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市 七年级历史上册期中考试试题及答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174205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18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沈阳市 七年级历史上册期中考试试题及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沈阳市 七年级历史上册期中考试试题及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沈阳市 七年级历史上册期中考试试题及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沈阳市 七年级历史上册期中考试试题及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沈阳市 七年级历史上册期中考试试题及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沈阳市 七年级历史上册期中考试试题及答案.docx

《沈阳市 七年级历史上册期中考试试题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沈阳市 七年级历史上册期中考试试题及答案.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沈阳市 七年级历史上册期中考试试题及答案.docx

沈阳市七年级历史上册期中考试试题及答案

沈阳市七年级历史上册期中考试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

1.战国时期,社会风雷激荡,战火连天,出现了七个主要的诸侯国,其中位于最西端的是

A.秦国

B.魏国

C.齐国

D.楚国

2.下列是我国从原始社会到文明社会的使用工具,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打制石器 

②铁农具 

③磨制石器 

④青铜器

A.①②③④B.①③②④C.①③④②D.①④③②

3.同学们来到殷墟,讲解员指着一段文字残片告诉同学:

“这文字记录反映了商王的活动和商朝的政治、经济情况,对研究商朝的历史有重要的价值。

”由此判断,这些文字应该是

A.甲骨文

B.小篆

C.隶书

D.行书

4.图示法有助于我们对历史知识的记忆和理解。

下图反映的是哪一朝代的疆域四至

A.西周

B.秦朝

C.西汉

D.东汉

5.周平王东迁后,直接管辖的地区仅在洛邑一带。

诸侯国各自为政,不再听从王命,不再定期向天子纳贡,周王室甚至要依赖诸侯国的经济支持。

这主要反映出

A.诸侯国“尊王攘夷”的策略B.周王室衰微的政治局面

C.春秋时期大规模的兼并战争D.春秋时期社会动荡局面

6.司马迁将汉武帝一生的文治武功概括为:

“外攘夷狄,内修法度。

”这里的“夷狄”主要是指

A.蒙古B.匈奴C.羌族D.犬戎

7.“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百姓)大安,立号为皇帝”。

与此材料相关的人物是

A.黄帝B.周武王C.秦始皇D.汉高祖

8.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的思想体系中,以爱人之心调节与和谐人际关系的主张是

①“仁者爱人”

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③“已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④“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语上也”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9.历史文物是后人了解方史的第一手资料。

通过“甲骨ト辞”、殷墟等遗物、遗迹,可以了解()

A.夏朝历史B.商朝历史C.秦朝历史D.西周历史

10.关于人类起源有很多种说法。

要探寻人类起源,最为可信的依据是

A.传说、遗址B.遗物、记载

C.化石、遗址D.传说、记载

11.《汉书·食货志》记载,西汉初年“民失作业,而大饥馑……人相食,死者过半”。

这对这一状况汉初统治者采取了

A.废井田,开阡陌B.统一度量衡C.设立御史大夫D.实行休养生息

12.汉初的封国有王、候两级。

王国名义上受朝廷节制,但皇权不能施行于王国所属的郡县。

候国建制与县相当,直属朝廷。

由此可见,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加强中央集权主要针对

A.王国

B.侯国

C.郡

D.县

13.春秋时期,打着“尊天子,攘四夷”的旗号,号令诸侯,成为第一个霸主的是

A.秦穆公B.楚庄王C.晋文公D.齐桓公

14.关于甲骨文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它是我国最早的文字符号

B.它出现于商朝,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开始于商朝

C.它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

D.今天的汉字就是从它发展而来

15.一代伟人孙中山的诗句“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反映了我们经常讲的“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是从下面哪一人物开始?

()

A.黄帝B.炎帝C.舜D.禹

16.一年一度的高考圆了许多莘莘学子进人国家高等学府深造的梦。

汉武帝时,学生要进人全国的最高学府接受儒学教育,必须到

A.长安

B.洛阳

C.咸阳

D.开封

17.下图为清代潍县籍收藏家陈介祺收藏过的青铜器毛公鼎,是毛公为铭记周王册封而铸。

它属于

A.酒器

B.食器

C.乐器

D.礼器

18.破釜沉舟的成语来源于

A.巨鹿之战

B.桂陵之战

C.长平之战

D.马陵之战

19.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是由谁领导的

A.刘邦

B.陈胜、吴广

C.项羽

D.刘邦、项羽

20.北宋词人苏轼曾讲过这么一个故事:

“从前有个人,因家贫困做起挖坟盗墓的勾当,他用力挖开一座坟,进入墓中,见墓主是一个皇帝、皇帝对挖墓者说:

‘我是_,死前曾留有诏令,规定我的墓葬物品一律不得用金银器,只用瓦陶器’・・…”故事中的皇帝提倡勤俭治国,并以身作则,他是

A.汉高祖

B.汉文帝

C.汉景帝

D.汉武帝

21.据记载,春秋时期鲁国向周天子朝贡7次,其中鲁国国君亲自去的只有3次。

同时鲁国却朝齐11次,朝晋20次。

这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政治方面有什么特点

A.鲁国定期向周天子纳贡B.鲁国主动与秦晋结好

C.天子依附予诸侯D.周王室地位衰落,诸侯势力强大

22.假设你生活在河姆渡原始居民时期,在猎获一头野猪后,要将猪腿剁下,你所使用的工具应该是

A.打制石器

B.磨制石器

C.青铜剑

D.铁斧

23.“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提及了中国古代多位杰出君王。

其中“汉武”最主要功绩是

A.创立中央集权制

B.统一文字,统一货币

C.稳固大一统局面

D.勤俭治国,政治清明,国力显著增强

24.下列措施与秦朝速亡有关的是

①修骊山陵

②统一文字

③焚书坑儒

④统一货币

⑤修建长城

⑥强征赋税

⑦严刑苛法

⑧开拓交通

A.①②③④⑦

B.③④⑤⑥⑦

C.②③④⑤⑦⑧

D.①③⑤⑥⑦⑧

25.我国的地方行政制度,自秦朝以来,逐渐发展和完善。

下列开创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基本模式的是

A.丞相制B.郡县制C.州县制D.县制

二、综合题

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民失作业,而大饥馑。

……人相食。

死者过半。

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汉书·食货志》

材料二海内安宁,家给人足。

──《资治通鉴》

材料三“都鄙廪庾尽满,而府库余财”

──《汉书·食货志》

(1)材料一反映的是什么时期的景象?

造成这一景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材料二和材料三反映的史实历史上称作什么?

是汉朝推行哪种政策的体现?

(3)结合出现这种景象的原因,谈谈你的感想和启示?

27.民本思想是先秦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天意既由民意显露,民心向背就成为政权得失的关键。

孟子曰:

“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

失其民者,失其心也。

——梁治平《民本思想源流》

材料二秦制创造了中央集权的高度统一以及相应的强大皇权,但秦亡于暴政。

秦亡的惨烈教训,使后世执政者在施政中注意关怀民众的疾苦,从而使自秦朝断代了的民本思想得到有限回归。

自汉高祖刘邦开始,汉代有为之君无不把安定民生放在关乎朝代盛衰兴亡的高度上加以考察。

——摘编自马平安《走向大一统》

请回答:

⑴概括材料一的观点。

结合所学知识,说说“桀纣”失天下的主要原因。

⑵据材料二,概括“自秦朝断代了的民本思想得到有限回归”的主要原因。

结合所学知识,以汉文帝、景帝为例,说明“汉代有为之君无不把安定民生放在关乎朝代盛衰兴亡的高度上加以考察”。

28.中华文明源远流长。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

创造指南车,平定蚩尤乱。

世界文明,惟有我先。

——孙中山

(1)材料一中的“轩辕”是指谁?

后人对他的尊称是什么?

材料二下图是1939年出土于河南省安阳市武官村一历史文物。

该文物高133厘米、口长110厘米、口宽79厘米,重832.84千克;器厚立耳,折沿,腹部呈长方形,下承四柱足。

其形制巨大,雄伟庄严,工艺精巧。

——摘编自XX百科

(2)材料二中的文物叫什么?

该文物有着怎样的历史地位?

材料三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王懿荣因通晓医术在鹤年堂抓药时,买到一种叫龙骨的药材,对其上面的图形文字进行研究,并通过山东古董商人范维卿大量收购,……并将其断为商代。

该发现轰动中外学术界,把汉字的历史推到公元前1700多年的殷商时代。

——摘编自XX百科

(3)材料三中的文字叫什么?

其地位如何?

材料四秦始皇命李斯等人制定了笔画规整的文字颁行全国,这使政令能够在全国各地顺利推行,也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摘编自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4)材料四中“笔画规整的文字”叫什么?

根据材料指出,这一措施的历史作用是什么?

29.在中国历史上,汉武帝是一个具有雄才大略的皇帝。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西汉初,朝廷对地方的控制很弱,统治者奉行“无为而治”的政策,诸子百家的学说在社会上很流行,诸侯王门下聚集许多宾客,常常批评皇帝的政策。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1)针对材料一的现象,汉武帝接受了哪位大臣的建议?

采取了什么措施?

材料二西汉初期中央和封国力量对比

(2)材料二反映了西汉初年的什么问题?

对此,汉武帝采取的措施是什么?

材料三汉初,百姓可自由冶铁煮盐,私人铸币也没有完全禁绝。

结果一批经营盐铁的商人暴富起来,出现了许多富商大贾,控制了国家的经济命脉。

他们唯利是图,不关心国事。

甚至不肯借钱给朝廷去平定诸侯王的叛乱。

——摘编自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3)针对材料三出现的问题,汉武帝采取了哪些措施?

(4)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汉武帝采取的这些措施的共同作用是什么?

3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战国形势图

(1)请分别写出图中A、B、C、D代表诸侯国名称

材料二三年,卫鞅说孝公变法修刑,内务耕稼,外劝战死之赏罚,孝公善之。

……十二年,作为咸阳,筑冀阙,秦徒都之。

并诸小乡聚,集为大县,县一令,四十一县。

为田开阡陌。

——《史记·秦本纪》

(2)依据材料二分析,材料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

材料二涉及变法的哪些主要措施?

材料三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期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大强,诸侯畏惧。

——《战国策·秦策一》

(3)依据材料三,分析商鞅是怎样推行改革的?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改革有什么历史作用?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选择题

1.A

解析:

A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战国时期,齐、楚、燕、韩、赵、魏、秦国的势力较强,史称战国七雄。

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实力超过东方六国,最终灭掉东方六国,所以秦国位于战国七雄中的最西端,故A符合题意;魏国、齐国、楚国位于秦国东方,故B、C、D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A。

2.C

解析:

C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山顶洞人生活在距今约三万年,使用打制石器;我国铁农具最早出现在春秋时期;距今约6000年前的半坡文明与约7000年前的河姆渡文明普遍使用磨制石器;夏商周时期是我国的青铜器时代,由此可知,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①③④②,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的内容都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C。

3.A

解析:

A

【解析】

【分析】

【详解】

商朝出现的文字是甲骨文;小篆出现在秦朝,隶书、行书出现时间晚于小篆,排除B、C、D,故选择A。

4.B

解析:

B

【解析】

【详解】

根据题干给出的疆域范围可知是这个王朝是秦朝。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的疆域广大,东至东海,西到陇西,北至长城一带,南达南海。

所以B项符合题意,ACD项与题意不符,故选B。

5.B

解析:

B

【解析】

【详解】

依据题干“周平王东迁后……周王室甚至要依赖诸侯国的经济支持。

”结合所学知识,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史称“东周”。

我国历史进入春秋时期,这一时期的特征是奴隶制瓦解,王室衰微,诸侯不再听从天子的命令,天子反而依附于强大的诸侯。

B选项符合题意;故选:

B。

6.B

解析:

B

【解析】

【详解】

根据“外攘夷狄,内修法度。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外攘夷狄”主要指汉武帝时期抗击匈奴,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B。

7.C

解析:

C

【解析】

【详解】

根据“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百姓)大安,立号为皇帝”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秦始皇统一天下,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最高统治者称皇帝的史实,C符合题意。

ABD项与题干“尽并兼天下诸侯”不符,故选择C。

8.A

解析:

A

【解析】

【详解】

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其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和“礼”。

①“仁者爱人”、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③“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都是孔子以爱人之心调节与和谐人际关系的主张,①②③符合题意。

④“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语上也”反映的是贵贱有序,不符合题意。

所以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A。

9.B

解析:

B

【解析】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殷墟是中国商代后期都城遗址,位于中国河南安阳市殷都区小屯村周围。

殷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文献可考、并为考古学和甲骨文所证实的都城遗址。

选项B符合题意,选项ACD不符合题意,故选B。

10.C

解析:

C

【解析】

【详解】

历史史料分为文献史料、实物史料和口述史料,其中实物史料指各类遗物、遗址、建筑、碑刻、雕塑和绘画等,这类史料是历史的见证和历史知识的最可靠来源,它既能比较真实地反映历史,又具有形象直观性。

故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1.D

解析:

D

【解析】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高祖时期,经历了秦始皇以来连年战争和过重的徭役,人民生活困苦,民不聊生,为了维护统治,汉高祖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重点发展农业生产,D符合题意。

ABC项内容不是面对题干反映现象汉初统治者实行的措施,不符合题意,故选择D。

【点睛】

解决本题的关键是识记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的内容及作用。

12.A

解析:

A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时,采取推恩令,让王国的国王将自己王国的疆土再次分封给自己的儿子形成侯国,而侯国归郡管辖,王国越分越小,实力大减,使王国问题最终得以解决。

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A。

13.D

解析:

D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积极改革内政,发展生产;同时改革军制,组建强大的军队,以“尊王攘夷”为号召扩充疆界,使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D符合题意。

ABC项人物都是春秋时期的霸主,但不是第一个霸主,不符合题意,故选择D。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春秋首霸--齐桓公。

14.A

解析:

A

【解析】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骨文主要指中国商朝晚期王室用于占卜或者记事在龟甲或是兽骨契刻的文字,是中国已知最早的成体系的文字形式,由此可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因此关于甲骨文的说法,不正确的是“它是我国最早的文字符号”。

所以选项A符合题意;选项BCD符合史实,但是不符合题意,故选A。

15.A

解析:

A

【解析】

【分析】

【详解】

我们通常所讲的“上下五千年”历史是从黄帝开始的,故答案选A。

16.A

解析:

A

【解析】

【分析】

【详解】

结合所学可知,为促成大一统局面,汉武帝大力推行儒学教育,在长安举办太学。

太学是我国古代的最高学府。

故A项符合题意,BCD项不符合题意。

故应选A。

17.D

解析:

D

【解析】

【详解】

依据课本所学知识可知,商周时期,青铜器的数量增多,种类逐渐丰富,主要用于饮食、祭祀及军事等方面,功能也由食器等发展到礼器,成为王公贵族象征身份地位乃至国家权力的代表性器物,礼器的类型和数量反映了权力的大小和严格的等级界限。

西周的青铜器毛公鼎,是毛公为铭记周王册封而铸,是重要的礼器。

D项符合题意。

ABC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D。

18.A

解析:

A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07年,项羽的起义军与秦军主力部队在巨鹿展开大战。

楚军全部渡过漳河以后,项羽让士兵们饱饱地吃了一顿饭,每人再带三天干粮,然后传下命令:

把渡河的船(古代称舟)凿穿沉入河里,把做饭用的锅(古代称釜)砸个粉碎,把附近的房屋放把火统统烧毁。

这就叫破釜沉舟。

项羽用这办法来表示他有进无退、一定要夺取胜利的决心,结果巨鹿一战,大破秦军。

因此“破釜沉舟”的成语来源于巨鹿之战,所以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A。

19.B

解析:

B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被征发到渔阳戍守长城时,遇雨误期,按秦律误期当斩,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在大泽乡起义,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B符合题意。

刘邦、项羽反秦发生在陈胜、吴广起义后,所以AC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B。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

20.B

解析:

B

【解析】

【详解】

根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文帝在历史上以节俭著称。

他刚即位时,有人献千里马,他拒绝接受,还下诏表明不受献礼。

对修建他的陵墓,汉文帝要求不许用金、银、铜等装饰,只可用瓦器,选项B符合题意;选项AC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21.D

解析:

D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春秋时期鲁国向周天予朝贡7次……却朝齐11次,朝晋20次”,这说明诸侯势力大于王室势力,故D符合题意。

题干是在说春秋时期诸侯势力和王室势力的消长变化,故ABC均不符合题意。

故选D。

【点睛】

本题以鲁国朝贡为切入点,考查春秋周王室和大诸侯国的关系。

掌握,春秋时,周王室地位衰落,诸侯势力强大。

22.B

解析:

B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距今约7000年的河姆渡聚落位于浙江余姚河姆渡村,是长江流域原始农耕聚落的代表,那里的居民普遍使用磨制石器,还用动物骨骼制作工具,B符合题意;打制石器不如磨制石器锋利,A不符合题意;青铜剑当时没有出现,C不符合题意;铁斧是春秋时期才出现的,D不符合题意。

综上所述ACD都不符合题意,故选B。

23.C

解析:

C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西汉武帝时,在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稳固了大一统局面,故C符合题意;秦始皇创立中央集权制、统一文字,统一货币,故AB不合题意;西汉文帝、景帝时勤俭治国,政治清明,国力显著增强,故D不合题意。

故此题选C。

【点睛】

抓住题干关键词“最主要功绩”是解题的关键,逐一分析各选项。

24.D

解析:

D

【解析】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穷兵黩武、好大喜功,滥用民力,大兴土木;焚书坑儒,禁锢人们的思想;沉重的赋税、繁重的徭役和兵役;大量的农民被征发修筑长城、宫殿、驰道、建骊山陵墓;其刑法极其严酷;秦的暴政导致了秦末农民战争,秦朝速亡。

因此与秦朝速亡有关的是①③⑤⑥⑦⑧;选项D符合题意;②统一文字、④统一货币有利于巩固大一统国家,不符合题意,可排除。

因此选项D符合题意,选项ABC不符合题意,故选D。

25.B

解析:

B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秦朝建立后,政治上建立了一整套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地方,实行郡县制,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郡县制为后来封建王朝长期沿用,对中国历史产生深远影响。

所以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B。

二、综合题

26.

(1)西汉建立之初(或者西汉刚刚建立)。

秦朝的残暴统治和秦末的战乱,社会上产遭到严重破坏。

(2)“文景之治”。

休养生息政策。

(3)重视农业发展;提倡节俭;统治者要注意调整统治政策;国家统一和社会

解析:

(1)西汉建立之初(或者西汉刚刚建立)。

秦朝的残暴统治和秦末的战乱,社会上产遭到严重破坏。

(2)“文景之治”。

休养生息政策。

(3)重视农业发展;提倡节俭;统治者要注意调整统治政策;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等(任意答出两点即可)

【解析】

【分析】

【详解】

(1)根据材料一“民失作业,而大饥馑。

……人相食。

死者过半。

自天子不能具钧驷。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于秦朝的残暴统治和秦末的战乱,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的破坏。

西汉建立之初,到处是残破荒凉的景象。

人民流离失所,人口锐减,大片的田地荒芜。

当时连皇帝的马4也配不齐毛色相同的四匹马,有些将相出行只能乘牛车。

材料反映的是西汉建立之初的景象;造成这一景象的主要原因是秦朝的残暴统治和秦末的战乱,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文帝和汉景帝统治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国力强盛,人民生活安定,史称“文景之治”。

所以材料反映的史实历史上称作“文景之治”,是汉朝推行休养生息政策的结果。

(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王朝到了汉文帝和汉景帝时期,继续实行休养生息政策。

他们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要求各级官吏关心农桑,并进一步减轻赋税和徭役,把田赋降到了三十税一。

文帝和景帝时期,重视“以德化民”,废除了一些严刑峻法。

因此发展生产,必须重视农业发展;提倡节俭;统治者要注意调整统治政策等。

27.

(1)观点:

民意即天意,得失天下的关键在于民心的向背。

原因:

统治残暴,生活奢侈,赋税沉重,施用酷刑,残害百姓等。

(2)主要原因:

后世执政者吸取秦亡于暴政的教训,施政中注意关怀民众的疾苦。

说明:

汉文

解析:

(1)观点:

民意即天意,得失天下的关键在于民心的向背。

原因:

统治残暴,生活奢侈,赋税沉重,施用酷刑,残害百姓等。

(2)主要原因:

后世执政者吸取秦亡于暴政的教训,施政中注意关怀民众的疾苦。

说明:

汉文帝、景帝在位期间,“以德化民”,勤俭治国,减免或减少田租赋役,促使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导致中国古代第一个治世“文景之治”出现。

【解析】

【详解】

(1)根据材料一“天意既由民意显露,民心向背就成为政权得失的关键”可知,材料反映的观点是民意即天意,得失天下的关键在于民心的向背。

根据“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

失其民者,失其心也。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桀纣”失天下的主要原因是统治残暴,生活奢侈,赋税沉重,施用酷刑,残害百姓等。

(2)根据材料二“秦亡的惨烈教训,使后世执政者在施政中注意关怀民众的疾苦,从而使自秦朝断代了的民本思想得到有限回归。

”可知,“自秦朝断代了的民本思想得到有限回归”的主要原因是后世执政者吸取秦亡于暴政的教训,施政中注意关怀民众的疾苦。

根据“自汉高祖刘邦开始,汉代有为之君无不把安定民生放在关乎朝代盛衰兴亡的高度上加以考察。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文帝、景帝在位期间,“以德化民”,勤俭治国,减免或减少田租赋役,促使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导致中国古代第一个治世“文景之治”出现,体现了“汉代有为之君无不把安定民生放在关乎朝代盛衰兴亡的高度上加以考察”。

28.

(1)黄帝;人文始祖或人文初祖。

(2)司母戊鼎或后母戊鼎;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

(3)甲骨文;中国已发现的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

(4)小篆;有利于政令的推行;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与

解析:

(1)黄帝;人文始祖或人文初祖。

(2)司母戊鼎或后母戊鼎;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

(3)甲骨文;中国已发现的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

(4)小篆;有利于政令的推行;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解析】

【详解】

(1)由材料“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

创造指南车,平定蚩尤乱。

世界文明,唯有我先”可知,材料一中的“轩辕”指的是黄帝。

距今约四五千年,生活在黄河流域的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联合在涿鹿一战中打败蚩尤部落。

从此,炎帝、黄帝部落结成联盟,经过长期发展形成日后的华夏族,华夏族是汉族的前身,中华民族的主干部分,炎帝和黄帝被尊奉为中华民族“人文始祖”或“人文初祖”。

(2)根据材料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二中的文物叫司母戊鼎或后母戊鼎,这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

(3)根据材料“该发现轰动中外学术界,把汉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研究 > 教学反思汇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