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性炭吸附试验报告.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9185824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118.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活性炭吸附试验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活性炭吸附试验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活性炭吸附试验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活性炭吸附试验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活性炭吸附试验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活性炭吸附试验报告.docx

《活性炭吸附试验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活性炭吸附试验报告.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活性炭吸附试验报告.docx

活性炭吸附试验报告

华南师大学实验报告

学生学号

专业环境工程年级、班级2021级环境工程

课程名称水污染控制工程实验实验工程活性炭吸附实验

实验类型综合实验时间2021年3月25日

实验指导教师王熙教师实验评分

一、实验原理

1、活性炭处理工艺是运用吸附的方法来去除异味、某些离子以及难以进展生物降解的有机污染物。

在吸附过程中,活性炭比外表积起着主要作用。

同时,被吸附物质在溶剂中的溶解度也直接影响吸附的速度。

此外,pH的上下、温度的变化和被吸附物质的分散程度也对吸附速度有一定影响。

活性炭对水中所含杂质的吸附既有物理吸附现象,也有化学吸着作用。

有一些被吸附物质先在活性炭外表上积聚浓缩,继而进入固体晶格原子或分子之间被吸附,还有一些特殊物质那么与活性炭分子结合而被吸着。

当活性炭对水中所含杂质吸附时,水中的溶解性杂质在活性炭外表积聚而被吸附,同时也有一些被吸附物质由于分子的运动而离开活性炭外表,重新进入水中即同时发生解吸现象。

当吸附和解吸处于动态平衡状态时,称为吸附平衡。

这时活性炭和水(即固相和液相)之间的溶质浓度,具有一定的分布比值。

如果在一定压力和温度条件下,用m克活性炭吸附溶液中的溶质,被吸附的溶质为x毫克,那么单位重量的活性炭吸附溶质的数量qe,即吸附容量可按下式计算:

qe=x/m

(1)

qe的大小除了决定于活性炭的品种之外,还与被吸附物质的性质、浓度、水的温度及pH值有关。

一般说来,当被吸附的物质能够与活性炭发生结合反响、被吸附物质又不容易溶解于水而受到水的排斥作用,且活性炭对被吸附物质的亲和作用力强、被吸附物质的浓度又较大时,qe值就比较大。

描述吸附容量qe与吸附平衡时溶液浓度C的关系有Langmuir、BET和Fruendlieh吸附等温式。

在水和污水处理常用Fruendlich表达式来比较不同温度和不同溶液浓度时的活性

炭的吸附容量,即

qe=KC1/n〔2〕

式中:

qe——吸附容量(mg/g);

K——与吸附比外表积、温度有关的系数;

n——与温度有关的常数,n>1;

C——吸附平衡时的溶液浓度(mg/L)。

这是一个经历公式,通常用图解方法求出K,n的值.为了方便易解,往往将式

(2)变换成线性对数关系式

Lgqe=lg(C0-C/m)=lgK+lgC/n(3)

式中:

C0——水中被吸附物质原始浓度(mg/L);

C——被吸附物质的平衡浓度(mg/L);

m——活性炭投加量(g/L)。

2、穿透曲线:

又称透过曲线。

吸附中流体通过吸附床层,流出物中吸附质浓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

二、实验步骤

1、画出标准曲线

①配置20mg/L的亚甲蓝溶液。

②用分光光度计得出吸收与波长的关系。

③确定产生最大吸收时的波长(给出最大吸收波长665nm)。

④将配置好的亚甲兰稀释,取0ml、2ml、6ml、10ml、14ml、18ml、22ml的10mg/L

⑤亚甲蓝,用比色管定容到25ml,用分光光度计从3所得波长测得吸光度。

⑥画出吸收量与亚甲兰浓度〔克分子/升〕的关系曲线,即标准曲线。

2、吸附等温线间歇式吸附实验步骤

①分别依次称量25mg、50mg、75mg、100mg、125mg、150mg活性炭粉末、活性炭颗粒参加锥形瓶中。

②分别向锥形瓶中参加20mg/L的亚甲基橙溶液200mL,然后震荡30min,再静置10min;

③取锥形瓶中的上层清液于100mL容量瓶中定容,分别测其吸光度并记录。

并比较活性炭粉末与活性炭颗粒的处理效果。

3、颗粒活性炭穿透曲线的实验:

①配置1L的20mg/L的亚甲基蓝溶液,备用。

 

②固定床的制作:

分别向两根酸性滴定管中填充颗粒状活性炭至刻度为35,25处,用去离子水清洗干净后浸泡一段时间。

将滴定管中的水排出,同时调节旋钮控制液体流出的速度,控制在8~9ml/min后固定。

 

③向滴定管中连续性不断注入配置好的亚甲基蓝溶液,排出滴定管中的气泡,再调节速度后用烧杯接流出的液体,每隔十分钟取一个样测其吸光度并记录(假设浓度太高,那么稀释一定倍数后再测)。

 

④待滴定管流出液体的浓度为原浓度的90%时,即固定床被穿透。

三、实验装置设备与材料

分光光度计、分析天平、量筒、烧杯、容量瓶、

酸式滴定管、玻璃棒、研钵、颗粒活性炭、振荡器、

四、实验数据记录与结果

原溶液亚甲基蓝的浓度:

20mg/L

1、亚甲基蓝溶液标准曲线的绘制:

数据记录表:

用量mL

0.5

1

2

5

10

15

浓度mg/L

0.01

0.02

0.04

0.1

0.2

0.3

吸光度

0.016

0.086

0.121

0.347

0.737

1.147

亚甲基蓝标准曲线:

2、颗粒与粉末活性炭用间歇法吸附的比照实验:

颗粒C质量g

吸光度

浓度mg/L

lgC

c0-c

c0-c/m

lgco-c/m

2

1.018

0.269946

-0.56872

19.73005

9.865027

0.9940983

3

0.78

0.208093

-0.68174

19.79191

6.597302

0.8193664

4

0.371

0.101798

-0.99226

19.8982

4.97455

0.6967538

5

0.216

0.061516

-1.21101

19.93848

3.987697

0.6007221

6

0.031

0.013436

-1.87172

19.98656

3.331094

0.5225869

7

0.011

0.008238

-2.08415

19.99176

2.855966

0.455753

10

0.002

0.005899

-2.22919

19.9941

1.99941

0.3009019

3、固定床活性炭高度比较实验

27ml的活性炭固定床

时间T/min

10

15

20

25

30

35

40

吸光度

0.290

0.168

0.209

0.199

0.276

0.230

0.280

浓度mg/L

0.081

0.049

0.060

0.057

0.077

0.065

0.078

时间T/min

45

50

55

60

65

70

80

吸光度

0.292

0.305

0.339

0.500

0.662

0.690

0.680

浓度mg/L

0.081

0.085

0.093

0.135

0.177

0.185

0.182

时间T/min

90

100

110

120

130

140

150

吸光度

0.715

0.715

0.761

0.799

0.824

0.829

0.852

浓度mg/L

0.191

0.191

0.203

0.213

0.220

0.221

0.227

时间T/min

160

170

180

190

200

210

220

吸光度

0.947

0.923

0.979

0.975

0.966

0.989

0.966

浓度mg/L

0.251

0.245

0.260

0.259

0.256

0.262

0.256

16ml的活性炭固定床

时间

10

15

20

25

30

35

40

吸光度

0.429

0.676

0.798

0.933

0.970

0.995

1.126

浓度mg/L

0.117

0.181

0.213

0.248

0.257

0.264

0.298

时间

45

50

55

65

75

85

95

吸光度

1.014

0.994

1.178

1.194

1.396

1.438

1.398

浓度mg/L

0.269

0.264

0.312

0.316

0.368

0.379

0.369

时间

105

115

125

135

145

155

165

吸光度

1.480

1.522

1.596

1.640

1.724

1.800

1.854

浓度mg/L

0.390

0.401

0.420

0.432

0.453

0.473

0.487

时间

175

185

195

205

215

吸光度

1.892

1.892

1.870

1.888

1.866

浓度mg/L

0.497

0.497

0.491

0.496

0.490

 

 

 

五、总结与反思

1、即使同样活性炭颗粒,不同生产厂商不同批次不同日期等等原因的话,吸附效果也会大不一样。

实验时应用同一包装中的活性炭颗粒,保证其准确性。

2、本实验中得出的穿透曲线穿透区间不明显,而且去除率不高,可能由于亚甲基蓝原溶液浓度过高或者过滤速率过快导致。

以后在工程应用中控制污染物浓度一般会比较困难,因此控制适当过滤速率显得尤为重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