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经济非均衡发展区域实现包容性增长的战略与策略.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175121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179.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旅游经济非均衡发展区域实现包容性增长的战略与策略.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旅游经济非均衡发展区域实现包容性增长的战略与策略.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旅游经济非均衡发展区域实现包容性增长的战略与策略.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旅游经济非均衡发展区域实现包容性增长的战略与策略.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旅游经济非均衡发展区域实现包容性增长的战略与策略.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旅游经济非均衡发展区域实现包容性增长的战略与策略.docx

《旅游经济非均衡发展区域实现包容性增长的战略与策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旅游经济非均衡发展区域实现包容性增长的战略与策略.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旅游经济非均衡发展区域实现包容性增长的战略与策略.docx

旅游经济非均衡发展区域实现包容性增长的战略与策略

旅游经济非均衡发展区域实现包容性增长的战略与策略——以泛长三角旅游区为例

2012年12月19日10:

51来源:

《经济地理》2012年第6期作者:

蒋丽芹字号

打印纠错分享推荐浏览量107

内容摘要:

关键词:

作者简介:

  摘要:

我国当前旅游经济总体运行良好,但仍存在着农民旅游市场增长缓慢、旅游安全保障和服务质量问题突出、区域非均衡发展现象明显等问题,其中区域旅游热点延展与区域旅游非均衡发展并存是当前中国旅游经济存在的主要结构性问题。

文章将包容性增长理论引入到旅游经济研究中,提出区域旅游增长的战略和策略。

并以泛长三角旅游区为例,分析了其非均衡发展的客观现象,在我国区域经济大发展的前提下,对今后如何实现包容性增长提出了具体措施。

通过研究旨在对一个旅游区形成系统、和谐的旅游发展整体,促进区域旅游经济包容性增长,最终实现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

旅游经济,非均衡发展,包容性增长,可持续发展,泛长三角

  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是一种普遍的经济与社会现象。

旅游作为一种社会经济现象,同样存在着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1]。

受经济政策、资源禀赋、发展基础、区域条件等因素影响,长久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在空间上呈现东、中、西梯度发展的局面,旅游经济更呈现梯度、低效率发展[2]。

2010年我国区域旅游发展呈“全面增长、亮点突出,总体稳定、局部变化”态势[3],但区域旅游发展仍面临一系列急待解决的问题,其中最突出的问题是区域旅游发展不均衡。

东部地区无论是从旅游经济总量,还是在以旅游基础设施、旅游接待水平、旅游发展理念等为代表的旅游产业素质方面,明显优于中西部地区[3]。

从1988年上海、浙江、江苏共同提出的“江浙沪旅游年”活动开始,中国进入了区域旅游合作阶段[4]。

2011年5月长三角地区旅游合作联席会议在沪举行,并签署了《苏浙皖沪旅游合作一体化框架协议》,将长三角旅游区的范围扩大,也就是本文所要研究的泛长三角旅游区。

近年来泛长三角旅游区在区域旅游经济大力发展的同时,非均衡发展现象一直存在,江苏、浙江、上海无论是国内旅游,还是出入境旅游,在区域内部处于领先地位,也拉大了与安徽省旅游发展的差距。

  包容性增长是亚洲开发银行2007年首次提出的概念,其核心是和谐与可持续发展的增长[5]。

国内外对于包容性增长的研究更多是从一个国家或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宏观层面展开,侧重于理论分析和研究,而对于将该理论应用到某一区域的某一产业则极少涉及,国内申世军将这一理论运用到债券市场[6],贡森对推进包容性增长的社会政策进行了研究[7];李震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角度分析包容性增长[8];徐耀研究人力资源开发就业促进与包容性增长[9]。

随着学术界对这一理论研究的深入,随着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的各种社会现象的凸显,运用包容性增长理论对社会经济文化领域的研究广度和深度将进一步增加。

本文运用包容性增长理论研究区域旅游发展,对促进区域旅游经济的包容性增长,实现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1包容性增长的基本理论研究

  1.1包容性增长的概念和特征

  包容性增长是一种全新的增长理念,目前虽没有一个统一的概念,但代表性的观点有三种:

一种认为包容性增长即参与分享型增长;一种认为包容性增长包含穷人的增长;一种认为包容性增长强调经济包容和社会包容[10]。

总体而言,包容性增长是倡导机会平等的增长,最基本的含义是公平合理地分享经济增长。

其基本内涵包括:

包容性增长是可持续性增长,是共享式增长,是全面增长,是广泛基础上的增长,是安全增长,是平等增长[10-11]。

其主要特征有:

体现了一种新的经济增长目标模式;倡导了公平和公正,强调经济增长成果的分享性,强调在经济增长过程中保持平衡;倡导了新的价值导向,倡导了增长成果共享的价值导向、民生为本的价值导向、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价值导向、“国富”与“民富”相结合的价值导向;强调人本主义的增长[10]。

可见,包容性增长理论与可持续发展理论一脉相承,它为旅游经济健康、持续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1.2包容性增长的政策与措施

  对于包容性增长的应用研究范围是极其广泛的,通常侧重于政治领域、经济文化领域,侧重于解释社会问题。

国外在包容性增长的政策与措施上,研究者Ali作出了具体的研究,他的观点主要是从五个方面入手:

一是认为促进有效的可持续发展在实现包容性增长中起了重要作用,提出了提供就业机会和促进生产有利于实现包容性增长;二是建议政府解决制度缺失,维护法律秩序,确保人们在新的机会中平等参与及受益;三是提出开发人力资本以支持包容性增长;四是建议政府在确保包容性发展的同时需要与私营部门和民间团体建立起合作的伙伴关系;五是提出包容性增长中相互关联的经济、政治及社会维度应相互增强,从而促进包容性增长[12]。

  我国的研究更多是从一个国家或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宏观层面展开,更多是侧重于理论分析和研究。

目前学术界首先是寻求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非包容性的深层次原因和区域差异的具体表现,其次也积极尝试运用包容性增长理论指导我国经济方式改变、产业结构转型。

近年来随着研究的深入,随着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的各种社会现象的凸显,我国的一些经济学家、社会学家也逐步运用这一理论的核心原理,深入研究我国经济增长与社会就业、传统文化、人的全面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道德伦理之间的关系以及他们之间的相互影响,并且在具体的政策与措施上,主要是从国家或地区宏观制度的制定与完善、分配制度的建立、人力资源的开发、政策的引导、去GDP化、合作与交流等方面进行了探索[5]。

  综合以上的分析得出:

非包容性增长在当前中国经济运行中是普遍存在的,对于有淡季旺季、热点冷点的旅游行业来说,非包容性现象更是不可避免的。

  2泛长三角区域旅游包容性增长的实证研究

  2.1泛长三角区域自然条件分析

  泛长三角旅游区包括江苏、浙江、安徽、上海,面积近35万km2,自然条件良好,区位优势独特。

首先该旅游区滨江临海,拥有外通大洋,内连深广腹地的优越自然区位条件和水陆并举、四通八达的便捷交通条件;其次该旅游区集江、河、湖、海于一身,境内湖泊河流众多,水网密织,有我国五大淡水湖中的太湖、洪泽湖、巢湖;有三大水系即淮河水系、长江水系、钱塘江水系,并以运河将其贯通;再次整个区域多种地貌形态组合良好,西南为山地,东北为平原,中间是江南丘陵。

黄山山脉和武夷山脉位于南部,东北部平原分属于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

  2.2泛长三角区域旅游非均衡发展现状分析

  泛长三角旅游区各省市由于在旅游资源赋存状况、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区域和交通状况等方面有着一系列客观存在的差异,导致出现各省市旅游经济发展差距仍然非常明显。

  2.2.1旅游总收入非均衡现状。

从旅游总收入维度看,泛长三角旅游区旅游总收入的非均衡性比较明显,江苏、浙江、上海每年的旅游总收入在全国的排名前五位,而安徽省旅游业相对落后,在全国位于中等水平,排名在15名左右,表1是2008、2009和2010年泛长三角4省市旅游总收入的情况。

  表1泛长三角旅游总收入亿元

  数据来源:

根据相关文献[13-19]和各地旅游政务网公布数据整理而得。

表1-4同。

  2.2.2入境旅游非均衡现状。

泛长三角旅游区内部江苏、浙江、上海旅游业发达,一直是我国传统的旅游客源地和旅游目的地,在国际客源市场具有一定的知名度,而安徽省国际旅游业则相对落后。

表2是2008-2010年4省市入境旅游接待人次和旅游外汇收入情况。

近3年来安徽省的的入境量远远落后于其他3省市,其总量仅仅是其他各省市的20%一25%,从入境旅游收入来看,各省市也是安徽省的5-10倍。

  表2泛长三角入境旅游发展情况

  2.2.3国内旅游非均衡性现状。

国内旅游接待人次是衡量国内旅游目的地最重要的指标,标志着一个地区吸引国内游客的能力,而国内旅游收入是一个地区旅游业创造价值的能力[20]。

近10年来我国的国内旅游发展迅速,但各地发展不均衡,泛长三角旅游区也是如此。

 

 表3泛长三角国内旅游发展情况

  安徽省得益于临近全国的客源市场,在国内旅游接待人次上虽然落后于江苏和浙江,基本与上海持平,可是在旅游收入上与3省市相比还是有较大的差距,说明安徽省的旅游创收能力还有待加强。

同时由国内旅游人次与总人口的比值这一指标也可以衡量地区吸引游客的能力,2009年4省市国内旅游人次与总人口的比值分别是上海6.43、浙江4.71、江苏3.85,而安徽仅为2.0[20],可见,江苏、上海、浙江三省市的旅游强度明显高于安徽。

  2.2.4国内旅游游客人均消费与满意度非均衡性现状。

国内旅游人均消费和游客满意度都是反映一个地区旅游业创造价值能力的指标,2009年国内旅游人均消费非均衡性明显,最高的是上海达到1548元/人,高于1000元的有北京、江苏、天津、吉林和内蒙古,而青海、宁夏、甘肃等省则人均消费低于600元/人[20]。

泛长三角旅游区游客人均旅游消费分别是排名全国第1的上海1548元/人,排名全国第5的江苏1160元/人,浙江全国排名第7,为993元/人,安徽排名全国第18位,为704元/人口[20]。

从游客满意度这一指标来看,差距非常大,江苏、上海、浙江分别是0.714、0.597、0.503,在全国的排名分别是第3、4、6位,而安徽省在全国排名倒数第二,仅为0.036[20]。

  2.2.5潜在出游能力的非均衡现状。

中国旅游研究院在综合考虑居民收入、生活质量、产业结构、交通通信能力等因素之后,运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进行分析后,得出我国各省市的出游能力以及在全国的排名,其中泛长三角旅游区的4省市分别是上海0.9177,名列第2。

江苏0.5665,列第5位,浙江0.5396,列第6位,安徽0.1867,列我国第21位。

可见安徽居民对国内旅游的购买力明显落后于其他3省市。

  2.2.6旅游接待设施非均衡现状。

泛长三角旅游业的基础设施发展也不平衡,安徽省虽拥有黄山、皖南古村落等世界遗产,但从旅游饭店、旅行社等方面看,相比其他省市总体数量比较小,见表4。

  表4泛长三角旅游饭店、旅行社的情况

  2011年中国旅游研究院也在综合考虑2009年各接待设施之后对我国2009年各地的接待能力指数进行了测算,浙江、江苏、上海分列全国第3、4、6位,而安徽列第16位,因此在接待能力上安徽也明显不如其他地区。

  2.2.7泛长三角区域旅游人力资源非均衡现状。

旅游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力资源的现状和储备情况,从2009年泛长三角各省市旅游业从业人员数量、旅游院校数量以及在校学生人数可以看出之间的差异,见表5。

  表52009年泛长三角人力资源的情况

  数据来源:

根据相关文献整理而得[20]。

  综上,虽然泛长三角地区旅游业总体上发达,但从旅游总收入、入境旅游接待量和收入、国内旅游收入和接待量、国内旅游人次与总人口的比值、国内旅游消费、游客满意度指数、出游能力、旅游设施分布、旅游人力资源储备等方面均存在着差距。

但我们要正视现实,寻找出差距所在,在此基础上,利用旅游区内各地旅游资源禀赋的差异、运用旅游规划和旅游管理的科学手段,制定合理的区域旅游发展战略,找到区域旅游发展的最佳路径,形成旅游资源的互补、旅游产业的联动和生产要素的互动,发挥旅游业发达地区的辐射作用,带动旅游经济相对滞后的地区的发展,以形成互惠互利而又相互促进的旅游区,实现区域旅游的包容性增长。

  2.3泛长三角实现旅游业包容性增长的战略分析

  江、浙、沪、皖地域相邻、人文相亲,区域内部客源是目前国内旅游的主要客源,以江苏省为例:

  表6江苏省国内旅游客源市场分布情况

  数据来源:

根据相关文献资料整理而得[13-14]。

  可见,江苏省国内旅游客源60%以上为旅游区内部客源,因而区域旅游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旅游经济的非均衡不利于今后的合作开发,要改变泛长三角旅游经济非均衡现象关键是处理好各地旅游业增长和发展之间的关系,重视增长的持续包容性,重视发展的包容性,可以采取以下战略:

  2.3.1可持续发展战略。

关于区域经济的发展目标,国内外学者提出了许多观点,其中有两点是达成共识的:

一是可持续发展;二是地区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可见,区域发展的首选应是可持续的发展[21]。

泛长三角旅游区的江苏、浙江、上海旅游开发历史悠久,大多数自然和文化资源都已经开发成熟,要实现包容性增长,关键是提高旅游产品质量,减少传统旅游方式带来的旅游环境污染和质量下降,转变旅游经济的增长方式,促进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另一方面安徽省旅游业近年来呈不断增长态势,随着开发的进一步深入,必然会面临提高产品质量和旅游容量与破坏赖以生存的自然和人文环境的矛盾,解决的关键在于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旅游战略。

  2.3.2政府主导下的市场化运作战略。

由于旅游业有很强的外部性、关联性和带动性效应,且泛长三角旅游区旅游业包容性增长有许多工作需要协调组织,仅凭旅游部门是无法实现的,这就需要各省市政府的积极参与和强力推动。

虽然近年来世界范围内区域旅游合作成为趋势,泛长三角各省市旅游整合与协作也已经有一定的基础,但仍然在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环境的营造、旅游营销等方面都只能由政府主导,甚至应归属于政府工作的范围。

与此同时,如果仍单一靠政府主导,虽能解一时之渴,却无法解决区域旅游业长远发展的问题,旅游业的发展应是市场推动下的滚动发展,市场化运作是泛长三角旅游区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如果单一地靠市场运作,又会出现旅游经济的非均衡问题。

所以,实施政府主导下的市场化运作战略是实现区域旅游包容性增长的必然选择。

  2.3.3旅游产业集群战略。

旅游产业是一个关联性、带动性和综合性很强的产业,在区域旅游发展战略的确定上难以沿用传统产业的发展模式和战略。

笔者以为泛长三角地区旅游业要实现包容性增长,旅游产业集群是其旅游产业发展的新模式、新战略。

旅游产业集群的形成是围绕旅游区的核心吸引物,以产品的生产和价值增值为主线的。

因此,在具体路径实施时,完善泛长三角旅游产品体系则尤为重要。

通过对泛长三角旅游区的自然旅游资源、人文旅游资源、客源市场、品牌形象、生态环境等的动态网状集成创新,优化内部结构的重组和功能,避免产品雷同、产业同构带来的恶性竞争,减少旅游区各地之间的内耗,共同塑造独特、不易模仿的战略资源,提高整体的核心竞争力。

  2.3.4旅游一体化发展战略。

泛长三角旅游区要实现旅游业的包容性增长,必须树立旅游一体化发展战略,其具体实施路径可以构建无障碍旅游圈。

只有具有大旅游、大产业发展的战略思想,才能突破地区间的边界,建立战略伙伴和竞争集群,提升区域整体在更广阔空间范围的竞争力,实现旅游资源的优势共享和劣势互补。

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泛长三角旅游区虽然有一些领域的合作,但尚未进行全方面的联合开发,目前各省市不同程度地存在旅游产品同构、分工定位不明确、市场竞争激烈等现象。

构建省际间无障碍旅游区,是现代旅游发展过程中对于行政区划造成的资源分割、产业重复导致的资源浪费的市场化的重组与整合,也是在世界经济全球化以及旅游业发展迅速的背景下区域旅游经济发展的必然。

  2.4泛长三角实现旅游业包容性增长的策略研究

  2.4.1保护各自原有的资源和环境特色。

无论是旅游发达地区还是相对欠发达地区,旅游业得以发展的基础是各自的资源和环境。

该旅游区总体上形成了三个地理位置上的积聚点,即北部的江淮平原,旅游特色主要是汉文化和淮河文化;中部的长江下游平原,特色是吴越文化、佛教文化和水文化,南部的江南丘陵,特色为山水文化和道教文化[22]。

区域内部旅游资源虽有类似性,但又有差异性和互补性,上海作为国际化的特大城市,是典型的海派文化,都市景观、人造景观是其主要特征;江苏省地跨长江南北,旅游资源既有自然山水,也有江南园林、历史文化名城、水乡古镇等;浙江省旅游资源丰富多样,优美的山水风光与深厚的文化底蕴兼备;安徽省以山岳、生态、文化、宗教为主要特色,文化以徽文化见长,自然旅游资源、人文旅游资源均丰[22]。

在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指导下,从发展路径与具体对策上分析,要保持各地的特色资源和环境,开发各地的特色旅游产品。

  2.4.2各省市政府之间加强协作和互动。

泛长三角旅游区要实现旅游经济包容性增长,政府间协作互动是解决目前行政体制因素对区域合作的负面影响的重要策略。

政府间相互协作要遵循互利共赢、合作共生、横向协调为主体、纵向协调为补充的原则。

在具体实施时政府不能大操大办独断专营,角色应该定位在:

一是提供制度性公共产品,如:

制定环保政策,检查监督旅游规划的制定及实施,允许公众参与规划等;二是严格监管企业开发行为,加强旅游管理,但旅游企业具体的经营活动等由企业在市场中自主地进行协调;三是制定行业规范,实现行政、立法、司法体系之间的制度性协调;四是对游客、社区居民、社会大众进行教育与沟通,树立公众对环境保护的责任感;五是对旅游影响进行监控与评估。

  2.4.3各省市联合开发旅游产品,完善区域旅游产品体系。

泛长三角旅游区旅游资源丰富,旅游产品多样,在市场上已经形成良好口碑和一定市场影响力的旅游产品主要是观光旅游产品,且观光产品一直是该区域的传统旅游产品,也是具有竞争优势的产品。

但就整个区域而言,旅游资源缺乏有机组合,文化资源未得到充分开发,与旅游结合不够紧密,要实现区域旅游业的包容性增长,整合传统旅游产品与新兴旅游产品,完善区域旅游产品体系是一条重要的途径。

为此,一方面要扩宽旅游产品线的广度。

进一步巩固区域传统的、优势的观光、佛教、城市等旅游产品,开发生态、文化、休闲度假等旅游产品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另一方面要延展旅游产品线的深度,由开发历史悠久,知名度较高的传统产品带动新的旅游产品的进一步开发。

  2.4.4各省市打破行政区划限制,构建无障碍旅游区。

自《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中提出“促进区域旅游协调发展”的有关精神,我国东北地区、泛珠三角地区等均已建立旅游业发展联盟。

打破地区行政区划界限,整合地区旅游资源,共同打造无障碍旅游圈已成为一个趋势。

我国正进入大众化旅游的新阶段,“十二五”期间,全国旅游业增加值预计占国内生产总值的6%左右,全国的国内旅游将会进一步发展。

泛长三角旅游战略合作协议已经签署,在旅游合作一体化战略指导思想下,4省市利用独特的地缘文化优势,可以共同打造无障碍旅游区。

该旅游区区域近距离的客源目前和今后一段时间仍将是主要的国内旅游市场,因此泛长三角区域打造无障碍旅游区有较好的客源基础。

建议可以旅游业发展联盟名义推出泛长三角区域旅游一卡通,4省市群众持区域旅游一卡通进行区域内旅游时,在食、住、行、游、娱、购等消费中能实现4省市通用,且都能享受一定的价格优惠。

同时由于泛长三角4省市的国际客源市场相似,可联合起来,对外宣传营销,共同打造重要的国际旅游目的地。

  参考文献:

  [1]陈智博,吴小根,汤澍,等.江苏旅游经济发展的空间差异[J].经济地理,2008,28(11):

1064-1067.

  [2]唐晓云.生产要素视角的中国旅游经济发展区域差异研究[J]经济地理,2010,30(10):

1741-1745.

  [3]中国旅游研究院.中国旅游经济蓝皮书(3):

2010年中国旅游经济运行分析与2011年发展预测[M].北京:

中国旅游出版社,2011.

  [4]郭二艳.区域旅游非均衡发展研究[J]吉林农业,2010(9):

264

  [5]张国献.当前国内包容性增长研究述评[J]现代经济探析,2011

(2):

56-60.

  [6]申世军.刍议债券市场在包容性增长中的功能和作用[J]金融发展研究,2010(10):

57-59.

  [7]贡森.民生为向:

推进包容性增长的社会政策[M].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8]李震,张松松.从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角度看包容性增长[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0(12):

28-30.

  [9]徐耀.人力资源开发就业促进与包容性增长[J]创新时代,2010(10):

30-32.

  [10]任保平.中国经济增长质量报告(2011)——中国经济增长包容性[M].北京:

中国经济出版社,2011.

  [11]蔡荣鑫.“包容性增长”理念的形成及其政策内涵[J]经济学家,2009,

(1):

102-104.

  [12]Ali.IInequalityandtheimperativeforinclusivegrowthinAsia[J]AsianDevelopmentReview,2007,24

(2):

1-12.

  [13]江苏省旅游局,江苏省统计局.2010年江苏省旅游业发展统计公报[R].2011.

  [14]江苏省旅游局,江苏省统计局.2009年江苏省旅游业发展统计公报[R].2010.

  [1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旅游局.中国旅游统计年鉴(2010)[M].北京:

中国旅游出版社,2010.

  [16]国家统计局.2010年上海统计年鉴[M].北京:

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

  [17]国家统计局.2009年上海统计年鉴[M].北京:

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

  [18]浙江省旅游局.2010/2009/2008浙江旅游统计便览[Z].2010/2009/2008.

  [19]浙江省旅游局.2009/2008浙江旅游概览[Z].2010/2009/2008.

  [20]中国旅游研究院.中国区域旅游发展年度报告2010-2011[M]北京:

中国旅游出版社,2011.

  [21]高洪深.区域经济学[M].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22]蒋丽芹.论泛长三角区域旅游整合与协作[J]经济问题探索,2009(9):

152-155.

  作者简介:

蒋丽芹(1971-),女,江苏姜堰人,副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旅游经济等。

  基金项目: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JUSRP211A66)

  (作者单位:

江南大学商学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