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痹症诊疗方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9161944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32.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痹症诊疗方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1痹症诊疗方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1痹症诊疗方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1痹症诊疗方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1痹症诊疗方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痹症诊疗方案.docx

《1痹症诊疗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痹症诊疗方案.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痹症诊疗方案.docx

1痹症诊疗方案

痹证诊疗方案

(一)

定义:

痹证是由于人体正气不足,卫外不固,感受风、寒、湿、热等外邪侵入机体,闭阻经络关节,致使经络痹阻不通,气血运行不畅,引起以肌肉、筋骨、关节发生疼痛、痠楚、麻木、重着、灼热、屈伸不利,甚或关节肿大变形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证的总称。

古今论述:

痹证的论述首见《内经》。

《素问·痹论》对其病因、发病、证候分类及演变均有记载。

如“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也。

”《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的“历节”,即属本病范畴,并提出了桂枝芍药知母汤和乌头汤两张治疗方剂。

后世诸多医学论著,如《济生方》、《诸病源候论》、《杂病广要》、《千金要方》、《外台秘要》、《景岳全书》、《医宗金鉴》对痹证都做了详细的论述,尤其是《备急千金要方·诸风》首载独活寄生汤一直沿用至今。

《症因脉治·痹证论》不仅对风、寒、湿痹,而且对热痹之病因、症状、治疗均予以论述,完善了痹证的诊治内容。

《医宗必读》对痹证治疗原则作了很好的概括,主张分清主次,采用祛风、除湿、散寒治疗,行痹应参以补血,痛痹参以补火,着痹参以补脾补气。

清代程国彭、林佩琴也赞同这一观点。

《医林改错》提出以活血化瘀法治疗痹证。

近现代,有关痹证的著述颇多,以理论到临床做了大量的研究,丰富了辨证论治内容,提高了临床疗效。

综合古今论述,中医学痹证名称相当繁杂,但临证归纳起来,不外乎从病因、病位、症状特征等进行分类。

以分为风湿热痹、尪痹、骨痹等多见。

西医学的风湿热、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骨性关节炎、退行性骨关节病,肥大性改变等疾病表现以痹证临床表现特征为主者,可参照痹证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

痹证的发生大多因正气不足,腠理不密,卫外不固,外感风、寒、湿、热之邪,致使肌肉、筋骨、关节、经络痹阻,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也可由内生痰、淤、热毒等引起。

1.风寒湿热,侵袭人体由于居住潮湿、涉水冒雨、气候剧变、冷热交替等原因,风寒湿邪乘虚侵袭人体,流注经络,留滞关节,使气血痹阻而成痹证。

由于感邪偏盛之异,临床表现亦多有不同,其风气胜者,因风性善行而数变,故痹痛游走不定而成行痹;寒气胜者,因寒气凝涩,致气血凝滞不通,故疼痛剧烈,而成痛痹;湿气胜者,因湿性粘滞重着,使肌肉、关节麻木、重着,痛有定处而成着痹。

若感受风湿热邪,或风寒湿邪郁而化热,流注关节,致局部红肿灼热而成热痹。

2.痰瘀交结,痹阻经络痹证治疗不当,久服祛风燥湿,或温散寒湿,或清热燥湿等药,耗气伤血,损阴劫津,致使气滞血瘀,痰浊阻络,痰瘀交结,经络痹阻,出现关节肿大,甚至强直畸形,屈伸不利等症状,形成正虚邪恋,迁延难愈的痹证顽疾

3.由于年老体衰,骨失滋养,气血失调,所致局部或全身骨关节退化改变。

临床表现出以大关节疼痛,活动受限为主症的骨痹。

痹证日久不愈,复感于邪,病邪由经络而及脏腑,出现脏腑痹的证候。

故《内经》有内痹和外痹之说,如五脏痹、六腑痹、奇恒之腑痹、五体肢节痹,反映了痹证的基本内容。

可见痹证有广义和狭义之不同。

此处我们主要讨论肢节痹证。

诊断要点

中医诊断要点:

1.发病特点本病不分年龄、性别,但青壮年和体力劳动者、运动员、体育爱好者易于罹患。

其病情轻重多与寒冷、潮湿、劳累以及天气变化、节气等有关。

2.临床特征肢体关节肌肉疼痛是痹证的证候特征。

或游走疼痛,恶风寒;或痛剧,遇寒则甚,得热则缓;或重着而痛,手足沉重,肌肤麻木;或肢体焮红热痛,筋脉拘急;或关节剧痛,肿大变形,也有绵绵而痛,麻木甚著。

3.舌苔脉象舌质红,苔多白滑,脉象多见沉紧、沉细、沉缓、涩。

4.辅助检查实验室和X线等检查常有助于诊断。

西医诊断要点:

1.风湿性关节炎

诊断依据

1.1以四肢大关节走窜疼痛为主,伴重着、酸楚、麻木、关节屈伸不利。

多有恶寒、发热等症。

1.2病前多有咽痛乳蛾史,或涉水淋雨、久居湿地史。

1.3部分患者可有低热,四肢环形红斑,或结节性红斑。

常可心脏受累。

1.4血沉增快,抗链球菌溶血素“O”大于500单位。

2.类风湿性关节炎

诊断依据

2.1初起多以小关节呈对称性疼痛肿胀,多发于指关节或背脊,晨僵,活动不利。

2.2起病缓慢,反复迁延不愈,逐渐形体消瘦。

常因感受风寒湿邪而反复发作。

2.3病人受累关节呈梭形肿胀,压痛拒按,活动时疼痛。

后期关节变形僵直,表面光滑,周围肌肉萎缩。

少数病例有皮下结节。

2.4血查类风湿因子阳性,发作期血沉可增快。

X线摄片可见骨质疏松改变,或关节骨面侵蚀呈半脱位或脱位,以及骨性强直,关节面融合等。

3.骨性关节炎、退行性骨关节病,肥大性改变等疾病

诊断依据

3.1初起多见腰腿、腰脊、膝关节等隐隐作痛,屈伸、俯仰、转侧不利,轻微活动稍缓解,气候变化加重,反复缠绵不愈。

3.2起病隐袭,发病缓慢,多见于中老年。

3.3局部关节可轻度肿胀,活动时关节常有喀刺声或摩擦声。

严重者可见肌肉萎缩,关节畸形,腰弯背驼。

3.4X线摄片检查:

示骨质疏松,关节面不规则,关节间隙狭窄,软骨下骨质硬化,以及边缘唇样改变,骨赘形成。

3.5查血沉、抗“O”、粘蛋白、类风湿因子等与风湿热、类风湿性关节炎相鉴别。

[中医鉴别诊断]

痿证表现为肢体痿弱,羸瘦无力,行动艰难,甚则瘫软于床,但肢体关节多无疼痛;

痹证以疼痛突出。

[中医辨证论治]

辨证要点

1.辨病邪痹证的证候特征多因感受邪气的性质不同而表现各异。

肢体关节疼痛呈游走不定者,属风胜;疼痛较剧,遇寒则甚,得热则缓者,属寒胜;重着而痛,手足沉重,肌肤麻木者,属湿胜;红肿热痛,筋脉拘急者,属热胜。

2.辨虚实一般而言,新病多实,久病多虚。

实者,发病较急,正气尚盛,与邪抗邪,故痛势剧,脉实有力;虚者,病程较长,多有气血不足,故疼痛绵绵,痛势较缓,脉虚无力。

本病后期多见虚实错杂,应辨明虚实,分清主次。

3.辨痰瘀各种痹证迁延不愈,证见关节漫肿,甚则强直畸形,痛如针刺,痛有定处,时轻时重,昼轻夜重,屈伸不利,舌体胖边有齿痕,舌质紫暗甚或可见瘀斑,脉沉弦涩。

多属正虚邪恋,瘀血阻络,痰留关节,痰瘀交结,经络不通,关节不利,而成顽疾。

中医治疗原则

痹证的治疗以祛邪,缓急,通经,活络,止痛为原则,采取综合治疗方法。

针灸、中药、推拿等传统中医治法可以并用;病情需要,可以适当配合西药、理疗、封闭等治法,提高疗效。

风湿热痹辩证论治

1.行痹

主症:

肢体关节痠痛,游走不定。

兼次症:

发病初期肢节亦红亦肿,屈伸不利,或恶风,或恶寒。

舌象:

舌质红,苔白微厚。

脉象:

浮缓或浮紧。

分析:

风寒湿邪侵袭肌表,留滞经络,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故见肢体关节痠痛;因疼痛影响关节活动,故见屈伸不利。

行痹以风邪偏盛,风性善行而数变,故疼痛游走不定,时而走窜上肢,时而流注下肢为其特征;外邪束表,营卫失和,故见恶风发热,或恶寒发热。

舌苔白,脉浮为邪气外侵之象。

针灸治疗:

治法:

祛风通络,散寒除湿。

以督脉、局部穴为主。

处方:

风池  膈俞  血海  大椎

随证配穴:

循经分部取穴如下:

颈部:

颈夹脊、后溪。

肩部:

肩髎、肩髃、臑俞、肩井、天宗。

肘臂:

曲池、合谷、天井、外关、尺泽、曲泽、手三里。

腕部:

阳池、外关、阳溪、腕骨、内关、八邪、合谷、中渚。

脊背:

水沟、身柱、腰阳关、委中、大抒、秩边、肾俞、背夹脊。

髀部:

环跳、居髎、悬钟、阿是。

股部:

秩边、承扶、阴陵泉、合阳。

膝部:

犊鼻、梁丘、阳陵泉、膝阳关、血海、阴陵泉、足三里、鹤顶、阴谷、委中。

踝部:

申脉、照海、昆仑、丘墟、解溪、三阴交、绝骨、丘墟。

 

刺灸方法:

针用泻法,可加用电针,选用连续波,每次15min。

方义:

风池属胆经与阳维脉交会穴,阳维主一身之表;大椎属督脉,为诸阳经交穴,督脉总督一身之阳,故两穴相配,可祛风散寒。

膈俞为血之会,配血海可活血散瘀以祛风,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

中药治疗:

治法:

祛风通络,散寒除湿。

方药:

防风汤加减。

防风秦艽麻黄杏仁

葛根茯苓当归肉桂

黄芩生姜大枣甘草

方中用防风、秦艽祛风除湿,通络止痛;麻黄、杏仁散寒宣肺,达邪外出,是取肺主皮毛之意;葛根解肌祛邪;赤茯苓淡渗湿邪;当归养血活血,舒络柔筋,以取“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理;肉桂温阳,取补火温阳以增散寒之功;生姜、大枣和中调营;甘草一则通经络,利关节,二则调和诸药;唯黄芩一味是为反佐,防其辛温过甚,化火伤血耗气之弊。

痠痛以肩肘等上肢关节为主者,可选加羌活、威灵仙、姜黄、川芎祛风通络止痛;痠痛以膝踝等下肢关节为主者,选加独活、牛膝、防已、萆藓通经活络,祛风止痛。

酸痛以腰背关节为主者,加杜仲、桑寄生、续断、淫羊藿、巴戟天壮腰强肾;若见关节肿大,苔薄黄,邪有化热之象者,宜寒热并用,投桂枝芍药知母汤加减。

2.痛痹

主症:

肢体关节紧痛不移,遇寒痛增,得热痛减。

兼或次症:

关节屈伸不利,局部皮色不红,触之不热。

舌象:

舌质淡红,苔白而薄腻。

脉象:

弦紧,或沉迟而弦。

分析:

感受风寒湿邪,因寒邪偏胜,寒性凝滞,主收引,邪流经络,痹阻气血,故见肢体关节紧痛不移,疼痛较剧;遇寒则血愈凝涩,故痛增剧;得热则寒邪祛散,气血运行较为流畅,故其痛减;寒主收引,筋脉拘急,则肢体关节紧痛而不得屈伸;寒为阴邪,故局部皮肤不红,触之不热。

舌质淡红,苔薄白腻为寒湿之象,脉弦紧为属寒主痛之征,脉沉迟而弦为寒胜之象。

针灸治疗:

治法:

温经散寒,祛风除湿,以足太阳膀胱经、督脉和局部穴为主。

处方:

肾俞  关元大椎 风门

随证配穴:

见“行痹”。

刺灸方法:

针用补法,且针后加用温针灸。

方义:

肾俞、关元皆为补肾壮阳的要穴,两穴配伍可温阳散寒,理气止痛。

大椎可振奋阳气而祛寒。

风门功专散风。

中药治疗:

治法:

温经散寒,祛风除湿。

方药:

乌头汤加减

乌头麻黄芍药黄芪甘草

方中以乌头、麻黄温经散寒,除湿止痛;芍药、甘草缓急止痛;黄芪益气固表,并能利血通痹。

加减用药,可参阅行痹有关内容。

3.着痹

主症:

肢体关节重着,痠痛。

兼或次症:

肢体关节肿胀,痛有定处,手足沉重,活动不便,肌肤麻木不仁。

舌象:

舌质红,苔白厚而腻。

脉象:

濡缓。

分析:

感受风寒湿邪而以湿邪偏盛,因湿性重浊粘滞,湿注经络,留滞关节,气血运行受阻,不通则痛,故见肢体关节肿胀,重着困痛,痛有定处,活动不便;肌肤络脉为湿浊阻滞,营血运行不畅,而见肌肤麻木不仁。

苔白厚腻,脉濡缓为湿邪偏盛之象。

针灸治疗:

治法:

除湿通络,祛风散寒。

以足太阴脾经、督脉穴为主。

处方:

大椎  膈愈  脾俞  足三里  阴陵泉 三阴交

随证配穴:

见“行痹”

刺灸方法:

针用平补平泻法,亦可加用温针灸。

方义:

大椎可祛风散寒。

膈俞活血以通络。

阴陵泉、三阴交、足三里、脾俞健脾除湿,通络止痛。

中药治疗:

治法:

除湿通络,祛风散寒。

方药:

薏苡仁汤加减

苡仁苍术羌活独活

防风川乌麻黄桂枝

当归川芎生姜甘草

方中用苡仁、苍术健脾除湿;羌活、独活、防风祛风胜湿;川乌、麻黄、桂枝温经散寒除湿;当归、川芎养血活血;生姜、甘草健脾和中。

关节肿胀者,可加萆薢、木通、姜黄利水通络。

肌肤不仁加海桐皮、豨莶草祛风通络。

对于风寒湿偏盛不明显者,可用蠲痹汤作为风寒湿痹通用的基础方进行治疗。

方中以羌活、独活、海风藤、秦艽、桂枝祛风除湿散寒;当归、川芎、乳香、木香、桑枝、甘草活血通络止痛。

风盛加防风、白芷;寒盛加附子、川乌、细辛;湿盛加防已、萆薢、苡仁。

根据偏盛情况随症加减。

4.热痹

主症:

肢体关节红肿灼热剧痛。

兼次症:

关节痛不可触,得冷稍舒,多伴有发热、恶风、口渴、尿黄、烦闷不安等全身症状。

舌象:

舌质红,苔黄腻。

脉象:

滑数。

分析:

感受风湿热邪,或风寒湿邪郁而化热,湿热壅滞经络,流注肢节,气血郁滞不通,致局部红肿灼热,关节疼痛不能屈伸;湿热壅盛,营卫郁滞失和,故见恶风,发热;湿热久郁,化燥伤津,故口渴,尿黄;邪热上扰于心,则见心烦郁闷。

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皆湿热壅盛之征。

针灸治疗:

治法:

清热利湿,祛风活血。

以督脉、手阳明大肠经穴为主。

处方:

大椎 曲池 合谷

随证配穴:

见“行痹”。

刺灸方法:

针用泻法。

大椎以三棱针点刺放血或皮肤针叩刺放血3~5ml。

方义:

大椎清热散风。

曲池、合谷可清热解表,祛风除痹。

中药治疗:

治法:

清热通络,祛风除湿。

方药:

白虎桂枝汤加味

知母石膏粳米桂枝炙甘草

方中白虎汤清热除烦,养胃生津,桂枝疏风通络。

可加忍冬藤、连翘、黄柏清热解毒,除湿通络;海桐皮、姜黄、威灵仙、防已、桑枝活血通络,祛风除湿。

皮肤有红斑者,加丹皮、生地、赤芍、地肤子凉血散风;亦可用宣痹汤,方中以防已、蚕砂、苡仁、赤小豆祛风除湿,疏利经络;连翘、山栀、滑石清热利湿。

热痹化火伤津,症见关节红肿,疼痛剧烈,入夜尤甚,壮热烦渴,舌质红少津,脉弦数者,治宜清热解毒,凉血止痛,可用犀角散。

酌加生地、玄参、麦冬养阴凉血;加防已、姜黄、秦艽、海桐皮清热除湿,通络止痛。

风湿热痹疗效评定

临床治愈:

症状全部消失,关节功能活动恢复正常,实验室检查主要理化指标正常。

显效:

症状消失或主要症状消失,关节功能活动基本恢复正常,实验室检查主要理化指标有有明显改善。

有效:

主要症状减轻,关节功能活动有明显改善,实验室检查主要理化指标有有改善。

无效:

和治疗前相比较,各方面均无进步。

5.尪痹

主症:

关节肿大、僵硬、变形、刺痛。

兼次症:

肢节屈伸不利,筋脉拘紧,肌肉萎缩,肘膝不得伸,甚或尻以代踵,脊以代头而成废人。

舌象:

舌质暗红,苔白。

脉象:

沉细涩。

分析:

痹证治疗不当,迁延日久不愈,肝肾亏损,气血俱虚,痰瘀交结,寒湿疑滞,痹阻经络,停滞关节,致寒凝痰瘀,肢节失于气血温煦濡养,而出现关节肿大、僵硬、变形、刺痛、屈伸不利;筋脉肌肉失于气血煦濡,出现筋脉拘紧,肌肉萎缩;因关节僵硬、变形,故见肘膝不得伸,甚或尻以代踵,脊以代头。

痹证迁延至此期,本虚标实,虚实错杂,本虚以肝肾亏损,气血俱虚为著,标实以寒凝痰瘀,经络阻闭为要,辨证须周密思考,分清主次。

针灸治疗:

治法:

补肾散寒,涤痰化瘀,搜风通络。

处方:

肾俞关元大杼丰隆足三里

随证配穴:

见“行痹”。

刺灸方法:

针用平补平泻法,亦可加用温针灸。

方义:

肾俞、关元补肾益阳而祛寒邪,大杼壮骨利节,丰隆、足三里涤痰化瘀,通络除痹。

中药治疗:

治法:

补肾散寒,涤痰化瘀,搜风通络。

方药:

独活寄生汤加减

熟地杜仲牛膝桑寄生

当归白芍川芎人参

茯苓甘草独活细辛

秦艽防风肉桂心

方中以熟地、杜仲、牛膝、寄生补益肝肾,强筋壮骨;当归、白芍、川芎和营养血;人参、茯苓、甘草益气扶脾。

以上为扶正祛邪而设,正旺则邪自除。

独活、细辛入肾经搜风蠲痹;桂心入肾经血分,祛寒止痛;秦艽、防风祛风胜湿。

此类为祛邪而用,与上药相配,标本兼顾,共奏扶正祛邪之功。

症见肢节强直畸形较著,属痰瘀交结甚重,应加入涤痰化瘀药,如桃仁、红花、穿山甲、土鳖虫、地龙以增化瘀通络之力;白芥子、胆南星以增涤痰散结之功;全蝎、乌梢蛇、白花蛇以增搜风通络之效。

寒甚痛剧者,加附子、川乌以加强散寒除湿,温经止痛的作用。

痹证日久,内舍于心,证见心悸,气短,动则尤甚,面色少华,舌质淡,脉虚数或结代者,治宜益气养心,温阳复脉,用炙甘草汤加减。

尪痹疗效评定

治愈:

关节疼痛、肿胀消失,活动功能正常,实验室检查正常。

好转:

关节疼痛、肿胀减轻,活动功能好转,实验室检查有改善。

未愈:

关节疼痛、肿胀及实验室检查无变化。

[痹证中药治疗注意点]:

在中药治疗过程中,对于风胜者用散风之品,当中病即止,不可久用,以防风燥之剂伤阴、燥血、耗气;寒胜者在散寒的同时,须结合助阳之品,使其阳气充足,则寒散痹通而病愈;湿胜者,在渗湿化浊的同时,佐以健脾益气之品,使其脾旺能胜湿,气足无顽麻;热胜者,以清泄郁热为主,佐以活血通络,亦须谨防过用苦寒伤阳滞湿之弊;病久入络者,本着涤痰、化瘀、养血而调理之,甚者更须配入补益肝肾之品。

西医治疗

依据病情需要,可适当配合西药,理疗、封闭等治法,提高疗效。

痹证的调摄

1、保持精神愉快。

2、坚持身体锻练。

3、防范风寒潮湿。

4、注意营养。

5、有病早治,勿乱投药。

[结语]

痹证是以感受风寒湿热之邪为外因,以先天不足或正气亏耗为内因,邪气壅塞、气血凝滞、脉络不通为病机关键。

病位在肌肉、经络、关节,与肝、脾、肾关系密切,涉及五脏。

因感受风、寒、湿、热邪之偏盛有异,可形成行痹、痛痹、着痹、热痹之不同。

若痹证日久,伤血耗气,损及肝肾,痰瘀交结,寒邪凝滞,形成正虚邪恋,本虚标实,虚实夹杂,发为尪痹。

治疗以祛邪活络,缓急止痛为其大法。

祛邪以祛风、散寒、除湿、清热为主;扶正以和营卫、健脾胃、养气血、补肝肾为主;通络则以活血、涤痰、搜风为主。

临床应辨证求因,审因论治。

注意祛邪不伤正,扶正不留邪。

痹证初起,病邪轻浅,及时、恰当治疗,预后良好;如失治、误治,日久不愈,反复发作,可使正虚邪恋,甚至内舍于脏,则预后较差。

痹证是针灸临床上的常见病,多发病,应用针灸治疗,有较好的效果。

对于风寒痹及风湿痹的患者,一般多采用针、灸并施的方法,收效较药物及其他方法为好。

久病患者以针灸剂结合药物综合治疗为好,同时,应嘱患者注意自身的保暖,避风寒,并可参加适量的体育锻炼。

对于风湿热痹的病人,除针刺治疗外,还可根据患者病情适当配合西药治疗。

 

痹证诊疗方案

(二)

一、病名:

痹证是由风、寒、湿、热等病邪引起,以肢体关节肌肉酸痛、麻木、重着、屈伸不利或关节灼热、肿大等为主症的一类病症的总称。

本规范涉及病种见于西医学的颈椎病、肩周炎、腰椎间盘突出症、颈肩综合症、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骨性关节炎、落枕等。

二、诊断:

中医诊断标准:

本病种参照《中医内科学》5版教材、《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进行诊断。

西医诊断标准:

本病种参照《实用骨科学》2008年第一版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田伟主编,进行诊断。

三、中医辨证分型:

1.行痹(风痹)肢体关节疼痛,游走不定。

时见恶风发热,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浮。

2.痛痹(寒痹)疼痛剧烈,痛有定处,遇寒痛增,得热痛减。

关节屈伸不利,局部皮色不红,触之不热。

舌质淡红,苔白而薄。

脉弦紧。

3.着痹(湿痹)肢体关节酸痛,重着不移,或有肿胀,肌肤麻木不仁,阴雨天加重或发作,舌质淡红,苔白厚而腻,脉濡缓。

4.热痹:

关节疼痛,局部灼热红肿,关节痛不可触,活动不利,可累及多个关节。

伴有发热、恶风、口渴烦闷。

舌质红,苔黄燥腻,脉滑数。

5尪痹:

关节肿大、僵硬、变形、刺痛。

兼肢节屈伸不利,筋脉拘紧,肌肉萎缩,肘膝不得伸,甚或尻以代踵,脊以代头而成废人。

舌质暗红,苔白,脉沉细涩。

四、治疗方法:

1.针灸基本疗法

治法:

通经活络止痛为原则。

行痹兼活血祛风;痛痹兼温经散寒;着痹兼除湿化浊;热痹兼清热消肿。

处方:

以循经选穴或辨证选穴为主,配合局部选穴。

疼痛见于下列部位者:

颈部:

颈夹脊、风池、风府、玉枕、天柱、后溪、昆仑。

肩部:

肩髎、肩髃、肩井、巨骨、臂臑、二间、三间、后溪。

脊背:

大椎、陶道、身柱、腰阳关、背夹脊、人中、后溪。

腰部:

肾俞、命门、腰阳关、手背腰痛点、后溪、委中、飞扬。

肘臂:

曲池、曲泽、天井、尺泽、少海、小海、手三里。

腕部:

阳池、外关、阳溪、腕骨、合谷、阳谷。

髀部:

环跳、居髎、秩边、环中、髀关。

股部:

伏兔、梁丘、风市、阳陵泉、承扶、殷门。

膝部:

犊鼻、梁丘、阳陵泉、膝阳关、血海、鹤顶、阴陵泉。

踝部:

申脉、照海、昆仑、丘墟、三阴交、太溪、解溪。

 

加减:

行痹加风市、膈俞、血海、三阴交;痛痹加肾俞、关元、神阙;着痹加阴陵泉、脾俞、丰隆;热痹加大椎、曲池、尺泽;尪痹加肾俞关元、大杼、丰隆、足三里。

各部位均可加阿是穴。

肩周炎早期可采用井穴配合运动疗法;腰椎间盘突出症可选取腰夹脊穴配合腕踝针;落枕可取经外奇穴落枕穴;膝关节退行性病变可采用深刺鹤顶穴。

颈椎病采用深刺颈夹脊配合电针;急性腰扭伤采用手背腰痛点配合局部皮三针;风湿和类风湿关节炎可采用局部温针灸、点刺放血加拔火罐和背部长蛇灸。

操作:

各部位腧穴常规针刺,一般用泻法或平补平泻法。

大椎、曲池可点刺出血;肾俞、关元用灸法或温针灸法。

每日或隔日一次。

2.针灸其他疗法

⑴皮肤针:

用皮肤针重叩关节肌肉等疼痛部位,使其出血并加拔火罐。

适用于痛在浅表或痛甚者。

⑵电针:

针刺得气后,疼痛部位穴位接通电针仪,采用连续波,通电15-30分钟左右,适用于疗效好但持续时间短着。

⑶温针灸:

根据疼痛部位及病情轻重可配合温针灸,适用于虚寒类疾患。

⑷火罐:

根据辨证采用闪罐、留罐、走罐,适用于寒或热甚且病在表者。

⑸耳针:

根据需要按照耳穴取穴原则配穴。

⑹其他:

如眼针、腹针、足针及反射疗法,红外线灯照射、TDP照射、低中频脉冲电、微波等理疗方法,酌情采用。

3.中药外敷治疗

用本院自产制剂热敷药热敷于患部,每次30min,早晚各1次。

适用于年老经气虚者。

4..按摩踩跷法:

颈椎病、颈肩综合症、肩周炎、腰椎间盘突出等可配合按摩踩跷法治疗,根据病情每日或隔日一次。

五、疗效评定

1.风寒湿热痹疗效评定

临床治愈:

症状全部消失,关节功能活动恢复正常,实验室检查主要理化指标正常。

显效:

症状消失或主要症状消失,关节功能活动基本恢复正常,实验室检查主要理化指标有有明显改善。

有效:

主要症状减轻,关节功能活动有明显改善,实验室检查主要理化指标有有改善。

无效:

和治疗前相比较,各方面均无进步。

2.尪痹疗效评定

治愈:

关节疼痛、肿胀消失,活动功能正常,实验室检查正常。

好转:

关节疼痛、肿胀减轻,活动功能好转,实验室检查有改善。

未愈:

关节疼痛、肿胀及实验室检查无变化。

六、诊疗方案的来源:

我科根据建科46年门诊病历56万份,汇同建立病房20年约2516例患者,至2002年,共治疗门诊痹症患者343390例,住院患者940例。

我们集科室几代专家数十年经验,尤其是我院已故针灸名家刘洁声太乙神针灸治验及国家级名老中医第一届指导老师章逢润主任医师灸法心得,制定并完善诊疗常规。

在十五重点专科建设周期内,共治疗门诊患者29860例,住院患者188例,痊愈率和有效率分别为53%、94%。

七、疗效评估:

针灸的镇痛效果是非常显著的,主要表现在:

1.起效快;2.无副作用,不成瘾;3.在缓解疼痛的同时提高关节的灵活性与身体的协调性。

4.适用范围广。

八、难点分析与解决措施:

镇痛不全、反复发作与关节变形是治疗难点,针对针刺镇痛不全,我们运用温针疗法、特针疗法。

针对反复发作,我们运用多种灸法与加强调摄善其后。

针对关节变形,我们运用火针疗法与刺络放血,控制病情,改善功能。

九、主攻方向与创新研究:

防止复发与治疗关节变形为主攻方向。

在刺络放血与灸法方面我们希望有所突破。

督脉长蛇灸法治疗痹症为我们的创新研究。

 

痹证诊疗方案(三)

1、痹证概述:

痹证是指因风、寒、湿、热等外邪侵入机体经络,导致气血不通,经络痹阻,引起肌肉、关节、筋骨发生疼痛、酸楚、麻木、重着、灼热、屈伸不利,甚或关节肿大变形、肢体残废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证的总称。

痹证是由于人体正气不足,卫外不固,风、寒、湿、热、瘀、痰等邪气滞留筋脉、关节、肌肉,致使经脉痹阻,不通则痛是基本病机,因人的禀赋体质不同,而又有寒热转化之别。

素体阳气偏盛者,易从阳化热,成为风湿热痹;阳气虚衰者,多从阴化寒,成为风寒湿痹。

痰浊、淤血痹阻经络、血脉,流注关节,导致关节肿胀、僵硬、变形。

痹症日久,耗伤气血,可损及脏腑。

中医学痹证名称相当繁杂,但临证归纳起来,不外乎从病因、病位、症状特征等进行分类。

可以分为风湿热痹、尪痹、骨痹等。

临床上西医常见的风湿病、风湿性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其它课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