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极端行为的原因与预防.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168387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生极端行为的原因与预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大学生极端行为的原因与预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大学生极端行为的原因与预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大学生极端行为的原因与预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大学生极端行为的原因与预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大学生极端行为的原因与预防.docx

《大学生极端行为的原因与预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生极端行为的原因与预防.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大学生极端行为的原因与预防.docx

大学生极端行为的原因与预防

申请学位类别:

学士

本科毕业论文

 

大学生极端行为的心理分析及预防

Extremebehaviorofcollegestudentspsychologicalanalysisandprevention

 

学生姓名:

学号:

所属院系专业:

论文实习单位:

提交论文日期:

论文答辩日期:

指导教师:

职称:

 

2014年5月

目录

中文摘要1

Abstract2

前言3

1大学生极端行为与心理预防的界定及相关分析4

1.1基本概念界定4

1.1.1大学生极端行为的含义4

1.1.2大学生极端心理的内涵5

1.1.3极端行为心理预防含义6

1.2当代大学生极端行为的现状分析6

1.2.1当代大学生极端行为的现状6

1.2.2当代大学生极端行为的发展趋势8

1.3大学生极端行为的研究成果8

1.4大学生极端行为研究的目的和意义9

2大学生极端行为心理的形成10

2.1大学生极端行为形成的原因10

2.1.1家庭环境的影响10

2.1.2学校环境的影响11

2.1.3社会大环境的影响11

2.1.4学生自身的原因11

2.2大学生极端行为心理机制的形成12

2.2.1自我同一性危机12

2.2.2消极情绪的唤起12

2.2.3.压力应对的不当13

2.2.4.结果价值的失范13

3大学生极端行为的预防14

3.1大学生极端行为预防的原则14

3.1.1教育与保护原则14

3.1.3及时性原则14

3.1.4综合治理原则14

3.2大学生极端行为的预防途径14

3.2.1完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14

3.2.2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生死观15

3.2.3全面发挥心理辅导教育机构的作用15

3.2.4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16

3.2.5建立校园心理危机干预的预警系统16

结论18

致谢19

参考文献20

中文摘要

最近几年大学生自杀、伤人事件不断发生,研究大学生极端行为的心理发生发展的过程和机制,科学地教育和引导大学生,及时有效地进行预防,是一项迫切而紧要的任务。

通过阅读相关参考文献,分析大学生极端心理形成的原因以及产生的机制,进一步提出预防极端行为的措施。

大学生极端心理的形成主要受到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会大环境以及自身的影响,预防途径主要有建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网络与体系;加强学生生命教育与死亡教育;健全心理辅导机构;营造民好文化氛围;建立校园心理危机干预的预警系统。

关键词:

大学生,极端行为,心理分析,预防措施

 

Abstract

Inrecentyears,collegestudentssuicideandtheattackoccurrepeatedly,theextremebehaviorofcollegestudentspsychologicaldevelopmentprocessandthemechanism,educationandguidestudentstoscientifically,effectivelytoprevent,isanurgentandimportanttask.Byreadingrelevantreferences,thepaperanalyzesthereasonsoftheformationofextremepsychologicalandproducemechanism,furtherputforwardthemeasurestopreventextremebehavior.Formationoftheextremepsychologicalaremainlyaffectedbyfamilyenvironment,schoolenvironment,socialenvironmentandtheinfluenceoftheirown,preventionwaysmainlyhavesetupnetworkandsystemofpsychologicalhealtheducationwork;Strengtheneducationstudentlifeanddeatheducation;Improvethepsychologicalcounselingagencies;Peoplecreategoodculturalatmosphere;Toestablishearlywarningsystemofcampuspsychologicalcrisisintervention.

KewWords:

Collegestudents/Extremebehavior/Thepsychologicalanalysis/Preventivemeasures

 

前言

当代大学生是将来建设祖国的重要人才支柱,肩负着建设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其素质如何,不但关系到大学生个人的成才与否,更关系到国家的盛衰、民族的存亡和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

在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科学技术不断进步的今天,人们在享受着丰富物质文明的同时,所承受的精神痛苦却日渐增加,这种畸变也对大学校园这座悠悠的“象牙塔”造成了严重冲击。

大学生面对生活中的各种矛盾,如学业优势弱化,感情纠葛丛生,同学关系淡薄,自我角色迷失等,时时受到抑郁、焦虑等情绪的困扰。

媒体上报道的关于大学生由于心理问题而引发的杀人案件和自杀事件等极端行为层出不穷,严重影响了大学生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和地位。

因此,研究大学生极端行为心理产生的原因及并据此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是一项非常重要和迫切的工作。

分析大学生极端行为的现状、特点及诱因,试述产生大学生极端行为的心理机制及心理发展过程。

根据预防大学生极端行为的原则和方法,提出构建以理想信念教育为先导、以预防大学生极端行为的信息网络为支撑、以有效的危机干预机制为核心、以营造良好育人环境为辅助、培养大学生自我调节为主线的大学生极端行为的预防体系,意在呼唤社会各界对大学生极端行为的关注,进而引起全社会的普遍重视,采取积极措施,共同防范悲剧的发生。

 

1大学生极端行为与心理预防的界定及相关分析

1.1基本概念界定

1.1.1大学生极端行为的含义

“极端”一词在社会生活中人们会经常使用,如看问题要全面,不要走极端。

究其含义,《汉语大词典》给出了两种解释:

①事物顺着某个发展方向达到的顶点;②达到极点的,如极端兴奋,极端困难。

【1】对“行为”一词,《汉语大词典》解释为:

“指受思想支配而表现出来的外在的活动”。

【2】据此我们可以推知,极端行为就是指通过非正常手段所实施的阻止自己或其他生命体的自然延续,对社会产生重大负面影响的微型恐怖主义行为。

根据《汉语大词典》对大学生的定义:

大学生是指在高等学校读书的学生。

本文所指的大学生是指具有我国国籍包括自考、成教和高职生在内的在所有就读的大专、本科生和硕士、博士研究生。

目前我国学术领域尚未对大学生极端行为有一个统一的严格意义上的概念界定,但研究相同或相关主体与行为的概念有“过激行为”、“越轨行为”、“危险行为”等。

过激行为是指“在不可控的情境激发下,心理状态失衡,情绪难以自制而出现违反大学生规范的偏激行为,轻者为感情冲动、发脾气、情绪低落,极端为打架斗殴、伤害他人、自杀等”;越轨行为指因触犯刑律而被治罪的极端行为、因违反一般法律、法规和校规、校纪的违法、违纪的行为、违反社会公德的层面上的行为,包括反道德、不道德和非道德三种具体的行为方式。

危险行为包括大学生的吸烟、物质滥用伤人毁物、自伤自杀和突然出走等。

关于极端行为的定义,洛阳工业高等专科学校的李文霞认为:

“大学生极端行为主要以自杀、离家出走、杀人(伤害)几种居多”;【3】汉理工大学李明忠认为,大学生常见的极端行为包括“厌恶学习、逃避生活、放弃生命”;还有学者认为,极端行为是对社会、对他人、对自己做出的伤人害己或人己毁灭的行为。

不管是过激行为、越轨行为、危险性为还是极端行为其实都构成了两个条件:

一是行为主体是正常的成年人,二是行为的实施超出了社会的一般规范,造成了一定程度

上的伤害。

本文所指的极端行为跟其他学者所说的过激行为、越轨行为和危险行为有相同范畴,但又不完全相似。

本文研究的大学生极端行为广义上指我国普通高校包括自考、成教和高职生在内的大专生、本科生和硕士、博士研究生等在籍学生通过非正常手段所实施的阻止自己或者其他生命体自然延续,对社会产生重大负面影响的微型恐怖主义行为。

狭义上讲,大学生极端行为有两个方面,一是对自己所实施的恶性行为,如自杀、自残、自毁;二是对他人所实施的恶性行为,如暴力攻击、故意杀人等行为。

本文主要从狭义上研究大学生的极端行为,即大学生自杀和杀人。

1.1.2大学生极端心理的内涵

极端心理,是指极端行为主体在极端行为发生、发展和完成过程中有关的所有心理活动和相关心理因素的总称。

人类的一切有目的、有意识的行为都是由行为人的相关心理活动和心理特征所支配的。

自杀与杀人,作为人类社会的一种特殊行为,其发生发展乃至实施过程中具体的外在表现,无一例外地是由极端行为人相应的极端心理所支配和决定的。

因此,极端心理是极端行为产生的前提,也是行为人实施极端行为的主观依据;极端行为是极端心理的外化形式。

“极端心理”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狭义的极端心理指支配行为人实施极端行为时的心理活动和有关心理因素,即极端行为主体实施极端行为时,其认识、感情和意志的活动规律,以及其性格、气质、能力、需要、动机、价值观等有关心理因素的相互作用规律。

狭义的极端心理着眼于极端行为实施过程中的心理活动和心理状态。

广义的极端心理是指与极端行为发生、发展和完成有关的各种心理活动和心理因素的总称。

它不仅包括狭义的极端心理,还包括极端行为人在实施极端行为前,预谋或准备实施极端行为过程中的心理活动,以及极端行为主体在自杀未遂后或杀人后逃避侦察、起诉、审判等刑事追究,以及刑罚执行过程中的心理活动。

狭义的极端心理体现了极端心理的实质,是本文研究的重点;广义的极端心理是从研究极端心理的形成过程和转化规律的实际为目的出发的,不是本文研究

重点所在。

所以,本文所研究的大学生极端心理是指处在青年中期或成年初期的大学生在极端行为产生、发展和实施过程中其目的、动机、认知、情感等的心理活动和心理状态。

1.1.3极端行为心理预防含义

心理预防是指运用心理学、心理咨询学、心理健康教育学等方面的理论与技术针对由于突然遭受严重灾难、重大生活事件或精神压力及用现有生活条件和经验难以克服的困难时,陷于痛苦、不安、绝望、焦虑等心理危机状态的个人或人群,为了防止其采取自杀、自虐或杀他、虐他等极端恶性行为进行有目的、有计划、全方位的心理指导、心理辅导或心理咨询,以帮助平衡其已严重失衡的心理状态,调节其冲动性的行为,降低、减轻或消除可能出现的对人和社会的危害的心理关怀和短程帮助。

心理预防的消极目标是预防和治疗各种心理和行为问题,仅针对有心理行为问题的学生;积极目标是要促进每个学生最大限度地发展自己。

心理预防是对人的健全人格的社会培养和自我修养过程,在于增强其社会适应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使其在特定的社会背景和具体场合下能做出符合社会法律和道德规范的行为选择。

心理预防可以帮助有极端行为倾向的大学生能正确认识自己的心理状态,正确理解生活中的困境和自身心理障碍之间的关系。

使大学生具有良好的认知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形成健全人格。

1.2当代大学生极端行为的现状分析

1.2.1当代大学生极端行为的现状

大学生是社会中高文化素质的一个特殊群体,人们及整个社会对他们抱有很高的期望,他们的言行举止为社会广泛关注。

而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已从过去的精英教育步入了现在的大疾化教育,在校大学生的人数经过连续几年的扩招已急剧增长,大学生的问题诸如大学生自杀,杀害他人甚至亲人的极端行为也频频见诸报端。

形形色色的恶性犯罪如他杀、自杀频频出现在校园内,案例如下:

时间

地点

被害人/自杀者

伤人者

原因

手段

结果

2013年4月

上海复旦大学

黄洋

林森浩

与室友林森浩不和

被投毒

死亡

2014年4月

南航金城学院

一名大三学生

室友

与室友发生冲突

刀伤

死亡

2011年4月

机场

旅日留学生母亲

儿子

与儿子发生争执

刀伤

昏迷

2010年10月

西安音乐学院

张妙

药家鑫

被药家鑫开车撞到

刀伤

死亡

2010年3月

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3名大学生

曾世杰

曾世杰被人说丑

1死2伤

2010年3月

吉林农业大学

赵妍

郭力维

发生矛盾

刀伤

死亡

2010年4月

北京科技大学逸夫楼

陈蕾(自杀)

压力过大

跳楼

死亡

2010年3月

南京林业大学

黄某(自杀)

考研压力过大

上吊

死亡

2009年2月

广东工业大学城校区西

大三男生(自杀)

失恋

跳楼

死亡

事件还远远不止这些,近些年大学生杀人、自杀、伤人事件层出不穷,这些问题背后的原因值得我们深思。

1.2.2当代大学生极端行为的发展趋势

当代大学生大都是90年代后出生的,大多数是独生子女,被称为是“抱大”的一代。

由于市场经济负面效应的冲击、家庭的影响和中小学重智育轻德育的应试教育缺陷,他们中有些人出现了品德畸形发展,高分低能现象较为突出;到了大学,远离父母,加之大学管理上的不科学,学生所接触的社会面骤然增大,都市化的生活使一大批学生思想发生急剧变化,有的会继续奋发向上,有的则开始追求金钱、名利和地位。

由于有些学生不能正确认识他们面前客观存在的这些问题,于是便产生了心理失衡,对他人和社会产生一定的不满情绪。

这种心理失衡达到一定程度,便很容易走向极端道路。

来自国内各高校的相关资料显示,大学生因学习压力、经济困难、情感危机、就业紧张、不适应集体生活、理想与现实落差大、身患疾病等问题而导致的身心疾病己经成为大学生休学、退学乃至轻生的主要原因,甚至因小小挫折就将自身或他人作为迁怒对象,走上轻生或杀人的道路。

另外,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招生规模的进一步扩大,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加快,在校大学生的绝对数量不断增加,也客观上增大了大学生极端事件发生的基数。

总之,由于当代大学生自身的因素和高校在校学生数量的增多,我国当代大学生极端事件将会继续呈上升趋势。

但是,只要全社会充分认识到该问题的严重性,社会、学校和家庭采取果断的、积极有效的措施,同心协力,齐抓共防,此类事件将会减少发生,甚至杜绝。

1.3大学生极端行为的研究成果

在极端行为方面的研究表明,随着高校扩招,贫困生在高校所占比例也有上升趋势.由于学生间贫富悬殊,贫困生往往存在很大心理压力,如果不能及时有效排解,可能形成自卑、抑郁、焦虑、孤僻等心理问题,导致对社会持悲观或极端观点继而引发偏激行为.因此,在针对贫困学生群体开展工作时,除了完善奖助学金体系,对其提供物质资助的同时,更要深入关注其心理健康,通过教育引导培养他们对贫困的正确认识,处理好眼前困难与个人长远发展的关系,在精神上给予更多的关心、爱护、帮助和支持,引导他们克服自卑心理,增强抗击困难的勇气。

同时针对他们普遍孤僻自闭的性格特点,帮助他们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在团结互助的良好氛围中体会自身价值。

个性偏执、冲动或性格抑郁以及遭遇重大变故的学生也是偏激行为高发的特殊群体.要充分发挥学生干部、辅导员、班主任、心理咨询师等人员的作用,通过定时的隐患排查,及早发现问题并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工作,减少极端行为的发生【4】。

大学生极端行为的相关研究成果有以下几个方面:

生物心理模型、社会学习理论、一般情绪攻击模型、社会生态学模型、易感-应激-无望模型、逃离自我的理论【5】。

1.4大学生极端行为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急剧变革时代,大学生思想和心理还不够成熟,又承受着学业、经济、就业、青春期性困扰等方面的巨大压力,在社会、家庭、学校环境中不良因素的刺激下,容易采取极端行为.近年来,发生在大学生中的打架斗殴、伤人毁物、自残、自杀等极端行为事件屡见报端,“校园暴力”已严重扰乱高校正常的教学、生活秩序,破坏校园的和谐与稳定,危害大学生的身心健康,给家庭、学校造成很大损失.因此,研究大学生极端行为产生的心理变化规律和特征,有针对性地引导大学生学会心理调控,预防和减少大学生极端行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例自杀死亡可使大约6人受到严重影响,一例自杀未遂者可使大约2个人受到严重影响,自杀死亡给他人造成的心理伤害持续10年之久,自杀未遂将持续6个月。

”【6】大学生自杀数量不断增加和信息获取渠道的宽泛,使得这个问题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

从2001年至2005年,据媒体报道中搜索到的不完全资料显示,各地共报道281名大学生自杀,其中209人死亡,72人存活;仅2005年,媒体报道的中国内地大学生自杀事件116起,其中83人死亡,33人存活。

这一问题已经引起了国家和社会的关注,2004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2005年年初,教育部、卫生部、团中央又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意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成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方面。

研究大学生极端行为的心理预防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是以学生为本,促进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是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实效的需要,同时也是进一步丰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的重要方面,因此,该研究具有较强的学科理论发展前景。

研究大学生极端行为的心理发生发展的过程和机制,科学地教育和引导大学生,及时有效地进行预防,是一项迫切而紧要的任务。

这不仅关系到大学生个人和家庭的幸福、社会和校园的稳定、和谐社会和校园的建设,而且关系到社会的发展、国家综合竞争力的提高和社会主义祖国的未来。

因此,研究大学生极端行为具有现实而又深远的意义。

2大学生极端行为心理的形成

2.1大学生极端行为形成的原因

2.1.1家庭环境的影响

首先是早年心理创伤。

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的早期心理创伤,如父母早亡或离异、父母关系紧张、孩子受父母关注太少甚至受父母或他人虐待等,都容易对孩子造成某种心理创伤,形成不健康或畸形的心态,给以后的心理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

其次是家庭教育方式不当。

据社科心理研究所王极盛教授的研究,我国有70%的家长教育方式小正确,其中30%是过分保护,30%是过分监督,10%是严厉惩罚和传统打骂。

大学生成长过程中,父母长期保持“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父母过分强调孩子的知识教育而忽视情感教育;独生子女在生活、情感方面父母包办一切等也与大学生极端行为有一定关系。

2.1.2学校环境的影响

作为与大学生现实生活关系最密切的学校环境,对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和行为方式产生直接而显著的影响。

一是缺乏心理健康教育,忽视学校心理健康工作是自杀得不到有效遏制的原因之一。

许多高校虽然成立了心理健康咨询室,也有相关的心理咨询师,但又有多少健全的机构发挥出它们应有的作用昵?

二是“应试教育”造就了学生的依赖性,忽略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学生在老师和家长的呵护下“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自己的衣、食、住、行都需要老师和家长操持,很少自己主动思考实践,表现出较强的依赖性。

这种重人力素质轻人本素质的教育,阻碍学生个性发展,扼杀创造力,严重影响着学生的全面发展。

2.1.3社会大环境的影响

严酷的社会现实与冷漠的社会文化氛围。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才竞争日益激烈,国家从“毕业生分配”转向“自主择业、双向选择”。

大学毕业生增多,就业难度增加;毕业后找不到满意的工作,在家待业的人数增多。

高校学费比原来有所提高,经济压力大;与此同时,学习压力也增大,有的学生却发现自己难以跟上大学课程的难度和进度了。

2.1.4学生自身的原因

首先是性格弱点。

一些学生在人格特质和个性品质上存在着一定的缺陷。

表现为内向、自卑、脆弱、多疑、以自我为中心、偏激。

这些性格特点往往使他们不自觉地钻牛角尖,过分夸大事物的负而影响,削弱个体对抗挫折的能力。

其次是心理求助方式的片面化。

大学生当自己面临心理困惑时,出于不愿暴露隐私或害怕被贴上“精神病人”标签等方面的顾虑,往往对心理咨询持否定态度,不愿寻求心理咨询、不愿寻求专业人员的帮助,他们往往更崇尚“自己的问题自己解决”。

2.2大学生极端行为心理机制的形成

2.2.1自我同一性危机

关国著名精神分析学家艾里克森提出,自我同一性是“一种熟悉自身的感觉”,“一种知道自己将来会怎样生活的感觉”。

【7】他把人的发展分成八个阶段,认为在每一个发展阶段的心理与社会的矛盾转折点上,积极的选择有助于加强自我的力量,而消极的选择会导致自我力量的削弱。

在人格发展的青春期这一阶段,如果对自己有一种相当一致和比较完满的意识,对自己的认同作用整合为一个定型,将自身获得的对环境的认识一致化、系统化,致力于某一生活策略,则能自觉在心理上做好向下一阶段过渡的准备,自如应付生活中的问题和挑战。

虽然大学生认识能力发展迅速,但思维深度不够,社会经验缺乏,心理适应能力差,种种不协调又会导致行动上的失败与心理上的失衡,在面对学习、生活、爱情等方面的纷杂选择时,易陷入内心与外界环境的不平衡与不稳定中,对自我表示怀疑,体验到比以往更多的痛苦、焦虑、空虚和孤独,人格处于自身矛盾相互冲突的状态。

尤其在面临新的环境、遭受挫折和重大事件时,会出现严重的情感损伤和内心冲突而引发极端行为。

2.2.2消极情绪的唤起

心理学家扎伊德指出:

“人类对于情绪的理解和控制的程度决定着文明是否进步,过分地忽略情绪将会导致神经症、精神病甚至社会暴力的后果。

”[6]因此,在探讨大学生极端行为发生的机理时,消极情绪不容忽视。

在众多的大学生极端行为案例中,几乎每位极端行为者都有不同程度的情绪失调,其中消极情绪占据主导。

消极情绪由主观需要与客观现实之间的矛盾引发【8】。

大学生富有理想和抱负,在心理上要求实现自我价值,但这种高自我期望值不时地要受到社会大环境的冲击,加之大学生的心理发展尚未成熟,这就容易使得他们产生心理反差,在欲为与不能为之间形成心理冲突,消极情绪易被唤起,导致心志迷乱,情绪失控,失去生活目标。

在大学生诸多消极情绪控制下发生的极端行为中,愤怒情绪表现比较明显并起着首要作用;这是一种迅猛的、冲动的、爆发性的情绪体验,常会出现理智难以控制的粗暴失态行为。

2.2.3.压力应对的不当

压力又称之为应激,是指在刺激的引发下所产生的情绪和生理上的非特异性反应,以及由此带来的心理活动改变的身心紧张状态。

如果人的各种需要和愿望都能自动得到满足,就会感到自在和满意。

但实际生活并非如此,人人都要遇到来自外界或个人内部的多种干扰和阻力,就会形成压力。

大学阶段是人学生生理最终成熟而心理逐渐走向成熟的重要时期,常常会感到面临很大的心理压力。

大学生的压力集中在学业问题、社交问题、情感问题、经济问题和前程问题等方面。

压力的加大使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凸显,成为造成他们心理不健康或亚健康的主要原因。

压力不协调要比认知不协调更严重,更让人沮丧,威胁性更强,极端的解决办法就是自杀,并可能间接地导致严重的犯罪和攻击行为。

2.2.4.结果价值的失范

结果价值是指青少年对于攻击行为的结果所赋予的重要性和关注程度。

这对大学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