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区调研报告.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149367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3.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开发区调研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开发区调研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开发区调研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开发区调研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开发区调研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开发区调研报告.docx

《开发区调研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开发区调研报告.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开发区调研报告.docx

开发区调研报告

宜昌市开发区园区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市四次党代会明确提出“加快开发区建设,支持县(市、区)工业园区加快发展”,市委四届十二次全会再次提出“要紧紧围绕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以园区开发为重点,拓展城市和产业发展空间”。

因此,做大做强工业园区,提高招商引资实效,促进工业园区向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的快速发展,应当成为当前政府需要着力抓好的重要经济工作之一。

为了统筹推进我市开发区园区建设,近期对我市开发区园区进行了走访与调研。

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宜昌市各级领导高度重视园区建设工作,坚持把园区建设与招商引资作为经济工作的重点来抓,不断改善投资软硬环境,制定、贯彻、落实园区建设和发展的优惠政策,健全机构,规范管理,落实责任,全市开发区发展达到了新的水平,园区规模扩大,投资不断增加,入驻企业日渐增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日益突出。

(一)园区数量及规模

(1)园区数量。

到2010年底,我市已建成开发区(工业园区)12个,另有2个筹建区。

①空间布局:

城区分布有5个,即湖北宜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湖北西陵经济开发区、湖北伍家岗工业园区、湖北夷陵经济开发区、湖北点军工业园区(筹);其它8县市除枝江市有两个外,即湖北枝江经济开发区和湖北枝江安福寺工业园,其余县市分别有1个,即湖北当阳经济开发区、湖北秭归经济开发区、湖北五峰工业园区、湖北宜都工业园区、湖北长阳经济开发区、湖北远安工业园区、湖北兴山经济开发区(筹);②发挥作用:

基本集中了当地的龙头企业和优势行业,对地方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支撑带动作用;③发展趋势:

分别从工业小区向集中、成熟的特色园区转变;④园区性质:

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1个,经济技术开发区7个,工业园区6个;⑤园区级别:

国家级1个(湖北宜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省级13个。

(2)园区面积。

到2010年底,全市开发区园区批准规划面积115.1平方公里,其中实际开发面积109.7平方公里,占批准规划面积的95.3%。

(3)入园企业。

截止2010年底,全市开发区园区已入园企业3292个,其中工业企业1245个,规模以上工业企业637个。

已入园企业主要集中在宜昌高新区(843个,占26.3%)、夷陵(263个,占8.2%)、枝江(536个,占16.7%)、当阳(340个,占10.6%)、宜都(217个,占6.8%)。

就行业分布看,已入园企业主要集中在化工、装备制造、建材、轻纺、食品、农产品加工等。

(二)投资规模。

(1)基础设施投入。

近年来,各级政府加大对园区的财政投入,园区基础设施和服务功能日趋完善,促进了园区产业、园区经济的发展及城市化水平的提高。

2010年全市工业园区完成基础设施投资总额64.81亿元,同比增长39.6%。

投入总量虽然较大,但还存在区域间投入不平衡的特点。

宜昌开发区、夷陵区、枝江、宜都等地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较多,占全市的比重均达到10%以上,五峰、长阳、远安等地相对较少。

(2)固定资产投资。

2010年,全市开发区园区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444.89亿元,同比增长50.3%;亿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项目个数达到177个。

全市固定资产投资额前三名分别是高新区176亿元,宜都74.97亿元,枝江68.8亿元。

(三)经济发展效益。

近年来,我市紧紧按照“抓产业,促发展”的工作方针,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促进开发区园区的发展。

我市开发区园区经济保持了良好的运行态势,为全市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1)开发区经济总量占全市比重扩大。

2010年,全市开发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占全市比重由上年的60.0%提高到63.9%;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全市比重由上年的52.0%提高到56.8%;规模以上主营业务收入占全市比重由上年的60.5%提高到64.7%;固定资产投总额占全市比重由上年的51.2%提高到61.9%;税收收入占全市比重由上年的83.0%提高到84.4%。

(2)主要经济指标快速增长。

2010年全市开发区园区共完成规模以上主营业务收入1288.23亿元,同比增长49.0%;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416.9亿元,同比增长48.2%;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24.86亿元,同比增长43.2%;完成税收总额48.35亿元,同比增长33.4%。

(四)园区企业创新能力有所增强

2010年全市开发区高新技术企业达到89个,比上年增加12家,占开发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的14.0%;拥有省级及以上企业技术中心27个,授权专利448个。

宜昌国家高新区创新引领作用进一步发挥,全区已拥有高新技术企业23家、科技部重点支持的国家火炬高新技术企业5家、国家级创新型企业2家(宜化、安琪)、市级创新型企业7家,省成长路线图计划企业11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3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6家、省级工程技术中心6家;专利授权量以每年10%的速度增长。

(五)园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平均规模偏小,整体效益偏低。

目前,宜昌市已建成的12个开发区园区,规划面积在10平方公里以上的只有2个,目前大多都不能满足发展需要。

运行良好,品位较高,建设较快的园区不多。

园区没有适度的规模,存在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不仅分散了土地、资金、项目,也降低了资源利用的集约度,降低了园区的整体效益。

(2)特色不够突出,产业集聚效应欠缺。

从我市各工业园区的现状看,目前形成比较完整产业集群发展局面的园区少之又少。

尤其是园区发展缺乏起核心带动作用的大企业、大项目的支撑,联系松散甚至毫无产业关联的小型企业占了多数。

2010年全市园区产值超过亿元的企业仅有?

个,占已投产企业的?

同时,园区布局和入驻企业也表现出特色不明和产业关联性不强等缺点。

根据调查,我市园区行业间重复交叉,如农副产品加工成为7个园区的主要行业,有5个园区重点发展建材行业。

这种现象,导致园区特色不明,难以做大产业规模,产业集聚效应不强,也造成各园区之间在土地、税收等方面盲目无序竞争。

(3)要素供给不足,发展遭遇瓶颈制约。

首先最为突出的是园区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缺口较大。

大部分开发区园区面临扩规调整,基础设施投资额基本以财政投资和园区自筹为主,市场化运作开发资金模式尚未形成。

投资主体单一,投资成本高,大量的政府投资、补贴及政府担保使政府承担过多的投资风险,园区缺乏滚动开发动力。

其次是园区用地指标紧缺现象突出。

调查中多数园区反映用地指标严重不足,有项目无土地,企业排队入园。

特别是部分开发区缺乏土地收储运营职能,难以对开发区(园区)控规做到科学安排、有序实施,梯次推进、滚动发展。

但也有个别发展较慢的园区土地征而未用,圈而不建,指标闲置现象存在。

(4)产业层次不高,创新能力不足。

我市开发区园区的产业结构从规划到实际招引的企业,大部分都属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本、技术加知识密集型产业的企业更少。

截止2010年底,全市共入园企业3205个,但拥有省级及以上企业技术中心只有27个。

园区企业产品科技含量和装备现代化程度不高,技术开发投入不足,克隆、模仿、引进多,研发创新少,企业尚未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

(5)政策支撑缺乏,难以形成快速发展机制。

此种情况主要表现在城区开发区。

相关优惠政策落实不到位,《省政府关于进一步促进开发区规范管理和健康发展的决定》(鄂政发〔2005〕26号)要求省级以上开发区建立一级完整的财政体制,实行激励性的财政、税收、项目建设等政策未能得到很好落实。

二、统筹推进开发区建设的总体要求和目标

(一)总体要求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我市“十二五”实现“三大目标、四大跨越”的发展定位,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创新为驱动力,以统筹为新方法,进一步增强综合经济实力、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区域核心竞争力,推动全市开发区又好又快发展。

以宜昌开发区为龙头,继续实行“一区多园”发展模式,进一步完善开发区的运行机制,优化开发区建设发展环境,努力把开发区建设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工业发展的聚集地,特色产业的新载体。

精心培育千亿、百亿产业,加快建设千亿、百亿园区。

将各开发区建成人才聚集和科技创新的新高地、科学发展的示范区、引领未来发展的城市新区。

力争到“十二五”期末,开发区主要经济指标在2010基础上再翻一番,再创开发区发展辉煌。

(二)发展目标

“十二五”末,开发区各项经济指标平均增长速度高于全省开发区平均水平,要高于全市平均水平10个百分点,税收收入占全市比重超过90%,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占全市比重达到7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全市比重达到70%,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占全市比重达到70%。

力争到2015年,建成工业总产值超过1000亿元的开发区1个(高新区),超过500亿元的开发区3个(宜都、夷陵和枝江),超过100亿的开发区4个(当阳、远安、秭归和点军)。

争取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1个。

三、开发区园区建设的总体布局设想

(一)空间布局

1、科学规划。

要充分考虑我市工业布局形成的发展历程和继承性,协调好区域内各空间规划和专项规划之间的关系,从宜昌区域发展的比较优势出发,制定符合区域实际、彰显区域特色的发展战略。

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高质量发展,科学处理当前需要和长远目标的关系,区分层次、合理布局、分步实施。

2、着力推进园区整合提升。

加大整合力度,以开发区园区为主体,整合地理相近、产业相近、基础设施相配套的工业区块,集聚形成组团式的经济发展平台。

“十二五”期间,着力形成“四大经济板块”的布局体系。

(1)城区大开发区板块。

以宜昌高新区为主体,统筹东山园区、猇亭园区、深圳工业园、生物产业园、白洋工业园、磁电子产业园建设,合并夷陵开发区、西陵开发区、伍家工业园、点军工业园(将其做为高新区的拓展区),建成城区大开发区板块,形成宜昌开发区经济发展主平台。

(2)沿江县(市)域开发区板块。

以沿江经济走廊为依托,坚持因地制宜、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十二五”着力打造宜都工业园千亿园区、枝江开发区(合并安福寺工业园)500亿园区(一区三园:

姚家港化工园、仙女工业园、安福寺工业园),秭归开发区200亿园区(一区三园:

九里工业园区、西楚工业园区、三峡翻坝物流园区)。

(3)山区县域开发区板块。

立足山区地域特色,重点建设五峰工业园(一区三园:

渔洋关低碳产业园、矿产品加工产业园、民族工业园)、长阳经济开发区(一区多园:

清江健康食品产业园、矿产品加工园、长阳深圳创新产业园等)和兴山经济开发区。

(4)东部开发区板块。

平台主要由远安工业园(一区多园:

以环鸣凤城区为核心,以荷花、江北、石头店为支撑点)和当阳经济开发区(一区四园:

坝陵园区、建筑陶瓷工业园、金桥工业园、岩屋庙工业园、马店工业园)组成。

(二)产业布局

全市开发区要增强“一盘棋”意识,立足现有基础,整合优势资源,发挥比较优势,突出主导产业,着力培育产业集群,使之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主要增长极和支撑点。

以产业链条、产业方向、产品上下游为纽带,适度整合跨行政区域的产业布局,引导优势资源、优势产业向优势开发区集中,形成符合发展实际、布局比较合理、体现集聚效应的开发区产业发展格局。

各开发区在产业布局中要遵循几个原则:

1、差异化发展原则,即各开发区要按照产业集群化的发展思路,扬长避短,找准产业定位,突出区域特色。

充分发挥自身区位、资源和功能优势,制定主导产业的招商和发展规划,在用地计划、基础设施配套方面预留空间,通过差异化发展,不断提高自身的产业特色。

2、产业集聚原则,即按照布局集中、资金集聚、用地集约的要求,围绕区域产业定位,整合信息资源,提升集聚水平,促进做优做强。

3、互不排斥原则,即各开发区在突出发展主导产业的同时,也可遵循市场规律和国际产业转移规律,积极开辟、培育新产业发展空间。

4、协作共进原则,即本着促进各开发区公平竞争、优势互补、形成合力的要求,开展信息交流和项目流动。

按照上述要求,结合实际,“十二五”期间,全市各开发区园区产业布局见下表:

宜昌市各开发区园区产业定位

开发区名称

园区定位

主要发展产业

宜昌高新区

高新技术产业新区

装备及汽车零部件制造、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精细磷化工、电子信息

高新区拓展区

总部经济园、光电产业园、铝产业园、循环经济示范区

商贸物流、轻型制造、精细化工、纺织包装、新型建材、电解铝

宜都工业园

科学发展示范园

精细化工、医药化工、建材、机械工业

枝江开发区

长江经济带重要影响示范区

食品饮料、纺织、建材、化工

当阳开发区

生态示范型产业集聚区

建材、能源化工、农产品加工

远安工业园

山区开发区示范园

磷化工、新型建材、机械加工、农产品加工

秭归开发区

现代制造业承载区

光机电、食品加工、纺织服装

长阳开发区

生态农业示范区

食品饮料、建材、生态药业

五峰工业园

特色农产品加工示范园

农产品加工、采选矿业

兴山开发区

精细磷化工产业集聚区

磷化工、电子材料、冶金

四、统筹推进开发区园区建设的政策措施

坚持以宜昌开发区为龙头和重点,解放思想,创新思路,创造条件,全方位推进“一区六园”、五大体系建设,辐射带动全市开发区园区一体化、跨越式发展。

(一)围绕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现代产业体系建设。

目前,全市大多数开发区园区产业结构单一、产业层次较低、园区特色不明显,优势没有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要大力实施“创新型产业集群建设工程”,依托开发区园区区位、资源、产业基础,科学制定全市各开发区园区产业发展规划,创新产业发展模式,加快培育布局合理、重点突出、各具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

举全市之力支持宜昌开发区打造硅材料、磷化工、磁电子、纳米材料等国家级创新型特色产业集群,建设涂镀板、汽车及零部件、高精尖电工电缆、生物科技研发、磁电子、新能源、精细磷化工等创新型特色产业园区,积极申报一批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着力打造“中国磁谷”、“中部硅谷”等特色名片。

当阳、枝江、宜都等县市开发区、工业园区要依托本地资源,推动陶瓷、建材等传统产业向规模化、品牌化发展,大力发展生物医药、先进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提升产业层次。

伍家岗、夷陵、点军等城区开发区作为宜昌高新区的拓展区,要主动融入宜昌高新区发展大格局,围绕高新区主导产业链延伸,做大做强配套产业,增强全市产业核心竞争力,增强防范市场风险能力。

(二)围绕带动创新型经济发展,加快自主创新体系建设。

目前,我市各开发区仍处于粗放型经济发展阶段,资源消耗多、环境污染大,缺少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优势产业,必须转变发展方式,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推动发展转型升级。

一是加快体制创新。

创新和完善宜昌开发区跨行政区域的“一区多园”管理体制,进一步探索发展县市区联动的“飞地经济”合作机制,建立适应开发区管理架构的运行机制。

不断探索和创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科技创业、产业集群发展、投融资、人才、服务企业等方面的体制机制。

创新各开发区园区干部人事管理机制,完善绩效考核,激发干部干事创业活力。

二是加快科技创新。

完善创新投入机制。

发挥科研投资主体的积极性,形成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市场融资为主要形式的科研投入机制。

壮大创新主体。

政府引导,依托高校、科研院所和大型企业、企业集团,引进国内外创新资源,在各开发区新建或升级一批国家和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中心。

保障创新资金支持。

各县市区政府要逐步加大对科研的投入力度。

激励企业创新投入,利用税收手段促进企业增加科技投入,鼓励企业多渠道筹措科研开发和产业化资金,大力培育和引进境内外风险投资机构。

创造优惠条件和优越的政策环境,大力兴建孵化器,提升孵化功能。

推进技术检测平台、信息安全平台、数据支持平台和基础应用平台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为创新主体提供技术检测、认证、专利、技术标准、政策法律、咨询等公共服务。

进一步推广和完善产学研合作创新机制,引导企业、高校、科研院所之间建立战略合作关系,推进创新资源运行和科技成果向产业成果的转化。

(三)围绕增强园区承载能力,加快园区平台体系建设。

按照“突出重点、适度超前”的原则和城市化、工业化、现代化一体化发展的要求,坚持“政府出资、企业带资、银行融资、招商引资”的多元化筹资机制,积极探索BT、BOT等市场化融资模式,不断加大投入力度,积极实施各开发区综合交通体系、城市配套设施、水利设施、绿化美化、城市防洪减灾等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完善的综合配套基础设施体系,提升全市各开发区园区形象,增强承载能力。

加快各开发区园区城市现代化进程,围绕园区企业和产业工人、群众生产生活需要,大力发展社区、学校、医院、金融、保险、担保、海关、宾馆、物流、公共保税仓库等公共服务设施,提升城市配套能力和管理水平,推进“产城融合”、“城业共生”,把开发区园区建成为产业、科技、教育、研发、居住等基础设施完善配套、功能较为齐全、环境优美宜人的现代化新城区。

(四)围绕激发创新创业活力,加快创新品牌体系建设。

着力打造各开发区的区域形象品牌、特色基地品牌、知名企业品牌和文化环境品牌,构建区域特色品牌体系。

深入挖掘区域特色内涵,充分利用三峡、长江经济带、沿江经济走廊、两圈一带核心节点等品牌,加大各开发区园区的宣传推介力度,增强知名度和美誉度,吸引潜在创业者和投资者。

加快推进各开发区特色主导产业集群化发展,争创更多特色基地品牌。

大力实施“明星企业名牌工程”,鼓励引导明星企业积极申报驰名商标、名牌产品等企业品牌,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名牌产品。

研究制定领军人才引进政策和计划,瞄准新兴产业的领军人物,提供创业场所、配套创业资金,提供配套服务。

对优秀人才量身定做特殊政策,积极创造留住人才的软硬环境。

完善商务环境和生活配套环境,集中建设一批“精英社区”。

大力弘扬“崇尚创新,宽容失败,鼓励冒险,支持冒尖”的创新文化,形成“能人创企业,干部创事业,百姓创家业”的浓厚氛围,全力激发、激励、保护各类主体的创新创业热情。

(五)围绕提高政府服务效率,加快法规制度体系建设。

健全全市各开发区园区组织管理体系,统筹各开发区园区建设和管理,成立由市主要领导任组长、市级相关部门和各县市区政府领导参加的开发区(园区)建设协调领导小组,进一步形成合力。

建立健全开发区园区与县市的联席会议制度、园区与园区之间的联动合作机制、园区与市直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机制,简化审批环节,提高供地、资金调度、行政审批效率,减少中梗阻,形成全市上下一盘棋,共同支持开发区园区建设的浓厚氛围。

大力加强行政效能建设,深入转变干部作风,培养一批能打硬仗的开发区建设者、管理区、经营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