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中特收入差距现状及分析资料.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154451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177.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毛中特收入差距现状及分析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毛中特收入差距现状及分析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毛中特收入差距现状及分析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毛中特收入差距现状及分析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毛中特收入差距现状及分析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毛中特收入差距现状及分析资料.docx

《毛中特收入差距现状及分析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毛中特收入差距现状及分析资料.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毛中特收入差距现状及分析资料.docx

毛中特收入差距现状及分析资料

成都文理学院管理学院

关于收入差距现状的报告分析

 

 

报告群体:

2012级工商管理专业人力资源方向全体同学

 

2014.11.23

1、针对现如今收入差距的调差报告

1.1调查目的———————————————————————3

1.2调查对象和调查单位——————————————————3

2、相关调查数据分析如下:

2.1调查一:

2013年全国人均收入调查————————————4

2.2调查二:

2013年城乡人均收入基尼系数分析————————4

2.3调查三:

不同来源收入对收入差距贡献分析————————5

2.4调查四:

(实例)2013成都城乡人均收入调查————————6三、关于收入差距现状及分析的总结报告

3.1我国收入差距的原因分析————————————————7

3.2关于二次分配的具体讲解————————————————10

4、对于我们国家的启示

4.1我国的启示—————————————————————14

一、针对现如今收入差距的调差报告

前言: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在政治、经济、文化领域方面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

但是,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中国也出现了严重的贫富差距问题。

为对我国收入差距的现状有一定了解,2012级工商管理专业人力资源方向全体同学,对我国目前收入差距形式进行了调查。

(1)调查目的:

1、通过该项目的调查,向全体同学做一个我国目前收入形式的知识普及。

2、了解收入现状,大三同学以后人生职业规划提供一点参考。

 

(二)调查对象与调查单位:

调查对象:

我国收入状况

调查单位:

2012级工商管理专业人力资源方向

 

二、相关调查数据分析如下:

调查一:

2013年全国人均收入调查:

(单位:

元)

 

2013年全国人均收入调查:

(单位:

元)

数据

增长比率(扣除物价)

城乡比率

同比2012年比率

城市

29547

7%

3.32

3.10

农村

8896

9.3%

1

1

调查二:

2013年城乡人均收入基尼系数分析

 

表1 CHFS2011和CHFS2013样本分布

CHF2011

CHF2013追踪

CHF2013扩样

城镇

5194

5385

18430

农村

3244

2874

9312

全国

8438

8259

27742

城镇家庭占比(加权后

54.2%

59.4%

57.3%

中国家庭收入基尼系数

全国

城镇

农村

2010年(CHFS2011)

0.61

0.58

0.61

2012(CHFS2013追踪)

0.60

0.57

0.60

2012(CHFS2013扩样)

0.60

0.57

0.59

注释:

 CHFS2013追踪指对CHFS2011样本继续追踪调查得到的全部样本。

 

 CHFS2013扩样指在CHFS2011基础上扩充新样本后得到的全部样本。

 

调查三:

不同来源收入对收入差距贡献分析

基尼系数按收入来源分解(城镇)

 

占比

对GINI的贡献

收入来源

2010

2012

变化

2010

2012

变化

工资薪金收入

50.5%

49.0%

-1.5%

48.5%

43.7%

-4.7%

生产经营性收入

19.7%

22.9%

3.2%

25.1%

29.5%

4.4%

投资性收入

6.5%

6.0%

-0.5%

7.9%

9.3%

1.4%

转移支付性收人

23.4%

22.2%

-1.2%

18.5%

17.5%

-1.0%

-退休金、社保、政府补贴等

14.5%

17.2%

2.7%

8.3%

11.9%

3.6%

-私人转移支付性收入和其它

8.9%

5.0%

-3.9%

10.2%

5.6%

-4.6%

基尼系数按收入来源分解(农村)

 

占比

对GINI的贡献

收入来源

2010

2012

变化

2010

2012

变化

工资薪金收入

40.3%

46.6%

6.2%

41.4%

48.3%

6.9%

农业生产收入

27.2%

22.4%

-4.8%

18.8%

16.6%

-2.2%

工商经营收入

16.3%

11.1%

-5.2%

23.6%

15.0%

-8.6%

投资性收入

1.7%

0.6%

-1.1%

1.9%

0.3%

-1.6%

转移支付性收人

14.5%

19.3%

4.9%

14.3%

19.8%

5.5%

-退休金、社保、政府补贴等

4.8%

8.0%

3.1%

3.9%

5.3%

1.4%

-私人转移支付性收入和其它

9.6%

11.4%

1.7%

10.5%

14.5%

4.1%

基尼系数按收入来源分解(全国)

 

2010

2012

 

城乡收入差

城乡收入比

对城乡收入差的贡献

城乡收入差

城乡收入比

对城乡收入差的贡献

总收入

45242

2.2

60060

2.3

1.工资性收入

20806

2.4

46%

30490

2.5

51%

2.生产经营收入

6505

1.4

14%

8959

1.6

15%

2.1农业收入

-8663

0.1

-19%

-5863

0.4

-10%

2.2工商业收入

15168

3.5

34%

14822

4.0

25%

3.投资性收入

5211

9.0

12%

5997

22.1

10%

4.转移性收入

12720

3.4

28%

14615

2.7

24%

4.1退休、住房公积金、贫困补贴等

8294

5.6

18%

14480

5.0

24%

4.2人情往来等

4426

2.2

10%

135

1.0

0%

 

调查四:

(实例)2013成都城乡人均收入调查:

(单位:

元)

数据

增长比率(扣除物价)

城乡比率

同比2012年比率

城市

29968

6.9%

2.31

2.36

农村

12985

9.5%

1

1

 

三、关于收入差距现状及分析的总结报告

一、地区差距现状

城镇居民收入的地区差距进一步拉大。

东部地区城镇居民收入水平及增速均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收入差距逐年扩大。

从1981年至1999年,按现价折算,东部地区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增长了15.01倍,中部地区增长了12.2倍,西部地区增长了9.5倍,以中部地区收入为1,东、中、西三大地带的收入比例从1981年的1.20:

1:

1.80改变为1.48:

1:

1.10,中西部与东部的收入绝对差额由79元、8元扩大到1999年的2299元和1844元,分别扩大了29倍和231倍。

城填居民人均收入地区差距变化[1]

针对这种地区间差距的扩大,有人将其概括为“一个中国,四个世界”,即把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除台湾外)放到全球来认识,按实际购买力平价来计算美元值,可划分为四个世界:

第一世界是上海、北京、深圳。

1999年,上海和北京人均GDP分别为15516美元和9996美元,明显高于中等收入国家平均水平(为8320美元),上海和北京两市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2.2%。

第二世界是大中城市和沿海地区中上等收入地区,天津、广东、浙江、江苏、福建、辽宁等沿海省份人均GDP均高于世界下中等收入国家平均水平(为3960美元),六省市人口占全国人口的21.8%。

第三世界是下中等收入地区,包括沿海地区的河北、东北、华北中部部分地区,人均GDP均低于下中等收入国家平均水平,人口占总人口的26%。

第四世界包括中西部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地区、边远地区、低收入地区。

低于世界低收入国家平均水平(为1790美元),人口约6.3亿,占全国总人口数的50%。

2、地区差距原因

1.历史因素

在中国,不同地区在改革的初期所面临的初始条件是不同的,初始条件的差异也构成了不同地区在改革过程中的收获各不相同。

首先,这些初始条长期累积起来的商品经济观念在东西部地区之间存在相当明显的差异。

历史上,东部地区尤其是江浙一带居民的商品经济观念比较浓,对市场的理解和参与意识较深。

相反,中西部地区的居民则相对比较保守,习惯于固守本土观念,缺乏冒险精神和创业意识,相应地,中西部地区人口的流动性相对较差。

所以,当中国开始市场化改革的时候,东南沿海地区的居民由于积极地参与便首先分享了改革的“红利”,而中西部地区的居民则由于行动迟缓而丧失了先动优势,从而使东部与中西部地区之间居民收入差距越拉越大。

其次,东西部地区的工业基础存在差异。

虽然在六、七十年代中国政府出于军事战略的考虑,在工业布局和资源分配上向中西部地区倾斜,在中西部地区设立了一系列军事工业基地,这些工业基地增强了中西部地区的生产能力和工业基础,但并没有从实质上弥补东部与中西部地区工业化水平的差距。

加上六、七十年代所建立的军工企业在改革开放以后。

由于体制等方面的原因存在经营困难,不但没有提高中西部地区的工业生产水平,反而成为这些地区的沉重包袱。

2.政策因素

中国政府在开放次序方面的安排使得不同地区在改革中所能够获得的收益存在较大的差异。

改革开放伊始,中国政府的经济政策便向东部沿海地区倾斜。

五个经济特区、十四个沿海开放城市都是在东部,这些地方在财政政策上无论对外商还是当地企业都非常照顾,使得东部沿海地区在改革开放初期得以吸引大量的外国资本,当地经济得到巨大发展。

虽然外商投资并不是经济发展的唯一因素,但它毕竟在经济发展的初期尤其是对于中国这样的转轨经济而言是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

1983--1996年,中国的外商投资有88.3%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仅有8.3%分布于中部地区,3.4%分布于西部地区。

与外商直接投资的分布相适应,内地省份在经济发展速度上远远落后于沿海地区,更进一步的结果便是各地区居民收入水平的差距拉大。

3.贸易因素

贸易依存度与出口依存度是反映贸易规模的两个重要指标。

从1993—2003年,东部地区的贸易依存度从0.64上升到0.77,出口依存度从0.29—0.40,中部地区贸易依存度从0.18下降到0.11,出口依存度从0.10下降到0.06,西部地区贸易依存度则从0.13到0.11,而出口依存度一直在0.06左右徘徊。

[4]由此可以看出,中国的对外贸易多集中于东南沿海地区,而中西部地区则较少。

1999年,东南沿海地区12个省市的进出口总额占全国的90.60%,其他地区只占不到10%。

因此,东南沿海地区的居民享受对外贸易带来的利益比中西部地区的居民要多。

同时,由于中国地区之间劳动力要素流动不畅,职业转换困难程度不同,劳动力的流动性在东部地区要强于西部地区。

这在客观上造成了劳动者收入在地区之间的差别。

4.教育因素

随着教育的发展,它会拉大受过教育者与未受过教育者之间的差距,因为受过教育的人有更高的生产能力和更高的配置能力,它能占据收入更高的职业和岗位,从而获得较高的收入。

中国不同地区之间教育水平的差距是相当明显的,东部沿海地区拥有较好的教育设施和较高的教育水平,居民受教育程度比较高,而中西部地区由于经济发展的滞后,导致教育投入不足,进而使居民的人均受教育水平远远低于东部地区。

这种教育水平尤其是基础教育方面的差距构成了东西部地区间居民收入差距拉大的一个重要原因。

5.自然条件及地理位置

东中西部地区之间在自然条件及地理位置方面的差异也不利于中西部地区。

从地理区位上讲,东南沿海地区拥有众多的港口码头、密集的公路和铁路网,并且与经济发达的香港、澳门、台湾、日本、韩国相比邻,具有其他地区无法比拟的地缘优势。

同时,东部地区气候条件好,物产丰富,适宜生产及生活,这些都使得东部地区在经济发展中获得一种比较优势,从而能够先行一步。

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看到现阶段出现收入差距是在我们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必然要出现的,但有些差距是可以避免的。

我们要理性看待贫富差距的两重性,客观分析引起贫富差距扩大的因素,区分正常因素与非正常因素。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体制的健全,中国的各项制度的建立,中国实行“西部大开发战略以及农民负担的减轻,一定能够消除各种不正当收入,减少城乡差距、地区差距以及行业差距,使中国社会实现共同富裕。

政府通过制定工资指导政策、增税等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收入分配不均的问题。

但是,如果政府对初次分配过多干预,可能会影响劳动力市场效率,反而会对低收入家庭造成损害。

当前中国收入差距的调节应当以二次分配的调节为主。

通过增加社会保障支出,加大对低收入家庭的转移支付,可以有效降低收入差距。

政府针对初次分配的公共政策应该集中于对垄断行业、国有企业以及行政事业单位等市场化程度较低行业的高收入进行调控。

关于二次分配的具体讲解:

其他国家二次分配的案例

总结其他国家的经验,降低初次分配带来的巨大收入差距,主要依赖政府的再分配政策

总的来看,发达国家通过转移支付的手段实现再分配,成功地降低了初次分配带来的巨大收入差距;少数几个新兴发达经济体通过加大教育投入、减少机会不均,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并通过建立非常完备的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降低收入不均;经历“中等收入陷阱”的拉美国家,通过实施有条件现金转移支付(CCT)政策,近几年收入差距也逐渐缩小。

(1)从OECD国家经验来看,税收和转移支付的再分配可以有效降低收入差距、减少贫困,但起主要作用的是现金转移支付政策。

再分配政策使OECD国家的基尼系数平均下降了25%,相对贫困人口减少了55%,其中有75%归功于现金转移支付政策。

如图6所示,主要OECD国家在转移支付前的基尼系数都比较高,而通过转移支付的再分配,基尼系数都有显著下降。

例如德国从初次分配后的0.5降低到转移支付后的0.3,英国的基尼系数从0.51降至0.34,意大利的基尼系数从0.53降至0.34等等。

根据美国国会预算办公室(CongressionalBudgetOffice,CBO)发布的一项报告显示,通过政府转移支付,收入最低的20%家庭的年收入由7,600美元上升到3万美元,基尼系数由0.49下降到0.38。

其中,最有效果的一项政策是劳动所得税收抵免制度(EITC),其每年帮助脱离贫困的家庭数目超过任何其他联邦扶贫计划。

2004年大约有2100万美国家庭通过该制度从政府那里获得了360亿美元的收益。

这项政策的实施一方面可以减轻家庭社会保障税的负担,降低收入差距,另一方面可以刺激就业。

根据美国统计局的数据,EITC使得2010年美国贫困线以下人口减少了540万(与EITC前相比)。

所得税抵免制度能有效地增加劳动者的积极性。

研究显示,EITC制度使有一个孩子的女性进入劳动力市场的比例增加了2.8个百分点。

在附件的案例1中,对美国的EITC制度进行了简单介绍。

图6:

OECD国家转移支付前后收入不平等比较

(2)从拉丁美洲国家的发展历程来看,虽然拉美国家现阶段仍然经历较大收入差距,但近几年通过实施有针对性的转移支付政策,收入差距逐渐缩小。

目前处于中等收入阶段的拉美国家,在其经济快速发展时期,收入差距迅速扩大。

例如,巴西1950—1975年基尼系数从0.36上升到0.64,阿根廷1970—2000年基尼系数从0.38上升到0.53,智利1975—1995年基尼系数从0.45上升到0.55。

此外,1996年,马来西亚的GDP增速达7.3%,其基尼系数为0.49,达到其峰值水平。

但近几年,通过实施以有条件现金转移支付(CCT)政策为主的转移支付政策,这些国家收入差距逐渐缩小。

CCT作为一种新的社会政策工具,是将现金转移支付给贫困家庭,但条件是这些家庭要履行预先的规定,投资于孩子的人力资本。

项目坚持削减目前的消费贫困和促进人力资本积累并举,有利于实现减少收入贫困和切断贫困代际传递的双重目标,是将收入再分配到贫困人口的有效途径。

CCT用于人力资本水平的投资一般包括两个方面:

健康和教育。

健康方面投资主要包括:

对儿童的定期体检,对产妇进行产前护理、咨询等。

教育方面:

保证入学、保证出勤率以及考核在校表现。

得益于大力推行CCT政策,拉美国家最近几年收入差距有所缩小。

例如,巴西在1989年人均GDP为6,565美元,其基尼系数高达0.63。

为了降低收入差距,巴西政府从1995年开始实施大规模的有条件现金转移支付(CCT)政策,巴西政府实施的转移支付项目使转移性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29%。

例如旨在改善儿童教育状况和成年人健康状况的“BolsaFamilia”项目,覆盖了约110万家庭,占全国贫困家庭的50%,使得基尼系数从1989年的0.63降低到2009年的0.547。

20世纪90年代开始,阿根廷的不平等程度持续上升,2003年人均GDP达到6,565美元,GINI系数高达0.55;随后,阿根廷政府2002年开始了大规模的转移支付,政策范围覆盖了20%的贫困家庭,收入差距逐步降低。

墨西哥同样如此,1994年,墨西哥在人均GDP达到5,242美元时基尼系数攀升至0.52。

墨西哥政府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大力推行转移支付政策,其中,旨在支持贫困家庭子女教育扶贫项目“Progresa”覆盖了全国约50万家庭。

20世纪90年代末期开始,墨西哥的失业率开始逐年下降,从2000年的0.52下降至2006年的0.48。

图7:

巴西收入差距降低得益于转移支付的增加

政府过多干预初次分配可能事与愿违

首先,政府对市场提供工资指导意见将造成劳动力市场价格的扭曲,直接影响市场效率。

市场经济得以成功运行的关键在于,价格这只“看不见的手”能够充分发挥它的作用,劳动力市场同样如此。

人为地干预劳动力市场价格,将阻碍价格信号将市场信息传递给劳动力供需双方。

其次,过度提高最低工资可能对低收入群体是不利的。

制定最低工资标准可以保障低收入群体的权益,但是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到何种程度需要慎重。

如果盲目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可能会损害而不是保护低收入群体的利益。

根据相关研究,最低工资每增加10%,企业人均劳动工资将上涨0.4%,但企业雇佣人数整体下降0.6%。

最后,提高最低工资对调节收入不平等作用不大。

如表28所示,在CHFS的样本中,有6%的劳动者收入低于2010年当地的最低工资标准。

在不考虑市场效率的前提下,执行严格的最低工资政策,可以使基尼系数降低0.01,但继续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对于降低收入不平等的作用十分有限。

 

四、对于我们国家的启示

中国再分配体系非常不完善,政府拥有很大发挥空间

虽然当前中国在收入再分配方面做了巨大努力,也取得了一定成效。

但无论从社保体系,还是有针对性的现金转移支付制度来看,当前中国政府对贫困家庭的转移支付都还需要大规模增加。

(1)现行个人所得税政策对收入不平等的调节作用不大

根据CHFS2011数据计算,现行个人所得税政策对家庭收入差距调节作用并不明显。

同时,对于高工资收入家庭,其相对税负已经够高。

工资收入最高的20%劳动者的平均税负为6.4%,其纳税额占工资薪金所得税总额的91%。

表29:

现行个人所得税政策与基尼系数(2010)

 

家庭总收入

家庭工资性收入

税前

税后

税前

税后

总体

0.61

0.61

0.52

0.51

城镇

0.58

0.58

0.51

0.50

农村

0.61

0.61

0.49

0.48

(2)中国社会保障体系远未成熟,政府拥有很大的发挥空间

首先,相对而言,目前中国社保投入还远远不够。

相比美国等其他国家,中国并未将社保基金列入财政预算。

进行比较可以发现,在此口径下,2011年中国社会保障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为12.3%,美国为36.6%;而如果将社保基金列入财政支出,2011年中国社会保障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为21.2%,美国为46.7%。

(3)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保障程度还有待提高

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目前中国最主要的针对贫困人口的社会保障政策。

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保障对象是家庭人均收入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持有当地户籍的居民,主要包括三类人员:

一是无生活来源、无劳动能力、无法定赡养人或抚养人的居民;二是领取失业救济金期间或失业救济期满仍未能重新就业,家庭人均收入低于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居民;三是在职人员和下岗人员在领取工资或最低工资、基本生活费后以及退休人员领取退休金后,其家庭人均收入仍低于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居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