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专版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读练测10周第7周.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152813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6.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专版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读练测10周第7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江苏专版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读练测10周第7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江苏专版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读练测10周第7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江苏专版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读练测10周第7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江苏专版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读练测10周第7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苏专版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读练测10周第7周.docx

《江苏专版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读练测10周第7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专版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读练测10周第7周.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江苏专版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读练测10周第7周.docx

江苏专版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读练测10周第7周

读练测10周 第7周

周1 读时文

“网红”科学家诠释中国“工匠精神”

张传超

韩春雨,一个从没有海外留学背景的副教授,“偏安”河北科技大学,却一鸣惊人地发表了一项“诺贝尔级”的实验成果,而他自己也因此成为了“网红”科学家。

(5月22日光明网)

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

韩春雨何许人也?

韩春雨,河北科技大学副教授,因其团队发明了一种新的基因编辑技术,向第三代基因编辑技术发起了挑战,并于5月2日,在国际顶级期刊《自然·生物技术》杂志上发表了这篇研究成果。

一个不知名大学的不起眼的副教授十年间未发表过一篇论文,除了身边的亲人、同事、学生,没人在意他的存在,却一鸣惊人地发表

了一项“诺贝尔级”的实验成果,从“泛泛之辈”变成了“诺贝尔级”科学家,不但轰动了中国的科学界,更是轰动了中国的舆论界,“十年未发文章的副教授”刷爆了今日头条、新闻首页和朋友圈,一时间韩春雨成了天下人尽知的“网红”。

这个“网红”上位不靠颜值,而靠能力和坚守。

在帅哥美女投机恶搞的“网红”让我们逐渐审美疲劳的时候,这个靠“诺贝尔级”科研成果“上位”的“网红”让我们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为之一振。

在我们为韩春雨的科研成果欢呼喝彩的时候,不应该忘记他为今日的成就所付出的“默默无闻”的十年。

韩春雨从2006年开始在河北科技大学任教,对于这十年,韩春雨是这样形容的——“一成不变的泡在实验室里的安静生活”。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对于科学研究来说更是如此。

“一成不变”的坚守,甘于忍耐“泡在实验室十年”的寂寞,面对一次次失败不言放弃的毅力加上“板凳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的科学家的良知才成就了今日的“诺贝尔级”“网红”。

在韩春雨身上我们看到了中国人自己的“工匠精神”。

在我们惊叹德国工业产品的精密,艳羡德国人一以贯之、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的时候,韩春雨“十年磨一剑”的坚守让我们看到了中国人身上的“工匠精神”。

从容独立,踏实务实。

两次跟风的失败,让韩春雨深刻地认识到科学家必须要做原创,这是对科学家身份的认同,也是中国科学家的自信。

十年间韩春雨专注于项目研究,不贪多求快,不好高骛远,不惜力,不怕费事,屡战屡败,屡败屡战,凭着这份专一执着,坚守“初心”,在“安静”的实验室里让世界看到了中国科学家的风采。

敢于奉献,默默坚守、永争一流的“工匠精神”,是提升中国速度的有力助推器。

俗话说: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在这句熟语的背后,也隐含着一个真理。

那就是要想卓尔不群,必须具有韩春雨所体现的“工匠精神”。

作为满怀梦想的中学生,我们要成为“学霸”,又何尝不应如此呢?

周2 诗歌鉴赏之炼字10练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淇上送赵仙舟

王 维

相逢方一笑,相送还成泣。

祖帐已伤离,荒城复愁入。

天寒远山净,日暮长河急。

解缆君已遥,望君犹伫立。

本诗最后一句在《唐文粹》中是“望君空伫立”,你认为是“犹”字好,还是“空”字好?

为什么?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空”字好。

“空”在文中是“形单影只、白白地”的意思,表明朋友的孤舟在视野中已经消失,作者空对无际的天水。

“空”侧重表现出作者失神落魄的神情,更强烈地传达出作者对友人离去的惆怅、失落之情。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南浦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你同意这种说法吗?

为什么?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同意。

“看”在诗中指回望。

离人孤

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

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

只一“看”字,就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游湖

徐 俯

双飞燕子几时回?

夹岸桃花蘸水开。

春雨断桥人不度,小舟撑出柳阴来。

“夹岸桃花蘸水开”一句中最传神的字是哪一个?

请简要分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最传神的是“蘸”,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桃花开得繁密,把树枝压弯后贴着水面的情景,形象地表现了“桃花带雨”的动人情形,表达了作者喜悦的心情(或“喜爱之情”)。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山行即事

王 质

浮云在空碧,来往议阴晴。

荷雨洒衣湿,

风吹袖清。

鹊声喧日出,鸥性狎波平。

山色不言语,唤醒三日酲。

首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哪一个字,为什么?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议”,议论,讨论。

运用拟人的手法,描绘了天空的云块来来往往,忽聚忽散,仿佛在讨论要不要下雨,笔法轻快;表达了作者喜悦的心情。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山居即事

王 维

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

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

绿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

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简析颔联中的“遍”字妙在何处。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遍”是“多”的意思。

颔联中“遍”字写出了松茂鹤多,与表现来访者少的“稀”字形成对比;突出了山居环境的幽静。

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柏林寺南望

郎士元

溪上遥闻精舍钟,泊舟微径度深松。

青山霁后云犹在,画出西南四五峰。

请简要分析“画”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画”是“描画、描绘”之意,用一“画”字,是说“峰”本来并不存在,却由造物主以云为笔墨,以天为纸即兴“描画”出。

“画”字生动形象地写出山峰之美妙,表达了作者惊奇与喜悦的心情。

7.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玉楼春

宋 祁

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注]波纹迎客棹。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

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縠皱:

绉纱,此处比喻水的波纹。

“红杏枝头春意闹”是千古名句,有人说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请说说你的理解。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闹”,本指热闹,此处指春意盎然。

红杏的枝头,开满了绚烂的花朵。

作者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描写花满枝头充满生机的景象,以动写静,把无声的姿态描摹得好像有声音,在视觉里获得听觉的感受。

表现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8.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孤 雁

杜 甫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

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古人有“一诗之眼”的说法。

这首诗的“诗眼”是哪个字?

以颔联为例,说说是如何体现诗眼的。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诗眼是“孤”,即孤独之意。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意思是“一片孤单的雁影,遗失在万里云天中,有谁会心生怜意啊”。

“一片”“万重”对比,构成极大反差,极言其“孤”;“谁怜”二字直抒胸臆,凝聚了作者对孤雁的怜悯之情。

颔联形象地表现出路远雁孤、同伴难寻的凄苦之情。

9.阅读下面这首唐词,然后回答问题。

菩萨蛮

李 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

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

何处是归程?

长亭更短亭。

请简要分析“空”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空”在文中是“白白地、孤独、形单影只”的意思。

抒情主人公伫立在玉阶,痴痴地、徒劳地茫然望着暮色中归飞的宿鸟。

鸟归人不归,触景生情,引起无限愁思。

“空”字表达了抒情主人公苦苦等待而没有结果的孤寂、惆怅的感情,增添了全词的“愁”味,使主题更加鲜明。

1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寄 远

杜 牧

南陵水面漫悠悠,风紧云轻欲变秋。

正是客心孤回处,谁家红袖凭江楼?

首句的“悠悠”在诗中有何作用?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悠悠”,写出了水面的平和、水流的悠长,也透露出江上的清寂。

这景象既显出舟行者的心情比较平静,也暗透出他一丝羁旅的孤独。

为第三句的“客心孤回”做了铺垫。

周3 品美文

沉淀的境界

湖北一考生

有这样一群人,他们的生命像一朵朵莲花,从孕育到开花,他们绽放得不紧不慢,然而一旦盛开,他们就会让世人记住他们的芳华。

没有哪一种成功是理所当然,人来到世上,必然会遭受苦难,而苦难是对生命的锤炼。

倒下的,将是庸人,唯有能承受住千百次磨炼,才可成为真正的大师。

梵·高生前,他的作品几乎无人问津,他承受了命运对他一生的打磨,才有了后人对他的无比尊崇。

假如他不能坦然面对失败,假如在岁月流淌中他荒废了

自己的画笔,他又如何能够画出焕发着无限生机的《向日葵》?

再看看他的自画像,画中的他不卑不亢,散发出一种高贵的气质,他的精神,必将长久照耀后世。

无论生活是什么样,大师们总是静静等待着开放。

像好莱坞影星汤姆·汉克斯,从外表上看就不像一个敏锐的人,但他用他的勤奋、执着和甘于寂寞为自己正名,最终他通过了好莱坞这个名利场对他的考验,由他担任主演的《达芬奇密码》等电影深受影迷们欢迎。

其实,就在我们的生活中,也不乏“大器”之才。

像《一句顶一万句》的作者刘震云,他并不是一个聪明人。

对于写作,他总是一步步进取,总是潜心于乡村,观察乡土生活的一点一滴,在繁华的现代社会中守住本真,磨砺自己,也从不急于求成,只是在不断积累和改进中取得成功。

刘先生总是穿一身藏青,平凡的外表下藏着对生活的热爱,就像一棵白杨,静静成长,静静地观察这个世界。

古代的铸剑师铸剑,无不让剑在烈火中经过上万次敲打,他们在铸剑的同时,也在铸就自己。

剑如此,人亦如此。

所谓大器,终需打磨。

沉淀,不是步履上的停滞,不是节奏上的放缓,而是精神领域里的创建与重组,当这一切完成后,你会发现,你的步履更加轻快,你的节奏更加有序,你的速度已今非昔比。

沉淀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一种品质,也是一种境界。

人生路上,我们需要沉淀自己。

沉淀是一种人生态度,是一种品质,是一种境界,这一观点很有见地。

作者能联系现实分析,引用历史名人典故佐证,善于思考,颇有思辨能力。

多用修辞,富有韵味。

叙述张弛有度,语言驾驭能力较强。

周4 诗歌鉴赏之艺术手法10练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 上

王安石

江北秋阴一半开,晚云含雨却低徊。

青山缭绕疑无路,忽见千帆隐映来。

“晚云含雨却低徊”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有什么作用?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拟人。

“低徊”本来是指人的徘徊沉思,这里用来生动形象地表现含雨的暮云低垂而缓慢移动的情形,静中有动,情趣横生。

2.阅读下面这首清诗,然后回答问题。

马 嵬

袁 枚

莫唱当年《长恨歌》,人间亦自有银河。

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

这首诗最主要的表达技巧是什么?

请作简要分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首诗用了对比(映衬)的表达技巧,将《长恨歌》所描写的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与《石壕吏》所表现的普通百姓遭受徭役离乱而家破人亡的苦难作了尖锐的对比。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腊 梅

高 荷

少熔蜡泪装应似,多爇①龙涎②臭不如。

只恐春风有机事,夜来开破几丸书。

 ①爇(ruò):

点燃,焚烧。

②龙涎:

一种名香。

《腊梅》诗的前两句描写了腊梅的哪些特点?

作者是用什么手法来表现这些特点的?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诗的前两句,第一句比喻,从视觉写腊梅的色,色黄如蜡;第二句对比,从嗅觉写腊梅的香,写梅香胜过龙涎。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水调歌头·登多景楼①

杨炎正②

寒眼乱空阔,客意不胜秋。

强呼斗酒发兴,特上最高楼。

舒卷江山图画,应答龙鱼悲啸,不暇顾诗愁。

风露巧欺客,分冷入衣裘。

忽醒然,成感慨,望神州。

可怜报国无路,空白一分头。

都把平生意气,只做如今憔悴,岁晚若为谋!

此意仗江月,分付与沙鸥。

 ①多景楼,位于镇江北固山。

②杨炎正,南宋词人,与辛弃疾交谊甚厚,多有酬唱。

“风露巧欺客”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

“此意仗江月,分付与沙鸥”蕴含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拟人(或“比喻”,或“双关”)。

对山河破碎,奸佞当道的深切忧虑;对报国无门,年华老去的悲慨和无奈;流露出寄情山水的归隐思想。

5.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采桑子

吕本中

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东西,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

恨君却似江楼月,暂满还亏,暂满还亏,待得团圆是几时?

这首词在艺术上的特点是什么?

试加以分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首词艺术上的特点是比喻新奇。

作者抓住抬头可见的月亮到处相随和暂满还亏的两种特性,正反设喻,把思妇对丈夫思念和怨恨的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使明月这一古老意象焕发出新鲜的光彩。

6.阅读下面这首元词,然后回答问题。

小重山·端午

舒 

碧艾香蒲处处忙。

谁家儿共女,庆端阳。

细缠五色臂丝①长。

空惆怅,谁复吊沅湘②。

往事莫论量。

千年忠义气,日星光。

《离骚》读罢总堪伤。

无人解,树转午阴凉。

 ①五色臂丝:

荆楚风俗,端午节以五彩丝系臂。

②沅湘:

沅水和湘水。

湘水支流中有汨罗江。

这首词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

请分别结合上、下片作简要分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对比。

上片中众人的繁忙喜庆和作者的独自惆怅形成了对比,下片中世俗对屈原的不理解和作者读《离骚》的深刻感触形成对比。

7.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沈子福之江东

王 维

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①荡桨向临圻②。

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

 ①罟师:

这里指船夫。

②临圻:

今江苏省南京市东北。

王维的诗,语言生动凝练,描写细致传神,意境清幽淡远,被宋代苏轼誉为“诗中有画”。

前人评论这首诗的三、四句说:

“工于比喻,善于言情。

”你同意吗?

试结合全诗加以赏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同意。

诗人展开奇妙的联想,将人的情感比作自然界的春色,使景与情妙合无间,寄景寓情,不着痕迹。

不但写出了彼此深厚的友情,而且将惜别时微妙的、难以捕捉的抽象感情极其生动地表达出来,成为可见可触的形象,使人真觉得相思之情充溢于江南江北,可谓“工于比喻,善于言情”。

8.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 行

严 羽

暝色蒹葭外,苍茫旅眺情。

残雪和雁断,新月带潮生。

天到水中尽,舟随树杪行。

离家今几宿,厌听棹[注]歌声。

 棹歌:

行船时船工所唱的歌。

请从“

景”与“情”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

诗中描写了雪“残”、雁“断”、月“新”、潮“生”的凄迷景致,景中寄寓了诗人的羁旅之情、思乡之感。

9.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 日

秦观[注]

一夕轻雷落万丝,霁光浮瓦碧参差。

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

 秦观:

北宋著名诗人,先后多次贬官遭徙,一生潦倒失意。

请分析“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这两句诗的表现手法及效果。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芍药含春泪”“蔷薇卧晓枝”,这是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来刻画芍药、蔷薇雨后的娇弱悲愁之态,写得形象鲜明,细腻生动,耐人寻味。

10.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

苏 庠

枫落河梁野水秋,澹烟衰草接郊丘。

醉眠小坞黄茅店,梦倚高城赤叶楼①。

天杳杳,路悠悠。

钿筝歌扇等闲休。

灞桥杨柳年年恨,鸳浦芙蓉叶叶愁②。

 ①赤叶楼:

指女子居住之楼。

②汉人送别,在灞桥折柳,故“灞桥杨柳”即代指离别。

“鸳浦芙蓉”句,化用贺铸《踏莎行》中“杨柳回塘,鸳鸯别浦。

绿萍涨断莲舟路。

断无蜂蝶慕幽香,红衣脱尽芳心苦”句意。

简要分析“醉眠小坞黄茅店,梦倚高城赤叶楼”两句是如何虚实相生来表达羁旅愁思的。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醉眠小坞黄茅店”写眼前实景,“坞”是山间村落,“黄茅店”是茅草盖的客店。

这样的环境最容易引起羁旅愁思。

“梦倚高城赤叶楼”写梦中虚景,梦见自己身在城里的一座高楼上,与爱人相依相伴。

昔日之虚与眼前之实形成了快乐与愁恨的对比,虚实相生,对比鲜明,意境凄美,给读者以充分的想象余地和无穷的回味。

周5 约名人

陈寅恪(1890.7.3—1969.10.7),字鹤寿,江西修水人。

中国现代最负盛名的集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诗人于一身的百年难见的人物,与叶企孙、潘光旦、梅贻琦一起被列为清华大学百年历史上四大哲人,与吕思勉、陈垣、钱穆并称为“前辈史学四大家”。

先后任职任教于清华大学、西南联大、广西大学、燕京大学、中山大学等。

著有《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元白诗笺证稿》《金明馆丛稿》等。

陈寅恪:

为学术的一生

柳 青

当年,清华上下都叫他陈寅恪

(què)先生,然而,在不少字典里并没有这样的读音。

有人请教他:

“为什么大家都叫你寅恪(què),你却不予纠正呢?

”陈先生笑着反问道:

“有这个必要吗?

”他更希望人们了解他的学问及其价值,他的整个生命是和学术连在一起的。

他在国难和个人的不幸中,为学问付出了一生。

1925年,清华大学成立“清华国

学研究院”。

国学院的四大导师中,三位是当时大名鼎鼎的人物,其一是开创用甲骨文研究殷商史的王国维,另有戊戌变法的核心人物梁启超,以及哈佛大学归来的语言学家赵元任。

四人中陈寅恪最晚到校,且尚未出名,他一无大部头的著作,二无博士学位。

只因梁启超一句“我的著作加到一起,也没有陈先生三百字有价值”,远在德国游学的陈寅恪便接到了国学院导师的聘书,时年36岁。

自复旦公学毕业后,陈寅恪从德国到瑞士,又去法国、美国,最后再回到德国,辗转游学13年。

离开故国时,他一心向西学,当他重回故土,带回来的却是东方学。

游历西方的岁月里,陈寅恪意识到“中学”必须介入世界学术大潮流,否则将无法和“西学”对话,甚至不能解释自我,他明确主张中国学术“吸收输入外来之学说,不忘本来民族之地位”。

1937年抗战爆发,陈寅恪短短时间内同时承受了丧父和右眼失明的痛苦。

女儿回忆,父亲放弃了右眼视网膜手术,放弃了复明的希望,因为他只想尽快离开沦陷区。

离开北平前,陈寅恪把他的藏书寄往将要去的长沙,后来他未来得及等到这些藏书,又随清华大学南迁云南。

当书到长沙,就悉数毁于战火。

陈寅恪做学问是在书上随读随记,眉批上写满思考、见解和引证,这是他学术研究的基础。

藏书被毁,他随身携带的常用书籍,亦在绕道去昆明的路上,大量被盗。

他日后的学术研究,将主要依靠记忆了。

就在这样几乎没有参考书籍的情况下,陈寅恪完成了两部中古史名著——《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和《唐代政治史述论稿》。

在四川李庄时,傅斯年为照顾陈寅恪,让邓广铭住他楼下,说陈先生若有事跺地板,你就马上跑去。

每次邓广铭跑上楼看,陈寅恪都是躺在床上呻吟,说自己的身体快

不行了,快坚持不住了,但是他说,“我不写完这两稿,我不死。

1944年12月12日,陈寅恪的唐代三稿中的最后一篇《元白诗笺证稿》完成了。

就在这天早上,他起床后痛苦地发现:

他的左眼也看不清了。

他在成都的医院做了眼科手术,手术没有成功。

半年后“二战”结束,牛津大学请他赴伦敦治疗眼疾,数月奔波,他的双目还是没能复明。

57岁的陈寅恪由人搀扶着重回清华园,他已失去学者治学读书第一需要的双眼。

没有人可以了解,失明对于陈寅恪是一种怎样的毁灭,因为倔强的他没有留下任何文字泄漏内心的痛楚。

在学生们的记忆里,过去陈寅恪上课讲到深处,会长时间紧闭双眼,但他盲后,永远睁大着眼睛讲课,目光如炬。

1953年,病中的陈寅恪收到了学生蒋天枢寄来的长篇弹词《再生缘》,听后大受震动。

尚未病愈的他用口述的方式,撰写《论再生缘》,由此开始探索明清历史和文化。

当陈寅恪沉浸于新的学术领域时,中

国科学院拟请他出任历史研究所二所的所长。

他拒绝了。

在《对科学院的答复》一文中,起首便是:

我的思想、我的主张完全见于我所写的王国维纪念碑的碑文中。

在这篇广为流传的碑文里,陈寅恪表达了这样的思想:

读书治学,只有挣脱了世俗概念的桎梏,真理才能得以发扬。

他坚持的就是实事求是,他将此视作永恒如日月之光。

1961年8月,阔别12年的挚友吴宓来访。

午夜时才到达陈宅的吴宓看到,陈寅恪仍端坐着等待他,他在日记里描述:

“寅恪兄双目全不能见物,以杖缓步,面容如昔,发白甚少,眉目成八字形……”陈寅恪把《论再生缘》油印本作为礼物送给吴宓,还透露了自己正在撰写的一部宏伟著作的大纲,这就是后来的《柳如是别传》。

书稿完成于1964年,陈寅恪75岁。

五年后,1969年10月7

日,陈寅恪走完了他79岁的生命历程。

弥留之际,他一言不发,只是眼角不断流泪。

陈寅恪没有留下遗嘱。

陈寅恪先生的事迹,使我想起了北京大学孟二冬教授。

陈寅恪先生在双目失明的情况下,口述《论再生缘》;孟二冬先生在化疗期间,为学生点评毕业论文。

他们是真正的知识分子。

他们是中国学术的脊梁。

对于那些靠剽窃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