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家首次实现超时空穿越 实验耗十数年.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180013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7.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科学家首次实现超时空穿越 实验耗十数年.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中国科学家首次实现超时空穿越 实验耗十数年.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中国科学家首次实现超时空穿越 实验耗十数年.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中国科学家首次实现超时空穿越 实验耗十数年.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中国科学家首次实现超时空穿越 实验耗十数年.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科学家首次实现超时空穿越 实验耗十数年.docx

《中国科学家首次实现超时空穿越 实验耗十数年.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科学家首次实现超时空穿越 实验耗十数年.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科学家首次实现超时空穿越 实验耗十数年.docx

中国科学家首次实现超时空穿越实验耗十数年

 

大港油田油气勘探潜力与发展趋势

 

设计人:

郭宝炎

 

2004年6月

 

前言1

一、油田勘探现状分析1

(一)油气勘探现状1

(二)主要认识2

(三)油气资源状况3

(四)技术进步与勘探实践4

二、油田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及措施10

(一)油气勘探领域、方向及潜力10

(二)储量增长趋势分析12

(三)“十一五”油气勘探设想13

三、存在问题与建议26

结论27

参考文献28

前言

《大港油田油气勘探潜力与发展趋势》是天津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科研处下达、石油与化学工程系承担的科研课题,起止时间是2004年1月—2004年6月。

针对大港油田开展石油地质综合研究与预探区带评价优选,落实有利预探目标,编制勘探部署方案,实现大港油田勘探的战略接替。

项目基本研究思路是:

基础地质研究与预探区带评价并举,突出预探区带评价,实现勘探战略展开;加强基础地质研究,寻求勘探接替领域。

通过半年的有效运行,该课题在基本石油地质条件、成藏条件、岩浆活动与油气的关系、油气运移和含油气评价方面做了大量研究工作,取得了许多新成果和新认识,明确了工区基本石油地质条件与勘探潜力,提出下步预探的主要目标,圆满地完成了科研生产任务、课题设计要求及考核指标,取得的新成果和新认识。

 

一、油田勘探现状分析

(一)油气勘探现状

大港油田位于渤海之滨,勘探范围北起涧河,南至吴桥,西到里坦凹陷东缘,东临渤海5m水深线,包括黄骅坳陷中南部、沧县隆起东半部及埕宁隆起西北部三个一级构造单元,面积18698km2,其中陆地面积15958km2,海滩-极浅海面积2740km2,海岸线长146km。

黄骅坳陷隶属于华北地台整体拱升裂陷基础上发育起来的中、新生代断陷湖盆,受湖盆边界断层及二级断层控制,其基本构造格架表现为半地堑半地垒组合特征,凹陷与构造带相间排列,走向北东,且具有南北分区的特点。

自早第三纪始新世起,在孔店南区首先沉积了孔店组湖相碎屑岩系,其中孔二段为受内陆封闭深水—半深水湖盆控制的优质烃源岩沉积,并成为该区主力烃源岩层系。

至渐新世断陷湖盆发育全盛期,盆地沉降沉积中心迁移至中北区,受沧县、埕宁、燕山三大物源控制,形成以歧口凹陷为代表的巨厚沙河街组-东营组湖相碎屑岩地层,主要分布沙三段、沙二段、沙一段和东营组四套烃源岩层系。

至晚第三纪中上新世,湖盆萎缩,整体进入坳陷期,全区大范围沉积了馆陶组和明化镇组河流相地层。

在断陷湖盆的发育历程中,全区共形成沧东凹陷、南皮凹陷、歧口凹陷、板桥凹陷、北塘凹陷、盐山凹陷及吴桥凹陷七个生油气凹陷,纵向上发育多套生储盖组合,并分布有水下扇砂体、三角洲砂体、滩坝砂体、河流砂体等多种储集体类型。

同时,断陷湖盆发育的多期性和周期性,形成纵向上多层系含油,平面上不同构造部位、不同油藏类型相互迭加连片的复式油气聚集模式。

经过近四十年的勘探,探区范围内发现九个潜山构造带、八个断裂构造带和六个裙边构造带共计二十三个正向二级构造带,经钻探已在板桥、北大港、孔店等12个二级构造带上获得工业油气流,在增福台、徐杨桥-黑龙村、盐山3个构造带见到油气显示,纵向上已证实存在奥陶系、石炭-二迭系、侏罗系、白垩系和第三系共十四套含油气层系,油气层埋藏最浅为600m,最深达5500m,找到了板桥、大张坨、北大港、孔店、枣园、王官屯等24个油气田。

(二)主要认识

1、重视勘探,稳定投入是勘探取得重大发现和突破的前提

四十年的勘探历程表明,勘探工作量的投入是勘探取得重大发现和突破的前提,也是储量快速增长的前提,三个较大工作量的投入,对应着三个新的储量增长高峰。

只有有效地增加勘探工作量,真正甩开勘探,多发现圈闭,多打井,才可能实现重大发现与突破,储量才会快速增长。

否则,工作量萎缩,勘探范围就会收缩,储量就跌入低谷。

因此,要取得勘探的重大发现与突破,工作量的投入是前提。

2、理论创新、技术进步是勘探取得重大发现和突破的关键

勘探历程表明,勘探的重大发现与突破、储量快速增长与技术进步密切相关,概括如下:

一是总结了断陷盆地复式油气聚集规律,并应用这一理论在老区带进行挖潜勘探,发现了新的区块、新的油气藏类型、新的含油层系,实现整个老区带含油连片;二是地震勘探技术多次更新,模拟地震已被数字和三维地震取代,特别是近年高分辨率三维地震勘探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大大提高了勘探成功率和勘探效益;三是地震处理解释新技术的应用。

“十五”以来,围绕圈闭识别及描述,广泛采用了三维连片处理技术、复合波分离技术、迭前深度偏移技术、地震相干处理等,并重点针对低幅度圈闭采用多井、多方法层位标定、沿层相干切片、时间切片、彩色显示、可视化立体显示等一系列技术手段,针对地层岩性油气藏充分利用地震反射信号同沉积层序之间的有关信息,如地层速度、地震反射的连续性、地震波的波形、振幅和频率等,来帮助确定地层岩相的分布和沉积物的沉积环境等,在勘探中取得良好效果;四是配套勘探技术的发展提高了油气层的发现率,定向井技术的兴起为多目的层含油区及复杂地表区的钻探提供了技术保证;综合录井、地化录井、数字测井、数控测井、成像测井等新技术的引进,提高了气层的发现率;油气层测试及改造技术的提高和地层测试、探边测试技术的发展提高了油气层的证实率;以欠平衡钻井技术为主导的配套工艺技术系列的应用,更使油田在“新生古储”潜山勘探上获重大突破。

3、科学决策、强化管理是勘探取得重大发现和突破的保障

勘探历程表明,只有勘探上取得重大发现和突破,储量才会大幅度增长。

三次储量增长高峰都对应着勘探的重大发现与突破,而两次储量增长的低潮期,勘探上基本无发现与突破。

勘探初期,如70年代,由于果断地采取扩展勘探范围的做法,致使该阶段成为储量、产量增长的高峰期,进入90年代在勘探对象日趋复杂的情况下,坚持科学决策,大胆甩开勘探,取得了潜山、深层、滩海的重大突破及发现。

(三)油气资源状况

截止2003年底,大港探区累计完成二维数字地震44439.405km,三维地震5736.44km2,累计钻各类探井1787口,进尺517.3722×104m,获工业油气流井782口,探井成功率达43.8%(含合作区)。

根据资源评价成果,大港探区油气总资源量分别为20.56×108t和3800×108m3。

截止2003年底,已累计探明石油地质储量90295×104t,含油面积651.3km2;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720.22×108m3,含气面积154.2km2,凝析油地质储量2017.9×104t,油气探明程度分别达到43.9%和18.95%。

(四)技术进步与勘探实践

油气勘探发展的历程在一定程度上是石油地质理论和勘探技术交替作用的结果,在不同阶段二者对勘探发展的贡献大小不同。

勘探技术包括地震勘探技术、井筒配套工艺技术和勘探研究技术等多方面的内容,其对油气勘探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尤其是在“十五”油气勘探中,发挥的作用更为突出。

1、勘探研究技术

(1)精细勘探技术

中央隆起带第三系中浅层是大港油田油气勘探的重要领域,随着勘探程度的日益提高,勘探难度也越来越大,主要表现在:

一是作为“择优勘探”的结果,大的易发现的有利圈闭均已钻探,所剩圈闭多为复杂断块或是地层岩性圈闭,识别描述困难;二是储层变化快,油藏类型多,油水关系复杂,地层精细对比和油藏精细解剖的难度大;三是构造带主体虽已实现三维地震连片,但资料品质较差。

针对存在的难点,广大科研人员在工作中大力推广应用一些先进、有效、实用的技术方法,探索形成了一套针对性的精细勘探技术系列,包括:

①精细地层对比:

细化构造单元建立岩性、电性标准剖面,应用地震地层学、高频旋回技术进行地层对比,结合油藏特征判别层位归属及断点位置;如官东地区新官24井老的对比方案认为枣Ⅲ油组地层齐全,导致该区无法部署井位,我们通过利用标准剖面与高频旋回技术对比认为枣Ⅲ油组目的层段断缺,保留地层应归属枣Ⅴ油组,这样就为王102x1断鼻的发现作出了贡献,王23井分层出现类似问题,通过高频旋回对比方法,明确了该区的层位,指导了王43井的井位部署。

②精细构造解释:

在常规构造解释技术的基础上,采用多井、多方法层位标定,强化断层识别与组合技术即可视化立体显示等技术的应用。

重点对微幅度构造采用加密解释测网、缩小等值线间距、时间切片解释、近目的层追踪成图、任意线验证等技术,提高解释精度;如孔店油田NgⅢ构造图,圈闭幅度只有20-50m,通过采用上述技术,精细落实了构造,部署实施的孔101、102、103等井,均获得工业油流。

③储层预测技术:

主要以储层宏、微观研究为基础,利用测井约束反演、沿层地震信息提取等进行储层横向预测,精细落实有利储层分布。

在洪湖地区及官东地区孔二段储层研究中,我们均采用了该研究技术序列,较好地把握了储层的精细展布。

④精细油藏研究方法。

在油藏研究中,从已知油藏出发,从动态角度解剖典型油藏,研究油气运聚过程,把寻找区块油藏控制因素作为重点。

而从官东地区可以看到,大断层下降盘的反向调节断层,即派生断层对油气运聚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有效的控制了油气分布,不同断块不同油水界面,油气运聚过程研究发现自来屯地区李天木断层和枣2301井断层夹持的垒块与枣2301井断层下降盘的油气来源不同,这种认识有利地指导了勘探部署。

近年来,随着精细勘探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中浅层油气勘探取得丰硕的成果,打出了一批象王102x1、枣81x1、孔101、港172、中102x1这样的高产井,相继发现并探明了官东、沈家铺、孔店、港中、港西、唐南等一批优质高效储量区块,累计探明优质储量超过3000×104t,同时还发现一批有利钻探目标,如小集、舍女寺、六间房、小站等,预测资源量4400×104t,使得勘探开发、产能建设日趋主动,资源接替步入良性循环。

(2)非构造油气藏勘探技术

非构造油气藏的特点决定其勘探的难度较背斜油气藏大得多,成功率相对较低,这就要求采用多种方法、多种技术、多学科、多手段联合攻关,这也是非构造油气藏勘探在今后的一个发展趋势。

通过探索,逐步形成相对适用的非构造油气藏勘探技术,重点是:

①运用层序地层学等方法,建立等时地层格架,精细划分地层;开展岩性油藏的勘探工作,首先要改变以往地层对比中“粗对粗、细对细”的岩性对比划分方法,在划分地层层序的基础上,充分应用已有的单井资料和三维地震资料,进行等时地层划分对比,客观反映砂体变化情况。

②运用沉积微相、stratimagic相分析技术、沉积体系研究的系统方法研究储层类型及其展布;通过单井的岩性组合、沉积构造和测井相分析,进行沉积微相的研究,并通过单井精细标定,研究测井速度的变化和地震反射的关系,油层、砂层的地震反射特征及其和地震剖面的对应关系。

结合层序地层的划分结果及地震相特征,初步预测砂体的平面分布状况。

③尖灭点确定技术及圈闭精细落实技术。

明确地震剖面中每个反射界面所包含的不同地层含义,借助三维可视化技术,开展砂岩体的立体显示及解释,更加直观、清楚的反应砂体空间形态。

对砂层组、砂层的详细划分及井间对比,结合地震和地质概念模型,明确各砂层的平面分布及砂层厚度。

进一步利用地震属性特征的预测砂体厚度。

④储层预测技术。

以高分辨率三维的重新采集资料为基础,应用叠前噪音衰减技术、能量均衡和调整技术、叠前提高分辨率和信噪比技术、DMO技术、叠后去噪技术、全三维偏移技术、叠后提高分辨率技术等方法,有效提高分辨率,在此基础上,以测井精细对比为指导,利用stratra、EPS、Jason等储层预测技术进行储层预测,明确砂体分布。

在歧口凹陷西坡非构造油气藏勘探实践中,地质、地震、测井相结合,借助Landmark、Geoquest、EPT、Jason、stratimagic、GMA等工作站技术,精细落实沙三段三套砂体的展布,部署实施的扣52、扣53等井均获成功,形成了2000万吨级的勘探战场。

2、地震勘探技术

地震勘探技术始终是制约油气勘探发展的主流技术,随着探区勘探程度的不断提高,勘探对象更趋隐蔽和复杂,对地震勘探技术提出了更高需求。

近年来,围绕提高信噪比、分辨率和成像精度开展攻关,重点抓好地震采集处理一体化注重前期系统性的先导试验。

由此我们开展了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地质需求为目的的地震目标采集、处理技术的研究和应用。

首先明确地质目标和地质需求,根据不同地质目标存在的不同地质问题提出针对性的地质设计和地震采集处理设计;第二,注重前期系统性的先导试验,明确并优化采集处理方法和参数;第三,加强监督和过程控制,抓实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地震采集施工和地震资料处理。

通过上述三个环节的有效工作,推动了我油田物探技术水平的提高,同时也推动了油气勘探工作不断进步。

以2002年扣村地区三维二次高分辨率地震采集项目为例,在采集之前,首先明确地质目的。

该区二次三维地震采集与第一次三维地震采集地质目的不同,90年一次三维采集主要是为了准确落实沙一段、沙三段构造形态与断层展布情况,开展构造油气藏勘探,而2002年二次三维地震采集的目的主要是针对沙一下生物灰岩、白云质灰岩及沙三段内部三套砂组进行储层研究,开展隐蔽油气藏勘探。

其次强化地震施工设计,改变了传统的“技术设计→施工设计”的地震采集设计模式,而改为“地质设计→技术设计→先导性试验采集→再次技术设计→施工设计”的新的模式,强调了地震设计中的地质模型作用,优化了采集参数。

一次三维采集的观测系统为四线十一炮单边放炮,2×10覆盖次数,25×50面元大小,50m道距,2ms采样,14m井深,9kg药量;二次三维采集采用更有利于提高信噪比和分辨率的新的采集参数,即:

有利于提高信噪比和成像效果的八线十二炮观测系统,中间不对称放炮,4×12次覆盖次数;有利于提高横向分辨率的12.5×25m小面元,25m道距;有利于提高纵向分辨率的1ms采样,6-9m变化井深追踪岩性激发和3kg小药量组合井激发。

第三是强化了地震施工的监督和过程控制。

施工过程中全部单炮都要实时地进行分频滤波评价,每束线完成采集后两天内必须完成现场处理,并采取现场采集现场验收,发现质量问题及时解决。

经过三维地震二次采集以后,扣村地区目的层地震资料在信噪比有一定提高的基础上,分辨率也得到很大提高,主频由原来的25HZ提高到50HZ,沙三段发育三套砂层组,三套砂体分别对应地震反射三个同相轴,满足了该区隐蔽油气藏勘探的基本需要,经地震资料精细处理和地质研究,发现了新的构造圈闭和一系列岩性圈闭。

三年来,大港油田不仅在地震目标采集方面,技术水平得到较大提高,取得较好地质效果,而且地震资料处理水平也取得一定进步,并取得良好地质效果。

例如,在港中-六间房地区的港西断层下降盘,90年处理的地震资料表现为一完整断鼻,2000年三维地震资料重新处理后,经过地震资料精细解释,在港西断层下降盘发现中102×1井二台阶,在其南侧发现港深79井断块,东侧发现一系列小断块,西侧发现一批岩性圈闭,2001-2002年,通过房30、中102×1、中104×1、中105×1、中101×1、港深79等井钻探,形成了千万吨级优质储量勘探战场。

3、井筒配套工艺技术

我油田存在一定数量的探井有油层不出油或好层不高产,分析原因主要是两方面:

一是储层(油层)物性差和油藏油质差;二是由于探井施工过程中的油层污染。

解决前者问题重在改造油气层,解决后者问题重在保护油气层。

为此,坚持“拿来主义”与“自我发展”相结合,在以保护油气层为核心的井筒技术系列方面也取得一定进步。

(1)优化井身结构,优化钻井液体系,实施近平衡钻井,有效地保护了油气层。

近年来,在大港油田探井钻井工程设计中,全部采用“四压力”(地应力、孔隙压力、坍塌压力、破裂压力)预测方法优化井身结构设计,优化钻井液体系,实施近平衡钻井。

如歧南9x1井,它是一口歧口凹陷隐蔽油气藏的预探井,该井具有多套压力系统,易塌易漏层段多,工程造斜难度大,在利用各类资料进行“四压力”预测基础上,合理优化井身结构。

为保护油气层,技套封住高压易塌井段并下至油层顶部,钻开油层时大幅度降低钻井液密度,有效地保护了油气层,同时在官125、枣81等井推广应用钾酸盐、甲酸盐聚合物、聚合醇、正电聚醇等新型钻井液,实施近平衡钻井,既保证了安全又降低了成本,更重要的是有效地保护了油气层,取得了较好的勘探效果。

如歧南9x1井,经测试表皮系数、堵塞比仅为-0.63和0.89,试油射开2873-2883m,10m/1层,9mm油管,日产油45.5t。

有效地保护了油气层。

(2)应用低密度固井技术,减小了对油层的伤害

以往固井时使用的水泥浆密度都为1.8-1.9g/cm3左右,这样高的水泥浆密度对于正常压力条件下的油气层段来讲,即使在钻井过程中采用了低密度无(低)固相钻井液进行油气层保护,但在固井时仍会对油层产生污染。

近来年,在充分论证分析基础上,我们将水泥浆的密度降到1.3-1.36g/cm3之间,在保证固井质量的同时,大大减少了对油气层的损害,为板深40x1、官125、枣81x1、港深79等井获高产创造了条件。

(3)应用优质射孔液、压井液及三联作试油工艺,减小在试油环节上的油层污染

在钻井、完井过程中注重油气层保护的同时,我们同样注重了在试油环节上的油气层保护工作。

应用优质射孔液、压井液,减少了对油气层的二次污染,求得了地层真实产能,为有效进行地质经济评价和油气田后续开发方案制定提供了准确的参数,提高了勘探开发综合效益。

同时,大力推广“射孔+测试+试油”三联作试油工艺,既简化了工序,避免了因多次起下管柱而造成对油层的重复污染,又降低了作业成本。

此技术特别对低压低能量的非自喷油层的保护和求取测试参数等效果更好。

谨以2002年为例,探井酸压层数占总试油层数的比例由前五年平均值32.3%减少到了7.1%,而高产层数占总试油层数的比例却从10.1%上升到35.7%。

二、油田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及措施

(一)油气勘探领域、方向及潜力

大港探区截止2003年底共累计探明石油地质储量90295×104t,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720.22×108m3,控制石油地质储量10052×104t,控制天然气地质储量120.8×108m3,预测石油地质储量20362×104t,预测天然气地质储量382.59×108m3。

各级储量、资源量分布现状如下:

从各凹陷资源分布来看,歧口凹陷的资源量最大,其石油地质资源量127195×104t,约占总地质资源量62%,其次为沧东南皮凹陷、板桥凹陷、北塘凹陷,分别占总地质资源量24%、9%、5%;天然气地质资源量主要分布在板桥凹陷、歧口凹陷,分别为2397×108m3、1039.8×108m3,约占总天然气地质资源量的63%、27%,而沧东南皮凹陷、北塘凹陷,天然气资源较少。

从各区带资源分布来看,重点评价本探区18个二级构造带,其中石油地质资源量大于10000×104t的区带有北大港、孔店、板桥,其石油地质资源量为77321×104t,占总区带地质资源量52%;石油地质资源量在5000-10000×104t的区带有白东、南大港、张巨河、羊二庄、埕海、羊三木、沧市、小集-段六拨;石油地质资源量在3000-5000×104t的区带有塘沽、涧南、新港等。

从分深度资源分布来看,埋深<3500米石油地质资源量149237×104t,约占总地质资源量73%,埋深>3500米石油地质资源量56350×104t,约占总地质资源量27%;而天然气地质资源主要分布在深层(深度>3500米),资源量2668.4×108m3,约占总天然气地质资源的70%,在中深层(深度2000-3500米)天然气地质资源量970.1×108m3,约占总天然气地质资源量的26%。

从分层位资源分布来看,沙河街石油资源聚集量最多,为97689×104t。

石油资源聚集量大于30000×104t层系有Nm、Es1、Es3、Ek1,其总计石油资源聚集量146174×104t占总地质资源量71.1%;而天然气地质资源聚集量主要由奥陶系和沙一段贡献,共占总天然气地质资源量的55.9%。

从分地域(滩海、陆地)资源分布来看,整个陆地石油地质资源量132938×104t,约占总地质资源量64.7%,陆地已探明石油地质储量78972×104t,探明率达59.4%;滩海石油地质资源72649×104t,已探明石油地质储量11323×104t,探明率达15.6%。

上述研究成果表明:

黄骅坳陷尽管勘探程度较高,但仍有较大规模资源潜力,未发现石油资源量84878×104t,未发现天然气资源量2576.59×108m3,特别是在歧口、沧东、板桥凹陷及孔店、北大港及板桥构造带剩余资源量较大,仍具有一定的勘探潜力,可作为今后勘探的重要战场。

(二)储量增长趋势分析

1、大港探区勘探阶段的确定及储量增长预测

大港油田包括黄骅坳陷、沧县隆起东部,埕宁隆起西侧,东至5m水深线。

从1964年到2000年经过三十余年的勘探,主要工作量集中在黄骅坳陷之内。

并在坳陷内发现了二十三个正向构造单元及七个负向构造单元,找到了二十二个油气田,多数油气田已进入开发后期阶段,从这一意义上说,大港油田已进入勘探后期阶段。

但黄骅坳陷具有独特的油气分布规律和特殊的地表条件,因此形成坳陷内陆上第三系中浅层勘探程度高,前第三系、深层以及滩海广大地区勘探程度低。

近些年在陆上和滩海找到了枣北、千米桥沙三段、新村—炮台、赵东、马东东,特别是取得了千米桥“新生古储”潜山油气藏、南区古生界原生油气藏及滩海马东东、板中北沙三段勘探的重大突破。

因此说明大港探区仍是一个具有广阔勘探领域的地区。

从剩余资源分布看,广大滩海地区存在歧口、北塘两个主力生油凹陷,油源条件好,且大型潜山、断裂构造带发育,圈闭面积大,剩余资源达10×108t。

陆上勘探程度高,尽管由于前第三系潜山、下第三系深层勘探重大突破,第三系中浅层评价、滚动勘探成效显著,储量增长仍呈下降趋势。

2、勘探分析及其储量增长预测

从大港油田历年储量增长曲线分析,整个曲线呈一波浪型。

“六五”期间呈上升趋势,且上升幅度较大,“七五”期间呈下降趋势(表7),“八五”又开始回升,“九五”组成一个旋回,整体呈平稳、滑坡的趋势。

从不同五年计划时期新增探明石油地质储量增长曲线看,从“六五”后,石油储量增长基本呈下滑的趋势,根据曲线趋势及现状况分析,预计“十五”年探明储量总体可能继续维持平稳或下降的势头。

通过统计、回归得出“十五”末探明石油储量将达9.8997×104t,到2015年达11.1997×104t。

“十五”期间新增储量7500×104t,平均每年增长2200×104t。

(李宏军)

(三)“十一五”油气勘探设想

1、勘探指导思想

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依靠科技进步,强化基础研究,加强项目管理,甩开预探寻求突破,拓展增储新领域,确保油田油气勘探持续稳定发展。

2、“十一五”油气勘探部署原则

①低成本原则—提高科学决策水平,增强预探部署抗风险性,降低勘探成本;

②科技进步原则—创新、引进地质研究新理论、新方法,推广、应用勘探新技术,新工艺,实现科技增储、增效;

③可操作性原则—紧密结合油田勘探实际,制定可操作性强和规划部署;

④可持续有效发展的原则—立足老区,精细勘探,放眼新区、新领域、新区块,甩开勘探。

3、勘探工作目标与建议勘探方案

(1)工作目标

根据大港油田历年探明地质储量趋势分析,大港探区可划分两个储量变化期。

第一个时期为爆发式储量增长期(1964—1990年),以勘探发现为主,年新增探明储量呈波动性,年新增探明储量最多8032.99×104t(1975年),最少776×104t(1969年),这个时期以大型构造带为勘探对象,与现今相比它们具有规模大、储量丰度高、勘探难度小的特点;第二个时期为稳定增长期(1991—2003年),年新增探明储量最多5129×104t(1997年),最少1813×104t(2001年),此期特点是年增探明储量相对稳定且呈递减变化的趋势。

结合历年新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