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断学实验课心得体会.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188519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3.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诊断学实验课心得体会.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诊断学实验课心得体会.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诊断学实验课心得体会.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诊断学实验课心得体会.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诊断学实验课心得体会.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诊断学实验课心得体会.docx

《诊断学实验课心得体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诊断学实验课心得体会.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诊断学实验课心得体会.docx

诊断学实验课心得体会

诊断学实验课心得体会

学习诊断学体会

跟随杨教授几个月的学习,诊断学基础这门考查课今天以考试的形式结束了。

一看到试卷,进行浏览时,感觉考得很基础,几乎没涉及到疾病的病理机制,很显然老师体会到作为我们这一批定点培养学生的学习压力,不想给我们太多为难。

一开始看到诊断学这本书,第一印象就是好厚、太厚了!

老实说,学习诊断学是很有难度的。

因为要理解并记忆的内容特别多。

我很庆幸我们遇到了一个好老师,让我在学习过程中越来越觉得诊断学是一门非常实用而且有趣味的课程。

我深深体会到,每当懂得一个可在实际生活中应用的疾病相关知识时,会很有成就感。

诊断学是运用医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对疾病进行诊断的一门学科。

诊断学分为六篇,分别是症状学诊断,检查诊断,实验诊断,器械检查,影像诊断,病例与诊断方法。

可能是由于时间的原因吧,今年影像诊断就没有学习。

症状诊断包括问诊和常见症状,问诊是诊断疾病的第一步,所以很重要。

症状学的学习是我们能出不学习会分析症状的病因,产设备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和鉴别的要点。

体格诊断主要是体格检查,其检查的基本方法是视诊,触诊,叩诊,听诊,嗅诊。

体格检查具有很强的技术性,是临床医生必须具备的基本功,所以杨老师给我们增加了操作实验课,从这里可以体会到杨老师的良苦用心。

实验诊断临床包括:

1、血液检查;2、骨髓细胞学检查;3、血栓与止血检查;4、尿液和肾功能检查;5、临床化学检查;(含各种蛋白、糖、脂等成分的检查)6、临床免疫学检查;7、临床病愿学检查;8、临床细胞遗传学检查;9、体液、分泌物和排泄物检查;。

我认为实验诊断必须注意:

当实验结果当实验检查结果与临床其他表现不符时,必须结合临床资料全面分析或进行必要的复查。

器械诊断主要学习的心电图,对于心电图的学习我认为只有知道并掌握正常的心电图才能更好的学习掌握疾病或异常时的心电图。

对于病例的学习,老师介绍了病例的书写格式,内容,要求,及病历举例,诊断方法,步骤,内容,及临床意义。

虽然这门课程考试结束了,但对于即将作为医生的我来说却远远没有结束,只是一个知道的开始,但到临床时还是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学习。

实验诊断学总结

第一章总论

概念

[1]临床检验:

以离体的血液、体液、排泄物等为标本,通过试剂、仪器等进行检测,并对检测的过程进行全面的质量控制,最终得到可靠的检测结果或数据。

[2]实验诊断:

通过临床检验得到的信息为预防、诊断、治疗和预后评价所作的临床医学活动。

[3]床边检验:

在病人医疗现场进行的临床检验。

[4]参考值或参考范围:

参考值是指对抽样的个体进行某项目检测所得的值;参考范围是指所有抽样组测得值的平均值加减其标准差。

[5]质量控制:

为保证临床检验结果质量(满足医生/客户要求)而采取的一系列检查、控制手段

第二章血液检查ExaminationofBlood

Keypoints:

1.血液有形成分的组成

2.红细胞、血红蛋白参考值及增加与减少的临床意义

3.白细胞参考值及增加与减少的临床意义

4.血小板的参考值及增加与减少的临床意义

5.何谓核左移、核右移

6.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的临床应用

一、血液:

不断地流动于人体的循环系统中,直接或间接参与全身各个组织器官的新陈代谢、功能调节及维持人体内、外环境间的平衡,完成各项生理功能活动。

二、1.血液有形成分的组成

血细胞占全血40~50%,称之有形成分

1.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

2.红细胞(主要成分是血红蛋白)

3.血小板

三.血液一般检查GeneralExaminationofBlood(血常规)

1、一些缩写

Erythrocytecount(RBC)红细胞计数

Hemoglobindetermination(Hb)血红蛋白测定

Leukocytecount(WBC)白细胞计数

Differentialleukocytecount白细胞分类

Plateletcount(PLT)血小板计数

新生儿特点:

红、白细胞都比成人高,红细胞呈“生理性巨幼红细胞贫血”的表现,白细胞呈感染的表现(粒细胞增高并左移)

2、红细胞计数ErythrocyteCount

方法:

显微镜计数法;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计数法

操作:

用等渗稀释液将血液作200倍稀释,滴入血细胞计数板中静止1-2min,于高倍镜下

计数5个中方格红细胞总数,经换算即得每升血液中血红细胞数。

公式:

RBC/L=5个中方格总数×5×10′200×106

报告格式:

Δ.ΔΔ×1012/L3.81×1012/L

参考值

(男)4.0~5.5×1012/L

(女)3.5~5.0×1012/L

(新生儿)6.0~7.0×1012/L

各种红细胞的形态

3.相关检测

[1].平均红细胞容积(MCV):

MCV=红细胞比容/红细胞数

红细胞数参考值:

80-94fl

[2].红细胞比容测定(Hct):

抗凝全血经离心沉淀后,测得下沉的红细胞在全血中所占容积的百分比值。

参考值男性42-49%女性37-48%

[3].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MCH):

指平均每个红细胞内所含血红蛋白的量。

MCH=血红蛋白(g/l)/红细胞百万数/μl参考值:

26-32pg[4].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

指平均每升红细胞中所含血红蛋白浓度

参考值:

310-350g/LMCHC=血红蛋白(g/L)/红细胞比容(%)×100g/L

[5].红细胞容积分布宽度(RDW):

RDW=S.D./平均红细胞体积

平均红细胞体积参考值:

11.5-14.5%

RDW的统计学实质是红细胞大小的变异系数CVRDW<14%

类型MCVMCHMCHC临床类型

大细胞贫血>100>32310-350巨幼细胞贫血

正常细胞贫血80-9426-32310-350AA急性失血性贫血,溶血性贫血,骨髓病性贫血

单纯小细胞贫血<80

小细胞低色素贫血<80<26

4.临床意义:

(红细胞增加)

相对性增高:

各种原因导致的血浆容量减少,使红细胞相对增多。

剧烈呕吐、严重腹泻、大面积烧伤、多汗、多尿。

绝对性增高:

由于缺氧而致红细胞代偿性增多,红细胞增多的程度与缺氧程度成正比

生理性:

胎儿、新生儿、高原地区居民、剧烈体力劳动、情绪激动时,红细胞可一过性增多病理性:

严重慢性心、肺疾患,如阻塞性肺气肿、肺源性心脏病、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红细胞减少)

生理性:

妊娠中、后期,血容量增加约25%,引起血液稀释;6个月~2岁的儿童由于生长发育迅速,血容量急剧增加而致造血原料相对不足;老年人造血功能明显减低致红细胞减少;月经期暂时引起下降。

病理性:

各种类型贫血:

如缺铁性贫血、巨幼红细胞性贫血、溶血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继发性贫血等。

5.网织红细胞计数及正常参考值:

[1]网织红细胞是晚幼红细胞脱核后,在完全成熟之前的过渡型红细胞。

由于胞浆中尚存核糖体、核糖核酸等嗜碱物质,用煌焦油兰等染料进行活体染色后,胞浆中可见蓝绿或蓝色的网状结构,故名网织红细胞。

成人:

0.5%-1.5%新生儿(<3月):

2%-6%

[2]网织红细胞计数的意义

增多:

骨髓增生旺盛。

常见于溶血性贫血,尤其是急性溶血性贫血(可达20%以上)、急性大失血。

贫血治疗有效。

如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经相应治疗后1-2日即开始,1周左右达最高峰

减少:

骨髓增生低下,如再生障碍性贫血、溶血性贫血有再生障碍危象时

6.白细胞测定

[1]白细胞计数LeukocyteCount

方法:

显微镜计数法、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法

计数法:

以2%冰醋酸对血液作定量稀释,同时破坏红细胞。

然后将悬液充入细胞计数池内,低倍镜计数4个大方格内白细胞总数。

计算原则同红细胞。

原理(显微镜计数原理):

用2%乙酸对血液作定量稀释,同时破坏红细胞。

混匀并滴入计数室中,低倍显微镜下计数4大方格内的白细胞数,经换算得每升血液中白细胞总数。

公式:

WBC/L=4格白细胞总数?

4×10×20×106

报告格式:

Δ.ΔΔ×109/L

参考值:

成人4.0~10.0×109/L;新生儿15.0~20.0×109/L

临床意义

(白细胞增高)

生理性增高:

见于妊娠期、分娩时、新生儿;剧烈运动、淋浴;严寒、高温;午后高于清晨;饮食后高于饮食前等;

病理性增高:

急性感染如肺炎、扁桃体炎、急性阑尾炎。

严重组织损伤、大量细胞破坏。

如术后12~76h,WBC常>10.0×109/L;急性心肌梗死后1~2d,常见WBC明显增高;急性溶血亦见WBC增多,增多成分以中性分叶核粒细胞为主。

急性大出血:

如脾脏破裂或宫外孕输卵管破裂后,WBC迅速增多常达20.0×109/L。

这可能是应激状态、或内出血一过性缺氧。

急性中毒:

如安眠药、滴滴畏中毒,WBC可高达20×109/L以上,代谢性酸中毒。

如糖尿病、酮体症、酸中毒及慢性肾炎尿毒症时,也常见WBC增多,均以中性粒细胞为主。

白血病及恶性肿瘤:

急、慢性白血病、肝癌、胃癌等肿瘤细胞可产生促粒细胞生成素,并能吸引骨髓储备池WBC释放。

(白细胞减少)

某些革兰氏阴性杆菌感染如伤寒、副伤寒杆菌感染时,白细胞总数可低至2.0×109/L;病毒感染。

某些血液病如再生障碍性贫血;巨幼红细胞性贫血;恶性网状细胞病(恶组);急性非白血性白血病。

脾功能亢进破坏过多、脾素抑制骨髓生成;慢性理化损伤;电离辐射,如X线、放射性核素等;服氯霉素。

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

[2]白细胞分类计数与临床意义

中性粒细胞(neutrophil):

游走、吞噬50~70%

嗜酸性粒细胞(eosinophil):

致敏反应0.5~5%

嗜碱性粒细胞(basophil):

释放组织胺、肝素0~1%单核细胞(monocyte):

吞噬、清除死亡细胞及异物3~8%

淋巴细胞(lymphocyte):

参与体液、细胞免疫20~40%

中性粒细胞Neutrophil

生理特性:

渗出性、变形性、趋化性、吞噬性

骨髓血液

分裂池成熟池储备池边缘池循环池

4-5d1-3d2-3d

核左移:

原粒早幼粒中幼粒/晚幼粒杆状核/杆状核分叶核/分叶核细胞核左移:

周围血中杆状核粒细胞增多甚至出现晚幼粒、中幼粒、早幼粒等细胞时均称为核左移

杆状核粒细胞增多:

6%:

轻度左移;10%:

中度左移;25%:

重度左移或称为类白血病反应

类白血病反应:

患儿男,2.5岁,日本籍,于10天前因受冷而发热,自测体温38℃(腋下),无畏寒、头痛、呕吐、腹泻,就诊于当地医院,血常规WBC28.9×109/L,阿莫西林0.125g3/日治疗,无明显好转,4天后患儿面、背及双上肢皮肤反复出现散在红色丘疹,停药否无区别。

1999年7月5日急诊住我院。

实验室检查,血象:

Hb110g/L,WBC23×109/L,血小板121×109/L,幼稚型异常淋巴56%,成熟淋巴21%,嗜酸性粒细胞2%,中性粒细胞21%,骨髓穿刺二次,骨髓细胞分类象同血涂片象。

细胞核右移:

正常人周围血中性粒细胞以三叶核者为主,若五叶者超过5%时为核右移,此时常伴有白细胞总数减少。

一过性地出现核右移是正常现象。

如在疾病进行期突然出现核右移的变化,则表示预后不良

中性粒细胞临床意义

生理性增高:

见于妊娠期、分娩时、新生儿期;剧烈运动、热水浴;严寒、高温;午后高于清晨;饮食后高于饮食前等

病理性增高:

急性感染;严重组织损伤;急性大出血;急性中毒;白血病及恶性肿瘤

病例:

患者朱全妹,女性,47岁,因砖墙砸伤腰骶臀部致左下肢活动受限伴腰骶臀部皮肤发紫5天于xx—12—04由急诊收治入院。

一、贫血总论

1.贫血Anemia:

是一种症状,是指人体单位体积循环血中,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含量和红细胞比积低于正常参考值——即称为贫血

2.RBC:

主要功能:

携带O2、运输CO2

膜组成:

膜糖、膜脂、膜蛋白

膜结构:

不对称性、流动性、骨架

膜功能:

物质运输、抗原性、变形性、免疫功能

Hb:

是红细胞中的运输蛋白,主要功能是吸收肺部大量CO2并输送到身体各组织Hct:

是指抗凝全血经离心沉淀后,测得下沉的红细胞在全血中所占容积的百分比值

3.贫血各系统的表现:

全身软弱无力、疲乏困倦、皮肤粘膜苍白

呼吸及循环系统:

心悸、气短、心率加快、呼吸加重等,严重者发生心力衰竭

消化系统:

食欲不振、腹胀、恶心、呕吐、消化不良、腹泻或便秘等

泌尿生殖系统:

尿可出现少量蛋白,肾功能轻度减低,甚至发生尿少、尿闭和急性肾功能衰竭

神经系统:

头痛、头晕、畏寒、反应迟钝、耳鸣、眼花

4.贫血的病因与发病机制分类

红细胞生成减少:

骨髓造血功能障碍、红细胞生成素产生缺陷、造血物质缺乏或失利用

红细胞破坏增多:

红细胞内在异常:

膜缺陷、酶缺陷、珠蛋白链生成异常、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

红细胞外在异常:

免疫性、机械性、化学与物理、感染、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功能亢进

红细胞丢失过多:

急性、慢性失血

贫血分类

贫血发病病因分类

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

溶血性贫血、血红蛋白病

红细胞膜缺陷致溶贫

自身免疫性溶贫

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病

红细胞形态分类

类型MCV(fl)MCH(pg)

大细胞型>100>32

正常80~9426~32

单纯小细胞<80<26

小细胞低色素<80<26

红细胞骨髓增生特点分类

骨髓增生活跃性贫血:

缺铁性、溶血性、失血后贫血

骨髓增生不良性贫血:

原发性及继发性再生障碍性贫血

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营养性巨幼红细胞性、恶性贫血

贫血的诊断

了解贫血程度、类型、病因

询问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诊断

5、贫血的检验诊断

血红蛋白含量Hb

轻度:

成年男性

中度:

红细胞计数

RBC(男)4.0~5.5×1012/L;(女)3.5~5.0×1012/L;(新生儿)6.0~7.0×1012/L

红细胞比积

HCT成年男性:

41~53%;成年女性:

36~46%

周围血涂片检查

诊断学检体课教学体会

诊断学是应用医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对疾病进行诊断的一门学科,是从基础过渡到临床的一门桥梁课程,是学习各科临床课程和以后从事临床工作的基础。

诊断学检体训练课以小班授课为主,其课时占整个诊断学教学的50%以上,所以,提高小班课授课质量对诊断学整体教学质量的提高相当重要。

对此,我们结合诊断学检体课的教学,谈以下几点体会。

1充分的课前准备

作为一名老师,必须懂得“要想给学生舀出一碗水,自己得准备一桶水”这个道理。

只有做到充分的课前准备,心理才有数,讲课时才能够得心应手,才能讲得好,讲得透,使学生易于接受,保证在授课过程中学生能学到更多的知识。

充分的课前准备包括思想、知识、技能及教具的准备,是确保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

首先是思想准备。

教师必须改变重科研及临床而轻教学的不良认识,将教学工作放在首位,要有良好的教师职业道德,热爱教学,这样才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诊断学教学实践中,才能教好诊断学。

其次是知识准备。

教师必须熟悉教学大纲要求,熟练掌握教学内容及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对授课内容的重点、难点做到心中有数。

我们在诊断学教学开课前1月,授课老师进行集中备课。

对照课本、朗读课文,精通问诊、查体及病历书写的基本要求、基本手法、基本格式,书写教案。

授课老师相互帮带,将整本课本吃透,从而优化知识结构、教学设计及课堂教学的核心问题。

再有是技能的准备。

有了充分的思想及知识准备,但要用自己的语言简明扼要、形象生动、通俗易懂地把知识传递给学生也是一件非常不容易之事。

教学本身就是一门技能,特别是对青年老师来说,要上好诊断学课也有一定的难度。

因此需要进行教学技能的训练即试讲预练。

首先是试讲。

试讲是在正式授课前的模拟上课,是提高和锻炼老师授课能力和技巧的重要手段。

试讲是年轻老师了解、学习和适应教学改革新要求的一次难得的锻炼机会,是对教师备课情况及教学技能的全面考核,也是高年资老师对年轻老师进行传、帮、带的最佳时机,同时为教学经验的交流营造了融洽的氛围。

而老教师通过言传身教既培育了新人,又有利于教学经验的不断总结与升华。

如本院在上课前1周,所有授课老师都进行试讲。

这样试讲可以了解老师对知识的熟悉程度及检验前期的工作,并可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找出问题的根源所在,提出具体的改进措施。

另外,年轻老师通过聆听教学经验丰富的资深老师进行的试讲,可以总结他们是如何上好这节课的,怎样用激昂的情绪感染学生,怎样巧妙地运用教具或多媒体来处理难点内容,又是怎样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气氛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为上好诊断学课打下坚实的基础。

其次是预练,即进行体检操作。

首先集体观摩录像,统一体检手法,做到统一标准和规范。

然后两人一组轮流示教,边讲边做,讲解内容由抽签决定。

观摩老师指出缺点,当场纠正。

教学用具准备,内容包括教学

内容仅供参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