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辨析题及答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161067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0.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完整word版辨析题及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完整word版辨析题及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完整word版辨析题及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完整word版辨析题及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完整word版辨析题及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完整word版辨析题及答案.docx

《完整word版辨析题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完整word版辨析题及答案.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完整word版辨析题及答案.docx

完整word版辨析题及答案

一、辨析

1、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概念中运动。

2、"假定一切物质都具有在本质上眼感觉相近的特性、反映的特性,这是合乎逻辑的。

"

3、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所以它是"科学之科学"。

4、"被断定为必然的东西,是由纯粹的偶然性构成的,而所谓偶然性的东西,是一种有必然性隐藏在里面的形式。

"

5、旧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承认客观世界的可知性。

6、斗争性是绝对的,因为它不需要任何条件。

7、世界统一于存在

8、世界统一性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

9、一个完善的人,其本质是理性、自由和意志。

10、人的思维是至上的,又是非至上的。

11、实现主观和客观的统一,就是使主观同客观相一致。

12、任何个人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都是起作用的。

13、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惟一标准。

14、"由抽象上升到具体"的过程是理性认识回到实践的过程。

15、唯心主义否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

16、在阶级社会中,阶级斗争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17、"原因和结果经常交换位置。

"

18、"由抽象上升到具体"的过程是理性认识回到实践的过程。

19、错误思想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20、凡是在理性中所有的,最初无不在感觉之中。

21、人们无法自由地选择生产力。

22、社会形态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

23、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机器"思维"将取代人类思维。

24、在人们认识过程中,同一对象可以用多种理论观点解释,因此,真理是多元的。

25、人的实践活动都是有目的、有意识的,有其选择的特定目标,因而人在历史活动中的选择是完全自由的。

26、人类不能穷尽对世界的认识,因此,世界是不可知的。

27、历史决定逻辑,逻辑"修正"历史。

28、部分质变是质变的一种形式。

29、"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因此,在社会主义社会中,不应当提倡共产主义劳动态度。

"

30、"城门失火,殃及池鱼"与"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所包含的哲理是截然对立的,它们的分歧是哲学中的两个基本派别的根本分歧。

31、认识是反映和创造的统一。

32、"假定一切物质都具有在本质上跟感觉相近的特性、反映的特性,这是合乎逻辑的。

"

33、"必然性是有原因的,偶然性是没有原因的。

"

34、假象是一种错觉。

35、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36、哲学是"科学之科学"

37、"人为自然界立法。

"

38、"必然性是有原因的,偶然性是没有原因的。

"

39、"相互作用构成了运动。

"

40、人的本质是人的真正的社会联系。

41、意识是人特有的精神活动

42、真理是有用的,因此有用就是真理。

43、规律是变化、发展的。

44、在实际工作中,只要善于抓住中心,抓住关键,集中力量解决,就能把事情办好。

45、"偶然性是科学的敌人。

"

46、哲学基本问题的意义仅在于为人们提供一个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标准。

47、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而且创造客观世界

48、"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凡是把理论导致神秘主义方面去的神秘的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

49、"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

50、"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

"

51、生产力水平越高,民主权利就越真实、广泛。

52、主体、客体与主观、客观是等同的。

53、量变和质变的区别是相对的。

一、辨析

1

答;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这是英国唯心主义者毕尔生的关于物质与运动关系的错误论断。

它虽然也讲运动,但把运动仅仅看做是精神的运动,否认物质是运动的主体,是一种典型的离开客观物质谈运动的观点。

2

答:

这是列宁在意识起源问题上的正确论断。

反映特性是一切物质形态都具有的属性,它是物质形态在同他物的相互作用中复制、再现他物属性并留下"痕迹"的属性和能力。

非生命物质的反映特性表现为机械、物理和化学的反应,包含着发展出生物反映形式的可能性。

生物出现后,则具有了剌激感应性这种反映特性,动物则先后产生了各种感觉和动物心理这种反映形式。

高等动物的长期进化则产生了人类和人的意识。

人的意识这种高级反映形式不是凭空突然产生的,而是自然界长期高度发展的产物。

列宁的上述论断不仅是合乎逻辑的,而且是合乎事实的。

3

答:

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把哲学当做"科学之科学",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之前旧哲学对哲学性质和哲学与具体科学关系的-7种错误的看法。

在古代,由于生产力的低下和人们认识能力不高,各门具体科学都还处于未分化的状态而包含在哲学之中,这时的哲学也就带有一种知识总汇的性质。

到了近代,具体科学纷纷从哲学的母体中分化了出去,成为专门的独立的学科。

一些哲学家由于未能理解哲学和具体科学之间一般和个别、指导和被指导的关系,把哲学当做凌驾于具体科学之上的一种特殊科学,提出了"哲学是科学之科学"的命题。

这个命题本身就是错误的。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反对把哲学当做"科学之科学"的观点功正确地解决了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问题。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哲学性质的规定。

所以,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但不能由此就说它是"科学之科学".

4

答;

(1)这是恩格斯关于必然性与偶然性的辩证关系的正确论断。

(2)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必然性和偶然性是互相依存的:

第一,必然性存在于偶然性之中,必须通过大量的偶然性表现出来,并通过偶然性为自己开辟道路;第二,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补充,偶然性背后隐藏着必然性;第三,必然性是偶然性的支配力量,是偶然性的基础和根据。

5

答:

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旧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都坚持反映论的原则,即承认人的认识是对于客观世界的反映,这就是说,都承认客观世界是可以认识的。

因此,是否承认客观世界的可知性,不是旧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根本区别。

它们之间的根本区别在于:

第一,旧唯物主义不懂得社会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而辩证唯物主义则把实践引进到认识中来,承认实践对于认识的决定作用。

第二,旧唯物主义的反映论是机械的形而上学的反映论;而辩证唯物主义则把辩证法同认识论紧密地结合起来,使得认识论发展成为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第三,旧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满足对于世界的解释和说明,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则不仅说明世界,而且把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统一起来。

6

答:

这是对"斗争性是绝对的"这一正确命题的错误理解。

矛盾斗争性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并不是说它不需要任何条件,或不处于一定条件之中,而是指它虽然处于一定条件之中,受特定条件的限制,又能打破这些条件的限制,并创造出事物发展所必需的新的条件,从而表现出矛盾的斗争性在任何条件下都要贯彻下去的趋势。

矛盾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受同一性制约。

把"矛盾斗争性是绝对的"理解为它不需要任何条件,同样割裂了矛盾斗争性和同一性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因而是错误的。

7

答:

这是在世界统一性问题上的折衷主义观点。

物质和精神都是存在,但精神根源于物质,是物质的产物和反映。

这一命题抹煞了物质对意识的根源性,掩盖了在世界统一性问题上唯物主义同唯心主义的根本对立。

存在只是世界统一性的前提,但世界的统一性不在于它的存在,而在于它的物质性。

这一命题也是同语反复,没有揭示出不同存在的共同本质。

8

答:

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承认世界统一性的观点称为一元论。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属于一元论。

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

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包括:

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物质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中既包括自然界的物质性,也包括社会的物质性,意识不过是物质的属性。

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什么都没有。

这一原理是被科学证明了的。

它是批判唯心主义和有神论的思想武器。

唯心主义和有神论颠倒了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是反科学的,经不起实践检验的。

9

答:

这是人本主义哲学在人的本质问题上的基本观点。

唯物史观认为,一个完善的人必须具备理性、自由和意志。

但不能把理性、自由、意志归结为人的本质。

这种哲学把人看成是脱离一定社会关系的抽象的人,把人的本质看成是人生来就具有的、永恒不变的性质,这是抽象人性论的观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都是现

实具体的人,是从事活动的人,人天生就是社会动物,因此,他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所谓理性、自由、意志不过是现实的社会的人所表现出来的东西,归根到底是由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决定的。

10

答:

这是恩格斯对人类思维能力的辩证论断。

人类的思维,按其本性、能力、使命和可能性来说,是能够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这是思维的至上性,即思维的无限性和绝对性。

但是,每一个人以至每一代人,由于受客观事物及其暴露程度的限制,受社会历史条件、实践水平、主观条件以及生命的有限性等各方面的限制,他们的思维又是非至上的,即有限的和相对的。

思维的至上性和非至上性的矛盾是在无止境的人类世代更迭中不断得到解决的。

思维的至上性是在一系列非常不至上地思维着的人们中实现的,而一系列非常不至上的思维中又体现着思维的至上性。

否认思维的至上性,会走向相对主义和不可知论;否认思维的非至上性,就会走向思想僵化和绝对主义。

我们要坚持思维的至上性和非至上性的辩证统一。

11

答:

这种说法是片面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包括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它要求人们在改造世界、认识世界的过程中实现主观和客观的统一,包括主观要正确地反映客观,符合客观,达到真理性认

识;主观要反作用于客观并通过实践改造客观,使客观达到主观的目的要求即客观和主观一致,实现价值的创造,在实践基础上实现主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该命题只承认主观同客观相一致的方面,而未承认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客观同主观相一致的方面,这是片面的形而上学的观点。

12

答:

这是恩格斯历史"合力论"中的一个重要思想,是符合客观事实的正确论断。

社会历史是由人的活动构成的,无数互相冲突的个人的意志构成无数互相交错的力量,有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融合为"一个总的合力",构成历史事件和历史过程。

每个人都对"合力"有所"贡献",都"包括在这个合力里面"。

因为每个人都参加了一定的历史活动,有的起推动作用,有的起阻碍作用;其作用的大小、范围、深浅也有程度的不同。

但应指出,对历史发展起决定作用的是人民群众的力量,而不是某个人或某些人。

13

答:

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此论断把两个方面的内容混为一谈。

(1)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内容:

物质和意识(或精神)、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

这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惟一标准。

凡是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就属于唯物主义;反之,就属于唯心主义。

(2)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内容:

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

这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并非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14

答;此说法不对。

"由抽象上升到具体"的过程,是以关于客观事物的抽象规定为逻辑起点,通过逻辑中介,达到思想具体,即"多种规定的综合"和统一的过程。

它是理性认识的深化、发展过程,是形成概念体系,构建理论框架及体系的过程和基本原则、基本方法。

它属于总的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即"具体——抽象——具体"的否定之否定过程,是对事物本质的完整的认识过程。

理性认识回到实践,则是理性认识形成以后,回到实践,指导实践,并在实践中检验、修正、补充和发展认识的过程。

总之,前者是思维再现具体的逻辑上升过程,属于思维运动;后者已进入实践领域,不可混同。

15

答:

这是错误的观点。

(1)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作为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

(2)坚持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即坚持世界的可知性,不仅是唯物主义,而且也是唯心主义哲学一元论,比如黑格尔,他是一个唯心主义者,但他不否认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他是在承认绝对精神是世界本原的前提下,主张可知论的。

(3)只有不可知论才否认思维和存在的一同性。

比如,康德和休谟就是典型的代表。

16

答:

这是一种片面夸大阶级斗争及其作用的错误观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的各种基本形式中,物质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因为它提供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并归根到底决定其他一切实践活动。

这一观点适合于一切社会发展阶段,包括阶级社会。

阶级和阶级斗争的存在只是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是生产力有一定发展又发展不足的产物,随着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它必将被消灭。

因此,阶级和阶级斗争也是建立在物质生产发展的基础之上的。

在阶级社会中,阶级斗争是处理社会关系实践的主要形式,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但它不是阶级社会的最基本实践活动。

物质生产实践仍然是阶级社会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17

答:

这是恩格斯对原因和结果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科学论断。

在特定范围内,原因和结果的区分是确定的。

原因是引起一定现象的现象,结果是被原因引起的现象,因果不能倒置。

但在一定条件下,两者又相互转化。

这表现为:

①"在此时此地是结果,在彼时彼地就成了原因,反之亦然。

"②原因引起结果,结果又反作用于原因,使自己成为原因,原因转化为结果。

这说明,原因和结果的区分具有不确定性。

原因和结果的区分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辩证统一。

18

答:

此说法不对。

"由抽象上升到具体"的过程,是以关于客观事物的抽象规定为逻辑起点,通过逻辑中介,达到思想具体,即"多种规定的综合"和统一的过程。

它是理性认识的深化、发展过程,是形成概念体系,建构理论框架及体系的过程和基本原则、基本方法。

它属于总的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即"具体——抽象——具体"的否定之否定过程,是对事物本质的完整的认识过程。

理性认识回到实践,则是理性认识形成以后,回到实践,指导实践,并在实践中检验、修正、补充和发展认识的过程。

总之,前者是思维再现具体的逻辑上升过程,属于思维运动;后者已进入实践领域,不可混同。

19

答:

这是符合唯物主义反映论的正确论断。

唯物主义反映论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意识包括正确的意识或思想,也包括错误的意识或思想,它们都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内容都来自客观世界,只不过错误思想是对客观存在的歪曲、颠倒的反映罢了。

错误思想是客观存在的反映,是指:

第一,错误思想有其产生的客观"原型",如神、鬼等错误观念的客观"原型"就是人自己,是人这一"原型"的主观变形。

第二,错误思想不是主观自生的,而是有其产生的客观物质根源,在阶级社会有阶级根源。

第三,错误思想也随客观存在的变化而变化。

我们在分析和克服错误思想时,就要分析这种错误思想产生和存在的客观前提和根源。

20

答:

这是错误的观点。

(1)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认为:

认识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主体对客体能动的反映,认识经历了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辩证过程。

(2)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中,通过各种感宫对认识客体的直接反映,是认识的低级阶级,它以具体性、内容丰富多样性为特点;理性认识是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抽象思维加工对认识客体的间接反映,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它以抽象概括性为特点,超越了感性认识的界限和范围,达到了对事物的内在本质和规律的把握。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辩证关系。

割裂二者的关系就会犯"唯理论"和"经验论"的错误。

(4)这种观点是唯物主义经验论的观点。

它夸大感性认识的作用,认为理性认识仅仅是对感性材料的整理和分类,理性认识的作用是极不可靠的,否认了理性认识是对于感性认识的发展和飞跃。

21

答:

人们无法自由地选择生产力,因为生产力是客观的物质力量,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之所以说生产力是客观的物质力量,因为第一,人们所面对的生产力,是一种既得力量,它是前人实践活动的客观结果;第二,构成生产力的诸要素是物质的、客观的;第三,它是当代人实践活动的物质基础和出发点,因此人们不能自由地选择生产力。

22

答:

这是马克思对社会发展规律客观性的科学论断。

他说:

"我的观点是把经济的社会形态的发展理解为一种自然史的过程。

"其含义是指人类社会发展具有类似于自然界的性质,同样具有不依人的意识、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这是因为:

第一,人类社会同自然界一样是客观的、物质的,是整个物质世界的高级的运动形式的存在形式。

它是自然界长期高度发展的产物,是特殊的高度复杂的物质机能体系,它的存在和发展依赖于社会物质生活条件。

它必然同自然界一样有其变化、发展的客观规律。

第二,物质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并最终决定上层建筑的变革,决定人类社会由低级到高级发展的必然方向和趋势。

只要我们把社会关系归结于生产关系,把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就可以发现社会形态发展的客观规律性。

人们不能自由选择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社会形态。

第三,社会形态的发展也同自然界一样,不是杂乱无章、纯粹偶然事件的堆积,而是有其依次更替的基本秩序。

这就是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的更替递进的自然历史过程,或五大社会形态依次更替的自然历史过程。

违背了社会规律,必然导致实践活动的挫折和失败。

第四,社会发展是由许多相互冲突的单个人的意志构成的"总的合力"作用的客观结果,不依个人的主观动机、意志和目的为转移。

23

答:

这是一种片面夸大电脑作用的机械论观点。

机器思维即人工智能或电脑,可以代替人的某些脑力劳动,在某些特定方面甚至可以超过人脑的功能,它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但它同人类思维有着本质区别。

人工智能是人工制造的机械物理电子装置;它没有自己的"思维",只是对人脑功能的部分的近似的模拟;它的"思维"过程是机械式的,是由人事先设计、制造的,没有创造性;它只是执行指令而不顾社会后果。

人类思维则以人脑为物质承担者,它在长期社会实践中形成和发展,是人类自身特有的精神活动;它具有能动的创造性、随机灵活性;它是社会的产物,具有社会性。

因此,无论科学技术发展到什么程度,电脑将永远是人脑的工具,只是人脑功能的部分的近似的模拟和人类智慧的"反光",它不会取代人类思维。

24

答;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在认识论和真理论中"元"是本质的意思。

马克思主义的真理论认为,真理的客观来源只有一个,即物质世界。

凡与客观对象相符合一致的认识就是真理,否则就不是真理,因此真理不能是多元的。

在自然科学中,运用不同的科学理论形式或科学方法来说明同一对象,是正常的和必要的。

但是科学理论认识的多重性特点与真理认识的本质不能混为一谈。

真理认识的本质只有一个,不能是多元的。

25

答:

这种观点夸大了人在实践活动中的能动的选择性,否认了这种选择受客观规律和物质条件的制约,因而是错误的。

客观规律在总体上、长远趋势上决定历史的进程和方向,规定着人的活动的客观可能性和范围,而历史活动的具体内容,人们可以根据不同历史条件进行选择,并把可能性变成现实,这是主体能动性的重要表现。

但这种选择不是主观任意的和完全自由的,受着客观规律和主客观条件的制约,只能在客观规律和条件所提供的可能性和范围内进行选择。

人们对客观规律和条件认识越深刻、越全面,才有更大的自由。

脱离客观规律和条件,无视社会需要,主观任意地"自我选择"、"自我设计",就会陷于不自由的境地。

26

答:

(1)世界及其联系、发展和层次是无限的,无论在时间上和空间上都是无限的,因此,人们不能穷尽对世界的认识,这是正确的。

(2)但由此认为世界是不可认识的,则是错误的不可知论的结论。

不可知论否认世界的可知性,怀疑和否认人的认识的可靠性和正确反映世界的能力,其错误根源之一就在于割裂了人的认识的有限性和无限性的辩证关系。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世界是无限的,人的认识就其具体实现而言有其局限性,是有限的,但就其发展来说又具有无限的可能性。

今天没有认识的东西,明天可能被认识;现在还未被认识的事物,将来总是可以被认识的;世界上的事物只有未知和已知的区别,没有可知与不可知的区别,不能把未知的东西当作不可知的东西。

人类实践每天都实现着由未知向已知的转化,实践是驳斥不可知论的最有力武器。

27

答:

历史是指客观事物的发展过程和人对这一过程的认识;逻辑在此处是指上述过程在思维中反映的次序和进程。

历史特别是客观事物发展的过程是在先的,它决定着逻辑。

唯物史观主张逻辑和历史的统一,就是说,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的逻辑也应从哪里开始。

但历史是非常复杂的,包括无数的细校末节和偶然因素,逻辑是对历史的概括,是以理论形态把握历史及其规律,这样,就不可避免地要舍弃那些细校末节而抓住主干和本质的东西,这就是逻辑对历史的"修正",没有这种"修正"就不可能正确地把握历史。

所以,我们既要坚持历史决定逻辑,这就在历史观上坚持了唯物论;又要坚持逻辑"修正"历史,做到逻辑与历史的一致,这就是在历史观上坚持了辩证法。

28

答:

不对。

质变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是整个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

它有两种基本形式:

爆发式飞跃和非爆发式飞跃。

部分质变则不是整个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它只是事物个别、次要性质的变化(阶段性部分质变)或事物局部性质的变化(局部性部分质变)。

部分质变属于事物总的量变过程,不属于质变过程,因此,不是质变的一种形式。

把部分质变当成质变的一种形式,棍滑了质变和量变的界限。

29

答:

这是对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的片面和表面的理解,因而是错误的。

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又具有相对独立性和反作用。

在社会主义社会中提倡共产主义劳动态度,正是体现了先进意识对社会存在的相对独立性和推动社会发展的能动的反作用。

②无产阶级政党以实现共产主义为最终目的,在任何时候都要宣传共产主义思想和理想。

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共产主义劳动态度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极为重要的内容,它既可以帮助我们克服在社会主义阶段遇到的物质条件方面的不足和困难,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发展,又进一步为实现共产主义创造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

③在社会主义社会中,提倡共产主义劳动态度,并不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基本原理相矛盾。

共产主义劳动态度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是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发展的客观必然趋势在人们意识中的反映。

④提倡共产主义劳动态度要同社会主义现行政策结合起来,这体现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同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和反作用的辩证统一。

30

答:

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包含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观点,是辩证法的观点,"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则是孤立地看问题,是形而上学的观点。

它们是两种根本不同的世界观。

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分歧表现在三个方面:

即联系的观点与孤立的观点的对立;发展的观点与静止的观点的对立;全面的观点与片面观点的对立。

根本分歧是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事物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哲学的两个基本派别,它们的根本分歧是对物质和意识,哪个是世界的本原的不同回答,而不是联系观点与孤立观点的对立。

31

答: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的本质是以实践为基础的反映和创造的统一。

(1)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这是一切唯物主义都承认的反映论共同原则。

认识对象存在于认识之外,认识是对客体的反映。

(2)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反映和创造的统一。

这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关于认识本质的根本观点。

认识不是主体对客体的消极、简单的摹写,而是能动的创造性活动。

第一,主体能动地加工感性材料,创造出概念和理论体系。

第二,主体根据需要,能动地创造出未来世界的蓝图,指导实践,从而创造出世界上本来不存在的事物。

(3)认识是反映和创造的辩证统一。

反映在创造中实现,创造以反映为前提和基础;创造本身也是反映,是对事物本质、发展规律和未来发展趋势的反映。

反映和创造统一的基础是实践。

坚持反映和创造辩证统一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其它课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