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高考文言文复习学生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9163053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7.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完整版高考文言文复习学生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完整版高考文言文复习学生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完整版高考文言文复习学生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完整版高考文言文复习学生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完整版高考文言文复习学生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完整版高考文言文复习学生版.docx

《完整版高考文言文复习学生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完整版高考文言文复习学生版.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完整版高考文言文复习学生版.docx

完整版高考文言文复习学生版

高考文言文复习

1、文言文知识点综述

断句

实词:

通假、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

虚词:

18个

判断句

被动句

省略句

主谓倒装

特殊句式倒装句定语后置

状语后置

宾语前置

固定句式

文化常识:

官职科举、天文历法、山川地理、礼俗字号等

翻译:

留、删、补、换、添、调

二、对点强化

(一)断句

1.借助句子成分断句:

找主谓宾

2.借助重点虚词断句

(1)句首的发语词前:

夫、盖、焉、惟、斯等等;

(2)句首复音虚词前:

且夫、若夫、乃夫、已而、至若、于是、虽然、至于、是故、向使、纵使等等。

(3)疑问语气词前:

何、胡、安、曷、奚、盍、焉、孰等等。

(4)关联词前:

虽、纵、苟、故、则、或、况、且、岂等

(5)句尾的语气词后:

也、矣、乎、哉、与(欤)、焉、耶(邪)等等。

3.借助对话标志断句

4.借助语序句式断句

(1)保持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等特殊句式的相对完整

(2)固定格式不能拆开

5.借助对偶、排比、顶针、反复等修辞断句

6.借助总分关系标志断句

7.并列词语、短语之间要断开

例如:

晏平仲婴者莱之夷维人也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以节俭力行重于齐既相齐食不重肉妾不衣帛

8.强化训练

袁淑陈郡阳夏人丹阳尹豹少子也少有风气伯湛谓家人曰此非凡儿至十余岁为姑夫王弘所赏不为章句之学而博涉多通好属文辞采遒艳纵横有才辩本州命主簿著作佐郎太子舍人并不就刘湛淑从母兄也欲其附己而淑不以为意由是大相乖失以母忧去职服阕为太子中庶子

(二)实词

通假字

方法:

(1)注重积累

(2)借助语境倒推。

如:

1.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2.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3.先生不羞,乃有意欲为收责于薛乎?

4.皆阳应曰:

”诺。

5.盖亦反其本矣

6.嘻,善哉,技盖至此乎?

7.贼非吾主敌,盍趣降?

8.某所,而母立于兹

9.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10.豪民子闻难,鸠宗族僮奴百许人

11.雷鼓大震,北军大坏

12.陵压百姓而邀其上者

13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

14.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

15.宰夫顾熊蟠不孰,杀之

16.失迷涂知返,往哲是与

17.星队、木鸣,国人皆恐

18.阅读下面文段,试找出其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其义

建元六年,安国(指传主韩安国)为御史大夫。

匈奴来请和亲,天子下议。

大行王恢议曰:

“汉与匈奴和亲,率不过数岁即复倍约。

”安国曰:

“今匈奴负戎马之足,怀禽兽之心,迁徙鸟举,难得而制也。

得其地不足以为广,有其众不足以为强,自上古不属为人。

汉数千里争利,则人马罢,虏以全制其敝。

且强弩之极,矢不能穿鲁缟,击之不便,不如和亲。

”于是上许和亲。

答:

①________ ②________ ③________

古今异义

方法:

(1)注重积累

(2)借助语境推知

如:

1.微斯人,吾谁与归  

2.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3.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4.同官同齿复同科,朋友婚姻分最多

5.及其日中如探汤

6.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7.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8.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9.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

10.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11.武士,国之爪牙也

12.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13.身体力行

14.亦雁荡具体而微者

15.人情一日不再食则饥

16.阅读下面文段,完成题目

成遵……十四年,调武昌路总管。

会省臣出师,遵摄省事,于是省中府中,惟遵一人。

乃远斥候,塞城门,籍民为兵,得五千余人,设万夫长四,配守四门,所以为防御之备甚至,号令严肃,赏罚明当。

贼船往来江中,终不敢近岸,城赖以安。

十七年,升中书左丞。

是时,太平在相位,以事忤皇太子,皇太子深衔之,以为遵及参知政事赵中,皆太平党也。

十九年,用事者承望风旨,嗾邓子初等诬遵与参政赵中等六人皆受赃,皇太子命御史台等官杂问之,锻炼使成狱,遵等竟皆杖死,中外冤之。

二十四年,御史台臣辩明遵等皆诬枉,诏复给还其所授宣敕。

选出不是古今异义的一项

A.所以为防御之备甚至

B.以为遵及参知政事赵中,皆太平党也

C.锻炼使成狱

D.遵等竟皆杖死,中外冤之

词类活用

1.名词作状语

现代汉语中一般是介词加名词构成介宾短语放在动词前作状语,古汉语中名词可以直接作状语。

翻译时名词前一般要加上介词才行。

如:

①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②人皆得以隶使之

2.名词用作动词

文言文中,名词处在动词的位置上,名词一般活用为动词如:

①籍吏民,封府库

②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3.名词使动用法

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带宾语之后,表示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如:

①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吾见申叔,夫子所谓生死而肉骨也

②齐桓公合诸侯而国异姓

③而欲以力臣天下之主

4.名词意动用法

在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带上宾语后,表示主语把宾语当作是什么。

如:

①鱼肉缙绅

②孟尝君客我

5.动词用作名词

动词处在主语或宾语的位置上,一般活用为名词。

如:

①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

②追亡逐北,流血漂橹

③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④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6.动词使动用法

文言文中,主语使宾语发出谓语表示的动作。

如:

①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②中军置酒饮归客

7.动词为动用法

有些动词所表示的动作,是主语表示的人为了(因为)宾语所表示的人或物而怎么样。

如:

①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②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③秦不哀吾之丧而伐吾同姓

④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

8.形容词用作名词

文言文中,当形容词担任主语或宾语时,一般活用为名词。

①秦孝公据殽函之固

②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9.形容词用作动词

文言文中,形容词处于谓语位置,有时还带了宾语,形容词一般活用为动词。

如:

①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②此诚雕虫之戏,不足为多也

10.形容词使动用法

在文言文中,当形容词带宾语时,主语使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所某种性质或特征。

如:

①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

②欲居之以为利,而高其直,亦无售者

11.形容词意动用法

当形容词带上宾语时,主语认为宾语所表示的人或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某种性质或特征。

①孔子登东山而小鲁

②予怪而问之

12.数词活用

文言文中,数词处于谓语的位置,一般会活用为动词或形容词或使动。

①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②二三其德

13.阅读文段,完成题目

巎巎以重望居高位,而雅爱儒士甚于饥渴,以故四方士人皆宗之,萃于其门。

达官有怙势者,言曰:

“儒有何好,君酷爱之。

”巎巎曰:

“世祖以儒足以致治,命裕宗学于赞善王恂。

世祖尝暮召我先人坐寝榻下,陈说《四书》及古书治乱,至丙夜不寐。

世祖喜曰:

‘朕所以令卿从许仲平学,正欲卿以嘉言入告朕耳,卿益加懋敬以副朕志。

’今汝言不爱儒,宁不念圣祖神宗笃好之意乎?

且儒者之道,从之则君仁、臣忠、父慈、子孝,人伦咸得,国家咸治;违之则人伦咸失,国家咸乱。

汝欲乱而家,吾弗能御,汝慎勿以斯言乱我国也。

”达官色惭。

既而出拜江浙行省平章政事。

明年,复以翰林学士承旨召还。

至正五年五月辛卯,巎巎感热疾卒。

家贫,几无以为敛。

帝闻之震悼,其所负官中钱,台臣奏以免之。

巎巎善真行草书,识者谓得晋人笔意,单牍片纸人争宝之,不翅金玉。

谥文忠。

找出下列句子中的活用词并释义。

A.以故四方士人皆宗之

B.世祖尝暮召我先人坐寝榻下

C.汝欲乱而家,吾弗能御

D.巎巎善真行草书

E.单牍片纸人争宝之

(三)文言特殊句式

1.判断句——

翻译时加“是”

判断句的判断方法,主要有以下三种:

(1)从特征入手。

谓语部分是名词或名词性短语。

(2)看有无外在语言标志。

“……者……也”“……者,……”“……,……也”,“则、乃、皆、诚、非”等。

(3)看是否能翻译成“是”字句。

另外,带“是”字的句子不一定是判断句,如“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中的“是”作“这”讲,而句末的“也”才是判断标志。

如:

盖杀人者,富人陈氏也。

2.被动句——

翻译时加“被”

被动句的判断方法主要有以下三种:

(1)从标志词入手,看是否符合被动句的要求。

①“为”“为……所……”或“……为所……”。

②“于”或“受……于……”。

③“见”或“见……于……”。

④“被”字。

(2)从语法入手,看主语是不是受动者。

(3)加上“被”而未改变句子基本意义的,是被动句。

另外,有“被”字未必是被动句。

如:

大雪被岭南。

被:

覆盖。

如:

被八创。

遭受。

(判断标准是句中有无动词)

如:

以节俭力行重于齐。

2.省略句——

翻译时补出省略成分

识别省略句的方法,主要有以下两种:

(1)省略主语:

承前省、蒙后省、对话省、暗换省

如:

刘观,雄县人。

……四年,观奉命采木浙江,未几还。

明年冬,帝以山西旱,命观驰传往,散遣采木军民。

六年,郑赐卒,擢礼部尚书。

十二月与刑部尚书吕震易官。

(2)省略谓语动词

如:

①近岁风俗尤多侈靡,走卒类士服。

(司马光《训俭示康》)

②上医医国,其次疾人。

(《国语·晋语》)

③及左公下厂狱,史朝夕狱门外

(3)省略宾语“之”

①人有兄弟,我独无。

②竖子不足与谋

(4)省略介词“于”“以”等

①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

②又试之鸡,果如成言。

  

3.倒装句——

翻译时复位

(1)主谓倒装

一般情况下,谓语是放在主语后面的,但在文言文中,有些感叹句或疑问句,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而将它放到句首,这就是谓语前置,也叫主谓倒装。

例如:

①甚矣,汝之不惠!

正常语序应是“汝之不惠甚矣”。

谓语前置,表强调意味,可译为“你太不聪明了!

谓语前置句一般具备两个条件:

一是多为疑问句或感叹句,二是谓语动词后多有语助词“乎”“哉”“矣”“兮”等。

②谢氏生于盛族,年二十以归吾,凡十七年而卒。

卒之夕,殓以嫁时之衣,甚矣吾贫可知也。

(节选自《欧阳修全集》)

(2)状语后置句(介词结构后置、介宾短语后置)

 所谓状语后置是指作状语的介词结构本来应在谓语前面,但古汉语中常常把它们置于谓语后面的一种语言现象。

 

如:

李台州名宗质。

小憩于茗肆,坐顷之,一乞媪至前,揖曰:

“官人与我一文两文。

”宗质起揖之坐,礼以客主。

(3)定语后置

 文言文中,定语的位置一般放在中心词前面,但有时为了突出中心词的地位,强调定语所表现的内容,或使语气流畅,往往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且有一定的语言标志,如“……之……”“……之……者”“……者”。

如: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②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③(羊祜)每与吴人交兵,克日方战,不为掩袭之计。

将帅有欲进谲诈之策者,辄饮以醇酒,使不得言。

(节选自《晋书·羊祜传》)

(4)宾语前置

动词宾语前置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一定要前置

如:

吾实为之,其又何尤?

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如:

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

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加重语气

如:

①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

②去我三十里,惟命是听

介词宾语前置

疑问代词作介词宾语,常常前置

如:

何以知之?

介词宾语不是疑问代词,但是为了强调它,也常常前置

如:

余是以记之。

介词宾语是方位词,也常常前置

如:

东向坐,西向坐,师事之。

固定句式——

固定翻译

①无乃……乎?

一般可译为“恐怕……吧”或者“只怕……吧”

如:

暮婚而晨别,无乃太匆忙?

②……孰与……,一般可译为“……与……相比,谁(哪一样)……”

如:

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③……之谓也其……之谓也,一般可译为“说的就是……啊“

如:

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④得无……乎?

得无……耶?

一般可译为“恐怕……吧;莫非……吧;该不会……吧”

如:

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此外还有”如----何?

/何----之有?

/所以/有以、无以/奚以……为/何……为/不亦……乎“等。

小练习:

对下列固定句式的解释,正确的一组是(  )

①如……何,译为“对……怎么办”

②无乃……乎,译为“难道……吗”

③孰与,译为“与……一起”

④奚以……为,译为“凭什么……呢”

⑤何……为,译为“还要……干什么”

⑥不亦……乎,译为“不也……吗”

A.①②④B.②③④

C.①⑤⑥D.③⑤⑥

(四)文言文翻译

翻译原则:

信、达、雅

翻译方法:

留、删、补、换、添、调

强化训练:

陶节夫字子礼,饶州鄱阳人,晋大司马侃之裔也。

第进士,起家为广州录事参军。

杨元寇暴山谷间,捕系狱,屡越以逸,且不承为盗,既累年。

节夫诘以数语,元即吐服,将适市,与诸囚诀曰:

“陶公长者,虽死可无憾。

”知新会县,广守章楶重其材。

楶帅泾原,辟入府。

  崇宁初,为讲议司检讨官,进虞部员外郎,迁陕西转运副使,徙知延安府。

以招降羌有功,加集贤殿修撰。

筑石堡等四城。

石堡以天涧为隍,可趋者唯一路,夏人窖粟其间,以千数。

既为宋有,其酋惊曰:

“汉家取我金窟埚!

”亟发铁骑来争。

节夫分部将士遮御之,斩获统军以下数十百人。

夏人度不可得,敛兵退。

连擢显谟阁待制、龙图阁直学士。

  方议城银州,谍告夏人已东。

节夫料必西趋泾原,官属不肯从,节夫曰:

“吾计之熟矣。

”乃遣裨将耿端彦疾驱至银州,五日城成,夏人果从泾原至,则城备已固,遂遁去。

进枢密直学士。

  节夫在延安日久,蔡京、张康国从中助之,故唯京意是徇。

夏人欲款塞,拒弗纳。

放牧者执杀之,夏人怨怒,大入镇戎军,杀卤数万口。

节夫寻领经制环庆、泾原、河东边事,言:

“今既得石堡,又城银州,西夏洪、宥皆在吾顾盼中。

横山之地,十有七八,兴州巢穴浅露,直可以计取。

”遂陈取兴、灵之策。

加龙图阁学士。

会朝廷罢经制司,且弃所城地,节夫乃求内郡。

徙洪州,改江宁府,历青、秦二州、太原府。

群盗李勉起辽州、北平之间,河东、河北骚动,两路帅臣、宪臣皆罪去,至出台郎督捕之。

节夫请悉罢所遣兵,卒以计获勉。

坐上疏乞留本道兵勿移戍,降为待制、知永兴军,数月,卒。

追复龙图阁学士。

三、综合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曹光实,雅州百丈人。

光实少武勇,有胆气,轻财好施,不事细行,意豁如也。

乾德中,太祖命王全斌等平蜀。

俄而盗贼群起,夷人张忠乐者,尝群行攻劫,且憾光实杀其徒党,率众数千,中夜奄至环其居鼓噪并进光实负其母挥戈突围以出贼众辟易不敢近贼杀其族三百余口又发冢墓坏其棺椁光实诣全斌具以事白,誓雪冤愤。

时蜀中诸郡未下,乃图雅州地形要害,兼陈用兵攻取之策,请官军先下之。

全斌壮其志,令率兵先导,果克其城,获忠乐而甘心焉。

遂以光实知黎、雅二州兼都巡检使,安集劳来,蛮族怀之。

六年秋,全斌遣入贡京师,遂言境内安乂,乞罢义军归农。

太祖喜,谓左右曰:

“此蜀中杰俊也。

”及平交、广,群盗未息,以光实为岭南诸州都巡检使。

既至,捕逐群盗,海隅以宁。

车驾征河东,以光实知威胜军事,令调军食。

大军北征,与潘美分道出雁门。

光实为前锋,遇敌迎击,败之,斩首数千级,优诏嘉奖。

李继捧之入朝也,以光实为银、夏、绥、麟、府、丰、宥州都巡检使。

继捧弟继迁逃入蕃落,为边患,光实乘间掩袭至地斤泽,俘斩甚众,破其族帐,获继迁母妻及牛羊万计。

继迁仅免,使人绐光实曰:

“我数奔北,势窘不能自存矣,公许我降乎?

”因致情款,陈甥舅之礼,期某日降于葭芦川。

光实信之,且欲专其功,不与人谋。

及期,继迁先设伏兵,令十数人近城迎致光实,光实从数百骑往赴之。

继迁前导北行,将至其地,举手麾鞭而伏兵应之,光实遂遇害,卒,年五十五。

帝闻之惊悼,赗赙加等。

(节选自《宋史·曹光实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夜奄至/环其居/鼓噪并进/光实负其母/挥戈突围以出/贼众辟易/不敢近贼杀其族三百余口/又发冢墓/坏其棺椁/

B.中夜奄至/环其居/鼓噪并进/光实负其母/挥戈突围以出/贼众辟易不敢近/贼杀其族三百余口/又发冢墓/坏其棺椁/

C.中夜/奄至环其居/鼓噪并进/光实负其母/择戈突围以出/贼众辟易/不敢近贼杀其族三百余口/又发冢墓/坏其棺椁/

D.中夜/奄至环其居/鼓噪并进/光实负其母/挥戈突围以出/贼众辟易不敢近/杀其族三百余口/又发冢墓/坏其棺椁/

11.下列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乾德,年号,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后世一般用年号称呼皇帝。

B.贡,即进贡,是指古代臣下或属国向君主或朝廷进献物品,也可以引申为进献的物品。

C.车驾,原指马车,后来成为天子的代称,这是因为古人认为皇帝当乘车巡行天下。

D.赗赙,送给丧家用以办丧事的财物,赗是送给丧家助葬的车马等物。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曹光实开朗豁达,自小威武勇猛。

他年轻时就以有胆量和勇气闻名,不吝惜钱财,喜好施舍,不追求细节的完美,心胸豁达。

B.曹光实惨遭报复,发誓报仇雪恨。

他因参与追杀盗贼,遭其首领张忠乐的报复;面对杀害族人的血海深仇,他最终攻克雅州如愿抓获张忠乐。

C.曹光实善于安抚,赢得各族民心。

雅州被平定后他被授予黎州、雅州的知州,能够安定当地百姓,慰问、劝勉前来归附的人,后被王全斌举荐入朝。

D.曹光实贪功冒进,付出生命代价,他轻信李继迁的假意投诚,想独占招降李继迁的功劳,不与其他人谋划,仅率几百骑兵前往,结果被李继迁的伏兵杀害。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乃图雅州地形要害,兼陈用兵攻取之策,请官军先下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使人绐光实曰:

“我数奔北,势窘不能自存矣,公许我降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