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大学生的环境适应与心理健康概要.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9165603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42 大小:58.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二章大学生的环境适应与心理健康概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第二章大学生的环境适应与心理健康概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第二章大学生的环境适应与心理健康概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第二章大学生的环境适应与心理健康概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第二章大学生的环境适应与心理健康概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二章大学生的环境适应与心理健康概要.docx

《第二章大学生的环境适应与心理健康概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章大学生的环境适应与心理健康概要.docx(4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二章大学生的环境适应与心理健康概要.docx

第二章大学生的环境适应与心理健康概要

第二章 大学生的环境适应与心理健康

 

第一节    生活适应与发展

 

一、适应与发展的内涵

(一)什么是适应?

   1、定义

   适应是个人与环境的互动关系。

个体在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通过不断调整自我身心状态,使身心与现实环境保持和谐一致,从而达到认识环境、改造环境、发展自我的目的。

       

适应有两层内涵:

  

(1)适应是指个体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构筑良好的心理机制的过程。

这种心理机制有利于人们更好地适应自然环境和文化环境;

  

(2)适应是指个体与环境之间处于一种和谐、协调、相宜、相适的相对平衡状态。

  适应是相对的,不适应是绝对的,因为环境和个体都在变化之中。

2、适应的基本环节

(1)个体对环境的认知。

它是适应的心理基础。

(2)个体对环境的接纳。

进一步调整已有的价值观,进而构筑新的价值观念,以规范心理适应机制。

(3)个体对自身的改变。

在新的价值观念指导下,个体的心理需求、动机和情绪等心理机制都会作出相应的变化和调整,符合环境的内在要求,使两者和谐发展。

3、什么是积极的适应?

   积极的适应是一种健康的适应,它有两层含义:

一是改变自己以顺应环境或环境中的某些变革;二是不断地选择和抗争,从一个目标走向另一个目标,这是发展的适应。

  

(二)什么是发展?

   发展是个体的生物系统、环境系统、原有的心理系统和调节系统在个体实践活动过程中的相互作用,是使个体的身心机能和品质随着个体的成长而相应地起着积极变化的过程。

  发展的概念揭示了发展的动力、发展的过程和发展的实质等内涵。

  

(1)发展的动力是个体的生物系统、环境系统、原有的心理系统和调节系统的矛盾运动。

   

(2)发展的过程是一个双向的运动过程,一方面,外部要求在外部条件作用下,通过个体的正确反应,内化为个体内部的新的需要;另一方面,内部心理水平凭借外部提供的条件,通过个体活动外化,达到外部世界的要求。

    

(3)发展的实质实际上是通过克服生物成熟、心理成熟、社会成熟的异时性,达到三者的一致,以便个体能在不断更新的环境中更好地生活。

  (三)发展和适应的关系

发展和适应是辩证的统一,适应是为了发展,发展是适应的一种结果,可以说,动态的、积极的适应就是发展。

  由于环境总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个体的生理性在不断地成熟,所以适应总是暂时的、相对的,而发展是绝对的。

个体就是不断地通过适应、发展、再适应、再发展,促使自己的心理不断地成熟,从而驾御新的环境。

   邓小平性格中有着非凡的韧性,他一生中曾有三次被打倒的曲折经历,却始终不屈不挠。

   第一次:

1931年在江西根据地时,邓小平曾担任瑞金和会昌、寻邬、安远三县县委书记。

当时,“左”倾的临时中央迁到江西苏区后,排斥毛主席的正确领导,批判邓(小平)、毛(泽覃)、谢(唯俊),邓小平第一次被撤职打倒。

   第二次:

“文革”开始后,他同刘少奇一起被打倒。

  第三次:

1973年,邓小平复出,经毛主席提议任党中央副主席,因积极纠正“左”倾路线,于1976年年初第三次被打倒。

   粉碎“四人帮”后,邓小平于1977年重新任党内副主席。

邓小平曾说:

    “如果对政治上东山再起的人设立奥林匹克奖的话,我很有资格获得该奖的金牌”。

   邓小平的一生是跌宕起伏的一生,“三起三落的人生经历磨炼了这位坚毅的伟人的意志,也印证了一句古老的名言:

  孟子曰:

“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从邓小平身上我们可以清晰地领悟到历史的潮流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欲速则不达,对一个伟大的领袖来说,最重要的是用锐利的眼光观察和缜密的思维进行思考,紧紧把握住历史发展的命脉,从中发现自己的位置。

二、适应的心理过程

适应包含的几个环节:

1、一种需要或动机出现;

2、阻止这种需要得到满足的障碍存在,产生压力;

3、个人在压力下的应急方式;

4、减轻紧张或解决问题。

适应的心理过程的分析:

(一)对需要的分析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二)对阻碍和压力的分析

诸多需要使人更完整、更丰富,但人在追求需要的满足的过程中,人们的各种需要之间、人们与环境之间会不断发生冲突,往往会出现阻碍,面对各种阻碍,人们便会产生压力,感受不同程度的心理冲突,表现出紧张、焦虑等负面情绪。

  可是,人又正是在压力和冲突中,最大限度地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

(三)生活压力下的身心反应分析:

1、生活压力下的生理反应

(1)应激(急)反应

   短期性压力下的生理反应叫应激反应。

它指的是在遇到突如其来的威胁性情境时,在情绪经验产生的同时,身体会自动发出一种类似“总动员”的反应现象。

此种本能性的生理反应,在功用上可使个人立即进人应急状态以维护其生命的安全,故而称为应激反应       

应激反应有两种形式

  一是向对象攻击,二是逃离现场,故而称此种反应为攻击或逃离反应。

机体会出现一系列生理上的变化,压力影响儿茶酚胺类激素的释放,出现心率加快、呼吸加快、血压升高、血糖升高等生理上的变化。

(2)一般适应征候群

   加拿大著名生理心理学家塞利从生物学的角度研究了压力,称此整个适应过程为一般适应症候群,是有机体对环境或压力事件作出的非特异化生理反应模式。

有机体在给定的时间内,会以相同的生理模式作出反应。

包括:

    警觉反应阶段

     抗拒阶段

     衰竭阶段

   警觉反应阶段又按生理上的不同反应分为两个时期:

一为震撼期,由于刺激的突然出现产生情绪震撼,随之体温与血压下降,肌肉松弛,显示缺乏适应能力;二为反击期,肾上腺素分泌增加,继而全身生理功能增加。

抗拒阶段,个体的生理功熊大致恢复正常,但压力如果持续下去,个体的适应能力就会下降,终而进人第三阶段。

衰竭阶段,个体适应能力丧失,精疲力竭,陷人崩溃状态。

   生活压力所引起的心理反应,在性质上均属于负面的情绪反应,如恐惧、焦虑、抑郁、冷漠等。

  但长期与短期的生活压力,对人情绪的影响是不同的。

长期生活压力所引起的负面情绪,将随压力的存在而持续下去,自然会对人产生不良的影响;

  短期生活压力所引起的负面情绪,则会随着压力的消失而消失,未必会对人产生不良的影响。

有时适度的压力还可以成为激励人进取的一种手段。

2、适应

  适应的目的是要消除紧张,使身心恢复到以前的良好状态。

从心理学观点看,一个反应只要能够适当减轻个体的紧张或焦虑程度,就可以说是适应了。

  适应有积极适应和消极适应之分。

三、心理适应和发展的标准

 ①通过学习,能够正确地认识自我和理解自我;

 ②通过学习,能够正确地认识社会和对待社会;

 ③通过学习,能够确立作为一个社会成员所必须具备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④通过学习,能够对身体的发育及其变化充分理解,能逐渐完善作为男性和女性的性别角色;

 

⑤通过学习,能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特别是能正确处理和异性的关系;

⑥通过学习,具有充分的心理能力,去掌握作为社会成员必备的知识和技能;

⑦通过学习,有较充分的心理能力作选择职业和就业的准备;

⑧通过学习,有一定的心理能力准备结婚和过家庭生活。

 

第二节   环境改变与角色转换

 

一、环境改变与心理的新变化

 (学生发言)

(一)大学环境的新变化

1、生活环境的改变

2、学习环境的改变

3、人际关系的变化

4、管理制度的变化

(二)大学生活的新要求

1、思想上要自立

2、学习上要自觉

3、生活上要自理

4、行为上要自律

(三)环境改变引发心理适应问题

 例:

   “入学前,我以为大学是一座神圣的知识殿堂,应该是明窗净几,充满着诗情画意。

然而,入学后,我对大学的憧憬完全破灭了。

复杂的人际关系让人无所适从,教学方法让我摸不着头脑,条件之差让人难以接受。

大学新生活不但未给我带来满足和快乐,相反,我心里却充满了失落、自卑和压抑,不知怎么办好。

"

  从中学时代走过来,每一个大学新生所面临的都是一个全新的世界,都要有一个适应的过程。

这种适应包括对客观环境的改变,人际关系的改变,以及对自己认识的改变的适应。

  刚从熟悉的环境进入陌生的环境,大学生们的心理状态是非常复杂的,在适应的过程中,大家会不同程度的表现出不同方面的心理矛盾。

1、茫然——失去动力的火车

  从小学、初中到高中,同学们犹如一列疾驰飞奔的列车,目标就是大学。

家长殷切的期望,老师无处不在的督促,都成为这列火车一刻不停飞奔的前进动力。

可是跨入大学校门,列车到达了终点,同学们的心情突然放松,顿然失去了冲力,前途目标骤然消失,老师家长的督促叮嘱带来的压力一下也没有了,这种前无目标,后无动力的“自由”状态,导致许多大学新生感觉自己缺乏生活目标,从而得过且过。

迷失了方向陷入了迷茫,上课没劲,逃课;下课无聊,泡网吧,打游戏,睡懒觉,彷徨中找不到自我,于是,情绪低落、无聊迷茫的心理状态。

2、失落——丧失的自信心

  在中学,大家大多是家庭中的中心,是学校里的佼佼者,但是,到了人才济济的大学校园,周围的同学几乎每个人都有着辉煌的过去,除少数人可以保持原来的中心位置和重要角色,不少同学在从中心角色向普通角色的转变过程中,自我评价受到了冲击,他们忽而发现“强中自有强中手”,发现自己变得渺小无能了,心理产生了强烈的失落感。

同时,高考过后,大家从埋头学习中抬起头来,第一次有机会能够看清彼此,才猛然发现自己和他人之间原来除了学习成绩外,还有其它许多方面的差距。

在知识、才艺、人际关系、家庭背景乃至身体容貌等方面己不如人的地方很多。

  特别是来自农村、山区和贫困地区的学生,或因为家庭经济困难,或因为服饰落伍,或因为浓重的乡音,或因为孤陋寡闻,方方面面难免有使人相形见绌的感觉,总感到“见人矮三分”,于是沉默寡言、内向孤僻。

在某些学生身上就容易产生自我认识和自我价值感方面的困惑。

此时的考入大学的自豪和喜悦,会随着面临的一连串的不适应和挫折而消失得无影无踪,心中的优越感一下子跌落为自卑感。

3、无措——我是一只恋巢的小鸟

  从青春期开始,每个孩子都向往着独立自由的生活,渴望摆脱家长老师的约束。

远离家人的大学,使同学告别了一切都听从家长老师安排的苦读生涯,大学城里的主人陡然感觉自己变成了一个自由的独立的人。

然而自由也意味着一切都要靠自己去安排,一切都要靠自己去开创。

不少同学在拥有了渴望的自由时,并没有因此产生舒适感,相反却因为缺乏足够的自主自理能力而感到强烈的不适应。

缺乏锻炼造成的依赖性给新生们带来的痛苦矛盾从生活、学习、为人处世等各方面反映出来,尤其是在受到一些挫折到时候,新生们就会恋家想家不能自制。

4、孤独——独在异乡为异客

  大学生大多是独自离家在外上学,对于新入学的同学来说,面对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陌生的人,处处感到不适应,一时难寻知音,无法倾诉自己的失落和烦恼,同时,大学生要面对的人际关系不再想过去那样单纯,复杂的人际交往使一些同学更容易把自己封闭起来,于是孤独成了新生中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

5、失望——失落的天堂

   “上大学前我想象大学是天堂,无忧无虑,充满快乐。

”一位新生对老师这样说,那么现在呢,他笑着回答:

“比地狱好一点。

”这是典型的新生入学后的失落心理,主要原因是在上大学前,对大学生活的期望值太高,进校一段时间后,感觉专业不理想,校舍设备破旧简陋,学风不正,师资水平不高。

理想的天堂变成了人间的现实,失望感伴随而来。

某高校对进校两月以后的几届新生做的调查发现,新生中认为学校比想象中要好的不超过20%。

绝大部分认为学校比想象中的差或是差得很远。

失落的心情让他们对今后的大学生活失去了信心。

(四)适应过程中的矛盾与冲突

1、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矛盾

2、新鲜感与恋旧感的矛盾

3、轻松感与被动感的矛盾

4、独立性与依赖性的矛盾

5、交往与封闭的矛盾冲突

6、自豪感与自卑感的矛盾

7、失落感与失望感的交织

二、角色适应与心理健康

(一)大学生角色的新变化

由一个未成年的中学生--准成人的具有社会责任意义的大学生;

  由一个不自觉的角色者--自觉的角色者;

 由一个依赖父母的半独立人--离开父母的独立人

(二)大学生角色改变障碍的类型

1、角色固恋型。

指环境改变而思想观念和行为模式仍沿用过去的模式。

2、角色混乱。

指个体在青春期阶段与他人所作出的各种认同之间缺乏协调,不知如何定位自己,对未来方向彷徨迷惑。

3、角色退行。

个体因挫折而改用过时的行为模式来应对当前的环境。

(三)青年角色改变障碍的原因分析

1、转折太大

2、阅历不足

3、怀旧倾向

4、挫折遭遇

(四)适应角色改变,排除障碍

1、了解“角色”是什么?

   角色,也叫社会角色。

它是某一个人因占据一定的社会位置而产生的被期望的心理与行为模式。

一般来说,每一个社会角色都有一套相应的社会道德规范或行为标准,这些标准客观上规定了个体在扮演某一特定角色时所应具有的角色和行动,是不以扮演者自己主观的标准为转移的。

2、要有明晰的角色意识。

   社会心理学研究认为,社会角色是“非个性”的,意指不管任何人,也不管他有什么样的个性,只要他充当了某种角色,他就须按角色所赋予的规范去行动。

  因此,作为一个大学生,就应知道大学生意味着什么,从而自觉地按大学生的角色规范去规范自己的思想,支配自己的行动。

 

第三节学会适应,走向成功

进入大学,大家处在同一起跑线上,我们也要有这种“从头越”的精神,确立起新的目标,并朝着目标锲而不舍地追求,总有一天会成功!

一、重新确立新目标

专业、兴趣、特长、个性、条件

二、力争良好的开端

俗话说:

“既来之,则安之。

面对现实,适应现实,不怨天尤人;

培养专业兴趣,不要这山望着那山高;

完成学业是第一位的。

追求学业优秀更是最佳选择。

三、学会自我管理

(一)生活管理

过好四关:

一是习惯关

二是气候关

三是语言关

四是自理关

(二)情绪管理

1.想家的思绪可以剪

(1)走出封闭自我,广泛结交新朋友;

(2)学习之余多参加集体活动;

(3)多和同学交流、挖掘新生活的亮点;

(4)主动关心帮助他人,可以得到对等的回报。

2.做独特的自我

(1)做独特的自我。

一个人不可能永远保持领先地位,但任何时候我们都可以做独特的自我,同时也是优秀的自我;

(2)在学习他人的长处中成长。

善于肯定和发现他人的优点.

(3)在发现自己的优势中成长。

全面客观地认识自己,不断地超越和完善自己。

四、分清主次,保证重点

许愿瓶:

写下你的一个愿望,这个愿望四年以后会实现,你会写下一个什么愿望呢?

大学生生活丰富多彩,但我们要知道什么是最重要的,什么是我们最想要而又要得到的,什么是我们不能失去的?

只有抓住最主要的,我们的大学四年才不会虚度!

课堂互动

(一)课堂练习:

进入大学后“五个最”

进入大学后,我最满意的是:

进入大学后,我最高兴的是:

进入大学后,我最关心的是:

进入大学后,我最担心的是:

进入大学后,我最想做的是:

(二)心理适应能力测验

下面的问题能帮助你进行心理适应能力的自我判别。

请认真阅读,并决定其与你实际情况的符合程度,然后从每个项目后面附的三种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来。

答题样例:

1.A2.C3.B4.…….

1.我最怕转学或转班级,每到一个新环境,我总要经过很长一段时间才能适应。

A.是B.无法肯定C.不是

2.每到一个新的地方,我很容易同别人接近。

A.是B.无法肯定C.不是

3.在陌生人面前,我常无话可说,以感到尴尬。

A.是B.无法肯定C.不是

4.我最喜欢学习新知识或新学科,它给我一种新鲜感,能调动我的积极性。

A.是B.无法肯定C.不是

5.每到一个新地方,我第一天总是睡不好,就是在家里,只要换一张床,有时也会眠。

A.是B.无法肯定C.不是

6.不管生活条件有多大变化,我也能很快习惯。

A.是B.无法肯定C.不是

7.越是人多的地方,我越感到紧张。

A.是B.无法肯定C.不是

8.我的成绩多半不会比平时练习差。

A.是B.无法肯定C.不是

9.全班同学都看着我,心都快跳出来了。

A.是B.无法肯定C.不是

10.对他(她)有看法,我仍能同他(她)交往。

A.是B.无法肯定C.不是

11.我做事情总有些不自在。

A.是B.无法肯定C.不是

12.我很少固执已见,常常乐于采纳别人的观点。

A.是B.无法肯定C.不是

13.同别人争论时,我常常感到语塞,事后才想起该怎样反驳对方,可惜已经太迟了。

A.是B.无法肯定C.不是

14.我对生活条件要求不高,即使生活条件很艰苦,我也能过得很愉快。

A.是B.无法肯定C.不是

15.有时自己明明把课文背得滚瓜烂熟,可在课堂上背的时候,还是会出差错。

A.是B.无法肯定C.不是

16.在决定胜负成败的关键时刻,我虽然很紧张,但总能很快地使自己镇定下来。

A.是B.无法肯定C.不是

17.我不喜欢的东西,不管怎么学也学不会。

A.是B.无法肯定C.不是

18.在嘈杂混乱的环境里,我仍然能集中精力学习,并且效率较高。

A.是B.无法肯定C.不是

19.我不喜欢陌生人来家里做客,每逢这种情况,我就有意回避。

A.是B.无法肯定C.不是

20.我很喜欢参加社交活动,我感到这是交朋友的好机会。

A.是B.无法肯定C.不是

评分规则

1.凡是单数号题(1,3,5,7……),选“是”为-2分,选“无法肯定”得0分,选“不是”得2分。

2.凡是双数号题(2,4,6,8……),选“是”为2分,选“无法肯定”得0分,选“不是”得0分。

将各题的得分相加,即得总分。

结果解释

35-40分:

心理适应能力很强。

能很快地适应新的学习、生活环境,与人交往轻松、大方。

给人的印象极好,无论进入什么样的环境,都能应付自如,左右逢源。

29-34分:

心理适应能力良好。

17-28分:

心理适应能较差,依赖于较好的学习、生活环境,一旦遇到困难易怨天尤人,甚至消沉。

5分以下:

心理适应能力很差,在各种新环境中,即使经过相当长一段时间的努力,也不一定能够适应,常常困惑,因与周围事物格格不入而十分苦恼。

在与他人交往中,总是显拘谨,羞怯,手足无措。

如果你在这个测查中得分较高,说明你的心理适应能力较强。

但是,如果你得分较低,也不必忧心忡忡,因为一个人的心理适应能力是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经验的丰富而不断增强的。

只要你充满信心,刻苦学习、虚心求教,加强锻炼,你的心理适应能力一不定会增强。

思考题

1、如何理解适应与发展的关系?

2、心理适应和发展的标准是什么?

3、大学的生活发生了哪些变化?

你准备如何适应?

4、联系实际谈谈如何消除角色改变的障碍?

 

从中学生到大学生的过渡

从中学生到大学生的过渡“大一”是从中学生到大学生的过渡期,在这段时间里,学生的思想观念、心理品质、学习能力等都将发生深刻变化。

“过渡”得好,对整个大学阶段以至一生的成长都会产生积极影响,否则,其负面影响也不可低估。

状元为何不及格一位某省的理科状元考入北京某重点大学一年后,高等数学竟然不及格。

或许这是个比较极端的例子,但是中学时代的优等生,到大学后成绩大幅度下降却不是个别现象。

清华大学副校长胡东成教授对这种情况做过中肯的分析:

“从中学到大学,教学方式有很大差异。

大学的课堂上,内容密集,信息量大,教师往往只做粗线条讲解,更多的要靠学生自己去学习。

这就要求学生变被动听讲为主动研究,变机械练习为积极思考、探索规律。

不少学生由于没有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他们几乎不考虑大学学习任务激增的现实,仍然采用中学应试教育中十分灵验的题海战术,结果投入大而效率低,甚至出现不及格,造成很大精神压力。

”北京科技大学学生部的何进老师说:

如果把学习比作吃饭,那么中学时吃什么、吃多少、什么时间吃,老师都安排好了。

但在大学,连作业都不那么具体了。

于是很多同学不知怎么利用学校的图书馆,不知每周两三个没课的半天该干什么。

为了对付这一应试教育的后遗症,目前高校采取的办法多是请高年级优秀生、科任教师传授学习方法。

清华大学还要求大一任课教师提高教学质量,改变部分课程难度大、进度快、课堂效率低的状况。

与此同时,加快高中教育的改革已备受关注。

“学习焦虑症”与“理想间歇期”进入重点大学以后,每一次重要的考试,总有一部分学生面对成绩的重新排序,感到沉重的失落。

他们都是原来学校或地区的佼佼者,在新的尖子云集的环境中,自己不再突出,甚至落后。

主观上的自责、焦虑、自卑,夸大了客观困难的程度,严重的还会形成心理障碍,造成失眠、忧郁,其中大部分同学经过疏导能调整好心态,但也有人最后不得不休学。

目前,对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普查在高校已十分普遍,对于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及早发现及早矫治的机率也越来越大。

然而,一些学校已经注意到,抗挫折教育不能只局限于心理教育的范畴。

与之相反的是“船到码头车到站”。

于是情绪懈怠,内心空虚,怎么也打不起精神学习。

对外经贸大学党委副书记陈建湘老师分析这种情况时说:

高中时目标非常单纯,就是要考大学,而一旦进了大学,原有的目标消失了,读研或就业都还远,出现了“理想间歇期”。

有些同学把中学时“平常大撒把,考试前突击看书”的做法搬到大学,一旦发现大学学习内容的难度和量,已使这种做法难以奏效,不及格的结局已难以挽回。

据统计,大学四年中,大一不及格的人数最多。

而高等数学、高等物理、公共英语等基础课,都要在大一大二完成,大一基础没打好,学生以后无论考研还是就业,都会遇到很多困难。

为此,近年高校的新生教育融入了人生规划的内容;对外经贸大学、北京科技大学,把本来放在高年级的职业教育,放在了大一。

何进老师说:

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这是一个非常实际的措施,因为用人单位在招聘时是要看成绩的,从中了解一个人的学习能力。

有些大城市在人才引进的条件中规定:

大学期间两门以上因不及格重修者不能引进。

社会需求的压力比我们抽象的说教效果会好得多。

专业引起“动力真空带”某大学石油工程专业曾有一个班的新生集体要求换专业,严重的时候老师上课几乎找不到学生。

经过调查,学校对症下药,才使问题妥善解决。

中国地质大学学生部部长林善园老师说:

因为很多学生和家长在填志愿时对所报专业只是望文生义,来到大学后,才发现原来心仪的专业与自己想象中的就业前景和兴趣完全对不上。

于是感到前途暗淡,心灰意冷,出现学习动力的“真空带”。

有些入学时成绩非常优秀的学生,就因为钻不出这个牛角尖,最后差到几乎不能正常毕业。

据林老师介绍:

我国绝大部分高校目前仍实行没有特殊情况不能转专业的规定。

除了向新生进行专业教育以外,开设辅修专业、第二学位、第二课堂等措施,都是满足学生学习兴趣与应对人才市场需要的办法。

大学本科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是通才教育的观念已越来越被用人单位所接受。

倒是这种一遇不顺便消沉、低迷,不知所措的现象,为我们如何开展人生观的教育,提出了课题。

网络游戏双刃剑令人惊讶的是,学生沉湎于电脑游戏竟然也成了大学普遍存在的问题。

一位一流大学的新生辅导员说:

就是在我们这样的学校,仍有学生玩游戏玩得不上课、不上自习,抄同学的作业,最后连学位都拿不到。

有学生开始只想把玩游戏作为休息,由于自控能力差,一上瘾便不能自拔。

待学业荒疏后越学越难,玩游戏便成了逃避现实的办法。

有高校做过统计:

每天在网上聊天、玩游戏的时间在2—3小时的学生占60%,个别人达到8个小时。

在采取一系列规章制度的同时,大部分高校主要还是疏导。

据专家称:

几乎所有的计算机新技术都首先是在游戏领域应用。

关键是如何培养学生的自控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