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916411 上传时间:2022-10-13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2.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川省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四川省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四川省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四川省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四川省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四川省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docx

《四川省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川省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四川省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docx

四川省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

四川省2019年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文言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篇

1.(2019四川巴中)阅读下面这篇文段,完成22-27题。

(20分)

晋太原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

“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2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4分)

(1)渔人甚异之()`

(2)悉如外人()

(3)阡陌交通()(4)便要还家()

23.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2分)

A.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送东阳马生序》)

B.之缘溪行,忘路之远近(选文)

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C.为武陵人捕鱼为业(选文)

不足为外人道也(选文)

D.虽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

虽杀臣,不能绝也(《公输》)

24.翻译句子。

(4分)

(1)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2)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25.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3分)

A.所选文段出自《桃花源记》,作者陶渊明,东晋人。

B.文章是以渔人进出桃花源为线索来结构全文的。

C.桃源中人与渔人所处的社会环境的生活是不一样的。

D.太守遣人随渔人去寻找桃花源,说明太守也想到桃源中去过桃花源中人的生活。

26.本文演绎出的一个成语是什么?

本文寄托了作者怎样的社会理想?

(4分)

27.请就文中所描绘的桃源生活,谈谈你的看法。

(3分)

【巴中答案】

22.(共4分,每空1分)

(1)对……感到诧异

(2)都,全(3)交错相通(4)通“邀”,邀请

23.D(2分)

24.

(1)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必说魏和晋两个朝代了。

(2分)(重点词“乃”、“无论”,如翻译错误,酌情扣分)

(2)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一类的东西。

(2分,重点词“俨然”、“属”,如翻译错误,酌情扣分)

25.D(3分)

26.成语是:

世外桃源;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没有战乱,人人生活得幸福、愉快的社会理想。

(4分,每一文2分)

27.这个理想反映了人民摆脱压迫、剥削的要求,是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批判;它带有一定程度的复古倾向,是不可能实现的。

(3分,能言之有理即可)

2.(2019四川成都)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6题。

(9分,每小题3分)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为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

“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4.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阡陌交通交通:

交错相通

B.余人各复延至其家延:

邀请

C.不足为外人道也足:

值得

D.处处志之志:

记住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忘路之远近B.见渔人,乃大惊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

C.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D.太守即遣人随其往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其如土石何

6.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桃花源里,没有剥削和纷扰,土地肥沃,男女耕作,老幼欢乐,是古代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形象体现。

B.在听了渔人对外界的介绍后,桃源人叹惋不已,从上下文推知,他们发出的主要是“山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的时光易逝。

C.桃源人希望渔人不要把这里的情况告诉给外界,目的是希望远离战乱和苦难,永不受打扰,继续享受这宁静祥和的生活。

D.作者既描绘了桃花源里一幅鲜活的人间生活的图景,又极力表现它的似有似无。

寻觅不可得,反映了作者的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

7.把上面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4分)

(1)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2分)

译文:

(2)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2分)

译文: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3~5题。

(4分)

齐人有冯谖者,贫乏不能自存,使人属孟尝君①,愿寄食门下。

居有顷,倚柱弹其剑,歌曰:

“长铗归来乎!

食无鱼!

”左右以告。

孟尝君曰:

“食之,比门下之客。

”居有顷,复弹其铗,歌曰:

“长铗归来乎!

出无车!

”左右皆笑之,以告。

孟尝君曰:

“为之驾,比门下之车客。

”于是,乘其车,揭其剑,过其友曰:

“孟尝君客我!

”后有顷,复弹其剑铗,歌曰:

“长铗归来乎!

无以为家!

”左右皆恶之,以为贪而不知足。

孟尝君问:

“冯公有亲乎?

”对曰:

“有老母!

”孟尝君使人给其食用,无使乏。

于是,冯谖不复歌。

后孟尝君出记,问门下诸客:

“谁习计会,能为文收责②于薛乎?

”冯谖署曰:

“能!

”于是,约车治装载,券契而行。

辞曰:

“责收毕,以何市而反?

”孟尝君曰:

“视吾家所寡有者!

驱而之薛。

使吏召诸民当偿者,悉来合券。

券遍合,起,矫命以责赐诸民,因烧其券,民称万岁。

长驱到齐,晨而求见。

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曰:

“责毕收乎?

来何疾也!

”曰:

“收毕矣!

”“以何市而反?

”冯谖曰:

“君云‘视吾家所寡有者’。

臣窃计,君官中积珍宝,狗马实外厩,美人充下陈。

君家所寡有者以义耳!

窃以为君市义。

”孟尝君曰:

“市义奈何?

曰:

“今君有区区之薛,不拊爱子其民,因而贾利之。

臣窃矫君命,以责赐诸民,因烧其券,民称万岁,乃臣所以为君市义也。

”孟尝君不说,曰:

“诺!

先生休矣!

后期年,齐王谓孟尝君曰:

“寡人不敢以先王之臣为臣!

”孟尝君就国于薛,未至百里,民扶老携幼,迎君道中。

孟尝君顾谓冯谖:

“先生所为文市义者,乃今日见之。

(节选自《战国策·齐策四》)

【注释】

①孟尝君:

姓田名文,齐国贵族,齐湣王时任齐国的国相。

他以好养士而著名。

与魏国的信陵君,楚国的春申君,赵国的平原君一起并称为“战国四公子”。

②责:

通“债”,债券。

3.对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2分)

A..使人属孟尝君属:

通“嘱”,告诉

B.以何市而反市:

C.孟尝君怪其疾也怪:

责怪

D.狗马实外厩实:

充满

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6分)

(1)孟尝君使人给其食用,无使乏。

(3分)

译文:

(2)今君有区区之薛,不拊爱子其民,因而贾利之。

(3分)

译文:

5.冯谖为何要替孟尝君“烧券市义”?

结合全文概括作答。

(4分)

答:

【成都答案】

(一)(共13分,4~6题每小题3分,7题4分)

4、D(志:

做标记)

5、B(都解释为“于是”“就”;A项前句“之”不译,取消句子独立性;C项前句“为”解释为“向”,后句“为”解释为“为了”;D项前句“其”解释为“他”,后句“其”不译,加强反问语气)

6、B(他们感叹的主要是外界朝代的更替及带给人们的战争灾难)

7、(4分)

(1)(2分)渔人对此感到非常诧异,又继续往前走,想要走到林子的尽头。

(译出大意计1分,落实“异”“穷”的意思各计0.5分)

(2)(2分)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带领妻子儿女和乡人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

(译出大意计1分,落实“妻子”“绝境”的意思各计0.5分)

(二)(12分)

3、(2分)C(怪:

对……感到奇怪)

4、(6分)

(1)(3分)孟尝君派人供给冯谖母亲吃用(的东西),不使她感到缺失。

(译出大意计1分,落实“给”“乏”的意思各计1分)

5、(4分)

(1)感谢孟尝君的知遇之恩;

(2)替孟尝君树立形象,获得民心。

(每一点计2分,共4分;语意相近即可)

3.(2019四川达州)阅读《唐雎不辱使命》,完成18-22题。

(14分)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

“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

”安陵君曰:

“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

”秦王不悦。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

“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

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唐雎对曰:

“否,非若是也。

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

“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唐雎对曰:

“臣未尝闻也。

”秦王曰:

“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唐雎曰:

“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秦王曰:

“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唐雎曰:

“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

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

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

“先生坐!

何至于此!

寡人谕矣:

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18.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2分)

A.请广于君(广:

扩充)

B.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谢:

道谢)

C.大王加惠(加惠:

给予恩惠)

D.秦王怫然怒(怫然:

盛怒的样子)

19.下列选项中“之”字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2分)

例句:

天子之怒,浮尸百万,流血千里

A.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

B.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曹刿论战》)

C.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D.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20.翻译下列句子。

(4分)

(1)【原文】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译文】

(2)【原文】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译文】

21.阅读文章第一段,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秦王与安陵君易地实际是包藏祸心,以强凌弱?

简要分析。

(3分)

答:

22.唐雎与《三国演义》中“舌战群儒”的(填人名)一样以出色的外交才干化解了一场政治危机。

唐雎在这次外交事件中的说话技巧给了你哪些启示?

(3分)

答:

【达州答案】(14分)

18.(2分)B(B项谢:

道歉)

19.(2分)C(例句“之”,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A和B句中的“之”均为代词;D句中的“之”,结构助词,的)

20.(4分)

(1)(2分)安陵君因此派唐雎出使到秦国。

(只要译准两个“使”,其余译对大意即可给分)

(2)(2分)把安陵君看作忠厚长者,所以不打他的主意。

(只要译准“以……为长者”、“错意”,其余译对大意即可给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