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地理第一轮复习下册综合练习人教版知识精讲doc.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9188407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67.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地理第一轮复习下册综合练习人教版知识精讲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高三地理第一轮复习下册综合练习人教版知识精讲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高三地理第一轮复习下册综合练习人教版知识精讲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高三地理第一轮复习下册综合练习人教版知识精讲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高三地理第一轮复习下册综合练习人教版知识精讲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地理第一轮复习下册综合练习人教版知识精讲doc.docx

《高三地理第一轮复习下册综合练习人教版知识精讲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地理第一轮复习下册综合练习人教版知识精讲doc.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三地理第一轮复习下册综合练习人教版知识精讲doc.docx

高三地理第一轮复习下册综合练习人教版知识精讲doc

高三地理第一轮复习:

下册综合练习人教版

【本讲教育信息】

一.教学内容:

下册综合练习

【典型例题】

[例1]根据所给资料,完成下列各题

(1)判断甲、乙两图中表示ab剖面所在地区的气候直方图是___(甲、乙)图,并根据图示资料,分析ab剖面附近区域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和限制性因素。

  

(2)另一幅直方图反映的是都江堰附近地区的气候资料,与ab剖面附近区域相比较,都江堰地区更有利于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是什么?

在筑堰之前,对农业生产威胁较大的因素是什么?

解析:

这两问都是围绕农业生产的有利条件和限制性因素提出的,表面上看这是区域地理的内容,但实际上要用高中的原理去分析,也就是影响农业省的主要因素:

气候、水源、土壤、地形、政策、城市、市场。

应用这个原理再结合问题本身才能将答案总结完整。

答案:

 

(1)甲图。

有利条件:

①地势较为低平(多数地区海拔在500米左右),有河流经过(河谷地区);②暖温带,夏季气温较高。

限制性因素:

③冬季气温较低(最低气温低于0℃);④年降水量较小(约600mm),冬春季较干旱(12月至次年3月降雨量少于60mm)。

(2)有利于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

全年气温0℃以上,热量条件好;降雨更为丰沛。

对农业生产威胁较大的因素:

夏季雨量集中,易有洪涝灾害。

[例2]读某跨国公司家用电器工厂地理转移示意图(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简述该跨国公司工厂的生产布局2000年和1990年相比的主要变化。

(2)分析影响该跨国公司在中国投资设厂的主要因素。

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发现和运用地理信息,创造性地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具体考查的是工业地理基本规律的应用。

解答:

1990年该公司设在墨西哥城,其产品大部分销往国外,根据箭头指向判断主要是销往亚洲中国,一小部分内销,同时该公司所需劳动力主要来自国外;2000年该公司设在上海,其产品大部分销往中国国内,一小部分外销,该公司所需劳动力主要来自中国各地区。

(1)由以上分析,该公司的生产、布局2000年和1990年相比,主要变化应为:

生产工厂由墨西哥城转移到中国上海;产品由以出口为主转为以内销为主或者说将工厂设到市场所在的国家。

(2)该公司的生产、布局的变化主要是为了靠近产品销售市场,并占领中国这一个大市场,同时也是利用中国大量廉价的劳动力,降低其生产成本。

这两点就是中国吸引该公司在中国投资设厂的主要因素。

注意:

工业地域生产特点及发展规律,跨国公司的发展战略。

[例3]当前,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的“三农”问题是我国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

根据我国农业发展特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方向主要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农村就业结构和农业区域结构。

2000年中国农业产业结构

读图回答:

(1)根据我国农业产业结构现状,今后在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中应提高______业的比重、降低业的比重。

在种植业发展中,应保证的种植面积和产量。

(2)调整农村就业结构,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的主要措施是()(多项选择)

A.将劳动力从种植业向林、牧、渔业转移

B.积极发展农副产品加工、运输和销售等第二、第三产业

C.加快城市化进程,将农业人口转移到城市,以非农就业促进农民增收

D.将东部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向西部牧区迁移

(3)在不同规模城市中,城市是联结广大乡村的桥梁。

当一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给城市发展带来的积极影响是。

(4)根据世界农业生产地域分类,下图中①所在地区为农业;②所在地区为____农业;③所在地区为____农业;④所在地区为农业。

这表明农业生产具有鲜明的性,因此不同地区应当依据和社会经济条件的特点,因地制宜地发展农业。

(5)下列措施中,属于因地制宜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是()(多项选择)

A.内蒙古高原退耕还草

B.华北平原推广水稻种植

C.建设长江中上游和沿海防护林

D.依靠科技优势,在上海积极发展现代农业

E.在黄土高原上全面建造梯田,发展粮食生产

F.在新疆、甘肃河西走廊的绿洲上建设粮棉生产基地

中国部分地区农业生产地域类型

分析:

本题重点考查我国农业产业结构,农业生产地域类型及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措施,涉及基础知识点的考查。

解答:

利用图表中农业产业结构构成分析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方向,通过图二各农业区分布结合其自然条件判断①~④农业生产地域类型。

结合社会及农业生产现状分析农村剩余劳力转化及生态农业的发展途径。

答案:

(1)林、牧、渔种植业粮食

(2)ABC(3)补充劳动力活跃经济(市场)(4)粗放畜牧传统旱作水田热带种植园地域自然(5)ACDF  

[例4]美国作为当今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有着特殊的自然条件和历史背景。

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与美国的经济交往日益密切。

阅读下列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南北战争后,在美国中西部地区逐步形成以煤炭、钢铁、机械制造、农畜产品加工为主的工业带。

大西洋沿岸各州生产的工业品在全国所占比例,从1860年前的80%下降到1890年的58%,原来以农业生产为主的中西部地区在制造业方面超过了东北部。

(1)依据图和材料一,指出美国中西部经济发生的变化,并概括主要历史原因。

(2)根据自然条件和资源开发现状,说明美国铁路运输网中,南北向铁路运输压力相对较小的原因。

(3)说明美国西部地区人口密度相对较小的社会经济原因。

(4)与美国相比,德国的人口分布有何不同?

答案:

(1)变化:

美国工业中心向中西部拓展;制造业兴起。

原因:

西进运动和铁路的修建;工业革命的推进;资源丰富。

(2)密西西比河为南北流向,水运条件优越,腹地广阔,河运量大;大陆东西两侧濒临海洋,多良港,海运便利;南部石油资源丰富,主要依靠管道运输。

(3)土地利用以农林牧业为主;大城市数量少;农业现代化水平高(农业人口少);开发较晚。

(4)德国人口分布比美国均匀。

[例5]读下列国家城市化水平与人均GDP(按购买力平价法计算得出)水平统计图(下图),完成

(1)~(3)题。

(1)图中反映的城市化与人均GDP的关系是()

A.不同发展阶段,城市化水平与人均GDP水平相互影响的程度不同

B.某阶段人均GDP水平与城市化水平呈负相关

C.城市化发展是提高人均GDP水平的主要动力

D.人均GDP水平越高,城市化发展速度越快

(2)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图中四个国家在城市化水平和人均GDP平均增长速度方面最快的是()

A.印度B.中国C.日本D.德国

(3)与其他三个国家相比,中国的城市化()

A.发展水平较高B.应加快发展

C.发展速度最快D.应限制发展

分析:

结合图表分析不同类型国家不同阶段城市化水平,发展速度及对应人均GDP。

解答:

(1)发达国家(德、日)城市化水平高,人均GDP水平高,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水平低,人均GDP水平低,且在不同发展阶段,城市化水平与人均GDP水平相互影响程度不同。

故正确选项为A。

(2)由图中可以看出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四个国家在城市化水平和人均GDP平均增长速度最快的是日本。

即C选项正确。

(3)中国作为人口大国,城市化水平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国城市化应加快发展。

即B选项正确。

注意:

城市化进程及其与人均GDP的关系,读图分析能力。

[例6]世界人口分布极不平衡,但具有一定的趋向性,读图回答:

(1)分析图一,从地形类型来看,世界56%左右的人口主要分布在______地区。

(2)分析图二,人口占世界总人口比例最小的纬度带人口少的主要原因:

______—______。

(3)分析图三,在距海岸200千米范围内陆地面积占今总面积比例小于30%的大洲中,人口占洲总人口比例最大的是______洲。

(4)综合分析,世界人口分布具有集中于地势______地区、______纬度地区和______地区的趋向性。

(5)根据上述世界人口分布的趋向判断,下列地区中层于世界人口稠密区的是()(多项选择)

A.恒河平原B.亚马孙平原C.西欧平原D.美国阿拉斯加

E.朝鲜半岛F.青藏高原G.刚果盆地H.加拿大东南角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读图分析能力及世界人口分布相关知识。

解答:

(1)由图所示可知世界56%人口主要分布在海拔200米以下,即平原(或平原、盆地)地区。

(2)由图可知人口占世界人口比例最小纬度带为40°S~90°S之间,人口少的主要原因为:

①海洋面积大(或陆地面积小)②南极大陆至今无人定居。

(3)由图可知距海洋200千米范围内陆地面积占洲总面积比例小于30%的大洲有亚洲、非洲和南美洲,其中人口占洲总人口比例最大的是南美洲。

(4)世界人口分布具有集中于地势低平地区、中低(或中)纬度地区和沿海地区的趋向性。

(5)属世界人口稠密区的是:

ACEH。

[注意]世界人口分布。

[例7]读“我国西部部分地区”图(下图),回答问题。

(1)字母A表示祁连山脉,字母B表示的地形区是我国地貌分布最广的区域。

(2)图上的(填字母)处蕴藏着巨大的水能资源,这是因为。

除此之外,西部还具有丰富的石油、天然气、煤炭等能源资源。

(3)阅读下列选项文字,把相关选项的字母填入“山地对经济发展制约作用”关系图的圆框内。

A.山区地表崎岖,坡度较大

B.不合理的开垦耕种

C.交通不便,工程建设困难

D.地质、气象等原因

E.影响资源开发与投资环境

F.水土流失,生态脆弱

G.易发生滑坡、泥石流

分析:

此题从区域地理入手考查学生对人类与环境协调发展的理解及分析实际问题能力。

解答:

从地理区域地形、资源状况入手分析我国西南地区地形、地貌、资源、能源状况及自然环境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答案为:

(1)祁连喀斯特(岩溶)

(2)D水位落差和径流量大风能(太阳能、或地热)太阳能(或风能、或地热)(3)见下图。

注意:

综合分析区域自然地理特征及与经济活动的关系。

[例8]在南亚季风区某地布局工业,为避免大气污染,下列布局中最合适的是()

解析:

工业区的选择从环境保护方面来看,主要有两点:

一是要注意使工厂污水排放口远离水源地和河流上游;二是排放大量烟尘和有害气体的工厂,不要布置在城镇和其他居住区盛行风向的上风地带,以避免污染城镇的水源和大气。

本题的地点是在南亚季风区,该地区的主导风向随季节的变化而变化,夏季盛行西南风,冬季盛行东北风,根据工业区必须分布在居民区下风向的原则,该工业区不能布局在西南部和东北部,而应布置在与主导风向垂直的居民区两侧,即西北部和东南部,因此A、B、C、D四个图中,仅D符合要求。

答案:

D

[例9]读图完成问题

(1)一般情况下,河流R()

A.只有春汛  B.只有夏汛 C.只有秋汛   D.春季和夏秋各有一个汛期

(2)城市P是在大型能源基地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该能源基地是()

A.水电站   B.油田  C.天然气田  D.煤矿

(3)与太湖平原,珠江三角洲等地区相比,图示平原地区作为商品粮生产基地的优势条件是()

A.单位面积产量高  B.人均耕地面积大 C.交通发达  D.水热条件好

(4)城市Q某家具厂生产的实木家具销往全国许多地方。

影响该厂布局的主导因素是()

A.原料产地   B.消费市场 C.廉价劳动力  D.高素质的技术开发人员

解析:

本题从空间地理事物的分布判断入手,根据经纬度和山脉河流轮廓等信息,确定为东北部分地区,然后从河流R松花江的特征分析汛期,判断P(大庆)的能源基地类型,并比较松嫩平原与太湖平原、珠江三角洲的优势条件,最后确定城市Q(伊春)家具厂的布局因素。

四个问题都以区域地理事物的判断认定为基础,根据对该事物特征的了解进行思考,思维活跃,联系广泛,未涉及死记硬背的知识点,从中可反映区域地理试题的一般命题思路。

答案:

(1)D 

(2)B (3)B (4)A

[例10]读图“上海整体规划方案”示意图,完成下列要求

(1)上海属于我国最大的______________工业基地,从影响工业布局的因素考虑其形成的条件主要有:

(至少三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上海市的自来水厂的取水口目前移至黄浦江上游的A处,其原因是______。

(3)B处是我国著名的宝山钢铁厂,其布局的类型属于____型,世界上与其类型相同的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C是上海市著名的金山石化总厂,它布局主导因素是________。

(5)F是秦山核电站,在此布局的依据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这道题对于工业生产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考察比较全面,要求学生能够把所学习的基本原理应用到新的情境之中,并能够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关于沪宁杭工业基地的成因,可以从交通、工业发展历史、农业基础、科技力量等几个方面去考虑。

临海型的工业布局,世界上著名的例子有日本的福山和意大利的塔兰托。

石化企业从布局主导因素分析应该接近市场。

建立核电站的依据应从两个方面分析,一是核电站本身的特点,二是这一地区的经济发展特点。

答案:

(1)综合型 便利的交通、良好的农业基础、悠久的工业发展历史、雄厚的科技力量 

(2)市区的上游,避免污染 (3)临海型 日本的福山和意大利的塔兰托 (4)接近消费市场 (5)核电站能量密集,地区适应性强 本区缺乏常规能源,能源需求量又很大

[例11]读亚洲部分地区示意图(下图),回答:

(1)图示地区最主要的粮食作物是。

(2)图示地区有利于该粮食作物生长的水热条件。

(3)按投入多少分类,图示地区主要的农业地域类是()A.粗放农业B.密集农业C.混合农业D.自给农业(4)夏季,影响图中

地区农业生产的主气象灾害有____和____。

为了减轻上述灾害的下图中,目前人们采取的非工程措施有(至少答出两条措施)等。

分析:

从图示地区气候特征及地形、水文状况综合分析。

解答:

由图示地区可知此区为亚洲东南部及南部地区。

气候类型为亚热带季风区和热带季风区,热量充足降水丰沛,适宜水稻种植,此区人口稠密,人均耕地少,投入劳力多,投入的劳力或生产资料属密集型农业。

(4)图中阴影部分为我国东部季风区,受夏季风影响易产生的气象灾害有洪涝,且东南部沿海多台风活动。

针对以上自然灾害结合社会生活实践分析防灾措施,同时注意“非工程措施”。

故答案为:

(1)水稻

(2)夏季高温多雨(或雨热同期,或水热充足,或水热条件好等)(3)B(4)暴雨洪涝台风建立灾害的预报警报系统;实行防灾保险;拟定居民紧急,撤离计划和对策。

[注意]亚洲南部、东部地区气候特征及经济发展,人口分布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模拟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美国建立在西部和南部“阳光地带”的工业部门主要是()

A.电子和宇航B.机械制造C.冶金工业D.造船和食品工业

2.有关世界森林分布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亚马孙河流域分布着世界上最大的热带雨林

B.世界现有森林覆盖率为20%

C.俄罗斯、加拿大的亚寒带针叶林面积广大

D.世界现有森林主要分布在非洲、南美洲、北美洲、亚洲北部和东南部

3.决定下列农业生产布局的主导因素分别是()

①华南双季稻种植

②河西走廊的粮棉生产

③新疆吐哈盆地的瓜果生产

④上海郊区的乳牛业

A.①热量②水源③光照④市场B.①水源②地形③热量④市场

C.①地形②国家政策③土壤④科技D.①土壤②热量③地形④国家政策

4.工业生产与农业生产的共同点在于()

A.都是社会最基本的物质生产部门

B.都受自然条件的严格限制而表现出较明显的地域性特征

C.生产过程都是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的密切结合

D.社会生产力的进步都是促进其发展的巨大动力

5.从工业废弃物对环境影响的角度,右图中数码表示的工业部门排序正确的是()

A.①水泥厂②火电厂③印染厂④炼油厂

B.①钢铁厂②化工厂③保温瓶厂④电镀厂

C.①炼油厂②水泥厂③火电厂④保温瓶厂

D.①化工厂②砖瓦厂③钢铁厂④水泥厂

6.制约我国西部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是()

A.土地资源不足B.化肥、农药不足

C.劳动力不足D.水资源不足

7.下面有关能源的组合,正确的是:

()

A.拉萨──太阳能──常规能源

B.白云鄂博──稀土──一次能源

C.雅鲁藏布江谷地──地热能──新能源

D.长江三峡──水能──二次能源

8.关于第二条亚欧大陆桥的说法,正确的是()

A.东起我国东海沿岸的对外开放港口城市──连云港

B.西起北海沿岸的港口城市鹿特丹,所在国家畜牧业发达,并有“鲜花王国”的美誉

C.陇海铁路、兰青铁路都是它的组成部分

D.在郑州与京沪铁路交汇

9.下列各地及其最突出的环境问题,正确的组合是()

A.我国“三北”地区──土地沙漠化B.我国黄土高原──大气污染

C.北美五大湖──水土流失D.巴西的巴西利亚──工业污染

10.发达国家出现的逆城市化现象主要表现为()

A.农村人口超过城市人口B.城市人口日趋下降

C.城市人口向乡村和小城镇回流D.城市功能萎缩

11.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与发达国家相比,正确的是()

A.起步晚,发展缓慢

B.城市化水平低,但发展迅速

C.因农业生产不能满足需要,出现人口向农村回流现象

D.中小城市发展快,城市发展合理

12.有关草场资源的说法,正确的是()

A.草场是我国陆地上最大的生态系统B.我国的草场主要属热带草原

C.我国草场总面积居世界第一位D.我国草场载畜量比新西兰高

13.关于石油的叙述,正确的是()

A.它多半形成在古生代晚期及中生代B.从成因上看是属于来自地球内部的能源

C.基本上是无灰燃料,对环境无污染D.中东石油储量占世界一半以上

14.有关生物能的正确叙述是()

A.生物能是指燃烧柴草、秸秆等植物作为能源

B.与煤炭一样,生物能来自太阳辐射,属非可再生能源

C.燃烧秸秆和柴草利用热能废气废渣少,是较理想的能源

D.大量利用生物能作燃料不利于秸秆还田,加剧农业生态环境恶化

15.关于世界粮食生产、消费和分布的说法正确的是()

A.小麦分布最广,水稻总产量最多

B.亚洲产量最大,欧洲人均产量最多

C.美国小麦出口量占世界一半,非洲小麦进口最多

D.中非、西非、东非缺粮严重,美国商品粮积存最多

16.下列工业部门,其生产受自然条件影响比较明显的是()

A.制糖工业B.钢铁工业C.航天工业D.化学工业

17.世界上既是人口最密集区,又是最发达的工业区和金融贸易区的是()

A.鲁尔区B.日本太平洋沿岸地区

C.西欧地区D.美国五大湖及大西洋沿岸地区

18.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造成人口流动的最主要原因是()

A.人口在地区分布上的不平衡B.新航线的开辟

C.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D.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殖民主义的扩张

19.下列属于陇海──兰新沿线工业地带的工业中心和工业部组合正确的是()

A.徐州──煤炭工业B.郑州──石油化工

C.西安──汽车制造D.攀枝花──钢铁工业

20.目前世界上环境承载量受到过大压力的最主要原因是()

A.环境容量太小B.环境质量太差C.人口素质太低D.人口数量太大

21.下列城市环境污染中,由于汽车尾气大量排放产生的是()

A.煤烟粉尘B.酸雨C.光化学烟雾D.沙尘暴

22.可持续发展的特征()

A.经济、生态、社会的持续发展B.工业、农业、科技的持续发展

C.文化、教育与精神文明的持续发展D.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与改善

23.下列地区属于自然环境的是()

A.珠江三角洲的稻田B.梵净山自然保护区

C.桂林七星公园D.太湖水产养殖场

24.我国土地、森林、矿产资源所具有的共同特点是()

A.总量和种类均一般B.分布不均、人均不足

C.绝对数量和相对数量均较大D.资源丰富、分布较均匀

25.城市生态系统的特点是()

A.能量主要靠城市生产者获得

B.劳动者多,能将废弃物充分自净

C.生产者多,营养结构呈金字塔形

D.城市空间缺乏足够的分解者,无法将废弃物充分地自净

26.下列属于在新的燃料、原料基地形成新的工业中心的是()

A.德国慕尼黑B.美国休斯敦C.中国宝山D.意大利塔兰托

27.下列有关世界粮食作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A.大豆是分布最广的粮食作物

B.水稻是亚洲特有的粮食作物

C.玉米是单位面积产量最高的粮食作物

D.小麦是世界上播种面积最大的粮食作物

28.为了充分发挥区域的矿产资源优势,提高经济效益,我国在哪些省区建立有色金属矿产基地()

A.黑、吉、辽B.湘、赣、粤C.陕、甘、宁D.苏、浙、皖

29.有关人类与环境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A.当前人类与环境的主要矛盾是环境恶化,导致部分国家人口零增长或负增长

B.人类的发展,必然导致环境质量的下降

C.人口素质的提高,对环境质量的改善,起着重要的作用

D.人类与环境协调的表现是人类的需要能永远得到满足

30.我国政府推动东、西部协调发展,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①给予西部大量的财政补贴

②增加对西部基础设施的投资

③保护西部的工业产品不受外部产品的竞争

④发挥地区优势,积极引进人才

A.①③B.③④C.②④D.①②

下图显示了经济发展与环境质量之间的关系。

据图回答11~13题。

31.18世纪60年代开始工业化起飞的国家中,最典型地反映出这种关系的城市是()

A.柏林B.伦敦

C.旧金山D.圣彼得堡

32.根据这种关系,发展中国家应认识到()

A.环境污染不可避免,只能采取“先污染,后治理”的策略

B.后工业化阶段环境问题会自然解决

C.保护环境至关重要,必须杜绝兴建大量排污的工业

D.可以采取措施减少或避免发展过程中的环境污染问题

33.这种关系反映了环境质量的提高主要取决于()

A.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B.人的认识能力的不断增强

C.发展中国家工业化战略的不断增强D.发达国家环保政策的不断完善

34.下图表示的是影响四地作物生长的各自然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四地作物与影响条件搭配正确的是()

①江南丘陵的茶树

②河西走廊的粮棉

③海南岛的天然橡胶

④横断山区的立体农业

A.①─甲②─乙③─丙④─丁

B.①─丁②─甲③─丙④─乙

C.①─甲②─丁③─乙④─丙

D.①─乙②─丁③─甲④─丙

35.下列既是重要钢铁工业中心又是重要纺织工业中心的城市是()

A.哈尔滨、吉林B.林芝、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