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原理读书笔记金刚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158588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4.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学原理读书笔记金刚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教育学原理读书笔记金刚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教育学原理读书笔记金刚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教育学原理读书笔记金刚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教育学原理读书笔记金刚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学原理读书笔记金刚版.docx

《教育学原理读书笔记金刚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学原理读书笔记金刚版.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育学原理读书笔记金刚版.docx

教育学原理读书笔记金刚版

教师行为与学生行为的关系解析

高巍

读书笔记

教学活动中涉及到的教学行为主要包括教师行为和学生行为。

这两者的关系是我们在教学活动中需要考虑的问题。

教学行为的特征主要有外显性、动态性、个体性、目的性、情境性。

我们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把教学行为分为一下几类:

按教学媒介分为言语行为和非言语行为,按师生间的协作程度可以分为教师独立的行为和学生辅助下的行为,按在教学中的地位可以分为主要教学行为和辅助教学行为,按目标达成的情况可以分为有效教学行为和无效教学行为,按行为的具体性可分为陈述、指导、展示、提问、反馈、管理、观察、倾听、反思、以及评价等具体行为。

但是仅仅知道这些行为的划分是不够的,我们需要深入的了解教师行为和学生行为之间的关系,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实施教学活动。

教师行为和学生行为的联系有:

目的相关性,活动的一致性,以及行为的对应性;区别在于:

层次不同,角色不同,地位不同。

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教师要在教学的过程中对学生的行为进行指引和管理,学生的行为具有很大的自我性,主要是基于自我考虑的,而教师的行为具有社会性,是基于社会考虑的,因而教师要认识到自己和学生间的差别,激发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同时因利势导,理论联系实际,既要尊重学生,又要严厉要求学生,最终知识经由学生的行为内化为他们的知识结构。

身体-教学世界蕴藏其中

唐松林范春香

读书笔记

我们人类的教学活动是在人类进化的过程中产生的,最初的教学活动就是对我们身体的认知,慢慢的才发展到对自然社会的改造,而我们对社会的改造又是基于我们的身体的。

我们的身体在于自然的相互作用中孕育了我们人类的文明。

唯物主义的思想告诉我们物质是先于意识存在的,我们认识这个世界,都是为了为我们更好地服务,认识世界的过程中需要身体的参与。

最早的知识都是通过一次次的实践形成的。

我们的实践最早都是需要身体的参加的,故而,只有我们感觉到了对身体有好处,我们才会多次的进行,并在这个过程中形成经验、知识、文化。

通过我们的身体力行,我们感知环境,启迪心智,并在一次次的反思中形成知识,沉淀于脑海中,这就要有记忆,才会在下次需要时出现。

生活中知识的不断积累,后人主要通过阅读来学习前人的知识,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建构属于自己的知识结构,理解我们自身,从而创造意义。

知识不是仅仅可以使用的,更多地知识是为了提高我们的自身修养。

我们对社会现象的认知不同,是因为我们对它产生的情感不同。

我们的不同情感驱使我们产生不同的认知,但是相同的文化结构给我们了可以产生共鸣的基础,我们努力是自己变得更加的完善,达到我们的行为与我们的思想相平衡和协调。

教育目的在于使我们的生活更加的舒适,使我们感受到一种和谐,一种趋于至善的感受。

教育学的玄学之维

谭维智

读书笔记

一门学科的创立和发展,我们要考虑它的学科的性质问题,当代的学科发展似乎对这个问题更加的强调和关注。

教育学是一门学科,关于它的学科性质,却一直是一个无法得到彻底的解决的问题。

在教育学方面,我们一边追求它的科学化,却又一边不断地思考它的归属到底是什么,越来越多的科学手段(一般是自然科学的)被运用于教育学科之中,似乎是将教育学推到了一个用“精确”来形容的地位,但,越来越多的教育现象却告诉我们一个问题:

我们真的是将教育越来越科学化了吗?

教育现象不像自然学科那样具有严格的规律性,这就决定了教育不能仅仅依靠科学的(自然科学)手段来研究,我们需要一种与科学似乎矛盾的方法来帮助我们认识教育,这就是“玄学”。

这里的“玄学”我们给它下的定义是:

玄学是以内省、诠释的方式对内在的世界进行领会,它回答的是科学无法涉及的关于人的精神、心灵的问题。

在一定程度上,科学确实解决了教育中的很多问题,但是在关于内在向度,内在空间的感觉和直觉方面,教育的科学化却试图用数、量、形来对其进行表达,但这很明显会造成教育现象的遮蔽,无法得到科学解释的想象就会被摒弃,而这与我们的教育目的是不相符合的。

教育研究的对象、问题、程序、方式不同,使我们更加的关注人的知觉和理性,而忽视了人的感觉、直觉和灵性。

要解决这个问题也需我们采取“玄学”的思维方式。

我们关心的问题是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什么,教育中最有价值的是什么,是我们学到的科学知识吗?

诚然,科学的知识帮助我们更好的适应这个社会,但是我们也发现,并非我们学的所有科学的知识在生活中都能得到应用,得不到应用的就会遗忘。

如果人们忘记了他在学校中学到的一切,那么他留下的就是教育。

(爱因斯坦语)我们必须承认,我们终有一天会忘记那些我们曾引以为豪的知识,这个时候我们还剩下什么呢,这就是我们定义的“玄学”需要为我们解决的问题。

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在教育中重视内知内觉的价值,教育上注重内求,倡导感悟的学习方法。

如此方能更好的促进我们的教学发展。

关于教育的经验研究:

实证与事后解释

冯向东

读书笔记

经验研究是基于经验材料建构关于事物发展机理的理论解释,并将理论诉诸实践检验的研究活动。

经验研究与纯思辨研究相比,其特征是,它建构的理论解释是基于经验的并可以接受经验的检验。

科学假说就是以事实和观察为基础提出的关于事物发展运行机理的假定性解释,他回答的“是什么”和“为什么”的问题。

在自然科学中,用观察或实验获得的经验材料来检验理论假说的研究活动被称为实证研究。

实证研究作为一种科学的研究方法有严格的规范:

首先要提出一个理论假设,然后从这一理论假设逻辑地推出可观测的具体结论,再将收集到的经验材料与逻辑推论做比较,证明或推翻理论假说。

实证研究所依循的逻辑法则是“通过肯定后件来肯定前件”这种逻辑具有“或然性”而不具有“必然性”。

但是运用“实证”方法证明的理论假设,在被新的材料“证伪”之前,人们仍将它视为可以接受的理论。

在科研中将实证混同于定量是认识上的误区,实证研究也着重对理论的研究和分析就是很大的区别。

教育领域中,开展经验研究仅有实证方法是不够的。

教育研究所面对的不仅仅是一个客体的世界,而是我们在积极的行为中创造的和构建的世界。

在这里面,不仅有反复出现的因果关系,还有更多地无法准确确定的后果,这些不可确定的方面就是实证研究无法涉及的领域。

这就需要我们采取事后解释的研究方法,事后解释和实证研究的区别在于,事后解释是把解释应用于所观察的材料,并得出我们认为合理的结论。

在关于教育的意义和精神层面,我们更多地就是用事后解释的方法来说明。

虽然我们无法准确地验证我们的解释是否准确,但是它为我们日后的研究提供了一种铺垫和很好的思路。

信息化背景下对我国高等教育现存问题的在思考

温建平张国锋

读书笔记

时代的进步把我们由工业时代带入了信息时代,经济的发展相应的也会带动教育的发展,在这个经济迅猛发展的信息化时代,教育的变革就成为一个我们无法逃避的问题。

信息化给现在的高等教育带来了挑战,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带来了经济体制,思想观念,文化结构的变迁,而这些东西往往是高等教育教我们的,这些东西的变化,势必会使我们学到的和实际的得不到完全的照应,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对这些问题进行思考,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当前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传统教育理念难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传统的教育理念指的是教师教学生学,而且这个过程一般是在课堂上发生的,是单向的,信息化的教育增加了学生学习知识的渠道,同时也使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界限变得更加的模糊,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知识的获得更加的便利和多样化,但我们仍缺少在信息化背景下的教学理论。

传统的高教管理模式难以适应知识创新的需要,信息化背景下需要人们具有创新精神,创新一般都需要跨学科的知识,和开放的思维方式,而我们的高等学校却存在一定程度的分科制度,这就使得一些知识只是在少数人的圈子里传播,使人们的思想得不到更大的解放。

同时,工业化人才培养模式和传统的课程体系设置也使高等教育无法和信息化教育的要求相一致。

针对这种情况,我们需要对高等教育管理模式进行再设计,对育人模式再设计,对教学模式再设计,对课程体系再设计,争取在最大程度上使高等教育满足信息化时代的需要。

科研反哺教学的合理性及地方高校因应策略

李俊杰

读书笔记

教学,科研,服务社会,是当今高等教育的主要功能,那么这三者有没有联系呢,这里,我们重点看教学和科研的关系。

教学,是高等学校产生时就具有的功能和职责,科研,是随着教育活动的进步逐渐进入到高等教育里面的,教学和科研的关系也就渐渐成为一个人们尤其是高等教育者们必须关注的一个问题。

科研反哺教学的观点就是其中的一个。

科研反哺教学是指高等教育集中资源提升学校科研能力,并努力把科研优势转化为教学优势,从而促进学校提高教学质量。

那么科研到底能否提高教学质量呢,我们认为,教学的质量主要和三个因素有关:

生源质量,学习资源和发展机会,师生的交往过程。

从生源质量来看,学生在选择学校时,倾向于选择名气大的学校,而学校的名气除了历史因素以外,一个主要的获得方式就是参加科研活动的多少,学校参加的科研活动越多,名气自然也就越大。

优秀的学生聚集到名气大的学校(一般是科研搞的好的学校),相应的,优秀的生源会导致优秀的教学效果。

从学习资源和发展机会看,科研搞得好的学校会有更多地学习资源,因为外界的人士会对该校有更多的关注和投入,同时,一些难得的机会也会出现,从而方便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从师生交往来看,科研搞的好的学校,或许师生间见面的机会少,但是,每次见面都会有很多的新鲜知识得以传递,同时,师生间的配合也增进了师生间的关系,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促进学生学习的有效手段,这同样有利于教学效果的提升。

科研是可以提升教学效果,但我们也要明白,凡事过犹不及,不同地方的不同高校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合理地运用科研。

高等教育的三大职能是不能偏废的,高校可以进行选择,有所侧重,但不能肢解其紧密的关联性。

地方高校搞科研要注意走地方化,应用化,教学话的道路。

现代大学管理取向研究-基于大学组织和人性的思考

康翠萍黄曈山

读书笔记

不同的组织形式体现了不同的人性思考,大学的组织形式也不例外,现代的大学组织形式就蕴含了当代人们对大学的一种认知,蕴含了人们对大学中人性的思考。

作者把现在的组织分为三种:

政治组织,经济组织,文化组织。

并对它们分别作了定义,我认为,这个社会不存在对这三种严格的区分,不同的组织团体只是选择的侧重点不同而已。

无论是哪一种组织,都必须同时具有这三种(政治,经济,文化)基础才可以稳定的存在,因为组织都是代表的一部分人的立场,没有共同的基础就不可能聚集到一起去。

当代大学的历史地位使得大学的立场变得多样化,不同的大学的办学目的(这里指在国家规定的目的下的学校自己设定的自己的目的)不一样,也就使得他们的组织形式不同。

民办高校的一个目的就是为了盈利(这是很显然的),而公办高校,尤其是国家教育直属部门办的院校更多地是为了为国家培养各类人才,这就决定了他们办学具有学术性和研究性。

是为了传递和发展文化,为了一种文明的保存和延续。

这类院校则须具有文化组织的特色。

而党校(如果也算是高校的话)更多地是培养政府需要的治理性人才,这就使得党校具有很强的政治意图。

但是无论是那种高校,都是这个社会发展的产物,无法脱离社会而存在,也就无法避免和社会接触,他就需要有各种与社会上其他的组织相应的角色对应的角色。

组织在一定程度上说也符合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其实这也是大学为了生存的需要。

但无论大学组织趋向于何种选择,有一点,我们可以肯定,大学的选择要适应社会的发展,而不是和社会的发展相悖,只有这样,大学才能得到生存的空间。

大学人文教育与人的解放

张楚廷

读书笔记

人们把科学分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这三种主要的模块。

教育就是要教会人们学会这三种科学,因而,大学教育中这三者的分配就成为一个我们不得不考虑的问题。

大学之所以是大学,其原因不仅在于它教授的知识的高深,更在于它赋予人们的思想上的解放,陈寅恪先生说大学应有“独立之精神,自由之人格”形象地表达了大学的教学本质。

这里的独立和自由,我想陈先生也主要想表达它的思想方面,而思想,则是人文教育所包含的内容。

一个优秀的大学必定要有优秀的思想,正如张先生在文中所说的那样,优秀的大学,无论是古老的大学,还是新兴的大学,在思想领域一直都是走在时代前列的。

伟大的发现和发明都需要伟大的思想作为支撑,只有思想得到充分的发展和开放,人们的想法才会变得多样化,才会在其中找到那个可以绽放无限光辉的灵感。

人文教育就是要起到这种作用,人文教育所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过去的智慧和思想,更重要的是教给我们思考的理念和态度。

优秀的人文主义教育是和人的解放分不开的,人文主义教育的一个主要要求就是人们不能过多地关注功利主义,诚然,生活是人的一个必要的选择,但是,那不是我们从事人文主义教育的原因,我们从事这个不是为了生活,至少不是为了现在我们自己的生活。

过多地关注自己的生活难免会使我们走向功利主义,从而失去了人文主义的本意。

人文主义教育是为了人的解放,这里的解放主要是思想和精神的解放,是一种让教育更加符合人的发展的教育,是一种让人在这个变化的世界可以一直找到自己的教育。

教育叙事研究:

是什么和怎么做

刘良华

读书笔记

教育叙事研究可以是真实的故事,也可以是虚构的故事,真实的故事的价值是很显然的,让我们了解事情的真相,虚构的故事也是有价值的,因为虚构的作品来源于真实的故事。

教育叙事和教育叙事研究的区别在于,前者是纯粹的故事,后者则含有研究者对故事的研究,是研究者自己的话语表达。

但是二者的界限并不是十分的明显,因为二者都包含作者的思想在其中。

教育叙事研究属于实证研究,而且是质的研究的一种,它是一种描述研究,只负责描述事实,保持价值的中立,而不进行价值评判。

进行教育叙事研究的意义在于他提醒研究者“面向事实本身”或者从事实本身寻找内在结构,而不是用外在的框架有意无意地歪曲事实或者滥用事实。

叙事是重新恢复人类原始思维的“诗性思维”和“诗性智慧”,当人们的哲学取向偏向科学抽象时,人们的思维中的丰富性、形象性、和复杂性就丢失了,这也是人们选择叙事的原因之一。

要做到教育叙事研究,我们需要用“深描”的写作方式,通过深描,人们可以深入地了解是故事。

叙事研究一般采用扎根理论的方式,扎根理论步骤一般为:

收集资料——解释资料——形成扎根理论。

但是,在收集资料和解释资料时一般没有先后顺序,这期间重要的是确认“关键事件”和“本土概念”。

形成扎根理论就是将本土概念转化为本土故事。

通常有三种形式:

叙事、聚类分析、先叙事,后解释。

前两种都有各自的有点和缺点,第三种是将两者结合后的一种方法,目前新手研究者普遍采用这种方法。

学校育人过程中文化自觉性的培养

刘谦

读书笔记

文化自觉性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的发展趋向。

加强文化自觉性的培养,可以增强青少年的文化主体性,同时也能使文化更有效地发挥育人功能。

学校的育人功能,应该遵循规律,尊重主体,重视传承的过程,高校教师只有充分认识和科学把握各学科的文化特征,并且只有在教学实践中注意发挥其不同的育人个性,才能更好地培育学生良好的人格培养。

文化传承不仅是文化知识的教与学,更重要的是文化信念和文化的理想的培养和提升。

培养文化自觉性的途径:

传播全面的知识,在引导学生思考中培养文化自觉性意识。

全面的知识可以引导人们打开理解世界的不同渠道,帮助人们超越自我,以更开阔的心胸接纳多元纷呈的社会现实,为迎接风险和挑战储备更丰富的思维能量,为终身学习的能力夯实知识基础。

突出教育的主体性,在引导学生实践中强化文化自觉性。

只有不断的实践,特别是亲身经历全球化冲击的过程,学生才可以更好地厘定自身文化的价值与坐标,进一步形成坚定的信念。

加强制度建设,为培养学生文化自觉性提供保障,同时,重视优秀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培育人才成长的民族之根。

《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

陈向明

读书笔记

1、质的研究与量的研究的结合的问题

质的研究与量的研究是教育科学研究中两种不同的研究方法,他们是基于不同的研究范式的,是为了几乎不同的研究目的存在的,那么,这两种研究方法是否可以结合在一起呢?

谈到结合的问题,我们需要知道的是他们二者之间有区别吗,其实二者之间是有区别的,尽管部分研究人员认为他们并没有本质的区别,它们的区别主要表现如下:

质的资料与量的资料的区别、对自然情境进行研究与对人为环境进行调查的区别、探究的焦点放在行为上还是放在意义上的区别、采取或者拒绝自然科学作为研究模式、归纳的方法和演绎的方法的区别、辨认文化模式还是寻找科学规律的区别、理念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区别。

虽然质的研究和量的研究存在以上的区别,但是,我们在实际的研究操作过程中,是不可能将二者区分的如此的详细的,它们在范式、方法、技巧、资料等方面都存在相互渗透的情形,因而,与其说它们是对立的不如说它们是一个连续体,具有连续性,并在很多的地方相辅相成。

这样我们就应该探讨它们能不能结合以及如何结合的问题。

对于这个问题,社会科学研究界有三种观点:

纯正派、情境派、实用派。

纯正派认为它们是基于不同的研究范式进行的研究,而范式是无法进行合并的,因而质、量的研究无法结合;情境派认为,讨论的焦点该放在具体的问题和研究的情境上,他们反对把量的研究和质的研究之间的区别作为研究范式间的区别,他们不认为范式可以决定方法,也不认为范式与方法无关,但是范式可以在达到具体的目标上、在澄清或模糊不同的收集和解释资料的方法上、在强调或忽视某些具体的效度和伦理问题上对研究者有所帮助或阻碍。

因此,应该放弃那种研究中只能坚持一种范式的看法,考察在研究中二者结合的可能性;实用派也同意二者可以结合,但他们更多出于实用性考虑,他们认为只要结合产生的效果比单独一种得到的结果好,就可以结合。

那么结合究竟会产生什么好处呢?

无论是质的研究或者量的研究,都具有各自的优点和缺点,二者结合是可以得到单独的方法无法得到的好处的:

首先,在同一个研究项目中使用不同的研究方法,可以同时在不同的层面和角度对同一问题进行探讨。

此外,如果研究问题中包含不同的、多个侧面的子问题,研究者可以采取不同的方法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

在同一研究中使用不同的研究方法还可以为研究设计和解决实际问题提供更多地灵活性,在对有关结果进行检验时,提高结果的可靠性。

尽管结合时会产生这么多的好处,但也会出现一些问题。

由于质的研究和量的研究采取的是不同的研究范式,这就使二者在结合时会产生认识论上的冲突,同时,平行的使用这两种方法还可能为研究结果的价值评判和伦理道德关怀带来困难。

以此,研究者在结合使用这两者时要有清醒的认识,知道自己所使用的方法,并且在研究结果种真诚、详尽地报道自己的方法选择原则和使用方式。

在分析结果和做结论时,研究者应该考虑到不同的范式的“真实性”“可重复性”“代表性”问题进行讨论时所使用的原则、规范、语言是不一样的。

在遇到冲突时,要尽早地解决冲突。

如何将质的研究和量的研究结合起来呢?

马克斯维尔将理想的结合方式分为两类:

整体式结合和分解式结合。

每一类又分为不同三种结合方式。

整体式结合的方式是将量的研究和质的研究当成彼此分开的两个部分,在一个整体设计中将两个部分各自完整地结合起来,其中有三种不同的方案:

顺序设计、平行设计、分叉设计。

这类好理解。

分解式结合是将不同方法中的各个部分分解,然后再将其中的某些部分重新组合,形成一个完整的设计。

也有三种方案:

混合式设计、整合式设计、内含式设计。

混合式设计是将不同的研究方法中的某些部分提取出来,然后合成一些混合型的方法策略。

主要代表人物是派顿,他将量的研究和质的研究范式分为三个部分:

研究设计(如自然主义的设计和实验的设计);测量(质的测量和量的测量);分析(内容分析和统计分析),研究者可以根据不同的方式将这些不同的部分组合起来。

他提出了四种组合的方法:

量的实验设计,质的资料收集与分析;量的实验设计,质的资料搜集与量的统计分析;质的自然研究设计,质的资料收集和量的统计分析;质的自然研究设计,量的资料搜集和量的统计分析。

整合式设计中,量的研究和质的研究在不同的层面(如问题、抽样、资料收集和分析)同时进行,并且不断地相互互动。

内含式设计是将一种方法内含于另一种方法之中。

但是内含式设计不是并行地使用两种方法,也不是先后使用两种方法,而是在一个方法的内部系统地,具有内在联系地使用另有一种方法。

综上,我们可以得知,质的研究和量的研究方法是可以结合的,但是我们在结合它们时要考虑结合的必要性,及随之而来的理论问题。

虽然,二者可以结合,但是,我们并不能完全消除二者的区别,方法就和文化一样,并不是越单一越好。

只有通过不同的范式之间和不同的方法之间的平等对话,才能使研究者和被研究者获得解放,也才能在“视域的融合”中找到新的生长点和新的生成境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文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