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十三五煤炭工业发展规划.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184868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8.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西十三五煤炭工业发展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山西十三五煤炭工业发展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山西十三五煤炭工业发展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山西十三五煤炭工业发展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山西十三五煤炭工业发展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山西十三五煤炭工业发展规划.docx

《山西十三五煤炭工业发展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西十三五煤炭工业发展规划.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山西十三五煤炭工业发展规划.docx

山西十三五煤炭工业发展规划

山西省“十三五”煤炭工业发展规划

“十三五”时期(2016—2020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是全面深化改革、推进我省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取得重大进展的攻坚阶段,也是全省煤炭行业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

按照国家关于“十三五”煤炭工业发展规划的总体要求,落实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在全面总结“十二五”煤炭工业发展工作的基础上,系统分析全省煤炭工业面临的形势,提出了“十三五”时期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开发布局、推进措施以及政策建议,编制山西省“十三五”煤炭工业发展规划。

一、山西省煤炭工业发展现状

煤炭已成为山西的重要标志和文化符号,山西是煤炭生产大省,是我国重要的能源供应基地。

煤炭产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不仅对山西国民经济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且对国家能源安全发挥着重要的保障作用。

建国至2015年底,山西省累计生产原煤166亿吨,外调量超过110亿吨,供应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用煤。

未来一个时期,煤炭作为主体能源的地位不会发生根本性改变,山西作为我国重要能源和工业基地的战略地位不会发生根本性改变。

(一)基本情况

1.资源概况

全省煤炭资源储量大、分布广、品种全、质量优,含煤面积6.2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40.4%;119个县(市、区)中94个有煤炭资源。

全省2000米以浅煤炭预测资源储量6652亿吨;探明保有资源储量2674.3亿吨,约占全国的1/4。

全省2000米以浅含气面积35796.86平方公里,煤层气资源总量83097.86亿立方米,约占全国煤层气资源总量的1/3。

2.煤炭产业

(1)煤矿主体企业。

全省共有煤炭主体企业131家、单独保留煤矿38家。

按所有制分:

国有独资及国有控股煤矿企业71家,民营煤矿企业91家,中外合资煤矿企业7家。

按规模分:

亿吨级4家(同煤集团、焦煤集团、晋能集团、中煤平朔集团),5000万吨级3家(阳煤集团、潞安集团、晋煤集团),1000万吨级10家,1000万吨级以下152家。

按2015年原煤产量分:

亿吨以上2家(同煤集团、焦煤集团),5000万吨—1亿吨5家(中煤平朔集团、阳煤集团、潞安集团、晋煤集团、晋能集团),1000—5000万吨3家,1000万吨以下159家。

(2)煤矿数量、产能。

截至2015年底,全省共有煤矿1078座,能力14.6亿吨/年,按所有制分:

国有独资煤矿155座,能力3.9亿吨/年;国有控股煤矿643座,能力7.7亿吨/年;国有参股煤矿34座,能力0.4亿吨/年;民营煤矿246座,能力2.6亿吨/年。

按生产建设性质分:

生产煤矿541座,生产能力8.8亿吨/年;建设及其它煤矿537座,建设规模5.8亿吨/年,其中:

新建煤矿19座,建设规模1.19亿吨/年;整合改造煤矿493座,建设规模4.32亿吨/年。

(3)职工人数。

截至2015年底,全省煤炭行业从业人员115.15万人。

其中:

在岗职工108.49万人。

全省煤矿企业从业人员78.2万人。

其中:

在岗职工74.52万人。

3.煤炭加工转化

(1)煤炭洗选加工。

2015年全行业入洗(选)原煤6.70亿吨,入洗(选)率69%。

(2)煤炭企业开办电厂。

全行业开办电厂176座,总装机容量4314万千瓦。

其中:

燃煤电厂20座,装机容量1630万千瓦;低热值煤、煤矿瓦斯和焦炉煤气等资源综合利用电厂139座,装机容量2545万千瓦;风电、光伏、生物质、天然气等新能源电厂17座,装机容量139万千瓦。

(3)煤化工(含焦化)。

全行业煤化工(含焦化)企业共65家。

其中:

焦炭27家,规模4665万吨/年;合成氨8家,规模134万吨/年;尿素7家,规模181万吨/年;甲醇12家,规模393.3万吨/年;烯烃4家,规模220万吨/年;煤制油2家,规模31万吨/年;二甲醚2家,规模20万吨/年;乙二醇3家,规模60万吨/年。

(4)煤层气(煤矿瓦斯)开发利用。

全省地面煤层气抽采钻井达11719口,其中垂直生产井11334口、水平生产井385口;晋城矿区建成全国最大的煤层气压缩液化基地;全省316座煤矿建成了瓦斯抽采系统,建成了阳泉、晋城、西山、离柳、潞安五个瓦斯年抽采量超过1亿立方米的矿区。

2015年,地面煤层气抽采量41.77亿立方米,利用量34.78亿立方米,分别占全国的96.07%和91.36%;煤矿井下瓦斯抽采量60.2亿立方米,利用量22.3亿立方米,分别占全国的41.65%和46.77%。

(5)其他非煤产业。

全行业通过并购、投资控股等途径,发展了装备制造、建筑建材、冶金、生物制药、房地产、金融保险、旅游服务、生态农业等产业。

(二)“十二五”目标完成情况

1.原煤产量。

“十二五”全行业累计生产煤炭47亿吨,比“十一五”增加14.8亿吨,增幅46%。

其中2015年生产9.75亿吨,符合规划“10亿吨以内”的目标。

2.出省销量。

“十二五”全省累计完成煤炭出省销量30多亿吨,比“十一五”增加5.5亿多吨,增幅22%。

2015年煤炭出省销量6亿多吨。

3.固定资产投资。

“十二五”全行业累计完成7497亿元,比规划目标少2503亿元。

其中:

煤炭完成4807亿元,比规划目标3000亿元多1807亿元;非煤完成2690亿元,比规划目标7000亿元少4310亿元。

4.销售收入。

“十二五”全行业累计实现销售收入6.04万亿元,比“十一五”增加4.33万亿元,增幅254.91%。

其中2012年首次突破万亿大关,2015年实现1.18万亿元。

比规划目标1万亿元多1800亿元。

5.技术装备。

所有煤矿实现了机械化开采,达到了规划目标。

6.综合利用。

2015年全省原煤入选率69%,未完成规划目标;地面煤层气抽采利用率83.3%,基本达到“应用尽用”的目标;煤矿瓦斯抽采利用率37%,未完成60%的目标;以煤矸石为主的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规划60%的目标;矿井水复用率70%,未达到90%的规划目标;洗煤废水闭路循环率100%,达到规划目标。

7.安全生产。

“十二五”全省煤矿共发生事故192起,死亡344人,煤炭百万吨死亡率连续五年在0.1以下,实现了规划目标。

8.劳动保障。

2011—2015年,全行业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分别为6.03、6.52、6.63、6.57、5.75万元/年.人;前三年年均增长4.86%,2014年以来,随着全省煤炭经济持续下行,煤炭企业经营困难、效益下滑,在岗职工平均薪酬大幅降低,未达到规划“8万元”的目标;职工工伤保险和井下职工意外伤害险参保率100%,达到规划目标。

(三)“十二五”主要工作

“十二五”是我省煤炭发展史上很不平凡的五年,特别是面对2012年以来煤炭市场持续下行的严重困难局面,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省煤炭行业正视困难,迎难而上、奋力拼搏,完成了“十二五”各项工作,为“十三五”做好“革命兴煤”这篇大文章奠定了坚实基础。

1.积极应对煤炭市场下行压力,煤炭经济有了新发展。

全省煤炭行业按照省委、省政府促进煤炭经济平稳运行的战略部署,认真贯彻落实“煤炭20条”、“17条”和“减轻企业负担、促进工业稳定运行60条”等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

加强对煤炭经济运行的宏观调控和分析预测,引导企业科学组织生产经营;加强煤炭企业与电力等用户的长期战略合作,推动落实“三省两公司”协调机制,建立了省内炼焦煤和无烟煤稳定运行协商机制;严格落实国家和我省一系列煤炭脱困政策,全省煤炭经济保持了平稳发展态势,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继续发挥了支撑和基础作用。

“十二五”比“十一五”,全省原煤产量增加46%,煤炭出省销量增加22%,实现销售收入增加254.91%,实现税费增加118.62%。

“十二五”时期,煤炭对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稳定保持在55%以上。

2.努力夯实安全生产基础,煤矿安全生产形势有了新转变。

全行业牢固树立了安全生产“红线”意识,责任意识和底线意识;全面创新实施隐患排查治理、事故约谈、干部带班、“不放心煤矿”挂牌等一系列安全生产制度;进一步强化政府、企业两个主体责任,全面推行安全工作承诺制,严格落实挂牌责任制,严格安全生产责任考核和问责,强化“五人小组”日常监管,完善了煤矿应急救援体系;督促企业严格落实主体责任,不断加大安全投入,建立了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出台了瓦斯防治八项规定,全面实施煤矿瓦斯抽采全覆盖工程;出台了防治水“十条规定”,严格监管重组整合矿井,实施了煤矿安全重点县攻坚战,全力推进安全质量标准化矿井建设,加强安全生产检查,开展“四不两直”专项突查,促进了煤矿安全生产。

“十二五”比“十一五”,全省煤矿发生安全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分别下降65.22%和78.02%;“十二五”时期,煤炭百万吨死亡率实现了“双零”以下目标,全省煤矿安全生产形势实现了由持续明显好转向稳定好转坚实迈进。

3.不断强化煤炭生产技术管理,煤矿生产水平有了新提高。

全面落实生产能力公告和生产要素管理制度,建立了生产要素动态核查机制,进一步强化了生产能力核定工作,严格煤矿开采技术管理,完成了生产煤矿图纸定期交换审查;出台了加强煤层配采管理、特殊条件下开采的技术管理办法,进一步提高了煤炭回采率,制定实施了办矿企业、建设施工、煤矿管理、煤矿建设、现代化矿井、安全质量、技术装备、信息化等标准体系,促使全行业走上标准化管理道路。

“十二五”时期,对163座煤矿进行了能力核定;到2015年底全省541座生产煤矿全部完成了登记公告,全省生产煤矿采区回采率达到80%以上。

4.全力推进煤炭建设,煤矿现代化发展水平有了新提升。

全省煤矿企业兼并重组整合工作圆满完成,进入大规模整合改造和现代化矿井建设阶段,需整合改造矿井多达788座,全行业克服各种不利因素的影响,坚持推进重组整合与加快现代化矿井建设相结合,全力推进煤矿建设和现代化发展,矿井建设整体水平进一步提高,完成了全省煤炭重点项目建设任务,建成的现代化矿井为全行业发展树立了标杆和典范。

“十二五”比“十一五”,煤矿项目固定资产投资增加280%。

“十二五”时期,开工建设煤矿729座、投产377座。

5.积极推进循环多元发展,产业转型有了新进展。

构建煤炭工业转型综改试验高端框架,编制了《转型综改试验区煤炭工业实施方案(2012—2015)》和每年度《转型综改试验煤炭工业发展专项行动方案》,建立了全行业转型标杆项目储备库;煤炭循环经济园区和循环产业链条建设深入推进,积极推进煤制油、煤制烯烃、煤制天然气等一批转型重大项目,煤焦化、煤气化、煤液化产业链发展进一步加快;以“煤控电、煤参电、电参煤、组建新公司”为新模式,煤电联营、煤电一体化快速推进,省内主力火电企业80%以上实现煤电联营,煤层气(煤矿瓦斯)抽采利用大幅增加。

非煤经济已经成为煤炭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为特征的煤炭转型发展步入快车道。

“十二五”比“十一五”,非煤项目固定资产投资增加152%,非煤收入增加696%。

6.进一步加大煤炭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力度,煤炭行业内生素质有了新提升。

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提高。

“十二五”期间,全行业建立企业技术中心48户,省属五大国有重点煤炭集团公司共投入科技创新资金511亿元,累计获得国家和省部级科技进步奖470项。

国家能源充填采煤技术重点实验室在山西设立工作站,一批煤矿现代化综采新装备、煤炭绿色开采新技术得到大力推广。

培训教育力度进一步加大。

连续举办了三届职工职业技能大赛,全面推行“送教下矿”,健全了安全培训考核体系。

五年来,省厅共组织培训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11.13万人,培训煤矿特种作业人员41.74万人,培训煤矿班组长7.47万人,培养中专及以上专业人才22.2万人,从业人员素质进一步提高。

劳动用工管理进一步加强。

构建了全省煤矿劳动用工管理体系,积极化解煤矿用工矛盾纠纷,加强煤矿职业病防治,全面推进煤矿变招工为招生,2015年全省煤矿变招工为招生3.68万人,比例达90%以上。

7.全面深化煤炭管理体制改革,煤炭科学发展有了新动力。

全行业全面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深化煤炭管理体制改革的战略部署,全力推进各项改革任务,出台了《山西省煤炭焦炭公路销售体制改革方案》、《关于深化煤炭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和《山西省煤炭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方案》,为全省煤炭管理体制改革进行了顶层设计、战略部署,为煤炭行业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础,一系列改革措施的实施和突破,为推动煤炭行业科学发展注入了新动力。

“十二五”期间,共清费立税取消、降低和规范涉煤收费项目14项,实施了煤炭资源税从价计征制度;全省煤焦公路销售21项行政授权、9种运销票据和1487个站点全部取消;出台煤炭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方案,煤矿建设项目行政审批事项从63项精简合并为38项,开办煤矿企业由“六证”简化为“三证”;出台了煤炭资源矿业权出让转让办法。

8.加大和谐矿区建设力度,煤炭现代文明发展有了新进展。

绿色生态和谐矿区建设进一步加快。

“十二五”期间,全行业有11个煤矿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绿色矿山试点,潞安集团6座煤矿、晋煤集团6座煤矿荣获“中国最美矿山”称号;全省煤炭系统完成造林13.8万亩,绿化面积1614.74万平方米。

实施“以矿建镇”工作,推进了绿色和谐文明矿区城镇化建设。

幸福安康矿区建设成果显著。

棚户区改造步伐不断加快,文化建设进一步加强,职工生活环境得到了改善。

全行业工伤保险参保人数由2011年的56.35万人增加到2015年的59.39万人。

井下意外伤害保险参保人数由2011年的34万人增加到2015年的40.1万人;累计赔付工亡残职工人数5353人,意外险支出1.98亿元。

进一步健全煤矿井下工亡职工子女就学救助长效机制,累计有2597人次享受了企业就学救助、总金额达1100余万元。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全行业整体情况看,还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仍然突出,从长远看存在“五个突出矛盾”。

1.煤炭现有产能过剩与新形成的产能集中释放的矛盾还比较突出

“十二五”以来,受煤炭需求增速放缓、煤炭产能集中释放、非化石能源替代、进口煤冲击等因素,全省煤炭产能过剩问题显现。

截至2015年底,全省煤矿总能力14.6亿吨/年,2015年省内煤炭消费和外调9.5亿吨,产能建设超前,必须进一步加大去产能的力度。

2.煤炭产业集中度偏低与整体提升产业发展水平的矛盾还比较突出

煤炭产业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还不够强,全省煤矿主体企业数量和煤矿数量仍然偏多,2015年全省煤炭产量与内蒙古相当,但煤矿数量是内蒙古的2倍;我省五大煤炭集团所属332座煤矿产量之和仅与神华集团74座煤矿持平;省属大集团煤矿布局分散、地域交叉、管理层级冗余,尚未形成“一个矿区一个开发主体”的格局。

3.煤炭价格大幅下跌、煤矿企业资金紧张与煤炭企业稳定、发展的矛盾还比较突出

受煤炭市场下行、企业规模盲目扩张、融资成本提高等影响,煤炭企业成本逐年增加,利润逐年递减,负债逐年递增,债务风险加大,直接影响企业的盈利能力、偿债能力和稳定运营水平。

煤炭企业涉足非煤产业多、规模大,发展相对缓慢,产业协同效应差,大而不强。

煤炭企业社会负担重,办教育、医疗、社保等社会职能给企业造成巨大压力。

4.保障煤矿安全生产与煤矿安全投入不足的矛盾还比较突出。

随着全省煤矿开采深度增加,矿井自然灾害也在增加,特别是重组整合矿井,资料不清、灾害不明,水、火、瓦斯等灾害和隐患比较突出;一些煤矿企业仍存在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隐患排查治理不到位、安全措施落实不到位等问题;受煤炭市场低迷影响,随着亏损面的不断扩大,亏损持续时间的不断延长,安全投入、生产投入必然受到影响,有些煤矿企业会出现采煤、掘进、瓦斯抽采的衔接紧张,安全欠账、职工干部队伍的思想不稳定和人才流失,都加剧了煤矿安全生产的严峻形势。

2011—2015年全省煤炭百万吨死亡率分别为0.085、0.091、0.077、0.036、0.079,重大事故还未得到有效遏制,煤矿安全生产形势不容乐观。

5.加快煤炭转型升级与煤炭科技创新能力不足的矛盾还比较突出

资源和生产要素的低效率配置严重制约着行业可持续发展。

科技投入不足、创新人才匮乏、科技成果转化率不快不高、消化吸收和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对煤炭产业和以煤为基相关产业的支撑能力不足;部分核心技术未能取得大的突破,各级技术中心创新能力及建设有待提高,大型煤炭企业与地方煤炭企业之间科技水平存在较大差距,一些科技创新项目高度、深度不够,大多数科技成果局限于从技术到研究技术,从问题到研究问题。

上述问题都是发展中的问题,是结构调整的阵痛,全行业必须增强忧患意识、责任意识,突出问题导向、强化底线思维、保持战略定力,着力在优化结构、增强动力、化解矛盾、补齐短板上取得突破性进展。

二、“十三五”面临的形势及供需预测

(一)发展形势

“十三五”时期,世界经济和能源格局将继续深刻变化。

世界经济在深度调整中曲折复苏、增长乏力,主要经济体走势和宏观政策取向分化,全球贸易持续低速,大宗商品价格大幅波动,新兴经济体困难和风险明显加大。

能源供求关系持续缓和,能源供给格局多极化,消费重心加速东移。

欧洲能源结构调整步伐加快,煤炭消费量逐步降低。

亚太地区的印度、越南等发展中国家煤炭消费增长较快。

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快速发展,能源发展低碳化趋势明显。

能源科技创新加速推进,以信息化、智能化为特征的新一轮能源科技革命蓄势待发。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优化、结构更合理阶段演化的趋势更加明显。

在经济增速趋缓、经济转型升级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力度加大等因素共同作用下,能源消费强度大幅降低,能源消费增长换挡减速。

我国环境承载能力已经达到或接近上限,为落实绿色低碳发展理念,大力调整能源结构,煤炭消费比重下降,煤炭需求增长空间有限。

但从我国能源发展趋势看,煤炭仍是我国的主体能源,是保障能源安全的基石,煤炭工业发展面临诸多机遇。

“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三大国家战略的实施,给经济增长注入了新动力,也为煤炭行业转变发展方式、转换发展动力创造了有利条件。

我省作为典型的资源型经济地区,当前发展面临着产能严重过剩、企业经营困难、管理体制机制不完善等诸多挑战,随着煤炭开发战略的进一步西移,特殊煤种替代技术迅速发展,我省煤炭资源优势正逐步丧失,全行业促转型、调结构、增动能的任务非常艰巨。

但是,随着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全面推进以及我省“不断塑造美好形象,逐步实现振兴崛起”、“一个指引、两手硬”等战略举措的实施,政策效应逐步显现,煤炭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化解煤炭过剩产能为推进煤炭产业脱困发展和转型升级、打造国家综合能源基地提供了强大动力。

“十三五”时期全省煤炭行业发展既面临重大挑战,也将迎来重大机遇,只要全行业迎难而上、主动作为、正确应对,就能化挑战为机遇,取得新的成绩。

(二)需求预测

1.国际煤炭需求预测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全球能源需求的不断增加,化石能源由于不可再生性,环境压力等问题,导致能源消费量比重逐年下降;而新能源具有清洁、环保、可再生等优点,其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不断增加。

据统计,可再生能源、核能、水电的年均增速分别为6.3%、1.8%、1.7%,快于化石能源增速,可以预测,未来新能源的消费比重将会进一步上升。

随着新兴市场经济的发展,特别是亚太地区人口大国经济的发展,对能源的需求会快速增长。

据统计,印尼、越南、印度、巴基斯坦等亚太地区人口大国煤炭消费均低于1吨标准煤/年,远低于我国3.1吨标准煤/年的水平。

从资源禀赋看,这些国家普遍缺乏油气资源,能源需求增量将主要靠煤炭来满足,同时随着我国“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加大对沿线国家能源基础设施的投资,沿线国家煤炭需求总量也将快速增长。

根据《BP2035年世界能源展望》2013到2035年煤炭消费年均增速为0.8%。

预测到2020年,世界煤炭需求量为58亿吨标煤。

2.国内煤炭需求预测

在能源革命和经济发展新常态下,能源消费强度下降,能源结构将进一步得到优化,煤炭需求强度将进一步降低,天然气消费比重进一步提高,风电、太阳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和核电消费比重大幅增加,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5%,天然气比重达到10%以上,虽然煤炭在我国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将会下降,但是随着我国煤炭工业的发展,煤炭的高效转化、高端利用对煤炭的需求将进一步增加。

据国家有关部门预测,到2020年、2030年、2050年煤炭在我国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将由目前的66%逐渐回落到60%、55%和50%左右。

到2020年,国内煤炭需求量为41亿吨。

3.省内煤炭需求及外调、出口预测

“十三五”期间,受到煤炭市场疲软、国家对煤炭产能的控制、环境保护压力加大以及我省“资源型经济”综改转型发展的影响,煤炭消费增长速度将会有所减缓,新能源的利用将会大幅增加。

“十三五”时期,全省GDP年均增速预计为6.5%左右,由于我省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现状不会根本改变,随着全省范围经济发展,GDP能耗降低,煤炭消费将缓慢增长,并仍以冶金、电力、建材、化工用煤为主。

冶金工业由于下游需求减弱,钢材价格大幅下跌,全行业仍处于转型升级的“阵痛期”,企业面临的生产经营形势依然严峻,产能依然过剩,冶金工业的煤炭需求将保持不变或略有下降。

根据《山西省“十三五”电力发展规划》,2015年底,我省煤电装机占全省总装机容量比重为80%,预测到2020年,煤电装机容量占总装机容量的比重下降到75%,但是总量在增加,全省新增装机容量6558万千瓦,新增煤电装机容量约4558万千瓦(增长率80%)。

全省调整煤炭消费结构,变输煤为输电,煤炭就地转化率将大幅提升,电力行业将成为煤炭消费增长的主要行业。

建材工业随着产业结构的优化和节能减排技术的推广,行业规模结构和工艺结构均普遍有较大幅度提升,促使建材工业产品单位综合能耗呈现逐年明显下降,目前我省建材产业产能过剩,因此“十三五”期间随着我省经济建设的发展,建材行业对煤炭需求增速将放缓。

煤化工产业积极利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工艺装备,行业规模快速增长,循环经济初具规模,晋北高端煤化工基地蓬勃兴起,产业竞争力明显增强。

“十三五”期间,煤化工产业对煤炭的需求将稳步增加。

综上,预测省内煤炭消费量2020年为4亿吨。

“十三五”期间,我省煤炭外运通道将进一步完善,运能将进一步提高,预测年外运保障能力将超过8亿吨。

考虑到省内煤炭需求量提升和周边省份煤炭产量、外调量增加,以及节能减排等政策因素,在保证国家煤炭消费需求的前提下,我省煤炭外调量按照保持现有水平的原则,预测外调煤炭量2020年为6亿吨。

综合分析省内、省外煤炭消费形势,预测2020年对我省煤炭的总需求为10亿吨。

(三)供给预测

“十三五”期间,全行业通过“严控增量、压缩存量、主动减量”方式,严格控制新增产能,切实淘汰落后产能,有序退出过剩产能,建立保留产能与退出产能有效挂钩机制,促进煤炭产业结构优化,提升综合竞争能力。

1.煤矿数量。

截至2015年底共有煤矿1078座,“十三五”期间,全省通过化解煤炭过剩产能退出部分煤矿,同时,根据国家减量置换政策,合理安排已取得“路条”项目核准,到“十三五”末,全省煤矿数量900座以内。

2.产能情况。

截至2015年底煤矿能力14.6亿吨/年,“十三五”期间,全省扣除国家认定的先进产能后,产能退出率不低于12%。

同时,通过依规核减产能、实施减量置换等,到“十三五”末,全省总产能13.2亿吨/年,净减少1亿吨/年以上。

3.产量情况。

到“十三五”末,在13.2亿吨/年产能中,生产煤矿能力12亿吨/年,停建缓建搁置延缓煤矿能力1.2亿吨/年。

生产煤矿按照15%的储备系数考虑,实际全省原煤产量约为10亿吨。

(四)供需平衡

2020年,我省煤炭产量与省内外煤炭消费需求大致均衡,基本可以实现淘汰接替有序、产能储备合理、产销供需平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