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建设文化强省规划纲要.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9160333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3.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南省建设文化强省规划纲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河南省建设文化强省规划纲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河南省建设文化强省规划纲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河南省建设文化强省规划纲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河南省建设文化强省规划纲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河南省建设文化强省规划纲要.docx

《河南省建设文化强省规划纲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南省建设文化强省规划纲要.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河南省建设文化强省规划纲要.docx

河南省建设文化强省规划纲要

河南省建设文化强省规划纲要(2005-2020年)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把我省由文化资源大省建设成为文化产业大省,实现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的跨越,特制定本纲要。

本纲要所称文化,主要指思想道德、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本纲要着重对2005-2010年文化建设进行规划,同时对2010-2020年文化建设进行宏观概述。

一、建设文化强省的基础条件和形势要求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文化经济一体化趋势日益显现。

文化不仅极大地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而且对促进经济增长,增强综合竞争能力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21世纪前20年是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也是文化快速发展的战略机遇期。

我省必须抓住机遇,充分认识文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加快文化强省建设,打造文化河南。

(一)文化资源丰富

河南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我省地下文物、馆藏文物、历史文化名城、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数量均居全国第一,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大发现中我省有17项,全国八大古都我省有其四。

以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河南龙山文化为代表的考古学文化,以夏商周文化、汉魏文化、唐宋文化为代表的中原历史文化,以老子、庄子、张衡、许慎、张仲景、吴道子、杜甫、韩愈、岳飞、朱载培育为代表的名人文化,以新县鄂豫皖苏区首府、确山竹沟中共中央中原局所在地为代表的红色文化,博大精深。

以白马寺、少林寺、相国寺和龙门石窟为代表的人文景观,以嵩山、南太行、伏牛山、大别山、桐柏山为代表的山水景观,以汴绣、钧瓷、汝瓷、官瓷、唐三彩、南阳玉雕、朱仙镇木版年画、汤阴剪纸、浚县泥塑、淮阳泥泥狗为代表的民间工艺,以宝丰民间演艺、濮阳和周口杂技、豫西社火、豫南民间歌舞等为代表的民俗文化,异彩纷呈。

我省为全国戏曲大省,豫剧享誉海内外,曲剧、越调等地方剧种,魅力独特。

丰富的文化资源为我省建设文化强省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二)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具有一定规模

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日益改善,形成了一批标志性文化设施,基层文化设施建设基本健全,2004年全省共有公共图书馆136个,各类博物馆75个,群艺馆、文化馆210个。

文化事业繁荣发展,文学“豫军”异军突起,书法美术在全国占有重要位置,新闻出版业位居全国前列,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达到95.5%以上。

文化产业实力不断增强,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化娱乐等文化产业群体初具规模,网络文化、电子音像、动漫游戏、广告会展等新兴产业势头强劲,2004年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264.45亿元,占GDP的比重为3.0%。

全省文化产业从业人员82.14万人,占全部从业人数的1.5%。

城乡居民文化消费占全部消费支出的比重为6.1%。

(三)文化消费市场逐步扩大

改革开放以来,我省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2004年,人均GDP已超过1000美元,经济

社会跨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城乡居民的收入持续提高,居民消费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文化消费比重不断提高,消费重心开始向精神产品消费领域转移。

需求结构的变化,既为文化建设注入了新的动力,也使文化产品、文化服务的供需矛盾更加突出。

我省文化建设具有坚实的经济基础和广阔的发展空间。

(四)建设文化强省形势紧迫

党的十六大以来,全国各地特别是沿海发达省份都把加快文化发展作为重要战略举措,列入议事日程,纷纷提出建设文化大省、文化强省,文化已成为区域竞争的重要领域。

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外文化的相互交流日益频繁,文化建设已融入国际文化市场竞争中,这既为我们更好地学习、借鉴世界优秀文化成果提供了机遇,又使我们面临西方文化资本、文化产品的巨大冲击。

面对机遇和挑战,我省必须在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和地区竞争中抢占制高点,充分发挥文化资源在经济发展中的后发优势,变文化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产业优势,壮大我省的文化实力和竞争力。

二、建设文化强省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坚持经济发展和文化发展的协调与统一,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力实现中原崛起的目标,着眼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全面繁荣文化事业,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把我省由文化资源大省建设成为文化产业大省,实现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的跨越,为建设“和谐中原、富裕中原、美好中原”提供良好的文化条件。

(二)基本原则

——文化发展与经济发展相协调。

发挥经济对文化的支撑、支持作用,注重文化对经济的催发、推动作用,推进经济和文化的融合,实现文化与经济的协调发展,增强我省经济社会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

——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

充分认识文化产品的产业属性和文化的娱乐消费功能,不断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遵循市场经济规律,推动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

——改革创新和继承借鉴相衔接。

发扬中原优秀文化传统,开发丰富历史文化资源,体现区域文化特色。

广泛吸收和借鉴人类创造的一切先进文化和科技成果,顺应现代文化潮流,增强文化创新能力,提高河南文化的吸引力、感召力和竞争力,用创新的文化产品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

——重点突破和整体推进相结合。

着眼长远,立足当前,从河南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出发,科学规划,统筹安排,分步实施,全面推进;从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的特点出发,选准突破口,形成带动力,大力推动文化强省建设。

三、建设文化强省的总体目标和发展战略

(一)总体目标

到2010年,建立起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文化发展格局,做到公民素质明显提高、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形成规模、文化市场开放有序、文化设施建设成效显著,文化产业发展走在中西部地区前列,成为我省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支柱产业。

人均文化事业费在现有3.01元的基础上翻一番;全省图书馆、群艺馆、文化馆(站)等公共文化基础设施达到国家规定标准;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达到98%以上,广播人口综合覆盖率达到98.5%以上;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7%左右,占GDP的比重4%左右;全省文化产业从业人员占全部从业人数的3%左右;城乡居民文化消费占全部消费支出的比重8%左右。

——公民素质明显提高。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更加巩固,思想政治素质有新的提高,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和传统美德得到大力弘扬,民主法制观念和道德规范意识明显增强,公民受教育水平和科技文化水平有较大提高。

——文化事业全面繁荣。

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和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等方面的文化精品不断涌现,高雅艺术和大众文化迅速发展,历史文化资源的抢救、保护和开发利用进一步加强,文化产品和公共服务丰富多彩。

——文化产业形成规模。

文化产业生产、服务、销售网络体系比较完善,国有文化企业为主导、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基本形成,重点产业规模进一步扩大,文化产业的科技含量和资源开发能力、生产服务能力明显提高。

——文化市场开放有序。

地方性文化政策法规进一步完善,文化产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日趋活跃,中介机构、行业组织不断完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基本形成。

——文化设施建设成效显著。

以大型公共文化设施为骨干,以社区和乡镇基层文化设施为基础,规划科学、布局合理、功能齐备、便捷有效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逐步建成,文化服务网络体系进一步完善,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显著提高。

到2020年,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左右,占GDP的比重达到7%左右,文化产业成为我省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文化产品的数量和质量基本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文化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基本完成,形成比较完备的文化创新体系、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把河南建设成为文化发展主要指标、文化事业整体水平和文化产业发展实力居于中西部地区领先地位、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的文化强省。

(二)发展战略

——体制创新战略。

改革管理体制,理顺党委、政府与文化企事业单位的关系;创新运行机制,增强文化单位发展的动力和活力;培育市场主体,充分发挥市场对文化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大力发展民营文化企业,形成全社会办文化的格局。

——龙头带动战略。

以郑州为中心,以沿黄文化带为主轴,以豫北、豫南文化产业区为两翼,带动全省文化产业的协调发展;以传媒、出版、演艺娱乐、文化旅游等产业为龙头,带动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以大型文化集团为龙头,促进跨区域、跨行业、跨所有制的联合重组和资源整合,壮大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

——名牌提升战略。

充分挖掘中原文化内涵,整合文化资源,策划开发重点文化项目,吸引省内外、国内外的战略投资者,打造形式新颖、影响力大、具有河南特色的文化精品,形成具有强大市场竞争力的文化品牌,带动文化产业及相关产业发展,扩大河南文化产品的市场占有率。

——科技推动战略。

推动文化建设与科技进步相结合,注重采用现代理念和高新技术改造传统文化产业,加快数字、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在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等各个环节中的应用,大力发展新兴文化产业,推进文化产业的现代化,增强文化的表现力、感染力和辐射力。

——人才兴文战略。

建立、健全文化人才培养、选拔、引进和激励机制,形成良好的创业环境,聚集大批素质优良、富有活力的文化专业人才、文化创意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造就一批文化名人和文化大家,为建设文化强省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

四、提高公民整体思想道德水平

(一)加强思想建设

广泛深入开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的宣传教育,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引导公民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积极探索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途径、新办法,重点做好农村、企业、高校、社区、新经济组织和特殊群体的思想政治工作。

建立和完善党政领导深入高校举办“大学生形势政策报告会”制度,推进“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

广泛深入开展各种形式的形势政策教育,在全省营造“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的良好氛围。

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提升教育功能,充分发挥对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和优良传统教育的重要作用。

(二)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培育和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大力宣传焦裕禄精神和红旗渠精神,加强公民现代意识教育,努力形成效率、民主、法治等现代价值观念,加强学习型社会建设,全面推进公民素质教育,内强素质,外树形象,培育和倡导“开放、创新、务实、诚信”的新时期河南人精神。

大力宣传焦裕禄、史来贺、任长霞、常香玉、李学生等先进人物,推出一批新的体现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的先进典型,用他们的先进事迹教育人民、激励人民。

(三)深化公民道德建设

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继续深入开展“道德规范进万家、诚实守信万人行”活动,在全省形成“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社会环境。

加强诚信建设,扎实开展丰富多彩的诚信实践活动,努力打造诚信河南。

在全省未成年人和大学生中开展伦理、心理、生理知识教育活动,使青少年身心全面发展,思想品德和心理素质全面提高。

加强领导、健全机制、创新载体、增强实效,积极构建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未成年人教育网络。

(四)提升城乡文明程度

深入开展创建文明城市、文明景区“双创”活动,着力提升城市文化品位,优化发展环境。

努力搞好社区建设,创建管理有序、文明祥和的新型社区。

抓好文明行业创建活动,树立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廉洁高效、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文明行业新风。

在全省实施家庭和美、邻里和睦、人际和谐“三和行动”,努力构建和谐社会。

深入开展国家园林城市、卫生城市、双拥模范城市、优秀旅游城市,以及星级文明户、文明信用户、文明新风户、文明村、生态村创建活动,推出一批全省创建工作先进城市、文明城市和先进村镇、文明村镇。

五、全面繁荣文化事业

(一)重视哲学社会科学建设

加强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研究,加强新时期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研究,推进理论创新,推出一批哲学社会科学理论研究精品。

加强基础理论研究,扶持与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密切相关的重点学科,发展代表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方向的新兴和交叉学科,形成具有河南特点、完善合理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

紧紧围绕党委、政府的工作方针和战略部署,加强面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应用理论研究和决策咨询研究。

加强马克思主义研究基地、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基地、河南区域经济研究基地、中原文化研究基地等重点研究基地建设,加强郑州大学、河南大学国家级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建设,不断推出在全国有重大影响的研究成果。

(二)繁荣文学艺术事业

繁荣文学创作,围绕我省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多出现代题材的优秀作品,不断推出文学名家,扩大文学“豫军”在全国的影响。

以豫剧艺术为龙头,努力振兴我省豫剧、曲剧、越调等主要剧种,抢救和保护宛梆、怀梆、道情戏和豫南花鼓等地方剧种。

整合资源,成立河南豫剧院、河南歌舞剧院,给予重点扶持。

注重培育年轻后备戏剧、歌舞人才,加快培养新的艺术表演大师。

积极调整艺术结构,大力发展歌舞剧、影视剧、交响乐等现代艺术形式,发展高雅艺术品种,培养人民群众的艺术鉴赏力。

组织实施“河南文化精品工程”,不断推出文化艺术精品。

进一步彰显河南书法、绘画文化的深厚底蕴,尽快形成具有豫派风格和中原特色的书法、绘画体系。

积极推动文艺理论研究和文艺评论工作。

加强民间传统文化艺术的保护、传承、开发和创新,继续保持文学、书法、戏曲、民间艺术、杂技、武术和摄影在全国的领先地位。

(三)加强广播影视新闻出版建设

坚持政治家办报、办刊、办社、办台、办网的原则,充分发挥党报党刊、广播电视在舆论引导中的主导作用,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

坚持“三贴近”原则,加大舆论引导力度、改革发展力度和宣传创新力度,增强宣传报道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影响力和感染力。

建立和完善新闻发布制度和重大突发事件新闻报道工作机制、社会舆情快速反应机制和重大舆情专报制度,进一步加大正面宣传河南力度。

党报党刊要加强指导性,提高权威性,增强可读性。

都市报及专业报刊要科学定位,办出特色,满足群众多层次需要。

广播影视业要不断增强生机和活力,努力形成综合频道与专业频道相结合的高质量节目体系,卫星、无线、有线相结合的多功能传输网络体系,数字化、自动化为主的技术体系;走频道专业化、栏目精品化、节目大众化之路,努力推出一批名牌栏目、节目和主持人,提高收听、收视率,使河南广播影视事业快速发展,走在全国前列。

做强做大出版事业,努力做好马列主义理论出版物、“三农”出版物、未成年人出版物、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出版物和国家、省定重点出版物的出版,进一步扩大豫版图书的影响力,使我省成为出版大省。

加强重点新闻网站建设,构建互联网新闻宣传和网络信息服务体系。

加强网上新闻管理,依法规范网上新闻信息传播秩序。

(四)大力发展群众文化

进一步加强基层文化建设,逐步形成组织机构网络化、服务对象社会化、文化设施现代化、活动形式多样化的基层文化发展格局。

积极推进广场文化、社区文化、企业文化、农村文化、军营文化、校园文化建设,以先进文化占领基层文化阵地。

加快城市社区文化建设,使社区文化网点和公共文化设施数量充足、分布合理,丰富城市居民文化生活,为城市发展提供良好人文环境。

以文化先进县(市)、文化先进乡镇创建为载体,探索文化下乡的新形式、新办法,大力推进农村文化建设。

深入挖掘民俗文化、民族民间文化资源,积极引导或举办各种形式、各具特色的农村文化活动,不断丰富广大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着力开发农村文化消费市场,提供与农民生活方式和欣赏品位相适应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切实提高农民的精神文化消费水平。

加大公益性文化资源整合力度,建设“流动图书馆”和“流动博物馆”联合协作网,构建新型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为农民群众和中低收入阶层等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文化服务。

推进农村电影放映体制改革,解决农民看电影难问题。

继续组织“万村书架工程”,广泛开展服务“三农”、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文化扶贫和爱国主义教育读书活动。

做好我省“百县千乡宣传文化工程”的规划、选点、建设和管理工作,不断完善农村宣传文化设施。

(五)加强文物保护和开发利用

认真做好历史文化遗迹的勘探、发掘、抢救、保护和开发利用工作。

实施河南博物院全面提升工程,利用“声、光、电”等高科技手段,生动再现不同历史时期的片段,充分表现博大精深的中原文化,提高展示水平和吸引力。

建立健全以河南博物院为龙头,以国办博物馆为主体,各类博物馆相互配套、互为补充的博物馆网络体系,提高管理水平,使我省博物馆在品类、数量、设施、管理、研究水平上达到国内一流水平。

加快安阳殷墟、郑州少林功夫等世界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工作。

加大文物研究,搞好文物展览,开发文物复仿制品,大力繁荣文物市场。

(六)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进一步完善城乡基层文化设施网络,实现市、县有群众艺术馆、文化馆、图书馆,乡镇有文化服务中心的目标。

统筹规划城镇文化设施,大力发展城市街道文化服务中心、社区文化活动室。

围绕提高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整合社会资源,为未成年人提供各类文化活动场地和设施。

推进和完善“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出版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数字图书馆、数字博物馆等信息工程建设,实现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和传播网络化。

加强农村广播电视工作,推动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不断提高广播电视“村村通”水平,建立长效运行维护机制,确保农村通广播电视的地方能够收听收看到4套广播节目、8套电视节目。

逐步扩大全省新华书店营业面积和经营品种,完善覆盖全省城乡的出版物发行网点。

六、加快发展文化产业

(一)建立文化产业新格局

进一步优化区域布局。

以郑州为中心,以沿黄文化产业带为主轴,以豫北和豫南文化产业区为两翼,以各地特色文化产业区块为支撑,构建“一带两翼”的区域文化发展格局。

着力打造具有中原文化和黄河文化特色的沿黄文化长廊,努力把郑州建成全省文化产业中心和全国重要文化产业基地,形成对全省文化产业的强劲辐射和带动作用。

深入挖掘地方文化资源,形成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产业集群和产业区块,向基地化方向发展。

积极调整产业结构。

大力发展以传媒、出版、文化旅游、文艺演出为代表的主导文化产业,以网络服务、广告会展、文化创意和动漫、网络游戏等为代表的新兴文化产业,以文化娱乐、体育休闲、艺术培训等为代表的社会文化产业,尽快形成主业突出、结构合理、特色鲜明的文化产业发展态势,变规模扩张为产业升级,变资源优势为产业优势。

(二)培育和发展重点文化产业

——传媒产业。

通过资源整合、结构调整、机制创新、强化管理等方式,推进大型传媒集团跨地区、跨媒体、跨行业发展,建设现代传媒产业强省,综合实力位居全国前列。

运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传媒业。

进一步优化报刊结构,按市场需求合理配置报刊资源。

河南日报报业集团要实施快速扩张战略,尽快实行采编、经营两分开,导入现代企业制度,整合优良资产,争取早日上市,提高资本运作水平,扩大整体规模实力,巩固我省报业媒体在中西部地区的领头地位。

鼓励市级报刊并入省报刊集团。

鼓励有条件的报刊单位建立专业化报刊集团。

大力推进广播影视业的专业化制作、集约化经营、企业化管理、集团化发展,适时组建跨行业的河南影视传媒集团,推进内容产业发展,建立节目制作基地,与文化、旅游、交通等有关行业紧密结合,以丰富多彩的影视节目占领市场;最大限度地利用频率频道资源,推进频率频道专业化和节目栏目品牌化,对《梨园春》、《武林风》等精品栏目进行公司化和市场化运作,积极开发衍生产品,拉长产业链条;实现有线广播电视网络整合,进行统一管理,规范运营,创造规模效益;积极推进有线电视数字化,大力发展数字广播电视业务,加快开发移动电视、IP电视、手持电视等新媒体业务,促进广播电视的跨媒体、跨行业发展。

——出版产业。

推进出版战略性资源整合,调整出版结构,提高创新能力,建立品牌化、专业化出版体系;理顺发行管理体制,推进连锁经营、信息化网络和物流配送体系建设;优化印刷资源配置,加快产业技术升级,促进规模化、集约化经营;调整产业结构,盘活存量资产,加快跨地区、跨行业、跨媒体经营步伐,建设出版强省。

做强做大出版内容产业,大力开发网络、游戏、动漫等电子出版领域,实现出版业向多媒体、网络化的转型;加快中心城市图书城、图书超市和城乡发行网点建设,大力发展连锁经营、读者俱乐部、网上书店等新型业态,建立国有发行和社会投资主体相互补充、共同发展的发行新格局;做强做大河南出版集团,提高创新能力,强力开发以豫版教材、版权贸易为核心业务的内容产业,加快跨地区、跨行业、跨媒体经营步伐,建设成为多媒体经营、编印发一条龙、产供销一体化的大型现代化出版集团。

——演艺娱乐产业。

发挥演艺团体的原创自主开发能力,锻造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戏曲和歌舞剧产品,积极创作和引进高雅文艺演出,不断提高我省文艺演出的知名度,用现代艺术加工和包装具有河南地方特色的文艺产品,扩大市场占有率和覆盖面。

大力提升文化精品工程优秀剧目的艺术品位,扩大展演范围,提高在全国的知名度。

整合优势演艺资源,促进重点艺术院团、剧场、演出公司等强强联合,形成名人、名团、名剧、名剧场品牌效应。

组建河南省武术杂技集团,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挖掘传统娱乐形式的市场潜力,倡导现代娱乐形式,发展一批具有河南特色、健康文明的娱乐项目。

注重与国内外知名娱乐企业联合成立节目制作公司,创造水平高、效益好的娱乐节目。

积极推进电影院线改革。

——文化旅游产业。

提升郑、汴、洛黄金旅游线的整体水平,以洛阳龙门石窟世界文化遗产、郑州少林寺、开封宋都古城、安阳殷墟遗址、商丘古城、温县太极拳、炎黄始祖文化广场为主,塑造具有国际吸引力的文化旅游品牌,将古都文化、宗教文化、武术文化、寻根文化等河南优势文化推向世界。

积极发展红色旅游,以大别山和红旗渠为主干,培育重点红色旅游区和经典景区。

围绕古都、寻根、节庆、民俗、民间工艺等文化资源,突出项目带动,通过高品位策划、包装和推介,促进旅游文化资源的整合,开发一批立足国内、面向国际的重点文化景区和特色文化旅游产品,形成产业优势。

重点开发“少林禅宗”、“清明上河园”等一批实景演艺项目,发展古乐舞、武术、杂技、魔术表演等富有趣味性、知识性和地方特色的旅游娱乐项目,促进文化与旅游的有机结合。

依托山水资源优势,增强文化内涵,打造有较高知名度的文化旅游休闲度假区。

充分挖掘传统民间工艺,大力开发融艺术性、实用性为一体的新型旅游商品,拉长文化旅游产业链条,使河南成为海内外有较高知名度的文化旅游目的地和入境游客文化旅游首选地之一。

——网络服务业。

不断拓展网络文化服务功能,促进网络资源整合,打造河南网络文化品牌。

重点建设网上图书馆、网上博物馆、网上书店、网上剧场、网上影视等,积极发展电子商务,完善网络服务功能。

大力加强数字化内容产业开发,发展数字电影、数字电视、数字出版物、数字艺术、手机短信息等新型文化方式,拓展互联网服务领域,提升文化品位,形成规模效益。

进一步规范互联网服务场所的管理,发展连锁网吧,使之成为功能丰富多彩、内容健康有益的数字化家园。

——广告会展产业。

充分发挥河南交通便利、物产丰富、市场广阔的优势,大力发展广告会展业,利用各种媒体和广告资源,建立影、视、声、平面、户外、互联网、移动通讯等全方位、多门类的广告媒介体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