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什么共11页文档.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171983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1.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什么共11页文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什么共11页文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什么共11页文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什么共11页文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什么共11页文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什么共11页文档.docx

《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什么共11页文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什么共11页文档.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什么共11页文档.docx

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什么共11页文档

一、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什么?

婴幼儿对世界的看法与成年人是否相同?

他们是微型的“成人”还是独特的“小精灵”?

为什么同样的家庭出来的孩子长大后个性和成就都如此不同?

怎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孩子?

     这些正是儿童发展心理学所关心的问题。

顾名思义,它研究的是儿童期的心理和行为的发生与发展的规律,以及这个时期的心理年龄特征。

但有一点和我们平时理解不大一样,儿童期是指从出生到青年前期,即从出生到17、18岁左右。

当然它还可以细分为更小的阶段,比如常用的婴幼儿期(出生到2岁)、儿童早期(2岁到6岁)、儿童中期(6岁到11岁)和青少年期(11岁到20岁)

     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基本的理论问题:

  1、遗传重要还是环境重要?

  2、是遗传还是环境是决定发展的更重要因素?

如果是两者同时起着主要的作用,那么它们如何共同影响个体?

  3、发展是连续性的还是阶段性的?

儿童发展是技能和行为不断积累的产物,还是包含着质的飞跃和阶段性变化的过程?

  4、儿童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

是大人安排好了就能很好的成长吗?

儿童是积极探索的还是被动接受的?

  5、个体的成长是稳定的还是开放式的变化?

在什么程度上,遗传和早年经历建立起终身的行为模式?

是不是有“关键期”?

以后的经历能否抵消早年的消极影响?

  6、发展在各个阶段是稳定的还是不稳定的?

不同情境下儿童的表现是否一致?

     有人类社会就有儿童,历史上洛克、卢梭、达尔文这些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先驱者们都提出了他们的观点,影响深远。

而在科学的儿童心理学诞生之后,产生了一些重要的的学术流派,他们的学说对上述问题的回答也各具特点,且互相碰撞,构成了一幅多彩的画卷。

  成熟势力学说

     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格塞尔。

他认为,个体的生理和心理发展,都是按照其基因规定的顺序有规则、有次序地进行的。

成熟是推动心理发展的主要动力,没有足够的成熟,就没有真正的发展与变化;脱离了成熟的条件,学习本身并不能推动发展。

格塞尔收集整理了数以万计儿童的发展行为模式,推出了格塞尔行为发育诊断量表,在临床中使用至今,惠及无数家庭。

  精神分析学说:

     精神分析对儿童发展心理学来说,弗洛伊德和他的后继者埃里克森影响最大。

弗洛伊德第一次强调了早年经历对个体毕生发展的重要性,并细致地描述和分析了性心理发展的五个阶段,奠定了精神分析的基础。

但他过于强调了性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而广受批评。

埃里克森接受并扩展了弗洛伊德的理论,他把人的一生发展分为8个心理社会阶段,第一次全景式地勾勒出了毕生发展的图景。

他认为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有其主要任务和矛盾,每一阶段任务完成和任务的解决有助于更好地进入下一阶段。

  行为主义和社会学习理论

     受巴甫洛夫经典条件反射的启发,行为主义创始人华生认为一切行为都是刺激—反应的学习过程,强调刺激和反应的连结。

他认为儿童从遗传得来的是数量很少的简单反射,对日后的心理发展没什么作用,环境和教育才是行为发展的唯一条件。

他的下述“名言”生动地表达了他的观点:

“给我一打健康的、发育良好的婴儿和符合我的要求的抚育他们的环境,我保证能把他们随便哪一个都训练成为我想要得任何类型的专家——医生、律师、巨商,甚至乞丐和小偷,不论他的才智、嗜好、倾向、能力、禀性以及他的宗族如何(1930)”

     斯金纳是后期的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

与华生不同的是,他用操作性条件作用来解释行为的获得,从而扩展了行为主义的解释性。

什么是操作性条件反射呢,简单的说,就是个体偶尔发出的动作如果得到强化,则建立起了某种连结,这个动作后来出现的概率就会大于其他动作。

行为是一点一点塑造的。

斯金纳的行为发展观对行为矫正和教学实践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着重研究人的行为学习。

他认为观察学习是一种普遍的、有效的学习,最明显的例子是儿童看完电视节目后出现的模仿行为。

班杜拉还重视学习之间的复杂认知过程和强调人、环境和行为之间的相互作用,进一步拓展了行为主义对人类心理和行为的解释力。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若要评出各学派对儿童心理学的影响和启示最大的人,估计大多数的儿童心理学家都会毫不犹豫地把票投给皮亚杰。

瑞士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通过对儿童的细致观察和访谈,提出了认知发展阶段理论,描述了各个阶段不同的思维方式的特征。

他认为认识或者说思维既不是单纯来自于客体,也不是单纯来自于主体,而是来自于主体对客体的动作,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

个体在成长过程中,会不断的遇到外来刺激,通过同化与顺应机制不断地提高自身的认知结构。

在皮亚杰看来,儿童不是被动地接受者,而是有着丰富的知识结构和积极的学习者。

这一观点极大地影响了后来的儿童发展心理学者们。

  异彩纷呈的当代理论观点

     除了上述经典的心理学理论,当代出现了许多研究儿童发展的新方法,这些方法或以早期理论的发现为基础,或对其进行质疑和拓展。

今天,包括信息加工、生态学、社会文化理论、生态系统理论和动态系统观在内的一大批新方法和研究重点,拓展了我们对儿童发展的认识。

     我们取其中的生态系统理论来感受一下当代儿童发展学家的闪烁的智慧之光。

     生态系统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布鲁芬布瑞纳提出。

他认为传统研究者眼中的环境过于狭窄——只局限于儿童周围随时发生的事件和情况,他把环境视为一系列相近结构,从家庭一直扩展到学校以及儿童每天生活在其中的街道、社区环境。

环境每一个层次都被认为对儿童的发展产生着有力的影响。

     环境最内部的层次是微观系统,指的是儿童在即时环境中的活动和相互作用。

往外的第二个层次是中间系统,包括与儿童成长的家庭、学校、邻里和幼儿园。

更外的一层是外在系统,指的是虽然不直接但是影响着儿童经历的社会环境,既包括正式的组织如父母的工作场所或社区的健康福利服务机构,也包括非正式的组织如父母亲的社会关系网——朋友和大家庭成员,他们可以给出建议、提供陪伴甚至经济上的支持。

最外层是宏观系统,它包括价值观、法律、习俗和特定的社会文化来源。

宏观系统影响着儿童在低层次环境中得到的支持。

     从上面介绍的这个理论可以看出,当代的儿童发展心理学家试图更加全面、更动态的把握儿童的发展过程,他们的研究和思考正不断地把深化我们对儿童心理的理解。

二、儿童大脑的发展

大脑的发展是从胚胎顶尖上的几个细胞开始,在数个月内经过一个急剧繁殖的过程,发展出2000亿个脑神经细胞。

它们彼此竞争以争取与发育中的身体各部分建立联系。

未能成功建立联系的脑神经细胞会得不到所需的化学成分,因缺乏营养而导致死亡。

受孕后20周,一半的脑神经细胞被淘汰,只剩下1000亿个伴随这个人面对世界。

这次庞大的过量生产是必需的:

确保有足够的脑神经细胞去发展出新的技能,如同我们的祖先发展出直立行走和语言。

脑神经细胞的学术名称是神经元。

  大脑的运作,依赖于神经元之间的连接网络,就如一座现代都市的运作依赖于大厦房屋之间的道路网络。

神经元之间的连接网络在出世之前便已开始建立。

外界经感觉器官传入的任何刺激都导致新的连接网络的产生。

  连接网络是由一个神经元与其他神经元接触而产生的。

一个神经元与1000-200000个其他神经元接触(接触点称为“触突”)。

一个出生不久的婴儿,其脑中新增加的神经元之间接触的速度,可以高至每秒钟30亿个接触点。

  出生后8个月,一个婴儿的脑里会有约1000万亿个接触点,之后这个数字会减少。

未能与外面世界建立联系的网络会消失。

在0~12岁时,这个孩子脑里的连接网络会下降至500亿个接触点。

在多刺激因素环境下成长的孩子,这个时候脑神经连接网络数,比一个在缺少刺激因素环境下成长的孩子的脑神经连接网络数会多出25%,这就是两个孩子智商差异的原因。

由此可见,孩子出生后最初3年对孩子大脑发育至为重要,遗憾的是,绝大部分的儿童在这3年里没有得到这方面的适当照顾。

  神经元之间接触点的产生及消失,也可以由思考上的刺激来决定,这也是大脑能力提升的来源。

大脑能力的增长,用“逆水行舟,不进则退”8个字来形容最贴切不过:

用得越多,能力越强。

人从出生到12岁,大脑就像一块吸水力特强的海绵。

这12年是每个人最重要的学习阶段,期间触突会大量地产生和消失。

这12年,尤其是最早的3年,奠定了一个人思考、语言、视力、态度、技巧等能力的基础。

12岁前特别方便各种能力的学习网络全部出现,大脑的基本结构亦定了型。

  外界的刺激能永久性地改变脑神经细胞中遗传基因的功能。

应激反(一般称为压力)和可卡因一样,能产生生物化学上的改变,直接影响一些主要脑神经细胞里的遗传基因,因而形成了永久的、不良的行为模式。

  以下脑神经网络数据显示一个婴儿大脑的发展是如何的迅速。

数字是同样大小的大及样本在不同时期的触突(接触点)的数目:

  在母体里28周124(百万个)

  出生时253(百万个)

  8个月大572(百万个)

  ]9个月大354(百万个)

  一对蜾赢有10万个神经元,一对老鼠有500万个神经元,人的近亲猴子有100亿个神经元,人有1000亿个神经元,超过所有动物。

因此人有自觉性、语言,能够联想和把现今的事处理得更好。

其他的动物,因为脑都没有这么发达,只能依靠本能反应。

  引导神经细胞学会做它的工作,感官经验是十分重要的,若在一段关键时间里没有适当的感官经验,神经细胞便失去学会做有关工作的能力。

即使一个完美的大脑,假如在出生后的两年内没有处理过视觉经验,这个人一生都会看不到东西;又假如一个人在10岁之前没有听过某种语言,这个人将学不好这种语言。

三、儿童动作能力的发展

刚出生的幼儿是没有什么运动能力的,只有一些基本的反射动作,之后在这些反射动作的基础上,开始发展起来更为高级的大肌肉动作。

幼儿的第一个大的动作能力是爬,在爬行中,幼儿掌握了自己与外部空间的关系,最初形成的是平衡觉。

然后是走,能站立后,就开始走了,走路更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涉及了人的更多的平衡能力,走路过程中,幼儿要不断地调节自身与地球引力的关系。

接下来就是跑,跑步比走路在速度上和灵活性上都有了更高的要求,而且也要求儿童具备一定的力量。

跑之后的动作就是跳,跳跃要求儿童具备一定的爆发力,双脚要同时用力。

再往后就是单足跳。

当这些躯体的大肌肉动作发展起来之后,儿童的一些精细的动作能力就得到了更迅速的发展,尤其是在视知觉引导下的活动。

最重要是眼-手协调活动,在视觉的控制下,儿童用手来解决各种复杂的任务。

此外是双手的协调活动,在双眼的控制下,儿童用两只手来完成各种手工任务,如剪纸或折纸等。

儿童不仅用手来解决任务,而且还用手-脚的协调来完成任务,如走路就是用手-脚的协调来完成的。

做操和跳舞等活动也离不开和脚的协调。

更高级的动作则是对表情的控制和对声音的控制,人的眼神与手势,对声音的大小和升降的控制都是精细肌肉发展的结果。

所以,动作不灵活的人,往往也就是不善于交往的人,至少在儿童时期是如此。

在上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与学习活动直接有关的一种运动形式,即眼球的运动。

眼睛是接受信息的主要通道,70%的学习信息要经过眼睛来达到大脑,以后的阅读能力和书写能力及写作业的能力都有赖于眼睛的运动能力的发展。

家长应根据学习任务的要求,着重培养下列几种能力:

1.注视动作。

要求儿童在一定时期内盯着一个固定的物体,不能离开。

这种注视动作有助于培养儿童的视觉注意力和视觉分辨力,应从小开始训练。

2.移视动作。

即培养儿童从对一个目标的注视转移向另一个目标的注视。

这种动作也是培养儿童视觉注意转移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

3.追视动作。

即要求儿童双眼盯着一个移动的目标,不能离开。

这种追视能力对于锻炼儿童的眼肌和运动视觉都很有帮助,也有助于将来的阅读能力的培奍。

4.环视动作。

即要求儿童对各个方向的目标做环绕扫视,以培养眼睛向各个方向的动作能力,这种训练有利于培养眼睛的灵活性,使眼睛更具传神性。

人类主要由视觉来认识事物,如果我们培养了儿童的良好的视知觉,对于他们将来防止因视知觉而导致的学习障碍是大有益处的。

四、儿童感知觉发展

婴幼儿最主要的感知觉是触觉、听觉和视觉。

在胎儿期,这些感知觉就已经形成并有所发展了。

触觉发展得最早,婴儿在早期通过口腔触觉和手的触觉来探索外部世界。

对5~12周的婴儿的研究发现,这一时期的婴儿已经能够通过口腔触觉建立条件反射。

他们往往对自己吸吮过的表面凹凸的奶嘴会注视更长的时间,说明他们已经发展了视、触觉协调的能力,有了视、触觉协调能力,婴儿就能够有意识地开展大量的动作和活动,例如通过手眼协调来完成够物的动作,甚至可以抓住运动着的物体,于是,个体探索外部世界的活动就开始了。

儿童出生后视觉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视觉调节、视觉幅合、视觉分辨和颜色知觉。

新生儿的眼睛比较小,视网膜结构还不完整,视神经也没有发育完全,因而视觉范围很狭窄,但是在出生后2~10周之间,视觉范围就会增加到两倍以上。

婴儿的视觉在6个月到周岁之间,将会发展到成人的水平。

大约在3个月时,婴儿就已经完成了双眼幅合,视线可以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

新生儿表现出对人脸和细栅条图案的偏好,说明他们已经有了视觉分辨能力。

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的视觉分辨能力也逐步完善,在4~6岁时趋于稳定。

在出生后的几个月里,婴儿便能够以相当成熟的方式来知觉色彩,研究发现,4个月大的婴儿能够区别红、绿、蓝、黄等颜色,而且显示出了对蓝、红的偏好。

婴幼儿的昕觉也有很大的发展,新生儿就可以把头转向声音源。

出生3天的婴儿已经能够分辨新的语音和他们曾昕过的语音,而且还能够将视觉体验与声音结合起来,大约在4~7个月时,他们能够对说话声音与面部表情运动相统一的刺激注视更长的时间,而对说话声音与面部表情不一致的剌激会表现不安。

小视窗:

“视觉悬崖”

沃克和吉布森(Walk&Gibson,1961)曾进行了一项旨在研究婴儿深度视觉的实验——“视觉悬崖”(如图所示)实验,后来被称为发展心理学的经典实验之一。

研究者制作了平坦的棋盘式的图案,用不同的图案构造以造成“视觉悬崖”的错觉,并在图案的上方覆盖玻璃板。

将2~3个月大的婴儿腹部向下放在“视觉悬崖”的一边,发现婴儿的心跳速度会减慢,这说明他们体验到了物体深度:

当把6个月大的婴儿放在玻璃板上,让其母亲在另一边招呼婴儿时,发现婴儿会毫不犹豫地爬过没有深度错觉的一边,但却不愿意爬过看起来具有悬崖特点的一边,纵使母亲在对面怎么叫也一样。

这似乎说明婴儿已经具备了深度知觉,但这种深度知觉是与生俱来的,还是在出生后几个月里学来的,目前还没有定论。

希望以上资料对你有所帮助,附励志名言3条:

1、理想的路总是为有信心的人预备着。

2、最可怕的敌人,就是没有坚强的信念。

——罗曼·罗兰

3、人生就像爬坡,要一步一步来。

——丁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