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招聘考试资料教材教心校对内容电子版重要.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9179641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45.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招聘考试资料教材教心校对内容电子版重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教师招聘考试资料教材教心校对内容电子版重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教师招聘考试资料教材教心校对内容电子版重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教师招聘考试资料教材教心校对内容电子版重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教师招聘考试资料教材教心校对内容电子版重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师招聘考试资料教材教心校对内容电子版重要.docx

《教师招聘考试资料教材教心校对内容电子版重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招聘考试资料教材教心校对内容电子版重要.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师招聘考试资料教材教心校对内容电子版重要.docx

教师招聘考试资料教材教心校对内容电子版重要

教育心理学

第1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P396页

1.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的第一段的最后,加入从学科范畴来看,它既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又是以教育学与心理学结合而产生的交叉学科;从学科作用来看,它既是一门理论性学科,又是一门应用型较强的学科,并以应用为主。

2.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的第二段中,如学习的实质、条件、动机、迁移以及不同种类学习的特点等。

这句话之后加入学生的差异包括群体差异和个体差异这两个方面。

P397页

1.把20世纪40年代,弗洛伊德的理论广为流传、20世纪20年代以后行为主义占主导地位、这两句下面加波浪线。

2.这一时期形成了许多派别,这些理论与派别之争也反映在教育心理学之中。

教育心理学研究路线相分离,缺乏独立的理论体系以及对人的高级心理活动的研究,内容庞杂,但核心基本显现。

可以说,这时的教育心理学尚未成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

这三句下面加波浪线。

P401页牛刀小试

1.单项选择题中增加

5.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是()

A.学生B.教师C.教学过程D.学习过程

6.()是教育心理学研究中采用的最基本、最普遍的方法。

A.实验法B.观察法C.调查法D.测验法

2.填空题以及填空题的答案全部删去

 

参考答案及名师解析加入

5.D[解析]学习过程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6.B[解析]观察法是研究者通过感官或借助于一定的科学仪器,有目的、有计划地考察和描述个体某种心理活动的表现或行为变化,从而收集相关的研究资料的方法,是教育心理学研究中采用的最基本、最普遍的方法。

 

第2章心理发展及个别差异

P403页

1.在

(一)心理发展及人生全程发展下面加入心理发展的概念:

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2.目前关于·········人生全程发展的主要观点1、2、3下面的大段话给删除。

P404页

1.把P404页奥地利生态学家劳伦兹......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半段话放在P405页的抓住关键期这一段的开始部分。

P406页

1.把皮亚杰认为影响认知发展的因素包括……这句话改到这段话的前面。

P407页

1.维果斯基理论下面的1.第一段第11个字“再”改为“在”。

中间的以系统为中介的心理“技”能改为“机”能。

2.“内话说”是维果斯基心理发展观的核心思想加直线。

P408页

1.最上面一段的中间部分说明了儿童发展的可能性加直线。

P409页

1.本章易混淆知识点提示放在p415页最后。

P410页

1.把真题精选的第7、8题和相应答案删除。

P411页

1.把推孟统计智商百分比这个表格给删除。

P413页

1.三、(三)

(1)性格虽然不会决定学习是否发生,但它却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

这句话加直线。

P414页

1.四、学习困难

(二)学困生与优生在认知加工方面的差异这部分内容不用分段落。

2.四、学习困难(三)学困生与优生非智力因素的差异这部分中,学习困难的应对策略:

及以下内容是同一段落,不用逐条再分段。

P415页

1.本章易混淆知识点指导,放在P415页真题精选上面

本章易混淆知识点指导

1.个体心理发展的八个阶段的名称、年龄特征需要准确记忆,其中幼儿期、童年期、少年期分别对应着个体的学龄前期、学龄初期、学龄中期,需要重点识记其对应的年龄阶段,尤其是少年期。

2.个体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及影响因素以及每种因素对心理发展的作用是考试中的重点,考生需识记。

3.少年期被称为“心理断乳期”或“危险期”,这一时期的年龄特征是考试的重点,需要理解掌握。

4.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的几个阶段要从年龄、重要标志和认知的特点等方面加以区分。

另外,要对一些重要概念的重点掌握,比如同化、顺应、图式、自我中心性、可逆与补偿等。

5.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论强调不同阶段的发展任务和发展危机,通过逐步解决不同时期的危机或冲突来实现人格的发展。

要掌握不同阶段的年龄,理解记忆其发展危机和发展任务。

尤其是第四阶段和第五阶段对应着小学和中学阶段,要重点掌握这两个阶段的各种特征。

6.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概念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是考查的重点。

考生应把最近发展区当作名词解释去识记。

考生应理解“良好的教学应走在发展的前面”以及他提出的支架式教学。

7.学生的认知能力差异和主要表现需要考生掌握。

其中,人的智力分布、判断智力超常或落后的标准及智力的性别差异需要重点掌握。

认知方式同气质一样,没有好坏之分。

考生要注意区分学生的不同认知方式,尤要学会区分场依存型和场独立性、冲动型和沉思型。

2.P415页真题精选1、2和相应答案删除。

真题精选的题和相应答案按从1递增的顺序重新排列。

3.P415页牛刀小试中增加试题

5.把一个玩具从儿童的身边拿走,他会去寻找,这说明儿童的认知发展至少应处于()

A.感知运动阶段B.前运算阶段C.具体运算阶段D.形式运算阶段

6.有的学生平时易受暗示,喜欢跟着老师的思路走,喜欢和同学一起讨论问题,这类学生的认知方式是()

A.场独立型B.场依存型C.沉思型D.冲动型

 

参考答案及名师解析

5.A[解析]儿童去寻找被拿走的玩具,说明他知道玩具只是不在眼前,但是存在的,说明其已经获得了客体永久性。

所以其思维发展至少处于感知运动阶段。

6.B[解析]场依存型认知方式是指对物体的知觉倾向于以外部参照作为信息加工的依据。

这种认知风格的学生易受暗示,偏好于合作学习。

 

第3章学习理论

P419页

1.把学习分类的中的改序号(5)的内容改为:

(5)按学习的性质与形式,奥苏贝尔按照学生学习的方式:

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按照学习内容与学习者认知结构的关系分为有意义学习和机械学习。

P420

1.真题精选的2、4和相应答案删除。

真题精选的题和相应答案按从1递增的顺序重新排列。

P422

2.(三)1.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反射与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这句以下及两种条件作用的比较此表格以上的部分给删除。

p425

1.真题精选1、2和相应答案删除。

真题精选的题和相应答案按从1递增的顺序重新排列。

P426

1.真题精选删

P428

1.(四)删除1.的内容,后面的内容按从1.递增重新排序。

P430

1.真题精选及答案放于P434四上面。

P433

1.(三)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对新课改的启示的上面加入人本主义教学模式1.以题目为中心的课堂讨论模式;2.开放课堂模式;3.自由学习的教学模式。

P434

将P430的真题精选及答案为真题1.放于P434四上面

P435(三)

(1)

(2)不分段;(四)

(1)

(2)(3)(4)不分段

P438牛刀小试9题后加10题

10.如果一个家长想用看电视作为强化物奖励儿童认真按时完成作业的行为,最合适的安排应该是()

A.让儿童看完电视以后立即督促其完成作业B.规定每周看电视的适当时间

C.惩罚孩子过分喜欢看电视的行为D.只有按时完成作业后才能看电视

其他几题顺序后延

P439

加入上面第十题答案:

10.D[解析]要想达到强化的效果,就必须在强化物和行为反应之间建立适当的联结。

P440

命题聚焦中两个

,将第一个改为

P441

把学习动机的两个基本成分是学习需要与学习期待,两者相互作用形成学习的动机系统。

后面删除

P442

根据动机产生的诱因改为根据动机产生的驱动力来源

P446

1.(三)成就动机理论下面加入1.基本观点

(三)成就动机理论对教育的启示这一段改为

2.成就动机理论对教育实践的启示

(1)在教育实践中对力求成功者,应通过给予新颖且有定难度的任务,安排竞争的情境,严格评定分数等方式来激起其学习动机;

(2)对于避免失败者,则要安排少竞争或竞争性不强的情境,如果取得成功则要及时表扬并给予强化,评定分数时要求稍稍放宽些,并尽量避免在公共场合下指责其错误;(3)由于力求成功的动机比避免失败的动机具有更大的主动性,因此对学生还应增加他们力求成功的成分使他们不以避免失败为满足而以获取成功为快乐,这样才能真正调动一个人的积极性。

2、(四)成败归因理论下加上1.基本观点

P447

将成败归因理论对教育的启示以及韦纳的归因理论在教育上具有重要意义这两段删除,换成塞利格曼在习得性无力感理论中对无力感产生的原因进行了说明。

根据他的理论,无力感的生过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1.获得体验。

努力进行反应却没有结果的状况被称为“不可控状况",在这种状况下人会体验各种失败与挫折 。

2.在体验的基础上进行认知。

这时,人会感到自己的反应与结果没有关系,产生“自己无法控制行为结果或外部事件"的认知。

3.形成“将来结果也不可控”的期待。

“结果不可控”的认知与期待会使人觉得自己对外部事件无能为力或感到无所适从自己的反应无效,前景无望,即使努力也不能取得成果。

也就是说“结果不可控”的认知和期待使人产生了无力感。

4.表现出动机、认知和情绪上的损害,影响后来的学习。

塞利格曼等人指出,人对失败的归因在无力感的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归因不同,人们所产生的认知和期待就不一样,无力感也会呈现多种形式。

同时,掌握习得性无力感理论有助于学习者提高自我效能感,它会使学习行为更有效;有利于教师把握学习困难学生的心理,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

2.帮助学生正确归因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韦纳的归因理论在教育上具有重要意义。

(1)教师根据学生的自我归因可预测其此后的学习动机。

学生自我归因虽未必正确,但却是重要的。

因为归因促使学生在从了解自己到认识别人的过程中,建立起明确的自我概念,促进自身的成长。

而如果学生有不正确的归因,则更表明他们需要教师的辅导与帮助。

(2)长期消极的归因不利于学生的个性成长,这就需要教师利用反馈的作用,并在反馈中给予学生鼓励和支持,帮助学生正确归因,重塑自信。

韦纳发现,在师生交互作用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对自己成败的归因,并非完全以其考试分数的高低为基础,而是受到教师对他的成绩表现所作反馈的影响。

(3)通过归因训练改变学生消极的自我认识,提高学习动机。

根据归因理论,学生将成败归因于努力比归因于能力会产生更强烈的情绪体验。

努力而成功,体验到愉快;不努力而失败,体验到羞愧;努力而失败,也应受到鼓励。

因此,教师在给予奖励时,不仅要考虑学生的学习结果,而要联系其学习进步与努力程度状况来看,强调内部、稳定和可控制的因素。

在学生付出同样努力时,对能力低的学生应给予更多的奖励,对能力低而努力的人给以最高评价,对能力高而不努力的人则给以最低评价,以此引导学生进行正确归因。

归因训练的具体方法参见本节中“内部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P451

真题精选加入试题

10.<2014年周口单项选择>美国教育学家布鲁纳提出了结构教学理论和发现式学习法,他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形成和发展认知结构的过程,是在()的推动下,学习者主动对新知识加以选择,转换,储存和应用的过程。

A.内在动机B.外在动机C.潜在动机D.混合动机

11.<安阳高新单项选择>个人在学习活动中感到有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状态是()

A.学习动机B.学习需要C.学习兴趣D.学习期待

12.<2012年洛阳单项选择>学生中流传“大考大玩,小考小玩,不考不完”是有一定道理的,可以说明这一现象的理论是()

A.耶克斯—多德森定律B.动机强化说C.动机需要论D.归因理论

 

【答案】10.A11.B12.A

 

P452

1.

(一)学习策略的含义与特点的下一行加入1.学习策略的概念

2.学习策略具有如下特点:

改为:

2.学习策略的特点

3.学习策略特点:

这一段的最后加入第三点:

3.学习策略的特征

(1)学习策略是学习者为了完成学习目标而积极主动地使用的

一般来说,学习者采用学习策略都是有意识的心理过程。

学习时,学习者先要分析学习任务和自己的特点,然后根据这些条件,制订适当的学习计划。

(2)学习策是有效学习所需的

所谓策略,实际上是从效果和效率的角度而言的。

凡是有助于提高学习质量、学习效率的规则、程序、方法、技巧、自我调节方式均属于学习策略的范畴。

(3)学习策略是有关学习过程的

它规定学习时做什么不做什么、先做什么后做什么、用什么方式做、做到什么程度等诸方面的问题。

有内隐和外显之分,又有水平层次之别,可以是外显的操作步骤,也可以是内隐的思维策略。

  

(4)学习策略是习者制订的学习计划,由规则和技能构成

它是衡量个体学习能力的重要指标,是制约学习效果和效率的重要因素,是会不会学习的标志。

学习策略是一种程序性知识,由规则系统或技能构成是学习技巧或学习技能的组合。

P458

在1.注重对元认知监控和调节的训练这部分内容的末尾加入研究发现,元认知监控策略的有效教学可采取以下技术:

①出声思考;②写思考日志;③计划和自我调节;④报告思维过程  ⑤自我评价。

P462

1、

(二)当代的迁移理论下面

在认知结构的基础上提出了关于迁移的理论和见解。

这句话之加上一切有意义的学习必然包括迁移,迁移是以认知结构为中介进行的,先前学习所获得的新经验,通过影响原有认知结构的有关特征影响新学习。

2.将认知结构迁移理论指出,......以达到迁移的目的。

作为一个段落。

P464

真题精选中增加

8.<2014年驻马店上蔡单项选择>学习迁移也称训练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

A.另一种学习的影响B.对活动的影响

C.对记忆的影响D.对智力的影响

【答案】8.A

P465

1、一知识学习这部分(P465-470)删除,修改为

1、知识学习

(1)知识的概念

知识是指主体通过与环境相互作用而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

其实质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特征与联系的反映,是客观事物的主观表征。

(2)知识的分类

1.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

安德森根据知识的不同表征形式,将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

(1)陈述性知识

陈述性知识也叫描述性知识,是个人能用言语进行直接陈述的知识,主要用于区别和辨别事物。

陈述性知识学习的过程包括获得、保持和提取三个阶段。

知识获得阶段,新信息进入短时记忆,与长时记忆中的相关信息联系。

出现新的意义构建;知识保持阶段,新构建的意义储存于长时记忆中,如果没有复习或新的学习,这些意义将随时间的延长而遗忘;知识提取阶段,个体运用所获得的知识回答“是什么”和“为什么”的问题,并应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使所学知识产生广泛迁移。

(2)程序性知识

程序性知识即操作性知识,是一种经过学习后自动化了的关于行为步骤的知识,表现为在信息转换活动中进行具体操作。

程序性知识学习的一般过程是从陈述性知识转化为自动化的技能的过程,它主要由三个阶段构成。

(1)陈述性阶段。

该阶段是掌握程序性知识的前提,是对以陈述性知识形态存在的程序性知识的学习。

学生首先要理解有关的概念、原理、事实和行动步骤等的含义。

(2)程序化阶段。

经过大量的练习和反馈,陈述性知识转化为程序性知识,学生能将一个个产生式形成产生式系统,将各个行动步骤联合起来,流畅地完成各种活动。

(3)自动化阶段。

随着进一步的练习,学生最终进入到自动化阶段。

在这一阶段,学生无需有意识的控制或努力就能够自动完成有关的活动步骤,行为完全由规则支配,技能也相对自动化。

操作的准确性和速度均得到大幅提高,表现为纯熟的技能,不需要提取有关操作步骤的知识。

程序性知识学习包括两种类型:

模式识别学习和动作步骤学习。

它们存在不同的掌握机制。

模式识别程序学习的主要任务是学会把握产生式的条件项,这通常要经过概括化和分化两种心理机制。

动作步骤学习以模式识别为基础,主要是通过程序化和程序的合成两个机制来完成。

2.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

由于反映活动的深度不同,知识可分为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

所谓感性知识是对活动的外表特征和外部联系的反映,可分为感知和表象两种水平。

感知是人脑对当前所从事的活动的对象的反映;表象是人脑对从前感知过但当时不在眼前的活动的反映。

所谓理性知识反映的是活动的本质特征与内在联系包括概念和命题两种形式。

概念反映的是活动的本质属性及其各属性之间的本质联系。

命题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规则、原理、原则,它表示的是概念的关系,反映的是不同对象之间的本质联系和内在规律。

3.策略性知识

美国心理学家梅耶提出了一种策略性知识。

它与程序性知识相似但又存在区别的知识,称为策略性知识。

有策略性知识是关于如何学习和如何思维的知识,即个体运用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去学习、记忆、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和技巧。

(三)知识的表征★

知识表征是指信息在人脑中的存储和呈现方式,它是个体知识学习的关键。

人们在学习过程中,都是根据自己对知识的不同表征而选择相应的学习方法和应用方式的。

不同知识类型在头脑中具有不同的表征方式。

陈述性知识主要以命题和命题网络的形式进行表征,表象和图式也是其表征的重要形式;程序性知识则主要以产生式和产生式系统进行表征。

一个大的知识单元中既有陈述性知识,也有程序性知识,二者相互交织,许多心理学家用图式描述这种大块知识的表征。

不管是命题网络、产生式系统还是图式,它们都强调知识间的联系,强调知识的组织结构。

人的知识不是零乱地“堆积”在人的头脑中,而是按照一定的逻辑联系“集成”在头脑中,形成一定的认知结构。

所谓认知结构,就是学生头脑里的知识结构,广义而言,它是某一学习者的全部观念及其组织,狭义来说,它可以是学习者在某一特定知识领域内的观念及其组织。

命题是我们能够评价是非对错的最小的意义单元。

两个或多个命题常常因为有某个共同的成分而相互联系在一起,从而构成了命题网络。

图式是关于某个命题的一个知识单元,它包括与某主题相关的一套相互联系的基本概念,其构成了感知、理解外界信息的框架结构。

产生式系统是由一系列“条件一行动”规则构成的,它表明了所要进行的活动以及作出这种活动的条件。

(四)知识学习的类型★

1.根据知识本身的存在形式和复杂程度,知识学习分为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

(1)符号学习。

符号学习又称表征学习,是指学习单个符号或一组符号的意义。

符号学习的心理机制是符号和它们所代表的事物或观念在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建立相应的等值关系。

如新生儿学会“狗”这个符号所代表的意义。

不管是何种语言,词汇所代表的事物和观念是约定俗成的,所以个体在获得陈述性知识时,首先要掌握符号所代表的意义。

当然,符号不限于语言符号(词),也包括非语言符号(如实物、图像、图表、图形等)。

因此,对数学图表的认识、对瓜果树木的认识、对各种机床的认识等,也属于符号学习。

同时,符号学习还包括事实性知识的学习,即学习一组符号(语言或非语言)所表示的某一具体事实。

如历史课中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学习,地理课中地形地貌和地理位置的学习,均属于事实性知识的学习。

(2)概念学习。

概念学习是指掌握概念的—般意义,其实质是掌握一类事物的共同的本质属性和关键特征。

同类事物的关键特征既可由学习者从大量同类事物的不同例证中独立发现,也可由指导者用下定义的方式直接呈现给学习者,让其利用已掌握的概念来理解。

概念学习以表征学习为前提,又为命题学习奠定基础,因此,它是意义学习的核心。

(3)命题学习。

命题学习是指获得由几个概念构成的命题的复合意义,实际上是学习表示若干概念之间关系的判断。

命题是知识的最小单元,它既可以陈述简单的事实,也可以陈述一般规则、原理、定律、公式等,因此它被看成是陈述性知识掌握的高级形式。

命题学习旨在反映事物之间的关系,是一种更加复杂的学习。

  规则即原理,是对事物客观规律的言语说明。

人们在认识世界,发现各种事物的内在联系的基础上得出的计算公式、法则、原理、定律都是规则。

对这些规则的学习称为规则学习或者原理学习。

规则的学习是通过接受式学习和发现式学习两种方式来进行的。

2.根据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的关系,知识学习分为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

(1)下位学习。

下位学习又称类属学习,是一种把新的观念归属于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的某一部分,并使之相互联系的过程。

原有观念在包容和概括水平上高于新学习的知识。

下位学习包括派生类属学习和相关类属学习。

前者指新观念是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的特例或例证,新知识只是旧知识的派生物。

这种学习比较简单,只需经过具体化过程即可完成。

当新知识扩展、修饰或限定学生已有的旧知识,并使其精确化时,便产生了相关类属学习。

派生类属学习和相关类属学习的主要区别在于学习之后原有观念是否发生本质属性的改变。

(2)上位学习。

上位学习又称总括学习,是在学生掌握一个比认知结构中原有概念的概括和包容程度更高的概念或命题时产生的。

上位学习遵循从具体到一般的归纳概括过程。

(3)并列结合学习。

并列结合学习是在新命题与认知结构中特有的命题既非下位关系又非上位关系,而是一种并列的关系时产生的。

一般而言,并列结合学习比较困难,必须认真比较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才能掌握。

二、现代认知心理学中知识学习的过程

知识学习主要是学生对知识的内在加工过程。

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这一过程包括三个阶段:

(1)知识的获得,包括知识的感知与理解,是指新的知识信息进入短时记忆,与长时记忆中被激活的相关知识建立联系,从而出现新意义的建构。

(2)知识的保持,又称为知识的巩固,是指对新建构意义的持久记忆。

在巩固阶段,新建构的意义储存于长时记忆中,如果没有复习或新的学习,这些意义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出现遗忘现象。

(3)知识的应用,是指把学到的知识应用于作业和解决有关问题的过程,是抽象知识具体化的过程。

例如,运用理化的概念、定理、定律去解答有关的具体问题;运用逻辑知识去写说明文和议论文;运用数学知识去做某些作业等。

知识的应用是知识掌握的最后一个环节,它与知识的获得、知识的保持紧密相连,共同构成知识学习过程。

它既以前两者为前提,又是检验知识掌握与否以及掌握程度的手段。

(1)知识的获得

知识的获得是知识学习的第一个阶段。

在这个阶段,新信息进入短时记忆,与来自长时记忆系统的原有知识建立一定的联系,并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从而获得对新信息意义的理解。

而要理解新信息的意义:

首先必须获得充分的感性经验;其次,必须对所获得的感性经验进行充分的思维加工。

1.知识的感知

(1)感知与观察

具体内容参见心理学部分第二章第一节“感知觉概述”。

(2)知识直观★

直观是主体通过对直接感知到的教学材料的表层意义、表面特征进行加工,从而形成对有关事物具体的、特殊的、感性的认识的加工过程。

直观是理解科学知识的起点,是学生由不知到知的开端,是知识获得的首要环节。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主要有三种直观方式,即实物直观、模像直观和言语直观。

①实物直观

实物直观指在感知实际事物的基础上提供感性材料的直观教学方式。

例如,观察标本、演示实验、到工厂或农村进行实地参观访问等。

实物直观富于真实性,因而有利于提高学生对教材内容的正确理解,也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但是实物直观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一是它往往不易突出物的本质要素。

在实际事物中本质要素与非本质要素往往结合在一起,而且非本质要素一般表现得比较强烈。

二是由于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它无法提供某些重要的感性材料,如动植物的生长过程、化学反应的过程、原子的结构等都难以通过实物直接观察。

②模像直观

模像直观指观察与教材相关的模型与图像(如图片、图表、幻灯片、电影录像、电视等),形成感知表象。

模型、图像都是对客观事物的简化、抽象或夸张。

它通过这些人为的手段消除或减弱实物直观的缺点,扩大直观的范围,提高直观的效果。

首先,它可以人为地排除些无关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