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级护士》基础护理知识点.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171401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6.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级护士》基础护理知识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初级护士》基础护理知识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初级护士》基础护理知识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初级护士》基础护理知识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初级护士》基础护理知识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级护士》基础护理知识点.docx

《《初级护士》基础护理知识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级护士》基础护理知识点.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级护士》基础护理知识点.docx

《初级护士》基础护理知识点

《初级护士》基础护理知识点

  笔者为大家整理了“《初级护士》基础护理知识点”,更多新闻资讯、复习资料、模拟试题请关注笔者系列文章!

  《初级护士》基础护理知识点一:

医院内感染简介

  

(一)概念

  医院内感染又称医院获得性感染,指病人、探视者和医院工作人员在医院内受到的感染,可在医院内发病或离院不久即发病。

医院内感染的发生是由于感染链的存在,感染链由感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宿主三个环节构成,在医院内,当三者同时存在,并有互相联系的机会,才能形成感染。

  

(二)分类

  ①内源性感染又称自身感染,指寄居在病人体内的正常菌群或条件致病菌,在病人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时引起的感染。

②外源性感染又称交叉感染,指病人与病人、病人与工作人员之间的直接感染,或通过水、空气、医疗器械等的间接感染。

  (三)医院内感染的主要因素

  ①病原体来源广泛,环境污染严重各种病原体汇集,医院的卫生设施不足或污染物处理不当。

②易感人群增多。

③大量新型抗生素的开发和使用。

④各种侵入性诊疗手段增多。

⑤医务人员对医院内感染的严重性认识不足。

  

《初级护士》基础护理知识点二:

体位简介

  卧位是指病人休息和适应医疗护理需要所采取的卧床姿势。

  

(一)卧位的性质

  ①主动卧位:

病人身体活动自如,能根据自己的意愿随意改变体位,称主动卧位。

②被动卧位:

病人自身无变换卧位的能力,躺在被安置的卧位,称被动卧位。

如极度衰弱、昏迷、瘫痪的病人。

③被迫卧位:

病人意识清楚,也有变换卧位的能力,由于疾病或治疗的原因,被迫采取的卧位,称被迫卧位。

如支气管哮喘发作时的病人,由于呼吸极度困难而被迫采取端坐位。

  

(二)常用卧位

  1.仰卧位

  

(1)去枕仰卧位:

协助病人去枕仰卧,头偏向一侧,两臂放于身体两侧,两腿自然放平,枕头横立于床头。

适用范围:

①昏迷或全身麻醉未清醒的病人:

采取此种卧位,以避免呕吐物误入呼吸道而引起窒息或肺部感染。

②椎管内麻醉或脊髓腔穿刺后的病人:

采取此种卧位,以预防颅内压减低而引起的头痛。

  

(2)中凹卧位(休克卧位):

病人头胸部抬高10°~20°,下肢抬高20°~30°。

适用范围:

休克病人。

抬高头胸部,保持气道通畅,有利于通气,改善缺氧症状。

抬高下肢,有利于静脉回流,增加心输出量而缓解休克症状。

  (3)屈膝仰卧位:

病人仰卧,头下垫枕,两臂放于身体两侧,两膝屈起,并稍向外分开。

检查或操作时注意保暖及保护病人。

适用范围:

腹部检查或作导尿术及会阴冲洗等。

  2.侧卧位病人侧卧,两臂屈肘,一手放于胸前,一手放于枕旁,下腿稍伸直,上腿弯曲(臀部肌内注射时,应下腿弯曲,上腿稍伸直,使臀部肌肉放松)。

在两膝之间、胸腹部、背部可放置软枕支撑病人。

适用范围:

①灌肠、肛门检查及配合胃镜检查等。

②臀部肌内注射。

③预防压疮:

侧卧位与平卧位交替,使病人舒适,并变换受压部位,预防压疮发生。

  3.俯卧位病人俯卧,头偏向一侧,两臂屈曲放于头的两侧,两腿伸直,胸下、髋部及踝部各放一软枕,酌情在腋下用一小软枕支托。

适用范围:

①腰背部检查或配合胰、胆管造影检查时。

②脊椎手术后或腰、背、臀部有伤口,不能平卧或侧卧的病人。

③缓解胃肠胀气所致腹痛。

  4.半坐卧位①摇床法:

病人仰卧,先摇起床头支架成30°~50°角,再摇起膝下支架,以防病人下滑。

必要时,床尾可置一软枕,垫于病人的足底,以免其足底触及床档;放平时,先摇平膝下支架,再摇平床头支架。

②靠背架法:

将病人上半身抬高,在床头垫褥下放一靠背架,病人下肢屈膝,用中单包裹膝枕,垫在膝下,中单两端的带子固定于床缘,以防病人下滑,床尾足底垫软枕。

放平时,先放平下肢,再放平床头。

适用范围:

①某些面部及颈部手术后病人:

采取半坐卧位,可减少局部出血。

②急性左心衰竭病人:

采用半坐卧位,可利用重力作用,使部分血液滞留在下肢和盆腔,回心血量减少,从而减轻肺淤血和心脏负担。

③心肺疾病所引起的呼吸困难的病人:

半坐卧位时,由于重力作用,使膈肌位置下降,胸腔容量扩大,同时腹腔内脏器对心肺的压力也减轻,使呼吸困难得到改善。

④胸腔、腹腔、盆腔手术后或有炎症的病人:

采取半坐卧位,其一可促进引流;其二可使腹腔渗出液流入盆腔,促使感染局限。

因盆腔腹膜抗感染性较强,而吸收性较弱,这样可达到减少炎症扩散和毒素吸收的作用,减轻中毒反应。

同时又可防止感染向上蔓延引起膈下脓肿;其三可松弛腹肌,减轻腹部切口缝合处的张力,促进舒适,避免疼痛,有利于切口愈合。

⑤疾病恢复期体质虚弱的病人:

使其逐渐适应体位改变,利于向站立过渡。

  5.端坐位扶病人坐起,病人身体稍向前倾,床上放一跨床小桌,桌上放一软枕,病人可伏桌休息,并用床头支架或靠背架将床头抬高70°~80°角,使病人背部也能向后依靠,同时,膝下支架抬高15°~20°角。

必要时加床档。

适用范围:

心力衰竭、心包积液、支气管哮喘发作时的病人。

  6.头高足低位病人仰卧,床头脚用支托物垫高15~30cm或根据病情而定,枕头横立于床尾,以防足部触及床栏。

适用范围:

①颈椎骨折的病人作颅骨牵引时,作为反牵引力。

②减轻颅内压,预防脑水肿。

③颅脑手术后的病人。

  7.头低足高位病人仰卧,枕头横立于床头,以防碰伤头部。

床尾脚用支托物垫高15~30cm。

适用范围:

①肺部分泌物引流,使痰易于咳出。

②十二指肠引流术,有利于胆汁引流。

③妊娠时胎膜早破,防止脐带脱垂。

④跟骨或胫骨结节牵引时,利用人体重力作为反牵引力。

  8.膝胸位病人跪卧,两小腿平放于床上,稍分开,大腿和床面垂直,胸贴床面,腹部悬空,臀部抬起,头转向一侧,两臂屈肘,放于头的两侧。

适用范围:

①肛门、直肠、乙状结肠镜检查及治疗。

②矫正胎位不正或子宫后倾,如臀先露。

③促进产后子宫复原。

  9.截石位病人仰卧于检查台上,两腿分开,放于或踩于支腿架上,臀部齐台边,两手放在身体两侧或胸前。

注意遮挡病人及保暖。

适用范围:

①会阴、肛门部位的检查、治疗或手术,如膀胱镜检查、妇产科检查、阴道灌洗等。

②产妇分娩。

  《初级护士》基础护理知识点三:

体温异常简介

  1.体温过高由于致热原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或体温中枢功能障碍等原因,使产热增加而散热减少,导致体温超出正常范围。

根据发热原因可分为感染性发热和非感染性发热,感染性发热临床上最常见。

  

(1)发热程度:

以口腔温度为标准可分为:

①低热:

体温37.3~38.0℃。

②中等热:

体温38.1~39.0℃;③高热:

体温39.1~41℃。

④超高热:

体温在41℃以上。

  

(2)发热过程:

临床过程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①体温上升期:

特点为产热大于散热。

表现为畏寒、无汗、皮肤苍白,有时伴有寒战。

体温上升的方式有骤升和渐升。

②高热持续期:

其特点为产热和散热在较高水平趋于平衡,体温维持在较高状态。

表现为颜面潮红,皮肤灼热,口唇干燥,呼吸深快,脉搏加快,尿量减少。

③退热期:

其特点为散热大于产热,散热增加而产热趋于正常,体温恢复至正常调节水平。

表现为病人大量出汗,皮肤温度下降。

体温下降时,由于大量出汗,体液丧失,年老体弱及患心血管病的病人,易出现虚脱或休克现象,表现为血压下降、脉搏细速、四肢湿冷等,应密切观察,加强护理。

退热的方式有骤退和渐退。

  (3)热型:

热型是根据绘制在体温单上的体温曲线波动的特点所分的类型。

临床常见的热型有以下几种:

①稽留热:

体温持续升高39.0~40.0℃,持续数日或数周,24小时波动范围不超过1℃,常见于伤寒、肺炎球菌性肺炎。

②弛张热:

体温在39.0℃以上,但波动幅度大,24小时内体温差达1℃以上,最低体温仍超过正常水平。

常见于败血症等。

③间歇热:

高热与正常体温交替出现,发热时体温骤升达39.0℃以上,持续数小时或更长,然后很快下降至正常,经数小时、数日的间歇后,又再次发作。

常见于疟疾等。

④不规则热:

体温在24小时内变化不规则,持续时间不定。

常见于流行性感冒、肿瘤性发热等。

  (4)体温过高病人的护理:

①加强观察:

高热病人每隔4小时测温一次,体温恢复正常3日后,改为每日1~2次。

②卧床休息:

减少病人能量消耗。

③降温:

体温超过39.0℃,可用冰袋冷敷头部;体温超过39.5℃时,可用乙醇拭浴、温水拭浴或作大动脉冷敷。

药物或物理降温半小时后,应测量体温,并作好记录。

④保暖:

体温上升期,应及时调节室温,注意保暖,必要时可饮热饮料。

⑤补充营养和水分:

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鼓励病人少量多餐,多饮水,以补充大量消耗的水分,必要时静脉输液或鼻饲。

⑥口腔护理。

⑦皮肤护理:

防止压疮、肺炎等并发症的发生。

⑧心理护理。

⑨健康教育:

教会正确测量体温的方法、简易的物理降温方法,以及休息、营养、饮水、清洁的重要性。

  2.体温过低

  

(1)概念:

体温在35.0℃以下,称体温过低。

由于各种原因引起产热减少或散热增加而致体温低于正常范围。

常见于早产儿及全身衰竭的危重病人。

  

(2)临床表现:

表现为躁动、嗜睡,甚至昏迷,心跳呼吸减慢、血压降低,轻度颤抖、皮肤苍白、四肢冰冷。

  (3)体温过低病人的护理:

①保暖:

给予毛毯或加盖被,足部放热水袋,给热饮料等,但要注意防止烫伤。

②应设法维持室温在24~26℃为宜。

③观察病情:

至少每小时测量体温一次。

直至体温回复至正常且稳定。

④病因治疗,作好抢救准备。

⑤心理护理,给予精神安慰。

  《初级护士》基础护理知识点四:

无菌技术

  

(一)概念①无菌技术:

是指在医疗、护理操作中,防止一切微生物侵入人体和防止无菌物品、无菌区域被污染的操作技术。

②无菌物品:

是指经过灭菌处理后未被污染的物品。

③无菌区域:

是指经过灭菌处理后未被污染的区域。

  

(二)原则

  1.操作前准备①无菌操作前30分钟通风,停止清扫地面,减少走动。

②操作者应修剪指甲,洗手,戴好帽子、口罩。

  2.操作中保持无菌①工作人员应面向无菌区域,手臂须保持在腰部水平以上,不可跨越无菌区。

操作时不可面对无菌区讲话、咳嗽、打喷嚏。

②用无菌钳取无菌物品,已经取出即使未用也不可放回无菌容器内,一套无菌物品仅供一病人使用,防止交叉感染。

③无菌操作中,无菌物品疑有污染或已污染,不可使用,应予更换或重新灭菌。

  3.无菌物品保管①无菌物品和非无菌物品应分别放置。

②无菌物品必须存放在无菌容器或无菌包内,无菌包外要注明物品的名称、灭菌日期,物品按日期先后顺序放置。

③定期检查无菌物品保存情况,无菌包在未污染的情况下,保存期一般以7日为宜,过期或包布受潮应重新灭菌。

  (三)无菌技术基本操作方法

  1.无菌持物钳使用法

  

(1)目的:

取放或传递无菌的敷料、器械等。

  

(2)操作方法:

①持物钳应浸泡于盛有消毒液的大口有盖容器内(或干置),液面以浸没钳轴节以上2~3cm或镊子的1/2为宜。

②工作人员及环境准备。

③取钳:

打开容器盖,将钳移至容器中央使钳端闭合取出。

④使用时,保持钳端向下。

⑤使用后,仍保持钳端向下并闭合,垂直放回无菌容器中。

  (3)注意事项:

①只能用于夹取无菌物品,但不能夹取无菌油纱布。

②远处物品,应连同容器一起搬移,就地取出使用。

  2.无菌容器使用法

  

(1)目的:

保持已经灭菌的物品处于无菌状态。

  

(2)操作方法:

①工作人员及环境准备。

②开盖:

打开无菌容器盖,将盖内面向上置于稳妥处,或拿在手中。

③盖严:

用毕即将容器盖小心盖严。

④持容器:

手持无菌容器时应托住底部。

  (3)注意事项:

不可污染盖内面、容器边缘及内面。

无菌容器应每周消毒灭菌一次。

  3.倒取无菌溶液法

  

(1)目的:

保持无菌溶液的无菌状态。

  

(2)操作方法:

①工作人员及环境准备。

②核对检查药液。

③打开瓶盖,用2%碘酊和70%乙醇消毒瓶塞,取出瓶塞。

④倾倒溶液:

手握标签面;拿起瓶子,先倒少量溶液于弯盘内,再由原处倒所需液量于无菌容器内。

⑤盖瓶塞:

倒后立即塞上橡胶塞,消毒边缘后翻下。

⑥记录开瓶日期、时间。

已打开过的无菌溶液瓶内的溶液只能保存24小时。

  (3)注意事项:

①不可伸入无菌溶液内蘸取或直接接触瓶口倒液。

②已倒出的溶液不可再倒回瓶内。

  4.无菌包使用法

  

(1)目的:

保持无菌包内物品于无菌状态。

  

(2)操作方法:

①工作人员及环境准备。

②取出灭菌包,查看名称、灭菌日期、化学指示胶带。

③打开无菌包,不可跨越无菌面。

④用无菌钳取出无菌物品。

⑤如包内物品未用完,按开包原则,依原折痕包好,以带子固定,但带端不打结。

⑥注明开包日期及时间。

  (3)注意事项:

①手不可触及包布的内面,操作时手臂勿跨越无菌面。

②不慎污染或无菌包被浸湿,须重新灭菌。

  5.铺无菌盘法

  

(1)目的:

将无菌巾铺在清洁干燥的治疗盘内,形成一无菌区,放置无菌物品,以供治疗用。

  

(2)操作方法:

①工作人员及环境准备。

②开无菌包,用无菌钳取出1块治疗巾,放于治疗盘内。

③双手捏住无菌巾上层两角的外面,轻轻抖开,双折铺于治疗盘上,上面一层向远端呈扇形折叠,开口边向外。

也可双手捏住无菌巾上层两角的外面,从远到近折成双层底,上层扇形折叠。

④放入无菌物品后,将上层盖于物品上,上下层边缘对齐,开口处向上翻折两次,两侧边缘向下翻折一次。

  (3)注意事项:

①铺无菌盘区域必须清洁干燥,避免潮湿。

②衣物及其他非无菌物品不可触及无菌面。

③无菌盘不宜放置过久,有效期不超过4小时。

  6.戴无菌手套法

  

(1)目的:

执行某些无菌操作或接触无菌物品时须戴无菌手套,以保护病人免受感染。

  

(2)操作方法:

①工作人员及环境准备。

②选择尺码合适的无菌手套,核对手套包上的灭菌日期。

③打开手套袋,取出滑石粉包,涂擦双手。

④一手掀起手套袋开口处,另一手持手套翻折部分取出,对准五指戴好。

⑤同法掀起另一袋口,一只戴手套的手指插入另一手套翻遍内面,取出手套戴好。

⑥双手对合交叉调整手套位置,将手套的翻边扣套在工作服衣袖外面。

⑦脱无菌手套时用戴手套的手捏住另一手套口的外面应翻转脱下。

⑧已脱下手套的手指插入另一手套口内,将其翻转脱下。

⑨将手套浸泡在消毒液内,洗手。

  (3)注意事项:

①戴手套时应注意未戴手套的手不可触及手套的外面,而戴手套的手不可触及未戴手套的手或另一手套的里面。

②戴手套后如发现有破洞,应立即更换。

③脱手套时,应翻转脱下,不可强拉。

如手套上有污迹,应先在消毒液中洗净,再脱下浸泡。

  《初级护士》基础护理考点五:

压疮

  

(一)概念压疮是指局部组织长期受压、血液循环障碍,持续缺血、缺氧、营养不良而致的组织溃烂坏死,又称为压力性溃疡。

  

(二)压疮发生的原因

  1.力学因素①压力:

垂直压力是造成压疮的最主要因素。

局部组织持续受压,可导致毛细血管血液循环障碍,造成组织缺氧,持续超过2小时,就可能引起组织不可逆的损害,导致压疮的发生。

②摩擦力:

病人在床上活动或搬运病人时,皮肤受到床单和衣服表面的逆行阻力摩擦,易损伤皮肤角质层。

当皮肤被擦伤后,再受到汗渍、尿液、粪便等的浸渍时,更易发生压疮。

③剪切力:

剪切力是两层组织相邻表面间的滑行,产生进行性的相对移动所引起的,由摩擦力和压力相加而成。

  2.理化因素刺激皮肤经常受潮湿、摩擦、排泄物等理化因素的刺激,极易致皮肤损伤。

  3.全身营养不良或水肿抵抗力弱,一旦受压缺血、缺氧更为严重,易导致皮肤破损。

  4.使用石膏绷带、夹板及牵引时松紧不适,衬垫不当,均可致局部组织血液循环障碍。

  (三)压疮的好发部位压疮多发生于经常受压和无肌肉层较薄、缺乏脂肪组织保护的骨隆突处。

①仰卧位:

如枕骨粗隆处、肩胛、肘部、骶尾部、足跟等,最常发生于骶尾部。

②侧卧位:

如耳廓、肩峰、肋骨、髋部、膝关节内外侧、内外踝等处。

③俯卧位:

如面颊、耳廓、肩峰、髂前上棘、肋缘突出部、膝前部、足尖等处。

④坐位:

发生于坐骨结节处。

  (四)压疮的分期及临床表现①淤血红润期:

为压疮初期,受压的局部皮肤出现红、肿、热、麻木或触痛,但皮肤表面无破损。

②炎性浸润期:

红肿部位继续受压,血液循环仍旧得不到改善,静脉回流受阻,受压皮肤表面颜色转为紫红,皮下产生硬结,表皮出现水疱。

水疱极易破溃,显露出潮湿红润的创面,病人感觉疼痛。

③浅度溃疡期:

表皮水疱破溃,可显露出潮湿红润的创面,有黄色渗出液,感染后表面有脓液覆盖,致使浅层组织坏死,形成溃疡,病人感觉疼痛加重。

④坏死溃疡期:

感染向周边及深部扩展,侵入真皮下层和肌层,可达骨面。

脓性分泌物增多,坏死组织发黑,有臭味,严重者细菌入血易引起败血症。

  (五)压疮的预防控制压疮发生的关键是预防,预防和杜绝压疮的发生要做到“七勤”,即勤观察、勤翻身、勤擦洗、勤按摩、勤整理、勤更换、勤交班。

  1.避免局部组织长期受压①一般每2小时翻身一次,必要时每1小时翻身一次,建立床头翻身记录卡。

②保护骨隆突处和支持身体空隙处。

③正确使用石膏、夹板、绷带。

  2.避免局部理化因素的刺激①保持皮肤清洁、干燥;不可让病人直接卧于橡胶单上。

小儿要勤更换尿布。

②床单、被褥要保持清洁、平整、干燥、无皱褶、无碎屑。

③便器应无破损。

  3.促进局部血液循环①手法按摩:

全背按摩:

协助病人俯卧或侧卧,暴露背部;先用温水进行擦洗,再将少许50%乙醇倒入手掌内作按摩。

由骶尾部开始,沿脊柱旁向上按摩,至肩部后环形向下至尾骨止,如此反复有节奏地按摩数次。

再用拇指的指腹由骶尾部开始沿脊柱按摩至第7颈椎处;局部按摩:

蘸少许50%乙醇,以手掌大小鱼际肌紧贴病人皮肤,作压力均匀的环形按摩,压力由轻到重,由重到轻,每次3~5分钟。

②电动按摩器按摩。

  4.改善营养状况给予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以增强机体抵抗力及组织修复能力。

  (六)压疮的护理①淤血红润期:

及时去除病因,防止局部继续受压,增加翻身次数,避免摩擦、潮湿等刺激,保持局部清洁、干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改善全身营养状况。

②炎性浸润期:

保护皮肤,避免感染。

对未破的小水疱可用无菌纱布包扎,并减少摩擦,预防感染,促进其自行吸收;大水疱应先消毒局部皮肤,再用无菌注射器抽出水疱内液体(不可剪去表皮),表面涂以消毒液,并用无菌敷料包扎。

③浅层溃疡期:

使创面清洁干燥,促进愈合。

浅表创面可用新鲜鸡蛋内膜覆盖紧贴于创面,1~2日更换一次;如创面有感染可用生理盐水、3%过氧化氢等溶液冲洗创面,再用无菌敷料包扎。

④坏死溃疡期:

去除坏死组织,保持引流通畅,祛腐生新促进愈合。

处理创面时应尽量将坏死组织剪去,如溃疡较深,引流不畅时,应用3%过氧化氢等溶液冲洗,防止厌氧菌生长。

也可用红外线,高压氧。

对大面积、深达骨质的压疮,可采用外科治疗,如手术引流、植皮等。

  《初级护士》基础护理考点六:

静脉炎基础护理

  静脉炎是指静脉血管发炎,根据病变部位不同,静脉炎可分为浅静脉炎和深静脉炎。

  其病理变理化血管内膜增生,管腔变窄,血流缓慢。

周围皮肤可呈现充血性红斑,有时伴有水肿。

以后逐渐消退,充血被色素沉着代替,红斑转变成棕褐色。

少数病人可引起反应,如发冷、发热、白细胞增高等,患者常常陈诉疼痛肿胀。

  静脉炎护理是基础护理学中的知识,静脉炎护理以避免感染,减少对血管壁的刺激为原则。

  1)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以防感染;对血管壁有刺激性的药物,输液前应充分稀释,并减慢输液速度,防止药物溢出静脉外;静脉使用应有计划,经常更换输液部位,以保护静脉;使用静脉留置针时,应选择无刺激或刺激性小的导管,且留置时间不宜过长。

  2)立即停止局部输液,抬高患肢并制动,可在局部用95%乙醇或50%硫酸镁进行热湿敷。

  3)用中药如意金黄散外敷。

  4)超短波理疗。

  5)如同时合并感染,可遵医嘱给予抗生素治疗。

  

《初级护士》基础护理重点七:

口腔护理

  

(一)目的

  1、保持口腔清洁、湿润,使病员舒适,预防口腔感染等并以症。

  2、防止口臭、口垢,促进食欲,保持口腔正常功能。

  3、观察口腔粘膜和舌苔的变化及特殊的口腔气味,提供病情的动态信息。

  

(二)准备质量标准

  1、着装整洁。

  2、用物准备:

治疗盘内盛:

换药碗(内盛漱口溶液、棉球、弯血管钳2把),清洁弯2个,一个内盛压舌板、吸水管、石蜡油、棉签、1%甲紫、冰硼散等。

必要时加开口器、手电筒。

  3、漱口溶液选择及棉球数量适宜,正常口腔用等渗盐水、朵贝尔氏液,口腔手术病员用0.02%呋喃西林液、朵贝尔氏液;口臭、溃疡、粘液多的病员1-3%过氧化氢溶液。

绿脓杆菌感染0.1%醋酸溶液。

  (三)操作流程质量标准

  1、将用物携至病员床旁,向病员解释,以取得合作。

  2、协助病员侧卧或头偏向一侧(面向操作者)。

取毛巾颌下及枕上,置弯盘于口角旁。

  3、观察口腔有无出血、溃疡等现象,口唇有干裂时先予以湿润。

  4、如有活动性假牙帮助病员取下,用冷水冲刷干净,暂时不用的可浸于清水中保存。

  5、擦净口唇,嘱病员咬合上、下齿,用压舌板轻轻撑开左侧颊部,以弯血管钳夹漱口液棉球擦洗牙齿左外侧面,沿牙齿纵向擦洗(上牙向下擦,下牙向上擦)。

按顺序由内洗向门齿。

同法洗外侧面。

  6、嘱病人张开上下齿,擦洗牙齿左上内侧、左上咬合面、左下内侧、左下咬合面,以弧形擦洗左侧颊部。

以同法擦洗右侧。

  7、擦洗硬颚部(横向擦,勿触咽部,以免引起恶心)。

擦洗完毕,擦洗舌面(纵向擦)、舌下等口腔粘膜。

  8、擦洗完毕,帮助病员用吸水管吸漱口水漱口。

  9、口腔粘膜有溃疡者,可涂1%甲紫或散布冰硼散,取下毛巾,擦干面部,口唇干燥者可涂石蜡油。

  10、整理用物,清洁后消毒。

  (四)终末质量标准

  1、操作细致,动作轻巧。

  2、压舌板、开口器使用方法正确。

  3、病员清洁舒适,未浸湿床单。

  《初级护士》基础护理要点八:

脑水肿护理

  1.指标监测肾功能、水电解质平衡监测,检查血清肌酐、尿素氮、尿比重、pH值,蛋白定量、24h出入量的记录。

当尿量<50ml/h时及时报告医生。

  2.一般护理保持呼吸道通畅,加强翻身、叩背、吸痰,防止肺部并发症。

  3.密切观察意识变化由于脑组织对缺氧耐受性较差,颅内压增高、脑水肿、脑缺氧,患者出现烦躁不安、定向力障碍、意识模糊甚至昏迷。

因此护理人员应及时发现病情变化,证患者脑组织供氧。

  4.心理护理与意识清楚患者进行语言交流,护士应尽量用各种方法,了解患者想法及要求,并且给予满足,如写字、打手势等,护理工作一定要细致入微,取得患者信任和配合。

使患者感到安全、舒适,减少躁动不安和紧张情绪,从而降低耗氧,有利于康复。

  初级护士《基础护理》要点九:

术后不适护理

  

(1)切口疼痛:

遵医嘱给止痛药,必要时肌内注射哌替啶等;

  

(2)发热:

外科手术热可不需特殊处理,高热者给予物理降温,如冰袋降温、酒精擦浴等,必要时应用解热镇痛药物;

  (3)恶心呕吐:

平卧且头偏向一侧,以防误吸,观察呕吐及呕吐物情况,必要时遵医嘱给予镇静剂或止吐药;

  (4)腹胀:

早期下床活动,禁食、胃肠减压、肛管排气或高渗溶液低压灌肠;

  (5)呃逆:

压迫眶上缘、抽吸胃内积气和积液、给予镇静、解痉药物治疗;

  (6)尿潴留:

无禁忌者可协助其自行排尿,无效时导尿。

  注意,第一次导尿量超过500ml者,应留置导尿管1至2天。

第一次放尿量不超过800至1000ml。

  初级护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