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法家与战争.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188553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45 大小:70.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兵法家与战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兵法家与战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兵法家与战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兵法家与战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兵法家与战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兵法家与战争.docx

《兵法家与战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兵法家与战争.docx(4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兵法家与战争.docx

兵法家与战争

兵法家与战争

中国是个权力本位的国度,谁掌握了权柄,便拥有了荣华富贵;谁抓得了最高权力,便立即会成为“天子”,成为神,能主宰一切人的命运;所以说,“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这时,百姓山呼万岁,各级官员奴颜卑膝,作为“万民之父”的,能不赏心娱情吗?

因此几千年来,为了争夺那把交椅,为了替坐交椅的人作鹰犬,中国人展开了殊死搏斗。

中国当然就成为世界上内战最多的国家之一,毛泽东词云:

人世难逢开口笑,上疆场彼此弯弓月,流遍了,郊原血……。

赫拉克利特说:

“战争是万物之父”,成吉思汗云:

“战争创造了世界”,倘若不管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灾难、损失,暂且“闭门忍听千家哭”,那么,的确应当“感谢”战争创造了中国兵家。

现存的中国兵书达二、三千部,最有名的有《六韬》《三略》《孙子兵法》《吴子兵法》《孙膑兵法》《司马法》《尉缭子》《唐李问对》《将苑》《登坛必究》《虎钤经》《兵经》《投笔肤谈》《乾坤大略》《守城录》《兵垒》《太白阴经》《百战奇略》《练兵实记》《草庐经略》等。

中国兵家思想的核心是以智取胜而全其国,其“智”具体表现在:

以相反者迷惑敌人,使敌人中计。

即运用“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的策略。

以突然快速行动,达到军事目的,即所谓“攻其无备,出其不意”,“兵贵速,不贵久”。

想办法使敌人丧失战斗力,然后乘乱取之。

即“利而诱之,逸而劳之,亲而离之”,“饱则饥之,安则动之”,使敌人上当后,“避实而击虚”,“乱而取之”。

随机应变,“因敌而制胜”。

孙武说:

“兵无常势,水无常形”,应该“践墨随敌”。

孙膑说:

“胜不可一”,即不能死守一种取胜方式。

使用间谍收集敌方的情报,如孙武总结了“因间”、“内间”、“反间”、“死间”、“生间”等五种间谍方式。

充分发挥最佳态势,掌握战争的主动权。

孙武说:

“善战者,求之于势”,孙膑说,要“便势利地”。

《投笔肤谈》中说:

“三军之势,如人一身”。

采用危机管理,发挥人在危机时的巨大爆发力。

即“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

能看到潜在事物,能通过正确预测而稳操胜券,孙武称之知“迂直之计”,懂得从“五事”――道、天、地、将、法,来判明胜负。

重视心理战,认为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

所谓“全其国”,即中国兵家主张“不战而屈人之兵”、王道服众、以仁制暴而保全敌国,孙武即说:

“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又说:

“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拔人之城而非攻”,“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可见,中国人有一套“不战而胜”的军事韬略。

这些韬略可以归纳为一句话,即孙子所说的“兵者,诡道也”。

西方军事思想重视战略研究,把用兵既看作艺术,也看作科学,而中国军事思想则讲究谋略取胜,用兵几乎等同于国家、集体运用阴谋诡计。

中国文化与其说是道德型文化,不如说是谋略型文化。

道德只停留在纸上,现实中的国人几乎普遍都有重大的道德缺陷,并且把这些缺陷看作是“机灵”、“聪明”、“有本事”的表现,否则便是“傻”、“迂腐”、“书呆子”;因而,国人几乎个个都是计谋大师。

交际场上圆滑世故,办公室里勾心斗角,生意场中尽是陷阱,官府里深藏阴谋……。

在这样一个文化背景下,中国兵家自然成了诡道学派。

弟子敖放问:

“兵家重视赢得人心,利民而不害民。

《六韬》中称‘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之天下也。

同天下之利者,则得天下;擅天下之利者,则失天下’,《孙子》中也称‘主孰有道……吾以此知胜负矣’;还有,兵家强调将帅的关键作用和用将用人的重要性。

孙子说‘夫将者,国之辅也。

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诸葛亮在《将苑》中要求‘将能执兵之权,操兵之要势’,这些讲的好象不是诡道吧?

胡鱼答:

“兵家之所谓‘撄人心’毋宁说是骗取人心!

他们的与众分利、重将爱兵只是手段,一旦达成目的,则要‘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灭,谋臣亡’了;他们不可能真正地信任将领,兵书中不就说‘还师罢军,存亡之阶。

故弱之以位,夺之以国’吗?

”弟子司马义问:

“兵家强调‘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孙子列举了‘五事’、‘七计’、32种敌情观察法和五类间谍的作用,提出‘未战而庙算’,‘多算胜,少算不胜’,这些于今还是有启示意义吧?

”“是的!

”弟子于梅问:

“中国人主张‘柔武’、‘心理战’,《逸周书》中说:

‘善政不攻,善攻不侵,善侵不伐,善伐不阵,善阵不战,善战不斗,善斗不败’,又说:

‘善战不斗,故曰柔武’;《战国策》中说:

‘凡伐国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胜为上,兵胜为下’;老师对这些有何评论?

”“柔武指行动上刚柔兼济,心理战、计谋、与武力并用,这也是老子的思想。

老子说:

‘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还说:

‘善用人者’,要‘用人之力’;中国武术就讲究用人之力,这不象西方的拳击。

中国人的行为可称为‘柔为’,从好的方面来说,中国人灵活、聪明,能屈能伸;从坏的方面来说,我们肚子里的弯弯肠子太多,人际关系过于复杂。

再者,中国人的确重视心灵:

善于揣摩人心、攻心公关,也习惯于封闭心灵,这不是因为像日本人重视心灵体验,而更多的是迫于外面世界的无奈”。

洋弟子菲耳士问:

“中国人讲究阵法的运用,我听说过八阵图、八卦阵、连环阵等,不知到底是怎么回事?

“中国古书中总爱渲染阵法,说得神乎其神,似乎滴水不漏,万夫莫开,我总怀疑其真实性和作用,这就犹如中国文化偏爱字谜、迷宫、格律,它反映了中国人爱面子、重形式的毛病。

《风后握奇经》中讲了很多种阵法,如八阵,有天阵、地阵、风阵、云阵、飞龙阵、翔鸟阵、虎翼阵、蛇蟠阵等。

还有人根据中国古代有名的‘河图’、‘洛书’的数学原理,设计出八阵图、连环图等,八阵图的八环中任何一环上八个数之和皆为260,连环图中13个环中数字之和皆为292,如果按照环中的数字配备兵力,则各个方向士兵人数总是一样多,首尾相连,环环联络,形成一个包围圈,敌人只要进入阵中,就休想逃出,找不到薄弱环节。

不过,这只是理论上的情况,实际上这样布阵,既麻烦又不实用;而且,它只能应付步兵,很难对付骑兵,汉族人的军队以步兵为主,自相残杀倒用得上阵法,可是,蒙古人、满人运用骑兵,就难以对付了。

你们西方人也是以骑兵为主,所以,没有出现很多固定的阵法,还是以实力较量为主。

”弟子敖放、于梅若有所思,拜别老师后进入军事学院学习。

反思姜太公

中国兵家之父应是姜太公。

司马迁说:

“后世之言兵,及周之阴谋,皆宗太公为本谋”,又说,灭纣前,天下三分,其二归周者,“太公之计谋居多”。

胡鱼研究姜太公,发现他是中国政治军事谋略的典型代表,反思其思想言行,获益颇多。

姜太公,名望,字子牙,其祖先在尧舜时做过大官,因与大禹一起治水有功,被封于吕(今河南南阳),因此部族又以吕为姓。

姜太公年轻时在殷商朝廷做官,因屡次劝谏帝纣不听,反被忌恨,于是他逃到东海之滨,垂钓于尚湖(以他的名字命名,位于江苏常熟县境内)之畔。

后来,姜太公又回到中原,寻访有为明君。

在这期间,为生活所迫,他先在商都朝歌屠牛卖肉,后又到孟津开铺卖食。

直到七十二岁时,姜太公听说周文王为仁德之君,他便西奔到达歧山脚下。

不久后得知,周文王经常到渭河北岸打猎,姜太公于是天天到渭河钓鱼,等待着遇到文王的机会。

这是一个类于守株待兔、相千里马的故事。

一天,文王的车马果然浩浩荡荡地驱驰而来,此时,姜太公不但不起身拜谒迎送,反而故意看也不看一眼,此举引得周文王下车主动与他攀谈。

文王问道:

“你乐于钓鱼吗?

”姜太公答道:

“臣闻君子乐得其志,小人乐得其事。

今天,我垂竿而钓,与此十分相似,并非乐于钓鱼”。

文王又问:

“钓鱼与志趣有什么相似之处?

”太公答道:

“操钓在手,有三种权谋变化:

有以厚禄竭人才智的权谋,有以视死如归精神鼓励士兵的权谋,有以高官显位降服能人的权谋”。

姜太公一边说,一边观察文王,见文王正洗耳恭听,态度谦虚,并且对陌生人的高谈阔论毫不介意,他便继续侃侃而谈:

“只要鱼吞食诱饵,就会受到鱼线的牵制;同样的道理,只要给大臣以厚禄,他就会屈服于君主。

所以说,以饵取鱼,鱼可杀;以禄取人,人可竭。

以家取国,国可报;以国取天下,天下可毕”。

一席话,打动了文王的内心。

俩人越谈越深,大有相见恨晚之感。

从此,年届古稀的姜太公得以施展抱负,运筹其经天纬地的韬略。

姜太公真不愧为中国谋略之先祖!

他以高官、厚禄、精神三者笼络使用人才,充分利用了国人人性――世俗、迷恋官禄的弱点,撄得了人心。

不过,他以及历代统治者的所谓“爱才”都太过功利主义,都是为了达到统治天下的目的,并不是真心的,因此,他也时常流露出对英雄豪杰的杀戮思想。

在《六韬》一书中,太公认为王者应做到韬光养晦,威而不猛,胸怀天下,清静无为,他说:

“夫王者之道,如龙首,高居而远望,深视而审听。

示其形,隐其情,若天之高不可极也,若渊之深不可测也”,又说:

“大智不智,大谋不谋,大勇不勇,大利不利”,“鸷鸟将击,卑飞敛翼;猛兽将博,弭耳俯伏;圣人将动,必有愚色”。

这是多么富有中国特色的高深谋略呀!

帝王要象龙,高高在上,变幻莫测,让人感到神秘、恐惧,情不自禁顶礼膜拜;中国从古至今的统治者不正像红衣主教一样言行诡秘、心狠手辣吗?

中国人运用智谋、心计之炉火纯青,竟达到了“不智”(看不出运用了智慧)、“不谋”(用谋于无形之中)――即不留痕迹的最高境界;并且善于运用“卑”、“伏”、“愚”欺骗对手。

姜太公还推崇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柔武战略,提出了分化瓦解打击敌人的许多具体措施以及战术。

他说:

“善战者,不待张军;善除患者,理于未生;善胜敌者,胜于无形。

上战无与战!

”他指出应“亲其所爱,以分其威”(拉拢对方的爱臣以瓦解他的威权),“收其内,间其外”(收买敌人朝内大臣,离间敌人朝外将帅),“外乱而内整,示饥而实饱,内精而外钝。

一合一离,一聚一散,阴其谋,密其机,高其垒,伏其锐”,“欲其西,袭其东”。

这些谋略之高明,在现代西方兵书中也几乎无出其右者!

让人感叹中国人之聪明!

只是但愿国人不要把“阴其谋”全都用到了社会生活中。

胡林翼说:

在传说为姜太公所作的《三略》一书中,太公阐述了重用贤才的思想――“夫主将之法,务揽英雄之心”,“罗其英雄,则敌国穷”,“治国安家,得人也;亡国破家,失人也”。

但是,他也表达了对有才干之士的抑制甚至杀戮的思想,如“豪杰低首,国乃可久”,“敌国灭,谋臣亡”,这些可以说是富有中国特色的屠戮功臣的谋略,刘邦、朱元璋按此教导几乎杀尽了开国文官武将!

蔡鄂说:

《三略》重视运用奖赏和惩罚两手,所谓“香饵之下,必有悬鱼;重赏之下,必有死夫”,“军以赏为表,以罚为里”。

我总觉得这种“赏”也是利用了人性弱点的阴谋,这种“罚”也是“杀贵大,赏贵小”的权宜之计,而不是尊重人、尊重军法。

姜太公云“非阴谋无以成功”,看来中国人做每一件事都充满了阴谋诡计。

姜太公不愧为中国人的导师!

柯林斯等论孙子

美国国防部召开“孙子的战略思想”研讨会,与会的有:

艾奇逊,谢伟思,文森特,戴维斯,马歇尔,麦克阿瑟,史迪威,赫尔利,魏德迈,顾维钧,胡适,艾森豪威尔,威斯特摩兰,科林斯等,杜鲁门总统发来贺电,电文称:

“孙武不仅是东方兵圣,而且是世界军事思想的先驱代表人物,他影响了古代,将更长久地为未来的人们提供思想依据”。

研讨会开始后,科林斯首先发言,称:

“孙子是古代第一个形成战略思想的伟大人物,今天,没有一个人对战略的思考比他更深刻”。

顾维钧说:

“有一个‘孙子练兵’的故事,对后人启示很大。

孙子原是中国春秋末期陈国公子陈完的后代,因陈国内乱,陈完逃到了齐国,改姓田;孙武的祖父田书又被齐国国君赐姓为孙。

一次,齐国发生内乱,孙武逃到了吴国,经大臣伍子胥的推荐,以《兵法》十三篇晋见吴王阖闾。

吴王读罢兵法,虽赞不绝口,但也怀疑作者是否只是一个理论天才,于是,他召宫女一百八十人,令孙武操练。

孙子将宫女分成左右二队,命吴王的宠姬二人各为队长,称为左姬、右姬;又设一人为执法,二人为军吏,主传令之事;二人值鼓,力士数人,充为牙将,执斧镰刀戟,列于阵前,以壮军威。

宫女们一个个身披甲胄,头戴兜鍪,右手操剑,左手握盾,嬉笑不止。

孙武于是当众宣布军法:

一不许行列不整,二不许言语喧哗,三不许违背军令;然后他亲自教习了‘前’、‘后’、‘左’、‘右’、‘坐’、‘起’等项‘约束’,并三令五申之。

演练开始,击鼓宣令‘右’,宫女们掩口嬉笑,行列参差不齐,孙武说:

‘纪律不明,军令不熟,是我为将的责任’。

于是他再申前令。

鼓吏又击鼓宣令‘左’,二姬及宫女无不笑者。

孙武大怒,叫道:

‘执法者何在?

’执法者前跪,孙武大声说:

‘纪律不明,军令不熟,是我为将的责任,但现已三令五申,士兵仍不听从,这是士兵的罪过。

按军法当如何处置?

’执法者答:

‘当斩!

’孙子喝令:

‘士不尽诛,罪在队长,将左右二姬斩首示众!

’力士们不敢违令,便将二姬绑缚。

吴王在台上观看操演,忽见斩爱姬,大为惊骇,让大臣持符驰救。

孙子说:

‘军中无戏言。

臣已受命为将,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遂斩队长二人于军前。

宫女们见状,无不大惊失色。

孙武于队中再取二人为队长,并申令击鼓,女卒们左右进退,回旋往来,皆毫发不差,寂然无声。

于是,孙子向吴王汇报道:

‘兵已整齐,愿王观之,唯王所用,虽使赴汤蹈火,亦不敢退避矣’;这就是孙子练兵的故事,它说明,任何组织,没有严格的纪律,不能做到令行禁止,它就会失去凝聚力和行动力;只有纪律严明,训练有素,才能破坚克难,无往而不胜。

孙武连被中国古人污为‘小人’的女子都可练成‘赴汤蹈火’的士兵,更何况男子汉呢!

吴王不得不承认其‘通天御地之才’;孙子于是被封为上将军,号为军师,责成伐楚”。

麦克阿瑟说:

“中国人是战争奇才,我深为佩服!

顾先生,请问孙子攻打楚国,后来如何?

“伍子胥请教如何伐楚?

孙子说:

凡用兵,先除内患,后可外征。

现吴王之政敌掩余在徐国,烛庸在钟吾,随时准备叛乱,因此必须先将之除掉,伐楚才无后顾之忧。

于是,吴国派兵擒杀了掩余、烛庸,并灭掉了徐国和钟吾。

可此时,孙武仍不主张贸然兴兵,他认为己方民力疲惫,敌方士气未消,因此必须积蓄力量,待机而起。

他派部队反复袭扰楚国边境达六年之久,使楚国兵疲力惰。

一年,楚之属国蔡国反楚,向吴求救,孙武乘机兴兵六万,杀向楚国。

吴兵擅长水战,但逆水行舟,速度太慢,达不到快速机动、出其不意之效。

于是,孙武下令舍舟登陆,千里直趋汉阳。

楚将听说吴军舍长取短,大笑孙武徒有虚名。

孙子兵至大别山,先派敢死队员三百名,击败楚军先锋,然后将计就计,设下圈套,趁敌夜间来劫营而大败楚军。

楚之主帅只身逃脱。

在进攻郢都、纪南城时,孙武引漳江之水灌入城中,楚王弃城而逃。

这是历史上有史可查的借水歼敌之先例。

大败强楚之后,孙武退隐归山,不知所终。

据载,孙子还曾力劝伍子胥急流勇退,可惜未果;伍子胥后来也预见到吴国灭亡的结局,被吴王杀害。

麦克阿瑟:

“孙子不仅在言语上表现得聪明异常,而且从行动上也显得大智大睿!

我听说中国人崇尚急流勇退,这也是中庸之道吧!

我们西方人不太理解,万一有更辉煌的前程,不就半途而废了?

胡适:

“老子称‘功成而身退’,这也算中国特色的智慧吧。

汉朝的张良建朝后杜门不出,得以善终,而韩信及诸王均被剪灭;明朝的刘伯温即使退隐,也未得善终,其他如文臣第一的李善长、武将第一的徐达等皆被杀戮。

中国有句话叫‘功高震主’,‘家天下’或许只能如此吧,至于说耽搁了前程,这是必然,不过也没办法,脑袋更重要”。

众人哈哈一笑。

科林斯宣读他的最新论文:

《论孙子的战略战术》,大致是:

未战庙算,知己知彼。

中国古代作战前,要在庙堂举行谋划会议,称为“庙算”。

庙算不仅在于准确地分析敌情,还在于如实地了解自己一方的战斗力和其他主客观条件,做到成竹在胸,未战而先胜。

孙子认为,“五事”、“七计”是知胜之道。

“五事”即道、天、地、将、法。

“七计”即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

也就是说,决定军事组织效能的因素有:

政治背景,人心所向,战略方针;智、信、仁、勇、严等将帅的素质;环境,条件,天时,地利;军法制度,职责划分,等等。

除此之外,孙子认为,还可以通过“相敌”、“角之”、“用间”等方法来获取情报,从而稳操胜券。

所谓“相敌”,即直接观察敌情,孙子列举了32种敌情观察法:

敌近而静者,恃其险也;远而挑战者,欲人之进也;众树动者,来也;鸟起者,伏也;无约而请和者,谋也;半进半退者,诱也;鸟集者,虚也;旌旗动者,乱也……。

所谓“角之”,即通过与敌人小规模直接较量而知敌我的实力及特点,孙子说:

“角之而知有余不足之处”,所谓“用间”即使用间谍,从而获得许多绝密的军事情报。

上兵伐谋,出奇制胜。

孙子十分重视谋略在战争中的关键作用,认为“兵者,诡道也”,“上兵伐谋”。

为了以谋略“不战而屈人之兵”,一方面将领要提高自身的修养素质和领导水平,做到“静以幽,正(严正)以治”,“令之以文,齐之以武”,“因利而制权”,另一方面君主要放手让将领去发挥自己的才干治军用兵,发号施令。

孙子说:

“将能而君不御(不从中牵制)”,“君命有所不受”。

只有这样,才不会错过战机,导致失败的局面。

还有,中国谋略的关键在于一个“奇”字,用兵要正奇结合。

孙武说:

“战事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老子也说:

“以正(光明正大的无为的方法)治国,以奇用兵”,“奇”字典型地反映了炎黄子孙重计谋的特点。

“兵以诈立”是奇,出敌意外是奇,变幻莫测是奇,将计就计也是奇,在实际作战中,“奇兵”要建立在一定的预测的基础上,不可一味出奇,否则,会被敌识破和利用。

所以,正兵与奇兵要结合,它们之间相辅相成,互相转化。

李世民就说:

“吾之正,使敌视以为奇;吾之奇,使敌视以为正”。

因敌制胜,求之于势。

孙子认为:

“兵无常势,水无常形”,应当“因敌而制胜”,“践墨随敌,以决战事”,又说:

“善战者,求之于势”,“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势也”。

此随机应变和用势之策应当考虑:

(一)组织好自己的队伍。

队伍的编制要严密,指挥要统一,但在关键时刻又要授权部下,临机处置,灵活作战。

孙子指出:

“凡治众如治寡,分数(形成各级组织)是也;斗众如斗寡,形名(号令一致)是也”,又说:

“纷纷纭纭,斗乱而(自己)不可乱也;浑浑沌沌,形圆(阵形圆满)而不可败也”,可见,孙子要求军队成为“实”的团体,步调整齐,军纪严明,遇乱不乱,遇敌不散,这样兵势就操在自己手里了。

(二)鼓足士气。

孙子之“佚能劳之,饱能饥之”,“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投之亡地然后存,置之死地然后生”等都是针对士气而言的。

一个优秀的军事统帅,必须想方设法笼络人心,鼓舞士气,使士兵“可以为之生,可以为之死”。

(三)杂于利害。

因敌制胜,应当考虑正反两个方面的因素综合决断,以免失之偏颇,反为敌所诳。

孙子说:

“先知迂直之计者胜”,迂直之计即:

能从迂中见直,直中见迂,不利中见利,利中见不利,并且善于化弊为利。

(四)利用地势弥补兵力不足。

孙子对地理与军事的关系叙述得十分详细,他说:

“夫地形者,兵之助也。

料敌制胜,计险厄远近”,还说:

“不知山林、险阻、沮泽之险者,不能行军;不用乡导者,不能得地利”。

孙子具体地指出:

“高陵勿向(别仰攻),背丘勿逆(别攻击背靠山丘的敌人)”,“绝(穿越)山依谷,视生处高”,“绝(横渡)水处远水,客绝水而来,勿迎之于水内,令半济而击之”……。

如此等等,孙子几乎对每一种可能遇到的与地理有关的问题都作了交代。

更为难能可贵的是,他还从理论的高度系统地总结了各种地形,分为“通”地(四通八达之地)、“挂”地(易去难回之地)、“支”地(于敌于我都不利之地)、“隘”地(关隘重地)、“险”地(易守难攻之地)、“远”地(双方都不宜前往挑战之地)等六种类型,尔后,又从军事地理学的角度论述了“围地”(前险后窄之地)、“死地”(无处可走之地)、“衢地”(畅通无阻之地)等九种可能遇到的境地。

以上,特别是通地、隘地、衢地值得军事家们深入研究。

在现代战争中,通地就是指战略要地,如重要的国家、大陆、河流和岛屿等。

从世界范围来说,土耳其、波兰等国家属于通地,苏伊士运河、巴拿马运河、马六甲海峡、博斯普鲁斯海峡、波斯湾是通地;从中国范围来说,徐州、郑州、锦州等城市属于通地,安庆、杭州、上海也是通地。

通地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可以自由地调遣部队,攻守自如;二是粮草给养十分充足。

而隘地属于易守难攻之地,如中国的南京市、四川省和山西省。

所谓的衢地既可以理解为通地,又可指战役战术要地,如制高点、桥头堡、渡口和交通枢纽等。

我们西方也有类似于孙子的通地说和衢地说的“心脏地区说”,代表人物是麦金德(Mackinder1861—1947)。

基于大陆国家马其顿打败海洋国家雅典,罗马战胜迦太基,以及英国在现代的衰落,麦金德认为陆权比海权重要。

他把欧亚大陆和非洲合称“世界岛”,与周围岛国合称心脏地区。

东欧为通向心脏地区的大门。

他说,如果德国与俄国联盟,或德国征服俄国,则奠定了征服世界的基础。

由于海权国家无法进入心脏地区,使得心脏地区边缘的国家如中国、印度和德国等大陆能获得和平安宁。

除此之外,西方还有海权说和空权说。

海权说的代表人物、美国的马汉(Mahan1840—1914)总结了英、日、西班牙等国称霸世界的历史,认为“海上交通线是一个国家实力和战略的最为重要的独一无二的因素”。

一个强国应该控制海上的贸易,建立海上基地,牢牢地掌握制海权。

丧失制海权,国家的经济将被扼杀。

“战争最终不是战斗而是实业”,故应通过制海权保护本国的经济贸易。

如果制海权受到威胁,就必须进行海上战争。

此时,应集中力量摧毁敌人的一切战舰,给敌人的海上力量以致命的打击。

马汉的海权主义给老罗斯福政府很大的影响。

另一个用势学说便是意大利少将杜黑(Douhet1896---1930)的“空权说”、“空军制胜论”。

他极早地预见了空中战争,认为在未来战争中制空权绝对重要,“掌握制空权就是胜利,丧失制空权就是失败”。

因此,杜黑主张加强空军威力,大力发展航空工业,在实战中,集中使用空军力量,不仅打击敌人的前线阵地,而且攻击敌人的后方,以破坏敌国的工业、挫伤敌国人民的斗志。

他的这种空权主义理论极大地影响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从上可见,孙子的战略战术与西方的学说是有相通之处的,不过,差异也是明显的,如:

西方人更强调以会战为中心,强调实力和综合国力;而孙子避开会战,强调避实击虚;西方人更重视用兵之“快”,而孙子更重视用兵之“奇”;西方人看重兵种、武器的作用,而孙子在这方面没有论述;西方人古代主要运用骑兵,兵员少,机动快,补给容易;而中国人主要依靠步兵,兵员庞大,难以真正快速地机动,粮草供应非常困难,所以,孙子说:

凡用兵之法,带甲十万,千里馈粮……。

科林斯宣读论文完毕,谢伟思、文森特分别就吴起、孙膑的军事思想与孙子思想的联系和比较作了报告,以后三天,马歇尔、威斯特摩兰、艾森豪威尔、史迪威等就孙子兵法在当代的运用进行了激烈的辩论,《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洛杉矶时报》对此作了深入的报道。

兵法评论

胡鱼问弟子:

“我让你们研究中西兵法著作,有心得吗?

黄白答:

“我遍检兵书,开始时头昏脑胀,一片模糊,后来慢慢地清晰起来,有了线索。

”洋弟子菲耳士答:

“我读了不少西方著作,其大略与中国的一致。

”胡鱼:

“只有深入了解各自的民族性、战争的特点,才能看出区别,有所收获。

”司马义说:

“关于用兵的政治经济背景,中国人受孔孟之道的影响,强调得民心、得人,西方人强调正义、经济实力、综合国力。

譬如,曾国藩曰:

凡觇军事之胜败,先视民心之从违。

周恩来说:

不怕战争失利,最怕战争失了人心。

毛泽东说:

力量对比不但是军力和经济力的对比,而且是人力和人心的对比。

”敖放说:

“司马穰苴曰:

杀人安人,杀之可也;攻其国爱其民,攻之可也。

姜太公最懂得人心的重要,他说:

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之天下也。

同天下之利者,则得天下;擅(独占)天下之利者,则失天下。

利天下者,天下启之;害天下者,天下闭之。

故利而勿害(施利于民而不要加害之),成而勿败(成全人民而不要破坏之),生而勿杀,与而勿夺,乐而勿苦,喜而勿怒。

他又说:

大盖天下,然后能容天下;信盖天下,然后能约天下;仁盖天下,然后能怀天下;恩盖天下,然后能保天下;权盖天下,然后能不失天下。

故兴师之国,务先隆恩;攻取之国,务先养民。

治国安家,得人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