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幼小衔接工作.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918062 上传时间:2022-10-13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4.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幼儿园幼小衔接工作.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幼儿园幼小衔接工作.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幼儿园幼小衔接工作.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幼儿园幼小衔接工作.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幼儿园幼小衔接工作.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幼儿园幼小衔接工作.docx

《幼儿园幼小衔接工作.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幼儿园幼小衔接工作.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幼儿园幼小衔接工作.docx

幼儿园幼小衔接工作

幼儿园幼小衔接工作内容

一、国家对大班幼儿有哪些要求?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组织与实施第十一条中提出:

幼儿园教育要与0-3岁儿童的保育教育以及小学教育相互衔接。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从5大领域、11个方面、117项表现对大班幼儿提出了相应的要求:

(一)健康领域:

1.身心状况。

主要包括:

(1)身高和体重适宜。

(2)经常保持正确的站、坐和行走姿势。

(3)经常保持愉快的情绪。

知道引起自己某种情绪的原因,并努力缓解。

(4)表达情绪的方式比较适度,不乱发脾气。

(5)能随着活动的需要转换情绪和注意。

(6)能在较热或较冷的户外环境中连续活动半小时以上。

(7)天气变化时较少感冒,能适应车、船等交通工具造成的轻微颠簸。

(8)能较快融入新的人际关系环境。

如换了新的幼儿园或班级能较快适应。

2.动作发展。

主要包括:

(1)能在斜坡、荡桥和有一定间隔的物体上较平稳地行走。

(2)能以手脚并用的方式安全地爬攀登架、网等。

(3)能连续跳绳。

(4)能躲避他人滚过来的球或扔过来的沙包。

(5)能连续拍球。

(6)能双手抓杠悬空吊起20秒左右。

(7)能单手将沙包向前投掷5米左右。

(8)能单脚连续向前跳8米左右。

(9)能快跑25米左右。

(10)能连续行走1.5公里以上(途中可适当停歇)。

(11)能根据需要画出图形,线条基本平滑。

(12)能熟练使用筷子。

(13)能沿轮廓线剪出由曲线构成的简单图形,边线吻合且平滑。

(14)能使用简单的劳动工具或用具。

3.生活习惯与生活能力。

主要包括:

(1)养成每天按时睡觉和起床的习惯。

(2)能主动参加体育活动。

(3)吃东西时细嚼慢咽。

(4)主动饮用白开水,不贪喝饮料。

(5)主动保护眼睛。

不在光线过强或过暗的地方看书,连续看电视等不超过30分钟。

(6)每天早晚主动刷牙,饭前便后主动洗手,方法正确。

(7)能知道根据冷热增减衣服。

(8)会自己系鞋带。

(9)能按类别整理好自己的物品。

(10)未经大人允许不给陌生人开门。

(11)能自觉遵守基本的安全规则和交通规则。

(12)运动时能注意安全,不给他人造成危险。

(13)知道一些基本的防灾知识。

(二)语言领域:

1.倾听与表达。

主要包括:

(1)在集体中能注意听老师或其他人讲话。

(2)听不懂或有疑问时能主动提问。

(3)能结合情境理解一些表示因果、假设等相对复杂的句子。

(4)愿意与他人讨论问题,敢在众人面前说话。

(5)会说本民族或本地区的语言和普通话,发音正确清晰。

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幼儿基本会说普通话。

(6)能有序、连贯、清楚地讲述一件事情。

(7)讲述时能使用常见的形容词、同义词等,语言比较生动。

(8)别人讲话时能积极主动地回应。

(9)能根据谈话对象和需要,调整说话的语气。

(10)懂得按次序轮流讲话,不随意打断别人。

(11)能依据所处情境使用恰当的语言。

如在别人难过时会用恰当的语言表示安慰。

2.阅读与书写准备。

主要包括:

(1)专注地阅读图书。

(2)喜欢与他人一起谈论图书和故事的有关内容。

(3)对图书和生活情境中的文字符号感兴趣,知道文字表示一定的意义。

(4)能说出所阅读的幼儿文学作品的主要内容。

(5)能根据故事的部分情节或图书画面的线索猜想故事情节的发展,或续编、创编故事。

(6)对看过的图书、听过的故事能说出自己的看法。

(7)能初步感受文学语言的美。

(8)愿意用图画和符号表现事物或故事。

(9)会正确书写自己的名字。

(10)写画时姿势正确。

(三)社会领域:

1.人际交往。

主要包括:

(1)有自己的好朋友,也喜欢结交新朋友。

(2)有问题愿意向别人请教。

(3)有高兴的或有趣的事愿意与大家分享。

(4)能想办法吸引同伴和自己一起游戏。

(5)活动时能与同伴分工合作,遇到困难能一起克服。

(6)与同伴发生冲突时能自己协商解决。

(7)知道别人的想法有时和自己不一样,能倾听和接受别人的意见,不能接受时会说明理由。

(8)不欺负别人,也不允许别人欺负自己。

(9)能主动发起活动或在活动中出主意、想办法。

(10)做了好事或取得了成功后还想做得更好。

(11)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会的愿意学。

(12)主动承担任务,遇到困难能够坚持而不轻易求助。

(13)与别人的看法不同时,敢于坚持自己的意见并说出理由。

(14)能有礼貌地与人交往。

(15)能关注别人的情绪和需要,并能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

(16)尊重为大家提供服务的人,珍惜他们的劳动成果。

(17)接纳、尊重与自己的生活方式或习惯不同的人。

2.社会适应。

主要包括:

(1)在群体活动中积极、快乐。

(2)对小学生活有好奇和向往。

(3)理解规则的意义,能与同伴协商制定游戏和活动规则。

(4)爱惜物品,用别人的东西时也知道爱护。

(5)做了错事敢于承认,不说谎。

(6)能认真负责地完成自己所接受的任务。

(7)爱护身边的环境,注意节约资源。

(8)愿意为集体做事,为集体的成绩感到高兴。

(9)能感受到家乡的发展变化并为此感到高兴。

(10)知道自己的民族,知道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各民族之间要互相尊重,团结友爱。

(11)知道国家一些重大成就,爱祖国,为自己是中国人感到自豪。

(四)科学领域:

1.科学探究。

主要包括:

(1)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总是刨根问底。

(2)能经常动手动脑寻找问题的答案。

(3)探索中有所发现时感到兴奋和满足。

(4)能通过观察、比较与分析,发现并描述不同种类物体的特征或某个事物前后的变化。

(5)能用一定的方法验证自己的猜测。

(6)在成人的帮助下能制定简单的调查计划并执行。

(7)能用数字、图画、图表或其他符号记录。

(8)探究中能与他人合作与交流。

(9)能察觉到动植物的外形特征、习性与生存环境的适应关系。

(10)能发现常见物体的结构与功能之间的关系。

(11)探索并发现常见的物理现象产生的条件或影响因素,如影子、沉浮等。

(12)感知并了解季节变化的周期性,知道变化的顺序。

(13)初步了解人们的生活与自然环境的密切关系,知道尊重和珍惜生命,保护环境。

2.数学认知。

主要包括:

(1)能发现事物简单的排列规律,并尝试创造新的排列规律。

(2)能发现生活中许多问题都可以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体验解决问题的乐趣。

(3)初步理解量的相对性。

(4)借助实际情境和操作(如合并或拿取)理解“加”和“减”的实际意义。

(5)能通过实物操作或其它方法进行10以内的加减运算。

(6)能用简单的记录表、统计图等表示简单的数量关系。

(7)能用常见的几何形体有创意地拼搭和画出物体的造型。

(8)能按语言指示或根据简单示意图正确取放物品。

(9)能辨别自己的左右。

(五)艺术领域:

1.感受与欣赏。

主要包括:

(1)乐于收集美的物品或向别人介绍所发现的美的事物。

(2)乐于模仿自然界和生活环境中有特点的声音,并产生相应的联想。

(3)艺术欣赏时常常用表情、动作、语言等方式表达自己的理解。

(4)愿意和别人分享、交流自己喜爱的艺术作品和美感体验。

2.表现与创造。

主要包括:

(1)积极参与艺术活动,有自己比较喜欢的活动形式。

(2)能用多种工具、材料或不同的表现手法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象。

(3)艺术活动中能与他人相互配合,也能独立表现。

(4)能用基本准确的节奏和音调唱歌。

(5)能用律动或简单的舞蹈动作表现自己的情绪或自然界的情景。

(6)能自编自演故事,并为表演选择和搭配简单的服饰、道具或布景。

(7)能用自己制作的美术作品布置环境、美化生活。

二、幼儿园是如何做好幼小衔接工作的?

有哪些具体措施?

幼儿园时期是人生无忧无虑、充满快乐的时期,也是孩子从懵懂走向知识与文明的起点。

幼儿园时代的欢乐是无限的、难忘怀的,但它不可能永远停驻,随着三年幼儿园生活的结束,孩子们无可选择地走向一个新的天地——小学。

那么幼儿园该如何让幼儿愉快地进入小学呢?

(一)正确认识幼儿园与小学的主要差异。

第一,生活环境的变化。

幼儿园的活动室,一般布置得美观、形象和富有儿童情趣,不仅有丰富的物质环境,而且包括和谐的心理环境。

而小学教室只有桌椅,固定的座位对幼儿缺乏吸引力,而操场上的运动器械低年级享用机会较少,必然使幼儿感到枯燥。

第二,生活内容的变化。

小学学习是社会义务,是小学生的主要活动,不论对所学的课程是否感兴趣,孩子都要根据国家统一规定的教学大纲来学好所规定的课程。

第三,师生关系的变化。

幼儿教师像父母般地照料幼儿并参加到幼儿生活的各项活动之中,师生之间形成了和谐、亲密的气氛。

而小学教师主要精力放在教学上,对学生生活关心机会较少,师生个别接触时间少,新入学的幼儿可能感到压抑和生疏。

第四,教学方法的变化。

幼儿园教学具有直观性、趣味性和多样性的特点,是在玩中学,学中玩。

而小学强调系文化知识教育和读写、算术等基本技能的训练,这需要勤奋刻苦才能完成学习任务。

以上几方面说明,幼儿教师只有充分认识到这些变化将给孩子带来的影响,才能科学地从生理、心理、行为习惯等方面为孩子做好入学前的准备。

(二)从各方面切实做好大班幼儿的入学准备工作。

1.提高孩子的社会适应能力。

第一,培养幼儿规则意识,形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

我们可以通过日常生活活动,培养幼儿理解每个活动的规则,帮助幼儿掌握执行规则的能力,鼓励幼儿在活动中发现规则,及没有规则带来的后果。

第二,培养幼儿的责任感。

老师要让幼儿认识任务的含义,意识到老师或成人信任你,才给你布置任务,培养幼儿乐意接受任务的意识,并且帮助他们在实践中学习并掌握完成任务的本领。

第三,培养独立性和生活自理能力。

要给幼儿锻炼的机会,让他们独立完成老师布置的力所能及的事情。

安排丰富有趣的晨间活动吸引幼儿早起、不迟到,积极坚持参加幼儿园晨间活动;在生活处理方面,时时提醒幼儿抓紧课间休息时间解大小便,教他们学习自己削铅笔,整理书包,学会管理自己的衣物和文具用品,因为持之以恒是常规培养的关键,因此,幼儿园老师应经常对幼儿的常规进行检查,并通过各种游戏巩固幼儿已有的常规。

第四,培养幼儿大胆与人交往的能力。

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应从小事做起。

例如:

叫孩子学会谦虚、有礼貌,不大声喧哗,不与小伙伴抢玩具等等。

这些事情看起来很小,但却有利于创造友好合作的氛围,有利于增强孩子们的交往能力。

家长们也应多让自己的孩子与不同年龄的孩子交往,多带孩子走出家门,广泛结交伙伴,让孩子成为一个乐于交往和善于交往的人。

第五,提高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

幼儿园是培养幼儿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好场所。

我们应该主动从幼儿学习生活的细节上入手——如自己遇到难题时怎么办?

如何收拾玩具及学习用品?

同时,让孩子学会准确表达自己的意见,能够妥善地解决同伴之间的矛盾。

在活动中,特别是自由活动,尝试着放手让孩子们自己去解决问题。

第六,进行安全意识教育,增强自我保护能力。

离开幼儿园,走进小学,孩子更多面对的是复杂的社会大环境,会遇到很多不安全因素。

老师就更应该教孩子很好地保护自己,例如告诉孩子,不随便与陌生人说话,遇到困难如何求助等等。

另外,还要教育他们懂得和遵守交通规则,注意自身安全。

第七,加强幼儿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为了消除幼儿入学后对环境的陌生感,幼儿老师可以对教学做相应的调整。

可以适当减少孩子活动、游戏的时间,也可以让孩子与小学生交流,观察他们做作业的情况,从而激发孩子爱上小学的强烈愿望。

这样,从思想、习惯和认识技能上逐步过渡,孩子入学后,就比较容易适应学校环境。

2.发展学习适应能力。

幼儿入学后,学习成了其主要活动,以读、写、算为主导。

但是幼儿教师千万不能进入让孩子提早接受具体课本知识的误区,而应重视孩子进行认、读、算背后的智能发展,如:

空间关系理解、观察比较、抽象符号操作等。

另外,我们要尤其注意孩子的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学习专注性和持久性的培养。

例如让幼儿在限定时间内完成绘画、剪纸、书写等活动,主要是使幼儿集中精力做好一件事,并能够坚持一段时间,以利于孩子以后能适应上课的时间要求。

又如,多给幼儿讲一些故事、童话、诗歌等文学作品,养成静坐、倾听的习惯,为入学后进行正规系统的学习打好基础。

其他学习适应也不容忽视,例如教孩子一些与他们的生活经验相关的知识内容,提高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