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集体备课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149848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673.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集体备课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集体备课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集体备课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集体备课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集体备课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集体备课教学设计.docx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集体备课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集体备课教学设计.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集体备课教学设计.docx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集体备课教学设计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集体备课

教学设计

本单元围绕着“科学与发现”这一主题,安排了《文言文二则》《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表里的生物》《他们那时候多有趣啊》四篇课文。

《文言文二则》中,《学弈》讲述了两个人同时学下棋,效果却大不一样的故事;《两小儿辩日》讲述了两个孩子争辩太阳远近的问题。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用事实论证了只要善于观察,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锲而不舍,就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真理。

《表里的生物》记叙了作者小时候一段幼稚可笑的经历,体现了小孩的好奇心。

《他们那时候多有趣啊》描绘了在作者的想象中,未来的上学方式和今天的不同。

单元语文要素在课文中的梯度序列

内容

课时

教学要点

文言文二则

2

1.会写24个字,正确读写37个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文言文,注意朗读停顿;能背诵文言文。

3.能对照《文言文二则》中的注释,知晓每句话的意思,再连起来说说故事的内容;明白《表里的生物》中“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体会文章是如何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

4.体会在作者的想象中,未来的上学方式和今天有什么不同;能根据课文内容,展开更加丰富的想象。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2

表里的生物

2

他们那时候多有趣啊

1

口语交际

1

练习辩论,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学会全面地看待事情、处理问题。

习作

2

发挥想象,编写科幻故事。

语文园地

2

1.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借助文言文里学过的生字,推想词语的意思。

3.体会引用的好处。

4.欣赏楷书书法作品,了解楷书字体的特点。

5.积累有关改革创新的古语名言。

14文言文二则

教学目标:

1.会写“援、惧”等4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字词的意思;能对照注释,想想每句话的意思,了解故事的内容。

4.懂得《学弈》中蕴含的道理,知道《两小儿辩日》中两个小孩是怎样说明自己的观点的。

5.感受文言文的特点,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理解文言词句的意思,把握故事的内容。

2.懂得《学弈》中蕴含的道理,知道《两小儿辩日》中两个小孩是怎样说明自己的观点的。

教学策略:

1.识字写字

在课文的讲解中穿插识字教学,着重指导多音字和通假字。

引导学生观察生字的字形,在反复的练写中识记。

2.朗读教学

采取多种形式进行朗读教学,让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在读中感受文言文的韵味,在读中感悟文中所蕴含的深刻道理,在读中获得思想启迪,在读中提高学习文言文的能力,在读中背诵积累。

3.阅读理解

本课可以按照“朗读课文——理解内容——领悟道理”的教学思路展开。

首先指导学生朗读文言文;然后结合注释,理解文言词句;最后引导学生试着讲述故事,领悟其中蕴含的道理。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学弈》

课时目标:

1.会写“援、俱、弗”3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了解故事的内容。

3.能从课文中体会到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

教学过程:

板块一故事导入,解读课题

1.故事导入:

孟母三迁。

孟子小时候很贪玩,还喜欢模仿他人。

他家原来住在坟地附近,所以他常常玩筑坟墓或学别人哭拜的游戏。

孟子的母亲认为这样不好,就把家搬到集市附近,可是孟子又模仿做生意的人夸口叫卖。

孟母认为这个环境也不好,就把家搬到学堂旁边。

于是,孟子就跟着学生学习礼节和知识。

孟母心里很高兴,认为这里才是适合儿子居住的地方,就不再搬家了。

2.了解孟子:

谁来给我们介绍下孟子的生平?

学生交流后出示课件:

课件出示:

孟子(约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名轲,战国时期邹国(现山东邹城)人。

战国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是继孔子以后的儒学大师,被尊称为“亚圣”,后世将他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3.解释课题。

“弈”指什么?

“学弈”又是什么意思呢?

(相机出示古人下棋的图片)

4.引导质疑。

教师相机点拨,梳理问题并归纳。

(板书:

谁学下棋?

跟谁学下棋?

学的结果怎么样?

【设计意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以“孟母三迁”的故事导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不知不觉中对学生进行了传统文化的熏陶。

接下来介绍孟子,引入课题,解释课题,提纲挈领。

“疑则有进”,引导学生去质疑,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板块二指导朗读,熟读课文

1.初读课文,提出问题。

(1)引导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提出朗读时有困难的地方。

(2)指名读,发现容易读错的词句。

2.范读课文,指导朗读。

(1)教师范读课文,努力做到读得有声有色,流畅自如(最好能背诵)。

(2)教师提示学生注意一些重点句子,适当进行教读。

(3)指导学习多音字:

“缴”和“为”。

(4)正音:

“为是其智弗若与”一句中的“为”读四声。

课件出示: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为是/其智/弗若与?

曰:

非/然也。

(5)指导归纳出朗读文言文的要点:

一是读的速度要慢,二是停顿要得当。

3.反复练读,熟读课文。

(1)让学生反复朗读,读通读顺。

(2)同桌互读课文,互相纠正错误。

(3)运用多种方式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如指名读、赛读、齐读等。

【设计意图】让学生以读通、读顺、读出味道为学习文言文的起点,注重朗读方法的指导。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动口、动脑、诵读古文的能力得到提升,同时也感受到诵读古文的乐趣。

在多次诵读中,学生既了解了文言文的特点,又为进一步学习文言文打下了基础。

板块三理解词句,把握文意

1.对照注释,理解字词。

(1)学生对照文后注释,自己尝试弄懂每句话的意思。

(2)理解故事的内容,教师及时指导。

2.合作学习,及时点拨。

(1)同桌合作学习,互相解疑释惑。

(2)教师指导难理解的词句。

①理解“之”在不同句子里的不同意思。

②学习通假字“与”:

同“欤”,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跟“吗”“呢”的作用相同。

③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弗若:

不如。

然:

这样。

3.疏通全文,理解大意。

(1)学生自由结合注释读懂句子的意思,再将每句话的意思连起来。

(2)小组合作交流课文大意。

(3)指名说说课文大意。

【设计意图】这个板块,采取的是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相结合的方式。

自主学习不等于放手不管,而是让学生借助注释,理解词句,教师在适当的时机进行点拨。

小学生对文言文接触不多,合作学习刚好弥补了学生自学的不足。

板块四领悟道理,深化认识

1.启发思考,领悟道理。

(1)这两个人是怎么学下棋的?

在文中画出相关的句子。

引导学生交流,相机出示课件:

课件出示:

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2)学的结果怎么样?

(课件出示: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3)是什么原因使后一个徒弟“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是后一个徒弟的智力不如前一个吗?

①学生交流讨论。

②理解句意。

说一说:

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4)他们俩学下棋时各持有什么样的态度?

①一人专心致志,一人三心二意。

②理解“专心致志”一词。

③词语积累:

你们还能用不同的成语概括这两个人的表现吗?

(一心一意心不在焉)

2.联系生活,深化认识。

(1)请学生谈谈学习体会。

(无论做什么事,只有专心致志才能成功)

(2)你能联系实际说一说吗?

(让学生联系生活、学习中的经历发言,认识到不专心产生的不良结果,增强做事应当专心致志的意识)

3.练习写字,巩固延伸。

(1)指导写字。

(课件田字格中出示:

援、俱、弗)

(2)学生仔细观察,交流书写要点。

(3)教师范写,学生练习。

(4)展示评价,再次练写。

4.同桌互相讲故事。

背诵课文。

【设计意图】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感悟寓意,加深了其对课文的理解。

教师在此环节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又由文本回到现实,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突出了本课的教育意义。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两小儿辩日》

课时目标:

1.会写“辩”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了解故事内容,明白课文中两个小孩的观点各是什么,懂得他们是怎样说明自己的观点的。

教学过程:

板块一品读名句,导入新课

1.名句导入。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你们知道这两句话是谁说的吗?

(孔子)

2.交流资料。

学生展示收集到的有关孔子的资料。

课件出示: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

儒家学派创始人。

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相传孔子有弟子三千,其中有贤人七十二。

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

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孔子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3.师:

孔子是一个博学多才的人,然而,两个小孩提出的问题竟难倒了孔子,这是怎么回事呢?

你们想知道吗?

那么,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个故事。

4.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名句导入,引出课文主要人物之一——孔子,为后面的学习做了铺垫。

板块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请同学们把课文试读一遍,要求读准字音。

若遇到读不准的字,请画出来,查工具书,同桌交流或举手询问老师。

2.教师范读,指导朗读。

(1)教师范读。

(学生边听边领悟读法,注意每句话的停顿、轻重音、语速和语气)

(2)再读课文,注意句子的停顿。

学生在书上做好标记,练读,反复读,并读给同桌听。

既要读好停顿,又要注意把句子读通顺。

(3)指导书写“辩”字:

左中右结构,中间的言字旁要写得小而窄。

3.教师领读,提升能力。

(1)教师领读课文。

(2)学生自由读,齐读。

(3)分小组读。

【设计意图】“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对于文言文的学习,把文章读通读顺尤为重要。

本环节按照“试读—范读—指导朗读—练读”的步骤进行,能够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板块三精读课文,理解文意

1.自读理解,合作交流。

(1)边读课文边看注释,把课文读懂。

(2)小组合作学习:

先借助注释自由读懂课文,理解每句话的意思,找出自己读不懂的地方在组内交流,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由小组长记录下来,再在全班交流。

(3)组织交流。

先由小组长交流本组不懂的问题,再抽几位学生说说课文的大意。

(4)课件出示几个句子,并要求完成练习。

课件出示:

解释带点的字,并说出这句话的意思。

●问其故。

●及日中则如盘盂。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孰为汝多知乎?

2.研读课文,重点探究。

(1)出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课件出示:

●两个小孩争论的是什么问题?

●他们各自的观点是什么?

●他们是怎样说明自己的观点的?

(2)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在书上圈点勾画。

(3)对话交流。

①两个小孩争论的是什么问题?

争论的是太阳离人远近的问题。

②他们各自的观点是什么?

课件出示:

小儿甲小儿乙

日始出时近,日中时远日初出远,日中时近

③他们是怎样说明自己的观点的?

引导学生找出相关的句子:

小儿甲:

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视觉)

小儿乙:

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触觉)

小结:

他们运用了打比方、作比较的方法,分别从视觉、触觉的角度说明各自的观点。

(4)过渡语:

他们争执不下,就去问谁?

【设计意图】两个小孩的观点是什么?

他们是怎样说明自己的观点的?

这是本课时的教学重点,更是难点。

教师引导学生读书、思考,圈点勾画,渗透着学习方法的指导。

教师只是点拨,做一个引领者,正如苏格拉底所言:

“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

板块四感悟寓意,拓展延伸

1.汇报交流,领悟寓意。

(1)孔子最后做出判断了吗?

你是从哪句话看出来的?

(不能决也)

(2)两小儿争辩的问题究竟怎样解答?

这个问题能难倒古代的圣人孔子,但难不倒掌握了现代科学知识的我们,你们愿意根据自己收集的资料帮他们解答吗?

学生汇报自己查找的资料和对问题的解答。

(课件出示动画)

课件出示:

本文中学生理解的难点是为何“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和“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这是两小儿视觉和触觉上的错误,只凭教师口头的讲解,学生很难有比较直观的认识,为此设计了“错觉演示”和“太阳辐射”演示动画,让学生通过形象的画面,得到理性的认识。

(3)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和讨论,你们从课文中受到什么启示?

学生自由发言。

课件出示:

两小儿:

善于观察,说话有理有据。

孔子:

实事求是,敢于承认自己学识不足。

(4)演一演。

分旁白、孔子、一儿、另一儿四个角色,四人一组合作练习创造性的表演,教师巡视指导。

2.总结学法,拓展延伸。

(1)总结学法:

我们是采用什么方法学习这篇文言文的?

课件出示:

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

反复认真读课文——联系注释说文意——研读交流悟道理

(2)拓展阅读:

我们可用这样的方法在课外阅读其他的文言文,老师给你们推荐几篇文言文小故事,如《揠苗助长》《郑人买履》《掩耳盗铃》。

(3)拓展活动:

同学们,下面的几项拓展活动中,大家可以自行选择一项或几项,也可以几个同学合作完成。

课件出示:

●排练课本剧《新编两小儿辩日》:

一位现代少年穿越时空隧道,来到遥远的古代,巧遇两小儿辩日,两小儿请少年裁决……

●给两小儿写信,告诉他们所争辩的问题的答案,以及当今科技发展的现状……

●搜集与太阳有关的资料,开展“你对太阳知多少”的探究活动。

●小练笔:

读《两小儿辩日》后所想到的。

【设计意图】在学习《学弈》《两小儿辩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说一说学习的过程,梳理学习文言文的方法,这是交给孩子们一把打开文言文知识宝库的钥匙。

板书设计

作业设计:

《基础训练》对应课时作业。

教学反思:

1.激活知识,激发兴趣。

学生对文言文接触不多,但原有的语言知识和语言经验中就有许多是关于文言文的,因此,激活原有的知识和经验,使之成为新知的生长点,对初步学习文言文具有重要的意义,也合乎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

在教学中,采用讲述故事、名句导入的方式,拉近了白话文与文言文的距离,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学生对文言文的陌生感和畏难情绪,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2.以读为本,以读代讲。

学习课文当以读为本,学习文言文更是如此。

只有在读正确、读熟练的基础上,才能正确理解课文。

教学时,先让学生试读,然后教师范读课文,接着指导读书。

比较长的句子,让学生标出该停顿的地方,才能理解正确。

3.自主学习,自读探究。

把学生分成学习小组,为学生提供了合作学习、交流的机会和自主探究的空间。

例如,让学生首先把句子中难懂的字词对照注释进行理解,然后把句子连起来讲一讲,在小组进行讨论,合作探究。

这样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习惯,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落实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提高了团队协作能力。

15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教学目标:

1.会写“惯、圃”等12个字,正确读写“真理、司空见惯”等20个词语。

2.默读课文。

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3.能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段话,用具体事例说明一个观点。

4.理解三个关于科学发现的故事,知道每个故事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能根据具体事例正确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引导学生认识到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1.理解三个关于科学发现的故事,知道每个故事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正确理解课题的含义。

2.体会课文的写作特点,能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段话,用具体事例说明一个观点。

教学策略:

1.识字写字

本课要求会写12个字,可分类指导,要着重指导笔顺及关键笔画的书写。

“域、惯、溅、魏、搜、蚯、蚓、版、阶”9个字都是左右结构的字,左窄右宽;“圃”字是全包围结构;“盐、蕊”是上下结构。

2.默读教学

提醒学生在默读时,不出声、不指读,适当加快速度。

一边默读一边理顺课文的脉络,弄清课文的主要内容。

3.阅读理解

在教学时,按以下步骤进行:

由标点符号导入,激发学习兴趣;理清课文说明顺序,把握文章内容;引导自主阅读,培养自学能力;领悟写作方法,促进读写迁移。

每个环节紧密相关,逐层深入,让学生真正理解课文所传达的观点。

4.语言表达

让学生仿照课文的写法,用几个具体的事例说明自己的观点,进行一次小练笔。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会写“惯、圃”等12个字,正确读写“真理、司空见惯”等20个词语。

2.了解课题,明确作者的观点;初读课文,理清条理。

3.理解三个关于科学发现的故事,知道每个故事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教学过程:

板块一标点导入,点明观点

1.书写标点,观察思考。

(1)课件出示“?

”,教师提问:

这是一个什么标点符号?

它有什么含义?

(2)学生自由发言。

(3)把问号的上半部分拉直,就会变成什么标点符号?

它又有什么含义?

(课件演示动画,把“?

”拉直变成“!

”)

(4)学生自由回答,言之成理即可。

2.引入课题,解释“真理”。

(1)引入课题:

由问号变成叹号,这两个看似简单的符号变换,却被我们的作者用来形象地向我们阐述了一个观点,那就是“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板书课题)

(2)启发思考:

先看看这两个标点符号的变换,再看看课题,想一想“?

”代表课题中的哪个词语,“!

”又代表课题中的哪个词语。

(?

问号!

真理)

(3)理解“真理”:

你们知道哪些真理?

可引导学生说几个揭示真理的名言警句。

(4)小结:

以上的名言警句、公式等都阐明了真实的道理,都被实践证实是正确的,所以我们称它们为真理。

这些真理在生活中被广泛运用,指导着我们的言行。

(5)指名读课题。

【设计意图】课堂教学开始时要有亮点,才能活跃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本环节以标点符号“?

”到“!

”的变换引入,令学生眼前一亮,紧接着自然引出课题“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板块二初读课文,理清条理

1.自读课文,自学字词。

(1)提出自学要求。

①自读课文,自学生字词,遇到不理解的词语可以查工具书。

②先把句子读通顺,再朗读课文。

(2)检查自学情况。

①认读词语。

课件出示词语:

课件出示:

真理领域建树司空见惯疑问敏感提取明显无独有偶无聊不可思议吻合

偶然文献证据系统整理见微知著灵感机遇

②理解重点词语“司空见惯”“见微知著”。

2.默读课文,理清条理。

(1)提出要求。

①默读课文,要求不出声、不指读。

②思考:

课文先写了什么?

接着写了什么?

最后又写了什么?

课件出示:

理清课文说明顺序,填一填。

本文先提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观点,然后列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个事例,最后总结:

只有善于从细微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问题,追根求源,才能解决问题,发现真理。

(2)汇报交流。

【设计意图】本文是按照“提出观点——举出事例——总结观点”的思路写作的,条理很清晰。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文章的层次,设计了填空练习,为学生搭建支架,又为后面的学习做了铺垫。

板块三理解事例,填写表格

1.初步了解,概括事例。

(1)找出文中列举事例的段落,快速浏览,用自己的话概括事例。

(2)作者为了说明“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个观点,举了哪几个事例?

谁能用自己的话简要地说一说?

(3)学生交流。

第一个事例是化学家波义耳从紫罗兰花瓣遇盐酸会变色的现象中受到启发,制成了石蕊试纸。

第二个事例是魏格纳通过蚯蚓的分布情况提出了“大陆漂移学说”。

第三个事例是俄裔美国睡眠研究专家阿瑟林斯基发现睡觉时眼珠的转动和做梦有关。

2.深入理解,填写表格。

(1)学习有关第一个事例的段落,师生合作填写相关的表格。

课件出示:

发现问题

研究问题

找到真理

事例1

罗兰花瓣遇盐酸会变红

反复试验和研究

发明了石蕊试纸

事例2

事例3

(2)现在再请大家细读有关另外两个事例的段落,同桌合作补全表格。

(3)交流表格的填写,课件出示答案:

发现问题

研究问题

找到真理

事例1

罗兰花瓣遇盐酸会变红

反复试验和研究

发明了石蕊试纸

事例2

南美洲东海岸的凸出部分与非洲西海岸的凹陷部分互相吻合

搜集证据,研究推论

提出了“大陆漂移学说”

事例3

睡觉时眼珠为什么会转动

反复观察实验

当睡觉的人眼珠转动时,他确实正在做梦

【设计意图】在“深入理解,填写表格”这个环节中,采取由“扶”到“放”的方法,首先师生共同填写第一个事例的相关内容,再让学生独立补全表格。

设计这个表格的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从三个事例中了解到真理诞生的过程。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默读课文。

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2.能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段话,用具体事例说明一个观点。

3.理解三个关于科学发现的故事,知道每个故事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能根据具体事例正确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引导学生认识到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

板块一谈话导入,回顾学法

1.归纳叙述顺序。

(1)观察表格,回顾课文,想一想:

课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叙述这三个事例的?

(2)学生先讨论,然后举手发言。

(3)小结:

这三个事例中科学家发现真理的过程是相似的,作者写这三个事例都是按照这样的顺序来写的:

先偶然发现问题,不断地追问;再进行反复的研究和实验;最后解决了问题,得出了结论。

课件出示:

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找到真理

过渡:

书上有一段话和大家说的意思是一样的,请大家找出这个自然段。

(第2自然段)

2.理解关键句子。

课件出示:

纵观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那些在科学领域有所建树的人,都善于从细微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追根求源,最后把“?

”拉直变成“!

”,找到真理。

(1)齐读这段话。

点拨:

从细微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问题,追根求源,最后把“?

”拉直变成“!

”,找到了真理。

这就是——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2)引导理解问号和感叹号的含义。

①在这一段话中,“?

”和“!

”有什么含义呢?

它们各指什么呢?

(“?

”的含义是:

发现问题,不断追问;“!

”的含义是:

通过探索,解决了疑问,发现了真理)

②那么,“把‘?

’拉直变成‘!

’”表示的意思和文中哪句话相同?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③这样表达有什么好处?

(形象、直观、易懂)

3.拓展举出事例。

(1)列举事例:

科学史上,从生活的细微现象中受到启发,不断实验和研究,最后找到真理的事例还有很多,你能举出几个吗?

(2)学生汇报搜集的资料。

(3)根据学生交流的情况进行补充,课件出示事例。

课件出示:

瓦特从水蒸气推动壶盖的现象中受到启发,改良了蒸汽机。

鲁班的手被植物叶子划伤,后来他发明了锯子。

牛顿在苹果树下被掉下来的苹果砸到了头,后来他发现了万有引力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文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