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东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156586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45.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丹东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丹东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丹东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丹东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丹东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丹东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

《丹东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丹东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丹东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

丹东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丹东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十二五”时期(2011年至2015年),是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

深刻认识并准确把握国内外形势新变化,科学制定并有效实施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对于抓住和用好重大发展机遇、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丹东经济全面振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十一五”时期主要成就

  “十一五”时期是极不平凡的五年。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人民,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老工业基地振兴和沿海经济带建设的双重机遇,大力实施跨越式发展战略,全面提升开放水平,不断深化各项改革,努力克服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全市呈现出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民生不断改善、社会更加和谐的良好局面。

“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如期完成。

  

(一)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十一五”时期,全市经济实现持续快速发展,2010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28.9亿元,年均增长16.2%;三次产业比例调整为13.7:

49.6:

36.7;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由2005年的12504元提高到30118元;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67.5亿元,年均增长8.4%;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27亿元,年均增长24%;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75.8亿元,年均增长18.1%;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80.2亿元,年均增长30.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1912亿元,是“十五”时期的5倍;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累计17.7亿美元,是“十五”时期的13.1倍;外贸出口总值18.7亿美元,年均增长17.5%;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63%,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66%,地区城镇化率为58.5%。

  

(二)产业结构调整实现新突破,园区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通过实施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加大项目建设力度,全市产业结构调整取得突破性进展。

工业经济占全市经济比重由2005年的34.3%提高到41.6%。

工业累计投入930亿元,是“十五”时期的12.3倍。

曙光集团快速公交客车和SUV乘用车、帕斯特谷物200万吨大豆深加工一期工程、东港丰能公司风电环锻件等项目竣工投产。

首钢翁泉沟硼铁矿综合利用、本钢集团不锈钢冷轧板、盛大恒通大型钢管、五一八公司镦锻压力机改造等项目正在建设。

服务业持续发展,新兴业态发展迅速,新玛特、沃尔玛等大型商业企业落户丹东。

市场建设力度不断加大,建设了辽东大市场、农副产品交易中心、SK保税物流中心、临港保税物流园区、黄海水产品批发市场等一批重大商贸物流项目。

建设改造了鸭绿江景观带、虎山景区、天桥沟综合旅游开发、北国之春等一批重大旅游项目。

农业生产稳步发展,粮食实现丰产稳产。

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双增百万头生猪、辽丰禽业、耘垦牧业肉食鸡养殖加工等一批农业产业化项目建成投产。

  产业园区快速发展。

全市重点产业园区由2005年的3个增加到12个,园区总规划面积达到290平方公里,基础设施建设五年累计投入超过120亿元,建成区及“五通一平”面积达到80平方公里,建设标准厂房170多万平方米。

五年累计入驻千万元以上项目720个,引进域内外资金560亿元。

园区已形成了以农副产品加工、仪器仪表、专通用机械设备为代表的一批特色产业集群。

  (三)沿江沿海经济带全面建设,新的开放格局基本形成。

  紧紧抓住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开放上升为国家战略的重大机遇,加大对外开放力度,加快沿江沿海经济带建设,临港产业园区(新区)、东港、前阳和大孤山四大经济区建设全面启动。

辽宁仪器仪表产业基地、辽宁环保产业园确定为省级专业特色产业园区,辽宁(东港)再生资源产业园上升为国家“圈区管理”园区。

新城区建设形象初显,丹东东港同城化进程全面推进。

  对外开放水平全面提升,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新格局初步形成。

五年累计新办三资企业449家,引进域外资金1100亿元。

外贸出口实现较快增长,出口商品结构进一步调整和优化,产品出口到90多个国家和地区。

五年累计对外承包工程营业额达2.2亿美元,外派劳务2.96万人次。

“鸭绿江国际旅游节”升格为国家级旅游节庆活动,“辽宁台湾周”长期由我市承办。

  (四)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展开,城市功能大幅提升。

  公路、铁路、港口、机场等一批重大项目全面启动,交通基础设施条件日臻完善。

高标准改扩建了铁路丹东站。

东北东部铁路丹东至通化段、丹通高速公路和丹海高速公路将于2011年实现通车。

沈丹铁路客运专线、丹大快速铁路开工建设。

贯穿辽宁沿海经济带的滨海大道竣工通车。

丹东(国际)中心客运站项目、丹东机场改扩建工程正加快建设。

新建中朝鸭绿江大桥项目开工建设。

鸭绿江西水道治理工程竣工。

港口泊位不断增加,功能进一步完善,港口吞吐量达到5519万吨。

实施了一批重点电力能源项目,辽宁蒲石河抽水蓄能电站第一台机组将于2011年上半年发电。

金山热电厂将于2011年并网发电。

500千伏输变电工程竣工运营。

三湾水利枢纽工程开工建设。

实施了东港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

  城市(镇)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快。

重点实施了道路、供水、燃气、环境等基础设施建设。

城市主干线全面贯通,三条快速路和花园立交桥竣工通车,城市道路总长度达到462公里。

实施城市自来水管网改造工程,城市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5%。

引入城市燃气新气源,城市气化率达到94.6%。

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和5座污水处理厂竣工投入使用。

  (五)各项改革不断深化,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

  国有企业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422户国有企业通过破产、出售、重组等形式完成改制,实现了企业投资主体多元化,盘活了存量资产。

农村综合改革迈出重大步伐,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得到不断巩固和完善,土地承包合同管理进一步规范,开展了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试点。

农村税费改革积极稳妥推进,发放粮食直补资金6.1亿元。

全市林权制度主体改革全面完成。

事业单位改革稳步实施,机构分类改革共撤销合并事业单位15个,转企6个,精简人员编制1430名。

建立了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制度,基本实现事业单位用人方式转换。

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全面启动,基本药物制度初步建立。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投资体制改革全面推进,审批效率大幅提高,信用体系建设取得积极进展。

  (六)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5年累计安置就业31万人次,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1%以内。

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到2010年,全地区参加基本养老保险73.4万人,全地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95万人,全地区参加失业保险26.7万人。

  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实施各级各类科技项目638个,取得科技成果263个,获得授权专利1442项。

全市现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研发中心1个,省级24个,市级28个。

各级各类教育发展水平大幅提高,基本实现一个乡镇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的目标。

完成中小学危房改造27.6万平方米,异地新建了丹东二中、四中、职业中专等项目。

新建了黄海明珠丹东塔。

改造了抗美援朝纪念馆和市博物馆。

启动了体育中心、文化中心建设工程。

完成了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建设任务。

初步建立起县、乡、村三级卫生服务体系,农民参加新型合作医疗率为95.3%,人均筹资标准达到150元。

新建和改扩建了市第一医院、第三医院、中医院和三县(市)中心医院等工程。

全市各类卫生机构拥有床位12717张,每千人拥有床位5.24张。

民族宗教、民政、人口与计划生育、妇女儿童、老龄、残疾人、国防教育、安监、防震减灾、保密、档案、信访、公检法司等各项事业均取得了新成就。

大力倡导和践行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活动,连续6年获得“双拥模范城”称号,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有了新提高。

  “十一五”期间,新建城镇住宅1100万平方米,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到23平方米。

实施集中连片棚户区改造,安置居民近2万户。

新建廉租住房、经济适用房2000余套。

183个村通油路1385公里,提前一年实现村村通油路目标。

城乡居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4536元,年均增长16.1%;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340元,年均增长14.8%。

  “十一五”时期,是我市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速度最快、基础设施项目最多、对外开放成效最大、民生工程推进最好的时期。

但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突出表现在:

主要经济指标总量始终徘徊在全省靠后的位置,对全省的贡献率偏低;产业结构不尽合理,主导产业不突出,工业对全市经济牵动力不强;自主创新动力不足,科技拉动能力较弱;城镇居民收入仍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公用设施建设欠账较多,城市管理水平亟待提高。

这些问题需要在“十二五”时期着力加以解决。

  二、“十二五”时期发展环境

  “十二五”时期,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既面临着重大机遇,也面临着严峻挑战。

  

(一)国际环境。

  当今世界,和平、发展、合作仍是时代潮流,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出现新变化,科技创新孕育新突破。

国际资本、产业、技术流动趋势更加明显,全球和区域间的经济合作不断加强。

同时,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世界经济增长速度减缓,全球需求结构出现明显变化,发展的外部环境更趋复杂。

  

(二)国内环境。

  “十二五”时期,我国经济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经济仍将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态势。

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人均国民收入稳步增加,经济结构转型加快,市场需求潜力巨大,基础设施日益完善,经济发展动力仍十分强劲。

环渤海地区、东北地区成为新的经济活跃区,区域经济合作势头强劲。

在深入实施东北振兴战略的基础上,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开放上升为国家战略,沈阳经济区被确定为国家新型工业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我省正处于加快全面振兴的重要时期。

  (三)我市面临的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

  “十二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面临诸多有利条件:

第一,特殊的开放形势必将形成加快发展的巨大牵动力。

新建中朝鸭绿江大桥已开工建设,其周边区域的开发开放也将提上日程。

作为连接朝鲜半岛与辽东半岛的核心枢纽,我市特殊的开放新优势逐渐明朗,由此产生的影响力、牵动力日益显现,我市正在成为吸引国内外投资的热点地区。

第二,完备的基础设施将形成加快发展的巨大支撑力。

“一个机场、两座跨境大桥、两大港口、三条铁路、四条高速”等重大基础设施将在“十二五”时期集中发挥作用,这对于我们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大量聚集人流、物流、资金流,大力发展沿江沿海经济和临港产业,进而打造国际化港口城市,都会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第三,“十一五”时期我市固定资产投资2000多亿元,一批项目将陆续进入投产达产期,为“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第四,广大干部群众渴望发展的愿望和激情将形成加快发展的巨大推动力。

全市广大干部群众有着强烈的发展愿望,全市上下形成了政通人和、争先发展的良好氛围,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

  但也存在一些可预见和不可预见的制约因素。

主要是产业结构层次低,产业集群不发达,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劳动力成本上升,人才竞争更加激烈,资金不足、用地指标短缺的矛盾突出;节能减排任务更加繁重,重大基础产业项目建设还受到一些因素约束。

  “十二五”时期,我市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将是丹东大开放、大开发、大发展的重要时期,是实现赶超的黄金发展期,也是丹东经济发展的腾飞期。

  三、总体发展思路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市委十届十一次全会精神,紧紧抓住辽宁沿海经济带上升为国家战略的机遇,以科学发展、创新发展、和谐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坚持增量带动结构优化、创新促进产业升级、发展保障民生改善,显著增强综合经济实力,显著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大力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为提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更加牢固的基础。

全市总体发展水平进入省内先进行列,综合经济实力、人民生活水平、生态环境质量再上新台阶。

  

(二)战略定位。

  立足北黄海,依托沿江沿海经济带,把丹东建设成为辽宁沿海地区新的经济增长极、辽宁对外开放的新高地、国际化港口城市和“文明、生态、繁荣、富裕”的宜居佳地,构建大气秀美的新丹东。

  (三)空间布局。

  以沿江沿海经济带为重点,加快开发建设临港产业园区(新区)、东港、前阳和大孤山四大经济区,成为丹东新的产业集聚区。

  做大新城区,尽快形成中心城市功能。

  做美老城区,全面提升城市品位。

  适度北展,打造金山、五龙背、东汤旅游休闲度假区。

  适当东扩,打造九连城、虎山、太平湾高端服务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

  发展壮大凤城、宽甸两大经济板块,成为支撑全市经济的重要区域。

  (四)主要发展目标。

  ——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20%,到2015年,达到1800亿元,力争达到2000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1万美元。

规模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8%,达到780亿元。

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28%,达到275亿元,力争达到300亿元。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30%,五年累计6200亿元,全口径力争达到10000亿元。

  ——开放水平全面提升。

“十二五”期间,全市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年均增长37%,累计达到100亿美元。

引进内资项目到位资金年均增长36%,累计达到5000亿元。

到2015年,外贸出口总额达到46.5亿美元,年均增长20%。

临港产业园区(新区)、东港、前阳和大孤山四大经济区的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占全市比重分别达到39%和40%以上。

  ——产业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

新兴产业比重大幅提高,传统产业普遍升级,现代服务业迅速发展,形成特色鲜明的主导产业,三次产业比例调整为7:

51:

42。

高新技术产业占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35%以上。

  ——地区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

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加快城镇建设,城市辐射带动作用明显增强。

全地区常住人口达到300万人,地区城镇化率达到70%。

  ——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明显加强。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综合能耗降低率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率均达到省要求。

森林覆盖率达到67.5%。

  ——公共服务和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全地区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达到80.9万人,积极推进农村基本养老保险。

城乡三项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98%。

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长,到201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实际增长16%,达到全省平均水平;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实际增长16%,达到全省先进水平。

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

  四、发展重点

  

(一)沿江沿海经济带建设。

  坚持高标准规划、高强度投入、高质量建设、高水平管理的原则,以率先发展、快速崛起为目标,以临港产业园区(新区)、东港、前阳、大孤山四大经济区和城市东部经济带建设为重点,逐步把沿江沿海一线打造成产业集聚带、城市旅游带、和谐生态带。

到2015年,四大经济区建成区面积150平方公里,实现规模工业增加值500亿元,年均增长35%;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08亿元,年均增长38%。

  ——临港产业园区(新区)。

按照建设丹东市未来行政、经济、文化和商贸中心的功能定位,发挥沿江临海优势,依托丹东港,以临港产业、汽车及零部件、先进装备制造和现代服务业为重点,把临港产业园区(新区)建设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的先行区和产业发达、环境优美、人文荟萃、特色鲜明的现代化宜居新城。

积极发展临港工业,扩大钢铁、大豆加工产业生产规模,积极推进船舶修造基地建设。

以黄海汽车为依托,以整车为主攻方向,以新能源汽车、发动机为重点,大力发展汽车及零部件工业。

加快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把仪器仪表产业基地、环保产业园打造成具有较强影响力的特色产业园区。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建设国门湾中央商务区、国际会展中心、口岸物流园区、软件产业园和视光产业园。

打造沿江旅游观光休闲带,形成以金融、物流、软件、旅游、会展和房地产等产业为重点的全市现代服务业的重要聚集区。

  到2015年,建成区面积6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0万人。

实现规模工业增加值160亿元,年均增长45%;固定资产投资累计1200亿元,年均增长30%;财政一般预算收入48亿元,年均增长36%。

  ——东港经济区。

充分发挥沿海临港优势,以再生资源加工、风电设备制造和食品加工等产业为重点,建设形成全市重要的产业集聚区。

积极利用国家支持政策,大力发展再生资源产业,打造东北最大的再生资源产业基地。

以风电整机为主攻方向,以大型环锻件为支撑,积极发展风电设备制造产业,形成全国重要的风电设备生产基地。

充分发挥海洋渔业的优势,大力发展以海产品加工为重点的食品工业。

加大东港老城区建设改造力度,完善城市功能,美化城市环境。

加快建设滨海西区,拓展城市发展空间。

  到2015年,建成区面积3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30万人。

实现规模工业增加值240亿元,年均增长32%;固定资产投资累计1000亿元,年均增长30%;财政一般预算收入42亿元,年均增长35%。

  ——前阳经济区。

依托便利的交通条件,发挥产业基础较好的优势,以纺织服装、食品加工、装备制造和物流业为发展重点,以强化城市建设为支撑,建设形成丹东东港同城化的中心连接带。

纺织服装业要以服装为龙头,以品牌代工为支撑,积极引进服装转移企业,形成面料生产、服装加工和贸易一体化的纺织产业体系,打造东北较具规模的纺织服装基地。

大力发展食品工业,重点扩大乳业、稻米加工、海产品加工和宠物食品等生产规模。

积极发展装备制造业,打造造纸烘缸、物流设备等产品的重要生产基地。

大力发展物流业,加快建设物流园区和国际小商品城,打造东北东部物流基地。

积极利用哈工大的人才、技术优势,加强产学研合作,加快建设哈工大产业园。

  到2015年,建成区面积达到2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达到15万人。

实现规模工业增加值50亿元,年均增长30%;固定资产投资累计400亿元,年均增长40%;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0亿元,年均增长48%。

  ——大孤山经济区。

依托优越的区位优势,以打造北黄海重要的重化工基地、现代化港口、滨海生态旅游城市为目标,建设成为北黄海新兴的经济区,连接大连的重要战略节点。

以大孤山镇为依托,大洋河东岸规划建设中央商务区,西岸建设休闲商务区。

全力推进海洋红港区建设,首期工程2个通用泊位和1个20万吨矿石码头在“十二五”中期形成吞吐能力。

依托海洋红港区,加快启动大面积填海造地工程,形成120平方公里港口和产业区用地。

加快发展钢铁、石化、造船等重化工产业,重点抓好百万吨特钢、化纤公司异地迁建等项目。

积极培育铸造产业,形成以阀门为重点的铸造产业集群。

发展壮大特色农业。

大力发展以精品渔业为依托的食品工业。

加快发展旅游业,改造提升大孤山、大鹿岛、獐岛等旅游设施水平,建设以“辽东第一古镇”为主打品牌,以海岛、温泉、寺庙文化为主要特点,集观光、度假、休闲、养生等功能为一体的东北著名旅游目的地。

  到2015年,建成区面积达到3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达到20万人。

实现规模工业增加值50亿元,年均增长30%;固定资产投资累计450亿元,年均增长45%;财政一般预算收入8亿元,年均增长51%。

  ——城市东部经济带。

重点发展区域30平方公里。

依托沿江优势,加快九连城、虎山、太平湾等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进公共设施一体化。

坚持开发保护和利用并重的原则,以九连城整体开发建设为牵动,以高档居住、高端产业、观光农业和现代服务业为重点,建设以软件外包、动漫制作、体育休闲、教育培训、科研开发等为主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

加快东北亚商贸城建设,加大连锁超市、文化观光旅游、康体健身、休闲娱乐业的招商力度,打造城市东部新商圈。

  

(二)工业经济。

  坚持新型工业化导向,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园区建设为载体,以工业经济总量扩张和结构优化为目标,实施工业企业提升、项目、产业集群、海外并购及节能降耗和淘汰落后产能等“五项工程”,全力打造汽车零部件、钢铁等材料、电子信息及农产品加工四个支柱产业,扶持壮大仪器仪表、专用设备制造及纺织服装三个优势产业,培育发展节能环保、生物及新能源三个新兴产业。

  1.全力打造汽车及汽车零部件、钢铁等材料、电子信息及农产品加工四个支柱产业。

  ——汽车及汽车零部件。

整车重点发展黄海汽车品牌。

继续保持公交客车优势,加快发展快速公交及旅游客车等高端产品,大力开发以电动客车为主的新能源客车,积极增加SUV、皮卡车、专用车及重卡车产量及品种。

汽车零部件重点发展车桥、锻钢曲轴、增压器等优势产品,围绕沈阳、大连等地整车开发生产配套零部件,引进发动机、自动变速箱等关键零部件项目。

  ——钢铁等材料工业。

重点发展高品质特钢、精品不锈钢板及高强度冷轧板等高端钢材品种,力争首钢集团含硼特钢项目开工建设,加快推进本钢集团不锈钢冷轧二期及高强钢冷轧等项目,加快引进特种钢项目。

积极引进石化深加工项目。

大力发展高附加值硼镁化工新材料,加快凤城硼铁综合利用及硼化工基地、宽甸硼深加工等项目建设。

积极发展稀土功能材料、钛合金、硅新材料等产品。

  ——电子信息。

重点发展集成电路、分立元器件、汽车电子及软件开发等。

加快技术服务平台建设,以电子信息产业园区为依托,重点发展集成电路及电子元器件等产品,形成全国重要的电子制造基地。

依托美国哈曼国际工业集团制造基地,建设高端汽车仪表及专业音响生产基地。

大力发展嵌入式软件与自动化管理系统。

加快发展软件产业,积极打造东北重要的软件产业基地。

  ——农产品加工业。

重点发展粮食、水产品、果蔬及肉食等精深加工。

积极推进帕斯特谷物大豆加工二期、力确美农产品加工等项目。

提高优质稻米等优势产品深加工水平。

重点发展优质水产品、小浆果、食用菌及中药材等产品的深加工,形成一批特色产业集群。

培育肉禽加工骨干龙头企业,形成饲养、屠宰及深加工的完整产业链。

  2.扶持壮大仪器仪表、专用设备制造及纺织服装三个优势产业。

  ——仪器仪表。

重点发展流量表、智能仪表、医疗设备及器械、分析检测仪器、自动化控制系统及设备、光学仪器等,建立国家级检测中心。

流量表、智能仪表重点发展智能电磁流量计、热式(气体)质量流量仪表等产品。

医疗设备及器械重点发展钼靶X射线乳腺机、医用超声波诊断机、等离子体灭菌器等产品。

分析检测仪器重点发展X射线检测及探伤机、工业在线检测气相色谱仪等产品。

自动化控制系统及设备重点发展可编程控制器、现场总线控制系统。

光学仪器主要发展数字化影像测量仪、激光测厚仪器、X射线衍射仪器。

以辽宁(丹东)仪器仪表产业基地为依托,力争引进200-300家国内外有影响力的仪器仪表企业,形成国内重要的仪器仪表产业集聚地。

  ——专用设备制造。

重点发展电气、石化、造纸、包装及风电等专用设备。

建设集科研、检测、制造于一体的国家级智能电网产业基地。

不断提升造纸、包装及风电成套设备制造能力和技术水平。

加快环保磁力泵、输油泵、胶囊生产线及小型数控机床等专用精密装备发展,打造辽宁精密装备生产基地。

  ——纺织服装业。

重点发展粘胶纤维、无水印染、新型柞蚕丝面料、品牌服装代工等。

完成丹东化纤的异地迁建,建设化纤造纸一体化工业园区。

围绕阿迪达斯、保罗等名牌服装的代工,引进原辅料配套企业,力争将前阳纺织服装工业园区建设成为东北地区最大的品牌服装生产基地。

组建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