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质量管理的常用方法与成本管理.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918473 上传时间:2022-10-13 格式:DOCX 页数:96 大小:1.1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面质量管理的常用方法与成本管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6页
全面质量管理的常用方法与成本管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6页
全面质量管理的常用方法与成本管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6页
全面质量管理的常用方法与成本管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6页
全面质量管理的常用方法与成本管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全面质量管理的常用方法与成本管理.docx

《全面质量管理的常用方法与成本管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面质量管理的常用方法与成本管理.docx(9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全面质量管理的常用方法与成本管理.docx

全面质量管理的常用方法与成本管理

学习课程:

全面质量管理TQM

考试题目

单选题

1.下面哪项不属于管理标准类型()  回答:

正确

1.A 管理业务标准

2.B 方法标准

3.C 程序标准

4.D 质量管理标准

2.下面哪项不属于QC小组的主要类别( )  回答:

正确

1.A 现场型QC小组

2.B 管理型QC小组

3.C 服务型QC小组

4.D 生产型QC小组

3.下面有关全面质量管理的特点的陈述不正确的是( )  回答:

正确

1.A 全面质量管理是一种以人为中心的质量管理,必须十分重视整个过程中所涉及的人员。

2.B 在全面质量管理中,一般都是以符合技术标准和规范的要求为目标,即所生产出来的产品必须需要符合企业事先制订的技术要求才可以。

3.C 全面质量管理不但要求质量管理过程中有控制程序,而且要有改进程序。

4.D 全面质量管理还有一个特点就是综合性,指的是综合运用质量管理的技术和方法,并且组成多样化的、复合的质量管理方法体系。

4.下面对PDCA循环的概念的论述不正确的是( )  回答:

正确

1.A 戴明博士最早提出了PDCA循环的概念,所以又称其为"戴明环”。

2.B 在PDCA循环中,"计划(P)-实施(D)-检查(C)-处理(A)”的管理循环是现场质量保证体系运行的基本方式

3.C 在实施阶段,就是将制定的计划和措施,具体组织实施和执行。

4.D 第四阶段是处理、总结,就是将执行的结果与预定目标进行对比,检查计划执行情况,看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5.下面哪项属于TQM的直接目标()  回答:

正确

1.A 降低成本

2.B 提高利润

3.C 满足顾客的需求

4.D 扩大销售

6.下面哪项不属于标准的总体分类()  回答:

正确

1.A 技术标准

2.B 管理标准

3.C 产品标准

4.D 工作标准

7.下面哪项不属于质量信息工作的主要内容()  回答:

正确

1.A 建立企业的信息反馈系统和质量信息中心

2.B 制定质量信息制度

3.C 规定质量信息责任制

4.D 制定质量标准规范

8.企业对质量目标进行考核的时候,下面哪方面不是主要的考虑对象()  回答:

正确

1.A 业绩的考核,如产品的合格率、返修率、顾客投诉率等

2.B 能力的考核,评估质量管理人员在QC小组或全面质量管理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解决质量问题的效果

3.C 工作纪律的考核,例如考勤、违纪情况的考核

4.D 态度的考核,考核能否做到兢兢业业,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并不断地学习和提高自己

9.下面关于全面质量成本管理的评论不正确的是( )  回答:

正确

1.A 全面质量成本管理的模式主要有两种:

反应型的质量成本模式和进攻型的质量成本模式。

2.B 在质量成本特性曲线中,预防成本、鉴定成本以及内、外部故障成本这些曲线的交叉点实际上是质量总成本中最适宜的成本,也就是全面质量管理和成本管理中所期待达到的目的。

3.C 从各方面成本费用的比例关系可以看出,成本要素之间是相互关联的,即质量成本费用与项目之间是有联系的。

4.D 质量成本核算注意避免质量成本与产品成本之间的交错。

例如,购买检验试剂用以检验产品的费用,在进行常规的产品成本核算过程中就应该将试剂成本计入到质量成本中而不是产品中。

10.下面哪项不是影响产品质量的五大因素()  回答:

正确

1.A 人员、机器

2.B 方法

3.C 材料

4.D 成本

11.下面有关TQM的常用方法的评论不正确的是()  回答:

正确

1.A 相关图法又叫简易相关分析法,它是通过运用相关图研究两个质量特性之间的相关关系,来控制影响产品质量中相关因素的一种有效的常用方法。

2.B 统计分析表主要对企业整体质量进行调查和分析,并对影响产品质量的原因作粗略的分析。

3.C 直方图适用于对大量计量数值进行整理加工,找出其统计规律,也就是分析数据分布的形态,以便对其整体的分布特征进行推断。

4.D 所谓关系图,就是对原因─结果、目的─手段等关系复杂而相互纠缠的问题,在逻辑上用箭头把各要素之间的因果关系连接起来,从而找出主要因素和项目的方法。

12.下面对QC小组概述不正确的是( )  回答:

错误

1.A QC(QualityControl)小组,即质量管理小组,是指各种劳动的员工组织起来围绕企业的方针目标和企业现场存在的问题,运用质量管理的理论和方法开展活动的小组。

2.B QC小组活动的目的和企业目标是一致的

3.C QC小组是群众性质量管理活动的一种有效的组织形式,着眼于解决常见的并容易被人们忽略的质量问题

4.D QC小组以员工自愿参加为基础,实施自我教育、自主管理、自我提高,不受行政命令的制约和班组岗位的限制。

13.对QC小组活动成果管理评述不正确的是()  回答:

正确

1.A QC小组活动成果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有形成果,另一类是无形成果

2.B 有形成果,主要是指为社会和企业所创造出来的物质财富,如产品质量的提高、物质消耗的降低、经济效益的增长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等。

3.C 目前QC小组在活动过程中,应主要以有形成果为主,使用统计数据、图表等形式来表示。

4.D 所谓无形成果,一般包括:

改善环境、改善人际关系、提高员工素质、避免事故等。

14.QC小组在撰写成果报告的时候,应避免以下哪项情况()  回答:

正确

1.A 必须要严格按照活动程序进行总结

2.B 以数据和图表为主,使成果清晰醒目

3.C 尽量避免使用技术性太强的术语

4.D 报告中要详细介绍小组成员情况,进行激励

15.下面对一些管理理论和实践的看法不正确的是()  回答:

正确

1.A 由于产品质量产生的全过程的复杂性,因此产品质量不是恒定不变的,而是在一定的范围内发生波动的。

2.B 质量成本并不意味着高质量对应着高成本

3.C 进行质量成本核算还必须区分各个产品质量成本之间的费用界限。

质量成本一定是针对某一系列的产品或者某一类产品,而不是一个整体的数据

D 质量成本的主要发生于产品的制造和销售过程。

因此,质量成本的控制应该主要从建立质量成本测量系统入手。

全面质量管理TQM

第1讲质量管理发展历史概述

引言

【本讲重点】

全面质量管理发展历史概述

世界范围内TQM的实施状况和代表人物

TQM八大原则

 

全面质量管理发展历史概述

 

最早提出全面质量管理概念(TotalQualityManagement)的是美国通用电器公司质量管理部的部长菲根堡姆(A.V.Feigenbaum)博士。

1961年,他出版了一本著作,该书强调执行质量只能是公司全体人员的责任,应该使全体人员都具有质量的概念和承担质量的责任。

因此,全面质量管理的核心思想是在一个企业内各部门中做出质量发展、质量保持、质量改进计划,从而以最为经济的水平进行生产与服务,使用户或消费者获得最大的满意。

 

全面质量管理(TQM)的四个发展阶段

从1961年菲根堡姆提出全面质量管理的概念开始,世界各国对它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使全面质量管理的思想、方法、理论在实践中不断得到应用和发展。

概括地讲,全面质量管理的发展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

◆日本从美国引入全面质量管理

1950年,戴明博士在日本开展质量管理讲座,日本人从中学习到了这种全新的质量管理的思想和方法。

当时,全面质量管理的思路和概念并没有像如今一样被完整地提出来,但是它对日本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到1970年,质量管理已经逐步渗透到了全日本企业的基层。

◆质量管理中广泛采用统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日本企业从质量管理中获得巨大的收益,充分认识到了全面质量管理的好处。

日本人开始将质量管理当作一门科学来对待,并广泛采用统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进行推广和应用,全面质量管理在这一阶段获得了新的发展。

◆全面质量管理的内容和要求得到标准化

随着全面质量管理理念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采用这种管理方法。

1986年,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把全面质量管理的内容和要求进行了标准化,并于1987年3月正式颁布了ISO9000系列标准,这是全面质量管理发展的第三个阶段。

因此,我们通常所熟悉的ISO9000系列标准实际上是对原来全面质量管理研究成果的标准化。

◆质量管理上升到经营管理层面

随着质量管理思想和方法往更高层次发展,企业的生产管理和质量管理被提升到经营管理的层次。

无论是学术界还是企业界,很多知名学者如朱兰、石川馨、久米均等人,都提出了很多有关这个方面的观念和理论,“质量管理是企业经营的生命线”这种观念逐渐被企业所接受。

 

全面质量管理(TQM)在国外的实施现状

60年代以来,菲根堡姆的全面质量管理概念逐步被世界各国所接受,但是由于国情不同,各国企业在运用时又加进了一些自己的实践成果,各有所长。

目前,全面质量管理已经获得了丰硕的成果。

在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整个世界的工业需要恢复。

全面质量管理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以美国为代表的“美国系统”、以日本为代表的“日本系统”,以及以前苏联和东欧国家为代表的“前苏联系统”,这三种全面质量管理系统各有自己的特点。

◆以美国为代表的“美国系统”

在全面质量管理的发展过程中,我们不得不提到无缺陷运动。

这项活动来源于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当时为了能够确保军品的生产质量,各个工厂成立了一些最新的质量管理组织机构。

特别是以美国为代表的美国系统,在质量管理过程中第一次展开了质量成本或质量费用的研究,即认为质量管理是需要付出成本的,具体研究内容包括故障费用、评价鉴定费用和预防费用等。

◆以日本为代表的“日本系统”

从70年代开始,日本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开始推广全面质量管理,它是在美国经验的基础上发展出了QC小组这种全民性的质量管理活动形式,QC小组成为全面质量管理活动的核心要素之一,菲根堡姆等质量大师都曾到日本激励推动QC小组的活动。

到70年代末期,日本国内已经发展出了70万个QC小组,共有500多万成员参与了QC小组活动,这样就形成了具有日本特色的“日本系统”。

◆以前苏联和东欧国家为代表的“前苏联系统”

为了尽快恢复正常的工业生产,二战结束后前苏联和东欧开始了质量管理方面的研究,代表人物主要有布拉钦斯基和杜布维可夫,他们在前苏联从军品向民品的转换生产过程中提出了全面质量管理的思路和模式。

前苏联国家为了鼓励质量改进,将杜布维可夫所创造出来的系列方法称为“萨莱托夫制度”。

在“萨莱托夫制度”中,对产品或零件制定了明确的规格和标准,这样就使得零件的使用相当便捷,而且能大幅度降低生产的成本。

提出生产合乎标准的产品的概念,是质量管理思想上的一个飞跃。

此外,“萨莱托夫制度”还提供适当的信息、测定仪器、操作方法来生产并进行充分的培训。

 

全面质量管理(TQM)在我国的发展

粉碎“四人帮”以后,整个国民经济急需启动和发展,质量问题对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全面质量管理方法成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如表1-1所示,我国的全面质量管理从最初的“质量月”活动开始,逐步发展为声势浩大的QC质量小组活动。

 

表1-1全面质量管理在我国的发展

时间

发展状况

1978年9月

机械部在全国范围内开始了第一个“质量月”活动

1979年

质量管理协会成立

1980年

《工业企业全面质量管理暂行办法》制订

1990年以后

开始贯彻执行ISO9000质量标准和质量体系认证

最近20年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