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史明清文学.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147669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9.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学史明清文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文学史明清文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文学史明清文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文学史明清文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文学史明清文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文学史明清文学.docx

《文学史明清文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学史明清文学.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文学史明清文学.docx

文学史明清文学

明代文学概说:

1、学风与思潮

1、明代人对当时学风观感

杨慎(弘治、正德、嘉靖年间<王阳明性命之学兴盛>)该时期对明代历史进程有相当作用

学风不好。

宋代学者专断,明代学者浅陋(高明之人谈性命之学,卑下之人专心举业。

性命之学语录体,较空较虚,《传习录》为入门读物,支离破碎。

从经学的立场看。

张溥(复社领袖,与东林党有密切关系,与魏阉集团对立)

认为衰败的根源在于进说之风导致经学衰落(王阳明的性命之学,以语录体为载体。

与传统经学背离。

汉学注重训诂,章句之学;宋学标榜义理,自由发挥。

宋明理学产生与当时学风有很大关系)

空谈性命、专心举业,学风浮躁浅陋。

2、王阳明、李贽

王阳明:

冲击传统,不同于过去认为道是客观存在的宇宙真理,他只相信自己内心的判断。

朱熹:

心与理而已,心性修养与天地之间孤立的理,认为天地之间有万古不灭的理。

陆九渊:

此心此理,时不容有二/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

王阳明:

心即性、性即理,二者属同一范畴。

天地之间,唯我独大。

认识论取代本体论,混为一谈。

(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可知此花未在你的心外)

主客体有契合关系时,方能认识该事物。

李贽:

明代异端思想家,与王有关系,打开心学缺口。

王从哲学层面说天地之间,唯我为道;李着眼于人生感触,以个人喜好为主,着重心灵的享受。

“穿衣吃饭即是人伦事理,除却穿衣吃饭,无伦物矣”(达本而见真源,彻底唯物主义,更重视人的感受,影响更直接)

将缺口捅大,任何事物都有度,对人欲的诉求愈发强烈,人欲横流。

2、明代小说

数量大,很繁荣

内在:

文类本身(说话的叙事艺术,大量文盲,但有文化。

说书内容逐渐形成话本)

外在:

社会因素(商业发达,商人多,读私塾,小说受众群体扩大;刻书业发达,成本低,助推小说繁荣)

3、明代戏曲

数量多,影响大。

明传奇:

体式上为南戏的延续和发展。

南方民间小调发展而来,与杂剧对立。

各脚色都能唱;篇幅以“出”为单位,曲折丰富。

明杂剧:

一折、两折、三折,有变体。

民间演出唐传奇占上风,宫廷杂剧多,作者借文体宣泄内心牢骚愤慨,不考虑舞台需要。

4、明代诗文

诗:

明初:

由元入明,大动乱,朝代更替,深刻人生感受。

刘基、刘伯温:

聪明、敏感、有头脑(十二首《竹枝词》,感悟人生)

“荣华未必是荣华,园里甜瓜生苦瓜,记得水边枯楠树,也曾发叶吐鲜花”

高启:

有个性,放荡不羁,天地任我行(战乱、抒情、生活、怀古)《青丘子歌》

永乐:

台阁体,颂圣德、歌太平(对朝廷感恩,见识窄;经济恢复,文化繁荣;思想控制)

茶陵派,复古,李东阳

前七子:

李梦阳、王九思。

复古、真情;但过度重视格式

后七子:

王世贞、李攀龙。

前七子具体化。

公安派:

竟陵派:

文:

注重细节,以小说家笔法入散文

宋濂:

文以明道。

《送东阳马生序》、《秦士录》

宗臣:

《报刘一丈书》

唐宋派:

归有光,平凡人事,《项脊轩志》、《寒花葬志》

茅坤:

《唐宋八大家文钞》,唐宋八大家得名。

张岱:

精巧而有趣,明代小品文追求“趣”

除了受《史记》、韩愈影响,还受当时小说氛围影响,形成明代散文面貌。

小说家笔法,讲述生活中的小道理,有趣碎片。

三国演义:

1、易中天品《三国》留下的问题

将历史与小说混同起来说,批判《三国》不靠谱(史家叙事与民间叙事混为一谈)

《三国演义》最精彩、最有价值就在于不靠谱——虚构的故事反映真实的民间心态

2、民间叙事中的三国故事

三国时期结束不久,民间形成潜在公共叙事空间,野史提供许多版本故事,潜在的。

(《魏略》、《九州春秋》等作为民间叙事的虚构,不靠谱,却反映民间心态,有价值)

3、史家叙事与民间叙事的区别

史家:

严谨、客观、求真为最高标准;

避免无稽之谈

民间:

是非爱恨为依归;

无稽之谈为亮点,合理想象与节外生枝的附会

(民间叙事要有底线,才有魅力)

4、版本差异及意蕴变化

嘉靖本(已知最早刻本,无章回,240段故事,赞美曹操文字在毛评本中删完)

毛评本(毛纶、毛宗岗)

主要差异在曹操。

野史到嘉靖本,凸显曹操奸险,有王霸之心、军事才能,是奸雄,未做全面否定;毛评本全盘否定曹操,直接影响京剧舞台上的形象。

5、以蜀国为主要叙事对象的原因

“拥刘”——刘备是汉室宗亲,血统正宗;魏在南宋划入金国版图,百姓不愿承认为正统

主要原因:

1、起点:

蜀国最低,刘备为底层人士,成就大事业,具有传奇色彩。

(刘为骑都尉、孙为太守)

2、力量:

蜀国最弱,桃园结义为起点,刘关张为核心,三白乡民为原始力量,资金为张飞私人的,没有割据地。

从弱小发展成为一定规模的军事集团

3、天意:

曹天时,孙地利,刘靠人谋立国。

一无所有、白手起家、审时度势、运筹帷幄,以人和为前提(五虎将、诸葛亮)

蜀国是一个完整的“人”,歌颂人的伟大与卓越,人是伟大的存在,有诗意(蜀国靠人谋的故事最富有挑战性和冒险精神,突出人的伟大)

6、两种笔法(简要、繁密相互对照)

简要:

关公温酒斩华雄

铺垫华雄的厉害,借助声音传达(鼓、武、人头掷地),虚写战斗场面,凸显神速,想象的空间,笔法传神。

繁密:

孟德献刀

一举一动、一个微小动作都不放过。

水浒传

1、主要版本

相当复杂,简、繁本共7种。

100回本最多(容与堂本)

120回本(明末杨定见作序):

91~110增加征讨田虎、王庆的故事。

70回本(金圣叹/贯华堂本):

清到文革最流行,被称为“第五才子书”

2、江湖文化前世今生

中国社会基本形态——农耕社会(平淡单调,产生众多古代传奇、志怪故事)

考科举不成,沦为安贫乐道的顺民;而读书不成、天灾人祸(吏治社会)导致背井离乡的人成为游民。

人们基于血缘关系发展成为宗法社会,具有强大辐射力,而游民阶层复制为泛血缘关系。

大批游民聚集,转入地下,规模扩大(改朝换代/招安),出现了江湖,根据宗法社会行事,有自己的一套家法。

形成的江湖文化被主流文化打压,因此江湖反对权威、蔑视规范。

特征:

粗鄙性、帮派性、隐密性。

“只论你我不讲是非”,感性至上,快意恩仇。

(在没有法律保障的弱小群体中,江湖中人出于某种江湖正义去锄强扶弱,是会受到欢迎的,这也是《水浒》如此流行的根本原因。

3、《大宋宣和遗事》与水浒故事的早期形成

早期形成:

南宋、元、明

《大宋宣和遗事》,南宋人作,或元朝人改。

北宋末年宋徽宗统治时期,金兵强大,朝廷腐败,民间起义。

杨志卖刀、晁盖劫生辰纲、宋江杀阎婆惜(共同特点:

畏罪潜逃。

早期基本没有官逼民反,也没有民事纠纷)

4、元代水浒戏与民间英雄想象

元代水浒戏都在讲平民民事纠纷(产生原因:

元代社会特点,民族矛盾很深,权贵嚣张,弱小群体受欺压很普遍,希望有人出头,民间英雄想象与《水浒》拉上关系,酝酿大量情节,影响谱系和结构)

李逵负荆(元代民众的英雄想象不是高大威猛,而是其貌不扬、出身低微、性格粗鲁、风风火火、敢说敢做)

5、林冲故事来源及意义

早期有名字无故事,《醉翁谈录》并无记载;元代水浒系出现,但无专门故事。

但在《水浒传》中却饱满生动。

由头:

林冲娘子上香被调戏,花花太岁(元杂剧中衙内戏),影响林冲故事,成书在元后。

形象:

一直受打压,最后瘫痪,历尽苦难,梁山最早人物之一,却无名分。

在朝廷、在梁山都受到排挤,可见《水浒》投射许多现实感受。

6、宋江形象与江湖文化

行走于官场和江湖之间,懂得收买人心,典型小吏。

及时雨:

钱财来源?

(中国吏治的腐败,灰色收入,宋江不同,不乱花钱,用来收买人心)

劫生辰纲:

东窗事发不立马叫人走,“我舍了一条老命来救你……”废话连篇;专门跑去见吴用和公孙胜,只为露面。

稳坐第一把交椅,非常懂得江湖文化底蕴,帮派与宗法规则相联系。

并非完全否定,但他做事往往有功利考量。

本质受儒家文化影响(招安),但深谙江湖文化行事规则。

7、快意恩仇与人性异化

《水浒》塑造英雄,嫉恶如仇、粗豪刚健,浓重的感情色彩,为了维护当时社会缺失的正义,摆脱不了图一时之快的感情用事——快意恩仇。

(感情正义与律令/程序正义相对,欠缺理性思考和自控能力,过度使用暴力,情节血腥,情感正义与暴力崇拜纠结在一起。

社会发展史:

历史地看,了解之同情。

社会没有保护弱势群体的律令与机制,无法维护自己的权益,英雄好汉挺身而出、除暴安良是正义的体现。

他们没有权利监督国家机关,也没有文化产生非暴力手段,只能以暴制暴。

(弥补了儒家阴性文化欠缺的血性与刚烈,具有社会价值与人文精神;严重缺乏正义感的社会才能孕育出这样的英雄,也不免悲悯情怀与同情之心。

到的发展史:

道德体系完善、法律制度健全的社会下,过度使用暴力体现了强烈的非道德因素,滥杀无辜、暴力至上、蛮横行径,出发点是维护正义,但以暴制暴终究非理性,向非道德发展,传染而形成社会暴戾之气,不利于社会健康发展——人性的异化。

辩证:

正义需要被维护,情感正义有正面价值;过度使用暴力非理性,应追求法理正义。

汤显祖与牡丹亭

1、汤显祖学养、学说、戏剧观

临川四梦(玉茗堂四梦):

牡丹亭、邯郸记、南柯记、紫钗记(“至情”论)

哲学:

师从罗汝芳:

对汤一生有影响(王阳明~王艮~颜钧~罗汝芳~汤显祖)

黄宗羲《参政罗近溪先生汝芳》:

先生之学以赤子良心为的。

赤子出胎,第一声啼哭为“爱根”体现,即“仁”,程颢(明道先生):

“学者先须识仁”。

罗喜欢推源,做本源性思考;从日常生活感悟人生哲理。

颜对罗影响大,颜有个性、脾气大,主张“平日率性而为,纯任自然”。

文学:

自我训练意识强,20通读《文选》,赋多,想象丰富、语言华丽,对其学养有很大影响。

学说:

“贵生说”~以生命为贵~“天地之性人为贵,大人之学,起于知生”

戏剧观:

1、戏剧对观众影响力不可低估,不同观众,“或语或嘿(感慨)”、“或鼓或度”。

(对自己的创作效果很讲究,对戏剧的感发作用很自觉)

(1)对人性改造:

“贵倨弛傲,贪啬争施”

(2)对人的感发:

“哑者欲叹,跛者欲起”,“无情者可使有情,无声者可使有声”

2、戏剧文本有无限可能性:

戏剧空间有弹性,足以承载充沛想象:

“极人物之万途,攒古今之千变”,诗化的语言。

(自觉意识转化为创作实践)

2、杜丽娘的故事原型及演变

杜太守、杜丽娘:

武都太守李仲文、广州太守冯孝将及他们的女儿。

(《搜神后记》有记载,晋朝,同一模式,太守女儿夭折,灵魂寻找阳世年轻男子,通过地府复生)

柳梦梅:

“硬拷”一出来源于汉睢阳王收拷谈生。

中国故事模式:

在生死问题上有独到理解,世俗精神渗入。

生死有界,但世俗精神力求消灭这条界线——死是生的延续,在世俗生活形态中进行。

《杜丽娘暮色还魂》,嘉靖二十年进士晁(王栗)编的《保文堂书目》中出现,汤显祖生于嘉靖二十九年,可知真正蓝本为该话本:

南宋,广州南雄府尹,杜宝夫妇,女儿杜丽娘,儿子杜兴文。

杜丽娘带丫头游后花园(主动),感触深,回房后心理活动:

“春色怡人,方知女人因春感情,遇秋成恨”,才子佳人偷期密约,后写惊梦、寻梦、病亡等。

《牡丹亭》改动:

独生女(成长环境没有男人);游园(春香偶然发现后花园,来之不易)

3、杜丽娘的心路历程

55出,前35最重要,后20成亲。

1、训女到延师:

又乖又听话的官宦小姐,从未接触过独身男子

2、闺塾到惊梦:

精彩部分,杜丽娘的成人仪式。

最大看点是春香偶然发现后花园,杜丽娘不以为意到心中痒痒。

【意大利,史华罗《中国历史中的情感文化》,各种历史状态构成一种无意识的自我体察,密切关联人们时间意识:

心理时间(年龄增长的心理变化);仪式时间(每年反复的时间节点,春节)】

肃苑:

表面过场戏,非常重要。

老爷不在府中,杜丽娘看历书(揭示时间节点可行性),选定吉日,他从未自己做过决定,而现在做了,很郑重。

惊梦中的步步娇,穿戴整齐,将镜子作为监视器,心理张力,艰难而郑重,走出去了,完成成人仪式。

3、写真:

杜丽娘两个自我的冲突。

病态的杜丽娘想留住青春的杜丽娘,心里镜像,镜中,艳冶轻盈;现实,瘦弱病态。

生命走到尽头是时,对人生的徒然之感涌上心头“我现在是徒然的自恋而已”(情人在梦中)。

4、文学史上的伤春书生与《牡丹亭》的戏剧语境

伤春:

儒家意识形态下,婚恋不自由,见过某异性,却无法沟通。

《诗经·七月》:

“春月迟迟,采风其其,女心伤悲,待其公子同归”。

郑玄:

春天女性感受阳气,思男思配偶。

遇到男性,怕被抢婚。

女性的内心矛盾。

唐·薛涛《春望》:

“风花日将老,佳期犹渺渺,孤结同人心,空结同心草”。

《西厢记》、《杜丽娘暮色还魂》

罗汝芳推源性思维定式影响汤显祖的《牡丹亭》:

1、天然情感:

人的情感来自天性而非异性挑逗。

杜丽娘生活环境绝对,从未接触过异性却追求爱情、有缠绵场景,从推源角度看怎么预防都没用,与生俱来的情感天然。

2、文化力量:

通俗文学的强势发展,情爱渗透在各个方面,通俗文学情爱小说奉行的时代,人们便有机会接触。

【意·荣格“文化原型”,代代相传、生生不灭,每个人生活在文化传统中,通俗文学的小传统对人的性格塑造。

5、理学中的情论与《牡丹亭》在思想史上的意义

韩愈“原道”

李翱《复性书》:

古人性情论“性善情恶论”。

性无不善,情本邪也,恢复本性就要去除邪恶,摆脱情欲束缚,恢复天性——复性。

朱熹:

“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维护底线生存条件,不提倡追求生活质量。

王阳明:

“心性”,《日知录》:

“圣人之所以为圣,此心只存乎天理,而无人欲之杂”,与李翱、朱熹一脉相承。

《西厢记》:

肯定男女之情,古今至文,最高典范,出于童心。

汤显祖受罗汝芳与李贽影响,对男女之情是礼赞的。

情具有本源性,天然、合理,牡丹亭题词“请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第云理之所必无,安知情之所必有(恶)邪?

”王阳明学说流行之时,汤用《牡丹亭》昭示情的本源性与至情的可贵,从而否定“性善情恶论”。

思想史上意义重大。

蒲松龄与《聊斋》

1、蒲松龄的交游及其人生经验

山东淄川人,屡试不第,一生做家庭教师,生活圈子小。

孙蕙:

同乡,大其八岁,召他作秘书幕僚,接触官场一年,但看不惯。

后有了写“孤鬼史”的计划,意图遣愁,太多感慨和痛苦经历。

同年游历南京、扬州等地,下基层赈灾,收集素材。

顾青霞,孙蕙妓妾,与蒲有过发乎情止乎礼的关系,蒲对男女之情有了许多感触,爱情题材很注重“知己”。

毕际有,同乡,名门望族,在毕家做家庭教师30年:

教学效果、宾主友谊。

官场之事:

1、毕交谈中牵涉官场内容;2、退休后仍与官场之人交往;3、、藏书文史文献多,资料来源充足;4、毕家的花园、亭台、辉煌建筑提供环境,产生人生体验。

2、慎防误读《聊斋》

《<聊斋志异>借狐狸之口传播媚夫术》:

《恒娘》,男人洪大业,老婆朱氏,丫头宝带,邻居恒娘。

恒娘教朱氏:

放纵老公,一月后来找;不化妆不打扮,做家务,一月后来找;打扮时髦,拒绝老公,一月后找;学会放电、暗送秋波,老公回归。

实为讽刺政坛,古代佞臣事君的手段。

3、《聊斋》的情感世界:

纯真而脱俗的男女情缘

并非一开始就脱俗,而是由故事推进,俗~脱俗,更真实,故事情节变迁、人物关系改变,而慢慢认知,动态过程。

《娇娜》、《瑞云》

中国文化根底在于道教,道教中存在许多巫术思想,人要通天、通地。

人太渺小,沉迷于背离科学的天人合一中,把人放大,与天地沟通,乐此不疲,很无奈。

《聊斋》中很多故事都由巫术推动情节发展,变化无穷、出人意表,但利用巫术将人格放大。

蒲善于利用巫术表达人生见解,把人间真善美放大,达到强烈的叙事效果。

4、《聊斋》作者对股市的艺术加工

《促织》:

根据《明朝小史》卷六“骏马易虫”,明代宣德年间,皇帝喜斗蟋蟀,皇帝叫江南一小吏进献蟋蟀,他用骏马换蟋蟀,拿回家后老婆放走,夫妻双双上吊自杀。

批判讽刺。

《万历野获篇》:

卷二四,官府征蟋蟀一千头,民间传“促织蛐蛐叫,宣德皇帝要”,一直流传到万历年间。

蒲明显加工:

蟋蟀以江南为多,蒲改为陕西,成名,有老婆有孩子,巫婆指导他找蟋蟀,儿子抓死了,投井自杀,捞起后幻化为蟋蟀,天下无敌。

《崂山道士》:

王生跟道士学穿墙术,心术不正,急功近利,心高气傲,劝诫作用。

5、《聊斋》的文体特点

纪晓岚《阅微草堂笔记》:

一书兼二体

六朝志怪体:

占三分之一,短小,三言两语,残丛小语(蒲的笔记,来不及整理,价值在于告诉人们蒲是如何写笔记的)

唐人传奇体

鲁迅《中国小说史》:

以传奇体志怪:

《娇娜》二者结合

董:

并非学六朝志怪,而是活用民间巫术思维来组织故事情节——文体特点的核心。

儒林外史

1、转换阅读期待

不同于传奇写法,情节紧张、集中,《儒林外史》无英雄、无悬疑、无传奇。

中国人受说书影响,有追故事的习惯,“续书”。

中国小说最基本特点:

线性叙事。

受史传文学影响,一人一生,有贯穿始终的人物。

《儒》打破这个传统,没有贯穿始终的人物,都是露一面就走,碎片式。

静下心读,进入他们的生活环境,理解社会语境,走进内心世界,感受作者对生活的敏锐观察,对人物内心的精确剖析,对世态的沉重感慨。

脱离说书,相当人文化,白话文,是小说,也是散文。

《儒林外史》与现实世界很接近,作者按自己的眼睛去写第一手生活(科举),书中读出很多世故,也读出很多身边的人物。

2、解读“外史”

正史中的“儒林传”,人物都未正面的官员学者、成功人士,《儒林外史》写了不能进入正史中的人物,“外”相对于“正”而言。

闲斋老人《儒林外史》序:

“外史原不自居于正史之列也”,写实实在在的读书人,而非玄虚荒谬的海外奇谈,正如鲁迅所说,和我们的世界更接近的小说,“功名富贵”,各种现实生活中可以见到的人,各种读书人——渴望富贵而献媚之人;已经富贵而骄横之人;假装清高而被看穿之人;真正淡泊名利之人。

作者参照“儒林传”,比较冠冕堂皇与不登台面之人,他们的精神世界生存状态正是这个世界最真实的存在。

理解我们的世界就要正视这批人,反映出社会的病态,让人反省。

这个时代没有英雄,一地鸡毛,要把碎片式的人物捡起来——珠串式结构,避免人物雷同,凸显同类人的不同人生。

3、从“王冕传”看作者的忧思

《王冕赚》:

明·宋濂;清·朱彝尊;清·吴敬梓

《儒林外史》中王冕从小无父,与母相依为命,邻居秦大爷照顾母子俩,放牛给钱,偷偷买书,自学成才。

王冕为人刚正,蔑视权贵。

作者通过写王冕折射出他的人格趋向,不能因为追逐富贵而忽视节操,批判知识上行的时代对知识分子的摧残。

4、病态社会与散文笔调

流动性的白描,以散文笔调写病态社会。

依据时间流动性,以某一人物为主要对象,写这一人物看似随机出现的生活片段,连接起来构成流动性白描。

周进、范进、匡超人

5、市井奇人与适性主义

最后的第55回,描写琴棋书画四人,概念化但反映作者思考,之前的人都活在体制内,人性格扭曲、心理变态,想探寻体制外的人是否能够活得自由、随性,强调四个人都能自食其力,做自己喜欢的事,适性主义哲学。

吴敬梓:

思想家气质的小说家,描绘儒林长巷之后,向整个社会提出另一种异质的声音,否定体制内的功名利禄,代表当时社会的一股清流,对抗源远流长的浊流。

以老庄哲学为内核,以陶渊明为人生选择,在物欲横流的时代重建个体人格,重建健康社会。

(体制外的路走不通,为何不改走体制内?

改革体制内的种种制度使社会恢复生机)

红楼梦

1、红学入门——一份最低限度研究数目

王昆仑:

《红楼梦人物论》(通达):

见多识广、懂政治,看到许多常人看不到的层面。

文笔优雅,见解尖新,主要解读妇女形象。

(李纨是唯一一个敢和王熙凤抬扛的人)

何其芳:

《论红楼梦》(大气):

缠绕许多政治问题。

人物众多,纠葛复杂,像真实生活一样。

生活中不仅有日常细节,也有事件和波澜,细腻中突发事件,大气。

冯其庸:

《论<红楼梦>思想》(厚重):

注重校勘和考据,建立在细致繁琐的基础上,又能跳出八股框架,流畅刻度,每一句话都有依据,显得厚重。

余英时:

《<红楼梦>的两个世界》(睿智):

历史学家,钱穆学生。

文言文写白话文,有味道。

2、曹雪芹与《红楼梦》关系

1、本名《石头记》,空空道人抄为《情僧录》,后改为《凤月宝鉴》,后曹改为《金陵十二钗》,增删五次,不知为何人之笔,曹得之,与自己相似,借题发挥。

2、曹并不拥有完整著作权,但现在的本版本主要功勋还是曹雪芹。

3、《红楼梦》版本差异的重要启示

两个系统:

抄本、刻本(抄本很多)

甲戌本:

乾隆19年(1754),残存16回

庚辰本:

乾隆25年(1760),基本有前八十回,却66、67两回,17、18不分

甲辰本:

乾隆49年(1784):

八十回,最早在抄本系统中提名为《红楼梦》

程甲本:

乾隆56年(1791):

书商程伟业开刻120回本

程乙本:

乾隆57年(1792):

改动太厉害

4、从江宁织造曹家档案看曹家的兴衰

中华书局1957年版《关于江宁织造曹家档案史料》:

目前能掌握的与曹家最密切的档案,江宁织造三代四人的奏折

曹玺:

顺治亲信,妻子是康熙奶妈

曹寅:

参与编修《全唐诗》

曹顒:

命不长,去世后母亲还在,为照应母亲,叔叔曹荃的儿子曹頫过继给曹顒母亲。

曹雪芹:

究竟是曹顒之子还是曹頫之子?

曹家在康熙年间很红,表面是制造府,实际上是国安部的人。

曹寅妹夫李煦得到康熙绝对信任,曹寅死后他补空缺,填补曹家财政空缺。

雍正6年被抄家,隋赫德是执行者之一,得到曹家金陵的财产,未赶尽杀绝,北京房产为他们留下。

曹雪芹强调荣宁一开始在金陵,后又在北京,心头之恨不敢明说。

5、透过钱眼观贾府

贾政贾赦官职俸禄有限,贾元春元妃也照料,但同样有限,按时节送一些物品,先进无非一百多两金子。

贾府日常开支大,来源于田庄,可能属于官庄性质,荣宁两府有两种关系:

1、租佃(较普遍),旗人租给民人,经纪人收租中饱私囊,民事纠纷;2、庄园奴隶的人身依附关系,焦大、玉儿等都是这种关系,贾府的庄园是一个收容奴隶的地方。

为了维持巨大开支,典当家中东西换现金。

6、两个世界说的得与失

余英时《<红楼梦>的两个世界》,曹雪芹创造了两个对比鲜明而对立的世界——乌托邦VS现实。

不赞同索引派,不认为研究《红》要对应真实的历史现象,它更是一部文学作品。

余英时强调两个世界都是虚构的,同时指出根据脂砚斋的看法:

大观园是太虚幻境的人间投射,大观园是宝玉心中唯一有意义的世界,理想中的净土。

但同时描绘了对比鲜明的现实世界,它无情地摧毁理想世界,并最终导致它的幻灭。

《风月宝鉴》中的镜子来自于太虚幻境,只能照反面(真),正反、真假是二元对立的关系。

但大观园并非绝对的净土,里面的人物有不同的价值观念,就不可能没有冲突,曹雪芹洞见了人际关系的诡谲多变,纵观人性多样,即便是没有波澜的大观园同样也有明争暗斗。

两个世界太绝对了,大观园与现实的区分既存在又不存在,曾存在于作者的构思中,但现实里二者并无绝对区隔。

更具文学意味的是,作者想把大观园写成净土,但实际上又没有成功,这才使《红楼梦》悲剧意味更为深刻。

曹雪芹最清醒,拒绝麻木,而他无可奈何的清醒,才会感到无尽的悲伤和痛苦。

文学:

理想与现实发生错位后的人生体验。

严重的错位就会导致悲剧的发生。

7、林黛玉的处境和脾性

叛逆者?

寄人篱下?

凄凉?

黛玉的处境并不悲惨,身为老祖宗亲外孙女,备受疼爱,不可能被得罪不可能被瞧不起。

关键在于性格。

贾府一贯以稳重平和的讨好型文化,但黛玉从来有话直说,不分场合时机,毫不避讳,与大家的习惯不同,不会迎合。

她并没有任何恶意,只是按自己的脾性和逻辑去生存,可这恰好与贾府的讨好型文化相冲突,久而久之被认为是不会做人。

(一声两歌、平地起波澜)

8、贾宝玉的生命状态与贵族气质

养尊处优的公子哥儿,女性气质,但他不反封建制、家长制、皇权,那为何被称为叛逆者?

在女人堆里长大,全身脂粉气,轻佻浮夸,“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

他希望人常聚不散,花常开不谢,超越实用;喜参禅,世事无常,懂一点却又不通透。

心灵结构产生错位,喜欢和女孩子们生活在一起,源于男女之间相互吸引,但却超越了人的某种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其它课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