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型教学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影响.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188471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576.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研究型教学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影响.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研究型教学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影响.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研究型教学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影响.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研究型教学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影响.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研究型教学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影响.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研究型教学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影响.docx

《研究型教学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影响.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研究型教学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影响.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研究型教学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影响.docx

研究型教学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影响

研究型教学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影响

研究型教学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影响摘要:

研究型教学是国内外研究型大学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它对学生创研究型教学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影响新能力的培养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本文介绍了研究型教学的内涵及其对研究型教学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影响大学生创新能力的促进作用,指出了目前研究型教学在学生创新能力研究型教学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影响的培养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关键词:

研究型教学;大学生研究型教学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影响;创新能力
    
  当代大学教育应当适应社会发展的研究型教学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影响需要。

在国家日新月异、各行各业要求创新人才的现代社会,培养具有创新研究型教学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影响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成为研究型大学的使命。

培养怎样的人才在于选择研究型教学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影响怎样的教学方式。

近些年兴起的研究型教学是教育界研究的热点之一研究型教学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影响,它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有重大意义。

目前国内外著名的大学逐渐研究型教学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影响转向研究型教学,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研究型教学的主旨之一。


  有研究型教学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影响关研究型教学的探讨,目前国内主要集中在欧美等发达国家研究型教学的研究型教学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影响介绍及专业具体课程的研究型教学方法的探讨等方面,研究型教学对学生创研究型教学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影响新能力的影响似乎并没有被系统、深入的探讨。


  
 研究型教学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影响 1 研究型教学概述
  
  早在一个世纪之前,美国著研究型教学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影响名心理学家JohnDewey就曾强调学习应当是基于指导下的研究型教学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影响探索发现,而绝非简单的信息传递,教学是师生相互学习的过程。

在90年代研究型教学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影响中期,致力于教学进步的美国博耶委员会(BoyerCommis研究型教学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影响sion)发表了“重建本科教育:

美国研究型大学蓝图”的报告。

文中研究型教学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影响提到大学是一个学习者的社区,不管是探索无限宇宙的天体物理学家,研究型教学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影响还是稚嫩的大一新生,他们有共同的目标,即研究和发现。

无论是在实验室研究型教学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影响里、本科生课堂上,还是在指导研究生时,“研究与发现”都应当是贯穿人才研究型教学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影响始终的主题,这是一个研究型大学的真正使命,是高等教育的核心所在。

因研究型教学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影响此,教学的任务是让学生参与研究。

师生互动能够相互拓宽视野,共研究型教学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影响创不断探索和创新的学术氛围。


  正是意识到使学生参与研研究型教学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影响究的重要性,从20世纪末期开始,美国一些研究型大学掀起了本科研究型教学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影响教学改革的浪潮。

“以学生为中心”的研究型教学方式被普遍认可,大学研究型教学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影响纷纷致力于教学与研究协同发展并从两者的相互促进中获益匪浅。


研究型教学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影响  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教学内容注重研究深度,采用讨论式、研究型教学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影响启发式教学和基于问题的教学方式是研究型教学的主要特点,教师扮演启发、引导和评价的角色,激励学生主动学习。

这种教学方式将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探究者,使得教师、学生能够共享知识探究的真谛和乐趣。

通过研究型教学,学生可以得到多方面能力的培养,包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评价问题的能力,团队合作的精神,有效交流沟通与表达的技能以及批判性与创造性的思维能力。

这些能力是将来从事创新性工作和科研工作的基础。


  
  2 研究型教学的内涵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灌输为主的填鸭式教学,有进度快、覆盖内容多的特点,但是其中的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

模式化的课程安排和教师单向传授的教学方式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与学习积极性,忽略了师生的交流和学习效果的验收,限制了学生的批判性、创造性思维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使学生陷入思维惰性,不能主动地安排自己的学习,难以培养自己各方面的技能。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研究型教学正是实践了这种思想,它强调学生的自主性,通过探究的过程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积极性,教师的任务不是单纯的传递知识,而是在遵循认知规律的前提下,合理设计教学内容,指导学生进行研究,创造一种双向互动、不断探索未知领域的学习环境,开发学生的潜能,激发学生学习和创造新知识的独立性和主动性,提高创新的能力。


  研究型教学可以融入日常的教学中。

这时,教学的研究内容并不能“天马行空”,必须与该学科课程相关联,鼓励学生对未知领域进行探索,从而培养对相关学科的兴趣。

研究活动更不是“空中楼阁”,教师要以学生的知识积累为基础,设计相应的研究内容,引导学生创造性地运用已有知识,体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创造新知识的研究过程。

常用的研究型教学方式有这样几种:

基于问题的学习(problem-baedlearning,PBL)、案例研究(casestudy)、项目学习(project-basedlearning)、论文研究、研讨课(seminar)以及高峰体验课程等。


  研究型教学强调方式灵活多样,教学内容也具有开放性和丰富性,通常体现为跨学科的交叉研究。

跨学科研究的综合性和复杂性不仅更贴近现实生活,而且更符合各学科发展的趋势。

例如电子商务的研究正是建立在经济学、企业管理学、法律和计算机科学技术等多学科的基础上。

这样的研究过程有助于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综合分析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以及锻炼创新思维。


  另外,研究型教学通常引导学生建立团队,在共同研究的过程中,学生的合作精神得以培养,书面和口头表达能力得以锻炼,他们相互交流,各尽所能,共同推动研究顺利进行。

正如爱因斯坦所说:

“科学技术的发展史告诉我们,研究者一个人的思考和想象是不够的,就算他拥有新思想的诞生所需要的全部基础知识,依然不行,还得有来自外界的启发让他的想法真正成型。

”大学,特别是研究型大学提供了有效的基础平台,师生常常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萌发灵感,而灵感只有通过交流才能日臻成熟,学生与学生、教师与教师、学生与教师之间无数灵感的交流就形成了大学独有的智力环境,这对于每个个体和大学整体的发展都有重大意义。

这种环境采用有效的教学方式加以强化,研究型教学正是通过倡导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师生互动,从而创造良好的学术氛围,给教师的科研带来更多的灵感,进一步鼓励学生多想多做,把想法付诸实践,使创新精神上升为创新能力,甚至创业的实践。


  
  3 研究型教学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促进
  
  研究型教学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1)研究型教学强调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阶段性。


  研究型教学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对于不同时期学生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培养。

首先,对大一新生的研究型教学起到高中与大学之间的桥梁作用。

进入大学以前,学生通常认为自己是知识接受者,教师是讲台上的权威,学生不善于表达自己的观点,不敢提问,害怕犯错误。

实际上,这些不良的心理习惯不利于进行研究活动,不利于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大学一年级的教学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理和质疑精神,拓宽学生的知识面,热闹感学生明白要想做科研,就必须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和有效的思维方法。

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鼓励学生勇于表达自己,不迷信权威,锻炼口头、书面的表达能力,引发学生的研究热情,为今后的学习研究打下基础。

例如美国DukeUniversity的大一新生在第一学期可以选择参加学校14个精心设计的跨学科项目之一,每个项目包含二门主课、一门写作课、

一门选修课,每个项目的人数控制在30个以内。

同一个项目的成员在校园里住在一起,方便每个星期的聚会讨论。

到了大二就可以有针对性选择一些专题让学生参与,深入思考,课程的考核不再单纯追求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和标准答案,而是看学生的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大学低年级期间培养的创新意识和各种能力需要在高年级的学习中不断拓展。

美国Princeton大学所有本科生在大三期间必须进行独立研究或者创造性工作,学年结束时要提交一份研究报告,为大四毕业论文打下基础。


  

(2)研究型教学要求教师科研与教学相结合,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长期以来,研究与教学一直是大学里的一对矛盾。

教师重研究、轻教学的现象屡见不鲜。

这与大学在评价教师时偏重论文的发表和项目经费的多少有关。

对此,美国博耶委员会曾在报告中尖锐地指出:

大学倾向于把研究能力而不是教学能力作为聘请、提拔教师的主要考虑因素。

一所大学的地位主要由教师的研究能力来衡量,大学里学院、系的重要性取决于它们争取到的研究经费数量以及发表了多少有价值的成果。

而教师个人地位也由其学术成果的数量和质量决定。


  研究型教学方式的引入使教师科研和教学相分离的情况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

研究表明,尽管在有限的时间上难以兼顾,一些研究型大学的教师在研究和教学方面能够相互促进,这两个方面并不总是冲突的。

研究型教学本身要求教师科研与教学相结合。

研究型教学彻底摒弃了过去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教师自己需要设计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需要不断更新的,教师只有站在学科前沿,对学科有一定深度的理解,不断接纳和创造新的知识,才能把教学工作做好。

而一个研究不精的教师是很难做到这一点的。

此外,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精神是研究型教学的目标。

如果教师没有丰富的研究经验和创新能力作为基础,指导和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就会沦为空谈。

教学对科研也可以起到促进的作用。

根据相关调查,很多学者型教师认为科研中学到的经验有助于教学。

同时,科研工作也常常从教学中得到动力和灵感,在与学生的讨论中得到启发,有些教师甚至在教学的过程中找到了新的研究课题。


  总之,通过研究型教学,研究和教学可以形成良性循环,达到双赢的目标。


  
  4 研究型教学对大学生创新能力促进的手段
  
  研究型教学促进了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主要的手段有以下几种:


  

(1)设置专门的研究课程或项目。

早在十年前,MIT就有超过一半的本科生参加了学校的本科生研究项目(undergraduateresearchopportunitiesprogram,UROP),学生可以参与教师的研究,在完成后提交报告,进行成果答辩。

国外类似的本科生研究项目还有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理工科本科生的研究实习项目(undergraduateresearchapprentceprograminscienceandengineering,URAP)等。

国内一些研究型大学开设了特别的研究课程或者研讨型课程,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2)学科教学时创建研究团队。

例如美国的Rensselae

浅谈高速公路路线设计对交通安全设施的影响

  关键词:

路线设计;交通安全;安全意识

 摘要:

随着我国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国民经济和公路交通建设的快速发展,交通安全越来越受到重视。

公路勘察设计工作“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安全至上”的设计理念,通过完善的道路设计,来有效地控制交通安全,减少交通事故,减少经济损失。

  
  交通工程是公路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是一项有多种工程相互配合、密切联系、共同发挥作用的系统工程,对充分展现公路快速、舒适、安全的特点,减少交通事故,最大限度地发挥公路性能起着重要的作用。

交通工程的设置以沿线地形、地物为基础,以路线几何设计为依据,综合考虑交通工程的设置位置,以提高道路使用功能为目标。


  公路路线线形的优劣,其直接影响驾驶员行车的安全性、快速性及舒适性的程度。

在公路设计中,影响交通安全的因素虽然是多方面的,而公路路线设计对公路的安全性则起到先决作用,一旦通过选线确定公路走向并由此确定路线线形,则其他项目几乎都已经随选定的路线线形得以确定,其它如桥涵构造物的位置等就是如何使之更趋于合理的问题了。


  在公路勘察设计工作中,一定要综合考虑公路功能、行车安全、自然环境等因素,既要坚持地形选线、地质选线,更要做到安全选线;既要充分考虑公路设施的自身安全和运营安全,又要消除公路事故多发点和安全隐患;要尽量采用改善平纵线形的措施,从根本上解决行车安全问题,尤其是对长陡纵坡行车安全问题要给予足够的重视,比如设置紧急避车带。

因此,公路设计工作必须做好公路立体线形的设计,确保道路安全、舒适、和谐。

要将安全放在首位,采取一切有效措施,为公路使用者提供安全保障和人性化的服务,切实提高公路交通的安全水平和服务水准。


  由于道路沿线地形、地物是客观存在的,是不可改变的,因此,交通工程的设计就必须和公路路线设计结合起来,公路路线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交通工程的设置,影响道路营运期的安全。

公路路线设计主要包含:

平面线形设计、纵面线形设计、横断面设计、线形组合设计以、线形与桥隧的配合设计、线形与沿线设施的配合设计等。


  
  一、平面线形设计
  
  我国公路平面线形的使用主要是直线、圆曲线、缓和曲线,对各种线形的选择,应结合各种因素进行考虑。


  直线是公路设计中运用最广泛的线形,直线在勘察设计过程中有勘测设计简单、距离短的优点,但直线单调,驾驶人员容易产生乏味感,降低集中力,加之驾驶者在直线路段一般都会加速行驶,故过长直线的运用不利于行车安全。

在选用直线线形时,一定要十分慎重,要对该路段的圆曲线半径、超高、视距等采用运行速度进行检验。

我国规定一般直线最大长度为20(V+ΔV),其中V为设计行车速度,ΔV为通常在直线段的实际行驶速度与设计行车速度的差值,一般取ΔV=15~20km/h。

圆曲线线形要适合地形的变化,并能圆滑的将前后线形连接以保持线形的连续性。

圆曲线半径的选用与设计速度、地形、相邻曲线的协调、曲线长度、曲线间直线长度、纵面线形的配合、公路横断面等有关。

选用过大的圆曲线半径,会使得圆曲线过长,这与长直线一样容易使驾驶人员产生疲劳感,容易诱发交通安全事故。

因此,在选用较大的圆曲线半径时,也应该持谨慎态度。

在选用较小的圆曲线半径时,应对相邻路段进行车速极差检验,对视距进行验算,给交通工程的设置提供理论依据,以确保行车安全。


  
  二、纵面线形设计
  
  纵面线形应注意纵向坡度和变坡点处的竖曲线设计,对于驾驶人员而言,与平面线形相比,在视觉上往往是影响线形质量好会的主要因素。

要尽量避免过多的插入竖曲线或小半径竖曲线,这样容易产生驼峰、暗凹、跳跃和断背形象,造成驾驶人员的视觉中断,诱发安全事故。


  纵面线形的优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竖曲线半径的大小,竖曲线半径大小的选择应满足视距要求,且竖曲线长度不宜过短。

一般,凸形曲线段事故率要比水平段高,小半径凸形曲线往往成为事故的诱因。

竖曲线频繁变换会影响行车视距,严重降低公路安全性。


  
  三、横断面设计
  
  公路横断面设计对交通安全的影响不如平面、纵面设计那么大,但是也是设计中不容忽视的问题,横断面的布置应根据道路使用功能、交通量大小、交通流的组成以及安全行车要求进行合理设计,做到连续性和一致性。

在桥梁、隧道与路基衔接路段,其宽度如果与路基宽度不一致时,或人行道与护拦引起路面、路肩宽度发生变化时,或者跨线桥下车行道侧面的桥墩、桥台过近,侧向余宽不够时,都会引起交通安全事故,因此,在设计过程中,也应该加以重视。


  
  四、线形与桥梁的配合设计
  
  对于行驶速度要求较高的公路,除特殊结构的大桥外,均应符合路线总体布设的要求,使桥头引道与路线的线形连续、均衡,避免线形的突变而引发交通安全事故,桥头引道的纵坡不宜过大,过大容易引起桥梁结构的安全。


  
  结语:


  公路交通安全是一个涉及多因素的动态设计工程,良好的道路路线线形,平整坚固的路面结构,清晰易懂的交通标志,合理有效的防护措施等都能为驾驶员提供安全可靠的行车条件。

科学完善的交通安全设计特别是加强路线设计等内容是减少交通事故、减轻旅客生命财产损失有效的手段。


  
  参考文献:


  [1]交通部公路司.新理念公路设计指南[M].北京:

人民交通出版社,2005
  [2]JTGD20-2006,公路路线设计规范
  [3]JTG/TD80-2006,高速公路交通工程及沿线设施设计通用规范

今天我来讲一讲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认证与改革问题,现在看来,这是一个比较紧迫的问题。

从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的角度来讲,希望通过计算机专业的认证加速专业改革的步伐,实际上,教育部也希望通过专业认证推进我国工程教育的改革。


  专业认证的基本性质是通过社会第三方的力量对专业的办学状况进行评价,通过衡量一个办学单位相应专业毕业生满足社会需求的程度,来评价其办学状况。

按照国际惯例,这个工作既不是教育主管部门来做,也不是办学单位来做,而是社会第三方来组织和实施。

为了加快这项工作的推进步伐,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在试点期间,教育部对这项工作的启动和促进发挥了重要作用。

目前我国已经成立了相应的专家组织,称为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家委员会,还有对认证工作进行监督和对产生争议进行仲裁的监督与仲裁委员会以及组织日常工作的秘书处,这几个组织从总体上为试点期间的认证工作服务。

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家委员会下设一系列专业认证分委员会和试点工作组,如计算机类、机械工程类、电子信息类、化学化工类、环境类等十余个分委员会和试点工作组。


  试点工作组根据各个认证学校相应专业的申请组成临时现场考察专家组,负责对申请学校相应专业点的办学状况进行考察,重点核实申请单位提交的自评报告,并对自评报告进行适当补充。

目前,专家组通常需要先利用至少20天时间审阅申请单位的自评报告,找出需要核实的内容和补充的方面,然后利用2~3天时间现场考察该校相应专业的办学状况。

这些年来,计算机类专业试点工作组组织的现场考察工作组特别强调考查之前的充分准备——仔细阅读自评报告,明确专业的基本办学状况,理清需要在现场考查中核实和补充的内容,尽量减少被考查对象的负担,都是在2天内完成现场考察工作。


  进行专业认证,从国家角度说是为了构建我国工程教育的质量监控体系,推进我国工程教育改革,进一步提高工程教育质量,是一项针对工程教育办学是否合格而不是是否优秀的认证。

认证关注各个专业点培养的毕业生能力是否达到规定标准,包括教育部统一标准和专业试点工作组给出的补充标准。

通过认证,建立与注册工程师制度相衔接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体系,构建工程教育与企业界的联系机制,增强工程教育人才培养对产业发展的适应性,还可以促进我国工程教育的国际互认,提升国际竞争力。


  目前,计算机类专业试点工作组已经认证了9所学校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其中有7所属于“985”学校,2所属于“211”学校,这些学校的相应学科都具有很强的实力,相应的专业也很有特色,他们的基本状况如表1所示。


  
  其中有6个专业所在的单位拥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的一级学科博士点,有1个专业所在的单位拥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的2个二级学科博士点;有1个专业所在的单位有1个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
  
  的二级博士点和一个相关学科的二级学科博士点;有1个专业所在的单位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的1个二级博士点。

这些高校专业的办学历史都比较长,最短的同济大学于1978年开始办学。

由于是在试点期间,为了慎重起见,已经完成认证的前6个专业点的认证有效期都被定为3年。

后3个专业点的认证工作还只是进展到现场考察工作的完成,试点工作组和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家委员会还没有讨论,所以还没有给出具体的认证有效期。


  指标分两部分,一部分是通用标准,另一部分是专业补充标准。

通用标准的指标体系分为7项,包含19个内涵。

专业补充标准在毕业生的适应范围、培养目标与要求、课程体系、教师队伍(专业背景、工程背景)和专业条件(资料、实验条件、实践基地)等方面提出补充,体现不同专业本身的要求,如表2所示。


  
  在试点期间,包括标准在内,都在不断地改进。

例如,通用标准内涵中的“持续改进”就是新增加的,“毕业生能力”、“信息资源”、“校企合作”、“过程控制与改进”等4个内涵是作了修订的。

说明标准也在不断地实践、修改和完善中。

如专业目标直接给出“毕业生能力”的要求,而不是原来的培养规格,进一步明确了本科教育“能力导向”的基本要求。

又如进一步强调“过程控制与反馈”、“持续改进”的机制等,要求我们在办学过程中建立起相应的机制,保证它们的实施。


  对这7项指标,现场考查专家组和分委员会(试点工作组)均会给出P(完全符合标准要求);P/C(达到标准要求,但需后续关注和跟踪检查);P/W(基本达到标准要求,但存在不足或问题);F(未达到标准要求)的评价结果。

根据这7项指标的评价结果,认证结论可以分成三种,即:


  

(1)通过认证,EC(6):

有效期6年(全部合格,且没有P/W项)。


  

(2)通过认证,EC(3):

有效期3年(全部合格,但有P/W项)。


  (3)不通过认证:

有“不合格”项(F)。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点众多,如何提高教育质量呢?

我们希望通过专业认证来规范计算机专业的教学,推进其转型和改革,使各个计算机专业点能根据自身的状况进一步认清和发挥自身的优势,瞄准社会需求,培养高水平的人才。


  第一轮评估工作已经完成了,为什么还要通过专业认证来推进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改革呢?

我们有必要对“评估”和“认证”作一个简单的比较。

实际上,认证与评估差异较大,表现在许多方面,这里只能根据我自己的理解简单地列几条主要的,以便大家体会它们的不同。

以往评估的工作量较大,而在认证方面,我们与国际接轨,按照国际通用做法来做,希望减少被评单位的工作量,在各方面做了改进,评估与认证的差异如表3所示。


  
  简单总结,专业认证有4个特点,即国际等效、能力导向、目标定位、不断改进。


  

(1)国际等效。

简单地说,就是通过相应国际组织中所有成员认证的专业合格毕业生被所有的成员互认。

这就是说,组织内的所有签约成员都认为通过该成员认证的专业毕业生达到了相同的标准,从而构建成工程教育与工程师国际互认体系,倡导培养国际化人才,追求人才的国际可比性与等效性。

可比性是指认证的各个环节及相应的政策、准则和方法类似,设置的课程与满足工程实践所需的理论知识基本一致。

等效性是指经过本协议任何组织认证的工程专业毕业生的能力满足工程实践的基本要求等效。

《华盛顿协议》、博洛尼亚进程就是这类组织的典型代表。


  

(2)能力导向。

即学生能力达到何种水平,如《华盛顿协议》有7项要求。


  ①在系统、工艺和机器的设计、操作和改进过程中,能够应用数学、科学和工程技术知识。


  ②发现并解决复杂工程问题。


  ③了解并解决环境、经济和社会与工程相关的问题。


  ④具有有效沟通能力。


  ⑤能够接受终身学习并促进职业发展。


  ⑥遵守工程职业道德。


  ⑦能够在当今社会中发挥作用。


  而代表美国加入《华盛顿协议》的为ABET,其提出的能力要求有11项,即:


  ①应用数学、科学及工程知识的能力。


  ②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营销活动策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