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科病理疗方.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9188965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0.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妇科病理疗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妇科病理疗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妇科病理疗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妇科病理疗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妇科病理疗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妇科病理疗方.docx

《妇科病理疗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妇科病理疗方.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妇科病理疗方.docx

妇科病理疗方

中药偏方

2)改变阴道酸碱度:

念珠菌生长最适宜的pH值为5.5,因此采用碱性溶液冲洗外阴、阴道,改变阴道的酸碱度,对霉菌的生长繁殖会有抑制作用。

可使用2%~4%的小苏打水冲洗阴道,每日1~2次,2周为1疗程。

冲洗后要拭干外阴,保持外阴干燥,以抑制念珠菌的生长。

(3)阴道上药:

使用咪唑类栓剂阴道上药,对霉菌性阴道炎有很好的疗效。

克霉唑栓每晚1粒,于冲洗后纳入阴道,10~14天为1疗程;或达克宁栓每晚1粒,冲洗后阴道上药,7天为1疗程。

(4)外用药膏:

使用克霉唑软膏或达克宁软膏外涂,可以治疗因霉菌感染引起的外阴炎,减轻外阴痒痛的症状。

每日外涂数次,应用2周。

益肤清软膏是以益康唑为主药,加有少量局部类固醇治疗剂制成,止痒效果良好,对患霉菌性外阴炎、阴道炎外阴痒痛难耐者更适合。

外涂外阴,早晚各1次。

(5)口服用药:

由于霉菌感染可以通过性生活在夫妻间相互传染,因此可以通过口服用药对双方进行治疗,口服药同样可以抑制肠道念珠菌。

氟康唑口服:

一次150毫克,顿服。

或斯皮仁诺口服:

如为初次感染念珠菌阴道炎,每次服200毫克,于早、晚饭后服用,仅服1天;如为复发性霉菌性阴道炎,斯皮仁诺药量需加大,可每次服200毫克,每日1次,连服3天,也可每日服2次,每次100毫克,连服3天。

服药均在饭后。

(6)中草药治疗:

使用具有清热解毒,杀虫止痒作用的中药煎水,熏洗外阴,既可以减轻症状,又能抑制消灭念珠菌。

由于熏洗后患者的外阴痒痛、灼热症状明显减轻,因此更适用于急性霉菌性阴道炎的妇女,可以减轻患者痛苦。

另外,将中草药制成散剂或栓剂,还可以进行阴道上药。

处方①:

白鲜皮30克黄柏30克苦参30克蛇床子30克冰片3克。

将药物用白布包好,煎煮取汁2000毫升,乘热熏蒸外阴,待药液偏凉后坐浴20分钟,每日1~2次。

熏洗前将药包取出晾干,可再使用1次。

7天为1疗程。

泡洗后阴道纳入克霉唑栓或达克宁栓1粒,外阴涂抹上述药膏。

处方②(《实用皮肤病性病验方精选》):

丁香12克藿香30克黄连15克大黄30克龙胆草20克枯矾15克薄荷15克冰片1克

本方清热燥湿,杀虫止痒,对白色念珠菌和其他浅部皮肤真菌以及淋病双球菌均有很强的抑杀作用。

用法:

每天1剂,水煎外洗浸泡外阴1~2次,每次30分钟。

亦可制成外洗液和外用霜外用。

已婚妇女可配合每天用药液冲洗阴道1次。

连续用药12天为1个疗程。

处方③(《性病的最新疗法》):

苦参30克蛇床子30克龙胆草20克生百部15克土槿皮15克黄柏15克地肤子15克

加水2000~3000毫升,煎30~40分钟,去渣,熏洗、坐浴。

每晚1次,每次20~30分钟。

处方④(《实用皮肤病性病验方精选》):

苦参30克蛇床子30克黄连30克黄柏30克川椒10克枯矾10克冰片3克

共为细末,消毒备用。

用时先用3%苏打水冲洗外阴及阴道,然后取药散适量撒于阴道和外阴,每日1~2次。

5次为1个疗程。

应用上述方法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会很快得到改善,但这并不能肯定霉菌性阴道炎已经痊愈,患者应该坚持完成治疗疗程,然后到医院复查症状,做妇科检查并化验阴道分泌物,如果都无异常,说明近期治愈。

以后每月月经干净后还要到医院复查1次上述检查内容,连续3个月,如果都为阴性,才是彻底治愈霉菌性

苦参30克,蛇床子20克,地肤子20克,白藓皮20克,白头翁20克,薄荷10克。

用法:

上方加水2000ml浸泡15分钟后,武火煮沸5分钟入薄荷,续煎10分钟。

隔渣倒出药液。

乘热熏蒸外阴部,待水变温后坐浴15~20分钟,每日一至二次,连续十天。

方药:

苍术10g,苡米10g,山药15g,芡实12g,川断10g,白术10g,甘草6g,龙骨10g,牡蛎10g,苦参10g,地锦10g。

    方解:

苍术健脾燥湿;苡米利湿健脾;山药补脾胃,益肝肾;芡实健脾止泻,止带;川断补肝肾;白术补气健脾,燥湿利水;甘草补气健脾;龙骨平肝潜阳,收敛固涩;牡蛎益阴潜阳,收敛固涩;苦参清热、燥湿,杀虫利尿;地锦清热利湿。

诸药调和具有健脾、燥湿、固涩、止带及疏肝固肾清热解毒之功效。

    3结果

    3.1疗效标准治愈标准为自觉症状消失,阴道分泌物恢复正常,4个月以上未复发。

好转标准为自觉症状明显减轻,白带明显减少。

未愈指治疗前后症状无明显变化。

    3.2治疗结果31例患者,其中23例治愈,经随访4~6个月无复发。

6例好转,2例未愈。

总治愈率为74.19%;总有效率为93.55%。

滴虫

方一:

苦参、蛇床子各15克,白芷、明矾、花椒、薄荷(后下)各6克,煎汤去渣,熏洗阴道,每天1次,7天为一疗程。

方二:

苦参、蛇床子、茯苓各30克,黄柏、白鲜皮各15克。

煎汤去渣,待温度适宜后熏洗阴道,每天1次,7天为一疗程。

为巩固疗效,经上述任何一种万法治疗,症状减轻或痊愈后,应继续洽疗1—2个疗程。

治疗结束后3个月中,每次月经干净后2—3天内应进行复查,检验3次白带,如均未检查出毛滴虫才算基本治愈。

(叶忠孝)

一.中药治本,中药中专门调治妇科疾病的有哪些呢?

常见的,改善女性体质的有是芦荟、珍珠、枸杞子、白芍、川芎、当归、黄芪,这几味药能够对各类女性妇科疾病起到很好的调理作用,给女性带来美丽和健康。

  

   其中,白芍、川芎、当归外加一味熟地,是有着一千多年历史的妇科名方“四物汤”中的四味药。

《中药大辞典》中对这几味药作用机理的描述,可让更多女性深入了解,并从中汲取营养,为健康和美丽打好基础。

  当归:

  从我国南北朝开始,当归就被视为补血活血珍品。

它能补血调经、活血止痛、泽颜润肤、生肌强体、延年益寿。

在保护女性健康方面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

  李时珍认为,当归是女人调血的要药。

  黄芪:

  黄芪能够增强皮肤营养和皮肤的抗菌能力,防止皮肤老化,促进毛发生长,防止脱发。

它含有多种氨基酸及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和叶酸等,具有全面营养的作用。

  中医认为它能够补中益气,对气虚血脱、崩带及一切气衰血虚之症有疗效。

  白芍:

  《日华子本草》评价它:

“治风补涝,主女人一切病,并产后诸疾。

”《唐本草》说它“益女子血。

  现代中医认为它能够养血柔肝、缓中止痛,对月经不调,崩漏,带下有效果。

  川芎:

  川芎在唐朝《日华子本草》中有着很高的评价:

“治一切风,一切气,一切劳损,一切血,补五劳,行气开郁,活血止痛,对经闭、难产、产后瘀阻块痛等有效。

壮筋骨,调众脉,养新血……”《医学启源》:

“补血,治血虚头痛。

  珍珠:

  珍珠历来是名贵的中药材,对皮肤有特殊的滋养保健作用,能保持颜面细腻白嫩,并可促进人体细胞再生,防止衰老,延缓皱纹的产生。

  中医认为它具有养阴安神、镇心熄风清热、解毒生肌等功效,可治眩晕、头痛、耳鸣、烦躁、失眠、惊悸等病症。

  芦荟:

  对女性来说,芦荟是最熟悉不过的美容品。

  中医看来,芦荟能治疗清热、通便、热结便秘、妇女闭经等症。

  枸杞子:

  枸杞子是我国最早记载的一味妇科用药,可滋阴养血,益肝补肾,能明目润肤,乌发养颜。

  《重庆堂随笔》评价它:

“专补心血,非他药所能及。

  《中药大辞典》认为它滋肾、润肺,补肝,明目。

二.苍耳:

用途

  茎皮制成的纤维可以作麻袋、麻绳。

  苍耳子油是一种高级香料的原料,并可作油漆、油墨及肥皂硬化油等,还可代替桐油。

  入药治麻风,种子利尿、发汗。

  茎叶捣烂后涂敷,治疥癣,虫咬伤等。

苍耳子悬浮液可防治蚜虫,如加入樟脑,杀虫率更高,苍耳子石灰合液可杀蚜虫。

苍耳子可做猪的精饲料。

化学成分

  果实含苍耳甙、脂肪油、树脂、生物碱、维生素C。

苍耳甙(Strumaroside),即B-谷甾醇葡萄糖甙)、黄质宁(Xanthinin)、苍耳明(Xanthumin,是黄质宁的立体异构体)、8-(?

-异戊烯基)-5,7,3,4-四羟基黄酮[8-(?

-Isopen-tenyl)-5,7,3,4-Tetrahydroxy-flavone〕,以及咖啡酸和1,4-二咖啡酰奎宁酸(1,4-Dicaffeoylquinicacid)。

此外,尚含查耳酮衍生物、水溶性甙、葡萄糖、果糖、氨基酸、酒石酸、琥珀酸、延胡索酸、苹果酸、硝酸钾、硫酸钙等。

[编辑本段]

★警告:

  全株有毒,幼芽和果实的毒性最大,茎叶中都含有对神经及肌肉有毒的物质。

其中毒机理尚未完全清楚。

种仁和子叶含毒蛋白、毒甙等可能是主要的有毒成分,可损害心、肝、肾及引起出血。

中毒原因主要是误食苍耳果实或幼苗(误为豆芽)。

  若要作为药用,请去看医生,并严格遵照医嘱。

  ★解救苍耳中毒方法

  苍耳中毒的潜伏期因食入物不同而异,一般为2~3天,快者4小时即发病。

例如,直接吃生苍耳子者食后4~8小时发病,食苍耳子饼者10~24小时发病,食幼苗者,1~5天发病。

  A.解救方法:

  1.无胃肠道出血时,可催吐,用1:

5000高锰酸钾液洗胃,内服硫酸镁导泻,若服大量超过4小时者,应及早用1%~2%食盐水作高位灌肠。

  2.静脉滴注5%葡萄糖生理盐水,并大量饮糖水。

如有心力衰竭、肺水肿及尿闭者应限制输液量。

  3.有出血时给以补血维生素K等止血剂,必要时输血。

  4.肝脏提醒明显损害时,可给激素及补血维生素B1、B12、C等保肝药物养生。

在治疗检测期间暂禁脂肪隆胸类食物疱疹,其他对症治疗检测。

  5.甘草30g、绿豆120g,煎汤内服。

  6.板蓝根120g,水煎分2次早晚服。

  7.芦根60g,绿豆30g,金银花15g,葛花9g,甘草9g,水煎2次,合并一起,每日早晚分服,连服3~6剂。

  8.有肠胃偏瘫道出血常识症状时,用甘草30g,远志9g,沙参15g,血余炭9g,三七粉1.5g(冲服),水煎2次,合并一起,每4小时1次,2次服完,连服2~6剂。

  9.针灸问答

  

(1)解毒:

取曲池、三阴交。

  

(2)牙关紧闭:

取颊车、合谷。

  (3)细菌呕吐、腹痛取中脘、内关、足三里。

  (4)昏迷:

取人中、承浆。

  (5)呕吐呼吸困难:

取内关。

  B.预防注意:

  1.不可与猪肉共食。

  2.不宜做苍耳饼吃,更不得随意生食嫩叶或果实。

  3.严格掌握剂量,按医嘱服用。

[编辑本段]

2.中药材

  别名:

卷耳、葹、苓耳、胡葈、地葵、枲耳、白胡荽、常枲、爵耳、耳珰草、常思、常思菜、羊负来、只刺、进贤菜、道人头、喝起草、佛耳、缣丝草、野缣丝、野茄、猪耳、痴头婆、虱麻头、粘粘葵、白痴头婆、刺儿颗、假矮瓜、白猪母络、疔疮草、野紫菜、野落苏、狗耳朵草、苍子棵、青棘子、菜耳

  来源--为菊科植物苍耳XanthiumsibiricumPatr.的带总苞的果实。

  植物形态--一年生草本,高30~90cm。

茎粗糙,有短毛。

叶互生,三角状卵形,长6~10cm,宽5~10cm,先端锐尖,基部心形。

边缘有缺刻或3~5浅裂,有不规则粗锯齿,两面有粗毛;叶柄长3~11cm。

头状花序顶生或腋生,雌雄同株,雄花序在上,球形,花冠筒状,5齿裂;雌花序在下,卵圆形,外面有钩刺和短毛。

花期7~10月,果期8~11月。

  采制--9~10月割取地上部分,打下果实,晒干,去刺,生用或炒用。

  性状--纺锤形或椭圆形,长1~1.5cm,直径0.4~0.7cm。

表面黄棕色七黄绿色,有钩刺。

顶端有2枚粗刺,基部有梗痕。

质硬而韧,2室,各有1枚瘦果,呈纺锤形,一面较平坦,顶端具1突起的花柱基,果皮薄,灰黑色,具纵纹。

种皮膜质,浅灰色,子叶2枚,有油性。

气微,味微苦。

  性味--

  苦辛,寒,有毒。

  ①《别录》:

"苦辛,微寒,有小毒。

"

  ②《药性论》:

"味甘,无毒。

"

  ③《千金·食治》:

"味苦辛,微寒涩,有小毒。

"

  饮片--需碾去刺,或再炒黄。

  性味归经:

辛、苦,温,有小毒,归肺经。

该物种为中国植物图谱数据库收录的有毒植物,其毒性为全株有毒,以果实、特别是种子毒性较大。

炒食种子25—400g可引起中毒,多在4-5小时至3天内出现症状。

苍耳子中毒的报道很多,严重的造成死亡。

主要有头晕、头痛、恶心、呕吐、腹痛、便秘或腹泻、心率减慢、精神萎糜、全身无力、多汗或无汗、嗜睡或烦躁不安、瞳孔扩大等;严重者肝肾检查有损害,肝大、黄疸、广泛性出血,昏迷、抽搐、心力衰竭、呼吸及循环衰竭而死。

家畜食后也引起中毒,尤以猪和牛为多。

症状有抑郁、怄气、脉搏急速、体温下降、呼吸困难以致死。

  主治--感冒;头风;头晕;鼻渊、目赤、目翳、风温痹痛、拘挛麻木、风癞、疔疮、疥癣、皮肤瘙痒、痔疮、痢疾、祛风散热,解毒杀虫。

湿痹拘挛,

  ①《别录》:

"治膝痛,溪毒。

"

  ②《药性论》:

"主肝家热,明目。

"

  ③《唐本草》:

"主大风,癫痫,头风,湿痹,毒在骨髓,除诸毒螫,杀疳湿匿,主腰膝中风毒。

亦主猘狗毒。

"

  ④《本草拾遗》:

"叶挼安舌下,令涎出,去目黄好睡。

"

  ⑤《履巉岩本草》:

"去风活血。

"

  ⑥《纲目》:

"善通顶门连脑。

"

  ⑦《天宝本草》:

"去风解毒。

治肚大青筋,皮肤瘙痒,风湿症。

"

  ⑧《广东中药》II:

"治红云血癣,痰火核,感冒,鼻渊。

"

  功效--散风除湿,通窍止痛。

  应用--

  

  1.用于鼻渊头痛,风寒头痛。

本品温和疏达,味辛散风,苦燥湿浊,通窍止痛,用治鼻渊头痛、不闻香臭、时流浊涕,常配伍辛夷、白芷、薄荷同用,即苍耳子散。

用治外感风寒,,恶寒无汗、头痛鼻塞者,可与防风、白芷、羌活、藁本等同用。

  2.用于风湿痹痛。

本品祛风除湿,通络止痛,用治风湿痹证,四肢拘挛,可单用,或与秦艽、蚕砂、萆区等同用,泡酒服,如史国公药酒。

  此外,本品与地肤子,白鲜皮、白蒺藜等药同用,治风疹瘙痒。

  又本品研末,用大风子油为丸,还治疥癣麻风,皆取散风除湿的作用。

  用法与用量

  煎服,3~10g。

或入丸散。

  内服:

煎汤,6-12g,大剂量30-60g;或捣汁;或熬膏;或入丸、散。

外用:

适量,捣敷;或烧存性研末调敷;或煎水洗;或熬膏敷。

  使用注意--血虚头痛不宜服用。

过量服用易致中毒。

  古代药经

  

  《本经》:

“主风头寒痛,风湿周痹,四肢拘挛痛,恶肉死迹”

  《要药分剂》:

“治鼻渊鼻首,断不可缺,能使清阳之气上行巅顶也。

  药理--本品含含苍耳甙(xanthostrumarin)。

叶含苍耳醇(xanthanol)、异苍耳醇(jsoxanthanol)、苍耳酯(xanthumin)等。

甙类物质有显著降血糖作用;煎剂有镇咳作用;对心脏有抑制作用,使心率减慢,收缩力减弱;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乙型链球菌、肺炎双球菌有一定抑制作用,并有抗真菌作用。

本品有一定毒性,成人服用量超过100g可致中毒,主要症状为头晕、嗜睡、昏迷、全身强直性痉挛,并出现黄疸,肝肿大、肝功障碍、尿中出现蛋白、红细胞、管型。

重则呼吸、循环、肾功能衰竭而死亡。

  各家论述:

  1.《名医别录》:

治膝痛,溪毒。

  2.《药性论》:

主肝家热,明目。

  3.《唐本草》:

主大风,癫癎,头风,湿痹,毒在骨髓,除诸毒螫,杀疳湿NI,主腰膝中风毒。

亦主猘狗毒。

  4.《本草拾遗》:

叶挼安舌下,令涎出,去目黄好睡。

  5.《履巉岩本草》:

去风活血。

  6.《本草纲目》:

善通顶门连脑。

  7.《天宝本草》:

去风解毒。

治肚大青筋,皮肤瘙痒,风湿症。

  8.《广东中药》:

治血癣,痰火核,感冒,鼻渊。

  附方--

  ①治妇人血风攻脑,头旋闷绝,忽死倒地,不知人事:

喝起草嫩心,阴干为末,如常酒服一大钱。

(《斗门方》)

  ②治中风伤寒头痛,又疗疔肿困重:

生捣苍耳根叶,和小儿尿绞取汁,冷撮一升,日三度,(《食疗本草》)

  ③治中风,头痛,湿痹,四肢拘挛痛:

苍耳嫩苗叶一斤,酥一两。

先煮苍耳三、五沸,漉出,用豉一合,水二大盏半,煎豉取汁一盏半,入苍耳及五味,调和作羹,入酥食之。

(《圣惠方》苍耳叶羹)

  ④治赤白下痢:

苍耳草不拘多少,洗净,以水煮烂,去滓,入蜜,用武火熬成膏。

每服一、二匙,白汤下。

(《医方摘元》)

  ⑤治目上星翳:

鲜苍耳草,捣烂涂膏药上贴太阳穴。

(《浙江民间草药》)

  ⑥治大风及诸风疾:

苍耳不以多少,碾为细末,用大风(子)油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三十丸至四十丸,用荆芥茶送下,不拘时候服。

(《履巉岩本草》)

  ⑦治癞:

嫩苍耳、荷叶各等分。

为末,每服二钱,温酒调下。

(《袖珍方》)

  ⑧治疔肿,出根:

苍耳烧作灰,和腊月猪脂封之。

(《本草拾遗》)

  ⑨治热毒攻手足,赤肿焮热,疼痛欲脱:

苍耳草绞取汁以渍之。

(《千金方))

  ⑩治中耳炎:

鲜苍耳全草五钱(干的三钱)。

冲开水半碗服。

(《福建民间草药》)

  ⑾治疥疮痔漏:

苍耳全草煎汤熏洗。

(《闽东本草》)

  ⑿治风疹和遍身湿痒:

苍耳全草煎汤外洗。

(《闽东本草》)

  ⒀治赤白汗斑:

苍耳嫩叶尖和膏盐擂烂。

五、六月间擦之,五、七次。

(《摘元方》)

  ⒁治花蜘蛛毒咬人:

野缣丝,捣汁一盏服,仍以渣敷之。

(《摘元方》)

  ⒂治虫咬性皮炎:

鲜苍耳茎叶、白矾、明雄各适量。

共捣成膏,外敷螫咬处,固定。

(内蒙古《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

  临床应用

  ①治疗麻风

  对改善症状有较好作用,用药后能使患者结节消失,恢复正常皮肤,或红斑颜色变淡、范围缩小,面部、耳垂浸润性损害减轻,胀大的尺神经变细变软,手足活动灵活,部分恢复知觉。

麻风杆菌也有减少趋势。

病理浸润亦稍有进步。

但上述疗效多发生在用药后3~4月之间,以后进步便不明显,且有部分病人发生新生损害,少数病人继续用药至12~15个月又有不同程度的进步,但不及初期效果明显。

因此认为苍耳草宜与砜类药或氨硫脲同时服用或交替服用,以期收到较满意的效果。

剂量及用法:

目前尚无统一的剂量标准。

一般采用新鲜苍耳草制成浸膏丸或片内服。

浸膏丸每粒相当于生药1~2两或4两。

开始用4两,每日1次,3日后根据患者身体情况和病情轻重逐渐增加用量,最多每日16两,2次分服;有的每日用8~24两,连服3个月,休息两周;也有主张每日用12两,3次分服,若出现副作用可酌量减少,如无不良反应而见效迟缓者,可酌情渐增剂量。

副作用有食欲减退、便秘,及发热、神经症状等,但均较轻微。

有人指出:

在服用大剂量时,应注意安全,以免发生中毒事故。

  ②治疗慢性鼻炎

  据50余例临床观察,有效率在50%以上。

具有抗过敏作用。

对急性副鼻窦炎也有效果。

用法:

苍耳全草注射液,每支2毫升(相当于生药2克)肌肉注射,每日1~2次。

  ③治疗功能性子宫出血

  苍耳草2两(干的1两),煎服,每日1剂。

轻者3~5天,重者7~10天即可见效。

  ④治疗早期血吸虫病

  用苍耳全草2两,槟榔1.5两,煎成60毫升,每次10毫升,每日3次食前服,连服10天。

治疗32例,患者一般体征均见好转;3个月后28例曾复查大便,血吸虫卵阴转率为78.6%。

常见的药物反应有腹痛、腹泻、头晕和恶心等。

  【摘录】《*辞典》

  栽培--

  生物学特性苍耳喜温暖稍湿润气候。

以选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栽培为宜。

耐干旱瘠薄。

河南4月下旬发芽,5—6月出苗,7—9月开花,9—10月成熟。

黑龙江5月上、中旬出苗,7月中下旬开花,8月中下旬种子成熟。

种子易混入农作物种子中。

根系发达,入土较深,不易清除和拔出。

  栽培技术用种子繁殖,直播或育苗移法。

直播:

4月按株距45cm×45cm开穴,穴深6-8cmn,每穴播5颗左右,覆土,稍加镇压,浇水。

育苗移栽法:

3-4月育苗,播种后待苗高10cm左右移栽,每次3-4株。

  田间管理苗高10cm时间苗、补苗,每穴留苗2-3株。

每年松土除草2-3次,结合追施人粪尿或尿素。

三.越南白虎活络阎岭张嵘拉丁教学恰恰舞3膏正宗越南白虎活络膏 越南民间祖传秘方并采用名山药草及高级药料,以最新科学方法,精细多次连续及复离过程而成为最纯正的一种高级外用膏。

本品经国家医药部检验发给开业证与风行全国和外销。

此膏作为一种特别的止痛膏,功效神速。

功能主治:

风湿疼痛,腰酸背痛,坐骨神经痛,关节炎痛,跌打劳伤,抽筋扭伤,消肿除淤,头痛肚痛,止痒消斑,通经活络等功效。

 

    用   法:

每日数次,用白虎活络膏涂搽于患处或穴位然后用拇指按摩或用手揉捏推拿,白虎活络膏迅速渗透入皮肤、经络,并消除疼痛。

使用此膏不会染于衣物,对日常许多小问题也有奇效,配有中英越文说明书,特别是老人,使用白虎活络膏更适宜随身携带。

给他们买白虎活络膏,既实际还有效果!

 淘宝价:

11元

鹿茸

 

四.艾炷直接灸

  将灸炷直接放在皮肤上施灸的方法,称为直接灸。

根据灸后有无烧伤化脓,又分为化脓灸和非化脓灸。

化脓灸(瘢痕灸)用黄豆大或枣核大的艾炷直接放在穴位上施灸,局部组织经烫伤后,产生无菌性化脓现象,能改善体质,增强机体的抵抗力,从而起到治疗和保健作用。

目前临床上,常用此法对哮喘、慢性胃肠炎、发育障碍等疾病和体质虚弱者进行施治。

操作方法:

  ①体位的选择和点穴:

因灸治要将艾炷安放在穴位表面,并且施治时间较长,故要特别注意体位的选取,要求体位平正、舒适。

待体位摆妥后,再在上面正确点穴。

  ②艾炷的安放和点火:

首先按要求制作好所需的艾炷,除单纯采用细艾绒外,也可在艾绒中加入一些芳香性经末,如丁香、肉桂(丁桂散)等,有利于热力的渗透。

然后,在施灸的穴位处涂以少量的葱、蒜汁或凡士林,以增强粘附和刺激作用。

艾炷放好后,用线香将之点燃。

每灸完一壮,以纱布蘸冷开水抹净所灸穴位,复按前法再灸,一般可灸7~9壮。

  ③敷贴药膏:

灸治完毕后,应将局部擦拭干净,然后在施灸穴位上敷贴玉红膏,可1~2日换贴一次。

数天后,灸穴逐渐出现无菌性化脓反应,如脓液多,膏药亦应勤换,约经30~40天,灸疮结痂脱落,局部留有疤痕。

在灸疮化脓时,局部应注意清洁,避免污染,以免并发其他炎症。

同时,可多食一些营养较丰富的食物,促使灸疮的正常透发,有利于提高疗效。

如偶尔发现有灸疮久不愈合者,可采用外科方法予以处理。

非化脓灸(无瘢痕灸)近代对灸法的应用,有以达到温烫为主,不致透发成灸疮,称为非化脓灸。

其方法是,先将施灸部位涂以少量凡士林,然后将小艾炷放在穴位上,并将之点燃,不等艾火烧到皮肤,当患者感到灼痛时,即用镊子将艾炷夹去或压灭,更换艾炷再灸,连续灸3~7壮,以局部皮肤出现轻度红晕为度。

因其不留瘢痕,易为患者接受。

本法适用于虚寒轻证。

2艾炷间接灸

  又称间隔灸或隔物灸,指在艾炷下垫一衬隔物放在穴位上施灸的方法,称间接灸。

因其衬隔药物的不同,又可分为多种灸法。

其火力温和,具有艾灸和垫隔药物的双重作用,患者易于接受,较直接灸法常用,适用于慢性疾病和疮疡等。

  ①隔姜灸:

将新鲜生姜切成约0.5cm厚的薄片,中心处用针穿刺数孔,上置艾炷,放在穴位施灸,当患者感到灼痛时,可将姜片稍许上提,使之离开皮肤片刻,旋即放下,再行灸治,反复进行。

或在姜片下衬一些纸片,放下再灸,直到局部皮肤潮红为止。

本法简便易行,一般不会引起烫伤,临床应用较广。

生姜味辛,性微温。

具有解表,散寒,温中,止呕的作用。

故此法多用于治疗外感表证和虚寒性疾病,如感冒、咳嗽、风湿痹痛、呕吐、腹痛、泄泻等。

  ②隔蒜灸:

用独头大蒜切成约0.5cm厚的薄片,中间用针穿刺数孔,放在穴位或肿块上(如未溃破化脓的脓头处),用艾炷灸之,每灸4~5壮,换去蒜片,每穴一次可灸5~7壮。

因大蒜液对皮肤有刺激性,灸后容易起泡,故应注意防护。

大蒜味辛,性温。

有解毒,健胃,杀虫之功。

本法多用于治疗肺痨、腹中积块及未溃疮疖等。

  ③隔盐灸:

又称神阙灸,本法只适于脐部。

其方法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