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频电路课程设计.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182920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151.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频电路课程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高频电路课程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高频电路课程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高频电路课程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高频电路课程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频电路课程设计.docx

《高频电路课程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频电路课程设计.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频电路课程设计.docx

高频电路课程设计

目录

1.课程设计目的......................................................................2

2.课程设计题目描绘和要求..................................................2

3.课程设计报告内容..............................................................2

3.1电路原理图………………………………………...3

3.2电路工作原理...........................................................3

3.2电路框图及说明.......................................................4

3.4电路的具体设计.......................................................5

3.4.1电路的设计依据................................................5

3.4.2电路的分析........................................................6

3.5电路元器件清单.......................................................6

3.6电路仿真...................................................................6

4.结论......................................................................................9

5.结束语..................................................................................9

6.参考文献..............................................................................10

 

1.课程设计目的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各种通讯工具在我们的生活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其作用也越来越重要。

为了加强对课本知识的理解与认识,通过课程设计,加强了我们对高频原理与分析的理解,同时,只有掌握了理论知识才能在实践中熟悉应用,实践是重要的,但掌握理论知识是时间的根本。

在课程设计过程中,更能培养我们查找资料的能力,同时熟悉各种工具的应用,而且高频电路不同低频,它要求更精确,换句话说,就算我们完全按照理论所想,所算的完成电路,在实际中也未必能成功,这就要求我们在电路调试这方面下工夫。

2.课程设计的题目描绘及要求

1>课程设计题目:

电容反馈三点式振荡器

2>描绘及要求:

振荡器简单地说就是一个频率源,一般用在锁相环中能将直流电转换为具有一定频率交流电信号输出的电子电路或装置。

详细说就是一个不需要外信号激励、自身就可以将直流电能转化为交流电能的装置。

一般分为正反馈和负阻型两种。

所谓“振荡”,其涵义就暗指交流,振荡器包含了一个从不振荡到振荡的过程和功能。

能够完成从直流电能到交流电能的转化,这样的装置就可以称为“振荡器”。

  本次课程设计我设计的是电容三点式振荡器,而电容三点式振荡器是自激振荡器的一种,因此要先了解一些自激振荡器的知识

自激多谐振荡器也叫无稳态电路两管的集电极各有一个电容分别接到另一管子的基极,起到交流耦合作用,形成正反馈电路,当接通电源的瞬间,某个管子先通,另一只管子截止,这时,导通管子的集电集有输出,集电极的电容将脉冲信号耦合到另一只管子的基极使另一只管子导通.这时原来导通的管子截止.这样两只管子轮流导通和截止,就产生了震荡电流.

  由于器件不可能参数完全一致,因此在上电的瞬间两个三极管的状态就发生了变化,这个变化由于正反馈的作用越来越强烈,导致到达一个暂稳态.暂稳态期间另一个三极管经电容逐步充电后导通或者截止,状态发生翻转,到达另一个暂稳态,从而得到震荡。

3.课程设计内容

3.1电路原理图

图1设计电路原理图

3.2电路工作原理说明

本次课程设计我设计的是电容反馈三点式振荡器,而电容反馈三点式振荡器是自激振荡器的一种,因此更好进行设计了。

振荡器是不需要外加信号激励,自身将直流电能转换为交流电的装置。

凡是可以完成这一目的的装置都可以作为振荡器。

由我们所学过的知识知道,构成一个振荡器必须具备下列一些最基本的条件:

(1)任何一个振荡回路,包含两个或两个以上储能元件。

在这两个储能元件中,当一个释放能量时,另一个就接收能量。

接收和释放能量可以往返进行,其频率决定于元件的数值。

(2)电路中必须要有一个能量来源,可以补充由振荡回路电阻所产生的损耗。

在电容三点式振荡器中,这些能量来源就是直流电源。

(3)必须要有一个控制设备,可以使电源在对应时刻补充电路的能量损失,以维持等幅震荡。

这是由有源器件(电子管,晶体管或集成管)和正反馈电路完成的。

对于本次课程设计,所用的最基本原理如下:

(1)振荡器起振条件为AF>1(矢量式),振荡器平衡条件为:

AF=1(矢量式),它说明在平衡状态时其闭环增益等于1。

在起振时A>1/F,当振幅增大到一定的程度后,由于晶体管工作状态有放大区进入饱和区,放大倍数A迅速下降,直至AF=1(矢量式),此时开始谐振。

假设由于某种因素使AF<1,此时振幅就会自动衰减,使A与1/F逐渐相等。

(2)振荡器的平衡条件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振幅稳定和相位稳定。

我们可以假设横坐标是振荡电压,而纵坐标分别是放大倍数K和反馈系数F,假设因为某种情况使电压增长,这时K.F<1,振荡就会自动衰减。

反之,若电压减少,出现KF>1的情况,振荡就会自动增强,而又回到平衡点。

由此可知结论为:

在平衡点,若K曲线斜率小于0,则满足振荡器的振幅稳定条件。

过K曲线的斜率为正,则不满足稳定条件。

对于相位稳定条件来说,它和频率稳定实质上是一回事,因为振荡的角频率就是相位的变化率,所以当振荡器的相位发生变化时,频率也发生了变化。

(3)我们知道LC振荡器有基本放大器、选频网络和正反馈网络三个部分组成。

为了维持震荡,放大器的环路增益应该等于1,即AF=1,因为在谐振频率上振荡器的反馈系数为C1/C2,所以维持振荡所需的电压增益应该是

A=C2/C1

电容三点式振荡器的谐振频率为

f0=1/2π[L(C1C2/C1+C2)]1/2

在实验中可通过测量周期T来测定谐振频率,即

f0=1/T

放大器的电压增益可通过测量峰值输出电压Vop和输入电压Vip来确定,即

A=Vop/Vip

3.3电路框图及说明

(见下页)

图2设计原理框图

滤波网络:

滤除电源中的交流成分是外加电源中只含有直流成分,因为振荡器所要求的加在电路上的电能是直流电能,而实际电源很难达到纯粹的直流,所以需要加这样一个电路将其中可能的交流成分滤除。

放大网络:

放大网络就是通过加在基极的直流电压来控制集电极的电压输出。

放大网络对于靠近谐振频率的信号,有较大的增益,对于远离谐振频率的信号,增益迅速下降。

选频网络:

由电感及电容组成的选频网络分为两类,一类是串联谐振回路,另一类是并联谐振回路,回路谐振时,电感线圈中的磁能与电能中的磁能周期性的转换着。

电抗元件不消耗外交电动势能量。

外加电动势只提供回路电阻所消耗的能量,以维持回路中的等幅振荡。

所以在串联谐振时,回路中电流达到最大值,并联谐振中,负载电压达到最大值。

正反馈网络:

反馈,指将系统的输出返回到输入端并以某种方式改变输入,进而影响系统功能的过程,即将输出量通过恰当的检测装置返回到输入端并与输入量进行比较的过程。

正反馈使输出起到与输入相似的作用,使统偏差不断增大,使系统振荡,可以放大控制作用。

正反馈网络是电感反馈三点式振荡网络中比较重要的一个环节。

3.4电路的具体设计

3.3.1电路的设计依据

三点式LC振荡器,特别是电容反馈式三点振荡器,由于反馈主要是通过电容,所以可以削弱高次谐波的反馈,是振荡产生的波形得到改善,且频率稳定度高,又适于较高波段工作。

引起振荡频率不稳定的原因有很多,包括晶体管间存在的电容,谐振回路参数随时间、电源电压、温度的变化而变化,晶体管参数不稳定等,为得到稳定的振荡频率,因此我们在选元器件时,除选用高质量电路元件,采用直流稳压电源及恒温措施外,还应提高振荡回路品质因数Q,因为Q越大,相频特性曲线在f0附近的斜率也大,选频特性也越好。

构成电容反馈三点式振荡器的最基本电路应该是一个交流电路。

因此在设计总电路图之前,我先设计了一个交流电路,随后将各个电路元件包括三极管连接起来才能得到最终的总电路图

3.3.2电路分析

在实验中为了减小晶体管极间电容的影响可采用改进型电容三点式振荡电路,即在谐振回路电感支路中增加一个电容C6,其直比较小,要求C6<

1/C总=1/C4+1/C5+1/C6≈1/C6,即C总≈C6

因此振荡频率f0近似为:

f0=1/2π(LC总)1/2≈1/2π(LC6)1/2

经过这样的改变之后,C4,C5对振荡频率的影响显著减小,与C4,C5并联相接的晶体管极间电容影响也减小了。

但由于谐振回路接入C6,晶体管等小负载会减小、放大器放大倍数减小、振荡器输出幅度减小,若C6过小,振荡器会因不满足起振条件而停止振荡。

3.5电路元器件清单

元件名称

型号参数

数量

元件名称

型号参数

数量

电源

12V

1

电容

100pF

2

电容

10nF

4

电感

39uH

1

电阻

1000

2

电感

470uH

1

电位器

50k

1

可调电容

100pF

1

电阻

2.2k

1

电阻

100k

1

电阻

5k

1

三极管

2N2222

1

3.6电路仿真

Multisim是InteractiveImageTechnologies公司推出的以Windows为基础的仿真工具,适用于板级的模拟/数字电路板的设计工作。

它包含了电路原理图的图形输入、电路硬件描述语言输入方式,具有丰富的仿真分析能力。

以前由于做过数电课程设计,虽然对multisim的使用还有一些基础,但并不熟悉,因此在做本次课设之前我又看了好多资料,对于本电路来说,在仿真时需要注意以下方面:

(1)仿真软件界面上组建仿真电路,其中需双击可变电容C4图标,将弹出的对话框栏中的Key设置成B,Increment栏设置成1%;

(2)双击电位器图标,将弹出的对话框中Increment也改为1%暂时断开反馈电容C6,调出虚拟万用表并联在集电极电阻R3两端。

开启仿真开关,双击万用表图标,调整电位器R6的百分比,是万用表的直流电压在2V左右,即电路的静态工作点ICQ≈2mA左右。

(1)交流电路仿真如下:

图3交流电路仿真图

 

(2)总电路图仿真如下:

图4总电路仿真图

 

(3)仿真结果及分析

图5仿真结果图

4.结论

三点式LC振荡器,特别是电容反馈式三点振荡器,由于反馈主要是通过电容,所以可以削弱高次谐波的反馈,是振荡产生的波形得到改善,且频率稳定度高,又适于较高波段工作。

引起振荡频率不稳定的原因有很多,包括晶体管间存在的电容,谐振回路参数随时间、电源电压、温度的变化而变化,晶体管参数不稳定等,为得到稳定的振荡频率,因此我们在选元器件时,除选用高质量电路元件,采用直流稳压电源及恒温措施外,还应提高振荡回路品质因数Q,因为Q越大,相频特性曲线在f0附近的斜率也大,选频特性也越好。

弦波的频率为3.985MHz,振幅为4V.

5.结束语

在做本次课程设计的过程中,我学到了一些理论知识和做课程设计的基本思路,同时也对自己真正的水平也有了一个更清晰的认识。

在每次课程设计之前都要能清楚的知道自己想要设计的是什么东西,而设计这些东西有需要哪些器件,如何把这些器件组合起来才能实现想要的功能,由于开始的时候一直觉得课程设计很难,不知道该从何处下手,耽误了很多时间都没选定题目。

对于电路的设计过程我以为电容三点式振荡器的设计很难,设计比较烦琐,有静态工作点的要求,各电阻、电容值的设计,还有好多要求,看起来十分复杂。

后来通过查资料,才了解到先要计算好各电阻的值,再根据各电容的作用,确定电容的值,画出电路图,一切都会变得简单。

同样,在这次课程设计中也遇到了不少问题,集中体现在word运用极不熟练,尤其是编辑公式时,操作不灵便,编辑好的文档没有及时保存,以至于从头再来,浪费了很多时间。

但吃一堑长一智,现在遇到这些问题,及时解决,以后再做这类事情就会多一点经验,就会少出一些类似问题。

经过这次课程设计,让我对前面的路有了更多的信心,因为在这个过程中,我学到了不少实用的东西,对于高频电子电路有了更深层次的掌握,并且提高了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虽然这次课程设计中我对电路进行了仿真,并且认真的对电路的每一部分进行了修正,但最后出来的波形还是不很稳定。

本次课程设计没有要求制作电路板并且对其进行调试,但我相信要是调试的话也一定回去的满意的效果。

我们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还要努力培养自己的动手操作能力,对于通信工程的我们更是如此,通过这次课程设计我也看到了自己的差距,今后会努力提高自己的动手操作能力,以求真正领会通信专业里边的各种知识,为将来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6.参考文献

1.曾兴雯,《高频电路原理与分析》,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6

3.张肃文,《高频电子线路》,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年

4.高吉祥,《高频电子线路》,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