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文言文必备题目.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148803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60 大小:70.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文言文必备题目.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0页
语文文言文必备题目.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0页
语文文言文必备题目.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0页
语文文言文必备题目.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0页
语文文言文必备题目.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语文文言文必备题目.docx

《语文文言文必备题目.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文言文必备题目.docx(6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语文文言文必备题目.docx

语文文言文必备题目

1.刻舟求剑

【原文】: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jù)契(qì)其舟,曰:

“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翻译】:

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上掉进了水里。

他急忙在船沿上刻上一个记号,说:

“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船靠岸后,这个人顺着船沿上刻的记号下水去找剑。

船已经走(行驶)了很远,而剑不会随船而前进,像这样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1.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

(1)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是吾剑之所从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其所契者入水枣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舟已行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是吾剑之所从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表达方式上看,选文中前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最后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刻画楚人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

突出了他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这则寓言中包含有一个成语,它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通常用来比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后来人们常用这个成语讽刺拘泥固执、不知变通、不能因时制宜的人。

2.孟母教子

【原文】:

昔孟子少时,父早丧,母仉[zhăng]氏守节。

居住之所近于墓,孟子学为丧葬,躄[bì],踊痛哭之事。

母曰:

“此非所以居子也。

”乃去,舍市,近于屠,孟子学为买卖屠杀之事。

母又曰:

“亦非所以居子也。

”继而迁于学宫之旁。

每月朔(shuó,夏历每月初一日)望,官员入文庙,行礼跪拜,揖[yī,拱手礼]让进退,孟子见了,一一习记。

孟母曰:

“此真可以居子也。

”遂居于此。

【翻译】:

孟轲小时候,背诵诗文,他的母亲正在织布。

小孟轲突然停止背书,然后再背诵下去。

(发现这种情况),小孟轲的母亲知道他是因为分心遗忘了书中的内容,(于是)把他叫来问道:

“为什么中途停止背书?

”小孟轲回答说:

“书中有些地方忘记了,后来又记起来了。

”(这时),小孟轲的母亲拿起刀割断她织的布,用这种方法来警告他(读书不能半途而废)。

从此以后,小孟轲不再因为分心而遗忘了书中的内容.孟子少年时,有一次东家邻居杀猪,孟子问他的母亲说:

"东家为什么杀猪?

"孟母说:

"要给你吃肉。

"孟母后来后悔了,说:

"我怀着这个孩子时,席子摆得不正,我不坐;肉割得不正,我不吃,这都是对他(孟子)的胎教,现在他刚刚懂事而我却欺骗他,这是在教他不讲信用啊。

"于是买了东家的猪肉给孟子吃,以证明她没有欺骗他。

3.执竿入城

鲁有执长竿入城门者,初竖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计无所出.俄有老父至曰:

“吾非圣人,但见事多矣,何不以锯中截而入?

"遂依而截之。

【注释】:

执:

拿者:

的人遂:

于是

依:

依照老人所说的方法之:

长竿

【译文】:

鲁国有个拿着长长的竿子进入城门的人,起初竖立起来拿着它,不能进入城门,横过来拿着它,也不能进入城门,实在想不出办法来了。

一会儿,有个老人来到这里说:

“我并不是圣贤,只不过是见到的事情多了,为什么不用锯子将长竿从中截断后进入城门呢?

”那个鲁国人于是依从了老人的办法将长竿子截断了。

【会意林】:

“执长竿入城门者”蠢人,做事不会思考,死板板的循规蹈矩,不知变通;“老父”还不如蠢人,自作聪明,乱指挥,弄巧成拙。

【练兵场】

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1)鲁有执长竿入城门者()

(2)但见事多矣()

(3)何不以锯中截而入()(4)遂依而截之()

2,解释句子在文中的意思。

(1)计无所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遂依而截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对文中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鲁有执长竿入城门者译:

有个鲁莽的人拿着长竿进城。

B、俄有老父至译:

突然有个老头走过来。

c、吾非圣人,但见事多矣译:

我不是圣人,但见过的事多着哩。

D、何不以锯中截而人译:

为什么不用锯从中间截断扔到里边呢?

4.试分析“执长竿入城者”和“老父”的性格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对文中的老父,你是如何看待的?

请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狐假虎威

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

狐曰:

“子无敢食我也!

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

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

”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

兽见之皆走。

虎不知兽畏已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注释】:

假:

假借,凭借。

求:

寻求,寻找。

 子:

你。

无:

不。

 使,长(zhǎng):

使:

派遣。

同“掌”,掌管。

 然:

对的,正确的。

遂:

前进,前往。

 遂:

于是。

 走:

逃跑。

 畏:

害怕。

 信:

诚信。

【译文】:

  老虎寻找各种野兽吃掉它们,抓到一只狐狸。

狐狸说:

“您不敢吃我!

上帝派遣我来做野兽的首领,现在你吃掉我,就是违背上帝的命令。

如果你认为我的话不诚实,我在你前面走,你跟随在我后面,看各种野兽看见我有敢不逃跑的吗?

”老虎认为狐狸的话是有道理的,所以就和它一起走。

野兽看见它们都逃跑了。

老虎不知道野兽是害怕自己而逃跑的,认为它们是害怕狐狸。

【会意林】:

  从上面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知道,凡是借着权威的势力欺压别人,或借着职务上的权力作威作福的,都可以用“狐假虎威”来形容。

  同时也说明凡事应开动脑筋,不能盲目信从,否则,就会闹出笑话。

【练兵场】

1,写列句中加点字的词解释有误的两项是()

A.是逆天帝命也(表示判断的动词)B.观百罟之见我不敢走乎(逃跑)

C.享以我为不信(认为)D.兽见之皆走(都)

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子无敢食我也/子日: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B.虎求百兽而食之/虎不知兽畏己面走也

C.子以我为不信/以仁为己任,不亦重乎?

D.虎隶百兽而食之/观百兽享见我而敢不走乎

3.对下列句中加点的“之”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①虎求百兽而食之②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

③故遂与之行④兽见之皆走

A。

①②相同,③④不同B.①③相同,②④不同

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D.①②③④都不同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两个句子的意思。

(1)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用一个成语来概括这则语言故事。

我们现在常用这个成语来比喻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画蛇添足

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卮酒。

舍人相谓曰:

“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

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

”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

“吾能为之足。

”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其卮曰:

“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

”遂饮其酒。

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注释】:

①祠者——掌管祭祀的人。

②舍人——指待从宾客,左右亲近的人。

卮(zhī)——古代盛酒的器具。

③相谓——互相商量。

④引酒——拿过酒杯。

引,取过来。

且——将要。

⑤固——本来。

⑥子——对人的尊称,您。

安——怎能,哪能。

⑦遂——于是。

⑧亡——失去。

⑨为——这里解释为画。

⑩赐——赏给,古代上给下,长辈给晚辈送东西叫赐。

【译文】:

楚国有一个祭祀的人,赐给他的宾客一壶酒.宾客互相商量说:

"大家一起喝不够,一个人喝有剩余.请在地上画蛇,先画好的人喝酒.''一个人蛇先画好,拿起酒准备喝,于是左手拿壶,右手画蛇说:

"我能给他它画脚!

''还没画好,一个人的蛇画好了,夺过他的酒壶说:

"蛇本来就没有脚,您怎能给它添脚呢?

”画蛇添脚的人,最终失掉了那壶本应得到的酒。

【会意林】:

画蛇时给蛇添上脚。

比喻做了多余的事,非但无益,反而不合适。

也比喻虚构事实,无中生有。

【练兵场】

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引酒且饮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夺其卮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遂饮其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终亡其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把文中面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画蛇添足》一文的主旨是在暗示我们做事,不可如何()

A.性情急躁B.粗心大意

C.手忙脚乱D.自作聪明

4.《画蛇添足》一语后来比喻()

A.锦上添花B.雪中送炭

C.操之过急D.多事无益

5.成语“画蛇添足”即由此而来。

请以“考试”为时空(情境)范围写上一段话,用上这个成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揠苗助长

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

“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

”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

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⑾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注释】

  ①闵(mǐn)——同“悯”,担心,忧虑。

  ②长(zhǎng)——生长,成长。

  ③揠(yà)——拔。

  ④芒芒然——疲倦的样子。

  ⑤其人——他家里的人。

  ⑥病——精疲力尽,是引申义

  ⑦予——我,第一人称代词.  ⑧趋——快走。

  ⑨往——去,到..去。

  ⑩槁(gǎo)——草木干枯。

  ⑾耘苗:

给苗锄草  ⑿非徒——非但。

徒,只是。

 (13)益:

好处。

  (14):

子;儿子

【译文】:

古宋国有个人,他嫌禾苗长得太慢,就一棵棵地往上拔,一天下来十分疲劳,回到家对他的家人说:

“今天可把我累坏了,我总算让禾苗一下子就长高了!

”他儿子听说后急忙到地里去看苗,然而苗都死了。

  天下不犯这种拔苗助长错误的人实在很少啊!

以为没有用处而放弃的人,就像是不给禾苗锄草的懒汉。

妄自帮助它生长的,就像拔苗助长的人,非但没有好处,反而害了它。

【会意林】:

1.客观事物的发展自有它的规律,纯靠良好的愿望和热情是不够的,很可能效果还会与主观愿望相反。

这一寓言还告知一具体道理:

"欲速则不达"。

【练兵场】

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1)今日病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其子趋而往视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以为无益而舍之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画出下面句子朗读时该停顿的地方。

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

3,宋人跑到地里将禾苗一颗一颗拔高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愿望是___________________,结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用原文回答)

4翻译下面句子。

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⑾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这则寓言告诉了你们一个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奕秋学奕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

其一人专心致志,唯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与,曰:

非然也。

【注释】:

弈:

下围棋。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弈秋:

秋,人名,因他善于下棋,所以称为弈秋。

通国:

全国。

之:

的。

善:

善于,擅长。

使:

让。

诲:

教导。

其:

其中。

惟弈秋之为听:

只听弈秋的教导。

虽:

虽然。

之:

指弈秋的教导。

以为:

认为,觉得鸿鹄:

天鹅。

援:

引,拉。

缴:

本文指带有丝绳的箭。

(读音:

zhuó)之:

天鹅。

之:

前者。

俱:

一起。

弗若:

不如。

矣:

了。

为:

因为。

与:

吗。

曰:

说。

非:

不是。

其:

后者。

然:

这样。

【译文】:

弈秋是全国最会下棋的人。

让弈秋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教导;而另一个人虽然在听着,可是他心里总以为有天鹅要飞过来,想拿弓箭去射它。

这样,虽然他同前一个人一起学习,却学得不如前一个。

能说这是他的聪明才智不如前一个人吗?

我说:

不是这样的

【会意林】:

我们要学习一样东西、做好一件事情,是非专心致志、下苦功夫不可的。

若是今天做一些,把它丢下了,隔天十天再去做,那么事情怎样做得好呢?

求学、做事的能否成功,这也是个决定因素之一,故后来的人便将孟子所说的“一日暴之,十日寒之”精简成“一暴十寒”一句成语,用来比喻修学、做事没有恒心,作辍无常的一种说法。

例如一位同学,对于求学很是随便,学习的时间少,荒废的时间多,我们便说:

他这种一曝十寒的作法,那里能学到什么东西呢!

这则故事说明了学习态度的重要性,专心致志和思想老开小差,学习效果是很不相同的。

【练兵场】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使弈秋诲二人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非然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思援弓缴而射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为是其智弗若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翻译文中的句子。

(1)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为是其智弗若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通过学弈这件小事,作者意图说明一个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你自身实际,谈谈你的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朝三暮四

宋有狙公者,爱狙,养之成群,能解狙之意,狙亦得公之心。

狙公损其家口粮而充狙之欲。

俄而匮焉,将限狙之食。

恐众狙之不驯于己也,先诳之曰:

“与若芧,朝三而暮四,足乎?

”众狙皆起怒。

俄而曰:

“与若芧,朝四而暮三,足乎?

”众狙皆伏而喜。

【释义】:

  狙(jū):

猴子。

  损:

减,减少。

  充:

满足。

  俄:

俄顷,不久,表示时间短暂。

  驯(xùn):

驯服,顺从。

  诳(kuáng):

欺骗,瞒哄。

  若:

文言文中的人称代词,就是“你”、“你们”。

  芧(xù):

橡实,猴子的食物。

  解:

理解。

  宋:

宋国。

  (朝)三:

三颗。

  众:

所有的。

  皆:

都。

  起而怒:

一起生气起来,怒,恼怒,生气。

  伏地:

趴在地上。

  皆喜而伏地:

都很高兴而趴在地上。

(一般是动物感到满足时的动作)

  朝三暮四:

早上三个,晚上四个。

  家口:

家中的人  俄而:

不久

  匮:

缺乏,贫乏  朝:

早上

【译文】:

宋国有一个因养猕猴而得名的人,他很喜欢猕猴,他家养了一大群猕猴,养猕猴的人能理解猴子们的意思,猕猴们也能够懂得狙公的心意。

他宁可减少全家的口粮,也要满足猕猴的欲望。

然而过了不久,家里缺乏食物了,他想要限制猕猴们吃橡实的数量,但又怕猕猴不顺从自己,就先欺骗猕猴说:

“给你们的橡实,早上三个,晚上四个,足够吗?

”猴子们一听,都站了起来,十分恼怒。

过了一会儿,他又说:

“给你们橡实,早上四个,晚上三个,足够吗?

”猴子们听了都顺从了,感到很高兴。

启示:

【会意林】:

告诉人们,要善于透过现象看清本质,因为不论形式有多少种,本质只有一种。

【练兵场】

1。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损其家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俄而匮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先诳之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众狙皆伏而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指出下列句子中的“其”指代什么。

(1)损其家口,充狙之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将限其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损其家口,充狙之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与若芋,朝四而暮三,足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则寓言中包含一个成语是什么?

原指什么,现在又常用来比喻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这则寓言给人们的启示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三人成虎

庞恭与太子质于邯郸,谓魏王曰:

“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

”王曰:

“否。

”“二人言市中有虎,王信之乎?

”王曰:

“寡人疑之矣。

”“三人言市中有虎,王信之乎?

”王曰:

“寡人信之矣。

”庞恭曰:

“夫市之无虎也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

今邯郸之去大梁也远于市,而议臣者过于三人。

愿王察之。

”王曰:

“寡人自为知。

”于是辞行,而谗言先至。

后太子罢质,果不得见。

【注释】:

1.质:

人质,这里用作动词,谓将人在为抵押品,这是战国时代国与国之间的外交惯例。

  2.邯郸:

赵国的都城,在今直隶省邯郸县西南十里。

  3.市:

墟集,后世衍申为城市。

  4.之:

代词,指市上有虎这件事。

  5.信:

相信。

  6.寡人:

古代国君的自称。

 7.夫:

语气词,用于句首,表示下文要发表议论,现代汉语没有与此相应的词语8.明:

明摆的,明明白白的。

9.去:

距离。

  10.大梁:

魏国国都,在今河南省开封市。

  11.察:

详审,辨别是非,明察。

  12.自为知:

自己会了解,犹言不会轻信人言。

  13.辞行:

远行前向别人告别。

  14.谗言:

中伤别人的话。

  15.罢质:

罢是停止,谓充当人质的期限结束。

  16.果:

果真.

  17.见:

作使动动词解,谓庞结果得不到魏王召见。

  18.反:

通“返”,返回  19.太子:

此指魏国的王位继承人

  20.过:

超过  21.果:

果然  22.得:

能够(得到)

【译文】:

庞恭要陪太子到赵国去做人质,庞恭对魏王说:

“有一个人说街市上有老虎,您相信吗”魏王说:

“难以相信。

”庞恭说:

“有两个人说街市上有老虎,您相信吗?

”魏王说:

“我有些怀疑了。

”庞恭又说:

“有三个人说街市上有老虎,您相信吗?

”魏王说:

“我相信了。

”庞恭说:

“街市上明摆着没有老虎,但是三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判决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