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淮南市凤台县钱庙中学中考模拟化学试题 答案和解析.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188336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249.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省淮南市凤台县钱庙中学中考模拟化学试题 答案和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安徽省淮南市凤台县钱庙中学中考模拟化学试题 答案和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安徽省淮南市凤台县钱庙中学中考模拟化学试题 答案和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安徽省淮南市凤台县钱庙中学中考模拟化学试题 答案和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安徽省淮南市凤台县钱庙中学中考模拟化学试题 答案和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安徽省淮南市凤台县钱庙中学中考模拟化学试题 答案和解析.docx

《安徽省淮南市凤台县钱庙中学中考模拟化学试题 答案和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省淮南市凤台县钱庙中学中考模拟化学试题 答案和解析.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安徽省淮南市凤台县钱庙中学中考模拟化学试题 答案和解析.docx

安徽省淮南市凤台县钱庙中学中考模拟化学试题答案和解析

【最新】安徽省淮南市凤台县钱庙中学中考模拟化学试题

学校:

___________姓名:

___________班级:

___________考号:

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下列我国科技成果所涉及物质的应用中,发生的不是化学变化的是(  )

A.

甲醇低温所制氢气用于新能源汽车

B.

利用第三代铝锂合金材料打造大型客机C919

C.

用液体氢气、氧气发射火箭

D.

开采可燃冰,将其作为能源使用

2.人们在面对“新型冠状病毒疫情防疫”时的一些认识,你认为不符合科学道理的是(  )

A.疫情期间家庭使用消毒水防疫消毒时,可以不按照说明书浓度配比,过度消毒

B.学校内各类场所,如教室需保持环境整洁卫生,加强通风换气

C.医用一次性口罩中起到过滤病毒作用的主要材质是聚丙烯,它属于合成材料

D.N95口罩的鼻梁条是金属铝材料,其具有良好的抗腐蚀性

3.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

吸取液体

B.

取用固体药品

C.

检查装置气密性

D.

处理剩余药品

4.钪(Sc)是一种“工业的维生素”。

图为钪在元素周期表中的相关信息。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钪属于非金属元素

B.钪的相对原子质量是44.96g

C.钪元素的原子核外有21个电子

D.钪元素的原子中有21个中子

5.有机物丁可用作燃料电池的燃料.将二氧化碳转化成丁的过程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产物丁的分子模型为

B.该反应中属于化合物的是甲、乙、丙

C.该过程可实现碳循环,减少碳排放

D.丁是由碳、氢元素组成

6.链霉素是一种抗生素,是第一个氨基糖苷类的抗生素,也是第一个应用于治疗肺结核的抗生素,其化学式为:

C21H39N7O1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链霉素由三种元素组成

B.链霉素中含有12个氧原子

C.链霉素中质量分数最大的是碳元素

D.链霉素中氢、氮元素质量比为39:

7

7.推理是学习化学的一种方法,以下推理正确的是(  )

A.氧气由氧元素组成,所以制取氧气的反应物一定含有氧元素

B.中和反应能生成盐和水,所以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

C.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所以均一稳定的物质一定是溶液

D.催化剂可以加快化学反应速率,所以任何化学反应都需要催化剂

8.将知识归纳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下列归纳正确的是

A.

溶液的特征B.

含钙物质的转化

C.

物质的分类D.

盐的化学性质

9.化学是一门是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许多化学重大发现和研究成果都是通过实验得到的。

下列实验操作或设计中能达到目的的是()

A.

浓H2SO4具有吸水性,可以干燥NH3

B.

蜡烛由低到高依次熄灭,说明通常状况下CO2不能燃烧,不支持燃烧,密度大于空气

C.

注射器向左推时,长颈漏斗下端端口有气泡冒出,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

D.

向盛有氢氧化钠固体的试管中滴加稀硫酸,烧杯中饱和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稀硫酸与氢氧化钠发生中和反应放出热量

10.氯化钠和硝酸钾两种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如下图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硝酸钾的溶解度大于氯化钠的溶解度

B.常用降温结晶的方法从氯化钠溶液中获得其晶体

C.40℃时,将35g硝酸钾晶体放入50g水中,充分搅拌后,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41.2%

D.将60℃的硝酸钾饱和溶液降温至20℃,溶液中一定有晶体析出

11.实验小组用燃磷法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用氧气传感器测得的密闭容器内氧气浓度的变化如图所示。

先点燃红磷,氧气浓度变化如曲线ab,等红磷熄灭后点燃白磷,氧气浓度变化如曲线be。

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红磷在空气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B.氧气浓度为5.1%时容器中的气体主要是氮气

C.红磷燃烧消耗氧气的能力大于白磷

D.该实验说明燃磷法不能准确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12.下列图象中,能正确反映其对应操作中各量变关系的是(  )

A.

加热一定量高锰酸钾制氧气

B.

向足量且等质量的镁粉和铁粉中加入等质量的某稀盐酸

C.

向一定温度下的饱和石灰水中加入氧化钙固体

D.

向一定量的石灰石中加入过量的稀盐酸

二、实验题

13.请结合如图回答问题:

(1)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可选用的发生装置是__(选填序号),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

收集氧气可以选用__装置(选填序号)。

(2)实验室制取CO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实验室使用C装置制取二氧化碳的突出优点是_。

用该方法得到的CO2气体中会通常含有少量的水蒸气和__(填名称)气体。

三、填空题

14.某工厂废液中含有氯化钠.氯化铜和氯化亚铁。

某课外小组要从废液中回收铜并得到铁红(主要成分Fe2O3),要求全过程不引入其他金属元素。

设计实验方案如下图所示

回答下列问题。

(1)固体甲_______,操作a的名称是_______。

(2)工厂废液中加入过量A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溶液甲中的金属离子是(写离子符号)。

(4)步骤①②③中所发生的化学反应,其中属于置换反应的是(填序号)。

四、科学探究题

15.Na2CO3溶液具有碱性,可清洗油污,碱性越强,去油污的效果越好,小菁决定对影响Na2CO3溶液碱性的因素展开探究。

[进行实验]

实验一:

用不同温度的水,配制溶质质量分数分别为2%、6%和10%的Na2CO3溶液,依次测量溶液pH,记录数据如下表:

实验编号

a1

a2

a3

b1

b2

b3

c1

c2

c3

溶质质量分数

2%

2%

2%

6%

6%

6%

10%

10%

10%

水的温度(℃)

20

40

60

20

50

60

20

40

70

溶液pH

10.90

11.18

11.26

11.08

11.27

11.30

11.22

11.46

11.50

实验二:

将10%的Na2CO3溶液从20℃持续升温到70℃,所测得的pH如下表:

温度(℃)

20

30

40

50

60

70

溶液pH

11.22

11.35

11.46

11.48

11.50

11.50

[解释与结论]

(1)碳酸钠俗称是_______。

(2)要证明Na2CO3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变化与pH变化关系,可选择最佳的一组实验是_____(填实验编号),其结论是________。

(3)实验二的目的是______。

[反思与评价]

(4)小菁将Na2CO3粉末洒在有油污的餐具上,再加适量热水,进行擦洗,达到较好的洗涤效果,这是因为___________。

(5)解释Na2CO3溶液显碱性的反应如下,请补全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Na2CO3+H2O=NaHCO3+_____

16.消防教育常提及火灾发生时“要往低处逃生”,提出这一逃生技巧的科学依据是什么?

同学们对这一问题进行探究。

(查阅资料)

a空气中氧气含量低于18%时人会感到不适。

b二氧化碳含量过多是火灾中使人窒息的主要原因之一。

c高温是火灾中使人伤亡的另一主要原因,温度大于50℃时就会烫伤形成水疱。

(进行实验)

实验装置

实验步骤

在圆筒形容器中放置3支不同高度的蜡烛,传感器及蜡烛摆放位置如图所示。

a、b、c三点均放置氧气、二氧化碳和温度三种传感器。

①设置好传感器。

②点燃蜡烛,迅速封盖并开始采集数据。

③观察蜡烛熄灭顺序并记录熄灭时间。

④待3支蜡烛完全熄灭、曲线趋于稳定时,停止数据采集。

(实验数据)

(1)不同高度蜡烛的熄灭时间:

蜡烛高度

高(30cm)

中(20cm)

低(10cm)

熄灭时间

106s

164s

199s

(2)不同位置传感器测得的相应数据如下图:

(解释与结论)

(1)蜡烛燃烧时,烛芯周围有“蜡油”出现。

蜡熔化为“蜡油”属于___(填“物理”或“化学”)变化。

(2)蜡烛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则蜡烛中一定含有的元素是___。

你推理的依据是____

(3)实验中3支蜡烛放置位置的俯视图正确的是__(填序号)。

(4)低处蜡烛熄灭时,c处氧气的含量约为___。

(反思与评价)

(5)某同学认为,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二氧化碳应在下方聚集,但实验数据显示“100s时,a处二氧化碳浓度最大”,分析其原因是____。

(6)本实验证明火灾发生时“要往低处逃生”是合理的,其依据是__。

(7)下列火灾逃生的做法合理的是___(填序号)。

A沿着大火尚未燃及的应急通道迅速往未起火的楼下撤离

B坐电梯往楼下撤离

C若向下的楼梯已被火焰封锁,可从水平方向选择阳台等其他通道暂避

D前进时应尽量保持弯腰低姿势或贴近地面匍匐

五、计算题

17.某同学通过实验探究某黄铜样品(锌和铜的合金)中铜的质量分数。

他取一定量的某黄铜样品放入烧杯中,再向其中分4次加入等质量的同一稀硫酸,每次均充分反应。

实验过程中有关物质的用量及质量测定记录如下表:

实验次数

1

2

3

4

稀硫酸的用量/g

20

20

20

20

剩余固体的质量

10

8.7

7.4

7.2

请计算:

(1)所取黄铜样品中铜的质量为  g;

(2)所用稀硫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多少?

参考答案

1.B

【详解】

A、甲醇低温所制氢气用于新能源汽车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选项A不正确。

B、利用第三代铝锂合金材料打造大型客机C919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选项B正确。

C、用液体氢气、氧气发射火箭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选项C不正确。

D、开采可燃冰,将其作为能源使用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选项D不正确。

故选B。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可以依据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实质进行。

2.A

【详解】

A、家庭消毒使用消毒剂,应该需严格按照说明书浓度配比,避免过量使用,并且应放在通风较好的阳台,选项说法错误;

B、学校内各类场所,人员较为集中,保持环境整洁卫生和加强通风换气有助于防患疫情,选项说法正确;

C、聚丙烯是五大通用合成树脂之一,以丙烯为原料,乙烯为共聚单体通过聚合反应生产制得,选项说法正确;

D、铝能够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从而在铝表面形成一层保护膜,具有良好的抗腐蚀性,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A。

3.C

【详解】

A、盛有药品的胶头滴管,要保持橡胶乳头朝上,取用药品时,瓶塞倒放在桌面上,选项A不正确;

B、不能用手拿药品,要用药匙取用粉末状药品,选项B不正确;

C、锥形瓶内液面没过长颈漏斗末端,再向长颈漏斗内加水,长颈漏斗内液面不再下降,说明气密性良好,选项C正确;

D、剩余药品要放在指定的容器中,选项D不正确。

故选C。

【点睛】

熟悉常见仪器的使用方法与注意事项,掌握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是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

4.C

【详解】

A、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中间的汉字表示元素名称,该元素的名称是钪,带“钅”字旁,属于金属元素,故选项错误;

B、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44.96,相对原子质量单位是“1”,不是“克”,故选项错误;

C、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左上角的数字为21,表示原子序数为21;根据原子中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则该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数为21,故选项正确;

D、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左上角的数字为21,表示原子序数为21;根据原子中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则钪原子中的质子数是21,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中子数=44.96-21≈24,故选项错误。

故选C。

5.C

【详解】

A、模型为

的物质是为一氧化碳,属于无机物,故选项错误;

B、由乙的分子构成可知,乙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单质,故选项错误;

C、该反应能将二氧化碳和氢气转化成水和有机物,可实现碳循环,能减少碳排放,故选项正确;

D、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所以丁可能由碳、氢两种元素组成,也可能由碳、氢氧元素组成,故选项错误。

故选C。

6.C

【详解】

A、由化学式可知,链霉素(化学式为C21H39N7O12)是由碳、氢、氧和氮四种元素组成的,故错误;

B、由化学式可知,一个链霉素分子中含有12个氧原子,故错误;

C、链霉素中碳、氢、氧和氮元素的质量比为:

(12×21):

(1×39):

(14×7):

(16×12)=252:

39:

98:

192,所以质量分数最大的是碳元素,故正确;

D、链霉素中氢、氮元素质量比为(1×39):

(14×7)=39:

98,故错误。

故选:

C。

7.A

【详解】

A、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的原因可知,氧气由氧元素组成,所以制取氧气的反应物一定含有氧元素,选项正确;

B、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不一定是中和反应,如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与水,也是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但反应物是碱和非金属氧化物,并不是酸与碱,选项错误;

C、均一、稳定的物质不一定是溶液,如水也是均一、稳定的物质,而水中只有水一种物质,属于纯净物,而溶液属于混合物,选项错误;

D、虽然催化剂可以加快化学反应速率,但并不是任何化学反应都需要催化剂,如活动性较强的金属单质与酸接触就能发生反应,根本就不需要催化剂,选项错误,故选A。

8.D

【详解】

A、溶液不一定是无色的,如硫酸铜溶液是蓝色的,故选项错误;

B、CaO和水反应生成的是Ca(OH)2,Ca(OH)2和CO2反应生成CaCO3,CaCO3高温分解生成CaO,图中转化关系错误,故选项错误;

C、单质只含一种元素,不属于化合物,与化合物属于并列关系;故选项错误;

D、盐可以与酸、碱、盐发生复分解反应,与活泼金属发生置换反应,故选项正确;

9.B

【详解】

A、浓硫酸具有吸水性,但能与氨气反应,不能用于干燥NH3,故选项实验操作或设计中不能达到目的

B、蜡烛熄灭,说明了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故选项实验操作或设计中能达到目的;

C、该装置的气密性检查方法是:

注射器向左推时,锥形瓶内的空气体积减小压强增大,将水压入长颈漏斗中,若气密性好则会形成一段稳定的水柱;当拉动注射器的活塞时,锥形瓶内的空气体积增大压强变小,若气密性良好则可以看到长颈漏斗的下端会产生气泡,故选项实验操作或设计中不能达到目的;

D、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向盛有氢氧化钠固体的试管中滴加稀硫酸,烧杯中饱和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不能说明稀硫酸与氢氧化钠发生中和反应放出热量,也可能是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放热造成的,故选项实验操作或设计中不能达到目的。

故选B。

10.D

【详解】

A、在比较物质的溶解度时,需要指明温度,故A错误;

B、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饱和影响较大,所以要除去氯化钠溶液中含有的少量硝酸钾,常用蒸发结晶法,故B错误;

C、4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63.9g,所以将35g硝酸钾晶体放入50g水中,充分搅拌后,溶液达到饱和状态,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约为39.0%,故C错误;

D、根据硝酸钾溶解度的变化特点,将60℃的硝酸钾饱和溶液降温至20℃,溶液中一定有晶体析出,故D正确。

故选D。

11.C

【详解】

A、红磷在空气中燃烧的本质是红磷与氧气反应,化学方程式是

;故选项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B、空气中的气体主要是氮气和氧气,磷燃烧消耗了氧气,氮气不参与反应,当氧气含量为5.1%时,剩余气体主要为氮气;故选项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C、根据曲线可知,当氧气浓度低于8.3%时,红磷熄灭,但白磷能继续燃烧,说明白磷燃烧消耗氧气的能力大于红磷,故选项错误,但符合题意;

D、根据曲线变化,红磷燃烧和白磷燃烧都没有将氧气耗尽,则传统燃磷法不能准确测出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故选项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故选:

C。

12.B

【详解】

A、高锰酸钾加热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固体中氧元素的含量逐渐减小直到反应完,则不变,剩余固体锰酸钾和二氧化锰中均含有氧元素,不会等于0,故A不正确;

B、向足量且等质量的镁粉和铁粉中加入等质量的某稀盐酸,酸完全参加反应,生成的氢气的质量等于稀盐酸中氢元素的质量,则生成氢气的质量相等;镁的金属活动性大于铁,反应速率快,先反应完,故B正确;

C、向一定温度下的饱和石灰水中加入氧化钙固体,氧化钙反应消耗了饱和溶液中的水,且该反应放出大量的热,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而使饱和溶液因溶剂减少而析出固体,所以饱和溶液的溶质减少,而不会增加,故C不正确;

D、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随着反应的进行,二氧化碳的质量增加,但是二氧化碳的质量不会一直增加,当石灰石反应完,就不再增加,故D不正确。

故选B。

13.A2KMnO4

K2MnO4+MnO2+O2↑D或ECaCO3+2HCl=CaCl2+H2O+CO2↑可以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氯化氢

【详解】

(1)高锰酸钾为固体,反应需要加热,因此选择A为发生装置;高锰酸钾在加热条件下反应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化学方程式为2KMnO4

K2MnO4+MnO2+O2↑;氧气不易溶于水可以用排水法收集,密度比空气大,可以用向上排空法收集故填:

D或E;

(2)碳酸钙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CO3+2HCl=CaCl2+H2O+CO2↑;C带有止水夹,关闭止水夹,内部气体增多,压强增大,液体被压入长颈漏斗,固液分离,反应停止,打开止水夹,气体输出,压强减小,液体重新进入试管,固液接触,反应发生;由于盐酸具有挥发性,因此气体中会有挥发出的氯化氢气体。

14.

(1)Fe、Cu过滤

(2)Fe+CuCl2=FeCl2+Cu

(3)Na+、Fe2+

(4)①②

 

【详解】

(1)要求全过程不引入其他金属元素,则加入的过量A为金属为铁,铁将氯化铜中的铜置换出来,通过过滤后得到固体甲,固体甲中含有铁和铜;

(2)铁和氯化铜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铜,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Fe+CuCl2=FeCl2+Cu;

(3)经过操作a后得到滤液甲,溶液甲中含有溶质氯化亚铁和氯化钠,则含有的金属离子是钠离子和亚铁离子,离子符号Na+、Fe2+;

(4)步骤①发生的反应是Fe+CuCl2=FeCl2+Cu,属于置换反应;步骤②发生的反应是Fe+2HCl=FeCl2+H2↑,属于置换反应;要求全过程不引入其他金属元素,且反应后生成氢氧化亚铁,故步骤③中加入的过量的B物质是氢氧化钠,因此步骤③发生的反应是:

2NaOH+FeCl2=Fe(OH)2↓+2NaCl,属于复分解反应。

故选①②。

15.纯碱、苏打a1、b1、c1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pH随Na2CO3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增大而增大探究10%的Na2CO3溶液随着温度的升高pH值的变化情况由于温度升高,Na2CO3溶液的pH值随着增大,碱性越强,去油污的效果越好NaOH

【详解】

[解释与结论]

(1)碳酸钠俗称是纯碱、苏打。

故填:

纯碱、苏打

(2)要证明Na2CO3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变化与pH变化关系,其他条件不变,控制的变量是溶质的质量分数,选择最佳的一组实验是a1、b1、c1,三个实验更能探究出其变化规律;得出的结论是:

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pH随Na2CO3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增大而增大。

故填:

a1、b1、c1;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pH随Na2CO3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增大而增大

(3)将10%的Na2CO3溶液从20℃持续升温到70℃,可知探究的是10%的Na2CO3溶液随着温度的升高pH值的变化情况,故实验二的目的是:

探究10%的Na2CO3溶液随着温度的升高pH值的变化情况。

故填:

探究10%的Na2CO3溶液随着温度的升高pH值的变化情况

[反思与评价]

(4)由于温度升高,Na2CO3溶液的pH值随着增大,碱性越强,去油污的效果越好,故小菁将Na2CO3粉末洒在有油污的餐具上,再加适量热水,进行擦洗,能达到较好的洗涤效果。

故填:

由于温度升高,Na2CO3溶液的pH值随着增大,碱性越强,去油污的效果越好

(5)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化学方程式中反应物各元素原子个数等于生成物各元素原子个数。

反应物中:

Na-2;C-1;O-4;H-2。

生成物中:

Na-1;C-1;O-3;H-1。

故缺了Na-1;O-1;H-1;可以组成的常见的物质是NaOH。

故填:

NaOH

16.物理C、H质量守恒定律B18.5%蜡烛燃烧放热,温度升高,生成的二氧化碳受热体积膨胀变大,此时密度小于空气,向上聚集本实验可看出位置较低处的温度低、二氧化碳含量低、氧气含量高ACD

【详解】

(1)蜡熔化为“蜡油”过程,只是状态发生了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2)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蜡烛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水中含有氢元素,二氧化碳中含有C元素、氧元素,氧元素可能来自于氧气,不能确定生成物中是否含有氧元素,则蜡烛中一定含有的元素是C、H。

推理的依据是质量守恒定律。

(3)根据蜡烛不同高度,为了保证其他实验条件的一致性,三支蜡烛应该与容器相隔距离相同,故实验中3支蜡烛放置位置的俯视图正确的是B。

(4)燃烧是一直消耗氧气,当蜡烛熄灭时氧气浓度最低,由图中可以看出c最低点浓度对应数值为18.5%。

(5)燃烧是放热反应,燃烧过程中温度升高,二氧化碳受热体积膨胀,密度减小,则向上聚集到高处,位置越高二氧化碳浓度越高,故实验数据显示“100s时,a处二氧化碳浓度最大”,原因是蜡烛燃烧放热,温度升高,生成的二氧化碳受热体积膨胀变大,此时密度小于空气,向上聚集。

(6)由图像可知,位置越高二氧化碳浓度越高,而在位置较低处,二氧化碳浓度低,氧气浓度高,利于呼吸,故本实验证明火灾发生时“要往低处逃生”是合理的,其依据是本实验可看出位置较低处的温度低、二氧化碳含量低、氧气含量高。

(7)A、沿着大火尚未燃及的应急通道迅速往未起火的楼下撤离,可以远离危险,故A正确;

B、当逃生时尽量下到着火处下部,沿着大火尚未燃及的应急通道迅速往未起火的楼下撤离,不能坐电梯往楼下撤离,因为着火时,容易断电,避免发生更大的危险,故B不正确;

C、若向下的楼梯已被火焰封锁,可从水平方向选择阳台等其他通道暂避,说法正确,故C正确;

D、当逃生时尽量下到着火处下部,二氧化碳浓度越低,氧气浓度越高,利于呼吸逃生,当在下层着火时,无法往下移动时,同层移动并且俯身前行,也可以有效避免窒息,则前进时应尽量保持弯腰低姿势或贴近地面匍匐,故D正确。

故选ACD。

17.

(1)7.2

(2)9.8%

解:

设所用稀硫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x,第一次是20g稀硫酸对应10g-8.7g=1.3g的锌。

答:

所用稀硫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9.8%。

【详解】

(1)所取黄铜样品中铜的质量为最后不溶解的7.2g;故填:

7.2。

(2)见答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文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