)①文体自定,诗歌除外。
②角度自选,明确立意,自拟题目。
③不少于800字。
不得抄袭、套作。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共3题;共6分)
1-1、
2-1、
3-1、
二、现代文阅读(共2题;共26分)
4-1、
4-2、
4-3、
5-1、
5-2、
5-3、
5-4、
三、文言文阅读(共1题;共11分)
6-1、
6-2、
6-3、
6-4、
四、诗歌鉴赏(共1题;共8分)
7-1、
7-2、
五、默写(共1题;共8分)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六、语言表达(共2题;共5分)
9-1、
10-1、
七、作文(共1题;共5分)
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